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复习纲要(部分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血液的机能

机能:一、运载

①吸收的营养物(葡萄糖,氨基酸,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和O2;

②代谢产物,如CO2,尿素等废物或激素。

二、防御

1局部炎症反应

趋化性物质(细菌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等)

白细胞渗出、游走

(炎症部位等)吞噬、杀死细菌或异物

2补体系统(具有酶活性的血浆蛋白):

①聚合形成孔道并嵌入病原体的细胞膜;

②吸引巨噬细胞前来吞噬;

③刺激释放组织胺,促进炎症反应。

3免疫反应(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

抗原(antigen):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病原体含有的特异性化学物质(蛋白质等)。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细胞膜上具有的,标志每个人特有身份的标签(一种蛋白)。巨噬细胞吞噬入侵病原体后,将其分解,其上的抗原分子与巨噬细胞的MHC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移到细胞表面。

3.1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特点:直接对抗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过程:每一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血液中)只带有对应于一种特定抗原的受体。受体遇到相对应的抗原-MHC复合体后,该细胞被激活并开始分裂,产生大量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

作用:分泌细胞因子等①至受感染区直接破坏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②促使白细胞向抗原入侵部位聚集。

3.2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

特点:产生抗体(能与某一种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与有害异物(病原体)携带的抗原结合,再吸引巨噬细胞或补体蛋白前来作用。

过程:成熟的B淋巴细胞(血液中) 遇到相应抗原后被致敏。在已被抗原-MHC复合体激活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帮助下(分泌白细胞介素-2),反复分裂形成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和记忆B细胞。

检查抗体可确定某人是否曾受到某种病原体的侵袭。

三、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①pH (7.4;缓冲对) 血浆: 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和Na-蛋白质/H-蛋白质等。红细胞: KHbO2/HHbO2、K2HOP4/KH2PO4、和KHCO3/H2CO3等。

②血量(体重的8%)

若失血≤10 %:1-2h,水及电解质;24h,血浆蛋白质;1个月,RBC。

③红细胞生成(I. 颈、主动脉体反射;II. EPO)

失血-红细胞数量↓-动脉血中含氧量↓-神经调节(I)和体液调节(II) -骨髓生成红细胞↑

二、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血浆晶体(胶体)渗透压、细胞(体液)免疫、内环境、稳态、凝集原(素)等。

内环境:细胞外液,群体内细胞的直接环境

稳态:代偿性调节、范围内波动的内环境稳定状态

凝集原:红细胞上的抗原

凝集素:血清中的抗体

三、掌握ABO血型的分型原理及交叉配血原则;了解Rh血型。

四、熟悉止血及凝血的基本过程,了解内源性凝血途径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主要区别;掌握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及其与血液凝固的相互关系。(本章重点)

第八章呼吸

一、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解剖无效腔、表面活性剂(DPPC)、肺总量、肺活量、肺通气量、肺牵张反射、习服是指人体长期在高温或低温的环境中居住、生活或工作,机体

会对相应的环境温度逐渐适应而维持正常的健康状态,这种现象就称为对高温或低温的习服。等。

解剖无效腔:终末细支气管之前的通道,150ml

表面活性剂:DPPC,二棕榈酰卵磷脂,膜压,减少做功,维持小肺泡

肺总量:总容纳气体量(不断变),=潮气+补吸+机残,=肺活+残

肺活量:最大吸后最大呼,=最大吸+补呼,3500ml/2500ml

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6-8L/min

肺牵张反射:即H-B二氏反射,扩张-刺激平滑肌牵张感受器-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迷走-被动呼

萎缩-刺激减弱-解除抑制-深吸

高原习服:提高供氧能力,克服过度呼吸造成的H2CO3过少(碱中毒)。

包括①肺泡通气量↑;②血液pH值调整;③动脉携氧量↑;④心输出量↑。

二、了解气体的通路及肺泡的结构;了解胸廓的结构及参与呼吸活动的肌肉。

气体通路:口(鼻) -咽腔-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软骨环) - … (15-16次分支) … -终末细支气管-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

肺泡结构:肺泡管-表面层(0.01µm)-肺泡上皮(0.05-0.3µm)-间隙腔(0.02-0.2µm)-毛细血管内皮(0.04-0.2µm)

参与肌肉:膈肌-外肋间肌,腹肌-内肋间肌

三、掌握O2和CO2在肺泡及组织进行交换的机制,熟悉氧-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本章重点)

四、掌握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机制及其特点。

1 神经调节

节律活动起源于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的有节律发放。

延髓呼吸中枢

呼、吸气神经元交互作用-呼吸节律。

背呼吸组(吸气,被动):(肺、咽、喉)化学感受器-第九、十对脑神经-背呼吸组神经元-膈运动神经-膈肌

腹呼吸组(吸气+呼气,主动):感受器及传入神经同上,传出为外肋间肌运动神经元及膈运动神经元(吸气),或内肋间肌运动神经元等(呼气)。

2 化学调节

呼吸的加强取决于吸入气中CO2的增加。

化学感受器:外周-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感受PO2,PCO2及[H+]);中枢-延髓腹面(感受PCO2以及由PCO2变化引起的[H+]变化,非常灵敏) CO2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兴奋剂。

呼吸性酸中毒:疾病引起肺通气不足- CO2潴留- 动脉血PCO2↑及pH↓(但血液HCO3升高不明显) 呼吸性碱中毒:肺通气过度- 血液中的H2CO3丧失过多- 动脉血PCO2↓及pH↑

第十章渗透调节与排泄

一、掌握哺乳动物肾单位的结构,以及每一组成部分的特殊功能。

二、了解尿形成的过程,可灵活分析影响每一步的因素(如影响超滤的因素有:膜透性及有效面积、有效滤过压、肾血流量等),其中尿浓缩机制是一个难点。

影响滤过的因素

①有效滤过压(动脉血压< 80mmHg时,GHP↓;BCOP;结石:CH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