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第十一章 11.1 11.1.6 第二课时 台体与球的体积2019(秋)数学 必修 第四册 人教B版(新教材)改题型
第二课时台体与球的体积课标要求素养要求1.掌握台体和球的体积公式.2.会计算台体、球的体积,利用体积公式解决有关组合体问题. 运用台体、球的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教材知识探究街道旁,随时能见到用大理石磨成的光滑的大球.问题球的体积如何计算?提示V球=43πR3.1.台体的体积若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R,高为h,则V圆台=13πh(R2+Rr+r2).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台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V台体=13h(S+SS′+S′),其中,S,S′分别是台体上、下底面的面积,h为台体的高.2.球的体积球的半径为R,则V球=43πR3.3.组合体由几个柱、锥、台、球等组合而成的几何体称为组合体.求组合体的体积(表面积)时,只需要算出其中每个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然后再处理即可.教材拓展补遗[微判断]1.台体的体积公式中令S=S′,则得到柱体的体积公式V=S·h.(√)2.球的体积与球的半径成正比,球的体积越大,半径越大.(×)提示球的体积与球的半径的立方成正比,半径越大,体积越大.3.在台体的体积公式中令S′=0,即可得锥体的体积公式V=13S·h.(√)[微训练]1.若棱台的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4,16,高为3,则该棱台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V台=13h(S+SS′+S′)=13×3(4+4×16+16)=28.答案282.一个球的表面积是16π,则它的体积是________.解析设球的半径为R,则由题意可知4πR2=16π,故R=2.所以球的体积V=43πR3=323π.答案32 3π[微思考]1.组合体的体积,就是各个几何体的体积之和吗?提示不一定.要看这几个几何体如何组合,也可能为体积的差.2.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之间有何联系?提示V=Sh V=13(S′+S′S+S)h V=13Sh.柱体台体锥体所以柱体、锥体的体积公式是台体的体积公式的特例.题型一台体的体积【例1】已知圆台的高为3,在轴截面中,母线AA1与底面圆直径AB的夹角为60°,轴截面中的一条对角线垂直于腰,求圆台的体积.解如图所示,作轴截面A1ABB1,设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和母线长分别为r,R,l,高为h.作A1D⊥AB于点D,则A1D=3.又∵∠A1AB=60°,∴AD=A1D,tan 60°,∴R-r= 3.即R-r=33又∵∠BA1A=90°,∴∠BA1D=60°.∴BD=A1D·tan 60°,即R+r=3×3,∴R+r=33,∴R=23,r=3,而h=3,∴V圆台=12+Rr+r2)3πh(R=12+23×3+(3)2]3π×3×[(23)=21π.所以圆台的体积为21π.规律方法求台体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台体的高.要注意充分运用棱台内的直角梯形或圆台的轴截面寻求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训练1】已知正四棱台两底面边长分别为20 cm和10 cm,侧面积是780 cm2.求正四棱台的体积.解如图所示,正四棱台ABCD-A1B1C1D1中,A1B1=10 cm,AB=20 cm.取A1B1的中点E1,AB的中点E,连接E1E,则E1E是侧面ABB1A1的高.设O1,O分别是上、下底面的中心,连接O1E1,O1O,OE,则四边形EOO 1E 1是直角梯形.由S 侧=4×12(10+20)·E 1E =780,得EE 1=13. 在直角梯形EOO 1E 1中,O 1E 1=12A 1B 1=5, OE =12AB =10, ∴O 1O =E 1E 2-(OE -O 1E 1)2=12,V 正四棱台=13×12×(102+202+10×20)=2 800(cm 3). 故正四棱台的体积为2 800 cm 3. 题型二 球的体积【例2】 过球面上三点A ,B ,C 的截面到球心O 的距离等于球的半径的一半,且AB =BC =CA =3 cm ,求球的体积和表面积.解 如图,设过A ,B ,C 三点的截面为圆O ′,连接OO ′,AO ,AO ′.∵AB =BC =CA =3 cm , ∴O ′为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 ∴AO ′=33AB =3(cm). 设OA =R ,则OO ′=12R .∵OO ′⊥截面ABC ,∴OO ′⊥AO ′, ∴AO ′=32R =3(cm),∴R =2 cm ,∴V 球=43πR 3=323π(cm 3),S 球=4πR 2=16π(cm 2), 即球的体积为323π cm 3,表面积为16π cm 2.规律方法 球的基本性质是解决与球有关的问题的依据,球半径、截面圆半径和球心到截面的距离所构成的直角三角形是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主要方法.【训练2】 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所有顶点在一个球面上,若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18,则这个球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 设正方体棱长为a ,则6a 2=18,∴a 2=3,a = 3.外接球直径为2R =3a =3,∴R =32,∴V =43πR 3=43π×278=92π. 答案 9π2题型三 组合体体积(表面积)【例3】 如图所示,半径为R 的半圆内的阴影部分以直径AB 所在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几何体,求该几何体的体积.(其中∠BAC =30°) 解 如图所示,过C 作CO 1⊥AB 于O 1.在半圆中可得∠BCA =90°,∠BAC =30°,AB =2R , ∴AC =3R ,BC =R ,CO 1=32R , 故旋转所得几何体的体积为 V 几何体=V 球-V 圆锥AO 1-V 圆锥BO 1 =43πR 3-13×π·⎝ ⎛⎭⎪⎫32R 2·AO 1-13×π×⎝ ⎛⎭⎪⎫32R 2·BO 1=43πR 3-13×π·⎝ ⎛⎭⎪⎫32R 2·2R =56πR 3,即体积为56πR 3.规律方法 先判断由哪些几何体组合得到的组合体,分别求出各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再结合图形进行计算.【训练3】 如图所示,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2,以相对两个面的中心连线为轴,钻一个直径为1的圆柱形孔,所得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分别为多少? 解 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 =6×22-π×0.52×2+2π×0.5×2=24-0.5π+2π=24+1.5π. V =V 正方体-V 圆柱=23-π×0.52×2=8-0.5π.一、素养落地1.通过台体、球及有关组合体的体积的计算,培养直观想象素养和逻辑推理素养,提升数学运算素养.2.台体棱台V =13h (S +SS ′+S ′) 圆台 V =13πh (r 2+rR +R 2)球V =43πR 3其中S ′,S 的半径,R 表示球的半径. 二、素养训练1.若将气球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则它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 ) A.2倍 B.4倍 C.8倍D.16倍解析 设气球原来的半径为r ,体积为V ,则V =43πr 3,当气球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后,其体积变为原来的23=8倍. 答案 C2.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a ,a ,a ,其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体积为( ) A.2πa 3 B.6πa 3 C.66πa 3D.186πa 3解析 由于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2a ,a ,a , 则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为(2a )2+a 2+a 2=6a ,又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2R 等于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 所以2R =6a ,则V 球=43πR 3=43π⎝ ⎛⎭⎪⎫62a 3=6πa 3.