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554-2008 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
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代用茶是一种常见的饮品,其制作过程中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以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同时,陈皮也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分别介绍代用茶和陈皮的标准,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谈谈代用茶的标准。
代用茶是一种由茶叶、花草、果皮等原料混合而成的饮品,其制作过程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首先,原料的选择要符合食品安全要求,不能使用有害物质或超过安全标准的原料。
其次,制作过程中需要符合卫生标准,保证产品不受污染。
另外,代用茶的成品需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包括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
总的来说,代用茶的标准主要包括原料选择、制作工艺、成品质量等方面。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陈皮的标准。
陈皮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用途是理气化痰、行气止痛。
陈皮的标准主要包括产地、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首先,陈皮的产地需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保证原料的质量和安全。
其次,陈皮的外观要求有一定的色泽和形状,不能有霉变、异味等现象。
另外,陈皮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也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总的来说,陈皮的标准主要包括原料产地、外观质量、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代用茶和陈皮都有其相应的标准,这些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生产制作,才能生产出高质量、安全的产品,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因此,对于从事代用茶和陈皮生产的企业来说,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放心的产品。
综上所述,代用茶标准和陈皮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企业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标准要求,确保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了解代用茶和陈皮的标准,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希望相关企业能够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
DBS45 006-2013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代用茶和调味茶.doc
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2013-12-20发布2014-03-01实施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5/T 554-2008《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T 554-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感官、铅、总砷、镉、菌落总数、霉菌指标;──增加了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联苯菊酯、硫丹、噻嗪酮、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指标;──删除了总汞、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五氯硝基苯指标;──调整了标准的结构、代用茶产品分类、原辅料要求、标签、标志内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一清、黎德勇、宋刚、叶梁银、莫佳琳、吕仕军、郭盈岑、缪璐、周红尖、莫富治、段玉林。
代用茶和调味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和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和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水提取物,或(及)添加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T 5009.21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0 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584 水果、蔬菜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1453蔬菜及水果中多菌灵等16种农药残留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NY/T 1680 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117 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969 进出口食品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432 进出口食品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茶的国际标准是在国际标准组织下制定的,旨在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代用茶国际标准,并对其进行探讨。
根据国际标准组织的定义,茶国际标准是指制定和制定茶季度、收获、加工和贸易过程中所需的技术规范、指南和要求的一套文件。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茶产业保持高质量的茶叶,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首先,茶国际标准涉及到茶叶的分类和命名。
基于国际标准,茶叶可以根据其不同的制备方法和产地来分类。
例如,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白茶等都是常见的茶叶类型。
此外,国际标准还规定了茶叶的命名方式,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种类和质量的茶叶。
其次,茶国际标准对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它规定了茶叶的外观特征、含水量、色泽、香气、口感、残留农药和重金属等物质的限制。
茶叶定期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这些标准要求。
此外,茶叶的包装和存储条件也受到国际标准的规范,以确保茶叶不受潮湿、污染、虫害等不良影响。
茶国际标准还关注茶叶的生产和加工过程。
它规定了茶叶的种植、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和包装等步骤的要求。
