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

合集下载

【方法】文言文翻译跳出这8大误区

【方法】文言文翻译跳出这8大误区

【方法】文言文翻译跳出这8大误区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分值高,综合性强,令许多考生“望而生畏”。

翻译题到底应该怎样备考?怎样才能拿满分呢?下面就总结翻译题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翻译时能够避免。

一、漏译“同形”实词忽视文言文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漏译某个与现代汉语中双音词“同形”的词语。

其实,它是两个需要翻译的文言实词。

这类词语又往往被设定为翻译的得分点。

【典例】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017·全国卷Ⅰ)误译(谢弘微)品性严正,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侍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

句中的“严正”与现代汉语“严正”同形,但它其实是“严”与“正”两个实词,应译为“严肃正直”。

二、错译多义词翻译时遇到多义词,不能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对其进行准确的理解、解释。

【典例】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2017·全国卷Ⅱ)误译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改变道路是其欲望所致。

”赵王没有再说话。

“道”有“道路”“规律”“说”等义项,这里根据上文“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及后面“王无复言”,可以确认“道”解释为“说”最为合适,“更道它所欲”应译为“再说说其他要求”。

三、译错古今异义古今异义词积累不够,遇到不理解的古今异义词,便望文生义。

【典例】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2017·全国卷Ⅱ)误译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有好几年都是这样,百姓歌颂。

“有年”,古代指“丰收年”,“岁屡有年”应译为“连年丰收”。

四、错译感情色彩文言实词也有褒扬、贬抑、中性之分,现在看来有贬抑色彩的词,文言文中却可能具有褒扬色彩或者是中性的,不注意词的感情色彩,以今律古,就可能会翻译错。

【典例】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017·天津卷)误译阅读淫乱的古文,乐于听闻异端邪说。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文言文翻译十大禁忌

译文,古汉语之变也。

欲究古人之意,必先通其文,而后达其意。

然翻译文言文,非易事也。

盖文言文与白话文相去甚远,语法、词汇、句式均有不同。

故翻译时,宜谨慎行事,避忌如下十大禁忌: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者,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意译者,根据语境,适当发挥,使译文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若一味意译,则失原文之真;若只知直译,则译文生硬,难以理解。

二、忽视词性变化文言文中,许多实词、虚词的词性、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词性,避免因词性错误而造成误解。

三、滥用今义翻译文言文时,应避免滥用今义。

文言文中许多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已有新的意义,若直接使用今义,则容易误导读者。

四、忽视古代文化背景文言文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避免因不了解文化背景而造成误译。

五、忽视修辞手法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

六、随意增减词语翻译文言文时,应尊重原文,避免随意增减词语。

增之则失原文之意,减之则使译文不完整。

七、忽视句子结构文言文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八、滥用假设、条件句文言文中,假设、条件句的使用较为频繁。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

九、忽视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翻译文言文时,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应保留原文,避免随意更改。

十、忽视语气、情态文言文中,语气、情态的运用丰富多样。

翻译时,应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总之,翻译文言文应遵循以下原则:1. 忠实原文,不增不减,不歪曲原意;2. 尊重原文,准确把握词性、句式、语法;3. 考虑古代文化背景,适当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4.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生动形象;5. 避免随意增减词语,保持原文完整;6. 适当运用假设、条件句,使译文通顺;7. 保留专有名词,尊重原文;8. 适当运用语气、情态,使译文更具表现力。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语法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语法关系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误译语法关系范文一:大家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

一般而言,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很容易犯错,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与语法关系有关,下面我就与大家分享几个常见的误译。

第一点:忽略语法上的重心。

在文言文中,语法结构很多时候是根据意思来构建的,即“以义定字”,因此,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语法结构的重心,尤其是在长难句中更要注意。

第二点:误用虚词。

一些虚词的含义比较模糊,很容易被误用,比如“有”、“之”、“而”等等。

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了解这些虚词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避免误译。

