分类学知识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植
物
分 类
学
2. 平行检索索表 是把每一种相对特征的描写,并列在相邻的两行,每一条后面 注明接着向下查表的号码或者是植物名称。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植物体构造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无多细胞构成的胚 … … … … … … … …(2) 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 … … … … … … … … … … … … … … … … … … … … (4) 植物体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养植物……… … … … …… … …藻类植物 植物体无叶绿素,如有叶绿素则为共生的复合体 … … … … … … … … … … … … (3) 营寄生或腐生生活… … …… … … … … … … … … … … … … … … … … …菌类植物 菌类和藻类形成复合体,营共生生活 … … … … … … … … … … … … … … 地衣植物 植物有茎、叶、而无真根 … … … ………… … …………………………………苔藓植物 植物有茎、叶和真根… … … … … … … … … … … … … … … … … … … … … …(5) 植物以孢子繁殖 ……… … … … … … … … …… … … … …………………蕨类植物 植物以种子繁殖… … … ………… … … … … …… … … … … … … … … … … …(6) 胚珠裸露,不为心皮包被……………… ………… …… …………… … … ……裸子植物 胚珠被心皮构成的子房包被 … … … ……… … … … … … … … ………… …被子植物
植
物
分 类
学
(2)掌状复叶与裂叶
掌状全裂
掌状浅裂
掌状深裂
裂叶
植
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1
叶多为网脉
花常4~5 基数(少3)
叶平行脉或弧形脉
花常3基数(极少4)
花粉3个萌发孔
花粉具单个萌发孔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双子叶植物中也有1片子叶的 (睡莲科、毛茛科、小檗科、报春花科、罂粟科、胡椒科、伞 形科)
2、双子叶植物也有须根系(毛茛科、车前科、茜草科、菊科 )
3、双子叶植物也有茎星散维管束(毛茛科、睡莲科、石竹科) 4、单子叶植物也有网脉(天南星、百合科) 5、双子叶植物也有花3基数(樟科、木兰科、小檗科、毛茛科)
单性、木本、风媒、单被原始
单子叶植物在双子叶植物之前
1964年更正。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1、恩格勒系统: 认为被子植物分为: 1 双子叶植物纲: (1)原始花被亚纲(离瓣、单瓣、无被) (2)合瓣花亚纲 2 单子叶植物纲:
七、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2、哈钦松系统:英国1926年 《有花植物科志》
真花学说 两性、花部分离、虫媒较单性、联合、风媒原始 分木本、草本 两平行支分别由木兰目、毛茛目演化 (导致亲缘关系近的科被分开,如唇形科、马鞭草科) 单子叶植物起源于双子叶植物毛茛目
7、以植物特征命名: Abies(冷杉属)来自拉丁文,abeo,意离开,示 其离地分枝的姿态 Corylus(榛属)来自Korus,意指头巾,指花遮 盖坚果 8、由想象命名: Juglans(胡桃属)由Jovis, glans两字转化而成, 意为Jupiter神吃的果 Quercus(栎属)quer 意为美好,cuez 意为树, 即优良的树木 9、以特征命名: Trifolium(三叶草属)
八、植物的拉丁学名
2 异名: 每一植物有一个正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植 物有多个不同学名,据法规规定,保留一个 最早而又符合法规的学名,其他为异名。 Populus tomentosa Carr 1867 Populus pekinensis Henry 1903 Populus glabrata Dode 1905 经确认三个学名是一种植物,因此1867年发 表的学名为正名,其他为异名。
如何在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如何在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知识,但有时我们会发现,我们学过的知识像乱麻一样摆在我们脑海里,不知道如何分类和整理。
然而,知识分类整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的心得和方法。
一、重要性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知识分类整理的重要性。
我们之所以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是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快地记忆和掌握知识。
同时,分类整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规划学习,提高效率和成果。
最后,分类整理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已有的知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方法那么,如何分类整理知识呢?以下是我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1.概念分类概念分类是将知识按照它们的性质、特征、定义等进行分类。
例如,在学习数学时,可以将数学知识按照代数、几何、计算、统计等进行分类。
这样,我们在学习时,就可以更快地找到相关知识,并且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它们。
2.时间分类时间分类是将知识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分类。
例如,在学习历史时,可以按照年代、朝代等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历史知识。
3.空间分类空间分类是将知识按照地理位置、空间特征等进行分类。
例如,在学习地理时,可以将地理知识按照地球、国家、区域等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的联系和特征,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和应用它们。
4.功能分类功能分类是将知识按照功能进行分类。
例如,在学习计算机时,可以按照硬件、软件、网络等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功能,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计算机知识。
以上仅是几种分类方法,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分类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和知识内容进行选择和应用。
三、分类工具在分类整理知识时,还可以使用一些分类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和管理知识。
