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教案.doc

合集下载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及案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及案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及案例教案: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特点、动植物资源和人类活动;2.掌握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和生态系统特征;3.学习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地图、图片、PPT等;2.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了解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了解程度,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特点、动植物资源和人类活动的看法。

2.知识讲解(1)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包括国家和地理特点;(2)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动植物资源,包括大草原动物、植物等;(3)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包括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4)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系统特征,包括物种多样性、食物链、能量流动等;(5)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政府政策、科学研究等。

3.案例分析选择中亚细亚草原的一个地区或一个具体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特点、问题和解决办法。

可以选择以下案例之一:(1)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生态系统:了解哈萨克斯坦草原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特征,以及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2)蒙古国的大草原生态系统:了解蒙古国大草原的地理位置、动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特征,以及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4.讨论与总结让学生就案例分析进行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特点有哪些?(2)中亚细亚草原的动植物资源有哪些?(3)中亚细亚草原的形成原因是什么?(4)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系统特征有哪些?(5)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有哪些?四、拓展应用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亚细亚草原的国家或地区,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份报告,包括该地区的地理特点、动植物资源、形成原因、生态系统特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等内容。

五、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亚细亚草原的重要性和保护的必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

2. 通过观察草原上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介绍中亚西亚草原位于亚洲中部,东西跨度较大,东临中国的内蒙古高原,西至里海沿岸。

2. 气候特征:讲解中亚西亚草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3. 草原上的动植物:介绍中亚西亚草原上的典型动物有野驴、羚羊、狼等,以及草原上的主要植物有针叶林、草甸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亚西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丽和神秘。

2. 讲解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结合地图和气候数据,帮助学生理解。

3. 介绍草原上的动植物,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草原上的生物多样性。

4. 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谈谈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看法,并提出保护草原的建议。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中亚西亚草原的简图,并写一篇关于草原生态环境的小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草原简图和短文,评价学生的绘画和写作能力。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互相评价和建议。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中亚西亚草原的图片和地图。

2. 有关中亚西亚草原的科普资料和视频。

3. 画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

3. 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活动:1. 学生展示他们之前完成的中亚西亚草原简图,并简要介绍自己的作品。

2. 教师点评学生的作品,并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进行更深入的讲解。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生态与文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2. 使学生认识到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和文化特色。

3. 培养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环境3.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与文化4.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5. 保护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意义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2.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与文化3.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生态环境、民族文化等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典型民族和文化现象。

3. 小组讨论法:讨论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绘制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画,增强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的感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草原的美丽与神秘。

2. 新课导入:讲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3. 案例分析: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典型民族和文化现象,如哈萨克斯坦的牧民文化、吉尔吉斯斯坦的丝绸之路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绘制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画,展示自己对草原生态与文化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和文化特色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的认识。

4. 评价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如绘制的中亚细亚草原风光画。

七、教学资源1. 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和地图。

2. 关于中亚细亚草原民族和文化的视频资料。

3. 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与文化的相关书籍和文章。

中亚五国峰会活动教案

中亚五国峰会活动教案

中亚五国峰会活动教案教案标题:中亚五国峰会活动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亚五国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解中亚五国峰会的目的和议题。

3. 探讨中亚五国峰会对中亚地区和世界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PPT演示文稿。

2. 中亚五国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名称和位置。

提问:你们对中亚五国了解多少?你们觉得中亚五国之间有什么联系或合作项目?2. 学习中亚五国峰会(15分钟)向学生介绍中亚五国峰会的概念和背景。

讲解中亚五国峰会的目的和议题,如经济合作、能源合作、安全合作等。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探讨中亚五国峰会的重要议题和合作项目,并准备一份小组报告。

3. 中亚五国峰会的影响(15分钟)展示PP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中亚五国峰会对中亚地区和世界的影响。

分组讨论:请学生再次分组,探讨中亚五国峰会对中亚地区和世界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影响。

4. 团队合作和表达(1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的讨论成果。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醒他们尊重他人观点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回顾本课所学的内容,询问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鼓励学生发表对中亚五国峰会的个人观点,并评价这次活动的教学效果。

教学扩展:1. 邀请专家或中亚五国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来讲解中亚五国峰会的实际情况和合作项目。

2. 进行模拟中亚五国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感受协商和合作的重要性。

3. 与其他地区合作,比如东南亚或欧洲的峰会活动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小组报告的表现。

