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的节日
东莞重阳节吃什么
东莞重阳节吃什么篇一:重阳节饮食重阳节吃什么美食好重阳节饮食重阳节吃什么美食好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都知道,重阳节的饮食风俗,不仅有茱萸、菊花食品,还有重阳糕等特色菜肴。
下面为您介绍重阳节的四大美食!1、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
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
重阳节吃花糕的起因缘于重阳登高习俗。
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无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弥补和替代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就出现了吃花糕的习俗。
现今重阳节售卖的重阳糕,依然会用五彩缤纷的彩纸剪成三角形,用根竹签固定,插在重阳糕上,小巧的模样煞是可爱,也有代替了体型巨大的茱萸的意思。
重阳糕多用米粉、果料等作原料,一些重阳糕,还要加入枣子、栗子为馅料,这也是南京特色,在南京重阳糕又叫早立糕,蕴含着老人对子女“早点自立”的祝福。
2、螃蟹重阳节的吃食,还有螃蟹。
郑板桥诗:“佳节入重阳,持螯切嫩姜。
”就是重阳吃蟹传统的佐证。
螃蟹富含蛋白质,被称之为优质蛋白质食物。
蟹肉较为细腻,肌肉纤维中含有10余种游离氨基酸,其中谷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含量较多,对需要补充营养的人大有益处。
且螃蟹脂肪含量很低,但脂溶性维生素a、E和B族维生素较高,特别是蟹黄中富含维生素a,有益于视力及皮肤健康。
3、菊花酒重阳要饮“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东莞重阳节吃什么)这一说法。
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
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古时菊花酒,是头一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
春节东莞气温
春节东莞气温
春节将至,东莞的气温也逐渐回升。
过去几天里,东莞市区的气温都在10℃左右徘徊,而预计在春节期间,气温将进一步
回升,达到15℃左右。
这对于东莞的市民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
随着春节临近,东莞的气温逐渐回暖,春意渐浓。
市区的早晚温差逐渐缩小,白天和晚上的温度相差不大。
市区的气温在白天可达到20℃左右,晚上也能维持15℃以上,不再像过去那
样寒冷。
尽管春节期间的气温回升,但仍需要注意天气变化。
东莞的气温仍然较低,早晚温差较大,市民们还是需要注意保暖。
此外,春节期间也有可能会出现风雨天气,因此出门前最好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雨准备。
春节是东莞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大家通常会外出走亲访友,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而温暖的气温无疑为节日增添了一份喜悦和舒适。
希望大家在春节期间能够度过一个愉快而温暖的假期。
东坑泼水节每年几月份举行
东坑泼水节每年几月份举行
《东坑泼水节》
东坑泼水节是东莞市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
这个节日起源于当地的苗族和壮族民间传统,是他们为了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活动。
在泼水节那一天,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民族服饰,手持水壶或水枪,载歌载舞地在村庄里欢庆。
他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祝福、驱邪和祈求雨水的丰收。
同时,节日期间,人们还会举行民俗表演、篝火晚会等活动,给村庄带来了一片欢乐的氛围。
泼水节不仅是东坑乡村里的传统节日,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看、参与。
人们可以了解当地的民间文化,感受到东坑泼水节带来的独特魅力。
东坑泼水节是东莞市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也是当地文化传承和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
每年举行的泼水节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和民众的热情参与,为当地带来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东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传承?
