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fd7f436bec0975f565e293.png)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蓝雄现论文摘要:本文略述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文分三部分: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二、生态环境系统是生产力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力体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需求日益增加,生产力突飞猛进,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
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因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生态环境中进行。
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生态环境是指人类或生物集团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共同构成的生物——环境复合体的总称。
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对象,如土地、森林、草原、淡水、矿藏等。
同时,生态环境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
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如经过地球大气层选择和吸收的阳光、特定质量的空气和水源,作为旅游资源的名山大川,作为天然基因库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
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称为生态环境系统。
它是由生物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简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冲击的条件下,它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维持自身的正常运动。
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冲击,违反生态规律,旧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新的平衡又建立不起来,那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内部结构的平衡、各生态群落之间的平衡和生态群落与它的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结构和能量输出输入之间的平衡。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307d3136bd97f192279e912.png)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
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代表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更加促使我们思考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贾治邦代表认为,“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贾治邦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代表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卢中原说,“这四个文明使我们的建设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对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河南鹤壁市市委书记王训智代表说:“我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c482285add3383c4ba4cd2d0.png)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如何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的转变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为了取得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由以前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向坏境友好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近30年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提高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限制,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向前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里,“节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贯穿于整个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和领域,渗透到社会的各基本要素中去,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都表现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特征。
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奋斗才能实现。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的转型,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国家经济的能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
(一)、提高全国人民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的坏境保护意识不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坏境造成了极大破坏,甚至很多个人和企业认为保护环境是政府的责任,跟自己无关。
有关环保方面的法律不够健全,存在很多漏洞,没有给普通大众普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导致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
另外环保法实施过于宽松。
例如:环保法规定“对于新建工业企业和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应当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设备和工艺,采用经济合理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处理技术”①。
【行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
![【行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1128bc10c281e53a5802ff82.png)
【行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话题,而发展“低碳经济”成了人类社会的共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而最终引起这场变革的是公众的低碳消费观念的形成,而这种观念的形成又有赖于低碳消费模式的形成。
低碳消费模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消费模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
当人们把低碳消费作为自己的一种态度、习惯、价值观时,这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会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会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生态环境更加改善。
当然低碳消费,改善生态环境模式最终形成必须由公众、政府、企业在低碳经济理念支撑下,共同努力方可奏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倡导低碳消费模式的公众价值观一个社会公众的消费模式会引导市场的价值取向,最终催生一种适应这种消费需求的经济现象。
一个社会要推动一项经济模式的发展,必须以公众的消费模式为根基。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必须使人们消费观念上发生根本变革,通过消费理念灌输,让公众树立新的资源观、环境观和消费价值观。
(1)培养低碳消费观念有人曾说:“当大多数人看到一辆豪华汽车,首先想到它导致空气污染而不是它所象征的社会地位的时候,环境道德就来了。
同样,当大多数人看到过度包装,一次性产品或者一个新的购物中心而认为这些是对子孙犯罪而愤怒的时候,消费主义就处于衰退之中了”。
因此,提高个体环境素养,即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在这种认知下所表现出的环保行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教育,向人们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信息,改变人们的消费态度,进而促使亲环境、亲社会的环保行为及低碳消费价值观形成。
当低碳生活逐渐成为人们共同的行动目标和社会价值观时,全社会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逐渐上升,在此约束下的“利他性”购买行为和消费态度必然会改变,自我利益保护与经济利益回收、自然保护型消费必然会趋于一致,“过度消费”、“便利消费”、“一次性消费”必然会被适度消费、责任消费、文明消费等低碳消费理念和价值观所替代,并会占据主导地位,因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必定受到普遍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f918b15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4.png)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下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现代化的步伐,世界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主义的市场化过程。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使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成为人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废弃物的过度排放。