国际标准要求使用环境友好的农业实践,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倡有机种植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国际标准还规定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和社会责任,禁止童工和强迫劳动。
茶国际标准还涉及茶叶的贸易和市场准入。
它规定了茶叶的包装和标签要求,以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准确的信息。
茶叶的贸易和市场准入也需要符合国际标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安全符合国际要求。
茶国际标准对茶叶的品评和品尝也有一定的要求。
它规定了品评茶叶的方法和标准,包括外观、香气、口感和口感等方面。
这些标准有助于评估茶叶的质量和特点,并为茶叶的市场营销提供参考。
总之,茶国际标准是茶叶行业的重要参考,它通过制定和制定一套技术规范、指南和要求,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国际标准对茶叶的分类、命名、质量、安全、生产、加工、贸易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代用茶执行标准
代用茶执行标准一、茶叶原料。
1. 代用茶应选用新鲜、嫩绿、完整的茶叶为原料,不得使用变质、霉烂、虫蛀、发芽或发芽不良的茶叶。
2. 代用茶原料应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不得使用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霉菌毒素超标等有害物质的茶叶。
3. 代用茶原料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质量检测和验收,确保原料的安全和卫生。
二、生产工艺。
1. 代用茶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包括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环节。
2. 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时间等关键参数,确保代用茶的质量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
3. 代用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添加剂,如硫磺、草酸、铅等。
三、产品质量。
1. 代用茶的外观应整齐、色泽均匀、无杂质、无霉斑、无异味。
2. 代用茶的汤色应清澈明亮,香气纯正,口感鲜爽,回甜持久。
3. 代用茶的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不得出现霉变、虫蛀、异物等质量问题。
四、包装和标识。
1. 代用茶的包装应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采用无污染、无毒性的包装材料。
2. 包装上应标注产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信息,确保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基本情况。
3. 代用茶的标识应真实准确,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五、贮存和运输。
1. 代用茶应储存在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环境中,远离有害气体和异味的污染源。
2. 代用茶在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受潮、受压、受阳光直射等情况,确保产品的质量不受影响。
3. 代用茶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规定,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销售和使用。
1. 代用茶的销售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进行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等违法行为。
2. 消费者购买代用茶后,应按照产品标识上的要求正确保存和使用,避免产品质量受损。
3. 消费者在使用代用茶时应注意饮用方法和饮用量,避免过量饮用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七、质量控制。
1. 代用茶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和可控。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苦荞茶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苦荞茶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以苦荞麦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混合或不混合、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产品分类按原料分为原味苦荞茶、调配苦荞茶。
按加工工艺将原味苦荞茶分为原麦苦荞茶和成型苦荞茶,调配苦荞茶分为调配原麦苦荞茶、调配成型苦荞茶。
3.1 原味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分为原麦苦荞茶和成型苦荞茶。
3.1.1原麦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脱壳、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1.2成型苦荞茶以苦荞麦为原料,经前处理、分层制粉、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2 调配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成型或不成型、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分为调配原麦苦荞茶和调配成型苦荞茶。
3.2.1调配原麦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脱壳、混合、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3.2.2调配成型苦荞茶以80%以上苦荞麦为原料,添加可食用植物辅料,经前处理、分层制粉、成型、混合、干燥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苦荞代用茶产品。
4技术要求4.1原辅料要求4.1.1原料应符合GB/T 10458、GB 2761、GB 2762、GB 2763的规定。
4.1.2可食用植物辅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有关规定。
4.1.3生产用水应符合GB 5749 的规定。
4.2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4.3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4.4其他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 规定。
4.5其他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 规定。
代用茶国际标准
代用茶国际标准茶国际标准是指国际茶叶行业所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茶叶的质量、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以便消费者可以购买高品质的茶叶。
一、茶叶质量标准:1. 外观:茶叶应具有统一的外观特征,如整齐的形状、统一的颜色和光泽。