东莞的历史文化有哪些传承?一、文化底蕴东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底蕴。
莞式韵文是东莞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是一种独特的吟诵艺术,以抒发情感、讴歌生活为主题,被誉为“活化石”。
此外,东莞还有许多传统乐器,如牛角琴、插弦、葫芦丝等,这些乐器丰富了东莞的音乐文化。
二、传统节日东莞有许多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经过了数百年的传承,成为东莞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东莞的龙船节,它是东莞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一项富有民族特色的水上运动。
此外,东莞还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东莞人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弘扬传统文化。
三、传统工艺东莞的传统工艺非常丰富多样,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至今仍然保留着原貌。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东莞的木器雕刻工艺,东莞的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致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此外,东莞还有漆器、刺绣、陶瓷等传统工艺,这些工艺代表着东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四、传统建筑东莞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
例如,东莞广济寺是东莞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之一,它建于清代,是东莞佛教界的重要寺庙。
此外,东莞还有许多古村落,如南社古村、高埗古村等,这些古村落保存了丰富的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五、传统美食东莞的传统美食也是东莞文化的一大亮点。
东莞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品种而闻名。
莞菜是东莞的传统菜系,以其色香味俱佳而著名。
莞农煲、东莞莞饼、三岗肠粉等美食都是东莞的特色菜品,深受人们喜爱。
总结:东莞的历史文化传承丰富多样,从文化底蕴、传统节日,到传统工艺、传统建筑和传统美食,无不展示出东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这些历史文化的传承使东莞成为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和寓意介绍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和寓意介绍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大型习俗活动,关于端午节划龙舟的知识你知道多少?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和寓意介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和寓意介绍端午划龙舟来源传说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
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
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
”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沅陵盘瓠招魂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
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
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
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
纪念曹娥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
东莞风土人情
东莞风土人情东莞历史源远流长。
据历史记载:新石器时代,其境内东江沿岸已有原始人群聚居。
公元前20世纪的夏代,东莞属南交址。
春秋战国时,东莞属"百粤地"。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东莞属南海郡番禺县地。
东汉顺帝时,分番禺立增城,东莞属增城。
公元222-228年中,分增城立东官郡。
进入晋代,废东官郡,东莞分属番禺、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东莞立县,名为宝安。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
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
东莞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150多年前,林则徐在东莞虎门销烟,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之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江人民抗日根据地,万千东莞儿女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战斗,浴血捐躯。
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使东莞成为南粤历史文化名城。
解放初期,东莞属东江行政区管辖。
1952年,又属粤中行政区。
1956年,属惠阳专区。
1985年,东莞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9月撤县建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辖。
东莞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莞人留下了不少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奇风异俗,有的已经被人遗忘,有的仍然成为今天莞人崇尚的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会、品尝这些浓浓的莞邑风情。
下面介绍几种现代在东莞比较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一、二月初二“卖身节”:云南傣族的“泼水节”远近闻名,在东莞的东坑也有一个特别的民间传统节日,全镇的男女老少和外地客人纷纷走上街头,互相泼水、射水作乐,以祈求一年的好运,这就是当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卖身节”(也称“射水节”、“欢乐节”)。
东坑的“卖身节”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该镇塘唇村出现的“卖身”现象(即出卖劳动力)。
当时,一些没有自家田地的青壮年,在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纷纷到街边,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示“卖身”,等着财主前来雇请。
有田地的财主也在这一天来塘唇村,挑选卖身的青壮年,一雇就是一年。
东莞端午节的风俗
东莞端午节的风俗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之一。
在东莞,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是有着许多别具一格的风俗的,下面便来一一介绍。
