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第八章小气候
气象学:第十章 小气候
二、小气候的一般特征
1、温度:超绝热梯度(四种类型),日变化剧烈, 脉动性强。
2、湿度:水汽压、相对湿度、湿度的铅直梯度、 湿度的时间变化
3、风:风随高度的变化、水平方向风速的变化 特点(阵性)、风向的变化特点(紊乱)
§3 地形小气候
一、地形对日照的影响 二、地形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三、坡地上的热量平衡状况 四、地形对温度的影响 五、地形对风的影响 六、地形对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c
os1
uv
tan
sin sin
1u2
1 u2 1 tan2
(10 1)
sin
1
u
sin
sin
tan v
1u2
1 u2 1 tan2
式中 u sin cos cos sin cos
(10 2)
v cos cos sin sin cos
为坡度;为坡向,顺时针计算,南坡为0,西坡为90,北坡
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 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不一,形成近地层与大 气候所不同的特殊气候。
二、范围
1、铅直范围:1.5~2.0米以下的“贴地气层气候”, 100~200米以下的“近地气层气候”
2、水平范围:微空间(叶面、植株)“微气候”、小空 间(车间、厂区、农田、街道、坡地)以及尺度从几 公里至几十公里(林区、峡谷、沼泽、海岸、城市、 小岛) “局地气候” 一地的小气候主要是由局地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所 决定的,但也受天气和大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来 说,愈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明显。
东西坡的辐射日总量介于南北坡之间,各季节均随 坡度增大而减少,但其年变化趋势与水平面相当。
计算任一坡地上的散射辐射公式为:
D
D0 2
09.第八章 森林群落
第九章群落第一节群落的基本特征一、群落的概念1.生物群落森林群落:在一定地段的自然条件下,所有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叫生物群落。
那么,森林就是一定地段上,以树木和其它木本植物为主体,并包括该地段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所形成的一个有规律的组合,我们称其为森林群落。
可见森林的概念不仅包括树木、灌木和草本,而且包括生活在森林中的动物、微生物,甚至包括林下的土壤和林内的环境。
群落不是杂乱无章的,群落是生物种群的有机组合,而且在相似的条件下就会有相应的群落的出现,那么是什么力量使得这些生物种群组合在一起呢?在这里,我们认为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是生物群落得以维持的动力机制。
在有关进化的章节中我们介绍过,导致生物进化的机制是自然选择,或者说自然选择给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动力。
我们也相信,任何一个生物类群或者生物群落的有规律的组合都是有根据的,这种根据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是内在的,生物群落的维持机制是组成该群落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作用既包括正相互作用,也包括负相互作用,没有这些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就谈不上一个确定的生物群落的形成。
2. 群落的结构在中学阶段,学物理,学化学时必然学到分子、原子。
学习方法是,先研究它的结构,知道分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即分子结构;然后研究它的性质,即分子运动等。
所谓结构,就是任何一个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 而系统则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全局。
结构与系统是两个含义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概念。
系统指的是一系列相互有关的单元,为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而构成的完整综合体。
而结构则是系统内部各单元的排列组合方式,它是系统的性质与数量的集中表现。
只有依靠结构,才就能把孤立的诸单元变为一个系统,只有以结构为中介,单元的属性与功能才能变成系统的属性与功能,如果系统没有一定形式的结构,那么,系统不但不能发挥其效能,而且连系统本身也便不复存在了。
结构这一范畴日益受到多门学科的重视,例如结构力学是以宏观机械运动形式的力学结构为对象的一门学问,化学研究物质结构,探讨分子、原子、质子的特性;地质学研究地质结构;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经济学研究经济结构;计算机----。
小气候的形成及其利用
小气候的形成及其利用小气候是指在局部地区内,因下垫面局部特性影响而形成的贴地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
他与大气候不同,其差异可用“范围小、差别大、很稳定”来概括。
所谓范围小,是指小气候现象的垂直和水平尺度都很小(垂直尺度主要限于2米以下薄气层内:水平尺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或更大一些):所谓差别大,是指气象要素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差异都很大(如在沙漠地区贴地气层2毫米内,温差可达十几度或更大):所谓很稳定,是指各种小气候现象的差异比较稳定,几乎天天如此。
地表是人类活动、动植物生存的主要场所,中小地形、森林、湖泊和人类活动集中的城市、耕地等,对贴地气层的小气候影响很大。
不同的下垫面上就形成各种小气候,农田中有农田小气候,城市里有城市小气候,森林中有森林小气候等,中小地形造成的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通过小的地形起伏、坡向和坡度的不同,来影响辐射状况、温度分布、湿润状况和局部风的变化。
在起伏地形中,温度、适度的分布和变化有较大的差异。
例如:山顶和山谷的气温日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山顶的气温日较差小山谷的气温日较差大谷底由于夜晚冷空气下沉,往往形成“冷湖”,增强逆温层。
适度的变化与上述的相似,也是低洼地的绝对湿度日振幅大,高坡地的日振幅小。
风的变化,由于山谷风等居地环流的影响,风向变化很大。
特别在天气较稳定的晴朗日子里,局地环流较明显,不同部位的风向差异更为明显。
在坡地上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其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故温度的分布也不同。
白天南坡增温幅度大于其他各坡:尔坡接受辐射早,最高温度出现早(午前),西坡接受辐射最迟,最高温度出现时刻也迟(午后)。
各坡地最高温度出现时刻前后相差可达3小时左右。
北坡接受太阳辐射较少,增温幅度最小。
各坡地上温度日较差,南坡最大,西坡次之,东坡又次之,北坡最小。
坡度对获得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也有影响。
在温带地区向南倾斜20°的坡地表面,在中午前后所得到的太阳热量与南移20°纬度的水平表面获得的太阳热量相等。
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集中地,不仅承载着大量人口和活动,还面临着各种环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小气候。
小气候是特定区域内与周边环境相比的气候差异,对城市环境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以及自然生态平衡三个方面阐述小气候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相对于其周边乡村地区的温度更高的现象,是小气候影响最为明显的一个方面。
城市由于高密度建筑、道路和人口活动引起的热量释放,导致城市表面温度高于周边地区。
这种现象不仅使城市居民感到更加闷热,还造成了诸多环境问题。
首先,城市热岛效应增加了能源的消耗。
