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发展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
和谐。
三、“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途径 现代社会日益强烈地呼唤生命尊严、人性自由。在苏 霍姆林斯基的和谐教育理念中, 强调了社会化、民主化和 个性化的统一, 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师德建设、多元评价
学生、关注家长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
途径。
校园外, 他把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改造自然作为强有力的 教育手段。他坚信, 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 而赞赏家乡 自然美景、祖国山川是德育的起始内容和有效途径, 变化万 千的自然现象则是综合训练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 达能力的最佳手段。他要求学校的老师安排时间带学生去 “旅行”, 到城市、到乡村、到草原、到伏尔加河。
2
他还提出: “和谐的教 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 人内心的财富……就是 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 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 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 表现, 这就是社会的幸 福, 也是个人的幸福。”
3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全面 和谐发展的人, 就是把丰 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 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 结合在一起的新人, 是高 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 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 的人, 是把对社会的需求 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 起来的人。
全面和谐发展
瓦· 阿·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前苏
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
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
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
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
盛誉。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 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 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二、“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内容 1
“所谓和谐教育, 就是如 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 配合起来, 使两者得到平 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 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 就是人的自我表现, 自己 的内在本质的表现, 自己 的世界观、观点、信念、 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 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 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 和显示。”
( 三) 多元评价学生, 引领学生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只有活动而无评价, 学生就不能获得 最佳的、积极的和有效的发展, 因此, 他不仅组织学生参与
丰富多彩的活动, 而且还注意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来引导学
生在体验学习的幸福中发展。他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幸福发展 的具体策略有:
( 1) 不唯知识, 不唯分数。
两次课。孩子在学校里学习 10 年,家长也需要在家长学校里学习 10 年,
而且母亲和父亲都要来学习。授课老师包括校长、主管教育和教学工作 的副校长、主管课外工作的副校长和 3 年后将任教一年级的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 育的内涵主要表现为 两个方面:
( 1) 家长教育的对象范 围比较广, 包括学龄儿 童家长、学龄前儿童的 家长、刚刚怀孕或新婚 的年轻人、以及高年级 的学生和未婚青年。他 曾经多次明确指出“不 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 学家、数学家, 可是所 有的人都要做父母、丈 夫或妻子”。因此, 每 个人都应该接受如何做 家长的教育。 ( 2) 家长教育的内容根据 其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有 所不同。对学生家长主 要从解决儿童教育中遇 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带着 强烈的问题意识向家长 传授实际教育技巧、提 升教育素养, 教育他们如 何培养孩子的智力、语 言能力、如何培养孩子 的情感等; 对年轻父母进 行婚姻关系教育, 使父母 能够处理好夫妻相互关 系,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 道德情感。
因此, 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接受家长教育 ,掌 握关于家庭、婚姻的基本道德修养以及教育孩子的必备知识。所以, 他
从 1958 年开始在帕夫雷什学校开设家长教育学校。家长学校的心理学
和教育学课为 250课时, 这比任何师范学院或大学的课时都多。学校要 求父母在送自己的孩子人学前 3 年就开始在家长教育学校学习, 每月上
因此, 帕夫雷什中学的每一堵墙都被他利用了起来。 一进主教学楼, 迎面墙壁上的那块色彩鲜艳的标语牌就映 入眼帘:“你们在咱们学校应当探索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 生活的目的。请你认真思考这些杰出人物的卓越见解。” 标语下面悬挂着一些杰出人物的画像, 旁边是他们的语录。 另外, 还有一块关于劳动的标语牌,四周装饰着麦穗、萄萄、 橡树叶子等。标语牌下端写着:“鼓起勇气努力干吧! 为别 人创造幸福才是你的幸福之源……”即使在角落里, 也布 置了友谊和爱情方面的组画, 名人肖像旁写满他们关于友 谊和爱情的语录。除此以外, 以“青年岁月的功绩”为标 题的标语栏下, 列举了在青年时代就取得杰出成绩的科学 家、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之所以这样, 苏霍姆林斯基的目 的是尽可能地“让墙壁也能说话”, 强调环境和氛围的创 设感染, 即注重德育环境的渗透性。
( 二) 重视师德建设, 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是师生之间精神性的共享共生, 是通过精神的
契合而成人的活动。教师应该以“将心比心”、“结对 相依”等方式把学生看成像自己一样的主体, 在心与心 的交流、情对情的呼唤中, 进行“入心”的教育、知识 积累、意义和价值“分有”的教育, 最后达成师生的互
识与共识。
“作为全面发展的理想的个性是和谐的, 没有和谐的教育工 作就不可能达到和谐的发展。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 得到分数, 一切绝不能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 尺度” , 他认为, 因为学生中的“一些人将成为科学家、思 想家和艺术家, 另一些人将成为工程师、技师、医生、教师, 又有一些人将成为钳工、车工、农业机械师……” 。他告 诫教育者, 千万不要把打个分数作为检查知识的唯一目的。 评价应当尽量把知识的评定跟其他目的 ( 首先是知识的重 新思考、扩充和加深) 结合起来。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促进 发展,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幸福地发展。
