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用
管理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知识点总结
管理经济学边际效用理论知识点总结在管理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理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对于企业的决策制定、资源配置以及消费者行为的理解都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一、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指的是在额外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消费时,所带来的新增的满足程度。
简单来说,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消费,所获得的额外的好处或满足感。
比如说,当你口渴时喝第一杯水,可能会感到非常解渴,满足感很强;喝第二杯水时,解渴的感觉可能就没有那么强烈了;再继续喝下去,每多喝一杯水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甚至可能会产生不适。
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边际效用理论中的核心内容。
这一规律表明,在一定时间内,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新增效用)有递减的趋势。
例如,一个人吃第一个汉堡时觉得非常美味,带来的满足感很高。
但当他连续吃第二个、第三个汉堡时,每多吃一个汉堡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降低,甚至可能会因为吃撑了而感到不舒服。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很多情况下都普遍存在。
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时,刚开始学习的新知识会带来较大的收获和满足感,但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和知识量的增加,每多学一点新知识所带来的边际收获可能会逐渐减少。
三、边际效用与消费者决策边际效用理论对于消费者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消费者在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时,会考虑其边际效用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当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价格时,消费者通常会选择购买更多;而当边际效用小于价格时,消费者则可能会减少购买或者停止购买。
以购买水果为例,如果一斤苹果能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大于其价格,消费者就可能会购买更多的苹果;反之,如果边际效用小于价格,消费者可能会选择购买其他水果或者减少苹果的购买量。
四、边际效用与企业生产决策对于企业来说,边际效用理论在生产决策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基本概念:边际效用(MU):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也就是总效用的增量。
西方经济学中边际效用价值论(主观价值论)的价值尺度是指满足人的最后的也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著作中已有明确表述。
英国经济学家N.巴本曾用物品的效用来说明物品的价值。
意大利经济学家 F.加利亚尼明确指出,价值是物品同人的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的稀少性决定。
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劳动价值理论得到发展,效用价值论处于踏步不前的状况。
19世纪30年代以后,边际效用价值论逐渐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在1833年提出,商品价值只表示人对商品的心理享受,取决于人的欲望和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从而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同时期,爱尔兰经济学家M.朗菲尔德也认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
1854年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提出人类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①欲望或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递减。
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
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
这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和法国经济学家M.-E.-L.瓦尔拉斯各自独立提出比较完整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成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
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价值论发展为两个支流,一支是以奥地利的门格尔及其学生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的心理学派,另一支为瓦尔拉斯及其继承者V.帕雷托为代表的数理学派。
边际效用通俗解释
边际效用通俗解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边际效用是微观经济学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边际效用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在经济学中,通常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会遵循着递减的边际效用原则。
也就是说,随着消费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当我们开始消费某种东西时,我们对它的第一个单位的需求通常是最迫切的,因此它带来的满足感也是最大的。
但随着数量的增加,我们对它的需求会逐渐减少,因此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也会随之减少。
举个简单例子来解释边际效用的概念。
假设你正在吃一块蛋糕,你第一口的满足感很强,第二口也还好,但是当你吃到第五口或第六口时,你可能已经感觉到有点腻了,甚至可能感觉不再有任何满足感。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体现,随着蛋糕的消耗数量增加,每增加一口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逐渐减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理解边际效用来更好地进行消费决策。
比如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来衡量它们的价值,从而更有效地分配我们的资源。
了解边际效用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消费,避免过度或不足消费。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在企业经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企业需要根据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来确定最优生产或定价策略,确保利润最大化。
在生产中,企业需要考虑每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和收益,从而决定是否增加产量或停止生产。
边际效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理解边际效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衡量价值、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和生产决策,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利益。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你对边际效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第二篇示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用来描述一个人在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时,每多消费一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买到新鲜出炉的蛋糕时,我们会觉得非常美味,吃得津津有味;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我们可能会觉得腻了,甚至后悔买那么多。
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的变化。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如何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
边际效用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提出,他认为人们在满足某种需求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单位的满足感会递减。
也就是说,初始时,每增加一单位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满足感较大,但随着消费量的增加,每增加一单位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人正在享用一块巧克力蛋糕,初始时,他对这块蛋糕的满足感很高,每一口都让他感到愉悦。