2. 学生在讨论和表达中展示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学生对中亚五国峰会的理解和评价。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掌握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3)了解中亚西亚草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特点及居民生活。

(3)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亚西亚草原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1)介绍中亚西亚草原的大致位置,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其范围。

(2)分析中亚西亚草原地理位置的特点,如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干旱少雨等。

2. 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特点(1)介绍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类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草原气候等。

(2)分析气候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如干旱、牧民迁徙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亚西亚草原地理位置的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1)地图、图片、文字资料等。

(2)案例分析的相关素材。

2. 教学设备:(1)投影仪、计算机等。

(2)白板、黑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

(2)提问学生对中亚西亚草原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新课:(1)介绍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2)分析气候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3)介绍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3. 案例分析:(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分析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和游牧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作业本。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感受。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词语用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五、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学习内容的掌握。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导入新课。

二、深入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其中寓意。

2. 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并讲解。

三、实践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剧表演,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 各组汇报表演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 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五、总结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中亚“概述” 教案示例

中亚“概述” 教案示例

中亚“概述”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特点等基本概况。

2.培养学生对中亚地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亚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政治经济状况、文化特点。

2.难点: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

三、教学方法1.采用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中亚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亚的地理位置。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亚有哪些国家吗?2.新课内容(1)中亚的地理位置讲解中亚的地理位置,包括其位于亚洲中部,东临中国,西接俄罗斯,北靠哈萨克斯坦,南界伊朗和阿富汗。

(2)历史变迁简要介绍中亚的历史变迁,包括古代的丝绸之路、蒙古帝国时期、中亚汗国时期以及苏联时期等。

(3)政治经济状况分析中亚的政治经济状况,包括各国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分布等。

(4)文化特点讲解中亚的文化特点,包括民族构成、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

(5)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地理位置优势、经济互补性、文化交流等。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亚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2)每组汇报研究成果,包括该国的基本情况、与我国的关系等。

(1)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2.收集中亚的相关资料,了解中亚的风土人情,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了中亚的基本概况,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交流做好准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中亚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教学主题: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教学目标:
1.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在草原上的生活和文化。

2.通过学习,增进学生对中亚细亚地区的了解,培养一定的地理常识和文化素养。

3.掌握地图阅读和某些常用地理术语。

教学内容:
1.中亚细亚地区的自然条件
2.草原上的人们的生活
3.中亚细亚地区的文化
4.地图阅读和常用地理术语
教学步骤:
1.引入
通过展示草原上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自然风光。


学生观察图片,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特点。

2.讲解
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人们的生活。

通过图片、视频展示等方式,介
绍草原上的牧民、游牧民族等的生活和文化。

3.交流
展示草原民族的风俗文化,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中亚
细亚草原上的民族文化,包括建筑风格、习俗、节日等。

4.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地图,提问学生中亚细亚哪些国家(中国、哈萨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属于草原地区,让学生用
颜色标出这些国家。

同时,让学生掌握地图上的弯曲线、纬度、经度
等地理术语。

5.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中亚细亚地区的地理和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学评价:
1.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口头表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以及地图阅读和常用地理术语等方面的内容。

2.通过考试、小组评价等方式评估学生成果的掌握程度。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 《中亚》教案设计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 《中亚》教案设计

第四节中亚兰州市第二十七中学地理组李世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

(2)中亚季风气候形成原因以丘陵、平原为主的地形特点。

(3)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

(4)里海沿岸丰富的油气资源。

(5)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2.能力目标:(1)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中亚的主要地形区、河流和湖泊的位置。

(2)能够根据中亚的气候特点,说明主要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

(3)能够结合中亚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说明中亚的经济结构。

(4)能够以灌溉区土地盐渍化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能够根据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为例,分析其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6)能够通过“丝绸之路”和“亚欧大陆桥”来分析中亚位置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中亚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荒漠为主的自然景观【教学方法、手段】问题引导教学法;小组探究学习法;读图训练,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前面学习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相信同学们积累了一些区域分析的地理思维和方法。

本节内容采用分小组活动以问题引导法进行探究,依据是否运用地理思维和方法以及课堂参与度,课后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第一小组)(学生互动环节)一、地理位置和范围—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学生互动环节:引导设问,激励探究。

主讲学生:如何描述区域的地理位置? 学生A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主讲学生:看图说明中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学生B :最主要部分东经50ºE –80ºE , 40 ºN-50 ºN 。