东莞人对端午节很重视,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以粽、粉果、裹菜等为食品,谓“过五月节”。
其中,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据载,早在宋朝年间,东莞已有此俗。
粽子以莞香楼裹蒸粽及道滘水乡的咸肉粽(道滘粽)最为出名。
古语有云:“五月龙舟景,人人吃粽子。
”可见东莞人对端午吃粽子的重视。
至今,在东莞的一些镇区,仍保持着五月初一早上家家户户吃粽子的习俗。
赛龙舟,是东莞端午节最具特色的习俗。
东莞民间赛龙舟活动历史悠久,据《东莞县志》记载,早在宋代,东莞已有龙舟竞渡。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东莞水乡各镇区的龙舟队便纷纷下水,一较高下。
赛龙舟时,江面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观众们则围在岸边,为自己支持的龙舟队呐喊助威。
这一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东莞人民的团结和勇气,也丰富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在东莞,端午节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那就是挂菖蒲、喝雄黄酒。
民间认为菖蒲有驱邪避疫的作用,因此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挂上菖蒲、艾草等植物,以祈求平安健康。
而雄黄酒则被认为有驱虫解毒的功效,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饮用少量的雄黄酒,以保身体健康。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习俗外,东莞的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活动。
比如,在端午节期间,民间会举行各种庙会、游艺活动等,庆祝这一传统节日的到来。
此外,东莞的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打午时水”的习俗。
所谓“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正午时分到井里打水,因为民间认为此时的水最为纯净,可以驱邪避病。
这一习俗虽然在现代已经逐渐淡化,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保留。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的端午节还有一个与别处不同的特色,那就是“互赠香包”。
香包是用绸布缝制的小袋子,里面装有香料、药材等物,外面则用丝线绣上各种吉祥图案。
端午节时,长辈会给晚辈赠送香包,寓意着祝福和保佑。
东莞的习俗清明节
东莞的习俗清明节在清明节前,东莞的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和祭扫工具,以便在节日当天能够尽快到先人坟墓前去祭拜。
清明祭扫是东莞人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家人会整装出行,携带鲜花、烧纸钱、酒和食物等祭品,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墓地。
在祭扫时,人们会依次躬身行礼,烧香献花,然后再将祭品摆放在坟墓前,祈求祖先在天堂能得到幸福快乐。
祭扫完毕后,家人会在坟前鞠躬三次,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思念。
在清明节当天,东莞的人们还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踏青、赛龙舟、放风筝等。
踏青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到郊外或郊野去游玩,赏花观景,享受春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赛龙舟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以纪念屈原的离世,同时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夏天。
此外,东莞人还会放风筝和赏花灯,以此祈求好运和美好的未来。
除了祭扫和民俗活动外,清明节还有许多饮食习俗。
在东莞,人们在清明节当天会制作寒食粽子来纪念节日的来历。
寒食粽子是用糯米、肉类和蔬菜等食材制成,馅料丰富,味道鲜美,是清明节时的传统美食之一。
此外,东莞人还会吃清明粿、龙舟饭等特色食品,以此来纪念祖先和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清明节是东莞人民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会遵循一系列习俗和传统来祭拜祖先,庆祝生活并纪念先人。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祈求祖先和自己能够平安健康,生活幸福,也庆祝丰收和新生。
清明节让东莞人能够加强家人间的情感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也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清明节习俗的传承不仅是东莞人的文化传统,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尊重和传承。
东莞介绍自己的家乡风俗的作文
东莞介绍自己的家乡风俗的作文
东莞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带。
这里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更蕴藏着许多独特的风俗习惯,令人向往。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东莞的传统节日习俗。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东莞各地都会举办盛大的花灯展览和游行活动,各式各样的花灯造型精美绝伦,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而在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东莞人则有吃汤圆、赏牛郎织女的习俗,寄托着对美好爱情的祝福。
东莞的饮食文化也别具一格。
这里盛产江米、莲藕等农作物,加上靠近海边,海鲜也是当地人餐桌上的常客。
东莞菜式讲究原汁原味,突出食材的鲜美本味。
著名的东莞煲仔饭、肠粉等都是当地人的拿手好菜。
东莞民间还流传着许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例如剪窗花、做手工艺品等民间手艺,不仅赏心悦目,更彰显了东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东莞的民间戏曲如大潭蕉戏、洪梅埭戏等,同样令人赞叹不已。
东莞的独特风俗习惯凝聚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寄托。
我为生长在这样一片热情洋溢、包罗万象的土地上而骄傲。
东莞文化风俗调研报告
东莞文化风俗调研报告东莞是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由于其行政区域内多为工业园区和企业,以工业为主,文化风俗相对较少。
然而,东莞的文化风俗依然有一些独特之处。
首先,东莞的传统文化比较丰富。
在传统节日方面,东莞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活动。
例如,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东莞会举办盂兰文化活动,展示传统民间舞龙舞狮等表演。
此外,在中秋节期间,东莞还会举办大型的花灯展览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其次,东莞也有一些特色的饮食文化。