然而,随着他继续吃下去,他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当他吃到一定程度时,他可能会感到饱了,甚至觉得吃下去没有什么意义了。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体现。
边际效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消费决策中,人们通常会考虑边际效用来判断是否继续增加消费。
当边际效用递减到一定程度时,人们会停止增加消费,因为继续增加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已经不值得付出更多的成本了。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可以应用于生产决策中。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通过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增加产量。
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企业会停止增加产量,因为继续增加产量所带来的效益已经无法弥补增加的成本。
除了在个人消费和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边际效用的概念还可以用于解释其他经济现象。
例如,在资源配置中,政府可以通过比较不同项目的边际效用来决定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
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政府可以考虑边际效用来评估政策的成本和效益,以便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总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如何权衡不同选择之间的利益。
通过比较边际效用,人们可以判断是否继续增加消费或产量,以及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边际效用的概念在个人消费、企业生产和公共政策制定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边际效用的原理
边际效用的原理边际效用原理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它描述了消费者对一种商品或服务的附加满足程度,以及在消费过程中逐渐降低的趋势。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每单位产品和服务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在特定消费者需求曲线下,人们会根据物品提供的边际效用对其进行消费决策。
边际效用的原理可以被归纳为三个关键观点:边际效用递减、最优消费决策和边际效用比较。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是指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人们在满足一种需求后,对同一种需求的额外满足程度会逐渐减弱。
例如,当一个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吃下一块面包可能会带来较高的满足感,但在吃饱之后,再吃下一块面包所带来的满足感就会逐渐降低。
其次,最优消费决策是指消费者通过比较边际效用来决定如何分配其有限的资源。
消费者倾向于选择让其边际效用最大化的组合。
这意味着,消费者会不断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并将其有限的资源分配给提供最高边际效用的商品或服务。
例如,一个消费者可能会将有限的资金分配给购买食品、住房和娱乐上,以使其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最后,边际效用比较是指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考虑不同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边际效用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消费者可以判断其对满足自身需求的相对重要性。
边际效用比较也可以帮助消费者决定是否进行替代消费,即在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降低之后,转而消费另一种带来更高边际效用的商品。
边际效用原理在消费者行为和市场经济机制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边际效用原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更好地确定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和市场定位。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明智地做出消费决策,避免过度或低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价值。
然而,边际效用原理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批评。
首先,边际效用原理基于单一理性人假设,即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会始终根据边际效用最大化的原则。
然而,现实中的消费者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情感、社会影响和个人偏好等。
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提供了一种理解消费者如何对商品和服务进行选择的方式。
通过分析边际效用,我们可以揭示消费者的偏好、需求曲线的形状以及资源配置的效率。
本篇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边际效用的定义、特性、影响因素、应用实例,以及它在经济学理论中的重要角色。
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指的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满意度或幸福感。
简单来说,边际效用就是“为了多一单位的某种商品而获得的额外快乐”。
这一概念最早由19世纪的经济学家卡尔·门格尔提出,并由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等人进一步发展。
边际效用的特性递减性质: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当消费者连续消费同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单位所获得的边际效用通常会逐渐减少。
例如,饥饿时吃第一个苹果时获取的满意度高于吃第五个或第六个苹果时所获得的满意度。
主观性:边际效用是一种高度主观的体验,不同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的满意度评价可能有很大差异。
这种主观性使得市场上存在各种商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比较性:为了理解边际效用,通常需要进行不同商品之间的比较。
例如,在两个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消费者会比较它们各自所能够带来的边际效用,从而做出消费决策。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总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所有消费活动中获得的总体满意度,而边际效用则是从新增消费中获得的额外满足。
一般而言,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当消费者增加消费量时,总效用是增加的,但增加幅度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增加;当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值;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减少。
通过这种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消费者优化其消费选择的一般过程:他们倾向于继续增加消费,直到所获得的边际效用等于其支付价格为止。
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在经济学中,需求曲线反映了价格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又与边际效用直接相关。
理论上,消费者愿意为产品支付价格(即其价值),这个价格反映了某一特定消费数量所产生的边际效用。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概念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概念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消费者对每个额外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它在决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市场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边际效用的定义、作用和应用。
一、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为获得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能得到的最大满足程度的变化。
简言之,它衡量了当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消费者感受到的额外利益或损失。
二、边际效用的作用1. 决策制定:边际效用理论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合理决策的依据。
根据边际效用,消费者可以评估每个单位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效用,从而决定是否继续消费或停止消费。
