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

合集下载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兴国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溯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

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

兴国山歌如何写成非文化遗产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兴国山歌是什么呢?兴国山歌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民间歌谣,它来自于湖南省兴国县。

这种山歌很特别,因为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叫做"对口吹口"。

什么是"对口吹口"呢?就是两个人面对面唱歌,一句接一句,唱来唱去,有问有答,就好像在对话一样。

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讲故事的,有表达感情的,也有调侃打趣的。

这些歌谣传承了很久,从古到今,一直流传在兴国这片土地上。

我觉得兴国山歌真的超有趣!小时候,我经常听爷爷奶奶和邻居大爷大妈们唱兴国山歌。

他们边做家务活边唱,声音洪亮有力,歌声飞扬在田间地头。

我最喜欢他们唱的是some讲述悲欢离合的情歌了,总能把人听得揪心扉心。

渐渐长大后,我开始学习这种独特的唱法。

刚开始我擅长做出口型,可是总唱不准调。

爷爷就耐心地教我,一遍又一遍地纠正我的音准。

慢慢地,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对口吹口,心里高兴极了!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或家人聚会,我和弟弟妹妹们就会互相挑衅,看谁能唱得更动听些。

有时候妈妈也加入,我们就一家人大玩"山歌对口吹"的游戏,把客厅变成了嘻闹的"歌场"。

兴国山歌不仅好玩有趣,它还像一本厚厚的图画书,记载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点点滴滴。

听一首歌就能了解到許多有趣的民俗风情,譬如节日的庆祝活动、婚嫁的礼俗习惯等等。

可是,随着现代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少有人会唱兴国山歌了。

我们这些晚辈连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都快遗忘啦!有一次,我在外婆家里找到了一些写有山歌歌词的旧笔记,里面记载了无数优美动人的歌句。

我看了之后,心里很难过,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唱里面大部分的歌谣了。

我觉得,我们一定要努力传承兴国山歌呀!这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啊。

如果有一天,兴国山歌真的失传了,那该有多可惜啊。

作为新一代,我们应该怎么来保护好兴国山歌呢?我想到了好几个办法:首先,我们要从小就学习唱兴国山歌,把这门艺术牢牢地传承下去。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研究述评

兴国山歌是 赣 南客 家 山歌 的典 型代 表 。它 以悠 久 的历 史、 绚丽的文学 、 优 美 的旋律 深 得客 家 人 民的爱戴 并 流传 至 今, 特别是在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 兴 国山歌赋予革命 的 内容并在 中央苏 区广 为流传 , 也诞 生 了曾子贞 等数 十位兴 国 山歌手 , 对于宣传党的政策 和鼓 动人们参 加红 军 曾起 着重 要 作用 。近十年来 , 兴 国山歌作 为首 批 国家非物 质文化 遗产 保 护项 目, 得 到各 级政 府和社会 人士的关 注 , 作 了大量的卓有 成
0 1 3年 第 6月 第2 1 4卷 2期
长沙铁道 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J u n e .2 0 1 3
Vo 1 . 1 4 No . 2
兴 国 山歌 研 究 述 评
欧 阳绍 清 。 梅 洪琼 ( 井 冈 山 大 学 艺术 学 院 , 江西 吉安 3 4 3 0 0 9 )

很好 的“ 肚 才” . 能“ 出 口成 章” 即兴 编创符 合旋律 框架 的 “ 一
曲多 用 ” 式 文辞。等等 , 都 充 分 印证 兴 国 山 歌 的 文 学 ( 歌词 ) 方 面 的研 究 优 于 旋 律 形 态 与 结 构 的研 究 成 果 。 纵观其研究历史及其成果 . 笔 者 认 为 可 以 分 为两 个 时 期 , 第 一 时 期 为 新 中国 成 立 后 至 二 十 世纪 末 , 称之为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产保护前期” ; 第 二时期是 二十 一世纪至今 , 由 于 全 国 民 间 文 艺 进入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与 传 承 时 代 , 兴 国 山 歌 的 研 究 也称 之 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期” 。
格特点三个方面 阐述 了兴 国 山歌全貌 。笔 者 以为 , 该文 是一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简述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简述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简述
兴国山歌是中国江西省的一种民间山歌,起源于兴国县的农家乐活动。

