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当代文学1976年到1989年
当代⽂学1976年到1989年当代⽂学第⼀章新时期⽂学(1976-1989)⼀、1976年10⽉,⽂⾰结束。
⽂⾰结束后的中国社会被称为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新时期”。
⽂学界也把⽂⾰后的⽂学称为“新时期⽂学”。
“新时期⽂学”指的是⼀个新的发展时期的⽂学。
指⽂学发展空间和⾃由度⼤为拓展的时期,是⼀个⽂学回归⽂学并按⾃⾝的规律发展的时期,是⼀个⽂学的主体性和独⽴性被张扬的时期。
⼆、思想解放运动:⽂⾰后期的突破思想禁区的潜流,到70年代末才冲出地表,即所谓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6年4⽉“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7年底,批判“⽂艺⿊线专政”论。
1978年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发表,揭开思想解放的序幕。
1978年12⽉,⼗⼀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10⽉,第四次⽂代会召开。
“⼆为”⽅向。
双百⽅针。
1984年,提出“创作⾃由”。
⽂艺界的争鸣和批评不断(⽂学与政治,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三、80年代有影响的作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在50年代受挫的作家,被称为“归来作家”或“复出作家”“五七族”如艾青、汪曾祺、王蒙、⾼晓声、张贤亮等。
2、知青作家群。
如王安忆、张承志、史铁⽣、韩少功、梁晓声、阿城、铁凝等。
他们是80年代⾮常活跃的⼀群。
3、⼋⼗年代⽂学的总体特征(新时期语境:⾃由,⼈道主义,多元化)1对历史和现实的强烈关怀和承担题材选择:对“历史”的清算和记忆。
⽂学精神:普遍存在⼀种沉重的、紧张的精神倾向。
2、强烈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开放的⽂学环境带来对中国⽂学现状的不满,作家们普遍希望创造有思想深度和艺术独创性的作品。
3⽂学创作的潮流化特征:80年代的⽂学界热衷于归纳命名⽂学现象,有意识的组织⽂学派别,掀起创作潮流。
如:朦胧诗、伤痕⽂学、反思⽂学、改⾰⽂学、寻根⽂学、先锋⼩说等等。
四、80年代后期⽂学思潮1、全⾯改⾰的形势。
2、“⽂学⽅法年”。
各种⽂学⽅法被引进。
3、⽂学主体性的讨论。
围绕刘再复的《论⽂学的主体性》⽽展开的讨论。
《当代文学》 第八章 90年代小说 读书笔记
《当代文学》第八章90年代小说读书笔记还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最基础的知识,一些细碎的知识点的关键词。
适合于考试之前的复习看一看就行,第二部分就是需要背的、了解的。
每个学校的考点都不一样,教材版本也不一样,但是知识点应该是差不多的。
基础的一些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像《废都》、《浮躁》、《长恨歌》、《小鲍庄》、《白鹿原》、《玫瑰门》等等等等等,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我本来想打出来,想了一下还是不要了。
个人想法是,如果看了作品,自己应该能够复述出来,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还有很多细碎的,在打资料的时候就在想要不要打出来。
比如,契合“人文精神的危机”的作品是?这毫无疑问是《废都》,但是有时候就是容易突然不知道一些细碎的明显的知识点。
90年代小说一定要注意区分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小说。
一定要区分且把这四种类型小说各自特征及代表作记牢,不要混淆。
第八章90年代小说第一节90年代小说概述一、新写实小说1.特征:反浪漫、反理想、反激情、直面现实、直面人生、零度介入、冷漠叙事2.代表作家:池莉:80年代创作《烦恼人生》、《太阳出世》、《不谈爱情》,展示了世俗生存卑微琐碎;90年代创作《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云破处》方方:《桃花灿烂》刘恒:《苍河白日梦》、《贫民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以调侃(kan)和幽默的方式化解生存的苦难。
“含泪的微笑”新写实小说是先锋创作与传统的写实手法相互妥协的结果。
二、新历史小说代表作家:苏童:《1934年的逃亡》、《我的帝王生涯》、《十九间房》、《红粉》陈忠实:《白鹿原》莫言:《丰乳肥臀》、《红高粱》余华:《鲜血梅花》三、新生代小说欲望化的经验是新生代小说的主要表征。
哲学:毕飞宇、鲁羊私语:陈染、林白写实:朱文、韩冬、述平诗意:何顿四、女性小说《方舟》《在同一地平线上》铁凝《玫瑰门》徐坤、斯妤(yu)、海男: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陕西作家:贾平凹(陕南)、路遥(陕北)、陈忠实(陕中)第二节贾平凹陈忠实“人文精神的危机“的讨论,是九十年代初期最为热烈的全国范围的论争。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2024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山地回忆》表现了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其作者是( )。
A.孙犁B.赵树理C.丁玲D.刘白羽2.在“保定二师学潮”和“高蠡暴动”中成长起来的作家是( )。
A.杨沫B.冯德英C.梁斌D.欧阳山3.最早描写中共地下工作者的小说是( )。
A.《红岩》B.《野火春风斗古城》C.《小城春秋》D.《铁道游击队》4.被人们称为“新辞赋体”或“郭小川体”的诗歌形式是( )。
A.“楼梯式” B.“半自由体” C.“民歌体” D.“散曲小令体” 5.唐提用十四行诗写作的抒情长诗是( )。
A.《海陵王》B.《幻美之旅》C.《泪瀑》D.《划手周鹿之歌》6.《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通过历史的回忆、现实的抒情和对未来的幻想三段不同时空,描写了三个女性,其中,作家沈从文幻觉中的女性是( )。
A. 丁玲B.萧萧C.张兆和D.翠翠7. 60年代前期,专注于知识分子的报告文学是( )。
A.《为了61个阶级兄弟》B.《谁是最可爱的人》C.《祁连山下》D.《县委书记的榜样一——焦裕禄》8.“陈奂生系列”作品分两个时期完成,其中,写于90年代的是( )。
A.《“漏斗户”主》B.《陈奂生上城》C.《陈奂生包产》D.《种田大户》9.谌容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文革”中的作品是( )。
A.《人到中年》B.《光明与黑暗》C.《减去十岁》D.《沉重的翅膀》10.《孩子王》中,王福与“我”打赌是为了( )。
A. 到学校当音乐教师B.得到一本字典C.帮父亲上山砍竹子D.获得下棋比赛的资格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答题纸上。
每题有2-4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1. 20世纪50年代,记叙朝鲜战争的小说作品主要有《英雄的故事》、《上甘岭》、《三千里江山》等,这些作品的作者是( )。
现当代文学下册重点