答案 B3.如图所示,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的比为1∶4∶4,母线长为10,则圆台的体积为________.解析 设圆台的上底半径为r ,则下底半径为4r ,高为4r .由母线长为10可知10=(3r )2+(4r )2=5r ,∴r =2.故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和高分别为2,8,8.∴V =13×8·(4π+64π+16π)=224π. 答案 224π4.圆台的高是4,母线长是5,侧面积是45π,则它的体积是________. 解析 作圆台的轴截面.设上底面半径为r ,则下底面半径为r +3, 则侧面积45π=π(r +r +3)×5,∴r =3,∴V 圆台=13×4(9π+36π+18π)=84π.答案84π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正方体的表面积为24,那么其外接球的体积是()A.43π B.83π C.43π D.323π解析设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6a2=24,∴a=2,其外接球的直径为23,半径为3,∴其体积为43π(3)3=43π.答案 C2.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所有顶点在一个球面上.若球的体积为9π2,则正方体的棱长为()A.62 B.32 C.3 D.1解析设正方体棱长为a,球半径为R,则43πR3=92π,∴R=32,∴3a=3,∴a= 3.答案 C3.若一个球的直径为d,体积为V球,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体积为V正,且它们的表面积相同,则有()A.d>a,V球>V正B.d>a,V球<V正C.d<a,V球>V正D.d<a,V球<V正解析球直径为d,则表面积S=πd2.正方体棱长为a,则表面积为6a2.由πd2=6a2,∴d2>a2,即d>a,又V球=43π·⎝⎛⎭⎪⎫d38=πd36=a2·d,V正=a3,∴V球>V正.答案 A4.如图所示,在上、下底面对应边的比为1∶2的三棱台中,过上底面的边A1B1作平行于棱AB的平面A1B1EF,这个平面分三棱台成两部分的体积之比为()A.1∶2B.2∶3C.3∶4D.4∶5解析设棱台上底面面积为S,由上、下底面边的比为1∶2,可知下底面面积为4S.设棱台的高为h,则V台=13h(S+S·4S+4S)=73Sh.∵棱柱A1B1C1-FEC的体积为V柱=S·h,∴V柱V台-V柱=Sh73Sh-Sh=34.答案 C5.球与圆台的上、下底面及侧面都相切,且球面面积与圆台的侧面积之比为3∶4,则球的体积与圆台的体积之比为()A.6∶13B.5∶14C.3∶4D.7∶15解析如图所示,作圆台的轴截面等腰梯形ABCD,球的大圆O内切于梯形ABCD.设球的半径为R,圆台的上、下底面半径分别为r1,r2,由平面几何知识知,圆台的高为2R,母线长为r1+r2.∵∠AOB=90°,OE⊥AB(E为切点),∴R2=OE2=AE·BE=r1·r2.由已知S球∶S圆台侧=4πR2∶π(r1+r2)2=3∶4,∴(r1+r2)2=163R2.∴V球∶V圆台=43πR313π(r21+r1r2+r22)·2R=2R 2(r 1+r 2)2-r 1r 2=2R 2163R 2-R 2=613. 答案 A二、填空题6.将一钢球放入底面半径为3 cm 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中,水面升高4 cm ,则钢球的半径是________cm.解析 设球的半径为r ,则π×32×4=43πr 3,可得r =3(cm).答案 37.圆台上、下底面面积分别为π,4π,侧面积为6π,则这个圆台的体积是________. 解析 设圆台的上、下底半径分别为r ,R ,母线长为l ,高为h ,则πr 2=π,πR 2=4π,∴r =1,R =2.∴π(1+2)·l =6π,∴l =2.∵h =l 2-(R -r )2=22-(2-1)2=3,∴V 台=13πh (r 2+r ·R +R 2)=13π×3×(1+2+22)=733π.答案 733π8.正四棱台的斜高与上、下底面边长之比为5∶2∶8,体积为14 cm 3,则棱台的高度为________cm.解析 由题意设正四棱台的斜高与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5x ,2x ,8x ,则高h =(5x )2-(4x -x )2=4x .由棱台的体积公式,得13·4x ·(4x 2+16x 2+64x 2)=14,解得x =12,故h =2(cm).答案 2三、解答题9.正四棱台的上、下两底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 和4 cm ,侧棱长为2 cm ,求该棱台的体积.解 如图,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O 1,O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中心,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 和4 cm ,则O 1B 1=2cm ,OB =2 2 cm. 过点B 1作B 1M ⊥OB 于点M ,那么B 1M 为正四棱台的高.在Rt △BMB 1中,BB 1=2 cm ,MB =(22-2)=2(cm),根据勾股定理得MB 1=BB 21-MB 2=22-(2)2=2(cm).S 上=22=4(cm 2),S 下=42=16(cm 2),∴V 正四棱台=13×2×(4+4×16+16)=13×2×28=2832(cm 3).10.如图所示,几何体上半部分是母线长为5,底面半径为3的圆锥,下半部分是下底面圆半径为2,母线长为2的圆台,计算该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解 该几何体是一个组合体,上半部分为圆锥,底面半径为r =3,母线长为l =5,可以求出高为h 1=52-32=4.下半部分是圆台,上底面半径为r =3,下底面半径为r ′=2,母线长为l ′=2,可以求出高为h 2=22-12= 3.圆锥侧面积为S 1=πrl =15π,圆台的侧面积为S 2=π(r +r ′)l ′=10π,圆台的下底面面积为S 下底=πr ′2=4π,所以该几何体的表面积为S =S 1+S 2+S 下底=15π+10π+4π=29π.圆锥的体积为V 1=13πr 2h 1=12π,圆台的体积为V 2=13πh 2(r 2+rr ′+r ′2)=1933π,所以该几何体的体积为V =V 1+V 2=12π+1933π.能力提升 11.如图,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和它们的高都与一个球的直径相等,这时圆柱、圆锥、球的体积之比为________.解析 设球的半径为R ,则V 柱=πR 2·2R =2πR 3,V 锥=13πR 2·2R =23πR 3,V 球=43πR 3,故V 柱∶V 锥∶V 球=2πR 3∶23πR 3∶43πR 3=3∶1∶2.答案 3∶1∶212.如图所示,一个圆锥形的空杯子上放着一个直径为8 cm 的半球形的冰淇淋,请你设计一种这样的圆锥形杯子(杯口直径等于半球形的冰淇淋的直径,杯子壁厚忽略不计),使冰淇淋融化后不会溢出杯子,怎样设计最省材料?解 设圆锥形杯子的高为h cm ,要使冰淇淋融化后不会溢出杯子,则必须V 圆锥≥V 半球,而V 半球=12×43πr 3=12×4π3×43,V 圆锥=13Sh =13πr 2h =π3×42×h ,依题意:π3×42×h ≥12×4π3×43,解得h ≥8, 即当圆锥形杯子杯口直径为8 cm ,高大于或等于8 cm 时,冰淇淋融化后不会溢出杯子.又因为S 圆锥侧=πrl =πr h 2+r 2,当圆锥高取最小值8时,S 圆锥侧最小,所以高为8 cm 时,制造的杯子最省材料.创新猜想13.(多空题)正三棱锥的高为1,底面边长为26,内有一个球与它的四个面都相切,则内切球的表面积为________,体积为________.解析 ∵正三棱锥的高为1,底面边长为22,∴V 锥=13×34×(26)2×1=2 3.设内切球的半径为r ,以球心O 为顶点,棱锥的四个面为底面把正三棱锥分割为四个小棱锥.又正三棱锥的斜高为12+⎝ ⎛⎭⎪⎫13×32×262=3,∴13×34×(26)2·r +3·13×12×26×3·r =23,∴r =6-2.∴S 球=4(6-2)2π,体积V =43(6-2)3π.答案 4(6-2)2π 43(6-2)3π14.已知正四面体ABCD 的外接球的体积为43π,求正四面体的体积.解 法一 将正四面体ABCD 置于正方体中,如图所示,则正四面体的外接球即为正方体的外接球,正方体的对角线即为球的直径.设外接球的半径为R ,由V 球=4π3R 3=43π得R =3, 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2,所以AB =22,所以S △BCD =12×22×22×32=2 3.因为点A 到平面BCD 的距离h =23×2R =433,所以V =13S △BCD ×h =83.法二 如图所示,设正三角形BCD 的中心为O 1,O 为球心,正四面体ABCD 外接球的半径为R ,连接O 1D ,DE . 由已知得43πR 3=43π,故R = 3.因为AE 为球的直径,所以AD ⊥DE ,AE ⊥O 1D .设AD =a ,则O 1D =23×32a =33a ,故AO 1=AD 2-O 1D 2=63a .所以O 1E =2R -AO 1=23-63a .由Rt △AO 1D ∽Rt △DO 1E ,得O 1D 2=AO 1·O 1E ,解得a =2 2.故V =13S △BCD ·AO 1=13×34a 2×63a =83.。
