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的基本运算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型:新授课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2、新课教学1.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记作:A∪B读作:“A并B”即:A∪B={x|x∈A,或x∈B}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

例题(P9-10例4、例5)说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

问题: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与B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与B的交集。

2.交集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即:A∩B={x|∈A,且x∈B}交集的Venn图表示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例题(P9-10例6、例7)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3.补集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例5.已知全集 , ,试求集合 .
解:
,则 且
于是,
1,3,5,7
反思点评:当集合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时,可以利用韦恩图帮助我们理清关系,探索结果.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集合的最后一种运算——补集,类比实数的运算,可以看到其实补集运算相当于集合之间的减法,补集 的结果需取决于两个集合:全集 和集合 ,补集的元素特征是: 且 .
集合的基本运算(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理解全集、补集的含义,能求集合的补集.
2.体会使用自然语言、韦恩图和符号语言表达集合的补集,并在具体问题中使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解决问题,体会数学语言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3.通过集合语言的使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积累数学抽象经验.
教学重点:补集的定义理解和符号语言表达.
解: ,
于是, ,


.
例2.设全集 , , ,求 , .
解: ,
例3.已知集合 , ,求 , , , .
解: ,则
,则




反思点评:对于连续数集的运算,可以运用数轴帮助我们增强直观性.
例4.图中 是全集, 是 的两个子集,用阴影表示:
(1) ; (2)
反思:由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你能发现两者的关系吗?由此,你还能猜出来相对应的另一个结论吗?
在求解集合的运算时,如果遇到连续数集可以运用数轴增强直观性.如果集合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可以运用韦恩图的表示方法,更利于理清关系,求得结果.
教科书13页1、2
课后练习题.
1.全集概念: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所研究问题中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 .
像上面引例中,两种不同情况下的全集分别是 和 .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概念,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

2. 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集合的运算法则,正确进行集合运算。

3. 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在数学及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集合运算过程,提高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集合运算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认识到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提高对数学实用性的认识。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基础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合的基本运算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特点分析: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尚需提高。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新知识,但学习自觉性有待加强。

教学要求: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例子,讲解集合运算的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 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4.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并集的定义与运算:介绍并集的概念,讲解如何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包括图形表示和符号表示。

3. 交集的定义与运算:阐述交集的含义,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进行集合的交集运算。

4. 差集的定义与运算:解释差集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两个集合的差集。

5. 补集的定义与运算:引入补集的概念,讨论在全集给定的情况下如何找到集合的补集。

6. 集合运算的性质:总结并讲解集合运算的基本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

7. 集合运算的应用:通过实际例题,展示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与表示方法引入集合的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举例说明集合的表示方法及其应用1.2 集合的基本运算介绍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等讲解并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讲解交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第二章:集合的并集运算2.1 并集的定义与性质讲解并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并集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举例说明并集的性质及其应用2.2 并集的运算规则讲解并集的运算规则,如两个集合的并集等于它们的交集的补集等举例说明并集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2.3 并集的计算方法介绍并集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并集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三章:集合的交集运算3.1 交集的定义与性质讲解交集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交集的性质,如交换律、结合律等举例说明交集的性质及其应用3.2 交集的运算规则讲解交集的运算规则,如两个集合的交集等于它们的并集的补集等举例说明交集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3.3 交集的计算方法介绍交集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交集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四章:集合的混合运算4.1 混合运算的定义与性质讲解混合运算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介绍混合运算的性质,如分配律等举例说明混合运算的性质及其应用4.2 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讲解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如并集与交集的运算规则等举例说明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及其应用4.3 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介绍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如列举法、Venn图法等讲解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步骤及其应用第五章:集合的应用举例5.1 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说明集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统计数据处理、网络管理等讲解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5.2 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举例说明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如数据挖掘、图论等讲解集合运算的综合应用的方法及其步骤5.3 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介绍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如模糊集合、多集等讲解集合运算的拓展与应用的方法及其步骤第六章:集合运算的练习题与解答6.1 集合运算的基础练习提供一些基础的集合运算练习题,如并集、交集的计算等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Venn图法等方法解答练习题6.2 集合运算的进阶练习提供一些进阶的集合运算练习题,如混合运算、集合的应用等引导学生通过列举法、Venn图法等方法解答练习题6.3 集合运算练习题的解答与解析对练习题进行解答,解释解题思路和方法分析练习题的难度和考察点,帮助学生掌握集合运算的知识点第七章:集合运算的常见错误与注意事项7.1 集合运算的常见错误分析学生在集合运算中常见的错误,如概念混淆、运算规则错误等举例说明这些错误的产生原因和解题方法7.2 集合运算的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进行集合运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符号使用、运算顺序等讲解注意事项的重要性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7.3 集合运算的解题技巧与策略介绍学生在解题时可以采用的集合运算技巧与策略,如化简、分解等讲解技巧与策略的运用方法和适用场景第八章:集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8.1 集合运算在图论中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图论中的应用,如图的连通性、网络流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图论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8.2 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如数据预处理、特征选择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数据挖掘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8.3 集合运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介绍集合运算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分析实际案例,讲解集合运算在其他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第九章:集合运算的拓展与研究动态9.1 集合运算的拓展介绍集合运算的拓展方向,如模糊集合、多集、粗糙集等讲解拓展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9.2 集合运算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介绍集合运算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讲解研究技术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方法和实例9.3 集合运算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介绍集合运算领域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如学术会议、期刊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集合运算的教学总结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强调集合运算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回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方法的建议10.2 集合运算的学习展望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集合运算及相关领域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展望集合运算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至第五章的章节内容,主要涉及集合的基本概念、基本运算以及应用举例。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优秀教案)