现代主义的工业生产模式以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追求目标,追求最大的产出和最低的成本。
这种模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尤其是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到了难以挽回的地步。
同时,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环境变得日益恶化,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资本主义市场化的产业发展方式也导致了能源消耗的大量增加。
产业化过程中,能源是生产的核心,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
寻求更多的能源来源和使用更高效的能源途径已经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否则,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风险将更加显著,对人类社会的未来产生巨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第三,资本主义市场化的发展方式导致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规律不同,人类通过建设和发展来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但同时却忽视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
从全球层面看,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也成为了国际关系的重要话题之一。
因此,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环保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必须重新审视和评估的问题。
如何在保证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首先,加快技术创新和研发,寻求更加环保和节能的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科技交流,确保环保技术和科学成果能够被广泛应用和推广。
其次,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及其关系研究》范文
![《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及其关系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2ddf1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2.png)
《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及其关系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生产方式。
生态消费则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本文将对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及其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生产生态生产是在传统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等手段,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融入生产过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生态生产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改进传统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和污染。
2. 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3. 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
三、生态消费生态消费是在消费过程中,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模式,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
生态消费的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产品消费:选择环保、节能、低碳的绿色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节约资源:在消费过程中,合理使用资源,避免浪费。
3. 理性消费:倡导理性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追求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
四、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的关系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生态生产为生态消费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
只有通过生态生产,才能生产出绿色、环保、低碳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态消费需求。
另一方面,生态消费对生态生产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
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将促进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推动企业采用生态生产方式。
同时,消费者的理性消费行为将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
五、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的途径要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态消费的有机结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生态生产方式,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环保、低碳的消费行为。
生态消费理念对当代环境保护的影响
![生态消费理念对当代环境保护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9afc15ff00bed5b9f31d55.png)
生态消费理念对当代环境保护的影响内容摘要:生态消费也叫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社会的体现,其消费理念包含绿色消费、均衡消费、精神消费。
文章指出,生态消费的法哲学价值消解人与自然的主客体二元对立,体现了人的需要的本质,是代际公平的共同福祉。
因此,我国应尽快完善生态消费的相关立法,建立政府绿色采购法律制度和生态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加强生态消费法制教育。
关键词:生态消费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代际公平生态消费的内涵及其消费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下的消费是“通过选择不危害环境又不损害未来各代人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一种理性消费”。
它要求“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小,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消费的核心是强调代内公正又符合代际公正的消费,通过倡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保证社会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相反,过度消费则以非理性的奢侈型消费为主要特征,会造成代际消费和贫富消费不公的严重后果,影响社会和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奢侈型消费的直接后果是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生态失衡,造成地球支撑生命能力的衰落,不仅危及后代,而且身处当代的人们也受其害。
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认为:市场经济下,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
因此,从最根本意义上说,可持续消费模式是一种绿色的、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方式。
其消费理念包含三个方面:(一)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无害于环境和人类的消费,它要求人类应以对其他物种和地球产生影响最小的方式来生活,提倡那些满足人类需要且和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的绿色产品。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消费模式构建
![西安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消费模式构建](https://img.taocdn.com/s3/m/8e1899204b73f242336c5f6b.png)
宝, 实现 废弃物 成 为原材料 或产 品 。我 国发 展循环 经济 的 目标是 到 2 1 0 0年力 争建立 比较 完善 的循环 经
济法规体系 、 政策支持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 、 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力争重点行业资源 生产 力和 资源利 用效率 有较 大幅度 提 高 , 成 一批 具 有 较 高 资 源生 产 力 、 低 污染 排 放 的清 洁生 产企 形 较 业, 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 的体系和机制 , 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 区和农 业 园区 以及资源 节约 型城 市 。
2 国 外 、 内生态 文 明建 设 经 验 国
2 1 国外 生态文 明建设 经验 .
