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学设计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学生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3)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教学难点(1)理解两栖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特点。
(2)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差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概念、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结构和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和认识。
4、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青蛙和蜥蜴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青蛙和蜥蜴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类动物?”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讲授新课(1)两栖动物①展示青蛙、蟾蜍、大鲵等两栖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皮肤、四肢、眼睛等。
②讲解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③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如青蛙在水中产卵,幼体蝌蚪在水中发育,成体既能在水中游泳,又能在陆地上跳跃。
(2)爬行动物①展示蛇、龟、蜥蜴、鳄鱼等爬行动物的图片或标本,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如体表、四肢、鳞片等。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目标】1.描述青蛙的特点,总结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蜥蜴与生活陆地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征,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与人的关系。
4.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总结归纳能力,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1.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2.青蛙的形态结构特点。
3.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4.归纳出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5.青蛙和蜥蜴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谜语入课,用学生熟悉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
小时着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学生猜谜语2.利用图片认识两栖动物中的两栖与平常理解的不同。
观察图片,看到几种动物,。
生活环境有几种?为什么不都是两栖动物?板书: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二、民主导学任务一:青蛙与蜥蜴的主要特征思考题:1.不同环境中的青蛙身体的颜色相同吗?为什么?2.观察青蛙成体、蜥蜴的身体分为哪几个部分?3.仔细观察青蛙的头部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什么作用?4.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5.比较蜥蜴前后肢,想一想,其运动方式?6.当你手握青蛙(蜥蜴)时有什么感觉?想一想这一结构的作用?7.青蛙(蜥蜴)的呼吸是怎样的呢?8.青蛙(蜥蜴)的生殖是怎样的呢?学生展示答案。
任务二:总结特征提问:除了青蛙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提问:除了蜥蜴还有哪些动物与其有相似特征,试着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踊跃回答,总结。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任务三:两种动物与人类关系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出:1.食用、药用、科研用。
2.生态保护。
3.危害事例。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指导补充。
任务四:保护环境珍爱生命教育知识拓展讲述:爬行动物是第一批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而真正征服陆地的变温脊椎动物,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陆地生活环境。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教案一:介绍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一、教学目标1. 知道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
二、教学内容1. 两栖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3.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
三、教学方法1. 以图为本,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分类;2. 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3. 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动物属于什么类型的动物,以及它们有哪些特点。
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
第二步:两栖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两栖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比如蝾螈、青蛙、沼泽龟等;2. 教师讲解两栖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两栖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水中游泳,或在陆地上跳跃等。
第三步:爬行动物1. 让学生观察一些爬行动物的图片,比如蛇、鳄鱼、巨蜥等;2. 教师讲解爬行动物的定义和特点,并介绍常见的爬行动物的科;3. 让学生观察爬行动物的生态习性,比如在陆地上爬行,或在水中游泳等。
第四步:综合讨论1. 教师让学生回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和生态习性;2. 给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五、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观察图片和讨论时的表现;2. 设计两个简单的测试题,测试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了解情况。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点和习性,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图像、视频的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 第5节 两栖动物 和爬行动物 导学案 和反思
课题: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学习重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预测】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预习·教师导学】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青蛙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观察、思考、讨论。
3、青蛙为什么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活动?前肢短支撑,后肢长跳跃、有蹼划水;能用肺呼吸。
4、其他两栖动物:蟾蜍、大鲵、蝾螈【学生合作·教师参与】小组内交流以上内容:要求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以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农田害虫的天敌;禁止对它们滥捕乱杀。
3、爬行动物(1)、蜥蜴的身体结构、呼吸、生殖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的重要原因头部后面有颈;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发达的肺;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4、其他爬行动物:龟、鳖、蛇、鳄。
5、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1、某同学捉到一只活青蛙,并把它放到有较多水的鱼缸中,准备精心饲养,观察蛙的活动,可第二天青蛙就死掉了,青蛙死亡的原因是( )。
A.缺氧B.饥饿 C. 惊吓D.水质有问题2、在下列有关两栖动物的描述中,有错误的是( )。