1.1.3 会合的基本运算整体设计教课剖析课本从学生熟习的会合出发,联合实例 ,经过类比实数加法运算引入会合间的运算,同时 ,联合相关内容介绍子集和全集等看法.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课本连续着重表现逻辑思虑的方法,如类比等 .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全集和补集的教课中,应注意利用图形的直观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补集的概念 ,并能够用直观图进行求补集的运算.三维目标.理解两个会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会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感觉会合作为一种语言 ,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短和正确 ,进一步提高类比的能力 ..经过察看和类比,借助图理解会合的基本运算. 领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看法的作用,培育数形联合的思想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 : 交集与并集 ,全集与补集的看法.教课难点 : 理解交集与并集的看法,以及符号之间的差别与联系.课时安排课时教课过程第课时导入新课思路 .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两个实数能够相加,比如 .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会合能否也可以“相加”呢 ?教师直接点出课题.思路 .请同学们观察以下各个会合,你能说出会合与会合、之间的关系吗?(){}{}{};(){ 是有理数 }{ 是无理数 }{ 是实数 }.指引学生经过察看、类比、思虑和沟通 ,得出结论 .教师重申会合也有运算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思路 .()①如图甲和乙所示,察看两个图的暗影部分,它们分别同会合、会合有什么关系?图1-1-3②察看会合与与会合{} 之间的关系 .学生思虑沟通并回答,教师直接指出这就是本节课学习的课题:会合的运算 .() ①已知会合 {}{},写出由会合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②已知会合 {>}{<},在数轴上表示出会合与,并写出由会合与中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推动新课新知研究提出问题①经过上述问题中会合与与会合之间的关系 ,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 ,你发现了什么?②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上述问题中 ,会合与与会合之间的关系 . ③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上述问题中 ,会合与与会合之间的关系 .④试用图表示∪.⑤请给出会合的并集定义.⑥求会合的并集是会合间的一种运算,那么 ,会合间还有其余运算吗?请同学们观察下边的问题,会合与与会合之间有什么关系?(ⅰ ){}{}{};(ⅱ ){ 是国兴中学年代入学的高一年级女同学}{ 是国兴中学年代入学的高一年级男同学}{ 是国兴中学年代入学的高一年级同学}.⑦类比会合的并集 ,请给出会合的交集定义?并分别用三种不一样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活动:先让学生思虑或议论问题,而后再回答 ,经教师提示、点拨 ,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实时夸奖 ,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提示指引考虑问题的思路,主要指引学生发现会合的并集和交集运算并能用数学符号来刻画 ,用图来显示 .议论结果:①会合之间也能够相加 ,也能够进行运算 ,可是为了不睦实数的运算相混杂,规定这类运算不叫会合的加法 ,而是叫做求会合的并集 .会合叫会合与的并集.记为∪ ,读作并 .②所有属于会合或属于会合的元素所构成了会合.③{ ∈,或∈ }.④以下图 .⑤一般地 , 由所有属于会合或属于会合的元素所构成的会合,称为会合与的并集.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 ∈ ,或∈ }, 用图表示 ,以下图 .⑥会合之间还能够求它们的公共元素构成会合的运算,这类运算叫求会合的交集,记作∩,读作交 .(ⅰ ) ∩,(ⅱ )∪.⑦一般地 ,由属于会合且属于会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与的交集 .其含义用符号表示为 :∩{∈ ,且∈ }.用图表示 ,以下图 .图 1-1-3应用示例思路.设 {}{},求∪ ∩.图 1-1-3,活动:让学生回首会合的表示法和交集、并集的含义,因为本例题难度较小,让学生自己解决要点是总结会合运算的方法.依据会归并集、交集的含义 ,借助于图写出 .察看这两个会合中的元素 ,或用图来表示 ,以下图 .解:∪ {} ∪ {}{}∩{} ∩{}{}.评论:此题主要观察会合的并集和交集.用列举法表示的会合 ,运算经常利用图或直接察看获取结果 .此题易错解为∪ {}. 其原由是忽略了会合元素的互异性.解决会合问题要恪守会合元素的三条性质 .变式训练.会合 {}{},则∪ ∩.答案: {}.会合 {}{}∪ {},则 .剖析 :由题意得或或 ,解得2 2 .因不合题意,故舍去.答案:22河南实验中学月考 ,理知足∪ {} 的会合与的组数为 ()剖析 :∵∪ {}, ∴{}. 则或 {} 或{} 或{}. 当时 {};当 {} 时 ,则会合 {} 或 {}; 当 {} 时,则会合 {} 或 {};当 {} 时 ,则会合或 {} 或 {} 或 {}, 则知足条件的会合与的组数为 .答案:辽宁高考 ,理设会合 {}, 则知足∪ {} 的会合的个数是()剖析 :转变为求会合子集的个数自会合中 ,则会合的个数等于件的会合共有个.答案:.设 {<<}{<<},求∪ ∩.{}.很明显,又∪{}, 必有∈,即会合中起码有一个元素的子集个数 ,又会合中含有个元素 ,则会合有个子集,其余元向来,所以知足条活动:学生回首会合的表示法和并集、交集的含义为所求 .用数轴表示描绘法表示的数集..利用数轴,将、分别表示出来,则暗影部分即解:将 {<<} 及 {<<} 在数轴上表示出来.