东莞的美食种类繁多,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菜。
例如,东莞的莞香菜是当地非常著名的特色菜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式而闻名。
而在传统的东莞菜中,还有许多由农村传统风味演变而来的野味菜肴,如田鸡、野兔等。
此外,东莞还有一些特色的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
其中,莞绣是东莞非常有名的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精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莞绣不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还在国际刺绣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此外,东莞还有传统的木雕、篆刻和陶瓷等手工艺品,展示了东莞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然而,东莞的文化风俗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东莞的传统文化逐渐衰退。
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和庆祝活动也受到了限制。
除此之外,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也对东莞的传统文化习俗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总的来说,东莞的文化风俗虽然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但仍然保留着一些独特的传统文化元素。
在接下来的发展中,东莞应该注重传承和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加强文化宣传和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东莞独特的文化风俗。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东莞市民的精神生活,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东莞,推动文化旅游的发展。
东莞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东莞的传统风俗有哪些?一、丰收祭祀——感恩天地,祈求丰收在东莞,丰收祭祀是一项重要的传统风俗活动。
每到秋季丰收时节,农民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以感恩天地之恩,祈求来年丰收。
这一活动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前后进行。
农民们会在田间地头设立祭坛,将新鲜水果、粮食和丰收的农作物摆放在祭坛上,然后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
伴随着鞭炮声和锣鼓声,农民们跳起舞蹈,庆祝着丰收的喜悦。
二、船头会——展现东莞的渔业文化东莞是一个以渔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渔民们在海上劳作,生活与渔船紧密相连。
而船头会就是展现东莞的渔业文化的重要活动之一。
船头会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此时正是渔民们在冬季结束后重新出海捕鱼的时候。
节日当天,渔民们将装饰精美的船头船尾甩向高空,借以祈求风调雨顺,渔获丰收。
此外,船头会还有独具特色的鱼灯展示和船上表演等,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
三、庙会传统——举办寻觅姻缘的“人间火种”在东莞,庙会传统也是屡见不鲜。
而东莞的庙会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人们寻觅姻缘的活动。
在每年农历正月间,东莞各个庙会上都会有一项名为“人间火种”的活动。
在预定时间,男女青年会被分别安排到两个大火炉旁。
火炉中间有一颗柴火,男女青年们轮流逐个走过火炉的中央,象征经过磨炼后的火种。
如果两个人同时经过火炉时,火种会变得更加旺盛,被认为是最佳的姻缘。
这一古老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参与,希望在庙会中找到真爱。
四、赛龙舟——弘扬团结拼搏的传统美德赛龙舟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也在东莞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承。
每逢端午节,东莞各个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赛事。
赛龙舟不仅仅是一项竞技活动,更是一种团结拼搏的精神象征。
各个村庄和社区会组织自己的龙舟队伍,队员们操纵着长长的龙舟,以最快的速度划过水面,争夺胜利。
这一活动既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也让人们感受到了东莞人民团结拼搏的传统美德。
五、灯彩传统——璀璨夺目的艺术装点在东莞的传统风俗中,灯彩的制作和展示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_清明节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每个地方都会有其当地的习俗,清明节的时候,在广东各地,分别有哪些祭祀的习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清明节祭祀习俗1、惠州清明节:敛糕祭祖、插柳清明的惠州,除了踏青、祭祀、扫墓等习俗,还有身带末草、包艾?吃的特有习俗和饮食。
在惠州本地习俗中,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
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除了用敛糕祭拜先人外,清明节吃艾?也是惠州的传统风俗。
清明节的艾?被称为“清明?”,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
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身体强健之说。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
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2、肇庆清明节:食蔗要食到尾在肇庆,按照旧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传统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烧猪、甘蔗苹果等水果、纸钱元宝、发糕面点等。
“祭祖金猪”寓意红皮赤壮、宏图大展。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
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广州清明节:行清、吃荞菜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写关于东莞文化的作文
写关于东莞文化的作文说起东莞,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它发达的制造业。
但如果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就会发现它的文化魅力就像一个深藏不露的宝藏,等待着你去挖掘。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去参加了东莞的一个传统节日——卖身节。
这名字听起来有点怪,对吧?但其实它特别有意思。
那天,大街小巷挤满了人,大家都穿着轻便的衣服,手里拿着水枪或者水盆,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一到那里,我们就被那热闹的氛围感染了。