主讲学生:看图描述中亚的海陆位置?学生C :中亚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掌握中亚西亚草原上主要的民族、文化及其特点。

(3)了解中亚西亚草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

(2)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景观。

(3)通过分组讨论,深入了解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民族和文化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亚西亚草原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2)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3)中亚西亚草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中亚西亚草原气候特点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中亚西亚草原上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1)地图、图片、视频资料等。

(2)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2. 课前准备:(1)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相关知识。

(2)设计教学活动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亚西亚草原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地理位置。

(2)提问:“你们对中亚西亚草原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兴趣。

2. 讲授新课:(1)介绍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展示中亚西亚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自然景观。

(3)讲解中亚西亚草原上的主要民族、文化及其特点。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中亚西亚草原上的民族文化特点,分享讨论成果。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4. 总结新课:(1)总结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强调中亚西亚草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搜集更多关于中亚西亚草原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提问中的反应,了解学生对中亚西亚草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

2. 通过讲述草原上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中亚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 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源3. 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4. 草原上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5.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1. 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2. 草原上的动植物资源及民族习俗3. 草原上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四、教学难点:1. 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2. 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五、教学方法:1. 讲故事法:通过讲述草原上的故事,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草原的美丽。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 情景模拟法:创设草原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草原民族的生活方式。

教案内容依次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编写。

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故事讲述、图片展示、小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环节,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

六、教学准备:1. 准备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 收集草原上的故事和传说。

3. 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4. 准备环境保护的案例和讨论题目。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兴趣,简要介绍草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新课内容:讲述一个关于中亚细亚草原的故事,介绍故事背景、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了解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文化。

3. 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草原上的故事和文化特点,比较不同故事中的相似之处和差异。

4. 文化传承: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学习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了解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图片观察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地图和地球仪,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章节介绍:本章将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学生将学习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并了解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2.2 教学重点: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特点。

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文化和民族风情。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草原上的动植物种类及其适应环境的理解。

3.3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一些草原上的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动植物如何适应草原环境。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和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包括关于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的资料。

4.2 图片和视频:收集一些关于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和视频,用于辅助教学。

4.3 地图和地球仪:准备地图和地球仪,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参与情况。

5.2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理解程度。

5.3 学生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美丽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第一章: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与历史背景1.1 地理位置: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及周边国家。

1.2 历史背景:概述中亚细亚草原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第二章: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环境2.1 气候特点: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 植被与动物: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植被类型及其主要动物种类。

第三章: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民族与文化3.1 主要民族: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主要民族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

3.2 文化特色: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传统文化、民俗及艺术特点。

第四章:中亚细亚草原的经济与发展4.1 农业特点: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农业特点及其主要作物。

4.2 畜牧业发展: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畜牧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第五章:中亚细亚草原上的旅游资源5.1 自然景观: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自然景观及其特色。

5.2 人文景观: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人文景观及其历史价值。

第六章:中亚细亚草原的生物多样性6.1 植物多样性:探讨中亚细亚草原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6.2 动物多样性: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及其生态作用。

第七章:中亚细亚草原的生态问题与保护7.1 生态问题:分析中亚细亚草原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如过度放牧、土地退化等。

7.2 保护措施:探讨中亚细亚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第八章: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传统生活方式8.1 游牧文化:介绍中亚细亚草原上游牧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及其文化特点。

8.2 农业文化:探讨中亚细亚草原上农业民族的日常生活和传统习俗。

第九章:中亚细亚草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变迁9.1 经济变迁:分析全球化对中亚细亚草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9.2 社会变迁:探讨全球化对中亚细亚草原上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第十章:中亚细亚草原的未来展望10.1 发展机遇:分析中亚细亚草原地区面临的发展机遇,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10.2 未来挑战:探讨中亚细亚草原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策略。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2)培养学生对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认知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亚细亚草原的风光;(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亚地区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亚细亚草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2)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主要特点。

2. 教学难点:(1)中亚细亚草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2)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及挑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2)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设计教学活动和互动环节。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课文,了解中亚细亚草原的基本情况;(2)收集关于中亚地区的资料,如图片、新闻报道等;(3)准备课堂讨论发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中亚细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关于中亚地区的资料。