1、革命样板戏:文革十年江青一伙在全盘否定十七年文学的同时,还攫起京剧改革的成果,连同现代舞剧和交响音乐组成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乐《沙家浜》2、伤痕文学:名称来源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
新时期文学中,以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为代表的文学潮流和类型,“伤痕文学”主要是小说。
内容主要是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以及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
虽然在思想深度、文学观念上,带有特定时代的印记,但伤痕文学摆脱了政治的高压,提出了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因而具有积极的意义。
3、郭小川体:即“新辞赋体”,为了表达壮阔的思想感情,郭小川从我国古代辞赋中,借鉴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创造了这种新诗体。
短句长排、诗行大体整齐、对应的格式,与铺饰、夸张、重叠、排比、对偶等表现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结构、词藻、音韵节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强了诗的情感浓度与语言力度,造成一种宏阔与澎湃的气势,使得这种诗体产生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4、反思文学: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代表作有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刘真的《黑旗》、张弦的《记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5、改革文学: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
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
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
代表作还有柯云路的《新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6、政治抒情诗:用于歌咏重大政治题材的抒情诗。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 郑万隆等)开始思考上述问题。其中, 满族作家李陀最先使用“寻根”一词。 1985 年,韩少功发表《文学的“根”》, 阿城、李杭育等也纷纷发表类似文章。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3),代表作家作品: 韩少功:“楚文化系列”:《爸爸 爸》、《女女女》 李杭育:“葛川坝系列” ( 吴越文化系 列 ) :《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 风》 贾平凹:“秦汉文化系列”:《商州 初录》、《商州又录》
粹”进行重新追寻与思考,如冯 骥才《神鞭》、《三寸金莲》、 邓友梅《烟壶》、《那五》、陆 文夫《美食家》乃至张承志的 《北方的河》、《黑骏马》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二,在对当下“现代化进程”的
思考中流露出较浓重的文化追求 与思索:如贾平凹的“商州系 列”、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 扎西达娃的“魔幻现实主义”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等等。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2,总体话语的正面展现。黑格尔 式的“历史”观念:历史的必然方 向;必然规律;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前进的历史;个体在历史面前的 自觉配合;乔厂长:历史精神的化 身。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二,以改革作为社会背景: 1,边界不清晰,往往也会被归入 其他思潮之中。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4,“纪实小说”:
(1)出现时间:84、85年左右出
现。 (2)题解:纪实与虚构的结合。 (3)较小的一个思潮。
第二章 新时期小说主要思潮
( 4 ),主要作品:刘心武《公
共 汽 车 咏 叹 调 》 、 《5· 16 长 镜 头》、张辛欣、桑晔《北京人》、 冯骥才《一百个中国人的十年》 等。
国开作业《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学前自测》 (73)
题目:1.从1979到1980年间开始的“意识流”小说尝试创作中,《我是谁》的作者是()。
选项A:宗璞选项B:张洁选项C:茹志娟选项D:王蒙答案:宗璞题目:1.1977年底,刘心武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的短篇小说是()。
选项A:《天云山传奇》选项B:《蝴蝶》选项C:《班主任》选项D:《伤痕》答案:《班主任》题目:2.蒋子龙的“改革文学”代表作是()。
选项A:《花园街五号》选项B:《乔厂长上任记》选项C:《沉重的翅膀》选项D:《新星》答案:《乔厂长上任记》题目:3.在“文化寻根”的浪潮中,阿城的名篇是()。
选项A:《美食家》选项B:《烟壶》选项C:《黑骏马》选项D:《棋王》答案:《棋王》题目:4.受“寻根文学”影响的作品有《文化苦旅》《白鹿原》《尘埃落定》《马桥词典》《日光流年》等,其中,《文化苦旅》的作者是()。
选项A:韩少功选项B:阎连科选项C:阿来选项D:余秋雨答案:余秋雨题目:5.《狗日的粮食》的作者是()。
选项A:苏童选项B:刘恒选项C:池莉选项D:方方答案:刘恒题目:6.新写实小说作为一面旗帜树立起来,始于某杂志1989年第3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这家杂志是()。
选项A:《十月》选项B:《收获》选项C:《当代》选项D:《钟山》答案:《钟山》题目:7.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苏童小说是()。
选项A:《米》选项B:《红粉》选项C:《妻妾成群》选项D:《罂粟之家》答案:《妻妾成群》题目:8.改编为同名电影的小说《红粉》和改编为电影《大鸿米店》的小说《米》的作者是()。
选项A:余华选项B:王安忆选项C:苏童选项D:刘震云答案:苏童题目:9.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普通工人印家厚“烦恼人生”的作者是()。
选项A:刘恒选项B:方方选项C:刘震云选项D:池莉答案:池莉题目:10.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选项A:《一地鸡毛》选项B:《烦恼人生》选项C:《不谈爱情》选项D:《太阳出世》答案:《一地鸡毛》题目:1.“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等。
当代文学(下)终结版
