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完美无憾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曲子,钟子期不仅看出俞伯牙鼓琴技艺 高巧,而且还听出了俞伯牙意在高山还志 在流水。钟子期听音知心,破译了俞伯牙 的隐藏的期待信息。 • 这是知音交流的验证阶段。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 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 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 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 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 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作品综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 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 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 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 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 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 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 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 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 话本的典范之一。
• 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 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 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 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 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 重聚。
• 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 了人间。
• 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 祭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 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 闻琴韵铿锵,大声鼓掌而散。
第二阶段
• 船中交谈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
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 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 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 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 • 这是两个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
• 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
• 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 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 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 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文章主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 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 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 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 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 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 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 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 不复鼓琴。
• 小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 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 了后面的这一摔。
• 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 加剧了俞伯牙的悲。
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痛 悼亡友”之典。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
切,如同亲兄弟姐妹。
问题二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 相识、相知进而成为知音的?
情节如何展开?
第一阶段
• 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
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 同,发生误解,产生了矛盾——相互 排弃。
作品人物简介
俞伯牙
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 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 为“琴仙”。现在的琴曲《高山》《流 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 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 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 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 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 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 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 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 终身不再鼓琴。
· · · ·· ·
主要情节
• 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 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 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
•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 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 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 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 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 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 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99
主讲人:郑龙云 制作团队: 鲁迪 郑龙云 曾建红 孙汴 京 刘平 鲍雨萍 杨贝贝李平平 陈翔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
作者简介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 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 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 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 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 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 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 味。
问题一
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
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了 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精 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正 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期,让摔 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
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
给下列生字注音
gǔ yǐng pìn zǐ sì
商贾 郢都 修聘 桑梓 驷马
··
· ··
ráo gēng chēncǔnduóqiáo
兰桡 更深 回嗔 忖度 樵夫
··
·· ·
zhuó lǐ jiàn chóu zuò ruò
斫成 醴泉 僭谈 酬酢 箬冠
第四阶段
• 结为兄弟
• 钟子期精彩的乐理独白和擅长听音知心,让俞伯 牙佩服得五体投地,由衷地庆幸自己确确实实地 遇到了知音,以致促膝交谈,情感交流越来越深, 因而抛弃了身份地位的悬殊差别,二人结为兄弟, 成为真正的知音。并相约来 年再聚首,巩固知音, 保持知音的延续不绝。
作品综述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是一部话本作品,作 品讲述了古代非常有名的“俞伯牙摔琴谢 知音”的故事,俞伯牙从小就酷爱音乐, 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 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 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 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 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 知音,终身不再鼓琴。作品通俗易懂,在 当时很受听客的喜欢,它已成为中国古代 话本的典范之一。
• 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 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 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 河”。
• 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 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 重聚。
• 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 了人间。
• 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 祭奠,重弹“高山流水”以寄托哀思,琴声惊 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 闻琴韵铿锵,大声鼓掌而散。
第二阶段
• 船中交谈 • 钟子期讲论琴理,尤其是那段精彩乐理独
白,深深地打动了俞伯牙,促使俞伯牙有 了进一步了解和交流的心理愿望。可见, 钟子期精通乐理,音乐造诣高,素养好, 交待了钟子期能够听琴的主要原因。 • 这是两个知音交流的初始阶段。
第三阶段
• 鼓琴弹奏 • 俞伯牙考验钟子期,鼓琴弹奏“高山流水”
• 也许,当时的俞伯牙并没有摔琴的意思,可是 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的心绪已沉痛到极点,于是 把那把好琴“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并 浩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文章主旨
• 人生在世,能够称得上朋友的人本就 不多,而能够当得“相知”的,更是 寥寥,于是想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这一句话中包含了多少的沧桑和寂寞, 同时又是多么的满足和安慰。
• 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 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 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向祭台上一摔,摔 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 不复鼓琴。
• 小说的高潮是在最后的摔琴,可是从文字的分 量上来看并不重,因为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 了后面的这一摔。
• 在钟子期的坟前放声大哭,然后抚琴怀念,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如此深痛的演奏却让听者大笑而散,这其实更 加剧了俞伯牙的悲。
世的悼念之情,为“睹物思人,痛 悼亡友”之典。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音乐优美。
情同手足:比喻朋友之间关系密
切,如同亲兄弟姐妹。
问题二
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从相遇、 相识、相知进而成为知音的?
情节如何展开?
第一阶段
• 知音缘起 • 中秋月夜,俞伯牙船上弹琴,恰巧被
避雨的樵夫钟子期听到了。船上的俞 伯牙与岸上的钟子期由于身份地位不 同,发生误解,产生了矛盾——相互 排弃。
作品人物简介
俞伯牙
俞瑞,字伯牙,春秋时的音乐家, 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 为“琴仙”。现在的琴曲《高山》《流 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 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 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
钟子期
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 北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 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 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 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 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 终身不再鼓琴。
· · · ·· ·
主要情节
• 春秋战国时期,官至晋国上大夫的楚国郢都人 氏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俞伯牙 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扬帆远乡省亲。
• 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 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 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 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查看。 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 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 也。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P99
主讲人:郑龙云 制作团队: 鲁迪 郑龙云 曾建红 孙汴 京 刘平 鲍雨萍 杨贝贝李平平 陈翔
作品简介
作品名称: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作者:冯梦龙 作品体裁:话本 出自:《警世通言》 年代:明朝
作者简介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 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 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 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 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 恒言》,合称“三言”。三言与凌濛初的 《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 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 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 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 由此对知音的故事有更多的理解和回 味。
问题一
俞伯牙为什么会摔琴谢知音?
只有钟子期能够听懂他的琴音,是真正
的知音,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没有了 心灵相通的知音,觉得知音难求,精 神交往不复存在,于是摔琴感谢真正 听懂他的琴曲的知音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期,让摔 碎的琴伴随着知音人在地下长眠。
人琴俱亡:比喻对知己、亲友去
【清代】丁观鹏《伯牙抚琴图》
俞伯牙遇知音钟子期
给下列生字注音
gǔ yǐng pìn zǐ sì
商贾 郢都 修聘 桑梓 驷马
··
· ··
ráo gēng chēncǔnduóqiáo
兰桡 更深 回嗔 忖度 樵夫
··
·· ·
zhuó lǐ jiàn chóu zuò ruò
斫成 醴泉 僭谈 酬酢 箬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