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课构建知识网络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四步法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四步法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四步法内容摘要:新课教学是“画龙”,复习课则是“点睛”。

复习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成功的复习课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提升学生发展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上好数学复习课呢?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整理构建网络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课型之一。

复习的主要目的对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通过回顾和整理,理清知识的点的联系,沟通知识间的生长点。

复习课的教学要既重视“理”,更要达到“化”,要把平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进行梳理,通过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知识浓缩化,从而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的目的。

如何上好复习课,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上复习课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好的情境创设,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复习的内容,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形象、情节等)与数学因素有机结合,准确的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联系起来,将鲜活的生活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达到水到渠成地进入数学知识的复习。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单元复习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同学们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可以走?(生答)老师跟你们的情况差不多,从家到学校上班有两条路可以走,路线图是这样的。

课件出示如图,猜猜老师走哪条路近?走哪条路远?说说你的理由。

生1:走弯线近!生2:不对!一样近,因为蓝色的这条路线,虽然拐弯多一些,但如果把横着的三条线段平移到上面,就能合成一条线,同样,竖着的三条也能合成一条竖线,最后就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两条路一样近……。

教师小结:你们能用学过的长方形的知识,出色地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很了不起。

实际上,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测算长度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篇)

2024年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本教材着重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此能力的培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尤其是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在量化概念的构建上,本册教材旨在为学生初步构建质量概念,使他们初识克与千克。

通过将这些概念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鼓励学生自我探索与动手实践,以直观的方式感受和理解克与千克,从而初步建立对____克和____千克的质量认知。

通过实际操作与体验,激发学生对物体质量估测的意识。

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本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涵盖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以及对“锐角与钝角”的认知。

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借助直观和操作,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简单的图形平移技巧,能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他们初步理解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在统计学知识的教授上,本教材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统计的意义,学习基本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学生能根据图表数据提出并回答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

通过组织实际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找规律”是本教材中的另一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和推理,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这不仅让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事物规律排列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操作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教材还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项目,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如下:1、理解“百”和“千”作为计数单位的概念,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读、写万以内的数,了解数的组成,能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并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数的大小。

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能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能进行几百几十的加、减运算,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估计。

浅谈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

浅谈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

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 增进持久记忆。这对提非常有益的。因此, 总复习不仅是本册教科书的一个重 点,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 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进一步发展学生能力,优化知识结构, 起着不可忽视的激活作用。通过系统 的有效的复习,学生不紧可以重温以 前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复习中 还可以掌握到以前学得不够好的
浅谈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
灵兴小学 文 萍
一、复习的重要性。 整理和复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 环节,特别是在学生学完了小学数学 的全部内容之后,进行一次系统的、 全面的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 因为原先学习时,知识在大脑皮层留 下的暂时联系痕迹,经过一段时间, 会逐渐模糊,出现遗忘。
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 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 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就 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反复。所以,通 过整理与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 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 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
知识,并对以前的知识进行加深 巩固与扩展。我觉得只要上好了 复习课,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我们的教学质量也一定会突飞猛 进。
二、复习课的几点困惑
临近毕业时,毕业班的学生们思想动态 大,面对整个小学的知识,真的有些茫 然。 由于课堂时间紧,任务重,老师要 兼顾大多数,就必然对少部分学生的发 展失去控制。成绩好的学生思维难以拓 宽,自主性难以得到发挥;成绩差的学 生由于基础、理解能力、学习习惯等与 前面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学习变得 越来越吃力,心理
压力越来越大,逐渐产生厌学心理,名副 其实地成为班级中的“拖油瓶”;而中等生 安于现状,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 缺乏后劲和拼搏精神,无进步可言。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不让他们脱离轨道,使教学工 作正常开展下去呢?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建议及课后习题解析

数与代数●数的认识学习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整数(包括自然数)、小数、分数,以及正数和负数等,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

2.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数学运算的需要两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的作用,感受数系扩充的必要性,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是对小学阶段学过的数的整体梳理和复习,教科书设计了四个问题引领学生整体回顾和梳理小学阶段学过的数,沟通各种数之间的关系,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并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数学运算的需要两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扩充过程,感受数系扩充的必要性。