一、名词解释新时期文学:我们通常将中国当代文学划成三个部分:建国十七年文学、文革十年文学、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文学创作一方面是适应文学自身发展内在规律,要求有新的文学作品来突破传统僵化的表达模式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同我国政治体制变革的大事件相适应的思想变革的需要决定的。
因而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大众化与多样化、民族化和现代化以及激昂与悲凉交织。
创作方式上由社会学到文化学,创作方式上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诗歌、散文、小说都开始新的突破。
代表作品有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树王》。
先锋话剧:80年代初,北京戏剧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受到法国荒诞派戏剧理论和创作影响的话剧作品,被称为“先锋话剧”。
他们大胆的采用颠覆传统戏剧的表现手法,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它也注重保留传统戏剧中一些积极的成分,诸如关注现实,批判现实,试图解释人生的意义及价值,弘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等内容。
它注重对现代情境中人的内心的深入探索。
但其在凸现总体上的“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因为其手法的过于离奇,与观众产生了某种疏离感。
代表作家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刘锦云《狗儿爷涅槃》。
《绝对信号》:中国话剧作品名,编剧高行健、刘会远,以小剧场的形式首演于北京。
此剧是反映青年生活的无场次话剧,剧情围绕着主人公黑子被车匪胁迫登车作案,在车上遇见昔日的同学小号、恋人蜜蜂和忠于职守的老车长逐步展开,产生出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展现了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态度。
最后在车匪铤而走险即将造成列车颠覆的生死关头,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承担了各自的责任,使列车避免了事故。
启发人们去思考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思考自己和自己生活的道路。
《狗儿爷涅槃》:刘锦云代表剧作,作者称这个剧是“多场现代悲喜剧”.·它以过去几十年中国农村变迁为背景,写北方一个傍山的小村内发生的故事·整个戏集中描绘的是一个背负中国封建经济及传统文化沉重包袱的普通农民(狗儿爷)的命运·整个戏不断插入狗儿爷的回忆倒叙,加上直入内心世界的独白,时空的流转是很自由的·多场次而不分幕,即是比较接近古典戏曲的“出”的结构,这增加了它灵活流动的特点·。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早期:对“文革”悲剧的控诉: 回城后的矛盾和困惑:
分化:否定和批判 剥离和捍卫
?社会政治层面--民间的、人性的
90年代:怀旧心态、对青春的重构 ?人性关怀
局限:?“自己写自己”
2、“知青作家群”:
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 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 阿城、李晓等
3、创作经历和主要作品:
a、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小说的创 作。《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 弟弟》,这批作品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文学 意义。 b、80年代初中期,人性人情、市井小说的创 作。《我爱每一片绿叶》。和文化心态:《立体交叉桥》、《公共汽车咏叹 调》、《王府井万花筒》等。作品的社会影响很 大。
三、张贤亮的小说
1、生平和创作: 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
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 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 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 碱水里煮三次”。-《苦难的历程》
8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 绿化树》(1984)、《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社会反 响很大。
--高晓声
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自身根源。
“国民性”批判。李顺大。 陈奂生。
“陈奂生性格”:A、农民的传统美德: B、弱者: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a、奴性。b、惰性。c、“精神胜利法”
2)、艺术风格: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平 中见奇、冷中寓热。 “含泪的幽默”。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 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理解。
3. 创作特点:
1) 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 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 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意味 。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读书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 年代的文学)十六、文学“新时期”的想象1、“转折”与文学“新时期”1976 年10 月江青等“四人帮”收到拘捕,1977 年8 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布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这次会议把”文革“结束后的中国社会,称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
左倾激进的”阶级斗争“式的社会历史革命,为”现实主义“的现代化的发展主题所取代。
”文革“被广泛地称作是”十年动乱“、”十年浩劫“和”梦魇时代“,知识界和文学界普遍使用”第二次解放“来强调”文革“结束对于民族、个人,对于社会生活、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意义。
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做是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新时期文学”的“转折”,表现为文艺激进派主要依靠政治体制”暴力“所开展的”文化革命“,也为政治体制的”暴力“所中断。
