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精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得理论只能从实践中来,又不懂得获得理论的目的只是为了用于实践,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费尔巴哈和其他的理论家一样,只是希望达到对现存事实的正确理解,然而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任务却在于推翻这种现存的东西。
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这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期末考试及答案(1)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世界观没有方法论。
( X)(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
( √)(3)判断题人的社会观念根源于人所处的社会关系。
( √)(4)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新特点表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具有隐蔽性。
( √)(5)判断题开辟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贡献之一。
( √)(6)判断题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是可以在资本主义内部克服的。
(X )(7)判断题在《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中对北美情况进行介绍的是1882年俄文版序言。
(X )(8)判断题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9)判断题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国家。
( X)(10)判断题要改变世界,只要改变原来的统治着世界的观念就可以了。
( X)(11)判断题当时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主要代表的德国哲学,颠倒意识与存在、思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纯思想批判代替对现存制度的实际斗争。
(√)(12)判断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3)判断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4)判断题唯物主义历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 √)(15)判断题不是生活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生活。
( X)(16)判断题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17)判断题马克思一生的追求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18)判断题马克思强调,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以资产阶级社会而告终,强调的是阶级对抗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中发展到顶点,并终将在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内部得到解决。
(X )(19)判断题恩格斯逝世后,机会主义大泛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顶点,导致第二国际的破产。
( √)(20)判断题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利用和平方式取得国家政权。
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的观点是不对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集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异化劳动的,如何正确的评价马克思这一思想?论述: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自己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成就的哲学概括,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社会三种主要的分配形式——工资、利润和地租,归结为异化劳动以及由异化劳动所决定的私有制。
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马克思首先揭示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接下来,马克思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具体表现:①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②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③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
④人同人相异化。
马克思进一步考察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认为私有财产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由于劳动与资本的分离,才使劳动成为异化劳动,才使劳动的外化得以实现。
马克思在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证明,人类全部奴役制的根源就是这种客观的、物质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在此,马克思以消灭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为基础,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由之路。
正确评价:1。
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的客服和超越。
2.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
3.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依然是其理论的主题。
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解析依然是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未完成的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首次公诸于众是()。
A:1927年 B:1844年 C:1932年 D:1888年答案:1927年2.当前中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两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马克思的理论要义的是()。
A:原初文本版 B:逻辑编排版 C:历史考证版1 D:综合编排版答案:逻辑编排版3.构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有()。
A:一个笔记本 B:三个笔记本 C:两个笔记本 D:四个笔记本答案:三个笔记本4.异化劳动理论体现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是()。
A: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 B: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 C: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 D: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答案: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5.异化劳动表现在()。
A: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 B: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 C: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 D:工人与工人关系上答案: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工人与工人关系上6.马克思认为克服异化劳动不能()。
A:彻底拒绝私有财产 B:平均私有财产 C:把工人变成资本家 D:积极肯定私有财产答案:彻底拒绝私有财产;平均私有财产;把工人变成资本家7.1844年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经常会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哲学展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阅读。
()A:错 B:对答案:对8.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A:对 B:错答案:对9.据考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个笔记应该记录着整部《手稿》中最主要的批判内容,却遗失了39页。
马克思主 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答案:A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3、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A 剩余价值学说和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C 科学社会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D 唯物史观和劳动价值论答案:B4、被列宁称为“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的是()A 辩证唯物主义B 历史唯物主义C 剩余价值学说D 劳动价值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 实现共产主义C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二、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通过实践和实证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
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在它毫不妥协地批判旧世界,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为他们的解放而斗争。
再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内在统一的。
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科学理论必须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一、填空题1、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于1848年,是第一部系统、完整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提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文中第一次揭示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规律。
5、《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
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3、如何认识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四川大学
第一章测试1.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不能一味地用当前的具体需要去联系经典著作,也不能生硬地用经典著作的词句来裁剪现实。
()A:对B:错答案:A2.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切科学皆是历史科学。
()A:错B:对答案:B3.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正确态度是:()A: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B:要本本主义,不要本本C:拒斥一切本本D:既要本本,也要本本主义答案:A4.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深刻指出:()A:我们的实践证明:理解到了的东西,我们能够立刻感觉它,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理解它。
B: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C: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能够立刻理解它,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理解它。