高温天气下,人们更需要使用空调和电风扇来降低室内温度,从而增加了电力需求,加重了电网压力。
此外,城市热岛效应还会导致建筑物和道路表面温度升高,使得空调系统需要工作更加努力,导致能源的浪费。
其次,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
高温环境和缺乏绿地覆盖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增加,同时降水和空气流通也受到了限制。
这进一步削弱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功能,使得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二、空气污染小气候也对城市环境的空气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的工业排放物、机动车尾气、建筑尘埃和家庭燃煤等活动都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小气候因素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污染物的扩散和积累。
首先,小气候稳定性会导致污染物在城市内部滞留。
较低的风速和较差的气象扩散条件使得污染物在特定区域内停滞。
这使得空气污染在某些城区尤其严重,甚至影响到居民的健康。
其次,小气候对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产生了影响。
例如,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时,污染物往往会在城市中积累,形成更为浓厚的污染带。
而在较好的气象条件下,污染物则可能通过风力扩散至周边地区,对城市外围产生间接影响。
三、自然生态平衡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通常会破坏一些自然环境,如湿地、森林和草地。
这对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小气候则会进一步加剧这种影响。
高考地理-小气候及其影响
高考地理:小气候及其影响高考地理:小气候及其影响高考地理:小气候及其影响摘要:小气候是由于下垫面性质或人类、生物活动不同而引起的小尺度气候。
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的品味等。
为了避免其不良影响,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小气候是由不同性质的下垫面或人类和生物活动引起的小尺度气候。
一个地区的每一个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
)会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同时,由于下垫面的性质不同,热条件不同,以及人们的活动,会形成小尺度的独特气候条件。
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生活的品味等。
为了避免其不良影响,可以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与大范围气候相比,小气候有五个特点:小范围:垂直方向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
因此,常规气象网站的观测无法反映小气候差异。
研究小气候,需要设置专门的测量点,要求密度高、观测次数多、仪器精度高。
差异大:无论是垂直方向还是水平方向,气象要素差异都很大。
例如,在靠近地面的地层中,垂直方向的温度下降速率往往比上层大2 ~ 3个数量级。
变化快:在小气候中,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快于大气候中的变化,是脉动的。
例如,M.N. Goelz曾经在25分钟内测量了5厘米高度的温度x,变化幅度很大,为7.1。
日变化剧烈:越靠近下垫面,温度、湿度、风速的日变化越大。
比如夏季,地表温度日变化可达40,而2米高度只有10。
小气候规律相对稳定:只要形成小气候的下垫面物理性质不变,其小气候差异就不变。
因此,我们可以从短期调查中了解一些小气候特征。
由于小气候影响的范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空间,因此研究小气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利用小气候知识为人类服务,其中农田小气候和森林小气候是典型类型。
农田小气候的影响农田小气候从成因上可分为复合农林小气候和秸秆覆盖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
第八章农田小气候一、名词解释:1. 小气候:在局部地区内,由于下垫面性质和状况的不同而引起近地气层与土壤上层小范围的特殊气候。
2. 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
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土壤耕作层同作物群体之间物理与生物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3. 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坡度的不同,坡地上的可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差别很大,因而获得太阳辐射总量也不同所形成的小气候。
4. 非独立小气候:既受到本身下垫面影响又受到周围下垫面条件影响的小气候。
5. 活动层:农田植被吸收太阳辐射,进行长波辐射交换和热交换的物质层称为活动层。
6、小气候:任何一个地区内,由于其下垫面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特点的气候,通称小气候。
7、活动层:凡能籍辐射作用吸热或放热,从而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或其它物质层)温度状况的表面,称为活动面或活动层。
8、干燥度:干燥度是衡量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又称干燥指数。
用地面失水(如蒸发、径流)与供水的比值表示。
比值越大,表示气候越干燥;比值越小,气候越湿润。
二、填空题:1. 我国气候的形成因素是(1)辐射因素、(2) 下垫面因素、(3)大气环流。
2. 我国年辐射总量的地理分布是自沿海向内陆(4) 增加。
3. 我国气温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5)增大。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6) 增大。
4. 我国降水变率自沿海向内陆(7) 增大;全国而言,降水变率冬季(8)最大。
5. (9) 400毫米年平均等雨量线将我国划分东南半壁湿润区和西北半壁干旱区。
6. 1月份平均温度的0℃、3℃和8℃等温线分别通过我国的(10)秦岭(淮河)、(11)长江流域和(12南岭(桂林)) 等地区。
7. 我国气候的显著特点是(13)季风性显著和(14)大陆性强。
8. 农业气候资源中最主要的有(15) 太阳辐射、(16) 温度、(17) 降水。
9. 高山气候特点之一,是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18)增加。
10. 立夏和芒种之间是(19) 小满,日期是(20) 5月21日。
小气候的测定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并掌握小气候的测定方法,了解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对气候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实训时间2023年X月X日至2023年X月X日三、实训地点XX大学气象观测场四、实训内容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五、实训过程1. 小气候的定义及特征小气候是指地球表面局部地区气候的总称,其特征受地形、植被、土壤、水体等多种因素影响,与周围大气候相比,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时段性。
2. 小气候的测定方法(1)气象观测法:通过观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气象要素,分析小气候特征。
(2)遥感监测法: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小气候信息,分析小气候时空变化。
(3)模型模拟法:根据小气候形成机理,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小气候时空变化。