”文革“中被损毁、破坏的”当代“文学体制得到修复。
在重建的政治、文学体制的主导下,展开一系列否定”文革“,也暧昧不明地处理”十七年“的“历史改写”活动;这些活动当时被称为”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
对在”文革“中被批判、攻击的文学观念和作家作品”正名“、”辩诬“,是建构”新时期文学“的最初步骤。
由于文学在”当代“是政党的政治动员和建立新的意识形态的有力手段,在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转变过程中有重要的的作用,因而,在许多时间里具有突出的身份,收到包括政治领导者和一般民众的重视。
在”新时期文学“的上面,不同作家都放置了乐观的期待;对这一文学形态的建构,也汇聚了他们当时拥有的共同的问题意识。
当代文学(上)(1949—1979)汇总
• 2、“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在具体内容上各有不 同。
• 1)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争的有: • 孙犁《风云初记》、刘知侠《铁道游击队》、冯
德英《苦菜花》、冯至《敌后武工队》、李英儒 《野火春风斗古城》
• 2)表现20-30年代革命斗争的有: • 长篇: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 • 短篇:孙犁《山地回忆》、王愿坚《党费》、
第四讲 当代文学(上)(1949-1979)
• 习惯上,人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称为“当 代文学”。按其发展脉络,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三 个阶段,即:1949年到1966年之间的“十七年” 文学;196பைடு நூலகம்年到1976年之间的“文革”文学; 1976年以后的“新时期”文学
• 为表述方便,本书将“当代文学”切分为两个 相对完整的阶段,即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 会召开到1979年10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前夕 为第一阶段,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之后的新时期文 学为第二个阶段。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 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 深处》等
• 6)60年代初期的历史小说
三、50-60年代的诗歌创作
• 由于共同的社会背景,50-60年代的诗歌面临 与小说、戏剧大体相同的处境。同时,诗歌发展 状况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总的来说,50-60年代的 诗歌创作界较为明显的现象和发展脉络表现在以 下诸方面。
花齐放、百家争鸣”,旨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人民内部提倡和鼓励各种不同意见的发表与争 论,发扬学术民主与艺术民主,繁荣发展社会主 义科学文化事业。 • 文艺界在1956年下半年到1957年上半年一度出 现思想解放、创作繁荣的局面。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形考任务三试题及答案题目1《檀香刑》的叙述者分别是()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眉娘B. 钱乙C. 赵甲D. 孙丙题目2郭小川的组诗《致青年公民》、贺敬之的《放声歌唱》为当代政治抒情诗开了一代诗风。
题目3在新时期初期的“意识流”小说创作中,王蒙的“老六篇”即《蝴蝶》、《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和《风筝飘带》最为典型。
题目4五四时期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文坛的女作家主要有陈衡哲、石评梅、冯沅君、谢冰莹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庐隐B. 张爱玲C. 冰心D. 凌叔华题目5朦胧诗论争中出现的“三个崛起”,是指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题目680年代初期的实验戏剧(或称“试验性话剧”)主要有谢民的《我为什么死了》,马中骏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刘会远的《绝对信号》,高行健的《车站》,马中骏等的《路》,刘树纲的《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和《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
题目790年代以后以女性的敏感去发掘和表现自身的情感或生存体验,凸显出强烈的“个人化写作”的色彩的女作家主要有徐小斌,以及卫慧、棉棉、周洁茹、魏微和()等。
选择一项或多项:A. 海男B. 林白C. 徐坤D. 陈染题目8王蒙笔下的干部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蝴蝶》中的张思远、《相见时难》中的翁式含、《踌躇的季节》中的犁原等。
题目9一同被当作是女性文学代表作的两部小说是《一个人的战争》和()。
选择一项:A. 《与往事干杯》B. 《无处告别》C. 《嘴唇里的阳光》D. 《私人生活》题目10王安忆以南昌、陈卓然等几个干部家庭出身的年轻人为主要人物的成长小说是()。
选择一项:A. 《启蒙时代》B. 《叔叔的故事》C. 《长恨歌》D. 《乌托邦诗篇》题目1120世纪60年代初在京剧现代戏勃兴中出现的优秀剧目主要有()等。
当代文学.90年代文学
第二节王朔的“痞子”叙事一、王朔小说写情之纯当1984年《空中小姐》发表以后,被认为是大陆新时期最早的言情小说。
之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和《浮出海面》都是走的言情的路子。
王朔善于言情,作品主人公多为纯情女孩,不计现实功利地恋爱,且爱得可以殉情。
《一半》是一个爱情悲剧,是一个殉情的故事。
张明是一个诈骗团伙的成员,与女大学生吴迪相恋,却以玩世不恭待之;吴迪想真情打动张明,张明却继续与亚红、卫宁、方方一起诈骗。
吴迪为报复而与卫宁同居并参与诈骗,张明痛苦以极;东窗事发张明判刑,吴迪殉情而死;张明因病提前释放,去到南海小岛,结识胡亦;胡亦让张明震惊,思念和不忍。
二、王朔小说的颠覆性、叛逆性强烈的反叛情绪——拒绝崇高,消解神圣,反抗权威。
王朔小说的男主人公多是城市流浪汉,对正统首先不以为然,带痞子色彩了,痛恨虚伪和假正经,对僵化的意识形态有解构作用,给人一种活得真实、自然、洒脱甚至出人意料的感觉,所作所为带些传奇色彩。
这种人生方式恰好契合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城市时尚。
反英雄、反崇高成为他的小说的主旋律。
王朔离经叛道的系列观点在他1999年出版的《无知者无畏》以公开点名的方式从老舍到金庸以来的现代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作家进行了批评。
三、调侃一切的待人论事态度——无论虚假和伪善,还是神圣和崇高。