D:我们的实践证明:理解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感觉它,只有感觉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理解它。
答案:B5.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是:()A:要带着思想史的背景阅读。
B:精读文本,把握要义。
C:要善于利用“脚手架”和“后楼梯”。
D:要联系实际阅读。
E:要本本,不要本本主义。
答案:ABCDE第二章测试1.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A:对B:错答案:A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
()A:对B:错答案:B3.“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为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非神圣形象”是指:()A:宗教与上帝B:天国与尘世C:人与世界D:政治与法答案:D4.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用“心脏”和“头脑”分别比喻:()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C:无产阶级和哲学D:资产阶级和哲学答案:C5.列宁认为,《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A:从书斋向社会的转变。
B:从学者向革命家的转变。
C: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大纲(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及其重要意义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主要标志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3)时间与有改造现实的功能4)哲学的实践功能和历史使命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什么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A,自由自觉的活动。
B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1)(1)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党纲。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3)它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纪元,它揭示的真理具有永恒的价值。
2)两个必然”原理揭示了历史大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共产党人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即最高纲领,同时又制定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过程中每个具体阶段的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
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辨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一条基本规律。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
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恩格斯以黑格尔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为例,阐释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题库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卷姓名____学号____成绩_____一、填空题(每空一分)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
写作原因:一是为了______心愿;二是为了______的需要;三是为了科学评价_____哲学。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是______。
3、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的革命的因素,不为人民政府或自由派都没有看到,只有德国诗人______看到了。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________。
在中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公元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发生过______和______的斗争。
争论的焦点是个别事物在先,还是一般概念在先的问题。
5、恩格斯指出:“对这些(不可知论)以及其它一些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______________,即实验和工业。
”费尔巴哈的思想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__和_____阶段6、费尔巴哈的哲学偏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出发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是用“_______”的方法进行批判地吸收的。
10、19世纪30——4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奠定了自然科学的的基础。
11、恩格斯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经过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阶段。
从而对哲学思维方法产生影响。
12、从哲学发展史来看,唯物主义大致经历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式。
13、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_______和_______两大阶段。
8、三大发现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期末考试所有参考题总结(附答案)
《形态》部分1、《形态》是如何在历史的视域下,从“现实的人”出发来理解人的。
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因而只能是历史的存在,而不是“纯粹的存在”。
唯物史观正是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人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这是任何经验都无法推翻的基本事实。
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二是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这些限制总起来说就是生存条件,主要是物质生活条件。
人的生命只能在这些具体的制约中“冲动”,历史只能在这些具体的条件下“创造”,否则,就不是现实的人,而只是想象的、抽象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绝对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马克思给“生活”所加的边注是:“地质学、水文学等等的条件。
人体,需要,劳动。
”就是说,地理环境、有生命的人以及他们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劳动构成了“生活”的基础。
作为唯物史观前提的“现实的个人”,处在自然和历史的交汇点上,是自然进化的终结和历史创造的开端,因而也就成为一切历史过程和社会关系的前提。
在其身上,浓缩着人和自然、个体和类的最简单、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关系,而任何撇开了这种关系的“人”的观念,只能导致把历史创造活动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
可见,把握“现实的个人”这一概念,有两个关节点:一个是自然和历史,另一个是个体和类。
“现实的个人”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连同他的本性(或“自然”)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而他是历史的;然而“现实的个人”又不等同于“现存的个人”,或者说,“现存的个人”只是“现实的个人”的一种形态,它总是被历史超越的,而现实的个人则是一切历史活动的绝对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同样,“现实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不是“唯一者”,而是必然与他人形成各种联系并因而总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的个人;“现实的个人”也不是没有个体性的共性人,而总是以有着非常具体个性的自主活动类型为其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认识题1.简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生平及代表作。
2.《费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基本内容有哪些3、试述《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4.《反杜林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5、批判“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6、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论著中是怎样阐述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8.论述马克思之作《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及资本论之间的关系? 9.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0.试析“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怎样阐述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1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重视怎样揭露资本主义的寄生性?13.试述《哥达纲领批判》产生的背景。
14.如何正确认识“资必灭,社必胜”?15.恩格斯从那些方面批判杜林的错误观点?16.试析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以及将来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
17.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那些问题,如何解决? 18.邓小平“一国两制”原则是怎样形成的?19.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了那些基本观点? 22.《哥达纲领》基本内容有哪些?23.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有哪些?24.试述“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5.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是怎样阐述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的?26.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7.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是怎样评价马克思的? 28.试述《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背景。
29.《反杜林论》是怎样形成的?30.“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蕴含着怎样的思想?31.批判‘工资铁率’和‘不折不扣’的分配论。