第三点:误解“句读”。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表达方式都很不同于现代汉语,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句读”,即句子的语气、节奏和腔调,尤其是在诗词等文体中更要注意。

第四点:误用词性。

语法范畴和句子结构在文言中相对灵活,因此,很容易造成误用词性的问题,如把名词当做动词解释等。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必须了解词语的含义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以避免这种错误。

第五点:翻译过于教条。

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同学过于追求语法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导致翻译生硬、呆板。

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注重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自然性。

以上是我认为文言文翻译十大失分点,每个点都非常重要,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以保证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关于写作重点分析,本篇文章旨在讲述文言文翻译常见的语法问题,因此,写作的重点应该是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文章中要点清晰明了,条理分明,用词恰当,整篇文章有条理且逻辑性强。

用词方面,文章选用了大量的专业词汇,如“虚词”、“词性”等,这充分表明了作者对文言文翻译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使文章更加专业、严谨,从而提升文章的可信度。

范文二:大家好,我是一名大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文言文翻译中的关键问题。

文言文是一门古老而高深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还对我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

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误区汇总语文中的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一: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二: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走出误区 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十大策略

走出误区  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十大策略

走出误区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十大策略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摘要:文言文翻译是高考中很重要的一块,占10分,还有加大的趋势。

我们在教学中应格外重视,了解学生的失误点,规范答题,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信;达;雅;留;换;删;补;增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字字有着落。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运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文言文翻译的失误主要有以下十个方面: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

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

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例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

《西门豹治邺》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例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苏武传》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例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例4.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文言文翻译的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的十个失分点

文言文翻译的十个失分点文言文翻译的十个失分点一、误译文言实词例1.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

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

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恕于重荣。

(《新五代史,安重容传》)误译:契丹使晋国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有利”。

这里将“利”误译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有利”。

失误原因:一是对文言实词的活用掌握不牢。

二是对上下文各方的利益关系没有准确把握,缺乏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能力。

应译为: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二、误译文言虚词例2.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于是改作两题,置案上,以观其异。

比晓,又涂之。

积年余,不复涂,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王阅之曰:“狐真尔师也,佳幅可售矣。

”是岁,果入邑库。

(2007年高考广东卷)误译:但是(狐狸)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解析:句中的“但”是起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在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三、古今词义不对应例3.将画线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

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

”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误译: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他)有什么政策。

解析:“计”即计策,为对付某人或某种情况而预先安排的方法、策略。

如古代兵法的“三十六计”等。

而“政策”是个现代词语,它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如经济政策等。

这里古今意义不对应,误用现代词语。

应译为:钟会讨伐蜀国,路过王戎时与其告别,问(他)有什么计策。

2021高考备考之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及对策

2021高考备考之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及对策

2021备考之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及对策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阅读题里可以说是最考验技术的,下面是历年来高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希望你不要犯,高一高二也要注意哦。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文言文翻译十大失误

一、断句不当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基础,断句不当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混乱。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断句为:“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会导致整个句子意思不清。

二、用词不当文言文中有很多古今异义词,翻译时若不仔细辨析,易造成误解。

如:“君臣之道,父子之情。

”若将“道”译为“道理”,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三、语序颠倒文言文语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翻译时需注意调整语序。

如:“吾欲之南海。

”若翻译为“我想去南海。

”则不符合文言文语序。

四、词义窄化翻译时,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窄化,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吾欲观古人之遗迹。

”若将“遗迹”译为“遗址”,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五、词义扩大与词义窄化相反,有些词语的含义被过分扩大,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是可忍,孰不可忍?”若将“可忍”译为“忍受”,则会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六、主语省略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翻译时需注意补充。

如:“学而时习之。

”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

”则忽略了主语“我”。

七、语气词误用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很多,翻译时需注意其用法。

如:“吾欲之南海。

”若将“之”译为“去”,则忽略了语气词“之”的用法。

八、句子成分误译翻译时,有些句子成分被误译,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若将“血气未定”译为“年轻时的血液未稳定”,则忽略了“血气未定”的含义。