以下图的暗影部分即为所求.图 1-1-3由图得∪ {<<} ∪ {<<}{<<},∩{<<} ∩ {<<}{<<}.评论:本类题主要观察会合的并集和交集 .用描绘法表示的会合 ,运算经常利用数轴来计算结果 . 变式训练.设 {<}{>},求∪ ∩.答案:∪∩{<<}..设 {}{},求∪ ∩.答案:∪{} ∩.惠州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文设会合 { ≤≤ }{ ≤≤则},∩等于 ().[] .[] .[] .[]剖析 :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会合、,以下图 .由图得∩[] .图1-1-3答案:课本例、例.思路{<}{>}{≥则}, ∩∪ ∩∩分别是什么?活动:学生先思虑会合中元素特点,明确会合中的元素.将会合中元素利用数形联合在数轴上找到,那么运算结果追求就易进行.这三个会合都是用描绘法表示的数集,求会合的并集和交集的要点是找出它们的公共元素和所有元素.解:因 {<}{>}{≥},在数轴上表示,以下图 ,所以∩{<<},∪{>} ∩∩.图 1-1-3评论:此题主要观察会合的交集和并集.求会合的并集和交集时,①明确会合中的元素 ;②依照并集和交集的含义 ,借助于直观 (数轴或图 )写出结果 .变式训练.设{ ∈*}{ ∈}, 求∩∪ .解:对随意∈ ,则有·∈* ,因∈* ,故∈ ,有∈ ,那么∈ ,即对随意∈有∈ ,所以 .而∈但 ,即,那么∩∪ ..求知足 {} ∪{} 的会合的个数 .解:知足 {} ∪ {} 的会合必定含有元素{}; 还可含或此中一个,有{},{}; 还可含和 ,即 {}, 那么共有个知足条件的会合 ..设 {}{}, 已知∩ {},求 .解:因∩{}, 则∈或 ,或±,当时 ;当时不合题意 .当时不合题意 .故 ,此时 {}{},知足∩{}.北京高考 ,文设会合 {<}{<<}, 则∩等于 ().{<<}.{<<}.{>}.{<}剖析 :会合 {<}{<},察看或由数轴得∩{<<}.答案:.设会合 {}{()∈},若∩,求的值.活动:明确会合、中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知足∩的会合、的关系.会合是方程的解构成的会合,能够发现 ,经过分类议论会合能否为空集来求的值 .利用会合的表示法来认识会合、均是方程的解集 ,经过绘图发现会合、的关系 ,从数轴上剖析求得的值 .解:由题意得 {}. ∵ ∩,∴.∴或≠.当时 ,即对于的方程()无实数解,则()()<,解得 <.当≠时,若会合仅含有一个元素,则()(),解得 ,此时 {}{},即切合题意 .若会合含有两个元素,则这两个元素是,即对于的方程()的解是 .- 40-2(a 1),则有- 40a2 -1.解得 ,则切合题意 .综上所得或≤.变式训练.已知非空会合 { ≤≤ }{≤≤则能},使( ∩)建立的所有值的会合是什么?2a13a5,解:由题意知( ∩),即非空 ,利用数轴得2a13,解得≤≤,3a522.即所有值的会合是 { ≤≤ }..已知会合 { ≤≤集},合 { ≤≤且},∪ ,试务实数的取值范围 .剖析 :由∪得,则有或≠ ,所以对会合分类议论 .解:∵∪,∴ .又∵ { ≤≤} ≠,∴ ,或≠ .当时 ,有 >,∴ <.当≠时 ,察看图 1-1-3:图1-1-3m12m1,由数轴可得 2 m1,解得≤≤.2m1 5.综上所述 ,实数的取值范围是<或≤≤,即≤.评论:此题主要观察会合的运算、分类议论的思想,以及会合间关系的应用.已知两个会合的运算结果 , 求会合中参数的值时,由会合的运算结果确立它们的关系,经过深刻理解会合表示法的变换 ,把有关问题化归为其余常有的方程、不等式等数学识题.这称为数学的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常用方法 ,学会应用化归和分类议论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问题.知能训练课本练习、、.【增补练习】.设 {}{},() 求∩∪ .() 用适合的符号 (、)填空 :∩∩∪∪ ∩∪ .解: ()因、的公共元素为、,故两会合的公共部分为、,则∩{} ∩{}{}.又、两会合的元素、、、、、,故∪ {}.() 由文氏图可知∩∩∪∪∩∪..设 {<}{≥ },求∩.解:因 <及≥的公共部分为≤<,故∩{<} ∩{ ≥}{ ≤<}..设 { 是锐角三角形 }{ 是钝角三角形 }, 求∩.解:因三角形按角分类时,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相互孤立.故、两会合没有公共部分 .所以∩{是锐角三角形 } ∩{是钝角三角形 } ..设 {>}{ ≥ },求∪ .解:在数轴大将、分别表示出来,得∪ {>}..设 { 是平行四边形 }{ 是矩形 }, 求∪ .解:因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由及的元素构成的会合为∪∪{ 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 {}{}, 设 {() ∈∈ }{()∈∈ }, 求∩∪ .剖析、中元素是数、中元素是平面内点集,要点是找其元素 .解:∵ {}{}, 则 {(),()}{(),()}, 故∩{()} ∪ {(),(),()}.江苏高考若、、为三个会合∪∩,则必定有 ()≠剖析 :思路一 :∵ ( ∩) ,( ∩)∪ ∩,∴∪∪.∴.∴.思路二 :取知足条件的 {}{}{},清除、,令 {}{}{}, 则此时也知足条件∪∩,而此时 ,清除 .答案:拓展提高察看: ()会合 {}{}时∩∪这两个运算结果与会合的关系;() 当时∩∪这两个运算结果与会合的关系;() 当{} 时∩∪这两个运算结果与会合的关系.由 ()()() 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活动:依照会合的交集和并集的含义写出运算结果与会合的关系.()()() 中的会合均知足,用图表示,并察看与会合的关系.用图来发现运算结果,以下图 ,就能够发现∩∪与会合的关系.图 1-1-3解:∩∪.可用近似方法,能够获取会合的运算性质,概括以下:∪∪(∪) (∪)∪∪∪ ;∩∩ ;( ∩),( ∩)∩∩∩.讲堂小结本节主要学习了:.会合的交集和并集..往常借助于数轴或图来求交集和并集.作业.课外思虑 :对于会合的基本运算,你能得出哪些运算规律?.请你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实例,并说明其并集、交集和补集的现实含义..书面作业 :课本习题组、、 .设计感想因为本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接受,也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在教课方案上着重增强练习和拓展课本内容 . 