32.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是怎样阐述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的?二、应用题:1、.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基本观点,分析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首先,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分)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他所处的其中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其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本质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1分)2、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什么?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分)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能动的方面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他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私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基础,用关于个人功利的观点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要。
(1分)新唯物主义不仅承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且认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1分)因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或是一定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1分)4、简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德州学院
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的特点有()。
A:内涵丰富B:文风独具C:思想深刻D:立场鲜明答案:ABCD2.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目的是()。
A:提高辩证思维能力B: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撰写经典著作的思想历程、时代背景和理论意义C: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主要观点D: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答案:ABCD第二章测试1.《导言》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推动德国思想界由宗教批判向现实世界批判转变,进一步将德国社会变革的目标由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提升到无产阶级的人的解放。
()A:对B:错答案:A2.在《导言》中,马克思同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宗教问题上的根本区别是()。
A: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B:建立没有虚幻的新宗教C:批判宗教的虚幻性D: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答案:AD3.马克思认为,历史的任务是()。
A:把对宗教的批判变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B:进行彻底的革命C:进行宗教的批判D:进行“普遍人的解放”的实践答案:ABD4.在《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反对德国现状的斗争具有世界意义,这是因为()。
A:旧制度的因素仍然在现代国家中存在B:德国现状是旧制度的公开的完成C:对当代德国政治状况作斗争就是对现代各国的过去作斗争D:对德国现状的斗争对于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国家仍然富有教益答案:ABCD5.马克思认为,在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过程中,人的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心脏是无产阶级。
()A:对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和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
()A:错B:对答案:A2.在哪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在理论上系统地探讨了劳动的性质及其作用,()。
A:《德意志意识形态》B:《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导言》答案:B3.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是()。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试题答案解析搜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课后练习题答案搜集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旧的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2.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分歧何在?怎样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5.怎样理解“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2.为什么说研究社会问题的出发点应时“现实的人”?3.为什么说人的解放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而不是思想活动?4.《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5.《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6.为什么说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7.《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条件的?8.《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怎样阐述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的?3.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观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2.怎样认识资产阶级在近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3.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你的阶级特性和历史使命?4.怎样理解“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结论?5.《共产党宣言》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奋斗目标的?6.如何认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共产主义革命要实现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结论?7.《共产党宣言》是如何论述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的?8.《共产党宣言》是如何阐明共产党的行动纲领的?9.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社会作用的思想。
10.综合分析《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加强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思想。
11.试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相关试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相关试题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是如何论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的。
2、对比分析《共产党宣言》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两大发现的论述。
3、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质体现在哪些方面?马克思是如何批判现代性的?这一批判对于理解和领会中国的社会现实有怎样的意义?4、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是如何评价伊壁鸠鲁哲学的?重新解释“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哲学立场是什么?这种解释具有怎样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5、马克思是如何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的?应当怎样来理解“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6、费尔巴哈是如何批判黑格尔思辨哲学的?这一批判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具有怎样的提示作用和推动作用?7、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是什么?应当如何来理解异化劳动学说在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中的作用?马克思是如何由此开展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8、如何在存在论的高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原则?为什么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9、马克思是如何对待黑格尔辩证法的?他在黑尔格的辩证法中发现了哪些积极因素?他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在何种程度上超越了费尔巴哈?10、怎样来理解“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历史的现实前提”是什么?应当怎样来理解“现实的个人”?11、马克思是如何通过“对象性的活动”来洞穿意识的内在性,从而实现哲学上的革命性变革的?12、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以“实证”的历史科学来取代传统哲学,这将是一门怎样的科学?A卷(课堂开卷)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上)试题及答案(山东大学哲学系2005级)一、简释概念(30分):1、原子偏斜:答:①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运动方式有三种:在重量作用下的直线下落,偏离直线和多个原子的碰撞。
第二种运动为伊氏的独创。
②直线运动体现了物质性的原则,而偏斜运动是原子的形式规定。
③直线下落是强制运动,表示必然性原则;而偏斜则体现了偶然性和能动性的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题库参考答案1、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有何现实指导意义?(4分)答:毛泽东在文章中注重从中国国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从中得出科学结论。
这为我们树立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榜样。
此外,文章从人们实际的经济地位、经济状况来分析其政治觉悟、政治态度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于考察研究现阶段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现状结构的新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对反对教条主义有重要意义。
那么,这其中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究竟是什么?(4分)答:文中毛泽东提出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系问题,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要学习,但要纠正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
理论是先导,对实践具有引领作用,但理论的来源、动力、检验的标准、归宿都是实践。
必须在中国革命实践中高扬实践大旗。
3、毛泽东的《实践论》的写作背景是什么?(4分)答:在中国革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危害甚大。
尤其是那种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危害尤烈。
两种错误倾向都是主观和客观相脱离,都否认和违背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总是以错误的思想路线为基础的,为了从思想路线上彻底清算和克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错误,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水平,以指导今后的中国革命实践,毛泽东于1937年撰写了这一伟大的哲学著作。