该山歌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兴国县农村地区的农民开始以农家乐的形式进行娱乐活动。

他们在农忙季节结束后,聚集在一起,唱山歌、跳舞等,以放松身心和丰富生活。

这些山歌多以唱词简单、旋律欢快为特点,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山歌逐渐引起了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关注。

他们认识到山歌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对传承地方文化和促进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进一步推动兴国山歌的发展,当地政府组织了一系列有关山歌的比赛、演出和培训活动。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兴国山歌逐渐被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参与到兴国山歌的创作和表演中,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山歌队伍。

一些具有才华的创作人也开始涌现,他们通过创作新的歌曲丰富了山歌的内容和形式。

今天,兴国山歌已经成为兴国县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

该县定期举办山歌比赛和演出,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赏。

兴国山歌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一些艺术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中有所亮相。

兴国山歌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反映了中国农村文化的多样性和生机。

兴国山歌在娱乐民众
的同时,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收后的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

兴国山歌的乡土情近年来,电视连续剧《长征》主题歌,——《十送红军》,全国上下广为传唱,而词曲原型便是取自兴国山歌——《送郎调》,《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渊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首山歌三个师”被传为佳话,一首《苏区干部好作风》唱响了整个苏区,至今仍在传唱。

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接见。

兴国山歌在苏区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当年客家人也是唱着歌去当红军、去参加长征、去打天下的。

此后歌随人走,唱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党的女儿》插曲。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山歌迎你到兴国》兴国山歌,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音调既高且长,回荡山谷,意在引人注意。

中间是字多腔少的数板性音调,然后又经过一个固定的句式,“心肝格”或“心肝哥(妹)”(苏区时期改为“同志哥”),预示着歌唱将要结束。

表达不同的感情,不同的语气,形成独特风格。

《如:“哎呀嘞——哎!打只山歌过横排,横排路上石崖崖;行了几多石子路,心肝格,着烂几多禾草鞋。

”。

《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用多种表达方式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英文回答: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 unique form of folk music that originated in Xingguo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China. These songs are known for their simple yet profound lyrics, catchy melodies, and rich cultural heritage. They have been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erving as a means of communication,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expression for the people of Xingguo.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Xingguo Mountain Songs is their use of vivid imagery and metaphorical language to convey emotions and tell stories. For example, in the song "The Moon Represents My Heart", the moon is used as a symbol of love and longing, creating a powerful and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the listener.In addition to their lyrical content, 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hythmic patterns andvocal techniques. The singers often use a technique called "luogu", which involves alternating between high and low pitches to create a dynamic and engaging performance.Overall, Xingguo Mountain Songs are a treasured part of Chinese cultural heritage, reflecting the history, traditions, and values of the people of Xingguo County.中文回答:兴国山歌是中国江西省兴国县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 场面。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 木的劳动场面。
• “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 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 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 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 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中或劳动后伸腰舒气 的感叹声。引起上山的樵夫, 放排的工人, 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 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 代代相传, 蔚然成风。
3.唱腔悠长 各地方言歌谣均有自己的特点, 兴国山 歌则刚柔悠长。
4.调式、 调性多样, 音乐个性鲜明 由于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地理、 人文等因素,这就决定了客家山歌的复杂 性、多样性。除语言、 音调上的差异外, 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调性上的特色。
(2 )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 作方式, 流落四方的生活, 长期的与自然 的斗争, 决定了兴国山歌的淳朴、简单、 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华。客家一 直崇简” 亲 “掘” , 贬 “奢” 抑 “侈” 。在数量宏大的各类客家民歌中无 论是曲调还是语言, 都是质朴无华的。大 量的兴国山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 琅琅上口的歌词, 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的各 个方面。
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县创建了全 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
结语
兴国山歌反映了兴国人民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系, 具有深厚的其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保护发展好兴国山歌 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民族艺术的需要.也是弘扬优秀 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兴国山歌
钟科元 江西师范大学
客家山歌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它的 曲调抒情奔放、 细腻缠绵、 风格独特, 客 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 它富有客家 人的语言特色, 形成民歌中独立的一支。 它曲调丰富、委婉动听,不仅是客家人的 口头音乐文学,还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 最为放达、也是最为动听的歌种之一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三、特殊的革命历史:毛泽东为古田会议 起草的决议中就指出“要把革命故事、歌 起草的决议中就指出“ 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当时 谣作为材料,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的苏区从普通群众到战士,几乎人人都能 唱山歌,自此,兴国山歌被赋予新的历史 唱山歌, 使命,这些山歌既是苏区人民生活的真实 写照,又是苏区文艺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可以说,山歌推动了革命的发 展,同时革命也推动了山歌的传播。
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是典型的以农业 为主的族群,所以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演 唱的山歌其主题多与农业生产 日月风雨等有 关 如 高山 上开良田 (书俚 三跌板):哎呀嘞 三跌板) ! 苟不教,性乃迁 呃,( )尧舜登基都十 八(啊)年喏;尧舜(个)登基就雨水好, 早晨日头夜变天,你几晓得 AI同志格,(格 AI同志格,(格 )高山 上开良(哎)田呃
兴国为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山歌由于歌唱者兴国山歌由于歌唱者不分老少不分职业不分老少不分职业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怒哀乐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出口成歌出口成歌在民间广在民间广受流传成为兴国县受流传成为兴国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兴国山歌的起源术兴国山歌的起源传唱和嬗变与客家传唱和嬗变与客家的历史文化生存环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俗习惯息息相境和民俗习惯息息相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兴国山歌是随着客家先民的迁入山区而产生的它的迁入山区而产生的它萌芽于唐末到宋代因萌芽于唐末到宋代因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深受唐宋诗词的影响而渐趋成熟并广为流传
光荣
。 2006年5月20 2006年 日,兴国山歌经国 务院批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近几年, 兴国山歌先 后唱响在 《客家民歌》 客家民歌》 《同一首歌》 的舞台 同一首歌》 上, 《乡村大世界》 乡村大世界》 等大型栏目中。