2. 讲授新课:(1)介绍中亚细亚草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色;(2)讲解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民俗等领域的主要特点;(3)分析中亚细亚草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4)讨论中亚地区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及挑战。

3. 互动环节:(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中亚细亚草原的保护、开发等问题展开讨论;(2)分享成果: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点评、提问。

4.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亚细亚草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2)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中亚地区,提高国际视野。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 推荐一位中亚地区的名人或景点,介绍其特点和魅力。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案》

《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以及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

2. 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知,提高环保意识。

3. 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2. 中亚西亚草原的气候特征3. 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4. 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5. 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亚西亚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主要动植物及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认知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中亚西亚草原的景观。

2.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入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和保护意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亚西亚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

2. 讲解草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让学生了解草原的自然环境。

3. 介绍草原上的主要动植物,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 分析草原生态系统的作用,强调保护草原生态的重要性。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草原生态保护的看法。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调查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草原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兴趣和关注度。

3. 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草原生态系统的魅力。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和全校师生对草原生态保护的八、教学资源1. 中亚西亚草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中亚细亚草原上》教案

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教学内容:《在中亚西亚草原上》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初步了解乐曲创作背景、曲作者简介及交响音画的概念。

2,通过欣赏全曲,能够感受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速度、音色、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方面的作用,以及对乐曲意境方面的理解。

3,能够跟随伴奏哼唱乐曲两大主题旋律并为其设计音响效果。

过程与方法:1,完整而充分地聆听乐曲,通过对比式的聆听方式,感受、体验乐曲情绪的表达及音乐要素在其中所表达的作用。

2,通过小组合作,在理解音乐意境的基础上,学生设计马蹄声、驼铃声等音响,进而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意识及其实践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音画”这一音乐题材的学习,在审美的基础上,从音乐要素出发,引导全体学生进行具有创造性的音乐实践,从而拓宽学生音乐视野,进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音乐要素对表现音乐意境、情绪等方面的作用。

2,对音乐两大主题的区分和理解,学生设计音响进行音乐实践创造并能随着音乐伴奏哼唱其旋律。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由广阔美丽的草原之景引出与之相差异的沙质草原——中亚细亚草原之景。

二初次聆听《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思考以下问题:1,这首曲目描绘的草原之景与我们课前所听的曲目中草原之景相同吗?若不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呢?2,你们在聆听过后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能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曲目取个名字?学生答:略,由其引出作者的创作本意。

三简介歌曲创作背景,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1880年,为了庆祝亚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俄国准备举办一次庆祝活动——展出一系列以俄罗斯历史为题材的活动画景,而用音乐来配合解释内容。

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专门为此而写的。

后来这项活动没有办成,但这首曲子却作为一首独立的作品获得广泛的传播。

作者曾经在这首乐曲的总谱上写着以下的文字,用以解释作品:在中亚细亚单调的沙质草原上,第一次传来了罕见的俄罗斯歌曲的歌调可以听到渐渐走近的马匹和骆驼的脚步声以及抑郁的东方歌调。

认识中亚民族的历史教案

认识中亚民族的历史教案

本教案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们了解和认识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

属于中亚地区的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

这些国家都有着非常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里面涵盖了各种少数民族,像是乌兹别克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等。

而本教案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亚这个地区,并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里的文化以及各种少数民族的历史。

以下是具体的教案写作步骤:Step1:引入我们可以从一张地图入手,用地图给学生展示一下中亚地区在世界地图中的位置。

然后请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这些地方有哪些国家?你知道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吗?Step2:介绍中亚少数民族在介绍中亚少数民族之前,可以先向学生们普及什么是少数民族,以及国家为何要对待他们同等对待。

然后再开始介绍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少数民族概况:这里可以介绍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以及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2)少数民族的面貌:这里可以介绍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比如,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塔吉克族的传统音乐等等。

(3)少数民族的语言:这里可以介绍中亚地区的少数民族的语言特点,以及某些少数民族的语言是哪些语系的。

比如,乌兹别克族的语言属于土耳其语系,哈萨克族的语言则属于阿尔泰语系。

Step3: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历史,都有着自己的兴盛与衰落。

在这一步中,可以针对每一个少数民族进行详细地介绍,需要介绍以下内容:(1)历史背景:需要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诞生是因为什么,以及这些民族是如何迁徙到中亚地区的。

(2)文化特点:需要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比如,他们有哪些传统节日、有哪些传统手工艺品等等。