3. 小气候观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本次实训主要使用以下仪器:(1)温度计:用于测量气温。
(2)湿度计:用于测量相对湿度。
(3)风速计:用于测量风速。
(4)雨量计:用于测量降水量。
仪器使用与维护注意事项:(1)严格按照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2)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正常运行。
(3)保持仪器清洁,防止灰尘、水汽等污染。
4. 小气候数据采集与分析本次实训共采集了连续一周的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等数据。
通过数据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温:观测期间,气温波动较大,日较差明显。
(2)湿度:相对湿度变化较大,夜间湿度较高。
(3)风速:风速变化较小,但夜间风速较大。
(4)降水量:降水量较少,分布不均。
5. 小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被生长、土壤水分等生态环境要素,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
(2)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小气候的变化会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人类活动。
《小气候》气象学课件
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在海南岛,泛指海拔较 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由于云雾林中林木 茂密,空气湿度极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 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 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小气候, 造成云雾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 富,是海南岛生态系统的核心。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的 自然光照度;F为叶面积指数;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图8-4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 垂直分布
第六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一、种植措施
1、种植行向: 夏半年,随纬度增高,日照时间也愈长,沿东西行 向株间的照射时间比沿南北行向株间要长,东西行向 株间透光率除中午外均比南北行向高,东西向株间气 温>南北行向。冬半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一)坡地小气候:
1、坡地对日照的影响: 由于地形相互的遮蔽,不同坡地的可照时
数差异很大。
对于南坡,冬半年太阳出没的方位偏南,南坡的 可照时数与水平面相当,夏半年由于太阳出没的 方位偏北,南坡的可照时数比水平面的少,且随 坡度(α)的增大而减少。当坡度大于纬度(φ)时, 则随赤纬(δ)的增加而减小.
冬半年南北坡差别明显。东坡和西坡介于南坡 和北坡之间,差别不大。
在不同的区域,有效地利用地形的热量资源,合 理布局农作物,使其在生长季节获得足够的能量,促 进作物早熟,缩短生长期。
9.第八章小气候
二、水域小气候
水域是指湖泊、水库及大的江河等,研究这些 小范围水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应用其为国 民经济服务的气候学分支称为水域小气候。小水域 和海洋一样有水的热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 远远不及海洋。 水域小气候与陆地其它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因 为水体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差异较大。受水体的影 响,在水体的坡地具有小气候差异外,洼地 和谷地与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周围山 地对谷地的遮蔽作用,使谷地的日照时数比平地 的少,辐射能也少。同时由于地形的影响,与周 围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受到很大的限制,与山 顶差异较大。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 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 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 的天气,由于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 明显低于坡顶,出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 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 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一、农田中太阳辐射和光能的分布
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 到达农田植被表面的太阳辐射被植被吸收、散 射、反射。表8-3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透射率和吸收率 2、农田中光能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种类、群体结构、 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比尔-朗伯(Beer-Lambert)指数定律: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 各种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背景下,因下 垫面的影响使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内具有一 些独特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现象。受地面性质、 地形、土壤状况、地面覆盖状况及植被发育状况的 影响形成差异较大的小气候,如农田、森林、地形、 温室等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农作物生长在近 地层和土壤的上层,直接受小气候的影响,因此人 类可以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在一定范围内控制 小气候的变化,使其朝向人类的意愿变化,以便影 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 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 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 污染。
小气候(课堂PPT)
5
二、 小气候的特点
1.范围较小 它的垂直尺度大致包括整个贴地气 层 (2m以下), 水平尺度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或稍大 一些。
2.差别大 因尺度很小 , 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模 空气运动所混和, 故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的气 象要素差异很大。
3.稳定性强 小气候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不同季节和天气类型略有差异。
6
三、小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
小气候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下垫面的热量平衡、 水分平衡、近地层的乱流交换。