防震减灾兴国山歌汇编讲解

防震减灾兴国山歌汇编讲解

防震减灾兴国山歌汇编一、震情形势要认清( 1 )哎呀嘞……人逢喜事精神爽,百花逢春分外香。

我今朝唱嘛格,防震减灾保安康。

( 2 )哎呀嘞……钟鼓不打就不明,道理不讲就不清。

防震减灾要搞好,震情形势要认清。

(3)哎呀嘞……新版地震区划图,重点防御有赣州。

全国参数已变化,兴国防范在六度。

(4)天有不测降风云,地有不测起祸星。

宁可千日无地震,不可一日无防心。

(5)哎呀嘞……防患未然莫大意,防震减灾建体系。

三大体系建设好,居安思危不吃亏。

(6)哎呀嘞……三大体系第一桩,监测预报记周详。

兴国建立地震台,数据省市都共享。

(7)哎呀嘞……想要斫柴上山冈,想要捕鱼先织网。

群测群防无死角,三网一员全到岗。

(8)哎呀嘞……三大体系第二桩,震害防御建规章。

齐抓共管明职责,部门配合敢担当。

(9)哎呀嘞……三大体系第三桩,应急预案定周详。

设施设备要落实,应急物资建台帐。

(10)哎呀嘞……防震减灾重在防,自救能力要加强。

平时应急多演练,急时避险不慌张。

(11)哎呀嘞……防震减灾重在防,麻痹大意会上当。

将比河下涨大水,河堤不固会遭殃。

(12)哎呀嘞……鸦鹊做薮唔怕高,就怕遇到猫头雕。

唔怕地震咁凶险,就怕麻痹蛮糟糕。

(13)哎呀嘞……万物一行服一行,地震就要时时防。

人人绷紧防震弦,有备无患保安康。

二、地震现象要记清(1)哎呀嘞……灯笼点火心里明,地震现象要记清。

纵使地震灾害大,有备无患心不惊。

(2)哎呀嘞……地球整体象只球,共分三层结成珠。

地壳地幔和地核,不停运转分春秋。

(3)哎呀嘞……牵动瓠hu藤瓠叶动,地震牵动地表动。

构造地震占多数,各种类型不相同。

(4)哎呀嘞……岩层破裂称断层,两侧错位是祸根。

大余南城断裂带,经过兴国在中间。

(5)哎呀嘞……都哇兴国冇地震,麻痹心理也不轻。

一五年度九月三,听到地下打雷声。

地震台网一测定,兴江陈也吓一惊。

虽然是只小地震,时刻警惕总更赢。

(6)哎呀嘞……地震现象不稀奇,就像刮风和下雨。

每日地震上万次,极少伤害我和你。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

兴国山歌简介《兴国山歌》是山歌的一个流派,是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兴国县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