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与分类基础知识
三、地衣植物门
特征: 真菌(子囊菌)与藻类(蓝藻、绿藻)的共生植物。 形态: 1、壳状: 2、叶状: 3、枝状
壳状地衣
王兆龙2001年 摄于美国罗格斯大学
第二节 高等植物
特征: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苔藓植物例外)。 2、生殖器官是多细胞的。 3、有性生殖的受精卵形成胚,再长成新的植物体。 4、陆生。 有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 子植物、被子植物四个 门。
(三) 真菌门
。 2、生活方式:寄生、腐生、或兼寄腐生。 3、生殖方式:无性生殖发达;有性生殖各 式各样。 有70,000种。 可分为4纲:藻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 半知菌纲。
各纲代表植物
1、藻菌纲:黑根霉 2、子囊菌纲: 酵母菌 青霉菌 3、担子菌纲: 蘑菇—伞菌的结构:菌盖、菌褶(侧丝、担孢子)、 菌柄、菌环 4、半知菌纲: 只知道无性生殖阶段,对有性生殖阶段还不明了。 稻瘟病菌、棉花炭疽病菌等病原菌。
繁殖方式:
1、细胞分裂。 2、丝状体断离。
异形胞—丝状体上厚壁的细胞,胞质均匀透 明,大小与营养细胞相同。 厚垣孢子—丝状体上比营养细胞大的厚壁的 细胞。 藻殖段—丝状体上由异形胞分隔形成的片段。
3、孢子生殖(内生孢子、外生孢子、厚垣孢子)。
念珠藻属
代表植物:
例如: 稻 Oryza sativa L. 人参 Panax ginseng C.A.Mey.
梅花 P. mume (Sieb.) Sieb.et Zucc.
(二)有关命名人表示法的含义
7 植物分类学基础知识
Multiflorae Rosa multiflora Thunb.
Rosa multiflora Thunb. var. cathayensis Rehd. et Wils.
包括了世界161科,58000余种植物(单子叶植物部分未完成),他的分类系统对20世纪的一些系统有很大的影响。A. P. 德堪多在他的《植
物学基本原理》(1813年)一书中,首次引入“分类学”(taxonomy)这个术语。19世纪欧洲帝国向外扩张的时候.这些国家的植物学家们
的工作重点也转向世界各地,为他们的殖民地和属地编写植物志,这大约用了150-200年时间。英国植物学家全力倾注于编写英帝国植
的社会条件及物质基础。近代植物分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首先在欧洲开端于16世纪的本草学,从那时起,西方的植物学家开始了采
集大量标本和细心地描述他们国家的植物,出现了编写地方核物志和撰写植物书的热潮、如鲍汉(G. Bauhin)的《植物界纵览》(Pinax
Theatri Botanici,1623年)首先创建了双名法概念。雷(J. Ray)的《植物新方法》(Methodus Ptantarum Nova,1682年),在1703年第二版中
植物后,需要扩大研究范围,才有助于搞清楚自然界植物的分布规律,同时也是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植物资源的客观需要。其后果:一
方面使这些殖民地国家失去了部分植物资源,也为这些国家的植物学家后来研究他们本国的植物带来了很大困难,因为大量的标本及文
献资料,特别是模式标本都保存在国外;另一方面,近代植物学与植物分类学,也随之逐渐传入到这些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并为研
03-分类学的基本知识
生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陈建秀一、生物的分界(一)两界分类系统瑞典,林奈(1735),一直沿用至1950’,流行~ 200年;♦动物界(Animalia)♦植物界(Plantae)(二)三界分类系统显微镜广泛使用、改进,发现许多单细胞生物;法,海克尔(E. Heackel),1886,1960’才流行;♦原生生物界(Protista)♦动物界;♦植物界;(三)五界分类系统电镜技术发展、细胞学研究深人,系统细菌、真菌的地位?美,惠特克(R. H. Whittaker)1967,♦原核生物界(Monera)♦原生生物界(Protista)(真核)♦真菌界(Fungi)(真核)♦植物界(Plantae)(真核)♦动物界(Animalia)(真核)逐渐广泛采用,至1990s’目前仍普遍为人们接受。
(四)四界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为基础,原生生物界分别划归于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五)六界分类系统五界分类系统为基础,将病毒单独列出一界。
●五界分类系统地优点:♦反映了生物的阶段发展: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单细胞(原生)生物→多细胞生物;♦反映了多细胞生物的三个方向发展:自养功能加强、运动功能退化——植物界;自养功能退化、异养功能和运动功能加强——动物界;异养型,但又不同于动物掠夺摄食——真菌界。
二、分类依据两大类型的分类方法(分类系统)1. 人为分类系统:按主观需要的分类系统水生、陆生生物;寄生动物、药用动物、医学昆虫;农林害虫、天敌生物等等;2. 自然分类系统及其分类依据反映生物界自然类缘关系的分类系统。
以形态上、解剖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比较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现代新设备、新技术、新观念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极大地加速了分类学数据的处理;分类学中又建立了一些新的准则,以确定生物间关系的程度某些蛋白质类型的不同的生物化学准则;遗传物质DNA的相似性的准则;免疫学准则;行为准则等等。
分类学
第二节植物系统进化与分类基础知识一、分类学的各级单位1.分类等级建立植物的系统,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分类等级。
再按照植物类群的等级高低、从属关系按顺序排列起来。
分类学的主要等级单位为界、门、纲、目、科、属、种(见表5-1)。
2.物种概念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物种的概念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演变,仍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按照现代生物学的观点,下述的物种概念是多数植物学家认同的,即物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同种植物的个体,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有极近似的形态特征,个体间能进行自然交配并产生正常发育的后代;不同种的个体杂交,一般不能产生正常能育的后代,存在生殖隔离;一个物种是由1-无数个居群组成的,居群由数个到无数个个体组成,种是生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产物。
在分类学上,把具相似特征的种归纳成属;把具相似特征的属归纳成科,依次类推。
有时某一分类单位范围过大,在它与下一级分类单位之间可增设“亚”类,如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等。
3.种下分类单位种虽为基本单位,但如果在种内的某些个体之间,又有差异时,可视差异的大小,再划分为亚种、变种及变型等。