王朔笔下的那帮“顽主”都极能“侃”:夸夸其谈、天花乱坠,酣畅似行云流水,甚至嬉皮笑脸“一点正经没有”。
调侃一切:他人、神圣、知识、道德规范与社会责任……甚至调侃和反讽自己,形成一种黑色幽默式的调侃。
可以说调侃是王朔小说的最大特色。
《顽主》写于观、杨重和马青成立了“替人排忧、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围绕公司开展的业务,叙述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如肛门科大夫王明水要出诊,杨重代其与女友约会;妻子对丈夫不满,马青替丈夫受过;作家宝康想获奖,委托三T公司为自己颁发“三T文学”奖,等等。
四、王朔小说从接受心理角度上,具有“补充体验”的功能。
当代文学史大二下期末整理
三条线索现当代文学史一、思潮(运动)潮流发展脉络(时间、原因、影响、评价、意义)二、文学体裁发展脉络(变化、特点)三、重点作家与作品(成就、特点、评价)一、当代文学的概念及分期:1、范围:时间:1949年至今。
空间:中国大陆。
2、概念:1949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现象。
二、当代文学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6(包括十七年及文革十年)第二阶段:1976-1989(或叫做新时期文学)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包括九十年代及新世纪文学)三、当代文学的标志性开端及指导方针1、当代文学的起点:标志: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时间:1949年7月2日-19日地点:北平2、意义:(1)“当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
实现了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两地创作人员的“会师”。
它奠定了新中国文学的基本走向和人员的基本组成。
“以解放区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己成为当代文学的构成的主要资源。
”(2)确立了当代文学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成为全国文艺的总方针。
四、五十年代的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时间:1951年。
定性:“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2、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时间:1954年。
定性:“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时间:1955年。
定性:“反革命集团”4、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时间:1957年。
定性:“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五、新时期文学初期的特点:(教材72-74)(1)新时期文学的奠基是从对过去,尤其是十年“文革”中所推选的极“左”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观念的凌厉批判起步的。
(2)新时期文学的进步是和时代政治的转折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3)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这一阶段里一系列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问题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
六、80年代作家状况(1)“归来作家”(王蒙、张贤亮、李国文、高晓声、汪曾祺、艾青、公刘、流沙河等)(2)文革后被解放了的作家(中心作家群)(3)知青作家群(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王安忆、张抗抗等)(4)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作家(张洁、戴厚英、刘心武、高行健等)(5)80年代中期后进入文学界的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余华、马原、苏童、叶兆言等)七、80年代主要文学思潮(一)前期1、伤痕文学《伤痕》(短篇小说,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上海文汇报)伤痕文学的开拓性的意义:(1)它冲破了建国以来对文学的各种限制和题材的禁区,用文学的方式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填空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408)盗传必究填空题1.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赵树理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主要周立波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2. 茹志鹃的《百合花》几经周折,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
3.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9年5月出版的《重放的鲜花》,标志着“右派”作家的重新结集和面世。
4. 1957年1月,诗刊《星星》在成都创刊,第一期就由于发表了流沙河的散文诗《草木篇》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5. 田汉根据碗碗腔《女巡按》改编的“新编历史京剧”《谢瑶环》是他戏曲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6. 1957年,被列为审查对象的穆旦发表了他归国后的第一首诗作《葬歌》。
7.《茶馆》以裕泰大茶馆作为三幕戏的惟一场景。
8. 最能体现高晓声创作特点的作品是以《陈奂生上城》为代表的系剥作品。
9. 巴金自1978年底在香港《大公报》开辟《随想录》专栏,其间历时8年,共发表“随想"150篇。
10. 方方的《风景》和池莉的《烦恼人生》都问世于1987年,是“新写实小说”的两部开山之作。
11.汪曾祺将苏北高邮一带的风土人情、世俗生活、自然景观组合成.幅明媚的风俗画。
12.在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影响下,在小说创作中出现一批以“文化化”为特征的系列作品,主要有陆文夫的《美食家》等“小巷人物志”系列等。
13.“新写实小说”名称的正式确立,是《钟山》杂志1989年第3期开辟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专栏。
14.“改革文学”的主要作品有柯云路的《新星》、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15.在90年代的“新历史小说”中,比较著名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陈忠实的《白鹿原》、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16.“反右运动”是1957年夏季开始的。