这种音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被誉为江西省山歌中的翘楚。

广泛流传于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等地。

《兴国山歌》的历史悠久,珠江流域的岭南、闽南地区曾先后传来歌咏民生的山歌,而《兴国山歌》就是其中之一。

主要反映了兴国百姓的生活、情感、风俗和社会变迁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本地特色。

这种民间音乐的演唱方式非常特别,通常在十人左右的小合唱团队中演唱,有一位主唱和九位和唱者。

唱法采用的是旋律跳跃、重复回旋的方式,歌声深情悠扬,充满了传统民间文化的气息。

《兴国山歌》的主题非常广泛,包括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婚礼、丧礼、困难时期克服困难、民间信仰等等。

歌词中往往充满哲理和智慧,例如,“治江河要拓渠,办家务必减嗔”,充分反映了当地人勤劳智慧生活的态度。

《兴国山歌》是江西省的传统文化,其音乐风格与歌词表达展现了当地百姓的文化传统和民生状况,同时通过在当地的传唱和演唱,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更是江西省文化中的一部分,体现了江南地区民间传统音乐的宝贵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兴国山歌》的传承和弘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江南地区的文化历史,也可以体验这种最真实的民间音乐的魅力和才华。

《兴国山歌》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唐代时期,将兴国作为置州治府,当地社会从平安乡合并成置州治府,地位逐渐上升。

这时期的兴国地区军民频繁往来,自然形成了一种以歌唱表达情感的文化氛围,其中便有了《兴国山歌》的原型,成为一种反映兴国地区民间生活、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音乐作品。

在清代,兴国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随之带来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发展。

当时的《兴国山歌》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文化内涵也随之增加。

由于底层阶级的广泛参与,使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传唱。

这段时期《兴国山歌》也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曲调、音乐形式和演唱方式,成为江西地区山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

论江西民歌《兴国山歌》的艺术特征作者:周倩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13期【摘要】 ;江西兴国是著名的山歌之乡,而兴国山歌则是一种独具特色、又饱含客家民俗风情的山歌形式,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兴国山歌》刚健粗犷而清新动听,高亢激越又朴实平易;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而且凭借兴国山歌的接地气使兴国山歌传到了全国各地,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赞赏和喜爱。

兴国县也因此成为了“山歌之乡”。

本文以民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江西民歌《兴国山歌》为研究对象,从它的音乐特点、歌唱法及歌唱审美等方面来探讨兴国山歌唱方法上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 ;江西民歌客家音乐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 ;G633.951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3-163-01一、《兴国山歌》的调式调性特征兴国山歌通常采用的是五声调式,因为山歌大部分是即兴的,所以会出现时值比较短的偏音。

兴国山歌主要分了徵调式和羽调式两种。

不同种类的山歌用的调式也不大相同。

兴国山歌的调式调性大部分是让人感觉朗朗上口的,因为当时的人习惯了欣赏羽调式,徵调式可以说是由羽调式发展而来的。

羽调式的兴国山歌占了山歌的绝大部分。

演唱中有很多的经过音也是山歌的一大特色,经过音的作用更是即兴演唱用的比较多的。

乐句“尧舜登基一百年”和“高山崠上开良田”的最后都落在了主音G羽上,而这两个乐句的跌板处(兴国山歌在落韵时结束在主音上,当地人称之为“跌板”)都用了切分的节奏,并且在音调上构成了小三度,再下行回到主音,使旋律稳定在羽调式上。

兴国山歌有时还会有别的调式调性产生,第一小节到第十四小节最后的音都落G羽音时,属于规整的G羽五声调式,而后旋律发生了变化,从第十五小节到全曲结束,调式由G 羽五声调式转换成了G徵五声调式时,就是典型的同主音的调式交替。

以五声音阶为主,以六声音阶为辅;以羽调式为主,徵调式为辅;以单一调式为主,调式互相的转换和交换为辅都是兴国山歌在调式调性上的重要特征。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