1.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数?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整理一下吗?这个问题是让学生自己回顾整理小学阶段学过的各种数,并尝试运用图等方式构建知识网络。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关于数的知识体系,因为在头脑中将知识形成一定的结构更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教科书中呈现了一种用“图”整理的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呈现的这种整理方式是将数分成了整数和分数两个维度去展开整理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无理数(除π以外),所以在有理数范畴内分数和小数是一致的,因此在图中用“分数(小数)”进行了表示。

实际上,分数与小数是有区别的,分数都是有理数,而小数中,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教师在描述时需要适当注意,但不需要在这个问题上与学生过多讨论。

2.可以用下图中的点表示学过的数,你还能表示出其他的数吗?试一试,与同伴交流。

数轴为学习数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模型,数与形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并进一步沟通整数、分数、小数等数之间的联系,而且借助数轴还可以直观地进行数的大小比较。

因此,教科书设计了让学生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学过的数的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也没有出现数轴的名称,学生只要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能认识数轴上的数即可,小学阶段也没有必要让学生记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人教2022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案】

人教2022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案】

第9单元总复习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成长小档案;二是数学活动;三是针对全册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教科书P118~121“练习二十八”)。

“成长小档案”是对本册所学内容的复习与整理,包括对数学知识的整理和对学习中最有收获的事情的回顾两个方面。

教科书用4幅图展现了本册教科书的主要学习内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的运动、长方体和正方体、统计、因数与倍数,引导学生对紧密关联的概念、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形成相应的知识网络。

“数学活动”中,活动1是对因数与倍数学习内容的巩固与提高;活动2是复习巩固观察物体的知识,同时综合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学习内容;活动3是针对图形的变换的巩固和提高,同时运用本学期所学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活动4是针对折线统计图的整理与回顾。

教科书P118~121“练习二十八”是对全册教科书所学内容的综合练习,目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

练习的编排注意了形式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实践和操作中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复习能力,会用列表、画图等方式进行整理,但由于年龄小,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者对于有些知识还没有弄懂,不一定能准确地进行整理。

所以,在归类、建构知识体系方面,还需要教师指导,根据不同的课时内容进行有序回顾整理。

同时,教师要针对平时的评价和作业状况,安排有针对性的练习。

1.了解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知道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容易混淆,哪些知识出错比较多等,从全册的教学目标出发,针对本班实际情况制订出有效的复习计划。

2.复习时要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和重点,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通过复习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系统完整。

如复习因数与倍数时,既要巩固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的概念,还可以联系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引言一、思维导图的概念及特点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布赖恩(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的,是一种以树状结构(即由中心点向四周伸展)展现知识的图形符号。

思维导图以中心词为基础,通过主干和分支,以及关键词和图片等形式,将各种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以提醒人们用图形的形式来表达与梳理思维。

思维导图通常以图形化的方式,帮助人们梳理、整理和阐释思路,使得知识更加直观、易于理解。

思维导图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思维导图能够激发联想和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思维导图采用图形、颜色等多种元素,增强了信息的表达形式,使得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理顺课程知识,构建和谐的知识体系,提高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果,通过反复练习思维导图,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强记忆,提高理解。

具体而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合知识点: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

在复习整数的时候,可以将正整数、负整数、绝对值等知识点以分支的方式表现出来,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认识。

2.归纳总结: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概念框架。

可以以分支的形式,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等式中心词,再分别列出解方程的步骤、注意事项等,帮助学生将解方程的方法系统化,提高学习效果。

3.辅助记忆:思维导图的图形表达形式,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记忆。

通过在思维导图中添加图片、颜色等元素,可以使得知识更具体、生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效果。

4.激发兴趣: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思维导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

临沂市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临沂市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

临沂市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策略临沂市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之三--复习课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创设情境,引导复习,整理和构建网络重点复习,加强和改进独立简短评论,改进和改进。

1.创造情境,引导回顾。

教学目标:沟通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提高复习效率。

操作要领:将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复习的相关场景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简洁、艺术地指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复习状态。