17. 在当代农村题材小说中,柳青主要受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启蒙主义”的影响,周立波主要受以沈从文小说为代表的“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中国当代文学笔记整理
(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小说编大纲:一、建国初三十年(现实主义一元化形态)1、建国初期小说创作——颂歌阶段(1949-1956)(1)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新中国的文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2)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过渡时期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曲折发展时期的小说创作——探索阶段(1956-1966)(3)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苏联解冻文学。
(4)1957年,反右运动。
(5)1958年,大跃进。
(5)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政治色彩更浓。
(6)1962年,以阶级斗争为纲。
3、文革小说(1966-1976)(7)1966年,《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出台,开“文革”先声。
建国三十年小说创作的两个时期主题相同,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主题,分别为农村题材(重点是合作化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工商业题材、干预生活题材二、新时期小说创作(8)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致“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1、复兴时期小说76-80: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2、八十年代上80-85:反思小说继续发展,产生改革小说3、八十年代下85-90:出现寻根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另外还有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三、后新时期小说创作90年代以后新时期小说创作商业大潮兴起,雅俗文化共存,出现世纪末的“断裂事件”。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
中国当代文学史(下)“二为”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向。
1979年10月,第四次文代会召开,重新探讨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之后,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社论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口号取代了过去惯用的“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也有别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提法,此即“二为”方向的确立过程。
伤痕文学: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出现的一批通过对文革生活及文革后人们的精神创伤的真实描写、大胆披露、愤怒鞭挞,悲剧性地展现那一场社会动乱及其给亿万家庭和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上的永不可平复的“伤痕”的作品。
发轫于小说,之后波及到诗歌、散文、话剧等文学体裁。
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进程中率先以勇敢的、不妥协的姿态彻底地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文学;是奉党和人民之命,积极地投身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拨乱反正的时代任务的文学。
代表作家作品:刘心武《班主任》。
反思小说:指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多年来的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的曲折发展过程及其对人的命运的影响进行冷静反思、重新审视的小说创作潮流。
是伤痕小说的深化,在思想上融入理性批判精神,艺术手法上除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外,还根据内容的需要采用了意识流、蒙太奇、荒诞等手法。
代表作家作品:王蒙《悠悠寸草心》。
改革文学:80年代初期产生的一股反映改革开放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生活、文化心理的变革与冲突的创作潮流。
特点:①热忱呼唤改革,努力跟上时代步伐,对改革的进程作了及时迅捷的和持续的反映与描写。
eg:反映农村改革的《东流水》(高晓声)、《鸡窝洼的人家》(贾平凹)②力图整体地反映变革中的时代、社会与人,真切地描绘出改革是一个闪烁着新的希望,纠缠着旧的梦魇,夹杂着无说挫折、失败、困惑、苦恼、惶惑、忐忑不安而又不可逆转的复杂过程。
③创造了一批以改革家、开拓者形象为中心的“当代英雄”。
当代文学 下学期
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
在该会议上,“文学一体化”得到了全面的实施。
“文学一体化”指的是:文学根据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所作的规范化。
2.百花文学:1956年5月中共中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
在1956年和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学》和各地的一些文学刊物纷纷发表在思想、艺术上的探索性作品,它们或者在题材、主题上有新意,或者提供了新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文学界将这些文学作品称之为“百花文学”。
3.反右运动:“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于1957年发起的第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主要结果是给空前大量响应党的号召而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确定“右派分子”身份。