兴国山歌民间艺人访谈录钱贵成范干忠背景材料:兴国山歌是赣南客家乡民所唱的一种原生态民间歌谣,因盛行于江西省的兴国县而得名。

它不仅广泛流传于兴国本地,而且还传播到其周边的赣县、宁都、瑞金、吉安、永丰、峡江等县、市,甚至远及闽西的宁化、长汀等地域。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曲“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兴国山歌曾唱遍整个江西苏区,成为有力的战地宣传武器,产生了巨大的革命影响。

当年,兴国的一些著名山歌手还受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中央领导的称赞。

新中国成立后,兴国山歌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歌唱新中国等方面更是闻名遐迩。

它是江西民间歌曲中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山歌,是赣南客家文化中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蕴涵。

1996年,文化部正式命名兴国县为“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2006年,兴国山歌又进一步被文化部列入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兴国山歌的历史起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论。

1988年新编的《兴国县志》称,兴国山歌的起源与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木客歌有关,“相传起源于唐代木客(伐木工人)山歌”,[1] 甚或说它“起源于秦末兴国上洛山中为造阿房宫而伐木的木客之歌”,并指称“太上隐者”所作的《木客》诗,就是上洛山中木客所唱的最早的兴国山歌。

[2] 但稽考相关文献,发现这种现今颇为流行的说法,并无确切的文献依据,以讹传讹的成份颇重。

早在300年前,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任兴国县令的张尚瑗在《潋水志林》中就曾对此说法作过稽考和澄清,他说:“予至兴,访上洛所在,士夫父老未有曾登临者,第指西江之右,龚公山之左,谓上洛在焉。

既亲造搜核,冈岭纡互,无从阅实。

西江邑中土,名在儒林乡。

县志称上洛山在大足乡,道里不符。

木客之诗‘酒尽君莫沽’云云,唐诗话云:尝自称太上隐者,‘偶来松树下’之句,亦其所作。

……木客避秦隐居得仙,当与毛女桃源洞人为伍,而竟以魈魅例之!又考《吴越春秋》,越有木客村,勾践使工人伐木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

打支山歌过横排

打支山歌过横排

“兴国山歌”的艺术、风格特点
● 有固定的歌头格式,“哎呀嘞—哎”,高亢 悠 扬先声夺人 ,形成标志性开头。
● 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独唱、对唱、联唱、 轮唱等形式。
● 音域不宽,旋律落差不大,运用“,2,6” 三音的创作手法。
● 运用方言:打是“唱”,“横排”是指两山 之间崎岖山路。
《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
节奏舒展自由、旋律高亢、奔 放、悠长,常加入衬词衬句。
江西兴国山歌
2、这一句有什么特点?
《打支山歌过横排》
•是一首江西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 江西省南部的赣州市,95%以上的 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他们 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在劳作之 余喜欢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 感。如今,兴国县已被国家文化部 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 1.请为老师打拍子 • 2.请为老师鼓掌 • 3.请跟老师一起唱
• 1.请为老师打拍子 • 2.请为老师鼓掌 • 3.请跟老师一起唱
江西兴国山歌
结束语:
今天,我们共同学唱了兴国山歌, 感受了客家人明快、豪放的山野气息,体 会了客家人简朴、快乐的幸福生活。相信, 一声高亢的“哎呀嘞”已打动了你的心; 一首悠扬的兴国山歌已唤起了你们对祖国 民族艺术的热爱。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 首《打支山歌过横排》,让兴国山歌传遍 海角天涯!
认识“倚音” 、“波音”和“延 长音”
方言版《打支山歌过横排》
《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
想一想
1、该如何来演唱这句“哎呀嘞哎” ? 用高亢、激情的声音来演唱。
2、歌曲的风格特点? 高亢悠扬,亲切感人,生动地表现了客家人 朴实、豪放的山野气息。
3、通过演唱此歌,你联想到了什么?
仿佛人们面对着美丽的大自然深情呼唤,悠扬 的歌声在回荡山谷,余音绕耳不绝,心旷神怡, 感慨万千。

兴国山歌曲谱

兴国山歌曲谱

兴国山歌曲谱
兴国山歌是中国福建省南平市兴国县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早
在唐代就已经形成了。