A.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的动物是两栖动物B.两栖动物变态发育;幼体呈蝌蚪形,成体具有四肢C.两栖动物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体温不恒定D.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一般在陆地生活3、下列动物都属于两栖类的一组是()A、大壁虎、蛙、黄金蟒B、蛙、大鲵、蟒蛇C、蟾蜍、蝾螈、红瘰疣螈D、娃娃鱼、红瘰疣螈、大壁虎4、蜥蜴的体表覆盖角质细鳞,这有利于( )。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识别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如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爬行动物的鳞片和体温不恒定等。
2.问题导向: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两栖动物或爬行动物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创设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农田、森林等环境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
1.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设计一系列递进式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2.能够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如两栖动物的卵生和变态发育,爬行动物的卵生和体温不恒定等。
3.能够分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两栖动物对水生和陆生环境的适应,爬行动物对干旱环境的适应等。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和保护。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教学设计力图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着力体现以下基本理念:(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生物的能力,都能使他们在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还应注意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生物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生物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生物教学特有的魅力,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的教学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整节课以《生物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师生互动教学”为指导,以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为手段,以课堂为依托来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
本节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是有水中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爬行动物能够适应陆地生活,先有的两栖动物,再有爬行动物。
他们的关系既体现了动物进化的方向,又体现了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
这两个类群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为了便于比较,将这两个类群放在一起介绍。
关于两栖动物,教材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观察与思考”等活动来认识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关于爬行动物,教材以蜥蜴为代表,并通过比较蜥蜴与青蛙在呼吸、生殖和发育上的不同,了解蜥蜴,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大多活泼、好动,有强烈的求知欲及好奇心。
适于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仍然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
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知识经验,再通过一些直观手段,使学生在鼓励、点拨、启发和建议下通过自己的亲自观察、探究掌握知识。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一)情景创设
1.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吗?它们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动物;
2.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的学习氛围;
3.利用实物模型、标本等教具,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生物学领域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周围环境,培养他们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主要区别;
2.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4.创设问题情境,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哪些主要区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及其适应环境的方式;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知识体系;
4.引导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他们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2.通过实物模型、标本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3.讲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如:皮肤的特点、体温调节等;
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八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环节,我给出了几个讨论话题,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有哪些?”“它们的生活习性有何不同?”等。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在课堂导入环节,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产生兴趣。接着,我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在讨论环节,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例如,我提出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什么特征?”“它们的生殖发育过程是怎样的?”“人类活动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影响有哪些?”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首先,我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它们的外貌和生活习性。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它们的生长和繁衍方式。此外,我还设计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生态环境。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思考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以及它们与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导学案
5、两栖动物的特征主要是:①,;
②,,,。
6、蜥蜴生活在陆地上。它的头部后面是,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的,
一边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四肢短小,能贴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可以又能。
7、蜥蜴靠呼吸,和可以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导学案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年级
八年级
学科
生物
时间
9.16
主备教师
赵建党
学习目标
1、能够知道、了解一些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明确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学习树立爱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提出的各个问题。
第一步,自己解决问题;
第二步,两人小组解决问题;
8、常见的爬行类动物有、、、等动物
9、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是:①;②
③,。
反
思
与
纠
错
巩
固
达
标
1、青蛙是由发育来的。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构造都像,有,用呼吸,只能像鱼一样在水里生活。蝌蚪发育成青蛙以
后,和都消失了,生出和。可以在陆地上生活。青蛙属于。
2、青蛙的眼睛后面有,可以;头部前端有一对,是呼吸时气体的通道;青蛙的短小,可支持身体;发达,趾间
有,既能也能。
3、青蛙能适应陆地生活,与它能用呼吸密不可分,但青蛙的结构简单,不发达。青蛙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黏液,可以辅助呼吸。
12、爬行类的常见动物有哪些?