(一)活动面(作用面)和活动层(作用层) 活动面又称为作用面,是指能借助于辐射作用吸
收或放出热量,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湿度等 要素变化的物质表面。如地面、水面、植物表面 等等。
了土地。二是经济效益显著。三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保护。
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美化了农村环境,已成为戈和水域小气候
一、地形小气候
地形的差异是引起小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 于山脉的走向、坡地的方位、坡度不同,导致各下垫 面得到的热量和水分不同,同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 使气流运动发生变化,造成山坡和谷地及不同坡地温 度、湿度、风等要素分布状况的差异,进而直接影响 植被的分布和发育状况。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山地、 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2/3,盆地和平原约1/3, 因此研究地形小气候,可以开发和充分利用山地的气 候资源。
16
北坡的可照时数在不同季节相差较大。 冬半年 北坡的可照时数随坡度的增大迅速减小,其可 照时数(α+φ)纬度上水平面的可照时数相当, 因此,北坡坡度增加1º,对日照的影响相当于 纬度升高了1º。当坡度大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时, 全天处于遮蔽,可照时数为0,如北京冬至日正 午的太阳高度角为26º33´,因此该区域坡度大 于26º33´的北坡冬至日无光照。
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和大气候不同,它除受大气环流、地理纬度、距海远近等影响外,还受当地的地势、方位、土壤性质及地面植物覆盖等下垫面的状况差异的影响,这些差异会引起局地热量和水分收支的不同,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称小气候。
也就是说,小气候就是指在局地内,因下垫面条件影响而形成的与大气候不同的,通常指2米以下的近地层气候。
这种小气候特点是:越接近下垫面的空气层,受下垫面的影响越大,小气候特征越显著;反之离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征也就不明显了。
小气候可分为:农田小气候、保护地小气候、山地小气候、防护林小气候等多种]农田小气候农田贴地气层与土层同作物群体间的生物过程和物理过程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局部气候。
由土壤温度和湿度、田间空气温度和湿度、贴地层与作物层中的辐射和光照、风速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要素组成。
由于农田不同的农业耕作措施、不同的作物和作物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不断改变着农田活动面的状况和各项物理特性,导致局部辐射平衡和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农田小气候特征。
一定的农田小气候形成后,作为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又会反过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形成。
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是通过对农田小气候各要素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的分析,寻找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即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措施,从而使这些小气候条件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认为改善农田小气候条件:如套种、间作、耕耙、灌溉、地膜覆盖、增温保墒剂等一、农业小气候要素1、表征辐射的特征量:辐照度、光照度、日照时间、光照时间等。
2、表征热量的特征量: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温等。
3、表征水汽的特征量:水汽压、相对湿度等。
4、表征空气运动的特征量:风向、风速等。
5、植物生长发育状况:发育期、株高、种植密度等。
6、天气状况:云况、日光状况、天气现象等。
二、观测高度和深度空气温、湿度观测高度通常是20㎝、50㎝、150㎝、200㎝、2/3株高处和作物层顶等。
小气候实习报告
气象学实习报告小气候实习北京林业大学水保152庞建壮小气候实习报告庞建壮摘要:小气候中,受到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的影响,太阳辐射在时间(1天)上呈先增后减的变化;反射辐射受太阳光谱影响呈先减后增的变化,同时因下垫面湿度与粗糙程度不同而变化。
太阳辐射使土壤温度呈相似趋势变化。
又因热量传导方向的改变,土壤温度在垂直分布上进行着过渡型、日射型、辐射型的变化,并因为下垫面导热率不同转换速度与持续时间不同。
土壤温度影响地面辐射进而与海拔共同作用影响了空气温度。
空气温度由于水汽压共同作用影响了空气湿度(U=e/E)。
空气湿度又因为下垫面水分含量等因素不同在不同的下垫面上产生差异。
————————————————————————————————小气候是指在小范围内,由于下垫面构造和特性不同,造成热量和水分收支差异,形成了近地气层和土壤上层局部地区的特殊气候。
小气候是在具有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范围内,在局部地区,由于地形方位,土壤条件和植被不一致,使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状况。
局地小气候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温度,湿度和风)变化剧烈以及个别天气现象(雾,露,霜)上的差异。
气温铅直梯度折合成100M为超绝热梯度,水平温度梯度在小范围内可达几度。
小气候特点影响的水平范围是随下垫面均一性而定的。
铅直方向一般是从下垫面到几十米甚至百米高度,愈接近下垫面,小气候特征愈显著,随着远离下垫面,小气候效应就逐渐减弱,到达某一高度以上,小气候现象就完全消失。
正如L.J.贝顿( Batten) 所指出,小气候是代表从地面到不受地面影响高度的气候。
十几米或者100米的高度。
这一层是人类生活或动植物生长的区域和空间。
1.实习目的、意义和内容1.1 通过小气候特征观测,了解小气候观测的原理、观测仪器和安装方法。
1.2 掌握辐射、空气温度、湿度、土壤温度、风等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方法。
1.3 学会整理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小气候要素形成的原因,揭示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特征,了解不同下垫面产生的小气候效应,以便进一步改善小气候环境。
第八章 小气候
翻后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同时,干
旱时耕翻由于切断毛管,减弱土壤上下层之间的水分交换, 下层水分沿毛细管作用只能上升到耕翻底层处,土表形成了 干土层,蒸发减小,因此,干旱时耕翻对下层土壤有保墒作 用;雨季耕翻疏松土壤,增加土壤表面积,可以促进水分蒸
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因此,雨季耕翻提高地温 。
六、镇压的气象效应
另外,散射辐射光谱成分中可见光部分所占比例大于直接辐
射,也增加了作物的光合生产率。
(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
农田中的温度分布决定于辐射及乱流强弱。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投入株间和地面的辐射多,热量收支情 况同裸地:白天为日射型,夜间为辐射型。
作物生长盛期:中午前后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高值,向上向
下逐渐降温;夜间外活动面出现温度最低值。
白天农田温度比裸地低;夜间农田温度比裸地高,日较差小。 白天水田温度低于气温;夜间水田温度高于气温,日较差小。 思考:为什么在水稻生产上经常采用昼排夜灌的措施?