( ) 国。17 1美 94年 , 国公 司的“ P (oltnPeetnP y) 美 3 ” Pl i rvni as 计划被 认 为是 清 洁生产 的第 一个 里 uo o 程碑 。“ P 计划 使人 们认识 到革新 工艺 过程 及产 品 的重要性 , 3” 即在增 强 企业 竞 争力 的同时 减少 对环 境 的影响 。17 9 6年 以后美 国制定 了不 同形式 的再 生循环 法规 , 《 如 固体废 弃物 处置法 》 《 合废 弃物管 理 、综 法令》 , 等 极大 地促进 了资源 能源效率 的提 高 以及 污染 排放 的减少 。 2 J 卜 ( ) 国。德 国是 国际循环经 济 浪潮 中倍 受称 赞 的 一个 。德 国的 废弃 物处 理 法 早在 17 2德 92年就 已 经制 定 ,96年 以后 又先后 制定 了《 弃物 限制废 弃物 处理法 》 《 制废 车条 例 》 《 环 经济 与废 弃 物 18 废 、限 、循 管 理法 》 。 卜 等 ( ) 本 。2 纪 5 31 3 0世 O年代后 期 , 日本 的工业 污染 引起 了公众 的注意 , 了减少 工业 污染 , 为 日本 制定 了一系列 促进循 环经 济发展 的法 律法规 体 系 。这 些法 规大 致 可 以分成 三 个层 面 : 一层 面 或 称基 础层 第 面是 l 部基 本法 , 第二 层 面是 综合性 的 2部法律 , 三层 面是根 据各种 产 品的性质 制定 的 5部 具体 法律 第 法 规 。通 过这 些法规 的实施 和宣 传 , 化公 众对环 境保 护 的意识 , 立节 约型 环保社 会 。6 强 建 J 2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7307d3136bd97f192279e912.png)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生态文明”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议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
”谈到生态,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代表十分激动。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产品,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也日渐严重。
一些地方将经济发展等同于GDP增长,单纯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获取经济增长速度,资源消耗惊人,环境污染严重。
不文明的消费模式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很大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齐建国说:“追求物质享受,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抛弃的传统做法,对生态破坏极大。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代表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现在又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更加促使我们思考高能耗行业的社会责任。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贾治邦代表认为,“这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
”贾治邦代表说,“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代表认为,从提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到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现在在“三个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卢中原说,“这四个文明使我们的建设思路更成体系,更加完善。
”对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河南鹤壁市市委书记王训智代表说:“我从两个方面理解:第一,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推广方法
![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推广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394900f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82.png)
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推广方法在当今社会,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球的关注焦点。
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推广方法。
一、绿色消费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1. 资源保护绿色消费倡导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鼓励使用可再生和可回收的资源。
通过选择和购买环保产品,减少对有限资源的依赖,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绿色消费在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推动社会过渡到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减缓气候变化绿色消费对减缓气候变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选择和使用低碳产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例如,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能灯泡、太阳能设备等,都是绿色消费的一部分,能够减少碳排放并推动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
3. 保护生态环境绿色消费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选择使用无毒、无害的清洁用品和日用品,减少对水源、土壤和空气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购买经过环境认证的食品和农产品可以减少对土壤的化学污染,保护农田和水源的健康。
4.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对个人有益,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会引导企业改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
通过购买环保产品,支持环保企业,消费者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二、绿色消费的推广方法1. 加强宣传和教育开展绿色消费的宣传和教育,是推广绿色消费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媒体、学校、社区等渠道,向公众传递绿色消费的理念和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展相关培训课程,提供环保知识和技巧,帮助消费者更好地实践绿色消费。
2. 建立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供应链是推广绿色消费的有效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扶持绿色企业的发展,推动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
同时,加强环境标准和认证机制的建设,确保绿色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272646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b.png)
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论文导读:生态文明建,发表论文,浅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
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我们不能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更不能牺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更是有一定限度的。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得以长久地生存与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观念,作为一种基础的价值导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9818b20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ec.png)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众所周知,自然资源不是无穷无尽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资源的开采越来越多,开采效率也越来越高,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活环境和生态平衡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