街头巷尾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摊位,卖着各种各样的小吃和手工艺品。
有香喷喷的东莞腊肠,那独特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还有精美的莞草编织品,手艺精巧得让人忍不住赞叹。
我们随着人群往前走,突然听到一阵欢快的音乐声。
原来是一支舞龙舞狮队伍正在表演。
狮子眨着大眼睛,摇头晃脑,威风凛凛;巨龙在空中翻腾,气势磅礴。
表演者们的技艺高超,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节奏感,周围的观众们不停地鼓掌叫好。
再往前走,人越来越多,气氛也越来越热烈。
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被一阵水幕给浇了个透心凉。
原来是旁边的人开始打水仗了!大家互相泼水,笑声、叫声此起彼伏。
水幕中,人们的脸上绽放着最纯真的快乐,那一刻,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也很快加入了这场“战斗”,拿着水枪和不认识的人们欢快地互泼着。
旁边有个小朋友,大概七八岁的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手里紧紧握着一个小小的水盆,一边跑一边泼,那股子活泼劲儿真是让人忍不住跟着开心。
还有一对老夫妻,也像孩子一样玩得不亦乐乎,他们脸上的笑容仿佛在告诉我们,快乐是没有年龄界限的。
玩累了,我们找了个地方坐下来,吃着刚刚买的小吃。
看着眼前热闹非凡的场景,心里满是感慨。
这个卖身节,原本是为了纪念古时候人们出卖劳力换取生活所需,如今却变成了大家欢乐相聚、释放压力的节日。
它不仅传承了历史,还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演变,融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东莞的文化可不止这一个节日。
这里的粤剧也是一绝。
我曾经有幸去看过一场粤剧表演。
那精美的戏服、婉转的唱腔,还有演员们细腻的表演,都让我深深陶醉其中。
东莞文化民俗
冬至
莞地对冬至十分重视,“有冬季大如年”之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农历十一月 中旬,公历12月22日或23日。民间认为每年冬至 是全家人团聚的节日,这天,远在外地的家人,无 论是学子、游子、打工仔、上班族都 要尽可能回家团圆,表示年终有所归 宿。一家人喜气洋洋地杀鸡宰鹅,吃 冬至圆子、冬至饭,祭祖,敬神等等。 “冬至圆子”要做成红白两色,所包的馅大如鸡蛋, 称作“圆仔母”。有馅的祭祖,无馅的拜神。
厚 街 烧 鹅 濑 粉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 久久,多福多寿。东莞最出名的烧鹅濑,当然非 厚街莫属。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 那得用整只鸡、大 块肉、大块骨,加许多 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 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 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 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 的烧鹅,那本就鲜美的汤中浸 上了烧鹅的香味,更是美味诱。
七月七风情节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 又称“拜七姐”。其意即思念敬仰牛郎(董永)、 织女(七姐)坚贞的爱情,通过虔诚祭拜、花车 巡游等活动祈祷平安,寄福未来。主要活动场地 在东莞市望牛墩镇。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莞人视为重大节日,有的学校 还放假半天。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古人认为,二 阳相重,是大吉大利之日,重阳登高则 可图个吉利。因此,在东莞重阳节是一 年中的又一个大节日登高是最主要的活 动。每年的这天登山者20万人之众。每 当重阳来临,人们便三五成群或全家结伴来到城郊的山上, 有条件的家庭便驱车前往一些名山。 放纸鸢是重阳节的又一项活动,纸鸢是 风筝的一种。鸢是老鹰。纸鸢就是纸糊的老 鹰。重阳时节,云淡天高,晴空万里,凉风 轻送,是放纸鸢的好季节。重阳这一天,山岗上、 河滩边、平地、屋顶都有人放纸鸢。只见纸鸢满 天,五彩缤纷,随风上下,煞是壮观。
东莞文化
端午的龙舟盛景,是东莞民间相传近300年的习俗。这里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水乡各镇在举行传统赛龙舟时,都细选当地的鱼虾、精粮,煮好香甜的“龙船饭”和“端午粽”,相邀周边百乡的人前来闹游龙,万人淋泼吉祥的龙舟水。东莞水乡各镇区连续举行一系列龙舟比赛,持续近一个月,成为东莞一景。其中沙田镇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龙舟之乡”。
可园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前人赞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清代粤中四大名园。可园的第一大特点是:四通八达。把孙子兵法融汇在可园建筑之中,成为整座园林的一大特色。全园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堤栏,共有130多处门口,108条柱栋,整个布局有如三国孔明的八阵图,人在园中,稍不留神,就像进入八卦阵一般,极可能会迷失路径。可园的第二大特点是:雅意文风。张敬修虽然身任武职,但对琴棋书画造诣颇深。所以整个庭园虽偏于武略,但局部都显得文风雅意极浓。对于东莞人来说,可园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它不仅仅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是东莞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座东莞人最为熟悉的“大院子”。在人们心中,它象征着这座城市精巧、文雅的一面。关于可园的故事被书写过很多次,但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匾额上“可园”两个字是一笔写就的,不一定所有人会注意到房屋出水口的设计,不一定所有人都数过可园的窗户式样究竟有多少种。可园的这些小设计,使得它既具观赏性更注重实用性,它们反映出一座园林的性格:不事张扬、注重细节,这也正是东莞人的性格。
3.美食文化
东莞作为岭南古邑,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这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东莞的饮食起居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由于东莞饮食起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明显的地域特征,对其挖掘、利用就成为东莞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东莞的饮食集色、香、味于一体,深受东莞当地老百姓及外来人员的喜爱。然而,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不经过文化的宣传推动,其文化的影响力就可能只限于当地,难以发挥文化本身所具备的经济推动力。为此,在饮食文化的挖掘、利用上,东莞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各镇区开展以饮食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活动,并以此为契机努力培育东莞当地的美食品牌,如东莞的道滘文化美食节。2010年的道滘文化美食更是提升为国家级水平,它紧扣尝美食、品文化的主题,仅5天时间,就吸引了50多万人次游客前来品尝各国美食。道滘文化美食把东莞传统的美食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展示舞台,使东莞历史悠久的“道滘粽”“道滘肉丸”“道滘米粉”“龙船饼”等传统美食声名鹊起。对于道滘而言,美食是道滘形象的重要载,更是道滘未来推介营销自己的名片。