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三、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
1、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加涅:问题解决是一种产生高级规则的学习过程. 涂荣豹:问题解决是一种有意义学习过程. 2、解题学习是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 解题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是一种双向 的建构过程(通化与顺应);是一种多元的建构过程. 3、解题学习的本质是社会建构 数学知识是一种社会建构,是一种社会约定.个人 建构的数学知识被看做是“个人意义”与“文化意义” 的一种融合.
AFB ,则
A B
C
AD BE ( AC CD) ( BC CE ) AC BC CD CE 2 cos 2 AD BE AD BE AD BE
45
0
二、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J H E D F
G
A
B
C
二、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解题思维活动过程: 将已知信息翻译成为具有某种“身份” 的对象——寻找可能有用的关系——利用相
关的知识——审视解题过程
二、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理解问题 选择算子 应用算子 结果评价
问题表征
模式识别
知识迁移
思维监控
工作记忆
交 BE于 F ,求 AFB 的大小.
F
E D
A
B
C
二、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1: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折成一个平角. 当拿到这个问题时,我第一反应是:想办法将三个角往一块凑.一开 始,虽然将三个角凑到一块儿了,但三个角之间有的有重叠,有的之间有间 隙,所以,这样的折法无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上述折法中存在重 叠与间隙,我想如何消除这些问题呢?是不是因为折三角形的时候太随意了 ,没有遵守一定的原则才会导致如此结果?忽然想到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都 可看作一个平角,如果以任意一边为基准来折叠,把这条边所对的角折下来 看看.经反复尝试就把三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这时图形变成了矩形.折出 矩形后,才发觉,第一条折痕是整个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且在整个折的过 程中具有相当强的对称性.
11.1第2课时立方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简单立方根的计算:对于一个整数,其立方根可以通过简单的开立方运算得到。
-复杂立方根的计算:对于非整数的立方根,可以通过分数或小数的开立方运算得到。
4.立方根的应用:
-体积的计算:立方根在几何学中常用于计算立体的体积,如立方体、球体等。
-物理量的计算:在物理学中,立方根用于计算某些物理量,如电阻、电容等。
板书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重点知识点:立方根的定义、性质、计算方法和应用。
②关键词:立方根、三次方根、正负数的立方根、立方根的性质、立方根的计算、立方根的应用。
③句子:立方根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有着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通过学习立方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应用。
艺术性和趣味性:
①设计:将板书设计成一幅立方体形状,突出立方根的主题。
2.立方根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立方根的性质,如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零的立方根是零等。
3.立方根的计算:教授学生如何计算立方根,包括简单的开立方运算和复杂的立方根运算。
4.立方根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立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体积的计算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立方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立方根解决实际问题。
-《立方根的实际应用》:展示立方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工程等领域。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要求学生观看拓展视频资源,并完成相应的阅读材料。在阅读和观看过程中,鼓励学生做笔记、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分享。
②颜色:使用鲜艳的颜色,如蓝色、绿色等,使板书更具吸引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问题解决,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问题解决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问题解决,学生需要自己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问题解决的实施方法:1. 情境启发式问题: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例如:小明去菜市场买水果,他手上有30元钱,请问小明最多可以买几斤苹果?如果他不买苹果,他可以买到哪些其他水果?2. 探究性问题:通过给学生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小明设计了一个游戏,要求两个人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的点数相加,先到100点的人赢。
请问小明需要准备多少个骰子?3. 平行问题:通过给学生一系列相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和比较这些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发现今天花了10分钟骑到学校,昨天花了20分钟骑到学校,请问今天比昨天快了多少分钟?三、问题解决的实施步骤:1. 题目阅读和理解:学生需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内容和要求,思考问题的解决思路。
2. 分析问题解决方法: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法。
3. 选择解决方案: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
5. 检查解决结果:学生需要检查解决结果是否符合问题的要求,如果不符合,需要重新检查和修改解决方法。
通过问题解决,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11.1 算法流程图及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
(3)条件语句一般用在需要对条件进行判断的算法设 (3)条件语句一般用在需要对条件进行判断的算法设 计中,如判断一个数的正负, 计中,如判断一个数的正负,确定两个数的大小 等问题都要用到条件语句. 等问题都要用到条件语句. (4)循环语句有“直到型” (4)循环语句有“直到型”与“当型”两种,要区别 循环语句有 当型”两种, 两者的异同,主要解决遇到需要反复执行的任务 两者的异同, 量,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用循环语句编写程序.