(三)、农田中的湿度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决定于温度、农田蒸散、乱流。
作物生长初期、后期作物蒸腾面小,土壤表面是主要蒸发 面(同裸地):白天为湿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减 小),夜间为干型分布(水汽压随高度增加而增大),相对 湿度与裸地相似---与气温日变化相反。 作物生长盛期:白天外活动面为主要蒸腾面,附近水汽压最 高;夜间外活动面附近常有大量水汽凝结,水汽压最低 。 但各高度平均水汽压都比裸地大。各高度相对湿度都较接近,
耕作措施:耕翻、镇压和垄作等措施,以此改善土壤耕作 层的结构和水、肥、气、热,同时注意合理的作物布局和
品种搭配,适当的间作套种来改善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的特点及应用
小气候的特点及应用小气候是指城市内部不同环境下产生的微观气候,包括温度、湿度、风速、风向、辐射等多种因素。
它与大气候不同,有着更为复杂、多变的性质和特点。
了解小气候的特点及应用,可以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条件。
首先,小气候的一大特点是温度分布不均。
城市表面的建筑物、路面、热源等能容易地吸收和释放热量,导致城市内部的温度分布不均,某些区域温度相对高一些。
大型城市的热岛效应就是一种具体的表现。
因此,在城市空间设计中应重视突出绿化覆盖,减少大量灰色面积,避免形成高温区;同时科学地布置建筑物和道路,利用天然气流,改善小气候状况,减轻热岛效应。
其次,小气候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湿度变化大。
尤其是在潮湿的季节,城市内部湿度分布差异明显。
湿度过高不仅影响由热量来维持人体舒适感觉,而且也极易引发疾病,如湿疹、呼吸系统疾病等。
因此,城市设计中应尽可能保留水源,例如以公园、绿地、天然湖泊、河流为生态绿心,在城市空气中释放负离子,保持空气中湿度的稳定状态,同时也会将空气温度下降。
城市内部的小气候也受到风的影响。
城市内建筑物等气密性强,不利于风的自然通风,尤其在高密度居住区的房子间距较窄,难以形成透气间隔,进一步影响空气流动。
在城市规划中应注重通风设计,创造高层建筑、绿化带两侧形成风道,增加通风面,使风能够穿过城市,降低空气温度,减缓污染物沉积和扩散。
小气候还具有其他各种特点,如电磁辐射分布、气压变化以及湍流分布等。
了解了小气候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例如,在新城规划中,应尽量避免高层建筑密集排列,在建筑中增加小平台,增加人们居住的户外休息空间。
对于城市维护和保护工作,应注重创建绿色生态体系,强调绿地、水系、湿地环境的保护,扩大城市绿化覆盖面积,降低城市表面温度,净化空气,改善人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小气候在城市环境规划改善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合理处理小气候,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和人居环境,具有不可等量的推动作用和积极意义。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八章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全国平均春季气温历年变化
2007年春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0.9℃,比常年同期(平均9.7℃)偏高1.2℃,为 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与2004 年并列);1997年以来我国已连续11年 春季偏暖。
32
中国年平均气温距平 (1880-1999年)
(国家评估报告:0.2~0.8˚C/100a)
110 o
120 o
o
130
45 o
4 5
0
250
500 750 km
3 2 1
35 o 25 o
13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180
360
540
720
900
1080 1260 1440 1620 1800 1980
1.0
0.0
0.2 0.0 -0.2 -0.4 -0.6
800
-1.0
1000
由于海面受热 冷却不均、蒸 发降水不匀所 产生的温度和 盐度变化,造 成海水的密度 有所不同,引 发深层海水的 缓慢运动
49
全球温盐环流回路(输送带)
50
3.4 火山活动与气候变化
火山爆发,对气候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的是进入到平 流层下层的火山灰尘和硫酸气溶胶,由于不会受到于水 的冲刷,它能扩散到整个半球,低纬度的喷发能扩散到 全球,并在中高纬保持最大浓度,最后在极冠落下。
周期变化长,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在10°C以 上,伴随着地壳运动以及地理环境的变化。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 和雪线下降,气温比目前平均低3~7°C
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 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 达10℃,平均温度比目前高8~12°C
植物生产环境-小气候概述
小气候概述一、小气候的概念小气候是近地气层由于下垫面性质只有局部特性所引起的与大气候不同的小范围内的气候。
小气候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素的数值和个别天气现象的差异上,它不会改变大规模的天气状况。
形成小气候的主要因求是下垫面的构造和性质。
因此,不同的下垫面,就形成不同的小气候。
小气候有独立小气候和非独立小气候,独立小气候是指在某种下垫面上形成而末受用围条件影响;非独立小气候形成时既受本身下垫面的影响,同时还受相邻地段另一种下垫面的影响,是用于过度性质的,如边缘效应。
二、小气候的特点相对于大气候,小气候特点主要表现在个别气象要意和个别天气现家 (光、温、风、湿等)的术同,不影响整个天气过程,小气候具有范围小、差别大、很稳定三大特点。
1.范围小是从空间尺度上来说的.小气候现象在铅直和水乎方向上都很小。
2.差别大差别大是由于小气候范围很小引起的,由于小气候范围尺度很小,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模空气混合,即任何—种天气过程只能加剧或缓和其差异,而不能使差异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因此,气象要素相差很大(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距活动面越近影响越大,并且有脉动性,尤其在相邻活动面之间有条明显的分界线,过渡带不明显或不存在,如水泥路面和水稻田地表面温度差异就很明显,这种情况在大气候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大气候中不同的气候区之问往往有一个过渡带。