基于这一方针,中国越来越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只有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是这一理念最直观的表达。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实现路径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相关资料显示,社会各界和相关专家学者对生态文明的看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其核心观点都是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的。
本文所述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科技手段和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人类与自然共同进步的前提条件。
二、经济发展引发生态危机的原因(一)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生态压力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生存技术和医疗技术的日臻完善。
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也大大增加,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使其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是,由于世界上大部分资源难以再生,人们对资源的长期使用很容易导致资源枯竭,人口也会不断增加。
地球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加上土地资源的开发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使得地球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减少,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理性消费保护环境
![理性消费保护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1069cd3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8c.png)
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
环境保护对理性消费的影响
提升生活质量
环境保护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污染和生态破 坏,使得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存 和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保护环境 ,可以保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协同发展。
第三方评估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消费行为和环保表现进行评 估和公示,引导公众理性消费和保护环境。
05
结论
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思考
提倡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节约自然资源为前提的消费方 式,鼓励消费者选择环保、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利用,发展循环经济, 减少浪费和污染,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 续发展。
02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的意义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01
环境保护是保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需要创造良好的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02
环境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的关系。
维护生态平衡
03
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减少污染和自然灾害。
制定合理的预算,确保消费支出与 收入相匹配,避免过度消费。
了解需求
明确自己的需求,对商品和服务进 行充分了解和分析,避免购买不需 要的物品。
延时消费
对于非必需品,可以采取延时消费 的策略,例如等待促销或打折时再 购买,避免冲动购买。
维修保养
对于耐用品,可以通过维修保养来 延长使用寿命,减少更换频率,节 约资源。
浅谈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浅谈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881175144693daef5ff73da7.png)
浅谈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绿色开发论文摘要: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成为全球普遍关注、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只有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进行绿色开发,变掠夺式经济发展模式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所在。
1.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民族和个人。
西方工业社会目睹了二战以来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人间喜剧,领略了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空前无限的风光但也亲身体验了环境破坏所带来的生态危机的切肤之痛。
人口急增能源短缺、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土地的沙化、碱化和退化水土的大量流失、森林减少、空气、水等的严重污染、物种的灭绝等等一系列严重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而在经济发达国家,这些问题为害尤烈。
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全面推进的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人们终于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当相互依存,经济与环境必须协同发展。
1.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传统发展观念的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成为联合国有关发展问题一系列专题国际会议的指导思想,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般来说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这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其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可持续发展体系中的核心。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在鼓励经济增长以体现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同时,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以。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1.2环境、环境保护的含义关于环境的概念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定义,这里主要是指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的,是人类目前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即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等自然因素的总和,也就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源和现象的总和。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ff9a225050876323012123c.png)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调研报告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结合常山县_镇实际,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_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现状位于“中国胡柚之乡”的常山县城北郊的_镇,是衢州市四大强镇之一,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现已探明的石灰石储量为10亿吨,石煤储量3亿吨,无论在储量上还是品位上均居全省首位。
依托资源优势,建材、轻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发展迅猛,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96余家,其中水泥企业3家,轻钙企业10家,石灰立窑12家,石灰生产加工企业20家等,到20xx年,全镇工业生产总产值已经达到14.5亿元,工业利税达到3800万元。