兴国山歌以“一人唱、三人和、百人听”为特点,歌词多情感真挚,歌曲曲调优美动听,素有“江南小曲”的美誉。

以下
是兴国山歌曲谱及介绍:
1.《梅花三弄》
此曲属于兴国山歌中的经典之作,曲调抑扬顿挫,意境迥异,洋溢着
悠远的乡村情怀。

2.《丝路千古情》
此曲是兴国山歌中的爱情之歌,流畅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远
距离恋爱的思念之情。

3.《荷塘月色》
此曲是兴国山歌中具有江南水乡情调的代表作,曲调轻快婉转,描绘
了荷塘的美丽月色及夜闻虫鸣的动人场景。

4.《山水情思》
此曲以山水定情,表达了对故乡山川美景的眷恋之情,曲调轻盈清新,让人沉浸其中。

5.《双双来</span>》
此曲是兴国山歌中的舞曲之作,节奏明快活泼,表现出青年男女欢聚
一堂跳舞的欢乐场景。

6.《汉江春色》
此曲是兴国山歌中唯美的春天之歌,感受着江南春色,欣赏着百花飘香,一派春色宜人的景象。

7.《水上情歌》
此曲以水乡为背景,描绘着船夫与姑娘间的爱情故事。

绵长的福建河
流风光,与船夫的动人回忆,激发出深情的歌唱。

尽管时间流逝,人们对兴国山歌的热爱和欣赏不曾减少。

兴国山歌以
独特的音乐形式,展现了当地富有情感和文化底蕴的特点,通过歌声,表达了对生活、爱情、自然和乡土的向往和歌颂。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赏析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赏析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赏析 兴国山歌随口搭, 但为了歌唱时顺口, 也讲究平 “平起仄收式, 仄, 有 平起平收式, 仄起平收式, 仄起仄 收式 ” 。 如: 山歌唔唱唔风流, 猪肉唔煎唔出油。梧桐落 叶心唔死, 无同妹料心唔休。 #$ 唱腔悠长 各地方言歌谣均有自己的特点, 陕北信天游音调 高昂, 江南民歌柔美婉转, 而兴国山歌则刚柔悠长。 如: 哥是白糖妹是水, 若是有情结缘来。月光弯 弯在半天, 船子弯弯在河边; 船要下滩赶大水, 妹要恋 郎赶少年。 调性多样, 音乐个性鲜明 %$ 调式、 由于客家山歌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历史、 地理、 人 文等因素, 这就决定了客家山歌的复杂性、 多样性。 除语言、 音调上的差异外, 更为本质艺术特点是调式、 调性上的特色。 (! ) 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客家山歌的调式及其音 乐内涵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从现在大量的客家民 歌来看, 无论是赣南、 闽西、 粤西北还是更远一点的西 南、 台湾等地的客家山歌, 其音乐基因是相同的, 都是 中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土著音乐文化的交融。它的 旋律走向、 旋法大同小异, 多以宫、 徵、 羽调式为主, 这 三大调式构架了客家山歌的主题结构。 (& ) 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 式, 流落四方的生活, 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 决定了兴 国山歌的淳朴、简单、易学易唱,不可能含有丝毫奢 “掘 ” “奢 ” “侈 ” 华。 客家一直崇简 ” 亲 , 贬 抑 。 在数量宏 大的各类客家民歌中无论是曲调还是语言, 都是质朴 无华的。大量的兴国山歌正是通过简单易唱的旋律, 琅琅上口的歌词, 反映客家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 比、 兴创作手法, 并在 长期的演唱实践中, 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 以能经久不衰、 广为流传, 就因为有乡土情、 泥巴味, 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 信手拈来, 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 在田野山林中飘着, 在 压弯的扁担上颤着, 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 既激发干 劲, 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 折射生活 的多姿多彩, 情人传情、 斟茶待客、 祈吉禳灾、 红白好 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 运用比兴、 暗喻、 双 关等手法, 情趣盎然。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 旧时除唱男女爱 情和劳动生活外, 还常唱历史故事、 传说新闻等内容, 有时即兴编唱, 有时长篇叙事, 形式多样。解放后, 许 多以井冈山、 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 《红军根据地大合唱 》 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 如 、 《井冈山大合唱 》 等。 三、 兴国山歌的文化传承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 运用自如, 灵活多 变。因而, 千百年来, 历久不衰, 深受群众喜爱。兴国 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 涵盖了客家人生 活的方方面面, 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 意义上说, 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 卷。保护、 研究、 解读兴国山歌, 发掘其精华, 无疑是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 年 ) 月 &’ 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 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 有过的光彩。 在兴国县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 兴国山 歌得到了进一步保护、 继承和发展。 近几年, 兴国山歌 《 客家民歌 》 《 同一首歌 》 《 乡村 先后唱响在 的舞台上, 大世界 》 等大型栏目中。 兴国山歌也与松口山歌、 五华 山歌、 大埔西河山歌、 连平山歌、 丰顺山歌、 兴宁石马 山歌一起走进了广东梅州嘉应学院的音乐学院, 成为 “振兴兴国山歌, 高等院校的研习对象。 兴国县把 建设 山歌之乡 ” 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 当作人们不可 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 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 在演唱 形式上由独唱、 对唱, 发展到联唱、 合唱、 小演唱, 而且 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 《 山歌 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 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 “ 五个 情》 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 一举获得中宣部 一” 工程奖, 第四届文华大奖, 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 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 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 四、 结语 本文通过探析兴国山歌与其生存环境的共融关 系, 让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认识了兴国山歌及其文化底 蕴和艺术特色。 那就是兴国人民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乐 观。 今天,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主题下, 结合时代的 需要, 兴国山歌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光彩再次展现, 它 正以独有的艺术特性和风格, 传达人们在新时代的心 声, 从而充分体现出它作为草根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
兴国山歌起源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兴国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兴国山歌最初的形式是一种民间的口头歌谣,传统上是由山地农民在劳作或日常生活中创作和演唱的。