3.很稳定是指小气候规律相对根稳定,由于尺度小、差异大、不易混合,各种小气候现象较稳定,只要下垫面不变,其差异不会发生逆转。
三、农业小气候农业小气候指的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所形成的小气候,即指农业生活环境(如农田、果园、温室、畜舍等)和农业生产活动环境内(如晒场、喷药、农产品储运环境等)的气候。
这些小气候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它们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农业小气候的范围,垂直方向大约为几米,一般不超过10米,水平方向上没有明确规定,从几米到数百米以上。
狭义的农业小气候是以农田为研究对象的小气候,也称作物小气候或农田小气候。
小气候(街道峡谷)
城 市 峡 谷 的 问 题
例 子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辖2个区、 2个县级市、2个县,是中原城市群、 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之一。平均海 拔72.8 m.属暖温带季风型气候,南水 北调、西气东输管道经过境内。许 昌东临周口,西交平顶山,南接漯河, 北依省会郑州,距离省会仅80 km,京 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 贯南北,311国道.地方铁路横贯东西. 新郑国际机场在其北50 km处,许昌 市区建成区面积1090 km2* ,市区人 口119万人。
人工 动物活动2.Leabharlann 市峡谷URBAN CANYON
自然峡谷
峡谷是指谷坡陡峻、深度大于宽度的山谷。它通常发育在构造运动抬升和谷 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抬升速度与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峡 谷。
街道峡谷
P H O T O
S L I D E
G A L L E R Y
S U B T I T L E
城 市 峡 谷 几 何 示 意 图
• 城市峡谷:城市峡谷(Urban canyon)是用来描述城市表面 的最普遍使用的模型之一。如这个城市峡谷术语所提示 的那样,城市峡谷涉及一个线性的空间,如一条街,街 道两侧由垂直的元素围合,如相邻建筑的墙壁。作为一 种模型,城市峡谷可以表达为构成城市表面的重复模块, 也可以表达为地面上的人和城市活动所占据的空间。
作者L·赫华德对城市气候的两大发现, 就是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 均分别高0.5℃一1.2℃),以及城乡温 差夜间比白天大。
作者L·赫华德对城市气候的两大发现就是 伦敦市中心气温比郊外高(各月平均分别高0.5℃一 1.2℃),以及城乡温差夜间比白天大。 上海是6.8℃(1979年11月13日20时) 北京是9.0℃(1966年2月22日清晨)。
什么是小气候述评
什么是小气候述评1、城市小气候指什么?市区胜利路以东未降水,路西却大雨瓢泼。
这是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而出现的典型的“城市小气候”,其具体表现是:降水严重不均,而且雨量比较集中。
2、什么是小气候小气候就是在大的环境里头有那么一个小小的地方,气候与众不同,这就是小舅小气候小气候的形成也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影响才能够形成小气候。
3、什么是小气候?小气候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小气候英文名称:microclimate 定义1: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层大气的小范围气候。
应用学科:大气科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2:由于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的影响而形成的近地层大气的小范围的气候。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气候学(二级学科)定义3:地表以上1.5~2.0 m空气层内因局部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影响所产生的特殊气候。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群落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4:在局部地区因下垫面影响形成的贴地气层和土壤上层的气候。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气候资源学(二级学科)4、“家园”里的“小气候”指的是什么?“气候”,包括座舱温度、湿度、气流等方面。
为造成与地球相似的生活环境,宇宙飞船设计时采取了一系列十分可靠的技术手段。
其一模拟大气的混合比例,造成大气条件。
太空的空气异常稀薄。
在200千米的近地轨道,大气压力仅为地面的六百万分之一。
人若无保护,就会造成体液沸腾,失去意识。
因此,座舱大气的确定,是载人航天的一个重要考虑。
为保证座舱内有近似地球的大气环境,座舱采取一个大气压的氧、氮混合压力制度,用罐装气体或电解供氧的办法使座舱中氧气占80%,氮气占20%,保障宇航员每人每天所需的576-930克氧气。
对每人每天呼出的约1000克二氧化碳,采用分子筛吸附等方法处理,规定其浓度不大于1%。
其二,保持座舱内适当的温湿度。
座舱通过自动调温、调湿和通风系统来实现温湿度的控制。
气象学小气候实训报告
一、实训目的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地观测和数据分析,使学生了解小气候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掌握小气候观测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气象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气象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1年9月15日至9月19日实训地点:某气象观测站三、实训内容1. 小气候基本概念及特点小气候是指一定范围内,由于地形、植被、土壤、水体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的局部气候现象。
与小气候相比,大气候具有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长的持续时间。
小气候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小气候受地形、植被、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2)局部性:小气候范围较小,对局部地区气候特征影响较大。