(3)历史事件:需要介绍这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比较重要的事件,比如,他们在某些战争中的表现,或者是某些历史事件中的角色等等。

Step4:介绍中亚地区的历史在介绍完各个少数民族的历史之后,可以再单独地介绍一下中亚地区的历史,需要介绍以下内容:(1)地理位置:需要介绍一下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有过哪些事件。

体验中亚细亚草原乐器制作教案

体验中亚细亚草原乐器制作教案

体验中亚细亚草原乐器制作教案中亚细亚草原,属于我国新疆地区的大片草原区域,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乐器在中亚细亚草原当中,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现,不仅在民间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些乐器,我们来探索一下中亚细亚草原乐器制作的教学过程。

一、零部件准备制作乐器的第一步,是准备所需的零部件。

我们先来看看制作“库姆兹”(一种弦乐器)的材料:枣木、鹅毛、牛筋、山羊皮等。

我们要准备好一块约为45厘米的圆方形枣木板。

再拿出一根橡皮筋,并将其缠绕在板上并拉紧。

接着,将牛筋(约为30厘米),尽量捏紧绑在橡皮筋另一端。

用鹅毛和山羊皮制作成琴弦即可。

二、制作过程第一步:在枣木板上刻出” ¥ “符形,然后用木刨修整出弧形。

第二步:用镊子在刻好的” ¥ “符形的两端,分别固定好橡皮筋。

第三步:将牛筋沿板面固定,并根据需要点用各种不等数量的半转,结合牛筋制作出琴颈。

(总长度大约15厘米)第四步:用另一种更加柔软的羊肚皮比牛皮要更加舒适、不易破裂。

将山羊皮分别闷、张、绑等几个阶段,加工成如同有皮橄榄形的鼓头,这就是琴上特有的,“库姆兹声音”第五步:准备好橡皮筋后,将鹅毛调整好拉紧后绑在琴弦上即可。

三、学习实践了解乐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使用乐器及撤回音乐。

自学是一种方法,但是参加课程培训是更好的方式。

你可以在学习课程中学到更多关于乐器制作和演奏的技能和知识,并且还可以与其他同学们互相切磋琢磨。

积累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进行乐器制作:1、要有一定的艺术气息,欣赏各种风格、类型的音乐,并夯实基础乐理知识。

2、了解各种乐器的外型、音色和演奏方法,有借鉴借鉴其音乐特点及演奏手法,为你的音乐其上色,也铺展出更具个人特点和传统元素的属于自己的音乐。

3、积极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和比赛,拓展音乐交际范围,促进音乐的自发创作和表演。

4、在掌握亚细亚草原乐器制作技巧的同时,还要懂得如何保养乐器,让其永葆青春。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中亚(教案)
教学时间:
授课人: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中亚的范围,理解所处的位置;能在地图上填出中亚的主要国家和主要的城市。

2、通过读图知道中亚的位置,在图上能够找出主要河流、湖泊及城市。

3、知道南亚地区的宗教。

4、掌握中亚地形区的分布和河流的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

5、根据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能够根据柱曲图分析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中亚,进一步学会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世界区域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特点;
教学难点
中亚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教学方法
地图引导法、探究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中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看图分析并记住中亚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征
导入: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
(三)师生交流
一、位置和范围
1、经纬度
(1)纬度:35°N—50°N。

40°N,45°N。

(2)经度:50°E—80°E。

利用3个湖泊定位中亚:
里海(50°E);咸海(60°E);巴尔喀什湖(75°E)
2、海陆位置
亚欧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3、交通位置:
古代的丝绸之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
找出亚欧大陆桥的起点、经过的国家和终点及沿途穿过的自然带,并简要介绍大陆桥的重要意义。

(1)东起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到荷兰鹿特丹。

(2)从东往西经过的自然带:途经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自然带。

(3)意义:沟通了太平洋与大西洋,联系了东亚与西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等。

4、居民与宗教
中亚是个多民族地区,白色人种,信仰伊斯兰教。

自然地理特征
一、地形
1、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

哈萨克丘陵;图兰平原;里海沿岸平原。

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东南部是帕米尔高原,东部是天山山脉;北部是哈萨克丘陵,中西部是图兰平原和里海沿岸平原。

二、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1、成因: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特征:冬冷夏热,全年干燥少雨,气温年较差大。