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的分类单位,不存在野生植物中。
品种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选择培育而成的。
二、植物的命名每种植物都有国际上统一使用的科学名称,即学名。
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前人建议的基础上创立了双名法,作为植物命名的方法,1753年林奈发表巨著《植物种志》时首先采用了双名法。
1.双名法双名法是指对每一种植物(或动物、微生物)的名称,都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形式的词)所组成,前面一个词为属名,代表该植物所从属的分类单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以前常称为“种名”)。
一个完整的学名,双名的后面还应附加上命名人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
例如银杏的学名为Ginkgo biloba Linn., 月季的学名为Rosa chinesis Jacq.。
命名人(作者名)是为该植物取学名的作者。
分类基础知识
植物分类学(Plant taxonomy)是研究植物的变异及其因果关系、对它们进行分类命名、研究它们的亲缘关系,并运用所掌握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分类系统的科学。
分类群(taxon) ----- 给定名称的有机体的一种特定组合。
也指任何一个分类学上的类群。
性状(character) :即特征,是有机体的特性或可观测部分。
性状是分类学研究的根本对象,也是建立各种分类方法和分类系统的重要基础。
物种(species)----是生物圈中的有性自然单位。
自然分类---就是具有最大预见性的分类,其中一方面是对某一新的类群在一个限定的分类群范围内或等级上的归属的预测;另一层含义是对某一分类群内一些未知性状存在与否的预测。
人为分类---与自然分类相反,仅用少量性状进行分类,不涉及亲缘关系和本质,预见性差。
植物分类学的意义分类学在资源植物利用,生物化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食物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明显。
分类学资料来源结构方面资料:形态学与解剖学方面的性状。
•繁殖性状和营养性状:在被子植物的分类中,花的性状是用得最多的,现在依然如此。
分类学家们发现,在被子植物各个类群的分类上,花序、苞片、花托、花萼、花冠、蜜腺、花盘、雄蕊、心皮和子房等所出现的每一个可能的变异方面都有价值。
(更注重观察繁殖形状)每种果实特征比较固定•在植物志中,制定检索表时,花的性状也是用得最多,有关各个分类群的描述中,同样把花的性状用图形突出地表现出来。
•但大多数被子植物在许多时候是根本没花(蕨类,竹子),因此在检索和鉴定时常受到限制。
性状的加权性状的作用是不一定相等的。
对于某些分类群来说,某些性状是最有用的性状,或者某些性状是最稳定不变的。
如毛莨科,苞片、花萼和花瓣特别重要;而菊科和禾本科中,花序、苞片和花的一般类型却特别重要;在豆科中,雄蕊和心皮较为重要;玄参科和唇形科却以花冠和雄蕊为重要。
•营养性状的作用---往往营养性状不作为表达亲缘关系的证据,因为在高等植物中很不亲缘的植物常存在表面上类似的形态学性状,如相类似的生长习性或叶形。
布鲁姆的分类学把知识分为四类
ABCD教学目标怎样用ABCD法编写教学目标?这种方法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行为、条件和标准。
⑴ 教学对象学习目标是针对学生的行为而写的,所以描述学习目标时应指明特定的教学对象。
有时候如果教学对象已经明确了,就可以从目标中省去这个要素。
⑵ 行为行为是学习目标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表明学生经过学习以后能做什么和应该达到的能力水平,这样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行为变化中了解到学习目标是否已经实现了。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来描述行为,其中动词是一个行为动词,它表明了学习的类型,而宾语则说明某一学科的具体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领域及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有一些可供教师参考选用的动词。
比如,在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可以选用下面的动词:① 知识:说出……名称、列举、选择、背诵、辩认、回忆、描述、指出、说明等;② 领会:分类、叙述、解释、选择、区别、归纳、举例说明、改写等;③ 应用:运用、计算、改变、解释、解答、说明、证明、利用、列举等;④ 分析:分类、比较、对照、区别、检查、指出、评论、猜测、举例说明、图示、计算等;⑤ 综合:编写、设计、提出、排列、组合、建立、形成、重写、归纳、总结等;⑥ 评价:鉴别、讨论、选择、对比、比较、评价、判断、总结、证明等。
而在编写情感学习领域的目标时,则可以选用下面这些动词:① 注意:知道、看出、注意、选择、接受等;② 反应:陈述、回答、完成、选择、列举、遵守、称赞、表现、帮助等;③ 价值判断:接受、承认、参加、完成、决定、影响、区别、解释、评价等;④ 组织:讨论、组织、判断、确定、选择、比较、定义、权衡、系统阐述、决定等;⑤ 价值体系个性化:改变、接受、判断、拒绝、相信、解决、要求、抵制等。
编写行为的具体方法是:首先根据前面讲过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结合学科内容分成不同类别的学习目标,然后从上面提供的动词中选择出合适的行为动词,最后再把学科内容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就可以了。
高考生物分类学的重要知识点
高考生物分类学的重要知识点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我们理解生物的多样性、进化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运作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高考中,生物分类学也是一个常考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高考生物分类学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活习性以及遗传物质等方面。
形态结构是最直观的分类依据,比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特征,动物的体型、体表覆盖物、附肢等。
生理功能方面,例如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循环系统的特点、生殖方式等。
生活习性也是分类的重要参考,像动物的食性、栖息环境等。
遗传物质则从分子层面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比如 DNA 序列的相似性。
二、生物分类的等级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包括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等。
门进一步细分界,比如动物界中的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