设计中经过借助于数轴或图写出会合运算的结果,这是打破本节教课难点的有效方法 .(设计者:尚弘愿 )第课时导入新课问题 :①分别在整数范围和实数范围内解方程()( - 3 ),其结果会同样吗 ?②若会合 {<< ∈}{<< ∈ }, 则会合、相等吗?学生回答后 ,教师指明 :在不一样的范围内会合中的元素会有所不一样,这个“范围”问题就是本节学习的内容 ,引出课题 .推动新课新知研究提出问题①用列举法表示以下会合 :1)( - 2 )};{ ∈()(31)( - 2 )};{ ∈()(31)( - 2 )}.{ ∈()(3②问题①中三个会合相等吗?为何?③由此看 ,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④问题① , 会合分别含有所解方程时所波及的所有元素,这样的会合称为全集,请给出全集的定义 .⑤已知全集 {}{},写出全集中不属于会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⑥请给出补集的定义.⑦用图表示.活动:组织学生充足议论、沟通 ,使学生明确会合中的元素,提示学生注意会合中元素的范围.议论结果:① {}{,11}{,, 2}. 33②不相等 ,因为三个会合中的元素不同样 .③解方程时 ,要注意方程的根在什么范围内,同一个方程 ,在不一样的范围其解会有所不一样 .④一般地 , 假如一个会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波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会合为全集,通常记为 .⑤ {}..⑥对于一个会合,全集中不属于会合的所有元素构成的会合称为会合相对于全集的补集会合相对于全集的补集记为,即{ ∈,且}.⑦如图 1-1-3 所示 ,暗影表示补集 .图 1-1-3应用示例思路.设 { 是小于的正整数}{}{},求.活动:让学生明确全集中的元素,回首补集的定义, 用列举法表示全集,依照补集的定义写出.解:依据题意,可知 {},所以{}{}..用列举法表示的会合,依照补集的含义,直接察看写出集评论:此题主要观察补集的看法和求法合运算的结果.常有结论:( ∩)() ∪ ();(∪ )() ∩().变式训练吉林高三期末统考,文已知会合 {}{}{},则() ∩( )等于 ().{}.{}.{}.{}剖析 :思路一 :察看得 ( ) ∩( ){} ∩{}{}.思路二∪ {}, 则 ()∩()(∪ ){}.答案:北京东城高三期末教课目的抽测一,文设会合 {}{}{},则∩( )等于 ().{}.{}.{}.{}答案:浙江高考 ,理设全集 {}{}{},则∩( )等于 ().{}.{}.{}.{}答案:.设全集 { 是三角形 }{ 是锐角三角形 }{ 是钝角三角形 }. 求∩, (∪ ).活动:学生思虑三角形的分类和会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联合交集、并集和补集的含义写出结果∩是由会合中公共元素构成的会合,( ∪ )是全集中除掉会合∪中剩下的元素构成的会合 .解:依据三角形的分可知∩,∪ { 是角三角形或角三角形}, (∪ ){ 是直角三角形}.式.已知会合 { ≤ <},求.解:{< 或≥}.. { 是起码有一平行的四形}{是平行四形 }{ 是菱形 }{ 是矩形 }, 求∩.解:∩{正方形 }{ 是不相等的平行四形} {是梯形 }..已知全集 ,会合 {}{}, 足 ( ) ∩ {},() ∩ {},求数、的 .答案:812. 77.全集 { ≤3 }{},()∩等于⋯().{}.{}.{}.{}剖析:∵{≤3 },∴{> 3 }.而都大于 3 ,∴( ) ∩{}.答案:思路.已知全集{ ≤≤}{≤≤求: },();()()∪ (),( ∩ ),由此你了什么?()()∩(),(∪ ),由此你了什么?活:学生回忆集的含,教指学生利用数来解决.依照集的含,借助于数求得.在数上表示会合.解:如 1-1-3 所示 ,1-1-3() 由得{<或>}{< 或 >}.() 由得 ()∪ (){< 或 >} ∪ {< 或 >}{<或 >};∵∩{ ≤≤} ∩{ ≤≤}{ ≤≤},∴( ∩) { ≤≤ }{<或>}.∴得出结论( ∩)( )∪().() 由图得 () ∩( ){< 或>} ∩ {<或>}{<或 >};∵∪ { ≤≤}∪ { ≤≤ }{ ≤≤ },∴(∪ ){ ≤≤ }{<或 >}.∴得出结论(∪)( ) ∩( ).变式训练重庆高考 ,理已知会合 {}{}{},则()∪ ( )等于 ().{}.{}.{}.{}答案:江西高考,理设会合{< ∈ }{}{},则∪ ( )等于 ().{}.{}.{}.{}答案:.设全集 { ≤∈是质数} ∩( ){},() ∩ {},() ∩( ){},求会合、.活动:学生回首会合的运算的含义,明确全集中的元素.利用列举法表示全集件 ,把会合中的元素填入相应的图中即可.求会合、的要点是确立它们的元素合、中的元素均属于全集,因为此题中的会合均是有限集而且元素的个数不多决 .解: {},由题意借助于图,如图 1-1-3 所示 ,,依据题中所给的条,因为全集是 ,则集,可借助于图来解图 1-1-3∴ {}{}.评论:此题主要观察会合的运算、图以及推理能力.借助于图剖析会合的运算问题,使问题简捷地获取解决 ,将原来抽象的会合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正表现了数形联合思想的优胜性.变式训练临沂高三期末统考,文图 1-1-3设为全集、、都是它的子集,则图 1-1-3 中暗影部分表示的会合是()∩[( )∩]∩(∪).[( ) ∩()] ∩∩∪(∩)剖析 :思路一 :暗影部分在会合内部,清除 ;暗影部分不在会合内,清除、 .思路二 :暗影部分在会合内部,即是的子集 ,又暗影部分在内不在会合内即在() ∩内 ,所以暗影部分表示的会合是∩[() ∩].答案:.设 {},() ∩ {},( ) ∩ {},( ) ∩( ){}, 则会合 .剖析 :借助 ,如图 1-1-3,把有关运算的结果表示出来,自然地就得出会合、了.图 1-1-3答案: {}{}知能训练课本练习 .【增补练习】.设全集 {>}, 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意义.解: {>} 即不等式 >的解集中元素均不可以使>建立 ,即中元素应该知足≤∴.即不等式≤的解集 ..如图 1-1-3 所示是全集是的三个子集,则暗影部分表示的会合是.图 1-1-3剖析 :察看图能够看出,暗影部分知足两个条件: 一是不在会合内;二是在会合的公共部分内,所以暗影部分表示的会合是会合的补集与会合的交集的交集,即() ∩( ∩).答案: ( )∩(∩)安徽淮南一模,理设会合、都是{} 的子集 ,已知 ( ) ∩( ){},() ∩{},则等于 ().