2.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教学目标:让学生创造性地复习、整理和交流复习过的数学知识,将其整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因此,教师引导学生重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3.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促进认知结构的进一步生成,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操作要领: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再呈现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开放性、解决问题等有层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独立检查和评估、改进和改进。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操作要领:提出有针对性的典型试题,让学生独立回答,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二)策略解读第一个环节是创造一个情境并引入回顾。

设置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创设情境:教师应根据复习内容准确把握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本质关系,将“非数学因素”(颜色、声音、图像、情节等)与数学结合起来因素有机结合,创设出鲜活的数学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地整理。

导论复习:这一步是学生从欣赏情境中的非数学因素转变为关注情境中的数学因素,从而进入复习的关键步骤。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

小学数学基本课型可分为六种: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测验课、活动实践课。

一、新授课:新授课是指以传授新的数学知识,形成新的数学能力为主的课型。

练习其层次为:(1)设计仿例题的基本题,要求学生说明解答过程及算理(2)设计开放型练习题,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3)设计综合型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4)设计联系实际的练习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练习课练习课是新授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一系列基本训练的教学活动。

它以学生独立练习为主要内容,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它可以使学生新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并逐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练习课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其主要任务是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和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一般是在新知识教完后(新课后的自主练习)进行或一个单元后(综合练习)。

练习课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要注意运用题组练习,加强各种练习的协调和配合,提高练习的整体效率;练习的编排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练习的结果要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弄清区别,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练习的量要适当,既要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要防止学生的负担过重。

三、复习课在义务教育浙江省省编教材《数学》中, 复习课占总课时的17%, 且又统览整个小学数学教学, 具有重要的地位。

复习课是指教师专门引导学生对新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消化、理解、巩固、综合运用,沟通知识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和目的的授课形式。

复习课,抓一个“清”。

在知识上,理清从简单到复杂的线索,逐步形成知识的系统;在解题上,搞清由繁化简的思路。

复习课的目的是通过对知识的条理化、综合化、系统化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整理和复习》为例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整理和复习》为例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以《整理和复习》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小学数学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实践性。

结构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内容、合理的教学步骤和恰当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并以《整理和复习》课程为例,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与效果。

本文将首先阐述结构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特点,明确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接着,以《整理和复习》课程为例,详细介绍如何根据结构化教学的原则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步骤的安排以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

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经验,展示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还将对结构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挑战与前景进行展望,以期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结构化教学理论概述结构化教学理论是一种强调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系统化和连贯性的教学理论。

它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结构,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结构化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模式。

它首先从整体出发,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基本概念;然后逐步深入到各个部分,详细讲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最后再将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构化教学理论的应用尤为重要。

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联系。

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将各个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设计说明本节课复习的是“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复习课的数学课堂鲜活而精彩。

1.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构建知识网络。

复习整理重在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梳理成知识网络,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

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点众多,各概念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容易混淆,因此尝试让学生回忆相关知识点,列出复习纲要,利用表格的形式分别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意义等知识进行整理,建构知识网络,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注重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要将长方体和正方体所有的知识点一一进行练习,那么显然题型过多,题量过大,不利于知识间的比较。

因此,本节课在练习时利用“鱼缸”这个素材,把一个个知识点系统地贯穿起来,让学生围绕“鱼缸”这一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贯通,还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直接引入,回顾知识1.直接揭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复习。

2.整理知识点。

(1)展示整理要求:①想一想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及确定位置的相关知识点。

②概括出各知识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提示:可以用图表法、树形图法或列举法表示)(2)小组交流,要求:组长和组员相互介绍自己整理了哪些知识点。

比较一下谁整理得简洁明了,便于记忆。

(3)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投影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确定位置必备的要素:确定观测点和方向,同时还要量出距离和角度。

设计意图:复习本节课的重要目的是知识的综合化,因此,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构建知识网络。

⊙归纳整理,系统复习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怎样整理才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与联系呢?(1)学生小组合作整理表格。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迎来了一场变革。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教学,而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全球化、个性化和多样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下面将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三个方面,提出小学数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策略。

一、课前准备1. 整合网络资源“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途径,获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教学案例等资源。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整合这些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可以通过网络问卷、个人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3. 提前布置课前作业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邮件、教育平台等渠道,提前向学生布置课前作业。