3、植被(自然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三、河流
1、内流河为主
(1)锡尔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

(2)阿姆河:发源于帕米尔高原,注入咸海。

(3)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注入里海。

(注入里海的还有伏尔加河,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
(4)伊犁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我国境内,注入巴尔喀什湖西部。

内流河流经地区是该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

内流河特点:①流量小;②流程短;③流量从中上游到下游水量逐渐减少;④有结冰期;⑤
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冬季容易出现断流。

2、外流河:额尔齐斯河:发源于我国阿尔泰山,流经哈萨克斯坦,在俄罗斯西西伯利亚平原汇入鄂毕河,注入北冰洋。

(二)湖泊(多内流湖、咸水湖)
1、里海(50°E):世界上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位于亚欧两洲分界线。

有乌拉尔河、伏尔加河注入。

2、咸海(60°E ):有锡尔河、阿姆河注入。

3、巴尔喀什湖(75°E ):东西狭长,西部有伊犁河注入。

四、练习反馈(见资料P37)
五、纠错释疑(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六、拓展探究:
附:1、板书设计
2、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中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分析并记住中亚人文地理特征
导入:
一、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二、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三、师生交流,探究点拨
(一)学生分小组讨论
(二)听取学生发言
(三)师生交流
人文地理特征
一、农牧业
(一)种植业
1、中亚发展种植业的条件:
①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②北部和西部的平原地区,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
③丰富的灌溉水源。

2、农作物:小麦、棉花为主。

(1)小麦:哈萨克斯坦北部。

(2)棉花:阿姆河、锡尔河流域。

中亚是世界上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产棉基地,乌兹别克斯坦盛产棉花,被称为“白金之国”。

中亚种植棉花的有利自然条件
①降水稀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大,②有充足的灌溉水源,③多沙质土,土质疏松。

2、畜牧业:
干旱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1)有利条件:中部和南部气候干旱牧场广阔(中亚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2)以养羊业为主:细毛羊,羔皮羊
3、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和放牧,导致土地荒漠化;由于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

二、中亚工业
1.资源:煤、铁、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资源主要分布在里海沿岸
2. 主要工业:中亚棉纺织工业、地毯纺织和畜产品加工业都比较发达。

三、中亚的主要城市
1、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和经济中心,是中亚最大的城市,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国际航空站.
2、阿斯塔纳:哈萨克斯坦首都。

3、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

4、卡拉干达:哈萨克斯坦重工业中心(附近有煤铁资源)
5、拜科努尔:俄罗斯航天发射中心。

二、哈萨克斯坦---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
1.主要的邻国
2.重工业基地----卡拉干达最大的城市----阿拉木图
首都----阿斯塔纳
①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地形以低地、平原和丘陵为主,西南部为里海沿岸的低地和平原,
中部是低山丘陵,东部和东南部位山地。

②荒漠和半荒漠带占国土面积的60%。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

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尤以钨、铬、铜、铅、锌煤、铁、石油和天然气最为丰富,素有③“能源和原料基地”之称。

工农业较为发达,工业主要有采矿、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和纺织等。

④首都阿斯塔纳为于领土的北部。

阿拉木图是全国最大的城市,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东南角,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比较发达。

四、热点拓展
1、咸海缩小:在20世纪60年代,咸海水域面积达6.4万多千米2,曾是世界第四大咸水湖,被誉为“中亚草原明珠”。

近年来它的水面在不断缩小,是一个正在干涸的湖泊,其周围的环境也在随之恶化。

阿姆河和锡尔河为湖水的主要来源。

由于两岸人口增多,再加上全球变暖气候更加干旱,用水量增加它们90%的水量被截流了,咸海储水量已减为原来的1/4,湖水深度也下降了近20米,水域面积已缩小了一半,而含盐量却增加了近3倍。

2、白尘暴:咸海面积锐减为,湖岸线后退形成一望无垠的裸露的湖底盐碱,加上中亚地区不合理的灌溉土壤发生次生盐渍化,地表积累大量的盐分,地表盐尘在中亚半干旱的气象条件和风力作用下形成了白色的盐尘暴,又称“白风暴”
四、练习反馈(见资料P37)
五、纠错释疑(针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引导)
六、拓展探究:
附:1、板书设计
第十章中亚和哈萨克斯坦
一、中亚人文地理
1、农业
2、资源
3、工业
4、城市
二、哈萨克斯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