七月半鬼节是几月几日2023
七月半鬼节是几月几日2023七月半鬼节是几月几日8月30日,星期三,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鸭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鸭”取“压”的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中元节吃鸭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在古代,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
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2、吃濑粉在中元节当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
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3、吃粗茶淡饭在山东等地,中元节又称“掐嘴节”,有吃粗茶淡饭的习俗。
4、吃扁食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
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在皮方面,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
而在馅方面,饺子馅少,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肉馅配素菜。
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
5、吃“饺饼”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会有吃“饺饼”的习俗,“饺饼”是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
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
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
6、吃花馍农历七月十五之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为强烈。
一家蒸花馍,街访四邻来帮忙。
将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送给小辈,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将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送给长辈,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将花馍捏成鱼型,称为面鱼,送给平辈,意喻连年有余。
中元节是什么节日中元节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为我国传统的祭祖节。
中元节又称鬼节、七月半、少数地区也叫亡人节。
它与寒食节、清明节合称我国古代的三大鬼节,每年主要集中在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天举行祭祀活动,但时间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人们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传统。
中元节的习俗和由来
中元节的习俗和由来中元节的习俗和由来广东省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等广府地区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坟与施孤为主。
中元节祭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家内、祠堂为祖先烧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坟、祭扫先人。
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施祭野鬼、孤魂。
《中华全国风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谓鬼节,僧道沿街搭台念经,谓之盂兰会,谓广施佛力,以追荐鬼魂,而为饿鬼施食。
”。
中元节,广州人称“七月半”。
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上面写上先人的姓名、官阶,每人数包不等,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
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
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
最后还要向街中施撒铜钱。
此原意为借金属的声音驱鬼,但把铜钱撒到街上去以后,多被儿童们抢走。
广州现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县瑶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
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
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
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
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
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
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桂林地区的人多以七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东莞东坑泼水节多少号
东莞东坑泼水节多少号
《东莞东坑泼水节多少号》
每年的4月15日,东莞市南城区东坑镇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泼水节。
泼水节是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东坑镇的重要节日活动。
在这一天,人们会聚集在街头,用水洒洒彼此,以示庆祝和祈福。
这个节日是一个象征新生和洗净的传统,也是社区团结和欢乐的象征。
在东莞东坑泼水节,不仅有水战活动,还有传统的泼水仪式和各种民俗表演。
当地民众会在街头摆放花环,穿着传统服饰,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这一传统节日。
同时,还有各种特色小吃、手工艺品和纪念品的摊位,游客可以品尝美食、购买纪念品,感受现场的热闹气氛。
东坑泼水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成为了东莞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活动。
这一天,东坑镇也成了欢乐热闹的节日庆典之地。
如果你对东南亚的文化和传统感兴趣,不妨选择4月15日的这天来东莞东坑,体验一把泼水节的狂欢气氛吧!。
东莞春节民风民俗作文700字
东莞春节民风民俗作文700字东莞春节民风民俗作文700字1新年是我国隆重而又重要的节日。
在我的家乡人们在腊月十五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忙着打扫房屋,买年货,小孩子忙试新衣服为新年做准备。
到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是灶王爷爷回天上的日子。
听说这一天灶王爷爷回到上天后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在这一年的善行或恶行,让玉皇大帝赏罚。