流程图如图所示: 流程图如图所示:
思想方法 感悟提高
高考动态展望
高考中常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流程图、条件语句、 考中常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流程图、条件语句、
循环语句等的简单应用,属中档题. 循环语句等的简单应用,属中档题.
方法规律总结
1、流程图 (1)在设计一个算法的过程中要牢记它的五个特征: (1)在设计一个算法的过程中要牢记它的五个特征: 在设计一个算法的过程中要牢记它的五个特征 概括性、逻辑性、有穷性、不惟一性、普遍性. 概括性、逻辑性、有穷性、不惟一性、普遍性. (2)编程的一般步骤: 算法分析: (2)编程的一般步骤:①算法分析:根据提供的问 编程的一般步骤 题,利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设计出解决问题 利用数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 的算法. 画流程图:依据算法分析, 的算法.②画流程图:依据算法分析,画出流程 图.③写出伪代码:根据流程图中的算法步骤, 写出伪代码:根据流程图中的算法步骤, 逐步写出相应的算法语句. 逐步写出相应的算法语句.
【例4】(14分)如图所示,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 14分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4的正方形AB CD的边上有一点P 沿着折线BCDA由点B 起点) CD的边上有一点P,沿着折线BCDA由点B(起点) 的边上有一点 BCDA由点 向点A 终点)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 向点A(终点)运动.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PB 的面积为y 的面积为y,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画出流程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图,写出伪代码. 写出伪代码.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教案一. 教材分析《11.1.3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一章,主要介绍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知识,对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抽象的稳定性概念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2.难点:如何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操作实践法和实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
2.课件:相关的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实践,用三角板、直尺和圆规画出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并观察它们的稳定性。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
如:为什么三角形的结构更稳定?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三角形,还有哪些形状具有稳定性?它们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解答。
巩义市第一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一章因式分解11.1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教学谈素材新版冀教版
因式分解教学谈因式分解是整式变形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某些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学习多项式的因式分解,首先要明确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事实上,整式乘法是把几个整式相乘,化为一个多项式;而因式分解是把一个多项式化为几个因式相乘,其基本格式如:知道了这种区别和联系,即明白了因式分解实质上就是把整式乘法的过程倒过来,为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因式分解的技巧,形成能力,笔者以为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可望取得较好的效果.一、熟悉分解方法1.提公因式法,只要所给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就先把各项的公因式提出来.例1 分解因式:56x3yz+14x2y2z-21xy2z2解原式=7xyz(8x2+2xy-3yz)2.以所给多项式的项数为线索,确定分解方法,一般来说,二项式、三项式采用公式法或十字相乘法;四项以上的采用分组分解法.例2 分解因式:a4b-ab4分析提取公因式后,运用立方差公式.解原式=ab(a3-b3)=ab(a-b)(a2+ab+b2)有一些题目从表面上看不是二项式或三项式,这时可把几项看作一项,归结为二项式或三项式.例3 分解因式:x2-y2-z2-2yz.分析把-y2-z2-2yz看成一项,利用平方差公式就可以分解.解原式=x2-(y2+2yz+z2)=x2-(y+z)2=(x+y+z)(x-y-z)例4 分解因式:a3-6a2b+12ab2-8b3分析考虑用分组分解法,注意从各种分组方法中找出比较合适的,以达到能将整个多项式分解之目的.解原式=(a3-8b3)-(6a2b-12ab2)=(a-2b)(a2+2ab+4b2)-6ab(a-2b)=(a-2b)(a2-4ab+4b2)=(a-2b)33.有时所给多项式有多种合适的分组方法例5 分解因式:x5-x4+x3-x2+x-1解法1 原式=(x5-x2)-(x4-x)+(x3-1)=x2(x3-1)-x(x3-1)+(x3-1)=(x3-1)(x2-x+1)=(x-1)(x2+x+1)(x2-x+1)解法2 原式=(x5-x4+x3)-(x2-x+1)=x3(x2-x+1)-(x2-x+1)=(x2-x+1)(x3-1)=(x-1)(x2+x+1)(x2-x+1)二、掌握变形技巧1.去掉括号,重新分组例6 分解因式:ab(c2+d2)+cd(a2+b2)解原式=abc2+abd2+a2cd+b2cd=(abc2+a2cd)+(abd2+b2cd)=ac(bc+ad)+bd(ad+bc)=(ac+bd)(bc+ad)例7 分解因式:(x2+3x-2)(x2+3x+4)-16 解设x2+3x=y,则原式=(y-2)(y+4)-16=y2+2y-24=(y+6)(y-4)将y=x2+3x代回上式,则原式=(x2+3x+6)(x2+3x-4)=(x2+3x+6)(x-1)(x+4)2.拆项添项,重新整理例8 分解因式:x3+3x2-4解法1 原式=(x3+2x2)+(x2-4)=x2(x+2)+(x+2)(x-2)=(x+2)(x2+x-2)=(x+2)(x+2)(x-1)=(x+2)2(x-1)解法2 原式=(x3-1)+(3x2-3)=(x-1)(x2+x+1)+3(x+1)(x-1)=(x-1)(x2+4x+4)=(x+2)2(x-1)解法3 原式=(x3+3x2-4x)+(4x-4)=x(x2+3x-4)+4(x-1)=x(x+4)(x-1)+4(x-1)=(x-1)(x2+4x+4)=(x+2)2(x-1)三、规范分解结果对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是几个因式的乘积.如分解x2+3x-4=(x+2)(x-2)+3x,此结果不是乘积的形式,应分解为:x2+3x-4=(x+4)(x-1)2.每个因式必须都是整式x4+4y4=x4+4x2y2+4y4-4x2y2=(x2+2y2)2-4x2y2=(x2+2y2+2xy)(x2+2y2-2xy)3.必须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如:422232(2)(1)x x x x-+=--,其中因式21x-还可以分解为(1)(1)x x+-发;若规定在实数范围内分解的话,则继续分解为(2)(2)x x;又如分解(x+y)2-(xy+1)2=(x+y+xy+1)(x+y-xy-1)并不是最后结果,应继续分解,结果为(x+1)(x-1)(y+1)(1-y).3 绝对值1.了解相反数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相反数.2.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3.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重点理解绝对值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难点能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一、情境导入教师:3与-3有什么相同点?32与-32,5与-5呢? 学生:每组数中的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教师:对!像这样,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二、探究新知1.绝对值的定义教师:将上面三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每组数对应的点,在数轴上有什么关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例如,+2的绝对值等于2,记作|+2|=2;-3的绝对值等于3,记作|-3|=3. 教师:想一想,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学生思考后举手回答,教师点评.2.绝对值的性质课件出示填空题:|5|=________;|-5|=________;|+7|=________;|-7|=________;|4|=________;|-4|=________;|+1.7|=________;|-1.7|=________;|0|=________.让学生完成填空,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具体数的绝对值的讨论,观察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负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学生分类讨论,归纳出数a 的绝对值的一般规律:(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2)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3)0的绝对值是0.