13、爬行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14、爬行类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质
疑
解
惑
八年级生物上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八年级生物上教学反思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课后反思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是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两课时,分别讲授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而本节则是第一课时,讲授的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过渡,因此两栖动物的学习很重要。
本节课的从创设情境开始,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开始引出两栖类动物青蛙,通过声音、图片的引导,创设出来优美的情境,从而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为在学校附近就有一条小河,有一部分学生见到过青蛙甚至有摸到过青蛙,但是了解的不多,因此学生对青蛙的学习更加感兴趣,在真正学习两栖类动物的特征时,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生殖发育特点、以及内部结构特点,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帮助学生理解环境与结构相适应的,其中青蛙用皮肤辅助的呼吸以及青蛙的生殖发育的部分,有的同学比较难理解,因此提供更加直观的图片以及视频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青蛙的这两个方面的特点,理解好了呼吸时都是用毛细血管在进行气体交换的就能够理解青蛙的呼吸,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青蛙不能离开水太久的原因。
在青蛙的生殖部分,我直接让学生观看的视频,从雌雄蛙的抱对一直到变态发育后形成成体青蛙,更加直观细致的展现生殖过程,以及青蛙的幼体生活在水中而成体生活在陆地的特点。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很强烈,对水陆两栖类的动物好奇心很重,课堂气氛在很好的条件下进行,学生能够积极发言,通过课堂练习,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表现很好。
不足之处在于,在介绍其他爬行类动物是,很多同学是没有真正见过的,只是通过课件上展示的图片才对他们有了初步的认识,应该多认识下,因此可以课后让他们多搜集资料,加深对两栖类动物的了解。
在本节课的讲解中,因为课件,所以忽略的标本的使用,实验室中青蛙的标本能够更加真切的表现出生物的种种特征,却未被利用,是本节课备课之处考虑的欠缺之处。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
5.1.5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导学案适用年级:八年级班级:姓名:第一部分:☑教材导读1.爬行动物是真正适应陆地环境的脊椎动物,身体结构和生活方式与两栖动物差别很大。
蜥蜴是十分常见的爬行动物。
2.蜥蜴一生都生活在陆地上。
在温暖的日子里,在田野和山坡的草地上常常可以看到蜥蜴。
蜥蜴的头部后边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着地面迅速爬行;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既能保护身体,又能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3.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
4.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而蜥蜴将受精卵产在陆地上。
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因此,蜥蜴的生殖和发育可以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这也是蜥蜴能终生生活在陆地上的重要原因。
5.爬行动物的龟、鳖、蛇、鳄等动物外形和蜥蜴差别较大,但是,它们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青蛙适于陆地或水中生活的特点?答: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①头部呈三角形;②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辅助呼吸;③后肢趾间有蹼等。
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①有鼻孔,陆地上呼吸的通道;②用肺呼吸;③有眼睛和鼓膜,感觉器官发达;④有四肢,前肢短可支撑,后肢长适于跳跃,适于陆地生活。
2.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答:①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既可以保护身体又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②蜥蜴的头部后边有颈,因此它的头可以灵活地转动,便于在陆地上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③蜥蜴的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着地面迅速爬行;④蜥蜴的肺比青蛙的发达,气体交换能力较强,只靠肺的呼吸就能满足蜥蜴在陆地上对氧气的需求;⑤蜥蜴的受精卵较大,卵内养料较多,并含有一定的水分,卵外还有坚韧的卵壳保护,使卵能够在陆地环境中发育成幼蜥。
生物八年级上册《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教案
【师】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请同学们根据青蛙的特征总结一下两栖动物的特征?
【生】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从课本找出并勾画)
【师】常见的两栖动物除了青蛙还有哪些?
【生】常见的两栖动物还有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师】两栖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1)很多两栖动物是农田害虫的天敌,能减轻农作物的虫害,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还可用于食用、药用和科研实验材料等。
(2)有害的方面:有的两栖动物吞食鱼苗和益虫,对养殖业造成一定影响。
(二)爬形动物
【师】同学们对两栖动物的掌握很好,(PPT出示蜥蜴的图片)下面同学们说出这种动物叫什么?