纲则在门的基础上更加具体,例如脊索动物门中的哺乳纲、鸟纲等。
目、科、属、种依次更加细化,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也是生物分类的最小单位,同种生物之间能够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
三、植物的分类植物可以分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但没有真正的根,植株矮小。
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并且有输导组织。
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比如松树、柏树等。
被子植物的种子有果皮包被,是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类群。
被子植物又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单子叶植物的叶脉常为平行脉,花瓣基数通常为 3;双子叶植物的叶脉多为网状脉,花瓣基数通常为 5 或 4。
四、动物的分类动物根据有无脊椎骨可以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植物分类学知识点
植物学自学指导形态解剖部分第一章种子与幼苗(一)种子结构植物学上的种子是指由胚珠经过受精发育而成的繁殖器官。
其基本结构由: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其中胚是植物新个体的原始体。
种皮:一般坚韧,为种子的保护层;其上常可见到种脐和种孔。
禾本科植物的种皮与果皮愈合,不易分开。
—胚芽:一般为生长点与幼叶构成,(有些植物无幼叶)。
禾本科植物的胚芽外面I有胚芽鞘包围着。
胚一胚轴:是连接胚芽、胚根和子叶的轴(包括上胚轴和下胚轴)。
—胚根:由生长点与根冠所组成。
禾本科植物的胚根外面有胚根鞘。
I—子叶:双子叶植物的胚有子叶两片,单子叶植物的只有一片子叶。
<胚乳:是储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禾本科植物的胚乳分为糊粉层和淀粉储藏组织。
(有些植物的胚乳在种子发育早期为胚所吸收,形成无胚乳种子,其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中)。
(二)种子的主要类型:依据种子成熟时胚乳的有无和种子中的子叶数目,将种子分为四类:'双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蓖麻、番茄。
厂有胚乳种子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如水稻、小麦。
「双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如花生、菜豆。
I无胚乳种子一L单子叶植物无胚乳种子:较少见,如慈姑。
(三)种子的萌发:i种子的萌发的条件:内在条件是具有成熟健全的胚;外在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足够的氧气。
2. 种子萌发:在种子获得适宜的环境条件后,种子的胚由休眠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开始生长形成幼苗,这个过程称为种子的萌发。
胚各结构的萌发顺序和形成的相应器官为:稍后突破种皮胚芽地上茎、叶「上胚轴伸长------ 茎的基部胚一胚轴-下胚轴伸长或不伸长---------- 根茎过渡区最先突破种皮胚根主根2子叶:出土或留土(四)幼苗类型依据种子萌发后,子叶是否顶出土面,可将幼苗分为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和子叶半出(留)土幼苗等类型。
第二章植物细胞和组织(一)植物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即由细胞构成组织,由同一或不同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植物体。
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二、种及种以下单位
种:共同的祖先,稳定的分布区,形态特征相似,自然交配,后代正常。 种间存在生殖隔离。 种是分类上的基本单位。
种内分为:亚种、变种、变型
亚种:地理区域分布、生境不同,生态适应 亚种(半种)种内生态适应,地理分布上的分布区、生境不同,种与亚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变种:某一特征的差异但不大,糯稻Orysa sativa var. glutinosa Matsum 变型:某一小特征的区别 品种 cultivar :不存在野生,人类生产、培育、栽培植物的变种类型。
这个检索表也可以把一组性状并列地出现,改写成下面的形式: 1.果为一簇瘦果;花无距…………………………………2 1.果为一簇;花有距………………………………… 4 2.花无花瓣……………………………………………3 2.花有花瓣………………………………毛茛属(Ranunculus) 3.萼片通常4枚,总苞缺失……………铁线莲属(Clematis) 3.萼片通常5枚,总苞存在…………白头翁属(Pulsatilla) 4.花整齐;距5枚……………………耧斗菜属(Aquilegia) 4.花不整齐;距1枚…………………翠雀属(Delphinium)
植物的人为分类
古希腊提奥弗那斯(Theophrastus,371-288 BC)研究了植物的经济用途、生活习性及分类。 我国,神农尝百草----农政全书----明代李时珍(1518-1593)《本草纲目》。该书中共收集植物种类一
千多种,按其用途分为草、谷、菜、果和木五部。
二、植物界的分类方法 与分类系统
Genus
种 Species
Species
sub.—亚(subspecies)
var.变种(Varietas)
forma-变型(Forma)
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1
植物分类学基本知识1植物分类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分类、命名和分类关系的学科。
植物分类学家通过对植物形态、生态、遗传和地理等方面的研究,将植物进行分类,构建植物分类系统。
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对于植物保护、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植物分类系统是植物分类学的核心内容。
目前,植物分类学的植物分类系统分为传统分类法和现代分类法两种。
一、传统分类法传统分类法是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将植物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它对植物形态进行了细致全面的描述,并将植物按照形态特征进行分类。
传统分类法的分类依据主要包括植物的花、果、叶、茎和根等形态结构。
传统植物分类法将植物分为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六个层次。
例如,植物界是植物门,植物门下分为多个植物纲,例如南洋杉、马尾松、栎属等,每个植物纲下面再分为多个植物目,以此类推。
但传统分类法存在许多缺陷,由于只是单纯地以形态特征为依据,对于植物分类关系的本质问题没有深入的探讨。
同时,传统分类法不能够反映出植物的演化历史和真正的亲缘关系。
二、现代分类法现代分类法是以植物系统发育关系为依据分类的一种方法。