即:若a>0,则|a|=a ;若a<0,则|a|=-a ;若a =0,则|a|=0.总结: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也称非负数),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即|a|≥0.3.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师:利用数轴我们已经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了,同学们试比较-8和-3的大小.学生完成后举手回答.教师:我们能否用今天所学的绝对值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三、举例分析例1(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1)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例2(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例2)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教师进一步提问:此例题能用别的方法进行比较吗?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要求写出解题过程.四、练习巩固教材第32页“随堂练习”第1~3题.五、小结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你有哪些收获?六、课外作业教材第32页习题2.3第1~3题.本节课是在认识了数轴及如何把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的基础上学习的.首先通过相反数知识,引入绝对值概念,理解相反数、绝对值之间的联系;进而讲解绝对值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即讨论︱a︱与a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中初步渗透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教师思路清晰,让学生形成环环相扣的知识系统,轻松地接受新知识.乘法公式乘法公式是两个特殊的多项式相乘,而乘法公式在这一章乃至初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第一课时平方差公式1.通过一般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二项式相乘得到的结果是二项式。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
问题解决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学习,有利于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培养他们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贯穿在数学课程内容与教学的全领域与全过程。
从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的角度讲,加强问题解决的教学研究,帮助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师对问题解决教学理论的理解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问题解决的教学,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本专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数学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含义,以及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二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教育价值及教材呈现形式;三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一般程序集策略;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应力求达成以下学习目标:一是了解问题解决的课程价值;二是初步理解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的含义;三是了解影响现实问题解决的因素;四是初步理解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知道教材对问题解决的安排情况;五是掌握问题解决教学中的一般步骤及策略。
高中数学11章立体几何初步11.1空间几何体11.1.6祖暅原理与几何体的体积B
11.1.6 祖暅原理与几何体的体积(1)“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如果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任意平面所截,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2)作用:等底面积、等高的两个柱体或锥体的体积相等.2.柱体、锥体、台体和球的体积公式其中S′、S分别表示上、下底面的面积,h表示高,r′和r分别表示上、下底面圆的半径,R表示球的半径.(1)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面的某个平面所截,如果截得的两个截面面积相等,则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 (2)锥体的体积只与底面积和高度有关,与其具体形状无关. ( ) (3)由V 锥体=13S·h ,可知三棱锥的任何一个面都可以作为底面.( )[答案] (1)× (2)√ (3)√2.圆锥的母线长为5,底面半径为3,则其体积为( ) A .15πB .30C .12πD .36πC [圆锥的高h =52-32=4,故V =13π×32×4=12π.]3.若圆锥的高扩大为原来的3倍,底面半径缩短为原来的12,则圆锥的体积( )A .缩小为原来的34B .缩小为原来的23C .扩大为原来的2倍D .不变A [设圆锥的高为h ,底面半径为r , 则圆锥的体积V =13πr 2×h ,当圆锥的高扩大为原来的3倍, 底面半径缩短为原来的12时,圆锥的体积V ′=13π×⎝ ⎛⎭⎪⎫12r 2×3h =34×⎝ ⎛⎭⎪⎫13πr 2×h . 所以圆锥的体积缩小为原来的34.故选A .]4.若一个球的直径是12 cm ,则它的体积为________cm 3.288π [由题意,知球的半径R =6 cm ,故其体积V =43πR 3=43×π×63=288π(cm 3).]求柱体的体积【例1】 3 cm ,下面是正六棱柱,其底面边长为4 cm ,高为2 cm ,现从中间挖去一个直径为2 cm 的圆柱,求此几何体的体积.[解] V 六棱柱=34×42×6×2=483(cm 3), V 圆柱=π·32×3=27π(cm 3), V 挖去圆柱=π·12×(3+2)=5π(cm 3),∴此几何体的体积:V =V 六棱柱+V 圆柱-V 挖去圆柱=(483+22π)(cm 3).柱体体积问题的处理方法求解柱体体积问题的关键是能够应用棱柱或圆柱的定义确定底面和高.棱柱的高是两个平行底面间的距离,其中一个平面上的任一点到另一个面的距离都相等,都是高.圆柱的高是其母线长.具体问题中要能准确应用“底面”“高”的定义去求解相关元素.[跟进训练]1.一个正方体的底面积和一个圆柱的底面积相等,且侧面积也相等,求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之比.[解] 设正方体边长为a ,圆柱高为h ,底面半径为r ,则有⎩⎪⎨⎪⎧ a 2=πr 2,2πrh =4a 2,①②由①得r =ππa , 由②得πrh =2a 2,∴V 圆柱=πr 2h =2ππa 3,∴V 正方体∶V 圆柱=a 3∶⎝⎛⎭⎪⎫2ππa 3=π2∶1=π∶2. 求锥体的体积【例2】 111111三棱锥B A 1B 1C ,三棱锥C A 1B 1C 1的体积之比.[思路探究] AB ∶A 1B 1=1∶2―→S △ABC ∶S △A 1B 1C 1―→ 计算VA 1-ABC ―→计算VC -A 1B 1C 1―→计算VB -A 1B 1C[解] 设棱台的高为h ,S △ABC =S ,∵AB ∶A 1B 1=1∶2,则S △A 1B 1C 1=4S . ∴VA 1ABC =13S △ABC ·h =13Sh ,VC A 1B 1C 1=13S △A 1B 1C 1·h =43Sh .又V 台=13h (S +4S +2S )=73Sh ,∴VB A 1B 1C =V 台VA 1ABC VC A 1B 1C 1 =73Sh -Sh 3-4Sh 3=23Sh , ∴三棱锥A 1ABC ,B A 1B 1C ,C A 1B 1C 1的体积比为1∶2∶4.割补法与等积法求锥体体积三棱柱、三棱台可以分割成三个三棱锥,分割后可求锥体的体积和柱体或台体的体积关系,割补法在立体几何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另外等积法也是常用的求锥体体积的一种方法.[跟进训练]2.如图所示,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则三棱锥D ACD 1的体积是( ) A .16 B .13 C .12D .1A [三棱锥D ACD 1的体积VD ACD 1=VD 1ACD =13S △ADC ×D 1D =13×12×AD ×DC ×D 1D =13×12=16.] 求台体的体积【例3】 780 cm 2.求正四棱台的体积.[思路探究] 可以尝试借助四棱台内的直角梯形,求出棱台底面积和高,从而求出体积.[解] 如图所示,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A 1B 1=10 cm ,AB =20 cm.取A 1B 1的中点E 1,AB 的中点E ,则E 1E 是侧面ABB 1A 1的高.设O 1,O 分别是上、下底面的中心,则四边形EOO 1E 1是直角梯形.由S 侧=4×12(10+20)·E 1E =780,得EE 1=13,在直角梯形EOO 1E 1中,O 1E 1=12A 1B 1=5,OE =12AB =10,∴O 1O =E 1E 2-OE -O 1E 12=12,V 正四棱台=13×12×(102+202+10×20)=2 800 (cm 3).故正四棱台的体积为2 800 cm 3.本例若改为“正四棱台的上、下两底的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 和4 cm ,侧棱长为2 cm ,”求该棱台的体积.