因此,这一天人们会宰鸡或鹅,会放一些薄饼、糖果、酒、茶来供奉灶王爷爷,特别会做一些甜的油糍来供奉灶王爷爷。
听说灶王爷爷特别喜欢吃甜的,人们用甜品涂在灶王爷的嘴上,好让灶王爷爷向玉皇大帝多美言几句,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腊月二十八,洗邋遢,人们都会在这一天进行一场大清洁活动,窗帘,被子,门窗,地板等都洗一遍,把脏东西都洗掉。
寓意把这一年的晦气扫掉的意思,也好让新的一年万象更新。
除夕在我们这里非常热闹,在外面工作的父老乡亲都会赶在这一天前回家,人们都会在门口贴上红红的对联、门神,接着杀鸡奉敬天神。
到了晚上,大人小孩都换上新装,酒肉香也扑鼻而来,年夜饭的时刻到了,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是一年里全家人最幸福的一刻。
吃过年夜饭,一家人就坐在一起守岁,为的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到了十二点,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大年初一和除夕有所不同,一大早,父母去拜财神,放鞭炮,孩子们在这一天会特别高兴。
因为可以尽兴地吃糖果,更开心的当然还是去给长辈拜年、讨红包,晚上还可以看到漂亮的烟花了。
初二,我们都会去拜访亲戚。
正月十五元宵节到了,这是非常热闹的一天,家乡县城——德庆会举办隆重的闹元宵活动。
今年爸爸妈妈还带着我去闹元宵,那天县城会举行花车巡游,炮竹攻狮子,元宵晚会,烟花晚会等活动,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到了正月十六,家里再次杀鸡宰鹅供奉天神以结束新年。
大人们纷纷回去工作,小孩也开始上学了。
家乡的新年就是这样,热热闹闹,重要的是家人健康团聚,希望新的一年马到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莞传统节日调查研究(一)研究题目:东莞传统节日(二)研究背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文化,比如传统节日文化,它不仅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之一。
东莞有哪些传统文化呢?在生活信息万变的今天,它们惨遭淘汰还是继续传承下去呢?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了解的问题。
因此,我们小组进行了一次关于东莞传统节日的探究。
(三)研究目的:1.同学们通过了解东莞的传统节日文化拓展课外知识。
2.通过实地访问和查阅资料,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综合能力。
3.全面发挥个性特长,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对合作的精神。
(四)研究过程:1.确定调查项目:留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确定调查项目和研究方向。
2.确定调查项目后,我们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并询问东莞市各镇区的同学,以聊天方式进行交流,了解当地传统节日。
3.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
4.最后将数据资料汇总,完成报告。
(五)研究成果展示:1.调研内容我们小组利用课余假日时间进行调查和研究,专访了几位同学,先后做了专访调查,和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并分析,完成报告,得出结论2.分项展示一.东坑“卖身节”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07.11.25被访者:卢同学访问人:调查小组问:可以谈谈你所属乡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答:说到传统节日,我们东坑当然是“卖身节”拉。
相关资料东坑二月初二“卖身节”,传说是中国华南民间流传最早的劳务市场,起源于明末清初。
美丽的传说和历史足以说明,东坑之所以形成“二月初二去卖身”这个奇特的节日,是因为东坑有着“农耕年代”的辉煌。
在旧时的东坑,早有“卢家地好,谢家田多”的著称。
特定的运输环境,特定的农耕需求,谱写成了一曲“二月初二劳力与农具墟市交易日”的风俗史歌。
相传,之所以形成一年一度“卖身节”,是出自东坑卢家的塘唇村,有一姓卢的大户,因赶着清明之前开耕,选定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日,总会在塘唇村前,贴出雇请农耕长短工启事。
此举奏效,很快就四散相传开去。
东坑远近的大户争着仿效,周边邻里自家没有田地的青壮年,总在“二月初二”这天,大早就来到塘唇村前,坐在水塘围篱上等着雇主雇请。
他们都是头戴斗笠、身披粗布巾,以一副农家壮汉的打扮显示“卖身”。
自此之后,相沿成习,这就是“卖身节”。
几经朝代更换和历史文化的积淀,东坑这快人杰地灵的宝地于是传出了众多的“遇仙”故事,传说天上仙人下凡,到东坑观看“卖身”,并行善事、普救众生云云。
所以,“卖身节”,也有人叫“遇仙节”,尤是民初以来,越传越神奇,“卖身节”不再是单纯的劳力市场了,演变成“遇仙逢好运之日”的代名词。
东坑“二月初二”历经沧桑,名为“卖身节”,后又名“遇仙节”,解放初期因政治需求又改为“翻身节”。
该节一直与“雨水”有关,水者财也,人皆向往。
故近年来,每到那天游人总爱在大街上用玩具水枪射水作乐,对射成趣,故又名“射水节”、“欢乐节”。
无论如何,在“二月初二”来东坑趁乐的人们,都希望在这一天,让东坑之水给自己洒一身吉让自己带回一生好运。
二.横沥镇“红荔风情节”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07.11.25 被访者:黄同学访问人:调查小组问:可以谈谈你所属乡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答:我们横沥出名的节日是红荔风情节。
相关资料“红荔风情节”是横沥镇人民政府创办的文化活动,由200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由于精心组织,节目丰富多彩,演出倾情奉献,因而越办越热烈,越办越精彩,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红荔风情节”已成为横沥镇地方性的传统性节日,打造文化新城的亮丽名片。
“红荔风情节”以荔枝为媒、推介横沥、吸引投资、拉动发展为目的,充分利用岭南佳果之王――荔枝的成熟季节,以“生态之镇”的5000多亩优质荔枝林,喜迎海内外嘉宾,颗颗红荔任您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缤纷节目任你玩;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生态果园任你游…….。
“红荔风情节”充分展示了横沥的城市新貌、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提高了横沥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商前来投资,“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推动了横沥镇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红荔风情节”举办以来,收到较好的效果。
提高了横沥的文化品位,提高了人的素质,激发了全镇人民“爱我横沥、建我横沥”的热情,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举办期间,横沥镇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万人空巷,欢声笑语比比皆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盛世繁华景象。
“红荔风情节”引起了海内外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
如香港的文汇报、晨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东莞日报等。