2. 气味:茶叶应具有独特的气味,如清新、芳香等。
3. 滋味:茶叶的滋味应该平衡、鲜爽,不应出现苦涩或过于淡薄的情况。
4. 叶底:茶叶的叶底应干燥、整齐,没有破碎或污渍。
二、茶叶安全标准:1. 农残限量: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其不会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 重金属含量:茶叶中重金属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以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3. 无机物质含量:茶叶中的无机物质含量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以确保其无毒害成分。
4. 防腐剂使用:茶叶的防腐剂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茶叶的新鲜度和安全性。
三、茶叶可追溯性标准:1. 生产环节追溯:茶叶的生产环节应进行记录和追溯,以确保其来源和生产工艺的可追溯性。
2. 包装追溯:茶叶的包装应标明生产日期、产地和生产商等必要信息,以方便消费者了解茶叶的来源和真实性。
3. 产品追溯:茶叶的产品信息应进行追溯,以跟踪茶叶的销售情况和消费者反馈,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
四、茶叶生产质量管理标准:1. 原材料选择:茶叶生产过程中应选择优质的茶叶原料,并确保其符合国际标准和相关安全要求。
2. 生产工艺:茶叶的生产工艺应符合国际标准,以确保茶叶的质量和口感。
3. 设备和环境卫生:茶叶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应符合国际标准,并保持生产环境的卫生和清洁。
4. 质量控制: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抽样检测、品质评估等,以确保茶叶的质量稳定性。
总之,茶国际标准在茶叶行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茶叶的生产、质量控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规范。
这些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茶叶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同时也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一、引言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代用茶作为一种具有广泛消费群体的饮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当前市场上的代用茶产品种类繁多,质量良莠不齐,消费者的权益保障和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本文拟就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进行探讨和呼吁广大消费者的参与。
二、代用茶概述代用茶,是指采用经过烘焙加工的植物叶部制成的茶叶以外的用于冲泡、饮用的产品。
代用茶的制作原料主要包括菊花、玫瑰花、菠菜叶、山楂、甘草、枸杞等植物。
由于代用茶种类繁多,并且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和口味习惯,因此需要建立地方标准,以规范代用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重要性1. 提高消费者认知:通过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可以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代用茶的品质标准、生产工艺以及食用的注意事项,增强消费者对代用茶的认知,降低消费风险。
2. 保障消费者权益: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代用茶产品的生产过程,让消费者放心购买,并通过规范的抽检等手段,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 提升行业竞争力: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能够规范代用茶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减少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增强代用茶行业的竞争力,提升消费者对代用茶的信任度。
四、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1. 原料要求:明确规定代用茶制作所用的主要原材料种类和质量要求,禁止使用有毒草本植物作为代用茶的原料。
2. 生产工艺:规范代用茶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采摘、烘焙、包装等环节,要求生产过程符合卫生安全标准,严禁使用有害物质和添加剂。
3. 检测指标:明确代用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检测方法,包括色泽、香气、湿度、杂质含量等方面的检验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合格。
4. 标签和包装要求:要求代用茶产品的标签上必须明确标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原材料明细以及相关生产许可证号码,减少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含茶制品包括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各种可食用物质或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
代用茶是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等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含茶制品和代用茶分为2个申证单元,即含茶制品、代用茶。
在生产许可证上应注明获证产品名称、申证单元及产品品种,即含茶制品(速溶茶类、其他类),代用茶。
代用茶的分装企业应单独注明。
含茶制品和代用茶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3年,其产品类别编号为1402。
含茶制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一、发证产品范围及申证单元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含茶制品是指以茶叶为原料加工的速溶茶类[含各类固态速溶茶和各类液态速溶茶以及(抹)茶粉等产品]和以茶叶为原料配以可食用的枸杞、红枣、菊花、食用香料等制成的调味茶类(如八宝茶、三泡台等)。
二、基本生产流程及关键控制环节(一)基本生产流程。
速溶茶类:固态速溶茶(含奶茶、果味茶等):原料→浸提→过滤→浓缩→(加入添加物)→喷雾干燥→包装。
液态速溶茶(含调味、调香浓缩茶汁):原料→浸提→过滤→浓缩→(加入添加物)→包装。
(抹)茶粉:原料→磨碎→包装。
调味茶类:茶叶→拼配(加入配料)→包装。
(二)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1.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超标。
2.劣变或混入其他杂物。
3.产品在加工、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污染。
(三)关键控制环节。
原料验收、浸提或拼配、产品仓储。
三、必备的生产资源(一)生产场所。
1.生产场所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如垃圾场、医院、化工企业,特别应注意厂房、仓库四周不应有其他的气味存在。