但是,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原有土法烧制的土窑,石灰加工棚、一批石灰石石煤破碎点磨粉点,吃进矿石,也“吐”出了大量的烟尘,加上水泥、轻钙企业、石煤开采企业的环保投入和管理不到位,使_镇成为全省有名的污染重灾区,老百姓深受环境污染之害,环境污染纠纷频繁发生,极大的阻碍了_镇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种:1、区域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一方面,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为淡薄,_镇几十年的污染现状使得当地老百姓对环境污染都习以为常,只有当自身利益受到直接损害时才会去寻求赔偿和保护;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当地企业主缺少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愿意在环境保护设备方面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甚至经常性闲置环保设备并偷偷排污,往往牺牲和破坏环境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还有当地基层不少镇村干部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够协调。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域生态破坏现象比较严重;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太大且产生二次污染;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大气环境、水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环境质量低劣。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矛盾分析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矛盾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189e92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71.png)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矛盾分析张谨【摘要】当前阻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目标方面的差异及矛盾;中国政府与各企业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生态环境建设与具体的经济承受力之间的矛盾;国家利益与地方局部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为此,我们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期刊名称】《社科纵横》【年(卷),期】2008(023)009【总页数】3页(P27-29)【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矛盾;利益冲突【作者】张谨【作者单位】广东行政学院哲学系,广东,广州,51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018生态文明是21世纪新的文明观,它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保留与克服,其突出特征就是,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社会文明四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然而,当人类步入21世纪,设计和规划新文明的宏伟蓝图并予以实施时,深层次的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彰显,成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
为此,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
一、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发展目标方面的差异及矛盾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加强环境保护主要是为了继续保持已获得的优越的生活环境和现有的消费模式,而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则是强调以发展为主,在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这种差异以及当前不断扩张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走势变得更加复杂。
随着南北经济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增长在穷国和富国之间分配的不均衡,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增加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冲突。
这些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与限制发展的矛盾。
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认为,消除贫困、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
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是基础,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才有可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有可能在国际事务中与发达国家取得平等的地位。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91f632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c.png)
如何处理好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随着人类日益注重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正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然而,这个世界的生态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时似乎相互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实现良性循环,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综合分析经济和环境的关系经济和环境之间本质上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制约的。
健康的经济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而合理的环境保护也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此,我们要通过综合分析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求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路径。
二、加强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保障环境质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在加强环境治理方面下功夫,确保环境的稳定和安全。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环境监管机构和法规建设的能力水平,加大对重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预警、应急和救援体系,加强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构建全民参与环保的社会体系。
三、加强资源整合和节约利用资源整合和节约利用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基础,要加强对资源的平衡和优化配置,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这包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增强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实行再制造和回收利用政策,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鼓励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等。
四、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打造生态环境系统。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推广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和推广,推广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鼓励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等。
五、致力“绿色”发展模式绿色发展是将环保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创新和改革,实现环境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协同提升。
要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必须着力构建绿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建立绿色农业、工业、建筑、交通和能源开发的标准,加强创新和科技引领,积极推进绿色金融和绿色投资。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d0a558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0d.png)