[解] 如图,正四棱台ABCD A 1B 1C 1D 1中,上、下底面边长分别为2 cm 和4 cm , 则O 1B 1= 2 cm ,OB =2 2 cm ,过点B 1作B 1M ⊥OB 于点M ,那么B 1M 为正四棱台的高,在Rt△BMB 1中,BB 1=2 cm ,MB =22-2= 2 (cm).根据勾股定理MB 1=BB 21-MB 2=22-22=2(cm).S 上=22=4 (cm 2),S 下=42=16(cm 2),∴V 正四棱台=13×2×(4+4×16+16)=13×2×28=2823(cm 3). 求台体体积的技巧求台体的体积关键是求出上、下底面的面积和台体的高.要注意充分运用棱台内的直角梯形或圆台的轴截面寻求相关量之间的关系.求球的体积【例4】 AB =BC =CA =3 cm ,求球的体积和表面积.[思路探究] 解决本题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尤其是球半径、截面圆半径和球心距构成的直角三角形.[解] 如图,设过A ,B ,C 三点的截面为圆O ′,连接OO ′、AO 、AO ′.∵AB =BC =CA =3(cm), ∴O ′为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 ∴AO ′=33AB = 3 (cm). 设OA =R ,则OO ′=12R ,∵OO ′⊥截面ABC , ∴OO ′⊥AO ′, ∴AO ′=32R = 3 (cm),∴R =2(cm), ∴V 球=43πR 3=323π(cm 3),S 球=4πR 2=16π(cm 2).即球的体积为323π cm 3,表面积为16π cm 2.计算球的表面积或体积的关键是确定球的半径R ,一般题目不直接给出球的半径,而是隐藏在某些条件中,解题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挖掘隐含条件.[跟进训练]3.圆柱形容器内部盛有高度为8 cm 的水,若放入三个相同的球(球的半径与圆柱的底面半径相同)后,水恰好淹没最上面的球(如图所示),则球的半径是______cm.4 [设球的半径为r ,放入3个球后,圆柱液面高度变为6r . 则有πr 2·6r =8πr 2+3·43πr 3,即2r =8, 所以r =4 cm.] 知识:1.对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的四点说明 (1)等底、等高的两个柱体的体积相同.(2)等底、等高的锥体和柱体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得出,等底、等高的柱体的体积是锥体的体积的3倍.(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关系(4)求台体的体积转化为求锥体的体积.根据台体的定义进行“补形”,还原为锥体,采用“大锥体”减去“小锥体”的方法求台体的体积.2.球的截面问题的解题技巧(1)有关球的截面问题,常画出过球心的截面圆,将问题转化为平面中圆的问题. (2)解题时要注意借助球半径R ,截面圆半径r ,球心到截面的距离d 构成的直角三角形,即R 2=d 2+r 2.方法:不规则几何体的体积问题的求解策略:若几何体是组合体,可将其分解为若干个“柱、锥、台、球”的基本型,再根据相关公式求解.还有很多的题型主要应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化不规则为规则,以“分割”“补形”为工具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常见的几何体的形式.1.已知球O 的表面积为16π,则球O 的体积为( ) A .43π B .83π C .163πD .323πD [因为球O 的表面积是16π,所以球O 的半径为2,所以球O 的体积为4π3×23=323π,故选D .]2.如果轴截面为正方形的圆柱的侧面积是4π,那么圆柱的体积等于( ) A .π B.2π C.4π D.8π B [设轴截面正方形的边长为a ,由题意知S 侧=πa ·a =πa 2.∴4π=πa 2,a =2. ∴V 圆柱=π×⎝ ⎛⎭⎪⎫a 22×a =2π.]3.若圆锥、圆柱的底面直径和它们的高都等于一个球的直径,则圆锥、圆柱、球的体积之比为( )A .1∶3∶4B .1∶3∶2C .1∶2∶4D .1∶4∶2B [设球的半径为R ,则V 圆锥=13πR 2·2R =23πR 3,V 圆柱=πR 2·2R =2πR 3,V 球=43πR 3.所以V 圆锥∶V 圆柱∶V 球=23∶2∶43=1∶3∶2.]4.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为平行四边形,CE =2EP ,若三棱锥P EBD 的体积为V 1,三棱锥P ABD 的体积为V 2,则V 1V 2的值为________.13[设四棱锥P ABCD 的高为h ,底面ABCD 的面积为S , 则V 2=V P ABD =13×12Sh =16Sh .因为CE =2EP ,所以EP =13PC ,所以V 1=V P EBD =V E PBD =13V C PBD =13V P BCD =13×16Sh =118Sh ,所以V 1V 2=118Sh16Sh =13.]5.一个正三棱锥底面边长为6,侧棱长为15,求这个三棱锥体积. [解] 如图所示,正三棱锥S ABC .设H 为正三角形ABC 的中心,连接SH ,则SH 的长即为该正三棱锥的高.连接AH 并延长交BC 于E ,则E 为BC 的中点,且AE ⊥BC .∵△ABC 是边长为6的正三角形, ∴AE =32×6=33.∴AH =23AE =2 3. 在△ABC 中,S △ABC =12BC ·AE =12×6×33=9 3.在Rt△SHA 中,SA =15,AH =23, ∴SH =SA 2-AH 2=15-12= 3. ∴V 正三棱锥=13S △ABC ·SH =13×93×3=9.。
数学教育心理学——数学问题解决 PPT课件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 1.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2.表征问题 3.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尝试某种解法 4.评价与反思 (二)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 1.波利亚模式; 2.奥加涅相模式; 3.舍费尔德模式
(一)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
1.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有解决问题的需 要,问题解决者才会有以后的一系列解决问题 的行为,这是问题解决的先决条件.
直 角边的长度.”
对于绝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是一个问题, 但对于高中生而言则不成为问题.
2.问题是一种刺激情景
信息加工理论从两个角度来认识问题: 一是问题的客观方面; 二是问题的主观方面.
问题的客观方面是课题(task)的客观陈述 称为课题范围(task domain——任务领域).
问题的主观方面是解题者对问题的客观陈 述的理解,称为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
数学问题解决
一 、什么是问题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 三、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
一 、什么是问题
1.问题是一个不稳定系统 2.问题是一种刺激情景 3.问题的含义
1.问题是一个不稳定系统
如果对某人来说,一个系统的全部元 素、元素的性质和元素间的关系都是他所 知道的,那么这个系统对于他来说就是一 个稳定系统.
2.外部表征 即:把问题用图形、表格、模型等外部的形 式表示出来.尽管工作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约 5~9个信息项),但借助于外部表征,可以大 大减轻工作记忆的负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1.将内部表征写出来 2.画出示意图 3.列出表格 4.构造模型
(例子见教材 P 162 ~ 164)
3.确定问题解决的策略并尝试某种解法
为问题,但对另一些被试则不是问题.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1.1《生活中的不等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生活中的不等式》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11.1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能够理解不等式的含义,并能够运用不等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举例生活中的不等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有理数的概念和运算法则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不等式的理解和运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举例和生活情境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需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解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掌握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包括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不等式的解法和不等式的性质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不等式题目,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如“小明的年龄大于5岁”、“小华的速度比小明快”等,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概念。
11.1.1随机事件的概率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抛掷硬币的次数很多时, 出现正面的频率值是稳定的,接近于常数0.5, 在它左右摆动. 例2,表2: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 抽取球数 优等品数
m
50 45
100 92
200 194 0.97
二,随机事件的概率
1,举例 2,频率的定义 3,概率的定义
例1,掷硬币试验: 将一枚硬币抛掷 5 次,50 次, 掷硬币试验: 500 次, 各做 7 遍, 观察正面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观察正面出现的次数及频率. 试验 序号