【师】这些爬行动物与蜥蜴的形态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同学们试着总结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生】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用肺呼吸;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硬的卵壳。(从课本找出并勾画)
【师】同学们说说爬行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生】(1)有益方面:它们不仅是人类食品、药品及工业、工艺生产的原料,还在消灭农业害虫、天气和地震灾害预报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生】体表光滑有黏液
【师】比较青蛙前后肢的差别,想一想,这与前后肢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生】前肢短小,可支撑身体;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能跳跃也能划水。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了解青蛙身体特征以后同学们说说青蛙有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
【生】(1)体色:草绿色,与环境颜色相似,有利于觅食和躲避敌害。 (2)体表:皮肤裸露有粘液(湿润)适应陆地干燥环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探究能力。
2.学会运用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分析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合作,探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教师参与小组活动,进行指导、辅导,确保讨论的深入和有效。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让他们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动物的特点和生态环境。
2.提问:“你们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哪些了解?它们有哪些特点?”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看法。
3.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4.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会从多渠道获取信息,扩展知识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生物学的热情。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意识到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有义务保护生物多样性。
3.小组合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合作中共同成长。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和爬行动物的体温不恒定这两个重点。对于这些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5.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研究,分析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
6.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勇于质疑,乐于实践,关注生态环境,尊重生命。
7.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内容逻辑关系
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比较
-重点知识点:两栖动物的变态发育过程,爬行动物的体温不恒定特点。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是课堂互动方面,虽然我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但有些学生还是显得比较内向,不愿意主动发言。下次我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方式,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其次,在实践活动方面,虽然我设计了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但感觉时间安排得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任务。以后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两种动物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反思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并能够区分它们的特征和习性。
具体目标如下:•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和分类;•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能够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不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2. 教学方法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展示、实验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1 讲授通过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和习性等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2.2 展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真实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标本或模型,让学生近距离观察和了解它们的外貌特征。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或自然博物馆,亲身感受和观察真实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3 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和探究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和习性。
例如,可以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皮肤特点、呼吸方式等,进一步加深对这些动物的认识。
2.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认识和体验。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例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它们的生存策略有哪些?3. 教学评价方式为了评价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学习情况,本教学计划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作业等。
3.1 课堂表现教师将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深度等方面,评价学生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态度。
3.2 小组讨论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时,能够积极发言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能够与组员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将得到评价。
3.3 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课内容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构造和功能。
(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色2.过程与方法经过察看图片 , 培育学生的察看力与注意力以及剖析综合能力培育学生察看能力和思想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经过观看图片 , 培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 2 )经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 培育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课要点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色教课难点( 1)青蛙的察看实验( 2)为何爬行动物是真实的陆生脊椎动物教具准备( 1)收集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2)制作 PPT集体定教一、引入新课个性补教青蛙和乌龟既能够在水中游泳,也能够在陆地生活,但是,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何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解说新课(一)两栖动物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联合教材第 25 页“察看与思虑”的内容认真察看,回答以下问题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色?3、前肢与后肢有何差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4、他靠什么呼吸?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 、与环境保持一致,指引学生总结出这类现象是生物不停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方向。