通过课前作业,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1. 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精美的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化、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2. 倡导合作学习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快速、方便,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信息获取能力。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探究学习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而是应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促使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

自主梳理引导构建提高复习效率——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性”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上的一种课,这是许多数学教师经常发出的感叹。

它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是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

有种说法“平时教学是栽活一棵树,复习过程是育好一片林”。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复习课难上,所以在各级优质课、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上复习课,认为“不知道”如何上好复习课?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迫于学期期末的考试,特别是六年级的第二学期,有半学期左右的时间是在复习,部分老师一到复习就回归过去的“题海战术”。

有时就选择一些平时教学中学生容易出错的习题作为例题,教师分析讲解,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安排独立作业,有的采用练习——讲评——再练习——再讲评的教学方式,学生也觉得复习课没意思,就是做好多的题目。

我总结了一下,在我们的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1、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

2、讲解为主,学生被动。

3、知识梳理耗时过多,讲多练少。

4、以学生记忆为主,深化拓展不足。

5、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等等。

结果使得学生学习乏味,教师疲惫不堪,而且也达不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这些反映出一种现象:我们的复习课“只重知识技能,不重过程方法”。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效率呢?下面结合我对复习课型的理解和听了一些复习课后的反思,来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一、复习课的特点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复习课有别于新课和练习课,要避免冷饭重炒。

复习课的基本任务是抓住双基串成线,沟通联系连成片,温故知新补缺漏,融汇贯通更熟练。

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复习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单元复习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它通过线条与不同色彩的搭配将抽象内容直观化,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理解效果。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复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复习效果。

如何利用这一方法进行单元复习教学呢?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优势(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主动学习能力。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学习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与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将混乱的数学知识有序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养成利用思维导图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使其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与自信心,从而提升自身数学学习能力,实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的。

(二)提升重难点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出现了复杂性、多元性的发展趋势。

由于教学内容与教学理念的转变,增加教学难度,使学生对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

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能够打破教学重点难点内容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使其学会利用多种不同的思维与方法分析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本知识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思维导图的应用,借此提升课本知识学习效果,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复习与学习效果,强化学习基础[1]。

(三)实现知识点分类整理小学数学中,每个单元讲解的知识点都不同,需要学生做好复习工作,以保证每个单元学习的有效性。

思维导图与课本知识的结合,实现单元中基础知识、公式、解题方法的分类,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学习内容,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提升自身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复习数学知识,将同一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通过图形与文字的结合,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以此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期中复习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期中复习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期中复习进入新学期已经有一个月了, 距离期中考试也不远了, 那么该如何做好小学数学的期中复习呢?对于这个问题, 不同的老师当然会有不同的答案, 下面我就简单地讲一下我的复习计划。

一、紧抓教材, 扣住重点, 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

这里虽然说的是小学期中考试, 但我想, 不仅仅是小学期中考试, 任何年级任何考试都是离不开教材的。

对于教材上的概念定义公式, 学生一定要能够准确的记忆和正确的理解。

另外完整地看一遍学过的内容, 理清知识要点,构建知识网络,明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复习课,把平时知识进行整理、归纳,理清教材的思路, 在头脑中构建起一个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便于知识的提取。

二、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的复习计划。

对于优等生来说, 除了基础题之外, 还应该给他们一些提高型的题目, 从而来提升他们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 就应该主抓基础部分, 当然有些学生, 就算是基础部分对于他们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这里就需要老师更加耐心的讲解啦!要给予他们信心, 激励他们一步步的前进。

、三、加强习题训练。

在复习中要多做练习题, 做到举一反三,使学生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 掌握做法。

当然, 这里做题并不是做得多就有用, 同样的, 应该有针对性的做题, 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多做一些那些掌握的不好的和平时易错的题目。

做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并进一步强化练习, 防止学生犯重复性错误,个别问题个别辅导。

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一看到题目就知道是什么类型的题目怎样做。

并把每次测试后错题完整地抄写下来,重做一遍后让老师当面批改,让学生说说原来做错的原因,学生能有意识地分析自己的错误,以免下次重犯。

四、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

首先, 应该注意审题, 要分析清楚题目要求的是什么,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问题具体化;第二, 语言表达规范简洁, 切不可自己杜撰一些词语或者符号;第三, 答案应该准确, 全面;最后, 解体后的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里包括有没有计算错误, 有没有带单位, 有没有作答等问题, 认真检查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失分。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与探索