它是根据植物的系统发育演化关系而分类的,采用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来推断亲缘关系。
现代分类法的核心是构建一个由进化史建立的分类系统,为研究植物的起源、演化和分类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现代植物分类法包括两种主要的系统分类学方法:一是进化分类法,另一个是系统分类学。
进化分类法是根据综合生物学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包括形态特征、生态习性、生殖方式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然后通过分析维持和演化这些特征的历史进程来确定分类关系;系统分类学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灰度理论为基础,将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九个学科的知识相结合,通过比较性的方法,来寻找生物分类的有效标准,使分类等级的体系更加合理、亲缘关系更加明确,也可分析演化过程和推测进化路径。
常见的现代植物分类法有:APG分类法、Judd分类法以及Cronquist分类法等。
小学生如何学会分类整理知识
小学生如何学会分类整理知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知识的分类和整理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重要一环。
通过分类整理,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介绍一些帮助小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引导小学生学会概括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及时回顾所学内容,并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等方式将知识点归类、整理和概括出来。
例如,对于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将各种数学问题按照题型分类,有助于小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鼓励小学生制作图表和图解。
图表和图解是一种直观的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学习自然科学、地理等课程时,小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地图、制作实验数据表格等方式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做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第三,倡导小学生使用颜色和标签。
颜色和标签是分类整理知识的重要工具之一。
小学生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荧光笔等工具,将知识进行分类标记。
例如,在学习语文时,可以使用红色标记诗歌、绿色标记散文等,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其次,鼓励小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是有效分类整理知识的重要保障。
小学生可以在每天或每周开始前,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和学习目标。
这样一来,小学生可以有条不紊地学习知识,按照计划进行梳理和整理,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整理习惯也是分类整理知识的关键。
作为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养成整理书籍、整理书包、整理学习用品等好习惯。
通过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整个所学知识体系的结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
此外,互动式学习也是帮助小学生学会分类整理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学生可以尝试与同学们开展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些任务和项目。
通过互动和合作,他们可以从彼此分享的知识中学会分类整理。
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引导小学生思考和总结所学知识。
初中生物分类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分类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对生物进行系统分类和命名的原则、方法和规则。
对于初中生物学来说,掌握基本的分类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分类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是什么?生物分类学是科学家根据生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遗传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将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类群,从而研究和分类生物。
通过分类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生态、进化关系等,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便利。
生物分类学以分类单位和分类级别为基础。
分类单位是指生物学家根据研究目的和特点,将生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的基本单位,可以是种、属、科、纲、目等。
而分类级别则是指在分类系统中,从上到下,依次表示各个类群之间的关系和差异性。
在生物分类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种是指在自然界中大致相似的个体,具有共同的形态特征和能够互相繁殖、生育后代的能力。
每个物种都有一个拉丁学名,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
例如,人类的学名为Homo sapiens,其中“Homo”是属名,表示人属,“sapiens”是种加词,表示现代人种。
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也是进化演化的基础。
在分类级别中,属是对种的集合划分。
属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相似、能够互相杂交繁殖的物种的集合。
同一个属下的物种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例如,狗的学名为Canis lupus,其中“Canis”是属名,狗属包括了狼、豺、红狐等多个物种。
属是物种分类的第二级别。
科是对属的集合划分。