2 、指引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考证青蛙的皮肤拥有协助呼吸作用。
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3 、指引学生察看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
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色,并默记。
设计企图:经过察看图片,锻炼学生的察看能力,记忆能力,经过回答培育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虑以下问题:1.蜥蜴生活在哪里?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利处?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色?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5.蜥蜴用什么呼吸?6.为何说爬行动物是真实的陆生脊椎动物?学生观看图片议论、剖析题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5.1.5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他们在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自我驱动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外部形态、内部构造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2.使学生能够准确分辨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了解它们在动物界的分类地位。
3.引导学生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生物多样性观念。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实例。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搜集更多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资料,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实践性:本案例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实物、图片等,让学生深入了解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设计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生物多样性观念。
4.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人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有哪些特征?”“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与教学反思精品
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两栖类和爬行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两栖类和爬行类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能力目标1、观察青蛙、蜥蜴的外部形态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归纳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特征,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两栖类和爬行类的基本特征。
难点: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其生活习性、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
教学媒体青蛙、蜥蜴的标本、视频、其它一些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实物、模型或图片课时建议1课时[导入新课]播放青蛙和龟的视频,教师问:1、青蛙和龟既能水中生活,又能陆地生活,但青蛙属于两栖动物,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自主探究]一、播放蝌蚪和青蛙生长发育过程片段的视频:要求:1、用自己的话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说出他们之间的变化。
2、为什么青蛙是两栖动物?“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就是两栖动物”对吗?二、探究“青蛙是如何适应这样的生活的”?播放相关视频1、外部形态的适应:鼓膜、鼻孔、前肢、后肢2、内部结构的适应:肺、皮肤辅助呼吸三、探究爬行动物蜥蜴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特征对陆地生活的适应:颈、四肢、皮肤、肺、受精场所、卵……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成果展示]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总结: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环境、呼吸方式;成体生活环境、呼吸方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呼吸、产卵。
[质疑深化]1、两栖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害虫天敌2、爬行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食用、入药[检测提升]师:大屏幕展示练习题,引导学生完成生:自主完成练习题,并展示。
1、有一动物体表覆盖有鳞片,体内受精,受精卵有卵壳保护.据此我们可初步判断它属于()A.鱼类B.爬行类C.鸟类D.哺乳类2.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动物.为了保护扬子鳄,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且建立了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下面有关叙述中,与扬子鳄相符的是()A.卵的表面有坚韧的卵壳,卵很小,储存的养分很少B.母鳄承担孵卵直到幼体孵出,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D.身体表面覆盖着较大的角质鳞片,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C.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3.在爬行动物中,蜥蜴、扬子鳄等依靠什么器官进行呼吸()A.内鳃和外鳃B.肺C.气管、鳃和皮肤 D.鳃和肺4.2013年是蛇年,下列关于蛇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A.蛇主要用鳃呼吸 B.蛇是恒温动物C.蛇是体内受精D.蛇是无脊椎动物5.蜥蜴的皮肤干燥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有利于()A.爬行B.吸收营养C.辅助呼吸D.减少体内水分蒸发6、能正确表示动物与其气体交换部位的是()①蚯蚓---体壁②鲫鱼---鳃③家鸽---肺和气囊④青蛙---鳃和皮肤⑤家兔---肺A.①③⑤B.①②④C.①②⑤D.②③⑤7、列关于两栖类动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两栖类指的是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种类B.两栖类的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C.蛙是常见的两栖类动物D.两栖类动物能够进行有性生殖来繁殖后代8、青蛙是田园卫士,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青蛙.下列有关青蛙的叙中,错误的是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水陆两栖 B.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C.雌雄异体,受精作用在体内进行 D.幼体与成体差异很大,其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9、下列动物中,用两个器官进行呼吸的是()A.蛇B.鲫鱼C.青蛙D.鲸10、在我国北方,每年1O月以后到第二年3月之前,青蛙呼吸的情况是()A.完全靠肺呼吸B.主要靠肺呼吸C.几乎全靠皮肤呼吸 D.靠肺和皮肤呼吸[板书设计]第五节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两栖动物1、外部形态、内部结构2、适应生活的特点3、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二、爬行动物1、蜥蜴:(1)外部形态特点(2)内部结构特点2、蜥蜴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3、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检测案1、冬眠状态下青蛙的主要呼吸器官是( )A .肠 B.肺 C.口腔黏膜 D.皮肤2、两栖类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人: 张爱文 刘翠丽
第 1 页 共 1 页
课题: 第四节 鱼
课型:新授课 课时:1
【学习目标】 1、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2、观察与思考鱼的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
【学习重点】
1、了解动物分类。
2、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难点预测】
记住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学生预习·教师导学】
一、仔细阅读教材p19页第1、2段,明确动物的种类及主要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温馨提示:脊柱是由脊椎骨构成的.