九、语法错误翻译时,有些句子存在语法错误,导致句子意思不准确。

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若翻译为“学习并且经常练习,不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则存在语法错误。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

文言文翻译误区急对策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具有关键作用。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文言文翻译的十点失误,希望能帮助大家提高翻译的准确性。

一、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文言文翻译中最常见的失误之一。

有些同学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不考虑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比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境地”,而是“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二、以今释古由于古今词义的差异,用现代的词义去解释古代的词语往往会导致错误。

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代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并非今义的“品质恶劣”。

三、不辨通假通假字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如果不辨别通假现象,就会造成误解。

像“孰为汝多知乎”中的“知”通“智”,意思是“智慧”。

四、漏译省略文言文常有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如果不补充出来,就会影响句子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译为“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耗尽了”,其中“再”“三”后面省略了“鼓”,翻译时要补上。

五、该补不补除了省略成分,有些句子为了表意完整,需要增添一些词语。

如果该补不补,也会使翻译不准确。

比如,“夫战,勇气也”,应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啊”,需要加上“靠的是”“啊”等词语,才能使句子更通顺。

六、该调不调文言文中有很多倒装句,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翻译时如果不调整语序,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比如,“何陋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七、该删不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如发语词、衬音助词等,在翻译时没有实际意义,应该删掉。

比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无需译出。

八、错译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翻译的重点,如果对实词的理解错误,整个句子的翻译就会出错。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微”,应译为“如果没有”,而不是“微小”。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及解题套路导读:下面店铺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十大常见典型错误汇总高考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十个误区,给大家参考。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重视。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翻译是必考内容。

然而,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常常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翻译不准确、失真。

本文将从几个常见误区入手,分析高考文言文翻译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误区一:直译为主,忽略语境许多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依赖直译,忽略了语境的重要性。

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仅仅依靠字面意思进行翻译,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原文的意境。

例如,在翻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时,有些考生直接翻译为“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这样的翻译虽然意思正确,但失去了原诗的韵味和意境。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理解原文的整体意义。

根据上下文,对关键词进行意译,力求表达出原文的意境和韵味。

误区二:过度意译,失去原文风貌与直译相反,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过于追求意译,导致翻译失真,失去了原文的风貌。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过度意译容易破坏原文的韵味和美感。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在意译和直译之间找到平衡。

在确保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误区三: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生搬硬套,缺乏灵活运用。

他们把文言文的字词和句式生硬地套用到现代汉语中,导致翻译生硬、不自然。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规律,灵活运用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言文句式和词汇,要学会进行变通和调整。

误区四:忽视文化背景,误解原文含义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考生在翻译时,若忽视这些背景知识,容易误解原文的含义。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误区五:忽视翻译技巧,表达不清晰有些考生在翻译文言文时,忽视翻译技巧,导致翻译表达不清晰,让人难以理解。

对策: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换译等,使翻译表达更加清晰、流畅。

文言文翻译误区

文言文翻译误区

自古以来,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思想。

然而,在翻译文言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误区,导致翻译结果失真。

本文旨在揭示文言文翻译的常见误区,以期提高翻译质量。

一、误区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过分强调直译,认为只有将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

实际上,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导致翻译结果生硬、晦涩。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

即在确保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二、误区二:忽视语境,孤立翻译文言文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只关注单个词语或句子,而忽视整个语境,导致翻译结果与原文意思相差甚远。

事实上,文言文具有强烈的语境依赖性,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上下文,才能准确把握作者意图。

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注重语境,避免孤立翻译。

三、误区三:生搬硬套,忽视修辞手法在翻译文言文时,有些人习惯于生搬硬套,将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表达,结果使得翻译显得生硬、不自然。

实际上,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具有独特性,翻译时需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美感。

四、误区四:忽视语法差异,强行对应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存在一定差异,如语序、句式等。

在翻译过程中,有些人忽视这些差异,强行对应,导致翻译结果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正确的翻译方法应该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对文言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通顺、易懂。