{}.{}.{}.{}剖析 :如图 1-1-3 所示 .图1-1-3因为 ( ) ∩( ){},(答案:安徽高考 ,文设全集) ∩{},则有{}, 会合 {}{},{}.则∴ {}.(∪ )等于 ()..{}.{}.{}剖析 :直接察看(或画出图),得∪ {},则(∪ ){}.答案:河北石家庄一模,文已知会合{}{}{},则∪ ( )等于 ().{}.{}.{}.{}剖析 :∵{},∴∪ (){}∪ {}{}.答案:拓展提高问题 :某班有学生人 ,解甲、乙两道数学题 ,已知解对甲题者有人 ,解对乙题者有人 ,两题均解对者有人 ,问:() 起码解对此中一题者有多少人?() 两题均未解对者有多少人?剖析 :先利用会合表示解对甲、乙两道数学题各样种类到解决 .解:设全集为 { 只解对甲题的学生}{ 只解对乙题的学生则∪ { 解对甲题的学生},∪ { 解对乙题的学生},∪∪ { 起码解对一题的学生},,而后依据题意写出它们的运算}{ 甲、乙两题都解对的学生},,问题便得(∪∪ ){ 两题均未解对的学生}.由已知∪有个人有个人,进而知有个人∪有个人有个人,所以有个人.所以∪∪有 (人 ),(∪∪ )有 (人 ).∴起码解对此中一题者有个人,两题均未解对者有个人.讲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①全集和补集的看法和求法.②常借助于数轴或图进行会合的补集运算.作业课本习题组、组.设计感想本节教课方案着重浸透数形联合的思想方法,所以在教课过程中要要点指导学生借助于数轴或图进行会合的补集运算.因为高考取会合常与此后学习的不等式等知识密切联合,本节也对此也予以表现 ,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有关解不等式的知识.习题详解(课本练习 ).() 中国∈ ,美国,印度∈ ,英国.() ∵{}{},∴.() ∵{}{},∴.() ∵{ ∈ ≤≤ }{},∴∈..(){} 或 {};(){};y x3(){()} 或 {()};y -2x6(){ ∈ <} 或 {<}.(课本练习).,{},{},{},{},{},{},{}..() ∈{}.() ∵,∴ .∴ {}{}.∴∈ {}.() ∵,∴ .又∵∈,∴方程无解.∴{∈ }.∴.().() ∵,∴或 .∴ {}{}.∴ {}{}.() ∵,∴或 .∴ {}{}.∴ {}{}..() 因为是任何正整数的条约数,任何正整数都是自己的条约数,所以的条约数是,即 {}.∴. () 明显,又∵∈,且,∴.() 与的最小公倍数是与的公倍数应是的倍数,明显 .(课本练习 )∩{}∪ {}..∵ ,∴或 .∵{}{},同理 {}.∴∪ {} ∪ {}{}, ∩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 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 {}{},∴ ∩( ){} ∩{}{}, ( ) ∩( ){} ∩ {}{}.(课本习题 )组.()∈() ∈ () ()∈ ()∈ ()∈ .()∈() () ∈.(){}; (){};(){}.() ∵<≤,∴ <≤.∴ <≤. 又∵∈ ,∴ .∴ { ∈ <≤}{}..(){ ≥ };(){ ≠ }; (){ 4 ≥ }.5.() ∵{<}{>}{ ≥ },∴,{}.() ∵{}{}, ∴∈ ,{} ,{}.() ;..∵{≥}{ ≥},∴∪ { ≤<}∪ { ≥}{ ≥},∩ {≤<} ∩{≥}{ ≤<}..依题意 ,可知 {}, 所以 ∩{} ∩{}{}, ∩ {} ∩ {}{}. 又∵∪ {} ∪{}{}. ∴ ∩(∪){} ∩{}{}. 又∵ ∩{} ∩{}{}, ∴∪ ( ∩){}∪ {}{}..() ∪{ 是参加一百米跑的同学或参加二百米跑的同学 }.() ∩{是既参加一百米跑又参加四百米跑的同学 }.∩{是正方形 },{ 是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是梯形 }..∵∪ { ≤ <}∪ {<<}{<<},∴(∪ ){ ≤或≥}.又∵∩{ ≤<} ∩{<<}{ ≤<},∴( ∩){<或≥}.( ) ∩ {<或≥ } ∩ {<<}{<<或≤ <},∪ (){ ≤<}∪ { ≤或≥}{ ≤或≤<或≥}.组.∵ {} ∪ {},∴.∴,{},{},{}..会合 {()}∩ {()}表示直线与直线的交点坐标;2x - y1因为 {()}{()},x 4y5所以点 ()在直线上 ,即 .{},当时 {},则∪{} ∩;当≠时 {},若 ,则∪ {} ∩{};若 ,则∪ {} ∩{};若≠且≠,则∪ {} ∩.综上所得 ,当时∪{}∩;当 ,则∪ {} ∩{};当 ,则∪ {} ∩{};当≠且≠且≠时∪ {} ∩..作出韦恩图 ,如图 1-1-3 所示 ,图 1-1-3由∪ { ∈ ≤≤ } ∩(){},可知 {}.备课资料[备选例题]【例】已知 { ∈∈ }{ ∈∈ }, 求∩,并分别用描绘法、列举法表示它.解: () ≥{∈≥},又∵ () ≤,∴{ ≤∈}.故∩{ ≤≤ }{}.【例】第十七届“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高一 )第一试设 {()>}{()>且>},则()∪∪∩∩剖析 {()>}{()>且>或<且<},则,所以∪ .答案:【例】某城镇有户居民 ,此中有户有彩电 ,有户有空调 ,有户彩电和空调都有 ,则彩电和空调起码有一种的有户 .分析 :设这户居民构成会合 ,此中有彩电的构成会合 ,有空调的构成会合 ,以下图 .有彩电无空调的有户 ;有空调无彩电的有户 ,所以两者起码有一种的有户 .填 .图 1-1-3差集与补集有两个会合、,假如会合是由所有属于但不属于的元素构成的会合,那么就叫做与的差集,记作(或 \).比如 {}{}{}.也能够用韦恩图表示,如图 1-1-3 所示 (暗影部分表示差集).图 1-1-3 图特别状况 ,假如会合是会合的子集,我们把看作全集,那么与的差集 ,叫做在中的补集,记作B .比如 {}{} B {}.也能够用韦恩图表示,以下图 (暗影部分表示补集).从会合的看法来看,非负整数的减法运算,就是已知两个不订交会合的并集的基数,以及此中一个会合的基数,求另一个会合的基数,也能够看作是求会合与它的子集的差集的基数.(设计者:赵冠明)学习是一件增加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也许我们困苦过,在困难的竞争中,也许我们疲惫过,在失败的暗影中,也许我们绝望过。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第一章:集合的基本概念1.1 集合的定义引入集合的概念,解释集合是由明确的、相互区别的对象组成的整体。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等。