投稿邮箱:***************.com数学教学通讯>2020年7月(上旬)作者简介:司燕(1977-),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教学先进个人,市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与探索司燕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泰山小学211500摘要:文章探讨了当前复习课教学的现状,并针对当前复习课中的不足,研究者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复习课教学,提升数学素养:串联知识点,抓住知识生长点;梳理知识网,建构知识网络;挖掘“知识源”,拉长思维链。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知识网络问题提出数学复习课的课型众多,有习题课、讲评课、专题课等,尽管其呈现了多样化的特征,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从以上观点着手来看,广大教育工作者可以抛开形式的外衣,剥离表面的模式,牢牢把握其本质,也就是以能力的培养为立意,借助恰当的抓手,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进行深加工,实现有效教学[1]。

就小学数学复习课而言,在有效教学的指导下该如何建设呢?笔者经过多年对小学复习课的追踪和调查,认为需从课堂教学立意入手开展教学。

下面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与实践,现将其整理成文,与同仁分享。

复习课教学现状复习课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长期以来,真正关注到数学复习课改革和研究的很少。

在各级教学观摩交流活动中,也甚少有教师会以复习课这一课型作为展点,致使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较少。

理解教学内容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复习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少教师更关注到知识的重现,却忽视了知识的梳理,从而导致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单一的、零散的,缺少了本质上的知识联系,难以实现知识间的“串联”。

当然,重温故而轻知新的现象也不在少数,再多的温故也只能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仅仅是回忆与练习的思维层次,缺乏感悟和知新,导致“低空飞行”的现象也就无可厚非了[2]。

另外,还存在着重预设却轻生成的现象,不少教师在复习课中关注不到师生之间的交流,忽略生生互动和学生与教材的碰撞,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样一来会给刚刚接触数学的小学生当头一棒,危害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生成,更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案例《数与代数》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数学案例《数与代数》  (四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数与代数》导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5—119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总复习数与代数备份的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方程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知识已初步掌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学生合作交流、查缺补漏,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辅以教师适当的引导,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1、回顾和整理本学期所学习的数与代数的知识模块,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相关的知识。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整理相关单元知识,习题纸、课件。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昨天我们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小组组长都抽取到自己小组要整理的单元知识整理。

那么现在请将你们各自整理好的单元知识点粘贴在作业纸上。

师: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我们请一个学生对小组合作要求读一次,其他同学请注意听。

指名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群学开始,教师在小组内巡查并辅以适当的引导。

)1.群学:小组讨论交流--这一单元主要学了什么内容?(参照课本相关内容)2.小展示:在小组内用作业纸简单记录讨论的内容3.大展示:推荐同组同学讲解4.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有需要补充的请举手。

【设计理念与反思】通过学生在小组自主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能力。

在巡查过程中,学生自己整理到的知识点令我很惊讶,知识点不仅全面,而且在顺序上也是层层递进,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预习中已经展示出来了。

二、小组展示【片段一】学生展示小组整理到的知识点师:刚才通过你们在小组内的交流,已经将知识点连串起来了。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第二单元复习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单元线与角复习教案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线与角复习二、教材分析:本单元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较抽象的平面图形的概念。

直线、线段、射线与平行线、垂线都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在感受方面也是比较薄弱的。

对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操作活动,目的是增强学生感受的力度,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同时,也便于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概念。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操作活动,每一个活动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在实际情境中,提高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交流,巩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理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进一步理解垂直、平行的意义,能熟练画垂直和平行线。

巩固认识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正确量角的度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

2、通过经历系统整理知识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整理与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

3、通过复习,了解线与角这些平面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养成独立探索、交流反思、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巩固线与角的知识教学难点: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五、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量角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形卡片、题单六、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明确本节课复习内容。

1、(出示情景图)这是一幅路线图,从这幅图上你发现哪些数学知识?预设:线段、相交、钝角。

揭题:同学们真棒,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线与角的相关知识。

(板书)2、出示学习目标,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回顾线与角的知识,并明确学习学习任务。