2.厂房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速溶茶类生产企业应铺设地砖),墙面无污垢(速溶茶类生产企业应铺设墙砖)。
要保持加工环境的清洁,减少空气中的尘埃。
3.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
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
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DBS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
ICSDBS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DBS 45/006—2013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2013-12-20发布2014-03-01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发布前言本标准按GB/T 1.1-2009规定的格式编写。
本标准代替DB45/T 554-2008《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本标准与DB45/T 554-2008相比,主要变化如下:──修改了感官、铅、总砷、镉、菌落总数、霉菌指标;──增加了多菌灵、啶虫脒、吡虫啉、哒螨灵、联苯菊酯、硫丹、噻嗪酮、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指标;──删除了总汞、氰戊菊酯、乙酰甲胺磷、杀螟硫磷、五氯硝基苯指标;──调整了标准的结构、代用茶产品分类、原辅料要求、标签、标志内容;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一清、黎德勇、宋刚、叶梁银、莫佳琳、吕仕军、郭盈岑、缪璐、周红尖、莫富治、段玉林。
代用茶和调味茶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和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产品,和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水提取物,或(及)添加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200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20 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45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GB/T 5009.146 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76 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T 5009.185 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GB/T 5009.188 蔬菜、水果中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的测定GB/T 5009.218 水果和蔬菜中多种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302 茶取样GB/T 8303 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 8306 茶总灰分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8979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测定免疫亲和层析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光度法GB/T 20769 水果和蔬菜中450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B/T23204茶叶中519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6 茶叶中农药多残留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379 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380 水果、蔬菜中多菌灵残留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3584 水果、蔬菜中啶虫脒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NY/T 761 蔬菜和水果中有机磷、有机氯、拟除虫菊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多残留的测定NY/T1453蔬菜及水果中多菌灵等16种农药残留测定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NY/T 1680 蔬菜水果中多菌灵等4种苯并咪唑类农药残留量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117 进出口食品中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量测定方法气相色谱法SN/T 1969 进出口食品中联苯菊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432 进出口食品中哒螨灵残留量的检测方法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调味茶产品技术标准2022年
调味茶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调味茶的的术语和定义、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检验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红茶或绿茶为基本原料,配以南瓜、菊苣、玉米须、苦瓜、桑叶、茯苓、枸杭山楂、葛根、白芷、槐米、芹菜籽、葡萄籽、荷叶、玉竹、香菇、莱菔子、决明子、莲子、菊花一种或几种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 方式,供人们饮用的调味茶产品.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NY/T 747 绿色食品瓜类蔬菜NY/T 963 苦瓜香菇N Y/T 1504莲子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10004 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南瓜流通规范茶叶感官审评术语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 B/T18672枸杞GB 1930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坚果与籽类食品GB/T 22303芹菜籽GB/T 23204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 26530 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GB/T 28118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DBS 45/00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和调味茶绿茶Q/AHW0003S 红茶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 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卫法监发[2002] 51号《卫生部关丁进一步规范保健食m原料管理的通知》术语和定义调味茶是指以红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 