科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相似、生态习性相似的属的集合。
同一个科下的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例如,狗科包括猫科、熊科等不同属的动物,它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都属于肉食动物。
纲是对科的集合划分。
纲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相似、生活习性相似的科的集合。
同一个纲下的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有共同的进化来源。
例如,哺乳动物纲下包括了灵长目、食肉目、鲸目等不同科的动物,它们在解剖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植物分类学知识普及
植物分类学知识普及植物分类学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科中最古老和最具综合性的一门分支学科。
过去的经典分类大多依据外部形态和内部解剖特征去分,后来把孢粉形态、地理分布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进去后,有助于进一步对种类的鉴定和植物演化关系的探讨。
背景知识现在生存在地球上的生物估计有50万种以上(种子植物250000种左右)。
要对数目如此众多,彼此又千差万别的植物进行研究,第一步必须先根据它们的自然性质,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地进行分门别类,否则便无从下手。
植物分类学内容由三方面组成,它的研究对象为全世界生活的植物。
分类(Classification)鉴定(Identification determination)命名(nomenclature)植物分类学是发展较早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演化过程和演化趋势。
因此,它是一门既有实用价值又富有理论意义的学科。
为了分类各个植物类群,人们根据植物类群范围大小和等级高低给它一定的名称,这就是分类的等级单位。
了解和掌握分类的等级单位(阶层)是分类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
12个主要等级(阶元)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ICBN)为(The International Code Of Botanical Nomenclature)的缩写。
有关绿色植物命名(包括真菌)共包括12个主要等级(阶元)(Category)。
主要分类阶元如下:门 Divisio或(Phylum)纲 Classis (class)目Ordo (order)科 Familia (Family)族Tribus(Tribe)哈钦松被子植物系统图属 Genus (Genus)组 Sectio(Section)系Series(Series)种Species(Species)变种Varietas(Variety)变型Forma(Form)(一) 植物分类学思想植物分类学思想的三次飞跃:人为分类,自然分类,系统分类三种不同的分类系统:人为分类系统,自然系统,系统发育系统分类学史三个时期:人为分类系统时期(——1830) (李时珍、林奈)进化论发表前的自然系统时期(1763——1920) (亚当森、裕苏、拉马克、德堪多、本瑟姆、虎克)系统发育系统时期(1883——) (艾希勒、恩格勒、哈钦松、塔赫他间、克朗奎斯特、佐恩、诺·达格瑞、斯特宾斯、田村道夫)四个最引人注目的系统:1. Cronquist系统(1968,1979,1981)2. Takhtajan系统(1953,1966,1969,1980)3. Hutchison系统(1926,1934,1948,1959,1973)4. 田村道夫系统(1974)哈钦松被子植物分类系统:将双子叶植物分为草本支和木本支,分别以木兰目和毛茛目为原始起点,平行进化。
生物平板划线知识点总结
生物平板划线知识点总结1. 生物分类学知识点总结生物分类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和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生物体进行分类和命名。
在生物分类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划线知识点,比如:(1)生物的分类级别:生物的分类通常分为域、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级别。
在划线时要注意区分各个级别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征和区别。
(2)生物的命名规则:生物的命名通常采用拉丁文命名法,包括属名和种名。
在划线时要注意属名和种名的斜体标注,以及两者之间加上斜杠的方式。
(3)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的分类依据通常包括形态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和进化关系等方面。
在划线时要注意各个分类依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2. 生物细胞学知识点总结生物细胞学是生物学研究的基础,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细胞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在学习生物细胞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划线知识点,比如:(1)细胞的结构组成:细胞通常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组成部分。
在划线时要注意各个结构组成的特征和功能,能够准确描述和理解细胞的结构组成。
(2)细胞的功能特点:细胞具有营养摄取、代谢作用、生长和分裂等功能特点。
在划线时要注意各个功能的调控机制和相互关系,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细胞的功能特点。
(3)细胞的代谢过程:细胞的代谢过程包括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
在划线时要注意各个代谢过程的反应途径和调控机制,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细胞的代谢过程。
3. 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生物遗传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生物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等方面。