1 2 3 4 5 6 7
n=5 nH
2 3 1 5 1 2 4
n = 50
导入: 导入:
我们来看下面一些事件: 1,"导体通电时,发热"; 导体通电时,发热" 2,"抛一块石头,下落"; 抛一块石头,下落" 3,"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0C时,冰 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 融化" 融化"; 4,"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5,"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6,"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例1,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 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 还是随机事件: 件,还是随机事件: (1)"某地1月1日刮西北风"; (1)"某地1 日刮西北风" (2)"当x是实数时,x2≥0"; (2)" 是实数时, ≥0" (3)"手电筒的电池没电,灯泡发亮"; (3)"手电筒的电池没电,灯泡发亮" (4)"一个电影院某天的上座率超过50%". (4)"一个电影院某天的上座率超过50%"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应用: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
突破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运用内角和定理,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的理解:学生对这一原理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突破方法: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例、画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一原理,并引导他们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11.1.1三角形的边》教案教学反思,选自2023-2024学年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课程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知识点展开:
1.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内角和定理以及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等重要知识点。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三角形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三角形的边这一知识点表现出较大的兴趣。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以下是我对今天教学的一些思考: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知识点归纳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
知识点归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知识点归纳: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教师们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就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进行探讨和归纳。
1. 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常常面临各种数学问题,包括难题、困扰、理解障碍等。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并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方法。
2. 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思维活动,包括问题的认识、分析、理解和解决等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要素、构建解题思路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新方法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 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常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如逆向思维、试错法、模型建立和推理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策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课堂案例分享通过具体的课堂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从已知结论出发,推导出答案所需的条件。
这样的案例分享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数学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提供多样化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及组织数学竞赛和活动等。
这些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7. 结论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创新思维是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一步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一、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解决是指通过分析问题、确定问题解答的方法和步骤,最终找到问题的解答过程。
问题可以是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困扰、疑问,也可以是数学课堂中的一道题目。
二、问题解决的步骤1.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2. 分析问题学生发现问题后,需要对问题进行分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并确定问题的具体要求。
3. 寻找解决办法学生在分析问题后,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学生可以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方法,探索不同的解决思路。
4. 实施解决办法学生在确定解决办法后,需要进行实施。
学生可以利用图表、计算器等工具,进行计算和验证,从而找到问题的解答。
5. 检查和评估学生在找到问题的解答后,需要对解答进行检查和评估。
学生可以将解答结果与问题要求进行对比,判断解答的正确与否。
如果解答不正确,学生需要重新审视问题,并进行修正。
三、问题解决的培养方式1. 发散思维培养问题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创意问题解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 案例分析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可以分析一个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步骤,从而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
3. 合作学习培养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 赋予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提示。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知识点归纳与数学思维拓展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知识点归纳与数学思维拓展初中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也是打下良好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
在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一些常见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提供一些数学思维拓展的方法和技巧。
在初中数学中,常见的问题解决知识点包括平均数、比例、百分数、图形的运用等。
首先,平均数是一个经常用到的概念。
在解决平均数问题时,需要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一组数值之和除以数值的个数。
在解决平均数问题时,可以利用平均数的特性,通过了解每个数值与平均数之间的关系,求解未知数。
此外,还要注意平均数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陷阱,例如,平均数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需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的条件,避免被误导。
其次,比例是初中数学问题中常见的一种关系。
在解决比例问题时,可以利用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建立比例关系式,并通过计算找出其中的未知数。
比例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借助图表、图形表示,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对于复杂的比例问题,需要进行逐步拆解,分析问题的各个部分,然后逐步求解,最后综合得出结果。