、根、茎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 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4 技术要求原料要求.1.1 绿茶应符合Q/AHW0001S的规定.4.1.2红茶应符合Q/AHWO003S的规定.4.1.3南瓜、苦瓜应符合NY/T 747、GB 2762、GB 2763标准的规定.4.1.4枸杞应符合GB/T 18672标准和卫法监发[2002] 51号的规定.4.1.5山楂应符合GH/T 1159标准的规定.4.1.6芹菜籽应符合GB/T 22303标准的规定.1.7 香菇应符合GH/T 1013标准的规定.4.1.8 莲子应符合NY/T 1504标准的规定.4.1.8葡萄将籽应符合GB 19300标准的规定.4.1.9玉米须应符合卫监督函〔2012〕306号、GB 2762、GB 2763的规定..1.10 菊苣、桑叶、茯苓、葛根、白芷、槐米、荷叶、玉竹、莱菔子、决明子、菊花,应符合卫法监发[2002]51号、GB 2762、GB 2763及相关标准的规定.2 生产工艺粉碎→混合→成品→包装→红茶或绿茶(人工发酵) 、配料(一种或几种) →烘干验→入库。
袋泡调味茶(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袋泡调味茶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袋泡调味茶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乌龙茶为主要原料,以决明子、大麦、罗汉果、荷叶、金银花、陈皮为辅料,按比例混配而成的袋泡调味茶。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粮食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4789.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478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4789.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19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20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03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10植物性食品中氯氰菊酯、氰戊菊酯和溴氰菊酯残留量的测定GB/T5009.176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3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GB12695饮料企业良好生产规范GB/T21302包装用复合膜、袋通则GB/T25436热封型茶叶滤纸GB/T30357.1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QB/T3523白卡纸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2010年)3要求3.1原辅料要求3.1.1乌龙茶应符合GB/T30357.1的规定。
2008年福鼎白茶紧压茶标准
2008年福鼎白茶紧压茶标准福鼎白茶是中国著名的白茶产区之一。
福建省福鼎市以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种植出了优质的茶叶,被誉为“白茶之乡”。
其中2008年福鼎白茶紧压茶标准是指针对当年产的白茶进行的一系列质量和规格要求。
一、茶叶来源和生产工艺1.1茶叶来源2008年福鼎白茶紧压茶标准要求茶叶的产地必须在福建省福鼎市范围内,其中以福鼎县、霞浦县、寿宁县和周宁县产的白茶为主。
1.2生产工艺该标准要求,茶叶采摘后要在清晨或傍晚,盛夏时可在午夜进行,确保茶叶的新鲜度。
采摘的茶叶应为嫩叶,要求展开的叶片完整,叶底肥厚,茶芽肥壮。
接下来的工序有杀青、烘干、压制、包装等。
其中,杀青时要用湿热以及晒青两种方法进行。
烘干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保持茶叶的自然香气。
压制则是将茶叶按规定的形状和重量,均匀地加压成型。
包装时要使用干燥、无异味的材料,保证茶叶的品质。
二、形状和色泽要求2.1形状要求福鼎白茶紧压茶的形状多样,包括方茶、圆茶、碗茶、饼茶等。
标准明确规定了不同形状的尺寸和重量要求,以保持茶叶的统一性。
2.2色泽要求茶叶的色泽要求淡绿或柔和,外表有一定的光泽。
福鼎白茶紧压茶不应有霉点、发黑、黄化现象,叶面应有银毫。
三、干茶的内部和外部质量要求3.1内部质量要求福鼎白茶紧压茶要求有明显的香气,无杂味。
茶叶内部应紧致,易咀嚼、入口油滑,茶叶含水量低,且整枝少。
茶叶的底片干净整齐,无破碎现象。
3.2外部质量要求茶叶的外观应整齐、紧凑。
外表应有光泽,色泽柔和,无异常颜色。
福鼎白茶紧压茶要求无杂质,没有疤痕、破碎、霉斑等缺陷。
四、茶汤和口感要求4.1茶汤要求福鼎白茶紧压茶的茶汤应为浅黄色或深黄色,透明度好。
茶汤的气味应鲜香,具有独特的白茶香气。
茶汤不应有苦涩味,且具有一定的甘醇感。
4.2口感要求福鼎白茶紧压茶在口感上要求鲜爽、回甘、持久、醇厚。
白茶的滋味要纯正,不应有渣滓感。
茶叶的刺激性要低,入口后应带来愉悦的感受。
五、储存要求福鼎白茶紧压茶的储存要求干燥、通风、无异味。
DB45T 554-2008 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微生物指标
项 目
指标
菌落总数(cfu/g)
≤1×105
大肠菌群数(MPN/100g)
≤4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霉菌(cfu/g)
≤1×104
16
应符合 GB 14881的规定。
17
17.1
按GB/T 8302和GB/T 8303的规定执行。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7]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3]180号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
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3.1
代用茶
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分为叶类、花类、果类和混合类。
18.3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料生长环境、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正常生产,每半年时;
d)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时。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全部项目。
18.4
抽样方法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五氯硝基苯/(mg/kg)
≤0.1
二氧化硫
(以SO2计)/(g/kg)
代用茶的果类
≤0.1
代用茶的花类、混合类,调味茶
≤0.5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a仅适用于含山楂的产品。
b仅适用于代用茶的花、果(实)根茎、混合类,调味茶产品。
茶叶及含茶制品代用茶验收细则
茶叶及含茶制品代用茶验收细则茶叶验收细则目录章节标题一原辅料检验规范二三更改状态绿茶原料入厂检验规范0茉莉花茶原料入厂检验0规范乌龙茶原料入厂检验规0范红茶原料入厂检验规范0普洱茶原料入厂检验规0范代用茶原料入厂检验规0范含茶制品原料入厂检验0规范包装材料检验规范0半成品检验规绿茶半成品检验标准0范红茶、茉莉花茶、红茶、0乌龙茶、普洱茶半成品验标准代用茶半成品验标准0含茶制品半成品验标准0出厂检验规范绿茶出厂检验规范0茉莉花茶出厂检验规范0红茶出厂检验规范0乌龙茶出厂检验规范0普洱茶出场检验规范0代用茶出厂检验规范0含茶制品出厂检验规范0备注绿茶原料入厂检验规范一、外观检查:1.1外包装完备,无污染。