1.2 集合的元素介绍集合中元素的性质,如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解释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明确元素属于或不属于一个集合。

1.3 集合的类型分类介绍集合的常见类型,如自然数集、整数集、实数集等。

讲解集合的子集概念,即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都是另一个集合的元素。

第二章:集合的运算2.1 集合的并集介绍并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集合。

讲解并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举例说明并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2 集合的交集解释交集的定义,即两个集合共有的元素的集合。

展示交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分析交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2.3 集合的补集引入补集的概念,即在全集范围内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的集合。

讲解补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探讨补集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第三章:集合的运算规则3.1 集合的德摩根定理讲解德摩根定理的内容,包括德摩根律的两种形式。

分析德摩根定理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3.2 集合分配律介绍分配律的概念,即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运算规律。

解释分配律在集合运算中的重要性。

3.3 集合恒等律讲解集合恒等律,即集合的并集和交集与集合本身的关系。

探讨集合恒等律在集合运算中的应用。

第四章:集合的应用4.1 集合的划分介绍集合的划分概念,即把一个集合分成几个子集。

讲解集合划分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表示。

举例说明集合划分的应用。

4.2 集合的包含关系解释集合的包含关系,即一个集合是否包含另一个集合的所有元素。

探讨集合包含关系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4.3 集合在数学中的应用分析集合在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如几何、代数等。

通过实例讲解集合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第五章:集合的练习题及解答5.1 集合的基本概念练习题及解答设计关于集合定义、元素、类型等基本概念的练习题。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主题介绍学习主题名称:集合的交运算和并运算主题内容简介:(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学习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微课用于学生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的意识,能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通过合作学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学情分析前需知识掌握情况:学生已经学过了集合的基本概念及相关性质;高一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到抽象因此借助维N图等方式过渡更自然。

对微课的认识:微课学习的时间地点较为自由,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2.微课短小而精悍,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常遇到的疑难问题,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3.微课资源便于传输交流,又可以反复利用,能提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按需选择学习的机会,灵活性更大。

学生特征分析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当然如果是传统枯燥的讲练形式,可能学生学起来效果会不理想。

对我将利用微课辅助的课堂模式学生应该会很感兴趣。

学习风格:学生平时学习是比较被动的,自觉性较差,自主学习能力弱。

他们喜欢生动有趣的课堂。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分析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目的:利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利用微课可以更加直观、更加高效突破重难点。

微课资源可以重复使用,学生可以将微课资料保存,过后继续学习,巩固知识。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时机:微课穿插于课堂的新授知识中,并传于班级群中,有利于学生课后反复观看学习。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方式:课堂上利用微课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然后教师引导组织,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微课用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片段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对应的教学目标创设情景兴趣导入问题 1 在运动会上,某班参加百米赛跑的有4名同学,参加跳高比赛的有6名同学,既参加百米赛跑又参加跳高比赛的同学有2名同学,那么这些同学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2 某班第一学期的三好学生有李佳、王燕、张洁、王勇;第二学期的三好学生有王燕、李炎、王勇、孙颖,那么该班哪些同学连续两个学期都是三好学生?用我们学过的集合来表示:A={李佳,王燕,张洁,王勇};B={王燕,李炎,王勇,孙颖};C={王燕,王勇}.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问题3 集合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三个集合之间有什么关系?质疑、引导分析思考、自我分析从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自然的走向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集合元素之间的关系。

高中数学集合基本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基本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集合基本运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基本运算规则。

2. 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基本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基本运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 集合的差集和补集概念的理解。

2. 运用基本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基本运算规则。

3. 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运算方法。

4. 集合运算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相关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的基本含义和表示方法。

2. 讲解:介绍集合的交集、并集、差集、补集等基本运算方法,并讲解运算规则。

3. 示例:给出若干例题,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理解集合运算的过程和方法。

4.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5.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方法进行解题。

6. 总结: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集合的基本运算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相关章节内容。

2. 练习题和实例题。

3. 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2. 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

八、教学反馈
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

2. 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

3. 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下节课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符号。

2. 掌握集合的交集、并集和补集的运算规则。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进行简单的问题求解。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法。

2. 集合的交集运算。

3. 集合的并集运算。

4. 集合的补集运算。

三、教学过程: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法a) 定义集合:集合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组成的。

b) 集合的表示法:集合可以用花括号{}表示,例如:A = {1, 2, 3}。

c) 元素:集合中的每一个对象称为元素,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a ∈ A。

2. 集合的交集运算a) 定义交集运算:集合A和集合B的交集,记作A ∩ B,表示同时属于A和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交集运算的性质:(1) 交换律:A ∩ B = B ∩ A。

(2)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3)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c) 示例:设A = {1, 2, 3},B = {2, 3, 4},求A和B的交集。

3. 集合的并集运算a) 定义并集运算:集合A和集合B的并集,记作A ∪ B,表示属于A或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并集运算的性质:(1) 交换律:A ∪ B = B ∪ A。

(2) 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

(3) 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 C)。

c) 示例:设A = {1, 2, 3},B = {2, 3, 4},求A和B的并集。

4. 集合的补集运算a) 定义补集运算: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记作A'或Ac,表示属于U而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b) 补集运算的性质:(1) A ∪ A' = U。

(2) A ∩ A' = ∅。

(3) (A')' = A。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

高中数学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计划:《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等基本运算的定义,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图形展示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和数学表达,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集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则。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并能准确应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约5分钟)●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学生熟悉的场景(如班级学生选课情况、图书馆藏书分类等)引入集合运算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运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复习旧知:简要回顾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和元素性质,为学习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明确目标: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并能运用这些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讲授新知(约15分钟)●定义讲解:分别讲解集合的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强调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运算规则。

●图形展示:利用Venn图等图形工具,直观展示集合运算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的直观意义。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不同集合运算的结果,加深对集合运算的理解。

3. 动手操作(约10分钟)●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套集合运算的实物教具(如卡片、模型等),让学生动手进行集合运算的模拟操作。

●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相互纠正错误,共同提高。

●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集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4. 练习巩固(约15分钟)●课堂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集合运算的知识和技能。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性质。

2. 掌握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给定集合的并集、交集和补集。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规律。

2. 利用维恩图和数轴等工具,直观展示集合间的基本运算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集合间的基本运算概念及性质。

2. 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难点:1. 理解集合间基本运算的内在联系。

2. 熟练运用集合间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来解决问题。

环节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学习并集、交集、补集的概念及性质。

2.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集、交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环节四:巩固练习1. 教师给出典型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讲解答案,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环节五:拓展延伸1. 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与合作探究环节的互动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册题目和实际问题解题报告,评估学生对集合间基本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结束后,进行测试,全面检测学生对集合间基本运算的掌握情况。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集合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定义和各自的求解。