2. 资源分配:边际效用理论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
通过比较不同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决策者可以将有限资源分配给产生较高边际效用的领域,实现效用最大化。
3. 市场行为:边际效用对市场供求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供求曲线的交点就是边际效用相等的点,这表示市场达到了均衡状态。
当价格发生变动时,消费者会基于边际效用的比较调整购买决策,从而影响市场供求的变化。
三、边际效用的应用1. 价值定价: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企业可以制定差异化定价策略。
对于边际效用较高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设置较高的价格,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2. 税收政策:边际效用对税收政策的制定也具有指导意义。
税收往往会影响个人或企业的边际效用,因此政府可以利用边际效用的原理来调整税收政策,实现经济的效率和公平。
3. 理性消费:理性消费是基于边际效用的决策。
消费者可以评估每个额外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从而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最佳消费决策。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消费者对每个额外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它在决策制定、资源分配和市场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理解和应用边际效用理论,有助于提高个人决策的科学性和经济行为的效率性。
边际效用名词解释经济学
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用于描述某种特定经济行为或物品的额外增加所带来效益的多少。
在经济学中,通常用于解释消费者如何权衡不同商品或服务的不同数量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具体到边际效用,其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
当消费者购买或消费某种商品或服务时,最初增加该商品的数量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即边际效用较大。
然而,随着该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对消费者来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满足感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小,即边际效用递减。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中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被广泛应用于解释许多现象,如需求曲线、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
当一个市场上存在多种商品或服务时,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求来选择购买哪些商品或服务。
此时,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对不同商品或服务之间的权衡和取舍。
而这种选择和取舍背后的逻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边际效用的变化。
在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还与生产理论、市场均衡等概念密切相关。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会根据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来决定生产规模和产量。
而在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也会根据边际效用来决定交易价格和数量。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状态。
总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理解和应用边际效用的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行为和经济现象。
边际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理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的额外效用的变化。
本文将就边际效用理论进行详细探讨,包括其定义、应用以及相关实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重要性。
1. 边际效用的定义边际效用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消费或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在经济学中,人们面临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边际效用来做出决策。
边际效用越高,表示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或生产,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越大。
2. 边际效用的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决策、福利经济学等。
在消费者行为中,边际效用帮助解释为什么人们会逐渐减少对某种商品的需求。
当一个人连续消费多个单位的某种商品时,初始的边际效用可能很高,但随着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递减,最终导致消费者不再追求更多的商品。
3. 边际效用理论的实例举一个实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
假设一个人正在享用美味的巧克力蛋糕。
在吃第一块蛋糕时,他可能会感到非常满足,边际效用很高。
然而,当他吃第二块、第三块时,虽然仍然享受到蛋糕带来的快感,但每一块蛋糕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当他吃到一定数量时,甚至可能感到腻了,边际效用变得负面,不再带来额外的满足。
4. 边际效用的局限性边际效用理论虽然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边际效用理论假设了消费者具有理性和完全信息的状态,然而实际情况下,人们的决策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偏离理性决策。
其次,边际效用理论忽视了人们对于不同商品之间的替代关系和互补关系的考虑,而实际消费决策往往是基于多种商品的综合因素考虑而非单一商品的边际效用。
结论边际效用理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解释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如何权衡利益和成本,并对消费者行为和生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边际效用理论也有其局限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边际效用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并为合理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因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消费而得到的额外满足感受。
边际效用是边际分析的基础,通过研究边际效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消费行为和决策过程。
边际效用的基本概念在经济学中,人们追求满足自己需求和欲望的最大化。
然而,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单位消费所带来的满足感也会递减。
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以食物为例,当一个人饥饿时,第一口美味佳肴给予他的满足感是很大的,但是随着继续进食,每多吃一口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会逐渐减少,甚至最终可能转为反感。
这种逐渐减少且最终转变的过程就反映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的关系边际效用和总效用是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
总效用指的是在特定消费水平下得到的总体满足感受,而边际效用则表示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消费对总效用的影响。
在一个经济学模型中,边际效用等于总效用对消费量变化的微分。
也就是说,边际效用可以看作是对总效用的变化率,通过计算边际效用,我们可以了解每增加一单位消费对总体满足感受的影响。
边际效用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人们倾向于将资金分配到能够提供最高边际效用的商品上。
假设一个人在餐厅点菜时,面临着各种菜品选择和价格变化。
根据他的个人偏好和预算限制,他会努力寻找让自己获取最大边际效用的组合。
也就是说,在保持总花费不变的情况下,他会调整各种商品数量以达到边际效用相等的条件。
边际效用与经济理性边际效用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会根据所得到的额外满足感受来调整自己的选择。
这种基于边际效用最大化原则的衡量方式被认为是经济理性行为模式的基础。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边际效用及其与价值、需求和选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个体和市场行为背后隐藏的规律。
在现代经济学中,边际分析和边际效用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市场供求和资源配置等重要工具。
什么是边际效用?