1.2数量:数量、重量达到购买要求。
二、产品检查:2.1抽检比例:自噬体按1%抽查2.2绿茶感官要求:色绿、汤清、香高、味醇。
2.3水分:水分含量达到规定要求。
绿茶水分测评使用度角及手感法,度角茶叶,看看其色泽、手揉原料茶,根据原料茶的色泽及脆滑度认定原料茶的干度与否合乎db33/t733-2021对水分的建议。
(此检验项目为原料制订)三、检验合格并有产品检验合格证书或检验报告,通知原材料入库,不合格则按《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处理。
原料茉莉花茶入厂检验标规范一、外观检查:1.1外包装完整,无污染。
1.2数量:数量、重量达至出售建议。
二、产品检查:2.1抽查比例:每批按1%抽检2.2茉莉花茶感官要求:2.2.1烘青茉莉花茶感官:级别项目外形内质条索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特级细紧或匀整净黄绿润鲜浓醇鲜醇爽黄绿明嫩软匀肥壮,持久亮齐黄绿有锋明亮苗,有毫一级紧结,匀整尚净黄绿尚鲜浓浓醇黄绿尚嫩匀黄有锋苗润明亮绿明亮二级尚紧结尚匀整稍有嫩黄绿尚浓纯尚浓醇黄绿尚嫩尚茎明匀,黄绿亮三级尚紧尚匀整有嫩茎尚黄绿尚浓醇和黄绿稍尚嫩匀明黄绿四级稍松尚匀有茎梗绿黄香薄尚醇和黄绿稍有摊展尚黄绿五级稍粗松尚匀有梗朴绿黄稍香弱稍粗黄稍暗稍粗大枯黄绿稍暗六级粗松轻欠匀飘多梗多黄稍枯香粗朴片粗淡带黄暗涩粗稍硬2.2.2蒸青(不含半烘炒)茉莉花茶感官:级别项目外形内质条索整碎净度色泽香气滋味汤色叶底特级紧结显出哨口洁净蓝黄润红豆浓纯浓醇黄绿暗嫩匀黄锋苗绿光亮一级紧结哨口天量蓝黄尚鲜尚红豆淡尚醇黄绿尚尚嫩坯馨暗黄绿尚亮绿黄浓尚浓醇黄明尚坯黄绿尚绿黄尚浓尚浓黄稍明不值坯蓝黄绿徐稍茶强豁达黄欠亮稍存有摊亮张黄黄稍玉露茶沉稍细徐较暗稍细徐稍暗黄枯香细粗略黑涩徐稍浊较细长黄暗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紧实稍存有嫩茎尚紧实尚哨口存有筋水麻粗实尚哨口存有水麻朴多梗朴多梗朴片哨口稍粗松尚匀粗松尚坯2.3水分:水分含量达到规定要求。
广西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防城金花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2《地理标志产品防城金花茶》(征求意见稿)广西地方标准的编制说明一、防城金花茶基本概况防城金花茶一直以来是防城的特有资源,而当地将其作为一种茶产品开发饮用至今已有数百年的种植栽培历史。
《防城县志》在“第四章名、特、优、稀资源”中记载:“防城金花茶,俗名牛尿茶,是山茶科常绿灌木,世界最稀有的观赏和药用花木,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资源。
”近年来地方政府高度重视防城金花茶产业的发展,确立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发展战略,通过成功举办多届“防城金花茶节”,以花为媒,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多方位地打造防城金花茶品牌。
防城金花茶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享誉海内外,在世界及中国金花茶产品市场上占有份额达60 %。
目前,全市拥有防城金花茶生态种植园2万多亩,生产企业十几家,其中规模生产企业四家。
防城金花茶生产行业现有从业人员约5000人,茶叶产品年产量约1245吨,年产值约6亿元,年出口额183万元。
畅销北京、上海、重庆、海南、湖南、西安、安徽、长春、广东、河南等全国多个省市,进入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全国政协会议中心、钓鱼台国宾馆等众多咼端场所,并打入日本、香港等市场。
二、制定《地理标志产品防城金花茶》地方标准的原因和目的近年来,随着防城金花茶知名度的提升,假冒或者伪劣防城金花茶产品也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防城金花茶的信誉度。
因此,防城港市政府为了规范防城金花茶的生产,在保持防城金花茶品质特色的前提下不断提高防城金花茶的质量和产量,扩大防城金花茶在国内外的影响,防城港市政府下发防政发〔2010〕39号文件,对防城金花茶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这就需要制定防城金花茶的地方标准。
通过对防城金花茶实施统一的标准,进一步提高防城金花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水平,确保防城金花茶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防城金花茶产业健康发展。
三、任务来源和制订单位国家质检总局[2011]138公告批准防城金花茶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及代用茶等食品的生产风险防控要点
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及代用茶等食品的生产风险防控要点■ 赖芳华(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许可审查中心)摘 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及代用茶等食品因声称各种保健功能或冒充特殊食品等违规宣传,误导消费者选购食用,一直备受争议。
2020年初媒体报道的湖南郴州“大头娃娃”事件更是将普通食品冒充特殊食品销售的话题推向风口浪尖。
本文主要从食品生产许可的要求以及检查案例对以上三类食品的生产风险防控要点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违规宣传,生产风险防控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1.08.017Key Points of Production Control about Powdered Drink, Tablet Candyand Tea SubstituteLAI Fang-hua(Licensing Examination Center of the Shenzhen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Abstract: Powdered drink, tablet candy and tea substitute have been controversial because some of them claim health functions or carry out illegal promotion, misleading consumers to purchase. The “Big Head Baby” incident, which was reported by the media in Hunan Provi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has pushed the topic of ordinary food being sold as a functional food to the forefront.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points of production control of those three types of foo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nagement measures of food production license and inspection cases.Keywords: powdered drink, tablet candy, tea substitute, illegal promotion, production control标准实践1 引 言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公众身体健康,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开展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食品专项整治的通知》,通知指出,要严厉打击固体饮料、压片糖果、代用茶等特殊形态或包装形式的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