绿色消费对策论文内容摘要:本文在阐述绿色消费的起源、涵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推行绿色消费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绿色消费-[飞诺网]关键词:绿色消费循环经济上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末,西方一些国家发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开始关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众多学者纷纷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以美国学者米都斯等人写的《增长的极限》反响最大。
该书以大量的事实和系统的分析说明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必然会导致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要认真对待环境问题,使地球不仅适合于我们自己居住,同时也要适合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居住。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挪威前首相、当时的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格•H•布伦特兰的主持下,向联合国提交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
该报告明确指出,人类的发展应当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兼顾之路。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
大会结束后,各国对《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做出积极反应,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各自的《21世纪议程》。
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设立了专门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1600个地方政府制定了当地的《21世纪议程》,许多国际组织将环境问题纳入了其优先工作领域。
国际消费者联合会从1997年开始,连续三年开展了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消费”为主题的活动。
从此,绿色消费应运而生,并且愈来愈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绿色消费的内涵与特征绿色消费的内涵绿色消费指人类为了与自然协调发展、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提倡的一种新型消费模式。
它指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态的需要,选择符合环境保护标准的商品和劳务,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意识,要求人们的消费活动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它体现了消费者科学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消费模式与生态环境保护一、人类与环境1.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认为:劳动使人类与自然界的其它动物区分开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开始不断的适应和改造周围的环境。
人类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他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的前进,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即再生产。
再生产包含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其中生产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
生产的性质和规模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性质和数量。
【1】交换、分配和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加速或延缓生产的发展。
2.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对生态环境存在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生产的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
生产使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使无数的澄净的水资源遭到污染,使大量的矿藏被开采得千疮百孔,使纯净的空气变得充满了各种有毒的气体,使各种难以处理的垃圾充斥在我们周围,使大量的物种已经和濒临灭绝。
然而,正是由于生产对人类存续的重要性和重复性,我们不可能因为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而以噎废食地放弃生产活动。
正是由于生产的不可逆转性,消费活动对生产的规制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美国学者迈克尔.所罗门认为,消费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欲望与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的过程。
消费决定了生产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人们的消费模式的改变可以带动生产方向的变化,以引导再生产朝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中心内容所在。
3.当前生态环境状况从18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飞速发展,为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空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生物灭绝、水污染、空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原始森林资源的消竭、酸雨、土壤沙漠化、生活垃圾充斥等等。
【2】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二、当前存在的消费模式,主流的消费模式和趋势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所谓的消费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下的人们的消费行为程式、规范和质的规定性。
他不仅反映人们消费活动的内容和主要特点,也反映消费领域的经济关系。
1. 传统的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包括原始的消费模式和线性消费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伴随人类的历史而产生,从原始社会一直留存至今。
原始消费模式大致可以描述为:不管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人们就进行无差异的消费该产品,很少存在选择和对比。
生产对消费起着绝对的支配作用,而消费对生产的调节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原始的消费模式主要源自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
受制于科学和技术的限制,这种消费一直强调生活即是消费。
由于物质资源的极度匮乏,人们没有能力去做出消费反面的选择。
即使全部的产品都被消耗完,仍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得益于三次科技革命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线性消费模式逐渐占据了主流的地位。
这种消费模式的特点是:【4】经济系统致力于把自然资源转化为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求,用过的物品则被当作废弃物抛弃。
这种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正是造成现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之一。
虽然近30年来,更为科学和健康的绿色消费和横向消费模式日益兴盛起来。
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存在着不同甚至极大的差异,同时也由于人们固定消费思想的难以转变,线性消费模式在当今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是现今最为主流的消费模式。
2. 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模式【5】绿色消费,也称可持续消费,是指一种以适度节制消费,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消费行为和过程。
绿色消费,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物种环境的保护等。
绿色消费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英国掀起的“绿色消费者运动”,随后这一运动席卷了欧美各国。
这是一种靠消费者来带动生产者,靠消费领域影响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运动。