什么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在经济学中用来衡量某种物品或服务对个体满足程度的变化。
在消费者理性选择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人们决定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最大化自己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的概念源自边际分析,即在做出决策时考虑每一单位增加或减少对结果的影响。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通常被描述为消费一个额外单位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当一个人消费某种物品或服务时,初始时每个单位所带来的满足感是很高的,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满足感逐渐减少,直至最终变为负值。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概念,即消费越多,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满足感越小。
边际效用的概念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个人正在吃巧克力,初始时第一块巧克力带来的满足感是很高的,这是因为他很久没有吃到巧克力了。
当他继续吃第二块巧克力时,虽然仍然感到满足,但是满足感相较于第一块巧克力已经减少了一些。
随着他继续吃下去,每一块巧克力所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直至最终可能会感到厌倦或不舒服。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往往会考虑边际效用。
例如,当一个人考虑购买第二台电视机时,他会权衡这台电视机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是否值得花费。
如果他已经有一台电视机并且使用频率不高,那么第二台电视机的边际效用可能会很低,因此他可能会选择不购买。
而当他考虑购买第一台电视机时,这台电视机的边际效用会很高,因为它可以带来全新的娱乐体验。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可以应用在生产领域。
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考虑每增加一单位生产量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
如果增加一单位生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那么企业就会选择增加产量;反之,如果额外收益小于额外成本,企业就会考虑减少产量。
总之,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帮助人们在做出消费和生产决策时更加理性和有效。
通过对边际效用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利益。
边际效用的公式
边际效用的公式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要理解它的公式,咱们得先从一些基础的东西说起。
想象一下,你特别喜欢吃巧克力,第一块巧克力给你带来的满足感那叫一个爽,简直是人间美味!可当你不停地吃,吃到第十块的时候,那种满足感可能就没那么强烈了,甚至会觉得有点腻。
这就是边际效用在起作用。
边际效用的公式可以简单表示为:边际效用 = 总效用的变化量 / 商品或服务消费量的变化量。
比如说,你一开始吃了 3 块巧克力,获得的总效用是 30 单位的满足感。
然后你又吃了 1 块,这时候总效用变成了 35 单位。
那么,这多吃的 1 块巧克力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是(35 - 30)÷ 1 = 5 单位。
咱们来详细讲讲这个公式。
总效用就是你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全部满足程度。
消费量的变化量呢,就是你增加或减少消费的数量。
举个更实际的例子吧。
假设你每个月去看2 场电影,感觉特别开心,给你的满足感总效用是 40 分(咱们就假设能打分哈)。
后来你增加到每个月看 4 场电影,这时候总效用变成了 55 分。
那多出来的这 2 场电影带来的边际效用就是(55 - 40)÷ 2 = 7.5 分。
在日常生活中,边际效用的现象随处可见。
就像你买衣服,买第一件的时候超级兴奋,觉得自己焕然一新,可买多了之后,可能就没那么激动了。
再比如说,你喜欢玩游戏。
刚开始玩的那几个小时,特别投入,特别爽。
但要是连续玩上十几个小时,可能就会觉得无聊甚至疲惫,这时候每多玩一个小时带来的快乐就减少了,也就是边际效用在降低。
对于企业来说,了解边际效用的公式也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当边际效用开始下降的时候,就得考虑是不是生产得太多了,是不是要调整生产策略,不然可能会造成积压和浪费。
咱再回到个人消费。
比如说你喜欢吃某种水果,一开始觉得特别好吃,天天吃。
但慢慢地,你可能就没那么想吃了,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这时候你可能会去尝试别的水果,寻找新的满足感。
边际效用推导方法
边际效用推导方法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新增效用。
边际效用推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 理论推导:通过微积分和数学方法推导边际效用递减的函数表达式,当特定情况下使用该函数时,边际效用随着消费而递减。
该方法优点在于证明过程严密,缺点是需要对微积分等高阶数学知识有一定了解。
-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理论中得出的结论是否与实际现象相符。
如果实验中发现,消费品的边际效用都逐渐降低,则证明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该方法优点在于简单易行,缺点是操作过程中受环境条件限制,某些情况下的实验难以设计。
- 模拟计算:通过构建模拟经济环境,模拟现实中的消费行为,分析不同情况下的边际效用变化。
根据模拟结果,与理论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可以得到证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结论。
这种方法适用于情况复杂的现实问题,并可以通过改变参数等方式进行多次实验,使结果更加准确。
- 图像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边际效用随消费数量的变化趋势,并用图像展示出来,从而直观地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这种方法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数学模型的精髓,并在图像展示上进行精细设计。
各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在严格遵循证明规则的基础上,对复杂的问题进行适当的简化与抽象,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边际效用的名词解释
边际效用的名词解释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每次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或效用变化。
边际效用在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边际效用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1. 基本概念: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或环境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所获得额外满足程度的变化。
它反映了消费者对物品或服务的需求弹性和满足程度的变动。
例如,一个人吃第一块巧克力可能觉得非常美味,但随着巧克力的进一步消费,每多吃一块带来的满足程度可能逐渐降低。
2. 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是边际效用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