4.双百方针: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5.“两结合”:“两结合”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简称”。
1960年7月22日至8月13日,周扬在第三次文代会上作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的报告,其中一个部分专门阐述“两结合”问题,并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
此后,“两结合”开始取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法,这是中国人自己提出的一种创作方法。
6.“三突出”: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苏叔阳的《左邻右 舍》的出现,标志着戏剧进入到了新的拓展阶段。剧作 家们开始意识到对戏剧本体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剧 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十年和今天的现实进行 观照,努力探寻人物的深层生存状态。 郝国忱的《榆树屯风情》、《昨天,今天与明天》, 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魏敏等的《红白喜事》等 把目光投射到农村社会,对现实与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 1985年,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现代意识审视传 统,反思历史,以一个痴迷于土地的农民狗儿爷的独特 心态,揭示出中国一代农民的命运,标志着中国当代再 现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入。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继承 了《茶馆》式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戏剧再现开放与活力。
(二)朦胧诗的崛起 1、朦胧诗渊源于“文革”期间的民间刊物和地下诗 人群体,1979年开始在《诗刊》等公开杂志亮相。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无名的小 花》是其滥觞。1980年,朦胧诗蔚然成风,产生了 北岛的《墓志铭》,顾城的《远与近》,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 《祖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作品。
第五讲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8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 笼统地称为“新时期”。长期遭受压抑与斫伤的知识 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传统开始得到恢复。白桦的剧本 《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小燕子”, 预示了中国文学新的走向。 而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 全国文代会则真正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繁荣的到来。 思想的解放与开放,为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 息:内容与题材不断得到扩展与突破,创作观念与表 现手法更加趋于丰富与现代。
4、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在四化建设中,一位勇于挑重担、 献身事业的领导干部乔光朴的典型形象。小说不仅最先 描写了惊心动魄的改革,而且使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出 现了新的审美意趣。它的问世,标志着“改革文学”开 始了它的发轫期。 其他反映社会改革与现实生活题材的作品:高晓声《陈 焕生上城》系列;贾平凹《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 等;张炜《古船》、张洁《沉重的翅膀》、李国文《花 园街五号》、张贤亮《男人的风格》等 5、徐怀中《西线轶事》、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等军 事题材小说创作
(四)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一)历史、时代反思与老作家的新时期散文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从一开 始就呈现出去除伪饰、抒写自我、追求真实,拓展 表现领域和表现手法的发展态势。 巴金的《怀念萧珊》、丁玲的《“牛棚”小品》、 杨绛的《干校六记》等,以勃发的自我,深挚的情 感,在散文领域创先冲破“文革”期间充斥文坛的 矫饰之风,对过去的时代加以反思。 其中,老作家巴金和孙犁被称为“当代散文界空 中的双星”。前者以敢于讲真话,充满自审意识的
三、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一)写实倾向的再现戏剧的复苏和拓展 新时期的戏剧继承并发扬了现实主义传统,在主 题开掘、题材深化、艺术形式的借鉴创新,风格追 求的多样化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曹禺《王昭君》、陈白尘《大风歌》、吴祖光《闯 江湖》等。同时,白桦《曙光》、宗福先《于无声 处》、苏叔阳《丹心谱》、崔得志《报春花》、沙 叶新《陈毅市长》等作品以严肃的态度审视与反思 过去的时代,揭示重大的社会问题,塑造理想的文 学形象,形成了戏剧的复苏期。
随后,卢新华的《伤痕》把“伤痕文学”推向了 一个高潮,并终于发展到更为成熟的“大墙文学” 与“反思文学”阶段。小说掀起了一股强有力的揭 露与反思“文革”伤害的势头,探讨“文革”期间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与生命意义。文学重新发现 了人、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在文学中渐渐复苏。 这一时、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张洁《从森林里出来的孩子》与《爱,是不能忘记 的》、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谌容《人到中 年》与《减去十年》、王蒙《布礼》与《蝴蝶》、 张贤亮《灵与肉》与《绿化树》、鲁彦周《天云山 传奇》、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路遥《人生》、张 承志《黑骏马》与《北方的河》、古华《芙蓉镇》 以及陆文夫《美食家》。 1、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小说通过十年浩劫期间中国农村的一角所作的描 写,深刻反映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变幻起伏的时势。 小说写出了老许茂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作品主题 深邃,形象鲜明。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反 思,行文中洋溢着感人肺腑的乐观精神。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则以一个残疾人的切身体验, 书写个人对生命的沉思,其对人生的苦苦探询与超 越成就了散文本色、深沉之境界。