DBS41010-2016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doc
DBS41 010-2016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代用茶食品安全地点标准代用茶2016-12-30 公布2017-3-1 实施河南省卫生和打算生育委员会公布2010-×× -××公布2010-06-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公布。
食品安全地点标准代用茶1范畴本标准适用于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花(蕾)、果(实)、根、茎等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
2分类产品按原料不同,分为叶类代用茶、花类代用茶、果实类代用茶、根茎类代用茶和混合类代用茶。
2.1 叶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荷叶、桑叶、薄荷叶等。
2.2 花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花(蕾)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 如菊花、金银花、茉莉花等。
2.3 果实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果(实)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枸杞、柠檬片、苦瓜片等。
2.4 根茎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根、茎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如甘草、葛根、牛蒡根等。
2.5 混合类代用茶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芽)、花(蕾)、果(实)、根、茎等原料中的两种(或多种)为原料,经加工制作(不经提取)、加入或不加入辅料,采纳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的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代用茶。
技术要求3.1 原辅料要求原辅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3.2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 1感官要求项目要求色泽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气味、味道具有该产品应有的气味和味道,无异味具有该产品应有的形状和特点,无肉眼可状态见外来杂质检验方法取适量试样置于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观看色泽和状态,闻其气味,加入适量沸水冲泡 5min后,用温开水漱口,品其味道3.3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代用茶
1.速溶茶
我国的速溶茶生产只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产品主要分为固 态速溶茶(亦称速溶茶粉)和液态速溶茶(亦称浓缩茶汁),年 产量约5000吨左右。速溶茶作为茶叶的深加工产品,目前市场 容量较大,发展前景良好。各种调味速溶茶作为一类新近发展起 来的产品,目前生产量不大,但发展速度较快。
速溶茶类的生产属现代食品加工业,企业规模均较大,企业 的生产条件较好。目前,国内的速溶茶类生产企业数量不多,约 在100家左右,大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一带。
目前,市场上类似茶叶的饮用方式(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 的产品种类很多。
叶类的产品有苦丁茶、绞股兰、桑叶茶、柿叶茶、银杏茶、薄 荷茶、枸杞叶茶、甜叶菊、杜仲茶、甜茶(分别有多穗柯、悬钩子、 显齿蛇葡萄等多种的植物的叶加工制作称为甜茶的)等等;
花类的产品有杭白菊、贡菊、怀菊花、菊米、桃花、茉莉花、 桂花、玫瑰花、千日红、勿忘我、百合花、康乃馨、玉兰花、野菊 米(花)、金银花、人参花、玫瑰茄、迎春花、代代花、腊梅花、 雪莲花等等,
我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历来有利用各种可食、药二用植物的叶、 花、果(实)等,通过泡(煮)等方式来饮用,达到解渴、保健 等目的的习俗。我国可食、药二用植物的叶、花、果(实)的种 类很多,资源非常丰富,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 许多的记载。2002年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 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规定了近200种可食、药两 用和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对进一步规范这类产品有了一 个明确的依据。
(2)调味茶类 (a)八宝茶 八宝茶是一种地方性的传统饮品,以茶叶为主要原料,配以菊 花、西洋参片、枸杞、冰糖、红枣等。各地加工时依据消费习惯 或市场需求,配料会有所不同,产品名称可能有所差异,但加工 方式和茶叶为主要原料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1
14.2
GB 2761、GB 2762、GB 2763等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14.3
15
15.1
产品应质地均匀,具有该品种正常的色、香、味,无异味、无异嗅、无霉变,无肉眼可见外来夹杂质。
15.2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理化指标
项目
指标
代用茶
调味茶
叶类
花类
果类
混合类
水分(%)
≤7.0
按
霉菌
按GB/T 4789.15规定的方法执行。
17.7
按JJF 1070的规定执行。
Hale Waihona Puke 1818.1具有相同的花色、等级、包装规格和净含量,品质一致,并在同一地点、同一日期内加工包装的产品集合为一批次;流通领域中,相同进货渠道、同一品种、一次接收的产品为一个批次。
18.2
每批产品应进行出厂检验,检验项目为:
三氯杀螨醇
按GB/T 5009.176规定的方法执行。
氰戊菊酯
按GB/T 5009.146规定的方法执行。
五氯硝基苯
按GB/T 5009.136规定的方法执行。
17.6
菌落总数
按GB/T 4789.2规定的方法执行。
大肠菌群
按GB/T 4789.3规定的方法执行。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GB/T 5009.136 植物性食品中五氯硝基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46植物性食品中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种残留的测定
GB/T 5009.176茶叶、水果、食用植物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185苹果和山楂制品中展青霉素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7]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3]180号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
1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13.1
代用茶
指选用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为原料加工制作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分为叶类、花类、果类和混合类。