即每次消费额外一单位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有限的,当某种物品或服务消费到一定程度时,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增加单位的边际效用变得较小。
3. 最优决策:边际效用在消费者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边际效用理论,消费者在拟定购买额外一单位物品或服务时,应根据边际效用的降低程度和价格的比较来决策。
当边际效用降低的幅度大于价格时,消费者应减少消费;当边际效用降低的幅度小于价格时,消费者应增加消费,以使总体效用最大化。
4. 边际效用曲线:边际效用曲线是描述边际效用变化规律的图形表示。
通常,边际效用曲线呈现递减的特点,即由上至下呈现凹向坐标轴的形状。
边际效用曲线可以用来解释消费者在不同物品或服务之间进行选择时的决策过程。
总之,边际效用是指每次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某种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或效用变化。
在消费者行为和决策、生产经营等领域,边际效用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企业的生产决策等经济问题,并为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边际效用的计算公式
边际效用的计算公式
边际效用(MU)= Δ总效用/ Δ数量。
其中,Δ表示变化的意思,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数量的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总满足程度,数量则是指消费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Δ总效用表示消费数量增加一个单位后总效用的变化量,Δ数量表示消费数量的变化量。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连续吃了3个苹果,总效用分别是10、18、24,那么第一个苹果的边际效用就是(18-10)/1=8,第二个苹果的边际效用是(24-18)/1=6,第三个苹果的边际效用是(0-24)/1=-24。
需要注意的是,边际效用通常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这是因为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每个额外单位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逐渐减少。
这也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除了上述的计算公式外,边际效用还可以通过微积分中的导数来进行计算,这需要对总效用函数进行微分运算,得到的结果就是边际效用函数。
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连续可变的情况,比如对于连续
变化的消费量或生产量。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的计算公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方法,但核心思想都是在考虑每多消费一个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满足程度。
希望这个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边际效用的名词解释
边际效用的名词解释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用变化。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边际效用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从购物到饮食,从工作到休闲,都离不开边际效用的考虑。
一、边际效用的定义和原理边际效用指的是在满足某种需求或得到某种好处后,继续增加相同商品或服务的好处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通俗地说,就是每多拥有或消费一份商品或服务所能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好处。
当我们拥有很少的一份商品时,获取这一份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非常高;而当我们已经拥有很多份商品时,每一份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二、边际效用的例子以食物为例来解释边际效用。
假设一个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吃一块蛋糕,那么第一块蛋糕会给他带来极高的满足感,他会觉得非常美味。
接下来,他继续吃第二块蛋糕,边际效用略有下降,但仍然感觉很美味。
随着他继续吃蛋糕,边际效用逐渐减弱,他开始感到生厌。
最后,当他吃到第十块蛋糕时,边际效用可能已经降低到零,他可能已经感觉到恶心。
这个例子说明了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则。
当我们满足基本需求后,每一份额外的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递减。
因此,我们需要在满足需求和收益之间做出权衡。
三、边际效用的应用边际效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消费者理论中,边际效用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消费行为。
当购买商品时,消费者会考虑价格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试图最大化总体效用。
此外,在生产和投资决策中,边际效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需要根据边际效用来确定生产和投资的最佳方案。
当新增投入带来的边际效用低于成本时,企业就需要重新考虑决策。
边际效用还可以应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福利政策上,也需要考虑边际效用的原理。
例如,某项政策投入的效益在一定点达到饱和,进一步增加的边际效用可能很小,此时政府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避免过度投入。
四、边际效用的限制虽然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边际效用很难量化,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和偏好。
边际效用的通俗理解
边际效用的通俗理解边际效用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俗地说,它描述了每多消费一单位商品所带来的额外满足感或效用。
边际效用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分配、消费决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
比如,当我们在餐厅点菜时,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预算来决定要点什么菜。
假设我们已经点了一份主菜,这时服务员又来问我们是否需要再点一份配菜。
这时,我们就需要考虑边际效用来做出决策。
边际效用告诉我们,每多点一份配菜,我们会获得额外的满足感。
然而,随着配菜的增加,我们每多点一份配菜所带来的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
最初的一份配菜可能会让我们非常满足,但是第二份配菜可能只会让我们稍微满足一些,第三份配菜可能几乎不会再给我们带来满足感。
因此,在考虑到价格、口味和饱腹感等因素后,我们可能会决定不再点第三份配菜,因为它的边际效用已经不值得我们再支付额外的费用了。
边际效用的概念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
比如,当我们在购买商品时,我们会根据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来做出决策。