培养学生类比、分析、归纳的能力,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问题情境,归纳概括并集、交集与补集的定义;通过学习Venn图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集合运算解决学生身边实际具体事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数学的敏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理解交集、并集与补集的定义、表达方式和各自的求解,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重点]交集、并集与补集的定义概括和各自求解。

四、[教学方法]1、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启发式引导法为主,问答式教学法、反馈式评价法为辅。

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思考,通过学习Venn图画法,培养学生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最终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学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换角色,不仅关注教授学生的具体知识,更应关注教授学生学习的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归纳—检验—应用”的学习过程,启发学生学习思维,最终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采用类比思想,在集合和实数之间关系相似的情况下,联想实数的基本运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集合是否也能进行基本运算?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然后观察以下实例,探索集合C与集合A、B之间的关系:(1)A={x|x是高一年级男同学},B={x|x是高一年级女同学},C={x|x是高一年级的同学}(2)A={x|x是有理数},B={x|x是无理数},C={x|x是实数}2、讲授新课(1)并集的定义讲解在同学们对上述集合有一定的认识后,老师提出从集合元素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纳概括并集的定义,此环节为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教师可通过引导和补充等启发式教学方法带引学生进行突破。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设计一、引言集合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等。

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学习更高级集合理论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等基本运算。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并能正确运用集合的符号表示法。

2. 掌握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 能够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集合的基本概念讲解集合的定义和符号表示法,引导学生理解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整体。

示例:A={1,2,3,4},B={3,4,5},则A和B分别为一个集合。

2. 集合的交运算介绍集合的交运算,即求两个集合中共有的元素。

示例:A∩B={3,4},表示A和B的交集。

3. 集合的并运算讲解集合的并运算,即将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合并成一个集合。

示例:A∪B={1,2,3,4,5},表示A和B的并集。

4. 集合的差运算说明集合的差运算,即从一个集合中去掉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

示例:A-B={1,2},表示从集合A中去掉集合B的元素。

5. 集合的补集介绍集合的补集,即由全集中不属于某个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示例:若全集为U={1,2,3,4,5},A={1,2,3},则A的补集为A'={4,5}。

6. 综合运算通过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示例:已知A为甲班的学生集合,B为乙班的学生集合,问既是甲班学生又是乙班学生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首先通过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符号表示法,让学生对集合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然后依次讲解集合的交、并、差和补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问题,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

3. 对话互动法: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维发展。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集、交集的概念;2. 掌握并集、交集的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并集、交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探究并集、交集的性质;2. 利用图形直观展示并集、交集的结果;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并集、交集的概念;2. 并集、交集的运算方法。

难点:1. 并集、交集的性质;2. 运用并集、交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实例;2.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图形。

学生:1. 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2. 准备相关的数学书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并集、交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讲解:讲解并集、交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图形展示: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并集、交集的图形,让学生直观理解。

4. 练习与讨论: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解题思路。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2. 选择一道实际问题,运用并集、交集的知识解决;3. 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并集、交集概念和运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反思课堂讲解的节奏是否适中,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新知识。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对某些知识点进行补充或调整。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必修一《集合的基本运算》优秀教学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一.教材分析我校选用的是人教A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1》,课程为第一章《集合与函数的定义》中1.1.3节《集合的基本运算》中并集的内容,一个课时。

并集是在学习集合定义以及集合的性质之后学到的,它对日后学习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区间等内容起到知识储备作用。

教材内容的分析:1.在教材内容上,教材通过“思考”小栏目设置的问题,引出并集的定义,通过图形即Venn图和数轴对定义进行了直观的描述。

2.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把并集、交集、全集和补集归入集合的基本运算中。

3.在习题的安排顺序上,教材是在学完知识点后才安排习题。

4.在重难点上,人教版教材主要着重于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对集合的并集运算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强调了Venn图的应用,教材中注重三种语言即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

优点:1.提出一道类比实数加法的思考题,通过学生思考,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从整体上看,新教材内容显得清晰明确,有条理,体现了并集其实就是集合的一种基本运算的思想。

3.教学内容、知识量少且简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留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但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的要求更高。

缺点:1.例题和习题的安排不够合理。

教材这样安排不能立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不能及时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

2.不能够以一般到特殊的方法,体现出并集的几个比较重要的性质(A B B A =;A A A = ;A A =∅ ;B A B B A A ⊆⊆,;如果A B ⊆,那么A B A = )。

二.学情分析:1.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高一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

2.知识掌握上: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集合的定义,对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在理解集合间的基本运算上,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予以直观明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

集合的基本运算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 学会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3. 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

2. 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集合运算。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集合的图形示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集合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讲解集合的表示方法,如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元素。

2. 引导学生思考集合的基本运算,引发学生对交集、并集、补集的兴趣。

二、集合的交集(10分钟)1. 介绍交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共同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交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交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交集。

三、集合的并集(10分钟)1. 介绍并集的定义:两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并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并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并集。

四、集合的补集(10分钟)1. 介绍补集的定义:一个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即全集中不属于该集合的元素组成的集合。

2. 演示补集的运算方法,通过图形示例解释补集的概念。

3.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找出补集。

五、集合的基本运算练习(15分钟)1. 给出一些集合,让学生运用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方法,求出相应的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集合的图形表示,验证运算结果的正确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运算规律,并能够运用集合的基本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图形示例,直观地理解集合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六、集合的运算性质(10分钟)1. 介绍集合的运算性质,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 通过示例讲解和图形表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

集合的基本运算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包括并集、交集、差集和补集的定义及其性质;2. 使学生能够运用韦恩图展示集合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 让学生理解集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在兴趣班报名、活动组织等方面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运用韦恩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倾听、表达和尊重他人意见;3. 使学生认识到集合运算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数学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但需加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和讨论,掌握集合的基本运算,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集合的基本运算为主题,包括以下几部分:1. 集合的基本概念复习:回顾集合的定义、元素的性质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为学习集合运算打下基础。

2. 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并集的定义及性质;- 交集的定义及性质;- 并集与交集的运算法则;- 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3. 集合的差集与补集:- 差集的定义及性质;- 补集的定义及性质;- 差集与补集的运算法则;- 韦恩图表示集合的差集与补集。