(3)多变性:小气候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较大的变化性。
2. 小气候影响因素(1)地形因素:山脉、平原、高原等地形对太阳辐射、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产生较大影响。
(2)植被因素:植被对太阳辐射、热量、水分等气象要素产生调节作用。
(3)土壤因素:土壤的导热性、含水量等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
(4)水体因素:水体对气温、湿度、风向等气象要素产生调节作用。
3. 小气候观测方法(1)地面气象观测:通过地面气象观测仪器,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2)遥感观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温度、湿度、植被覆盖度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
(3)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小气候进行预测和分析。
四、实训过程1. 实地观测在实训期间,我们小组对某气象观测站进行了实地观测。
观测内容包括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
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观测规范进行操作,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分析观测结束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气温、湿度、风向、风速、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揭示小气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 实验报告撰写根据实训过程和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实验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小气候基本概念及特点、小气候影响因素、观测方法、数据分析及结论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谷地小气候
在山区,不同的坡地具有小气候差异外,洼地和谷地 与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的差异。周围山地对谷地的遮蔽
作用,使谷地的日照时数比平地的少,辐射能也少。同时
(一)坡地小气候: 1、坡地对日照的影响:
由于地形相互的遮蔽,不同坡地的可照时数差异很大。 对于南坡,冬半年太阳出没的方位偏南,南坡的可 照时数与水平面相当,夏半年由于太阳出没的方位偏 北,南坡的可照时数比水平面的少,且随坡度(α)的 增大而减少。当坡度大于纬度(φ)时,则随赤纬(δ)
的增加而减小,
透射率和吸收率
2、农田中光能的分布 ★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种类、群体结构、 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比尔-朗伯(Beer-Lambert)指数定律:
Izபைடு நூலகம்= I0 * e-KF
Iz 为作物层中高度为Z处的光照度; I0为株顶的自然光照 度;F为叶面积指数;K为叶层的消光系数
★图8-4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 垂直分布
第六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
一、种植措施
1、种植行向:
夏半年,随纬度增高,日照时间也愈长,沿东西行向株 间的照射时间比沿南北行向株间要长,东西行向株间透光率除 中午外均比南北行向高,东西向株间气温>南北行向。冬半
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结论:★ 对热量需求突出的秋播作物,应考虑NS行向 ★对光照要求较高的春播作物,采取EW行向均能获 得较好的透光条件。
臵随季节、天气和土壤状况不同而略有变化,一般是西南
坡温度最高。这是因为受天气条件和土壤湿度的影响,上 午的太阳辐射能量主要用于地面凝结物和土壤的蒸发,午 后的能量则主要用于土壤热通量和感热通量。
各坡地上的气温变化趋势与地温一致,但各坡地
气温的差异比地温缓和。且随着离坡地高度的增加,
由于乱流混合作用的加强及天气的影响,坡地对气温 的影响逐渐减小。在阴雨天气条件下无影响。
第八章 小气候
第一节 小气候
第二节 第三节
小气候的概念及特点 各种小气候
小气候是指在相同的大气候特点的背景下,因下 垫面的影响使近地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内具有 一些独特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征的现象。受地面 性质、地形、土壤状况、地面覆盖状况及植被发 育状况的影响形成差异较大的小气候,如农田、 森林、地形、温室等等。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 农作物生长在近地层和土壤的上层,直接受小气 候的影响,因此人类可以通过改变下垫面的性质, 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小气候的变化,使其朝向人类 的意愿变化,以便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例如: 城市中合理植树种花,绿化庭院,改善城市下垫 面状况,可以使城市居民住宅区或工厂区的小气 候条件得到改善,减少空气污染。
★ 镇压与耕翻的效应相反,使土表紧实,反射率增大, 空隙度减小,毛细管作用加强,使上层土壤的热容量和 导热率明显增加,因此白天土壤表层为降温作用,深层 土壤为增温作用,夜间则相反。日较差减小。
★
不同的土壤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镇压的效 应有差别。
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
一、地膜覆盖
改变地表辐射和热量平衡,从而使土壤上层和贴地空气 层小气候发生变化
区域坡度大于26º 33´的北坡冬至日无光照。
东西坡上的可照时数都小于水平面上。不论冬半
年和夏半年都随坡度增大而减小,但随赤纬的增大而增
大,随赤纬的减小而减小。纬度越高,可照时数年变化
越大。
与水平面相比,坡度和坡向总是减小 日照时数。
2、坡地对辐射的影响:
由于坡地日照的差异很大,因此不同坡向的辐射
主要是地面,到作物生长旺盛期活动面则主要是
作物茎叶最密集的面,称为外活动面,此时地面
称为内活动面。
(二)小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