4、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3分)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实践对认识都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如何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4分)答: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并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此过程永无完结。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对于费尔巴哈的纲要?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人的实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论断?第一,人的实质是详细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它是由人的成立在实践根基上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
〔2分〕其次,人的实质不是由他所处的某一种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此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
〔2分〕最后,人的实质也不是凝结不变的,而是不停睁开变化着的,是详细的历史的。
〔1分〕2、以前的全部唯物主义〔包含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是什么?以前的全部唯物主义〔包含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弊端是:对对象、现实、感性,〔1分〕不过从客体的或许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分〕而不是把它们看作感性的人的活动,看作实践去理解,〔1分〕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1分〕唯物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动的方面被唯物主义抽象地睁开了,他们不认识革命的、实践批评的活动的意义。
〔1分〕3、简述对“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这一论断的理解。
这句话是说旧唯物主义立足于对市民社会的直观,市民社会是指将个人利益关系作为总和的社会。
〔1分〕旧唯物主义以它为根基,用对于个人功利的看法来说明结成政治社会的必需。
〔1分〕新唯物主义不单成认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并且以为人既在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过着社会生活,又在社会关系中生活。
〔1分〕所以,“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那么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1分〕其涵义是指历史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的实践活动所创建的社会,或是必定社会关系所限制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1分〕4、简述?对于费尔巴哈的纲要?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以未睁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根本范围,〔1分〕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根本看法,〔1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全部旧哲学的根本差别,〔1分〕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改革。
〔1分〕贯串?纲要?的中心线索是实践看法,它是?纲要?的核心思想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题及参考答案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原著。
2、《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为了揭露批判当时党内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而写下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哲学专著。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
4、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实的结果如何而定5、在《终结》中,恩格斯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分析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区别。
6、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了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或数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2分,共10分)1、毛泽东同志的第一篇哲学著作同时也是第一本中国化的马克思哲学专著是:CA. 《实践论》B.《矛盾论》C.《反对本本主义》D.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E.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2《矛盾论》主要是阐述:()A. 唯物辩证法理论的;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的;C. 矛盾学说的;D.矛盾普遍性原理的。
3、改造主观世界包括:()A.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B.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C.改造立场、观点和方法;D.改造旧思想、旧观念、旧意识;4、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命题的基本含义是()A. 思维等同于存在;B. 思维能正确的认识存在;C. 思维与存在平行并列;D.存在决定思维。
5、《终结》中,恩格斯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时,采用的方法是:()A. 个别到一般的方法;B.二分法;C.是逻辑推演法D. 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2分)1、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
其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2、经验论:是“唯理论”的对称。
认识论中的一种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
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
⑥生物进化论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供了自然史的基础”这六大自然科学成果冲破了形而上学自然观,揭示自然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特征,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⑵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自然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
作为客观实在的自然是永恒运动和不断变化的,在运动中体现出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呈现出一幅有机的整体的自然图景。
作为现实的自然是劳动对象化的产物,人类凭借劳动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从而肯定了人的价值和主体地位。
作为动态的历史中的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人类从主体需要和劳动实践出发,不断认识和干预的过程。
它体现了人类在认识、适应和利用自然过程中形成的主观辩证法同自然过程本身的客观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像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
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
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首先作为表现出来。
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
”第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
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
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在他看来,我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健康的、合乎人性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
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
第三,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所谓自然生产力,是“不需要代价的……未经人类加工就已经存在的”,如气候、水分、土壤、森林、矿藏;社会生产力是在自然生产力的基础上人通过劳动制造出来包括社会改造的,是“制造出来的生产力”,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及人类的劳动产品。
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
这是因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
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周围的自然。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第四,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统一。
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马克思在阅读了1847年出版的弗腊斯的《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二者的历史》一书后,十分赞赏该书的生态思想,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第五,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
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
现代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地球的征服者改变成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人类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其它伙伴和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和谐、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五种全球化趋势(指数型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人口膨胀;资本扩张;自然的极限与人类的困境;全球均衡状态模式和零增长理论:人口和资本基本稳定;再生性资源、不产生环境退化的人类活动可无限发展。
人与自然不协调的原因:第一,认识方面(对自然规律认识不足);第二,自然观方面(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有机联系);第三,价值观方面(无节制地追求物质享受,利用科技手段无限度地向自然索取,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第四,实践观方面(没有正确处理好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第五,发展观方面(受传统工业文明发展观的影响);第六,社会因素方面(集团利益;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第一,树立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的生态文明观,建立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