4. 集合运算的应用:- 利用集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如兴趣班报名、活动组织等;- 分析生活中的集合运算实例,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

示范教案(集合的基本运算-并集、交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集和交集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并集和交集的基本运算方法。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并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2. 交集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3. 并集和交集的性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并集和交集的定义及其运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并集和交集的性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索并集和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并集和交集的基本运算技巧。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学生分组合作的材料。

教案内容请稍等,我需要更多时间来为您编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集合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进入并集和交集的学习。

2. 新课讲解:讲解并集和交集的定义,通过示例演示并集和交集的运算方法。

3.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对并集和交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课堂练习:1.1 集合A = {1, 2, 3}, 集合B = {3, 4, 5},求A∪B和A∩B。

1.2 集合C = {2, 4, 6}, 集合D = {4, 5, 6},求C∪D和C∩D。

八、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集和交集的性质,如:1.1 集合A∪B = 集合B∪A。

1.2 集合A∩B = 集合B∩A。

1.3 集合A∪B = 集合A + 集合B 集合A∩B。

九、总结与拓展:1. 总结并集和交集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并集和交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求两个无限集合的并集和交集?十、布置作业:1.1 集合E = {1, 2, 3, 4}, 集合F = {3, 4, 5, 6},求E∪F和E∩F。

1.2 集合G = {x | x 是正整数}, 集合H = {x | x 是偶数},求G∪H和G∩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6 的正约数},B={10 的正约数},
C={6 与 10 的正公约数},D={6 或 10 的正公约数}
并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解: A=1,2,3,6}, B={1,2,5,10}, C={1,2}
CA,CB
A=1,2,3,6}, B={1,2,5,10},
类比实数的加法,利 用实例引导并集交 集的概念,启发学 生思考,培养学生 观察、比较和归纳 概括的能力。
一、新课教学
1. 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 A 或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
集合,称为集合 A 与 B 的并集(Union)
记作:A∪B
读作:“A 并 B”
即: A∪B={x|x∈A,或 x∈B}
例题与练 习:
讲授新课
例题与练习:
3. 例题:
例 1.设 A={x|x>-2} ,B={x|x<3},求 A∩B.
解:A∩B={x|x>-2}∩{x|x<3}={x|-2<x<3}.
例 2.设 A={x|-1<x<2} ,B={x|1<x<3},求 A∪B 和 A∩B
解:A∪B={x|-1<x<2}∪{x|1<x<3}={x|-1<x<3}.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课题】: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 Venn 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4)通过使用符号表示、集合表示、图形表示集合间的关系与运算,让学生感受集合语言 在描述客观现实和数学问题中的意义,学习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义转换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以及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突破点】:从实际问题引入通过例子中的“公共元素”“所有元素”“剩余元素”组成 的集合来引出集合的交集、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交集的 Venn 图表示
引导学生明确并集
和交集的的概念。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
括能力。
如:{1,2,5,6}∩{1,3,5,10}={1,5}.
又如:A={a,b,c,d,e} ,B={b,d,e,f,g} ,则 A∩B={b,d,e}.
3.交集和并集的性质
由交集的定义,有:A∩B=B∩A
(交换律)
(A∩B)∩C= A∩(B∩C)
并集的 Venn 图表示
A
B
A∪B
二、讲授新 课
如:{1,2,3,6}∪{1,2,5,10}={1,2,3,5,6,10}.
2. 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 A 且属于集合 B 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叫做集合 A 与 B 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
读作:“A 交 B”
即: A∩B={x|∈A,且 x∈B}
={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 5.设 L1,L2 分别是平面内两条直线 l1 和 l2 上点的集合,试用集
合的运算表示这两条直线 l1 和 l2 的位置关系。
解:平面内两条直线 l1 和 l2 可能有三种关系:相交,平行,重合
(1)当两条直线 l1、l2 相交于一点 P 时,L1∩L2={点 P};
A∩B={x|-1<x<2}∩{x|1<x<3}={x|1<x<2}
例 3.A={4,5,6,8},B={3,5,7,8},求 A∪B 和 A∩B.
解:A∪B={3,4,5,6,7,8};
A∩B={5,8}
例 4.设 A={x|x 是等腰三角形},
B={x|x 是直角三角形}, 求 A∩B.
解:A∩B={x|x 是等腰三角形}∩{x|x 是直角三角形}
(结合律)
A∩B A ,A∩B B ,
A∩A =A,A∩Φ = Φ
由并集的定义,有:A∪B=B∪A
(交换律)
(A∪B)∪C=A∪(B∪C)
(结合律)
A A∪B ,B A∪B ,
A∪A =A, A∪Φ = A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 A 与 B 的并集与交集Leabharlann BAA(B)A
B
AB
A
B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 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2)当两条直线 l1、l2 平行时,L1∩L2=Φ;
(3)当两条直线 l1、l2 重合时,L1∩L2= L1=L2。
练习: P11
Ex 1、2、3
4.补集与全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
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 U。
D={1,2,3,5,6,10}
AD,BD
观察下面两个图的阴影部分,它们同集合 A、集合 B 有什么关系?
如上图,集合 A 和 B 的公共部分叫做集合 A 和集合 B 的交 集(图 1 的阴影部分),集合 A 和 B 合并在一起得到的集合叫做集 合 A 和集合 B 的并集(图 2 的阴影部分). 问题:观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 C 与集合 A、B 之间的 关系吗? (1) A={1,3,5}, B={2,4,6}, C={1,2,3,4,5,6}; (2) A={x|1<x<6},B={ x|4<x<8},C={ x|1<x<8}; (3) A={x|1<x<6},B={ x|4<x<8},C={ x|4<x<6}; (4) A={2,4,6,8,10},B={2,3,5,8,9,12},C={2,8} (1)集合 C 是集合 A、B 的并集。 (2)集合 C 是集合 A、B 的并集。 (3)集合 C 是集合 A、B 的交集。 (4)集合 C 是集合 A、B 的交集。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题引 入
一、复习提问:
1、集合有几种表示法?
2、子集的概念及有关符号与性质。
(1)列举法、描述法、韦恩图法
(2)集合 A 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 B 中的元素,集合 A 称为集
合 B 的子集。记为 A B
性质 1: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 A A;
性质 2:对于集合 A,B,C,如果 AB 且 BC,那么 A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