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为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困生撑起一片蓝天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合肥市义城中心小学李翠云暑假里,我又一次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细细品味,如同与一位教育家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在这本书中从基础教育的奥秘到教学方法技巧的阐述,从教师的自我素养的提高到学校的教育管理都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从书中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所在,更感受到了一位以毕生心血倾注于教育事业的教育人的赤诚之心。
是啊,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教师的工作变得苦恼,费时费力的总是班级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书中我细细寻觅着,慢慢地似一缕和煦的阳光照亮了我的眼睛。很欣喜我找到了许多针对学困生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第一,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应正确地对待学困生。
书中这样写道:“每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方式是不同的,每个学生要达到一定范围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也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能吃的面
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我关注更多的是他的学习,关注的是他对教材知识的掌握,有时为了让他的成绩提高一两分,不厌其烦,千方百计,手把手地教,结果经常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不堪,学生也筋疲力尽,可谓两败俱伤!其实这样做值得吗?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吗?苏霍姆林斯基提到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其实学生学业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儿童首先看作是活生生的人,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快乐!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与爱心,要相信只要在合适的阳光、水分、土壤下,它们终会开花!
第二,应在教学中尽量避免学困生的产生。
学困生的产生有一部分由于先天性因素或家庭教育的不当而造成,但有些也是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而导致产生学习困难的现象。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的很多章节都写到如何克服学生落后的状况。
1、“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那么你应当
首先教会儿童熟练地读和写,学生如果没有学会迅速地、有理解地、有表情地阅读和感知所读的东西,没有学会流利而准确无误地书写,那么,到了中高年级,就谈不上顺利地学习”是的,有时发现班里有的孩子上课所学的内容都明白了,但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这是怎么回事呢?显然这与智力是没有关系的。随后我便细细地观察:这些孩子读书往往丟字漏字,出现回读次数多,字形把握不够准确,书写行款不齐。那么我们教师应在他们的读与写上下功夫。读与写的这种技能应达到半自动化的程度,这样的技能还是发展智力才能的必要条件。没有这种同时听、写和思考的技能,知识的扩充就是不可能的。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作为小学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书中谈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
第一次学习新教材,这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第一次学习新教材的课应当有些特点,这就是说这里需要特别的明确性,书中建议你尽量设法做到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你就能看出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极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学困生的独立工作如何,即当堂能否正常地,有系统地工作。那么作为一位语文老师工作困难的基本原因之一,就
是很多时候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与书写就存在着错误,而教师没能及时地指出与纠正。针对这一点我想:作为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发现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准确地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在第一次教教材中便做到让学生清晰明了。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当堂指导,不留下后遗症。如在语文教学中错别字总是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那么如何避免呢?我觉得与学生第一次的书写有很大的关系。在教学生字前,我们教师应考虑哪些字是学生容易写错的,在黑板上给以正确的示范,再让学生在本子上仿写。如果在第一次教学时就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清晰地字形及用法,我想错误率一定会降低。
第三、阅读是“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我从来没有一次也没有给这样的学生补过课,那种补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在正课上没有掌握的教材。我只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一个叫费佳的学生由令人头痛的学困生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师,他的成长经历使苏霍姆林斯基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啊,阅读能启迪人的心智,但对于给学困生阅读的指导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空白,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无非是花时间与学困生磨,每天课后留下来给他辅导作业中的难题,检查背书情况,报听写等等,然而教师累学生更累,收效甚微。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用惊奇赞叹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这使我找到了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的“金钥匙”,我要想办法让书籍成为我的学生的精神食粮,伴随他们健康成长!
第四、到自然界去“旅行”,开启孩子智慧之门。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强调: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地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的形象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
读到这些不禁想到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对自然的眷顾,对生活的观察,才使得他们有着过人的智慧。对于今天的学生们来说,生活范围的缩小,网络及电子产品的充斥,家长工作的繁忙,导致学生的课余生活与大自然接触更少。有时我们感慨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为什么对文章的理解不甚了了,其实与孩子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是分不开的。那么就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多带孩子去走进自然。学了《秋天》这一课,我便和孩子一起来到校园看那秋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