在学习生物遗传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划线知识点,比如:(1)遗传物质的结构:遗传物质主要包括DNA和RNA两种核酸,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划线时要注意核酸的组成部分和分子结构,能够准确描述和理解遗传物质的结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学知识(寝室有本笔记)人类对植物的认识已很久,在把握植物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时最主要的都是以植物含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具有细胞壁,而且是固着生活为基本特征。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植物的确定特征和它所包含的类群也不断地有了新的看法一、林奈的两界系统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在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植物和动物的区别。
200多年前,现代生物分类的奠基人,瑞典的博物学家林奈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明确地将生物分为植物和动物两大类,即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于1753年发表的巨著《植物种志》中将植物分成24 纲,把动物分成6纲。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物分界的两界系统。
这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是有重大科学意义的。
至今,许多植物学和动物学教科书仍沿用该两界系统。
二、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9世纪前后,显微镜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人们发现有些生物兼有动物和植物两种属性,如裸藻、甲藻等。
它们中一部分种类既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又可运动。
裸藻还没有细胞壁,有的种类进行异养生活。
特别是又发现曾列入植物中的黏菌类在其生活史中有一个阶段为动物性特征(营养时期为裸露的原生质团,可作变形运动),另一个阶段为植物性特征(无性生殖时期形成孢子囊和产生具细胞壁的孢子)。
在探索和解释这些矛盾中,1860年霍格提出将所有单细胞生物,所有的藻类、原生动物和真菌归在一起,成立一个原始生物界;1866年德国的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成立一个原生生物界。
他把原核生物、原生动物、硅藻、黏菌和海绵等,分别从植物界和动物界中分出,共同归入原生生物界。
这就是生物分界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和霍格的三界系统内容基本相同。
但海克尔的三界系统在当时直至20世纪中叶并未被德国和国际上接受和采用。
此外,E.O.Dodson在1971年也提出了另一个由原核生物界、植物界和动物界组成的三界系统。
海克尔的三界系统1、原核生物2、原质虫类(原生动物)3、鞭毛生物(原生动物)4、硅藻5、黏菌6、黏壳虫类(原生动物)7、根足虫类(原生动物)8、海绵动物9、原始植物(绿藻类) 10、红藻类 11、褐藻类 12、轮藻类13、真菌及地衣 14、茎叶植物 15、腔肠动物 16、棘皮动物 17、关节动物 18、软体动物 19、脊椎动物三、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1959年,魏泰克提出了四界分类系统,他将不含叶绿素的真核菌类从植物界中分出,建立一个真菌界,而且和植物界一起并列于原生生物界之上。
10年后,魏泰克在他的四界系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五界系统,他将四界系统中归入原生生物界中的细菌和蓝藻分出,建立一个原核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界,并放在原生生物界之下。
魏泰克的五界系统影响较大,流传较广。
但是对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界不少学者存在质疑和反对意见,因为它所归入的生物比较庞杂、混乱。
我国真菌学家邓叔群在1966年指出:“所谓的原生生物只不过是各种低等生物的混合。
”1978年我国藻类学界在讨论中国藻类志编写系统时,决定不把原生生物界作为一个自然的分类群。
魏泰克的四界、五界系统的优点是在纵向显示了生物进化的三大阶段,即原核生物、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真核多细胞生物(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同时又从横向显示了生物演化的三大方向,即光合自养的植物、吸收方式的真菌和摄食方式的动物。
1974年,黎德尔提出了另一个四界系统,他去掉了原生生物界,而将魏泰克五界系统中的原生生物分别归到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中。
在他的四界系统图中还用一条弧线表示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生物)的水平。
此外,马克利斯和Karlene V.Schwartz也提出了一个五界系统,基本和魏泰克的相同,但他们把所有的真核藻类都归入原生生物界中,而植物界仅包括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六界和八界系统1949年捷恩提出将生物分成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的六界系统。
1990年布鲁斯卡等提出另一个六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古细菌界(包括产甲烷细菌等)、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1989年卡瓦勒史密斯提出生物分界的八界系统,他们将原核生物分成古细菌界和真细菌界两界;把真核生物分成古真核生物超界和后真核生物超界。
前一超界仅有1个古真核生物界,后一超界有原生动物界、藻界,其中包括隐藻和有色藻两个亚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五、三域系统上述的各种生物分界系统虽然各有不同,但其依据主要为营养方式、形态和细胞结构。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上述的分界系统提出了挑战。
如伍斯等人对60多株细菌的16SrRNA序列进行比较后发现产甲烷细菌完全没有作为细菌特征的那些序列,于是提出了“古细菌”的生命形式。
随后,他又对大量的原核和真核菌株进行了16S 类rRNA序列的测定和比较分析,发现极端嗜盐菌和极端嗜酸嗜热菌和甲烷细菌一样,它们的序列特征既不同于其他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的序列特征,它们之间则具有许多共同的序列特征。
这样,他就提出将生物分为三界,即后来改为三域理论,即古细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三个域。
1990年,他为了避免人们把古细菌也看作是细菌的一类,又将其改称为细菌、古菌和真核生物。
早在1981年伍斯等人就根据某些代表生物的16SrRNA(或18SrRNA)的序列比较,首次提出了一个涵盖整个生命界的生命系统树,后来,又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
该系统树图的根部代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它们是现代生物的共同祖先。
rRNA序列分析表明,最初先分成两支:一支发展为现今的真细菌;另一支发展为古菌真核生物。