1、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 多万种,根据体内有无 ,可分为脊椎动物(有脊柱)和 (无脊柱)。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
二、认真观察课本p20-21页图片,归纳一下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温馨提示:我国的四大家鱼是指(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1、能靠 来获取食物和 。
2、能在水中 。
【学生合作·教师参与】
小组内交流以上内容:要求1、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交流自学所得。
2、小组长对于小组成员出现的问题,应及时给予帮助。
【学生展示·教师激励】
请同学们大胆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提出自学中的问题和困惑,认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探究·教师引领】
同学们要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分析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三、阅读教材p22----p23的观察与思考,简要归纳鲫鱼哪些特点是适于水中生活的? 温馨提示:(1)、鱼体的侧线:感知水流的大小、方向和速度。
(2)、鱼鳔:上浮下沉、减轻比重。
(3)体色:背深腹浅(有利于防御敌害)。
(4)鱼的鳃有鳃丝、鳃弓、鳃耙三部分。
1、体形:梭形,有利于克服鱼在游泳时对水的 。
2、鱼的游泳器官是鳍(鲫鱼的鳍有 种):
胸鳍(成对)—维持 ,辅助转变方向。
腹鳍(成对)—维持平衡。
背鳍—掌握鱼体的平衡(关键)。
臀鳍—维持平衡,协调运动。
尾鳍—产生前进的 和改变运动方向。
3、鱼的鳃是 色,说明内含丰富的 。
4、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常被有鳞片;用 呼吸,通过 和 摆动以及 的协调作用游泳。
【学生达标·教师测评】
1、鲫鱼身体呈梭形,这有利于( )
A 、游泳
B 、漂浮
C 、捕食
D 、升降
2、与鱼的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 ( ) A 、体表有鳞片 B 、用鳃呼吸 C 、有各种鳍 D 、以上三项都是
3、水由鱼口进入,经鱼鳃,鳃盖后缘流出时,溶解的气体成分的变化是( ) A 、氧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B 、氧含量增高,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 、氧、二氧化碳含量都增高 D 、氧、二氧化碳含量都减少
4、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是因为鱼在陆地上无法用 ( )来呼吸 A 、皮肤 B 、体表 C 、体壁 D 、鳃
5、活鲫鱼的鳃丝颜色鲜红的原因是鳃丝的 ( )
A 、毛细血管丰富
B 、静脉血管丰富
C 、大的血管丰富
D 、动脉血管丰富 【拓展提高】(考点链接—相信你能行!)
1、下列动物类群有口无肛门、有消化腔的是 ( ) A 、软体动物 B 、甲壳动物 C 、腔肠动物 D 、两栖动物
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 A 、螃蟹 B 、河蚌 C 、乌龟 D 、珊瑚虫
3、鲫鱼游泳时的动力来自 ( ) A 、胸鳍和尾鳍的摆动 B 、躯干部和尾鳍的左右摆动 C 、尾鳍的摆动 D 、所有鱼鳍的协调运动
4、目前已知的动物种类150多万种,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 )
A 、脊索
B 、脊柱
C 、脊椎
D 、脊髓 5、下列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 ) A 、海马 B 、鱿鱼 C 、章鱼 D 、鲸鱼
6、当人从潜水滩上走过时,水中的鱼会迅速游开,这是因为 ( ) A 、鱼能通过眼睛看见有人走过来 B 、鱼能通过侧线感知水流变化 C 、鱼耳能听到水声 D 、通过鼻孔鱼感知了水的波动
7、鲫鱼不停地用口吞水,水从口进入再从鳃孔排出,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 ) A 、呼吸 B 、排泄体内代谢废物 C 、呼吸和取食 D 、游泳时产生动力
8、养鱼的鱼缸如果不经常换水,鱼会出现"浮头"现象,甚至死亡,其主要原因是 ( )
A 、水中缺少食物
B 、水中微生物过多
C 、水中缺氧
D 、水质容易变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