另外,百分数也是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需要解决的一类问题。
解决百分数问题需要熟悉百分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常,百分数可以通过将百分数转化为小数,再进行计算,最后再转化回百分数的方式解决。
在解决百分数问题时,需要注意百分数与实际数值之间的转化关系,以及百分数的增减问题。
同时,也需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百分数可能与其他数值进行比较,需要通过建立适当的等式或不等式,分析问题的求解方法。
最后,图形的运用也是初中数学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图形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解决面积和周长问题时,可以通过绘制图形来辅助计算。
在解决图形运用问题时,需要深入理解不同图形的特性和性质,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等。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数学问题解决:
1.步骤化解问题:数学问题需要通过步骤化来解决,即先理清思路,将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再一步步解决,最终得出答案。
2.推理思考:数学问题解决需要用到推理思考,即考虑到问题的性质和规律,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推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应用数学:数学问题解决需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找到实际应用的规律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数学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按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教学,分阶段分步骤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3.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
识和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4.差异化教学:差异化教学是一种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要的教学方式,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材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综合教学:综合教学是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材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综合认识和应用。
11.1 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1)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主要表现方面: 巩固和理解已经学过的知识 习得新的知识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2)解题学习是个体构建的过程
斯皮诺 建构包含的含义: 夏尔和史密斯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 (二)顿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 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 领悟。
• (三)信息加工论说
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 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 的信息。
• (四)现代认知模式 现代认知派模式基本上都认为,
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诸成分,从记忆中激活旧有的 信息,或寻找新的信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退回到最初 的问题,另找方法,或重新定义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这种问题解决不是线性的,问题解决者可能跳来跳去, 跨步或联合一些步骤。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11.1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11.1.1 问题解决的心理学阐述
LOGO
问题解决
是在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概念、 命题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问题解决理论经历的过程轨迹:
• (一)试误说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 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 应的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 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把问题解决的模式归结为:
条件 动作,简单的表示为C 生式。
A,称为产
杜威
沃拉斯
罗斯曼
布兰斯福特
斯里夫和库克
约翰逊
格拉斯
基克 布兰斯福特和斯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1)解决问题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主要表现方面: 巩固和理解已经学过的知识 习得新的知识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2)解题学习是个体构建的过程
斯皮诺 建构包含的含义: 夏尔和史密斯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2.数学问题解决的理论基础
解答数学问题的过程: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
3个层面:
谢谢!
LOGO
• (四)现代认知模式 现代认知派模式基本上都认为,
问题解决就是把问题划分成诸成分,从记忆中激活旧有的 信息,或寻找新的信息。如果失败了,就可能退回到最初 的问题,另找方法,或重新定义问题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 法。这种问题解决不是线性的,问题解决者可能跳来跳去, 跨步或联合一些步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认知心理学家把问题解决的模式归结为:
条件 动作,简单的表示为C 生式。
A,称为产
杜威
沃拉斯
罗斯曼
布兰斯福特
斯里夫和库克
约翰逊
格拉斯
基克 布兰斯福特和斯腾
吉尔福特(SOIPS模式)
11.1.2 数学问题解决模式
LOGO
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宏观思考过程
1.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弄清问题 拟订计划
11.1数学问题解决的相关理论
11.1.1 问题解决的心理学阐述
LOGO
问题解决
是在概念、命题学习的基础上,应用概念、 命题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形式。
问题解决理论经历的过程轨迹:
• (一)试误说
问题解决过程首先要通过一系列的盲目的操作,不断地尝 试错误,发现一种问题解决的方法,即形成刺激情景与反 应的联络,然后再不断重复巩固这种联结,直到能立即解 决问题
实现计划
回顾
波利亚从“思维的作用” 数学问题解决的宏观过程:
问题情境
转换
寻求解法
求得解答
对数学问题解决的宏观思考过程
2.海斯的6个阶段 舍恩菲尔德的4个阶段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
数学问题的解答定义
形成复杂的网络体系 问题空间(状态空间)
解题图式用于新的问题情境的过程
解题认知模式
对数学解题认知模式的认识的说明
• (二)顿悟说
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景的当前结构,以弥补 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 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景的突然 领悟。
• (三)信息加工论说
信息加工论者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即大脑 或计算机)对信息的加工,把最初的信息转换成最终状态 的信息。
(1)数学问题的4个阶段可以宏观的进行理 解,也可以微观的进行理解
(2)模式识别是迁移的前提,迁移是模式识 别的结果 (3)思维监控不是一个独立的认知成分
解题认知模式的进一步分析
(1)解题认知模式是一个系统 (2)解题认知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
(3)解题认知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
11.1.3 数学解题的理论基础
分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
从解题者的行为来看 从建构主义学习观来看 从建构主义学习特征来看
1.数学解题过程的本质分析
(3)解题学习的本质是社会构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
体是共通的(维果斯基)
欧内斯特将数学知识视为一种社会构建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主观行为 “个人意义”和“文化意义”的一种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