这些山歌通常以简洁的语言、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独特的节奏为特点,抒发着山地人民对生活、爱情、农耕等主题的真挚情感和生存哲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山歌逐渐从民间传统音乐演变为一种广泛受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在20世纪80年代,兴国山歌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受到关注并引起了音乐界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山歌演唱团体和个人艺人开始走上舞台,参加音乐比赛和演出,并发行了大量的专辑和唱片。

兴国山歌的发展还得益于新型媒体的兴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兴国山歌开始在各种在线音乐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传播,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和追随者。

同时,兴国山歌也积极与其他音乐类型进行融合,推出了一系列与流行音乐、摇滚乐等风格相结合的作品,进一步拓宽了其受众群体。

如今,兴国山歌已经成为兴国县的一张名片,赢得了广大乡村和城市居民的喜爱。

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山歌歌咏比赛和音乐会,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和观众。

兴国山歌的发展也为当地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

总的来说,兴国山歌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民间口头传统到广为传唱的艺术形式,再到与现代媒体和音乐风格的融合。


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的传播,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

兴国山歌发展历程兴国山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江西省兴国县,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兴国山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深邃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音调而闻名于世。

兴国山歌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明代末年。

当时兴国县地处偏远,民风淳朴,人民生活艰辛。

为了排遣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奈,当地人开始通过歌唱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愿望。

这些歌曲通常以山歌的形式出现,因此被称为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初期只是一种民间形式的娱乐,没有太多的艺术表现力,仅仅是当地人民用来传唱和娱乐的唱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国山歌逐渐在兴国县各个村庄传唱开来。

村民们纷纷加入到山歌的演唱中,使得兴国山歌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文化现象。

村庄之间还常常会进行山歌比拼,以比赛山歌的演唱技巧和内容,使得山歌的竞争性越来越强。

这种竞争进一步推动了兴国山歌的发展,使其从最初的娱乐形式逐渐变成了一种具有艺术风格的表演形式。

进入清代,兴国山歌的发展跨出了兴国县,开始流传至周边地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欣赏和喜爱兴国山歌,使得山歌的演唱形式和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提高。