后来,古菌(古细菌)和真核生物分化产生两个谱系。
该系统树还表明古菌和真核生物为“姊妹群”,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它们和真细菌之间的关系更密切。
伍斯的三域生物系统提出后,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影响和关注,人们对rRNA序列继续进行了广泛的测定与比较。
同时,还结合研究了包括表型特征在内的其他特征,这些特征的研究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伍斯三域生物系统的划分。
三域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分界的划分进行了新的探讨,而且对于研究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当然,该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和更全面地进行长期的探讨,并接受更多的检验。
六、中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意见中国学者对于生物分界也提出了许多意见,如邓叔群1966年曾主张根据生物的3种营养方式把生物分成为植物界(光合自养)、动物界(摄食)和真菌界(吸收)。
1965年胡先提出将生物分为始生总界和胞生总界。
前者仅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后者包括细菌界、黏菌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他抛弃了原生生物界,并把菌类分成为) 界。
1979年陈世骧根据生命进化的主要阶段,将生物分成为3个总界的五界或六界的新系统。
即非细胞总界,仅为病毒;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和蓝藻界;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王大竐等1977年也提出了在魏泰克的五界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病毒界的六界系统。
但目前在国内外对于病毒是否属于生物以及病毒是否比原核生物更原始尚有争议。
正如陈世骧所说:“它们是非细胞形态的生物,但不一定代表非细胞阶段的生物。
”他还说明:“在病毒起源尚难解决,病毒历史尚难总结之前,非细胞总界也可暂不设立,而把病毒寄放在细菌界内。
”从上面介绍的各国学者对生物分界的设想和意见可以看出,人们对生物的认识和研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的。
由于各个学者依据的标准和特征不同,所提出的生物分界系统和对植物的概念也不一样,但各自都有其优缺点,目前尚不能达到一致。
近代多数学者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在生物分界中主要应该依据生物的营养方式,并要考虑生物的进化水平。
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笔者认为对植物界的概念可基本概括为“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
它们和其他生物的主要区别就是营养方式为光合自养,但又和进化水平很原始的光合自养的原核生物有区别。
按照这一概念,植物界所包括的主要类群是各门真核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我们不赞成成立原生生物界,因为原生生物界太杂乱,既有光合自养的真核藻类,又有不同异养生活方式的动物和真菌,特别是把原本属于一个自然类群的藻类(如绿藻门)人为地分割开,放在两个不同的界中。
所以,这不是很科学的。
至于有人把所有的真核藻类都归入原生生物界的意见,我们更认为是不妥当的。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多学科的深入研究,人们对生物分界的认识将会不断地加深,生物分界的原则和依据将会更加科学。
植物分类回顾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大体上把植物分类分成林奈以前(约公元前300—公元1753)和林奈以后(从1753年到现在)两个大的时期。
林奈以前的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科学技术水平也低,而且受到“神创论”、“不变论”的思想统治,这一时期的植物分类和分类方法基本上为人为的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根据植物的用途,或仅根据植物的一个或几个明显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而不考虑植物种类彼此间的亲缘关系和在系统发育中的地位。
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将植物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大类,中国晋朝的嵇含(公元304)撰写的《南方草木状》为我国的第一部地方志,明代李时珍(1518—1593)所著《本草纲目》将所收集的1000余种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5部和山草、芳草等30类,清代吴其竊在《植物名实图考》中也将植物分为谷、蔬、山草、隰草、石草、水草、蔓草、芳草、毒草、群芳、果、木12类。
代表这一时期分类思想顶峰的为瑞典的林奈,他选择了植物的生殖器官如雌蕊和雄蕊的数目和形态为特征,即依据雄蕊的特征作为纲的分类标准;依据雌蕊的特征作为目的分类标准;依据果实的特征作为属的分类标准;依据叶子的特征作为种的分类标准。
应该肯定,上述的分类方法虽然是人为的,但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实际应用都起了重要作用,并为科学的分类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经验。
但是这些方法仍然是不够科学的,其结果可能会给植物分类带来混乱,不符合植物界的自然发生和发展,不能反映植物间的亲缘关系。
(二)自然的分类植物分类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林奈以后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变化是逐步由人为的分类方法发展到自然的分类方法。
所谓自然的分类方法就是最接近进化理论,最能反映植物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是从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等综合学科进行分类,特别依据最能反映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的主要性状进行分类。
自然分类方法的发展是和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分不开的。
1859年达尔文根据他亲身的考察和仔细的分析所获得的各种证据,总结了在他之前的一些学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创立了进化学说,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有力地冲击了“神创论”和“不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