(二)回顾与交流。

1、同学们通过你提前的整理,能否说说这一单元你是分哪些板块梳理的?2、小组交流知识点:出示任务:(1)线与角这一单元有哪些知识点?(2)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请你整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3)根据你的知识经验,你觉得线与角这部分知识在应用中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呢?【设计意图】小组内交流,旨在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补充完善自己的知识点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枝”还需为“干”——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的整理和沟通数学复习课就是要把平时相对独立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方法串起来,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理解更加深刻,技能掌握更加熟练,并在理解和掌握的过程中发展能力,优化思维。

因此数学复习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自主整理知识,使之系统化、清晰化,并具有拓展性。

有句俗话说的好:“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学复习也不例外,要想取得好的数学成绩,必须以雄厚的基础为依托,而关于数学复习的指导方法很多,但都离不开如何系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那么应该怎样进行数学知识的整理,才能达到上述目的呢?下面就通过几个例子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化“叶”为“枝”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各知识点教学往往是分册、分散出现,同时,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日积月累的,有时前后并不衔接。

为此很多老师常常这样做,把原本分散的知识,化“叶”为“枝”,通过复习的梳理、合理的取舍,可以把相关知识有效纳入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乌申斯基说得好“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

”因此,加强自我梳理能力的培养是复习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一次听课中就听到了一节家常课《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整理《圆柱和圆锥》这单元的知识,上课前几分钟老师选取了其中一个孩子整理的“树状图“展示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对这图进行补充完整。

课后我巡视了教室一周,基本上每个孩子都能用他喜欢的方式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我不仅诧异:这班学生的整理能力怎么这么好?课后我带着我的疑问请教了上课老师,原来这班孩子她从低年级带上就慢慢在培养孩子对知识梳理方法的能力。

她还谈到,刚刚接收这个班的时候,孩子们对于这样的整理方式也是一点都不清楚,一开始整理出来的压根不能算是“图”,而是把书本中的话一模一样抄了一遍。

但渐渐地,她告诉学生与本单元的知识点相关的知识在哪一册数学书哪一页,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然后在课堂上把他们整理的不完整的“图”进行补充完整,沟通其间的纵横联系……这样慢慢地,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孩子们已经能整理出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听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这为老师有这样的创意和耐心鼓掌。

这样的复习,比过去由教师带着学生整理有效得多,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促使他们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化“枝”为“干”如果说学生的自我梳理是将原本分散的“叶”化成了“枝”,那么教师的适当提问和引导,便是将这交叉的树枝集合到了一根树干。

但很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往往把基本概念、定律、性质、法则、公式等停留在简单再现的层面,即知识回忆阶段。

实际上,当我们进入复习阶段尤其是总复习时,正好是把它们进行沟通的大好时机,一定要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过去零散、不同时段学习的知识从纵横两个方面沟通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

这种更加关注于“沟通联系、内化建构”的复习定位,能深化学生对知识内在关系的理解,从而促进原有认知结构的优化。

如上面所讲到《圆柱和圆锥的复习》中,在师生共同整理和补充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后,老师提了这样一问题:圆柱的体积是借助长方体得到的,圆柱和长方体都是柱体,还有哪些也是柱体?接着生就列举了了正方体、拦河坝、三棱柱等。

之后老师又提了一个发散性的问题:“这些柱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于是学生七最八舌地说了很多:“有上下两个一样的底面、有一个侧面……体积公式都可以用V=sh,表面积都是:一个侧面+两个底面。

”当然为了说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还进行了动手验证,最终得出凡是柱体的物体,体积都可以用V=sh,表面积都可以用一个侧面+两个底面来计算。

接着又用同样的方法也整理出了锥体的特征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这样的整理和沟通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柱体和锥体的本质,揭示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以及三棱锥和四棱锥之间的内在联系,还理清相近知识,易混知识,并透彻理解知识,找出规律,为今后的运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五年级整理和复习中的《常见的量》,在学生自主整理、汇报各种计量单位之后,教师引导观察:“长度、面积和体积相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有什么特点?”继而提问:“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容积)单位这三种量,谁是最基础的呢?为什么?”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启发,较好地揭示了知识内在的规律,挖掘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地将知识进行疏理,促进了认知模块的建构,让知识“生长”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识记与内化,让复习的效果更上一个台阶。