GB/T 4789.5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志贺氏菌检验
GB/T 4789.10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T 4789.1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霉菌和酵母计数
GB/T 5009.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
17.2
将样品放于洁净的白色瓷盘中,在自然光下目测,鼻嗅。
17.3
按GB/T 5009.3规定的方法执行。
17.4
按GB/T 8306规定的方法执行。
17.5
铅
按GB/T 5009.12规定的方法执行。
总砷
按GB/T 5009.11规定的方法执行。
总汞
按GB/T 5009.17规定的方法执行。
镉
按GB/T 5009.15规定的方法执行。
GB/T 5009.15 食品中镉的测定
GB/T 5009.3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0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GB/T 5009.22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GB/T 5009.34 食品中亚硫酸盐的测定
GB/T 5009.103 植物性食品中甲胺磷和乙酰甲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定量包装产品净含量允许短缺量
19.2
预包装标签应符合GB 7718、 GB 13432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7]第102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流通领域中,散装销售产品的标签要求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卫法监发[2003]180号《
运输包装应有牢固清
19.3
运输
装卸产品时严禁丢甩,产品不得直接接触地面。
GB/T 8302茶 取样
GB/T 8303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 13432预包装特殊膳食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SB/T 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 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1示例:叶类产品有桑叶茶、薄荷茶等;花类产品有菊花、桂花、茉莉花、金银花等;果(实)类(含根茎)产品有大麦茶、苦瓜茶、胖大海、决明子、山楂等;混合类为上述产品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13.2
调味茶
指以茶叶为基本原料,配以可食用植物的叶、花、果(实)、根茎或(及)其提取物,或(及)添加各种食用香精制成的,采用类似茶叶冲泡(浸泡、煮)方式供人们饮用的产品。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 2761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
GB/T 4789.3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
GB/T 478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
15.4
微生物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微生物指标
项 目
指标
菌落总数(cfu/g)
≤1×105
大肠菌群数(MPN/100g)
≤40
致病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得检出
霉菌(cfu/g)
≤1×104
16
应符合 GB 14881的规定。
17
17.1
按GB/T 8302和GB/T 8303的规定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本标准第3章定义的代用茶及调味茶产品。
12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13.0
≤15.0
≤13.0
≤10.0
总灰分(%)
≤8.0
15.3
有害物质限量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有害物质限量指标
项 目
指 标
铅(Pb) /(mg/kg)
≤5.0
总砷(As) /(mg/kg)
≤2.0
总汞(Hg) /(mg/kg)
≤0.2
镉(Cd) /(mg/kg)
≤0.3
黄曲霉毒素B1/(μg/kg)
18.5
出厂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型式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时,判定该批产品为合格品;
19
19.1
产品加工结束后,应立即进行包装,包装材料和容器应干燥、清洁、无毒、无害、无异味,不影响产品的品质,符合SB/T 10035等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的要求。
包装必须牢固、防潮、整洁、无异味,能保护茶的品质,便于装卸、仓储和运输。
19.4
应贮存在清洁卫生、通风干燥、无异味、无污染的室内,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
的物品混贮。
应按品种分别存放,防止挤压等损伤。
不得直接接触墙面和地面,间隔应在15
110
应在产品预包装标签上标示出产品的保质期。
前 言
本标准由桂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桂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庆义、梁国菲、汤凌志、彭彭。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代用茶及调味茶质量安全要求
11
本标准规定了代用茶及调味茶的术语和定义、原辅料要求、技术要求、企业必备的生产条件、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标志、运输、贮存、保质期。
二氧化硫
按GB/T 5009.34规定的方法执行。
黄曲霉毒素
按GB/T 5009.22规定的方法执行。
展青霉素
按GB/T 5009.185规定的方法执行。
六六六、滴滴涕
按GB/T 5009.19规定的方法执行。
敌敌畏、乐果、杀螟硫磷
按GB/T 5009.20规定的方法执行。
乙酰甲胺磷
按GB/T 5009.103规定的方法执行。
≤5
展青霉素a/(μg/kg)
≤50
六六六总量/(mg/kg)
≤0.2
滴滴涕总量/(mg/kg)
≤0.2
敌敌畏b/(mg/kg)
≤0.2
乐果b/(mg/kg)
≤1.0
三氯杀螨醇/(mg/kg)
≤0.2
氰戊菊酯/(mg/kg)
≤0.5
乙酰甲胺磷c/(mg/kg)
≤0.1
杀螟硫磷c/(mg/kg)
≤0.5
18.3
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投产时;
b)原料生长环境、栽培技术、加工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正常生产,每半年时;
d)前后两次抽样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或主管部门提出要求时。
型式检验项目为第5章全部项目。
18.4
抽样方法按GB/T 8302的规定执行。
五氯硝基苯/(mg/kg)
≤0.1
二氧化硫
(以SO2计)/(g/kg)
代用茶的果类
≤0.1
代用茶的花类、混合类,调味茶
≤0.5
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指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a仅适用于含山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