( 四) 关注家长教育, 整合德育合力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加上对儿童精神生活坚持不懈的观 察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认识到, “只有学校教育, 而无家庭教育, 或 只有家庭教育, 而无学校教育, 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 杂的任务。良好的学校教育要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 而家 庭教育是一门培养人的科学”。苏霍姆林斯基还明确指出“不首先 教育自己的父母, 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正确教育” 。他认为“教育人, 教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个公民的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 作, 是他作为一个公民的义务……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 没有时间做人” 。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
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全面教育, 并使其个性教育融会贯通、
和谐共振。当然, 这里所讲的全面并不是说体育的、德育的、 智育的每一个方面的单项总和, 因为, 各个方面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就是互 相交叉、互相渗透着的。在德育上全面发展, 在体育上全面 发展, 在智育上也全面发展的学生是少之又少的。真正的全
教师要俯下身子去聆 听学生们的心声, 从 教学的指挥者转变为 参与者, 从决定学生 应该做什么, 怎么学 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 学习的合作伙伴。
教师要重视加强自 身的师德修养, 因为 “智慧要靠智慧来 培养, 良心要靠良心 来熏陶”。
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 感染学生, 以文明的仪 表影响学生,以丰富的 学识引导学生, 以博大 的胸怀爱护学生。只 有教师的师德高尚, 以 身作则, 以德动人, 以 德感人,学生才能有样 可学, 心中有形象, 行 动有参照, 思想有准绳, 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德 育教育的效果。
校园内, 有学校博物馆、各学科活动角、少先队和共青团室、 游艺室等。他尽力使一切物质环境,如校园器物、教学设施 都“活”起来, 利用学生所置身于其间的大自然环境和周围 社会生活环境进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中学, 在活动中学, 在 与周围事物及人的关系和作用中批判吸收, “给儿童以能动 的有益的影响, 以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的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
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 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 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 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创建了完整系统的实践型教育学, 把艰深
的教育研究变成了亲历快乐、享受人生的诠释。在领导教师 进行教育研究的过程中,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有真知灼 见的思想。其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观 点是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石, 也是他的全部教育理
( 2)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长处和弱点, 理解他的思想和内心感受, 小心 翼翼地去触动他的心灵”。在处理差生的问题上, 苏霍姆林斯基认定 的差生要么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 要么属于“天赋面纱尚未 揭开”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一贯建议教师采用信任和尊重的原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要求在实施评价时, 要十分注意保 护学生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他告诫教师们说, “最主要的是, 要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 找出他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 点’, 做到使孩子在他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天赋素质的事情上 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卓著成绩”, “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察觉儿 童的天赋, 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他智慧和创造力的领域, 并向他们 提出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他的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 任务”。
论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苏霍姆林斯基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非常适合我们这一块土地, 对当今的 教育改革, 仍有着宝贵的借鉴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背 景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活动阶段是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这一时期, 苏联的普遍教育中, 出现了普遍而又尖锐的升学与就业的矛盾。主要原 因是苏联在 30~50 年代曾经强调劳动者知识化,普通学校中也以为高等 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作为主要任务, 但在 50 年代中叶以后, 因中学生数量 的急剧增加, 使高校不能容纳全部中学毕业生, 而这些学生又未在中学做 好直接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和技术准备,因而不可能顺利就业, 社会上出 现了许多游手好闲的人, 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出发, 提出把全体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和社会进步的积极 参与者。
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四大主要途径
优化 育人 环境
重视 师德 建设
多元 评价 学生
关注 家长 教育
( 一) 优化育人环境, 陶冶学生情操 为了贯彻实现全面和谐的教育目的, 苏霍姆林斯 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身心发 展的教育环境, 包括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教学场所、 室内陈设以及图书资料等方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好感、互相尊重的 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表现为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性, 交互活 动的民主性, 相处氛围上的和谐性。它的核心是心理相容 ,心灵相互接 纳, 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情感的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建立新 型的师生关系,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从“师道尊严”的权威中解脱出来, “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 首先 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 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 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