五、误区五:过分追求古雅,忽视现代汉语表达有些人翻译文言文时,过分追求古雅,将现代汉语中的口语、俚语等表达方式替换成文言文中的古词、古语,使得译文显得生硬、晦涩。

实际上,翻译文言文应以传达原文意思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译文的美感和可读性。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适当运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现代汉语的审美标准。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翻译十大误区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点较为固定,容易把握,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为此,本文总结出一些考生在解答文言文翻译题时,常常涉及的误区,并逐一指出走出误区的对策,希望能给考生们答好文言文翻译题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混淆古今异义例1 (2010年安徽卷)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 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二: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 (2010年天津卷)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关于高中文言文翻译十点失误
关于高中文言文 翻译十点失误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 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 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文翻译 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 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 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 “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 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 “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 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九)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 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 思。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 乎?”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 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十)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 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四)词语翻译得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 存在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走出文言文翻译的十大误区文言文翻译得好不好,是否贴切,很能体现考生的古文理解水平。

以下是考生最容易犯的高考文言文翻译的十个误区,给大家作为参考。

误区1:混淆古今异义【例1】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误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背着行囊送礼的,官方赠送的、私人遗留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正译]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都不接受。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行李”,古义为“使者”;今义是“出行时带的箱子、包裹”等。

“遗”的古义为“赠予赠送的东西”,今义为“遗失、遗漏、遗留”等。

考生以今义释古义,原因是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误区2:词类活用分析错误【例2】母徐衣其女衣,袖利刃行向池呼鱼。

[误译]后母的衣服也就是女儿的衣服,袖子里的那把刀也向着池塘呼唤鱼儿。

[正译]后母慢慢穿上她女儿的衣服,袖子里藏着锋利的刀子走到池塘边呼唤鱼。

[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第一个“衣”,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穿”;“袖”,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译为“袖子里藏着”。

一般情况下,“名词名词”的结构,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借助复习资料熟悉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类别,并能通过对活用特征的识记、比较,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翻译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章大意,而我们检验自己翻译正误的方法,就是将译文放到文段中去检验,使自己的翻译符合语境,合情合理。

误区3:误译文言虚词【例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误译]这儿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正译]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这里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打败)的地方吗?[分析与对策]“困于周郎”中的“于”字,表示被动关系,译为“被”,考生的忽视造成被动者“曹操”成了主动者。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误区4:漏译省略成分【例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

郭异之,持以白王。

[误译]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正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分析与对策]句中漏译了省略主语“狐狸”。

原文中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为使文意通顺、明了,翻译时要将省略的成分补上。

这也是考试中的一点要求。

另外,有些通过直译无法使文意贯通的地方,如“满纸都是”,也应适当“增词”,即加上使文句连贯的词语。

考生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

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考生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考生对整个句子的理解。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考生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只满足于读单一的那个要求翻译的句子,还应适当“瞻前顾后”地照顾语境。

2、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误区5:语言不合规范【例5】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

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误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就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闻之,眼冒金星,执住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正译]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

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分析与对策]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闻”“执”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

根据语境,“闻”可译为“听说”;“执”可译为“逮捕”。

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眼冒金星”显然是口语化的。

要解决这个问题,考生应注意以下两点:1.严格遵守“对译”的方法,将单音节词语双音化,有效避免漏译文言词,也就从根本上避免了文白夹杂。

“对译”过程中,不采用方言、俚语、口语化的词语。

2.检查有无夹杂在译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以及方言、俚语、口语词等。

误区6:不辨感情色彩【例6】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晋书·皇甫谧传》)[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正译]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分析与对策]译句将“耽玩”的褒扬色彩误译成了贬抑色彩。

“耽玩”,意思是深深地爱好、玩味,应译为“沉醉”“潜心玩味”之义。

考生误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原因在于受到先入为主的思维影响,从而容易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词,想当然地进行判定。

比如例句中,考生一看到“耽”字,就将其解释为“耽搁”,从负面的角度进行理解,误译为“沉湎”。

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对待一些前后有矛盾的词、有疑义的词,应该“瞻前顾后”,核实自己的初始判断是否正确。