这一运动主要在发达国家掀起,许多公民表示愿意在同等条件下或略贵条件下选择购买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商品。
【6】在英国1987年出版的《绿色消费者指南》中将绿色消费具体定义为避免使用下列商品的消费:(1)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2)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3)因过度包装,超过商品本身价值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消费的商品;(4)使用出自稀有动物或自然资源的商品;(5)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而生产的商品;(6)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商品。
低碳消费时近年来被广为流传的一个消费思想,它与绿色消费是一个非常相似的概念。
低碳消费主要着力于在消费过程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降低能源消耗和抑制全球变暖。
各国政府也在致力于制定每年的碳排放标准,以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保护臭氧层、防止出现全球性灾难气候,抑制全球变暖做出应尽的努力。
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在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有益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绿色消费模式近30年的发展,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日益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流。
然而就全球范围来说,绿色消费远远还未成为当前的主流消费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地域性不平衡所造成的。
努力减少这些区域性差异,推动绿色消费模式在全球顺利展开,正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为紧迫的环境保护问题。
3. 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横向消费3.1 消费的过程理论传统的观点认为,消费只是人们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一瞬间的行为。
然而最新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则认为,消费活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购买前、购买和购买后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消费的连续的不可分割的统一的部分。
之所以强调消费是一个过程,是因为我们在研究消费对环境的影响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在消费活动开始前考虑对环境的影响,还要考虑购买活动结束后对产品以及附属物的处置问题。
3.2 横向消费横向消费又称循环消费,也是近年来被广为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这种消费模式主要着重于耐用消费品的循环使用,是关于消费过程中购买后产品处置的问题的环保解决方案。
这是一种与线性消费模式相对立的新思潮。
传统的消费观点是,当一个产品对于所有者来说,一旦它失去了使用的价值或兴趣,就会被毁掉或者丢弃。
而横向消费模式则是,当一个人不再需要一件产品,而这件产品本身还具有使用价值的时候,可以用之与他人交换其他产品、转送或转卖给那些对这件产品有使用价值的其他人。
这样,产品就可以在消费者之间进行横向的流通,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节约了资源并减少了垃圾的排放,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
这就是横向消费的由来。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横向消费展现了高速发展的一个新的前景。
199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ebay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手产品交易平台,每年有价值数亿美元的二手商品通过这个平台上得以在消费者之间横向流动。
中国的淘宝网等网络交易平台也有大量的机会提供给商家和消费者个人,使得大量的二手产品得以成交。
相信随着网络技术和人们消费观念的不断发展,横向消费这种对生态环境保护极为有利的消费模式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光明。
三、转变消费模式角度来进行生态保护的措施推动消费模式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并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个人或者组织能够单独做到的。
这需要政府、组织和个人共同关注环境问题,努力采取各种措施和活动,形成合力并长期以往的坚持下去。
1.政府活动和措施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的制定和实施者,在推动消费模式朝绿色消费转变方面大有可为。
首先,政府可以采取环境立法的方式来制定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以此推动绿色消费模式。
如日本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绿色购买法》,对绿色购买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文。
德国早在1972年就制定发布了《垃圾消除法》,并于以后的若干年内不断的完善和修订相关法律,有效促进了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处理等的发展。
尼泊尔旅游管理部门规定,旅游者在进入风景区以前,必须将随身所携带的可丢弃的食品包装进行重量核定,如果旅游完后回来发现重量减轻,旅游者会遭受罚款。
每个游客只允许携带一个瓶装水或可以再次装水的瓶子,而在山上,不准许出售瓶装水给游客。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日益重视环境方面的立法工作,比如2003年制定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4年修订后的《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中均有绿色消费方面的相关规定。
比较著名和贴近生活的消费法规莫过于2008年6月1日开始执行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这一举措几年来显著改变了人们过去的空手去购物消费模式,使环保手提袋风行起来,大大减少了国内白色污染的危害。
其次,政府作为市场上最大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经济宏观调控引导市场朝着绿色消费的方向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税收以及转移支付是政府宏观调控经济的三大手段。
而作为最主要的调控手段——政府购买,对促进消费模式朝着绿色消费发展起着表率和导向作用。
对于道路、学校、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招标可以适当增大绿色环保材料方面的权重,对于提供绿色环保的产品的投标组织,给予适当的优惠和便利,以此开拓绿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和规模。
政府办公用品的采购,也要优先考虑采用绿色环保产品,以为全民表率,鼓励引导社会的消费风气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最后,政府掌握着大量的媒体资源,可以通过进行对环境保护以及绿色消费广泛的宣传,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树立大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公民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消费模式的转变。
具体的作法有:政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制作关于绿色消费、循环消费等健康消费模式的广告、宣传片。
制定全国绿色消费环保日。
通过制作宣传标语引导舆论倡导绿色文明的消费行为,反对浪费,提倡节约。
致力于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和风气。
2.组织行为无论是盈利性还是非营利性组织,大都已经意识到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大众最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对于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他们要在生产经营和材料购买过程中,考虑对环境应尽的责任,从面创造积极的企业文化和形象。
组织对消费行为模式的影响体现在产品的生产选择和生产经营设备的购买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产品的生产选择方面。
在成本相同或者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应该选择购买新型环保材料进行生产,而放弃使用那些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原材料。
这样不仅能够保护生态环境,还能树立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正面形象。
比如,采用天然可再生的材料或用可再生材料进行替代生产,采用尽可能小的、绿色材料的包装,生产的产品使用后易于处理、可降解,不影响和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