小气候的形成主要决定于活动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近地层的乱流交换和土壤热交换。形成小气候差异的因素
有测点的坡向、坡度、下垫面的特征、地平的遮蔽程度、
天气条件等。
1、活动面的辐射平衡:
二、水域小气候
水域是指湖泊、水库及大的江河等,研究这些小范围 水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并应用其为国民经济服务的 气候学分支称为水域小气候。小水域和海洋一样有水的热
力特性,只不过其影响范围小,远远不及海洋。
水域小气候与陆地其它小气候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水体 的热力性质与陆地的差异较大。受水体的影响,在水体的
★水面上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但由于水温升温缓
慢,水域上方空气稳定,年降水量和云量都减少,雷雨云 都沿水域周围移动,强雷暴(如冰雹等)过程越过水域时, 强度也减弱,待越过水域一定距离后又逐渐加强。
★水域表面平滑,空气流动时摩擦力小,因
此,水域上风速一般比陆地大 水域的小气候特征,可通过水域和陆地之间的局 地环流,进行热量、水汽的交换,影响周围邻近区域,
三、小气候形成的理论基础
小气候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下垫面的热量平衡、 水分平衡、近地层的乱流交换。 (一)活动面(作用面)和活动层(作用层)
活动面又称为作用面,是指能借助于辐射作用吸 收或放出热量,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湿度等要 素变化的物质表面。如地面、水面、植物表面等等。
在农田中,进行热量交换的作用面不只是地 表面,而是由地面到作物表面的整个层,把这个 层称为作用层或活动层。在作物幼苗期,活动面
辐射平衡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热量平衡的基础。
★影响辐射平衡的因素:纬度、地形、下垫面的性质 ★辐射平衡是的时空分布:以农田活动层为例,图8-1
表8-1、图8-2
2、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对于不同的下垫面,其热量平衡方程的形式是相 同的,既有乱流热通量、蒸发耗热、土壤热通量,但在 农田和森林里,各分量的大小与裸地差异很大。如水稻
的位臵不同而不同)。
夏半年偏南坡地上的辐射总量,在低纬度地区(如
20º N以南的海南岛)比水平面的少,并随坡度的增大迅速 减少;中高纬度(如40º N以北)地区则比水平面的多,在一 定限度内随坡度的增大而增多。偏北坡地的辐射总量与南 坡相反。南北坡的差别在夏季较小。 冬半年偏南坡地上的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的多,且 在一定坡度以下,纬度越高,坡度越大,增加越多。偏
三、日光温室
温室布局与大气候:
美国:60%集中在南部的加州,佛罗里达等地 日本:主要集中在35°N以南地区 荷兰:最大的温室群在南部冬季较暖地区。 我国冬季温度低于世界同纬,如北京低10°C,小于-5°C的
(主要是直接辐射)分布也相差很大。南坡和北坡坡度 的大小,对辐射总量的影响最大,东坡和西坡的影响 最小。在中纬度地区,南坡的坡度增加1º ,相当于水 平面的纬度向南移1º ,北坡则相当于纬度北移1º 。即 坡度为α的南坡上的可能辐射总量与比其纬度偏低α 度的水平面的辐射总量接近(冬季和夏季因太阳出没
2、种植密度:
生育初期,影响不大,随着植株的长大,密度增加> 郁闭程度随之增加>光强减小。 对温度的影响:白天明显,密度增加>温度降低,>农田 消耗水分量增多,土壤湿度降低,空气湿度上升。
密度过大还使农田中植被对气流的阻力增加,阻碍农田内 外的空气交换。
二、灌溉措施
1、灌溉影响农田的辐射和热量平衡 :
由于地形的影响,与周围空气的热量和水分交换受到很大 的限制,与山顶差异较大。
白天,谷底和谷坡吸收辐射增温,但与周围空旷地段 的交换较慢,而坡顶与周围大气交换快,因此谷地的气
温比坡顶高;夜间辐射冷却,特别是晴朗的天气,由于
冷空气在谷底的堆积,造成谷底温度明显低于坡顶,出 现逆温现象,可使山坡上的作物不易遭受低温灾害。由 于谷地的热力差异,常常引起局地环流山谷风,在不同 季节风速的大小不同。
上方和内部形成独特的小气候。
水域气候的主要特征是: ★由于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小,透射率大,水面获
得的辐射能量比陆面多,而且通过传导和对流将热量贮存于 深层水体,起到“热汇”作用;冷却时,它又能通过水下的 湍流交换和水面辐射交换及蒸发将热量送回到邻近空气,起 到“热源”作用。因此,水域上方气温变化缓慢。
田的蒸发耗热多,沙漠中的乱流热交换则更明显。
表8-2棉花发育期热量平衡分量值
第二节 地形和水域小气候
一、地形小气候
地形的差异是引起小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山 脉的走向、坡地的方位、坡度不同,导致各下垫面得到的 热量和水分不同,同时由于地形的阻挡作用使气流运动发 生变化,造成山坡和谷地及不同坡地温度、湿度、风等要 素分布状况的差异,进而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和发育状况。 我国地形东低西高,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2/3, 盆地和平原约1/3,因此研究地形小气候,可以开发和充分 利用山地的气候资源。
地面复盖物:
不透明的:瓦片、草帽、泥瓦盆、蒲包、草席等。夜间覆盖 透明:纸罩、纸垅、玻璃窗、塑料薄膜等。
二、塑料大棚
对蔬菜育苗及早熟栽培,解决周年供应,扩大 栽培面积,提高产量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 结论: ★ 对热量需求突出的秋播作物,应考虑NS行向 ★对光照要求较高的春播作物,采取EW行向均能获 得较好的透光条件。
形成有限水域岸边的小气候。
有限水域对其岸边的影响与水域的面积、深浅、 距水域的远近及盛行的风向有关。面积越大、水越深 影响越大,对下风方向的岸边影响最大。
第三节农田小气候
一、农田中太阳辐射和光能的分布
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 到达农田植被表面的太阳辐射被植被吸收、散 射、反射。表8-3绿叶对不同波段的平均反射率、
第一节
小气候与农田小气候
一、 小气候的概念 一、小气候的概念
在相同的大气候背景下,局部地区由于其下垫
面性质的不同,在小范围内形成一种与大气候不同
特点的独特的气候状况,通称小气候。
二、 小气候的特点
1.范围较小 它的垂直尺度大致包括整个贴地气 层 (2m以下), 水平尺度从几毫米到几十千米或稍 大一些。 2.差别大 因尺度很小 , 局地差异不易被大规 模空气运动所混和, 故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的 气象要素差异很大。 3.稳定性强 小气候的规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不同季节和天气类型略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