再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复习》中,教师给了学生三个复习整理要点:有哪些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计算公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之后又提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

”这一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发学生的再次思考,最后得出不仅: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都可以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得到,更为惊奇的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计算”这一结论的确正确。

这位上课老师从正反两方面帮助学生沟通了这些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揭示了数学规律,更是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考。

渔网能捕鱼,知识的整理是复习课的鲜明特质,知识的“沟通和生长”是复习课的目的所在。

我们的复习课不仅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知识点分类整理,化“叶”为“枝”,更多是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化“枝”为“干”或为“根”,将所学知识前后贯通、沟通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这样方能“根深而枝繁”,“枝繁而叶茂”!培养学生复习课中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复习课的目的之一就是把平时分散教学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沟通其间的联系,并建构起一张知识网,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从建构意义的角度看,数学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复习时要还给学生一个自主整理的空间,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串一串,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一、理———系统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复习课中,首先要有一个对知识梳理的过程,疏理就是将已学过的知识点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思维过程。

无论怎样复习,都必须要经历这个过程,关键是梳理的形式怎样?如何梳理?1.梳理的形式:新授课的重点是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复习课的重点是梳理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采用合适的形式,低年级和高年级采用的形式应该有区别。

低年级可以由老师带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积累梳理的方法;也可以根据问题,通过回答就把知识进行了整理。

比如《方向与位置的复习》,教师可以把认识方向的方法编成一首儿歌,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的内容,把儿歌内容补充完整。

因为只有教师逐渐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梳理的方法,学生才会梳理知识。

高年级要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梳理,可以让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是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到已有认知当中。

如复习数的认识,教师就可以从数的发展的角度,帮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呈现数的发展图,从而让他们体会到人类对数的认识的过程以及整数、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又如学习几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逐步呈现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以及圆面积公式逻辑推导的过程图。

2.梳理的方法(1)先回顾后整理。

复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温故知新,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回顾知识,把知识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然后根据需要,组内再进行分工合作,对知识进一步整理。

如《单位的复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写一写有关单位的知识,再追问:“你写的时候会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师生一起讨论,面对这样的问题可以先分类,再想每一类中的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每个同学的想法,并注意归纳各组已经知道的有关单位的知识。

如果有必要,可以再分工整理,由一个同学负责整理一类或几类单位的知识。

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并把一些单位的类名称进行板书。

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货币单位、质量单位、时间单位、角的单位、温度单位等。

(2)边回顾边整理。

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复习》,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包装盒作为体裁,通过提出解决包装盒中的各种问题来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教学的主要环节如下:①讨论包装盒的特点,复习长方体的基本特征;②制作一个包装盒需要多少纸板与包装4盒需要的纸板,复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③计算包装盒的空间,复习体积(容积)的计算;④叙述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综合复习各种相关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知识。

(3)先整理再巩固。

如复习《数的认识》时,也可先整理自然数、小数、整数、分数、百分数、正数、负数等以及他们的集合圈。

再请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数,并说说这是什么数,再进行分类。

梳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立足学生的发展,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展———拓展提升提炼数学思想《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如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的一节总复习课,先让学生理清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及其相互关系,再把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问: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小组交流后形成初步意见:受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的启发,想办法把四棱锥转化成长方体,然后就可求出它的体积。

接着引导猜想:四棱锥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之间的关系。

最后各学习小组验证猜想,通过动手实验,最后得出了“四棱锥的体积=与它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体积×1/3”。

以上设计,教师紧紧抓住体积公式的推导,在学生理清本单元知识网络的基础上,教师顺藤摸瓜,先用课件演示长方体变成等底等高的四棱锥,而后大胆抛出一块实验田:“四棱锥这个形体的体积该怎么求?”学生自然地进行知识的上位迁移,并体现数学转化思想。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整理的标准和方法,凸现整理建构时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亲自去理一理知识,试着自己去把知识纵向成线、横向成片,在“做”中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在“做”中学会整理建构的方法,获得整理建构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