比如上面的例句中,后文有“忘寝与食”一句,对此句不难理解为“废寝忘食”之意;并且这句和上句是并列关系而非转折关系,故此“耽玩”一词应与“废寝忘食”的感情色彩相通,应译为正面的意思“沉醉”。

考生如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7:误译语法关系误译语法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单句语法关系的误译,一种是对复句语法关系的误译。

1.单句【例7】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误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利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正译]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分析与对策]“终身不用”是个短小的单句,它的主语“杜甫”承前省略了。

根据语境,是叙写杜甫空怀壮志而终身不被朝廷重用,身处困境的情状,而这种意思却是靠“终身不用”这个不用被动词的被动句表达的,考生并没有把这层被动关系译出来。

考生犯这个错误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好被动句这一特殊句式。

除了这种靠语意的分析才能把握的被动句外,文言文中很多被动句是有标志的。

如“于”“受……于……”式,“为”“为……所……”式,“见”“见……于……”式等,翻译时,都要译为被动关系。

文言文翻译题常将文言特殊句式作为考查点,备考时要注意陈述句(语气词“者、也”表判断,副词“乃”“皆”“则”表判断)、倒装句(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等特殊句式的外在特征;解题时,用相应的现代汉语句式对特殊句式进行合理转换,准确翻译。

2.复句【例8】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

[误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后来,因为河水高涨船体上浮,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正译]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分析与对策]整个语句是一个顺承关系的复句,而“以巨舟乘涨”中的“以”字,是表示凭借的介词,应译为“利用”。

考生误认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为“因为”,将整个语句的结构关系误译为因果关系。

考生对复句结构关系的把握,必须以句意为基础,“假设”“因果”“转折”“条件”等关系,都是根据句意自然生成的,不可强加或误译。

而检验自己是否强加了关联词,也必须看你加的关联词在句意的表达上,是否合理。

同学们要注意积累注意把握“特殊句式”(点击蓝字可看)误区8:不懂文言修辞【例9】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

汝爝火馀烬,敢与日月争明邪![误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确实要取代它。

你们即使点燃了自己,也没有日月一样的光明![正译]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的命运,我们朝廷取代了它。

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太阳月亮(一样的大明朝)争夺光明吗![分析与对策]句中的“爝”(jué),意为“小火”“火把”,“馀烬”,意为“残灰”,根据文中人物关系,这里比喻元朝残将脱脱;而“日月”则比喻明朝。

考生从“实”的角度理解,没有译出比喻意义。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要积累古文修辞知识,留心古文修辞现象。

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孟子·公孙丑》)“采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辞。

全句译为: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二是结合语境,把握好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确认修辞现象,恰当翻译。

考果能够判断出夹击的关键而又是少量的信息,可以保证题目完全做对。

误区9:不懂古代文化常识【例10】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司马迁《鸿门宴》)[误译]项王握住剑把站起来,大声问:“来客是什么人?”[正译]项王握着剑把直起腰来,问道:“来客是干什么的?”[分析与对策]古人席地而坐,而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坐在脚后跟上。

如果臀部抬起,上身挺直,这就叫“跽”。

项王本坐着,突然见樊哙闯进来,于是警惕起来,握住剑,挺直腰准备站起来,以防不测。

在这里,只能解释为“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高考复习中,考生要留意此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复习和传记类文章的学习过程中积累与古代官职(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

除,拜官授职。

擢,提升官职)、地理(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以东。

朔漠,北方的沙漠)、习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涉及文化常识的译文,可从两个方面检查:一是看自己的翻译是否合乎古代社会的环境;二是看译文是否适合语境,是否合乎情理。

误区10:误译原句语气【例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误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没有谁能行。

[正译]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分析与对策]译文处理为一种陈述语气,尽管从意思上来看是对的,但它改变了原文的语气,仍然不够准确,违背了文言文翻译“忠实”原文的原则,会被“酌情扣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