由于节目精彩纷纭,地方特色浓厚,加上媒体的大力宣传,使“红荔风情节”广为人知,美名远传。
凡是亲临过“红荔风情节”的人,都纷纷赞不绝口,大赞有气派、有特色,大叹文化享受、不枉此行。
“红荔风情节”,年年再见!三.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07.11.26 被访谈者:伦同学访问人:调查小组问:可以谈谈你所属乡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答:说到统节日,不得不提的是七月七风情节拉。
相关资料“七月七”(乞巧节、又名拜七姐、七娘会)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纪念活动在规模和特色上历来为人们所称誉。
望牛墩七月七民俗风情节是望牛墩镇政府在2004年推的首个文艺品牌。
意在发掘文化潜力、提升地方文化品味,以文化带出商机和品牌效应的重要举措。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民俗传统节日之一。
某些地方称“七月七——天河配”,某些地方称“乞巧节”,而莞城人则称“七姐诞”(俗称拜七姐)。
关于这个节令,有着天河(银河)相会的传说:七月七日之夜,民间称为“七夕”,传说每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要走过鹊桥渡天河而相会。
只要看到银河白气奕奕光焰耀目,那就是织女东渡河……农历七月初七,东莞人称之为“七姐诞”,又俗称“拜七姐”。
其意之一是思念敬仰牛郎(董永)、织女(七姐)之坚贞爱情;之二是青年男女拜董永和七姐,企望通过虔诚祭拜,感动牛郎和织女为自己牵来称心如意的心上人;之三是那些正在读书的少年儿童,拜祭董永和七姐后,其父母则敬请董永和七姐给自己的儿女聪明智慧,心有灵犀,勤奋读书,考取功名。
解放前,此民间民俗传统节日,在莞城是七月初六夜举行的,甚是流行且隆重热闹。
初六晚,各家须将已备好的祭品、红丝线、七姐粉(形状、大小与荠相似的白色扁圆的粉饼,称“田脐粉”)等摆上神桌对着银河方向,等到天上牛郎织女双星开始出现在银河鹊桥两头之时,即开始梦香点烛烧元宝酹洒虔诚拜之。
拜时,常以四十九拜为真诚之心。
看着天上董永与七姐渐渐靠近相会了,才算拜七姐仪式完毕。
到初七大清早,人们都可在自家屋墙边脚地上,见到有白色的微粒粉末。
青年男女及小孩若拾之往脸上抹,据说会使皮肤嫩滑。
还有一件令人难的解释得清楚的事,初六夜五更时分,到河里汲水贮藏之,数年不变质。
若浸冬瓜或雪梨于一年之后,其水给“大热症”(发高烧数日不退)者饮服,常会有效退烧。
解放后,此日俗渐淡,如今却没流行了。
七夕这一民间民俗传统习俗,虽带着某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却是一个美丽动人的神话。
这个神话也拴住了数代人的精神,并带入追求美好的意境,让人们努力去实现。
四.桥头镇“桥头日”访谈记录:访谈时间:2007.11.27 被访者:邓同学访问人:调查小组问:可以谈谈你所属乡镇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答:有我们最热闹的日子“桥头日”相关资料“桥头日”是东莞市桥头镇一年一度的镇庆日,已成为桥头镇的传统节日。
其起源于1987年7月,镇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6月28日定为“桥头日”。
其意义是:“桥头日”为桥头镇人民的欢庆节日,通过邀请本镇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投资设厂的外商宾客,各地的嘉宾、乡亲和有关领导,与全镇人民共聚一堂。
欢庆桥头镇一年各项事业的日益进步,检阅两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亲身感受政通人和的盛世丰年,携手共商开拓进取的宏图大计。
“桥头日”是联络乡情,广交朋友,增进友谊,招商引资的盛会。
1977年6月28日的第一个“桥头日”,举行了桥头首届龙舟竞渡、文德中学落成庆典、文艺演唱会、烟花晚会、迎宾宴会等一系列活动。
以后每年的“桥头日”除了对上述活动有所保留外,还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学校、医院、敬老院、公园等公益设施的奠基或落成庆典、工业园区的开工和投产庆典、书画摄影展、革命歌曲比赛、外来工卡拉OK 大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桥头日”当天全镇彩旗招展,花团锦簇,万人空巷,欢声笑语,盛况空前,呈现一派团结奋进,欢乐祥和的热烈气氛。
“桥头日”举办十几年来,每年都极具特色,热烈圆满,为桥头镇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香港文汇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东莞日报、珠江经济电台等国内外新闻媒体也作了专题报道,“桥头日”远近闻名,已成为东莞地区新的“民俗风情”亮点。
其他五.东莞龙舟风俗龙舟是龙文化的一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
龙舟节(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
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现在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远。
屈原泉下有知,也含笑九泉了。
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
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
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
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连学校也调整课时,让孩子们有时间到现场观看。
欢乐的儿童唱着“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
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
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着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庙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
全村人都去聚餐。
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劏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
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颐朵,热闹非凡。
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
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有捐款的人的都可以分到。
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着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高兴,皆大欢喜。
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龙舟节(乡人叫“龙船景”)时间互相错开,避免日期相同。
有的龙船景“扒标”即竞赛,有的“趁景”即不竞赛龙舟游龙嬉戏,庆贺节目。
如果是扒标的话,那可热闹了,龙船上的健儿,个个象座铁塔,腰圆背粗,力大无比。
一声令下,赛龙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
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喊声雷动。
现在的赛程较短,只几千米。
听老人讲,以前的赛龙船要转几大圈,划上几个小时,拼体力,拼速度,拼智慧。
一场龙舟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脚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