(三)新时期的报告文学与杂文创作 报告文学: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 《大雁情》、穆青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陈祖 芬的《祖国高于一切》、鲁光的《中国姑娘》、钱 刚的《唐山大地震》等作品显示出了强烈的历史意 蕴和深邃的思辨色彩。 杂文:对时代基调的把握和批判锋芒的显示,代表 人有林放、黄裳、冯英子、邵燕祥等。
代表作有: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 变奏》、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残雪《山上的小 屋》 C、后现代文本色彩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品:格非《迷舟》、孙甘露《信使之函》、 苏童《妻妾成群》、余华《现实一种》等
2)另一方面,一批作家则侧重以现代意识观照中国 的现实与历史,但在表现内容、形式与方法上则更 接近中国文学传统。产生较大影响的小说思潮有 “寻根文学”和”“新写实”小说。
《随想录》享誉文坛,作品呈现出质朴冷峻的风格, 按时间顺序分别为《随想录》、《探索集》、《真 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150篇随笔散文, 被文艺界推崇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 文作品”;后者将深沉的思想寄寓于“生活琐事” 和“往日回忆”中,形成了淡泊、古朴的散文风格。 另外,汪曾祺、萧乾、柯灵、金克木、张中行等 也以不同的散文美学风格活跃于文坛。 (二)文化、哲学观照与中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 中青年作家崇尚个性,表现自我,形成了各自的 创作风格,代表人有贾平凹、王英琦、李天芳等。
“寻根文学”的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阿城 《棋王》、王安忆《小鲍庄》、莫言《红高粱》等 “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刘恒《狗日的粮食》、 刘震云《塔铺》与《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 以及方方《风景》 王朔以调侃、解构为主要特点的小说 力作: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在 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现实主义的
知识要点
一、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二、新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四、新时期的散文创作 五、作品赏析:《致橡树》、《我与地坛》
一、新时期的小说创作
(一)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的复归和深化 新时期小说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以震撼人心的力 度和势头,给人以一种生机勃勃的印象。期间,小 说审美意识的第一次大的转向是由“伤痕文学”引 起,以“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为继的。 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 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开路之作。小说以中学生的愚昧 无知为警钟,写出来“文革”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和 反文化的政治风尚所造成的现实危害。
2、古华《芙蓉镇》 小说以“芙蓉姐”胡玉音与“摘帽右派”秦书田 为主要人物,通过对芙蓉镇上各色人物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命运观照,真实地反映了芙蓉镇社会近二十 年的生活变迁,深刻地揭露了“左”倾路线给农村 带来的巨大灾难。
3、谌容《人到中年》 小说在艺术表现上采取了新的探索与尝试,通过 对优秀的中年知识分子、眼科医生陆文婷悲剧性命 运和生活的描写,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犀 利的反思。
(二)写意倾向的表现主义戏剧的探索和发展 80年代以来,剧坛兴起了一股强有力的以表现主 义为基本创作方法的探索热潮。 这股探索热潮的先声始于80年代的《绝对信号》、 《屋外有热流》、《路》、《红房间· 白房间· 黑房间》 等剧,关注戏剧的另类表现形式和戏剧中人的“内 宇宙”探索。开放式的舞台时空、人物心理的外化 表现,体现了突破与创新。 80年代中期的《魔方》、《野人》、《一个生者 对死者的访问》等的出现,将“探索性戏剧”引向 深入。
2、朦胧诗的特点 1)朦胧、晦涩——诗人们往往用不正确的意象和语言, 曲折传达内心的体验。
2)以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为核心 3)强调诗人的个人直觉和心理体验,采用象征、隐 喻、暗示等手法,注重诗歌的主观真实。 3、朦胧诗的被肯定 1980年谢冕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孙 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及1983年徐敬亚 《崛起的诗群》,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朦胧诗的艺术 地位,被理论界称为“三个崛起”论。
(三)朦胧诗后新诗潮的涌现 继朦胧诗之后,诗坛出现了更为年轻的一代,他 们被称为“第三代诗人”、“后崛起诗潮”、“新 生代”、“朦胧诗后”等。他们是朦胧诗崇尚美和 英雄意识的叛逆者,以漫不经心的调侃和嘲讽,以 语言表现的“叙述流”与“生活流”,展示他们对 生存本相的理解。主要代表人物有廖亦武、欧阳江 河、韩东等。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一些独立诗人的创作如海子、 骆一禾、戈麦等。
贾平凹的散文往往在平淡中生活的叙述中感悟文化,渗 入哲理,自成一格。代表散文集有《月季》、《爱的踪 迹》、《商州三录》等。王英琦的散文则以情见长,注 重对自我心灵的感受和探求,代表散文集有《热土》、 《戈壁梦》、《漫漫旅途上的独行客》等。 进入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保持了多元发展的态势。 其中以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文化散文影响最 大。其散文超越了传统散文托物言志的单一表达方式, 以一种多角度的透视凸现对象的丰富内涵,并融入作家 主体的精神建构,在感悟和理性的自由切换中渗透对中 国文化的顿悟和思考,散文创作走向开阔和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