在这个时期,兴国山歌不再只是在乡村中传唱,还逐渐走进了当地的剧团和艺术团队,成为戏曲和其他舞台剧目中的一部分。

到了20世纪初,兴国山歌已经成为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艺术形式。

山歌的演唱者开始寻求更多的表演机会,走向广场和舞台,并积极参与各种艺术交流和比赛。

兴国山歌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一艺术形式。

今天,兴国山歌已成为了江西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民间艺术形式。

兴国县也因此享有“山歌之乡”的美誉。

兴国山歌在民间艺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来到兴国县,观赏和学习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的演唱形式和技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兴国山歌的发展历程是兴国县百姓智慧与努力的结晶,也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当继承和传承兴国山歌的传统,将其发扬光大。

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介绍兴国山歌的作文
兴国山歌,听起来就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就像是隔壁老王大清早提着篮子去田里,一路哼着小曲,那调调,不就是兴国山歌嘛!
说真的,兴国山歌就是咱们这地方的灵魂。

你听听那歌词,多接地气啊!不像那些高大上的歌曲,让人听不懂。

兴国山歌,就是咱们老百姓的心声,听着就亲切。

兴国山歌的节奏啊,真是有魔力。

有时候它快得像风一样,好像是在跟你讲啥紧急的事儿;有时候它又慢得像蜗牛,像是在跟你唠家常。

不过,无论怎样,都好听!
咱们兴国山歌,简直就是一张名片。

外地人来了,一听这歌,就知道这是兴国的地盘。

这歌,就是咱们这儿的特色,别的地方学不来。

兴国山歌,就是好听!每次听到,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像是回到了小时候,跟爷爷奶奶坐在院子里,听他们讲那些古老的故事。

这歌,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好听!。

兴国山歌的廉洁故事

兴国山歌的廉洁故事

兴国山歌的廉洁故事《听那兴国山歌里的廉洁故事,品别样韵味》兴国山歌那可是咱这的一大特色呀!那旋律一响起,就仿佛能把人带回到山间田野,感受着最质朴的情感。

但你知道吗,这兴国山歌里还藏着廉洁故事呢!哈哈,一开始我听到的时候也觉得新奇得很。

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活动,有幸听到当地的老艺人唱起了一首关于廉洁的兴国山歌。

那歌词可有意思了,用最平实却又最生动的话语讲述着一个清正廉洁官员的故事。

老艺人那嗓子一亮,嘿,那感觉,就好像故事里的人物活灵活现地站在你面前似的。

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发出阵阵笑声。

可不是嘛,这山歌的表达方式太接地气了,没有那些文绉绉的词儿,就是大白话,但就是能说到人的心坎里去。

听着听着,我就不由得想,这种用山歌来讲廉洁故事的方式,可真是太妙了!比起那些正儿八经的讲座呀、宣传呀,更容易让人接受。

你想想,一边哼着山歌,一边就把廉洁的道理给领会了,多轻松愉快呀!而且这故事里的情节也特别有意思,像是官员拒绝受贿的场景,用山歌唱出来,真是又好笑又让人敬佩。

让人在欢笑中明白了廉洁的重要性,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兴国山歌里的廉洁故事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了人们的心里。

也许平时大家不会特意去想廉洁的事儿,但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种子就会生根发芽,提醒着大家要保持廉洁的心。

它让廉洁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变得可亲可近。

我觉得呀,咱就得多多挖掘和传播这样有趣又有意义的文化。

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来了解廉洁,接受廉洁的教育。

这就是咱兴国山歌的魅力所在,不仅能让人心情愉悦,还能教给人好多大道理呢!下次要是有机会,我还得再去听听,好好感受感受那山歌里别样的廉洁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国山歌兴国山歌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

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

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简介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

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

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

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

”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

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

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

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

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

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

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

形似人,语亦似人。

遥见分明,近则藏隐。

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

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

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

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

有死者,亦哭泣殡葬。

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

山有石墨可书。

”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

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

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

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

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

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

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

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

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

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

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

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壶底一空厓就归;市上唔当山里静,明月当头好唱歌。

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

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

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现在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

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哎呀哩唔晓得厓哪当来,树当房子石做枕。

一觉歇着忘时日,冬无春来千百年。

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

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

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

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

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

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

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

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

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

”(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

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

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特色形式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山歌艺术节[2]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

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句型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

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

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

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

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

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

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演唱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

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

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

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

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

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手法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

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

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

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传承号角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兴国山歌》影视拍摄[3]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

"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

"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

"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

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