边际效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比其价值高很多,那么我们可能会认为它的边际效用太低,从而选择不购买。
相反,如果一个商品的价格相对较低,但它的边际效用很高,那么我们可能会觉得它物超所值,从而选择购买。
边际效用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同一种商品或服务产生递减的满足感。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吃糖果。
当我们吃第一颗糖果时,我们可能觉得非常甜美,而当我们吃到第十颗或更多时,我们可能会感到腻味。
这是因为每多吃一颗糖果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成为负值。
边际效用的应用不仅限于个体消费决策,也可以用于企业的生产决策。
企业在决定生产多少产品时,也需要考虑边际效用。
如果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那么企业就会继续增加生产量。
但是,一旦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企业就会停止增加生产量,以避免亏损。
边际效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资源分配、消费决策以及个体行为的变化。
边际效用概念
边际效用概念
边际效用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或损失。
在经济学中,边际效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做出决策时的思考方式。
边际效用在消费者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消费者考虑购买一件商品或服务时,他们通常会考虑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带来的额外效用。
通常情况下,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也就是说,每多消费一件商品,带来的额外效用也会逐渐减少。
边际效用也在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决定生产一件商品的数量时,生产者通常会考虑每增加一单位生产量所带来的额外收益。
同样地,随着生产量的增加,边际效用也会逐渐降低。
总之,边际效用是一个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做出各种决策时的思考方式,从而更好地预测和解释市场行为。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际效用价值论概述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
依照这个理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效用,并以稀少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
其特点是以主观心理解释价值形成过程,认为商品的价值是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效用随着人们消费的某种商品的不断增加而递减;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它还提出了市场价格论,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边际效用则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
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
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
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
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
这里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是这样阐述他们的观点的:物品只有在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
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
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
于是,物品的边际效用,从而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会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并称之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主观价值论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
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
显然,效用论者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1]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价值并不是商品内在的客观属性,它不过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和评价。
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效用大则价值大,反之,价值则小。
可以看出:这是典型的主观价值论,充满了唯心主义色彩,因而是错误的。
不过,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某些具体理论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首先,边际效用价值论探讨了效用(即使用价值)的本质。
对于使用价值,马克思说:“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
”但“有用性”(即效用)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并未作深入分析。
而杰文斯则指出:物的效用就在于对人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
虽然这样解释不见得全面、深刻和规范,但毕竟对“效用”的本质作了探讨,因而是有价值的。
须知,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所以经济学必须高度注重对“人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效用”的研究。
其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以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评价来测定商品的价值大小的观点完全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
但却不能否认,人的主观心理评价是测定使用价值即效用大小的基本标尺。
在这一点上,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而是唯物主义的。
因为,人的需要可以具体划分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或日精神需要),而人的生理需要又总要以人的心理需要外在地表现出来,所以说,“使用价值大小主观评价论”是成立的。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都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人对同一使用价值大小的评价就不会完全一致。
显然,在这一领域,马克思也未给予深入探讨,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这一方面作了分析,因而是有贡献的。
再次,边际效用价值论者提出的“基数效用论”的确难以成立(因主观感受无法定量测定),但提出的“序数效用论”却有实用性。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提出的必要生活消费品和奢侈品的概念,认为工人阶级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会涉及奢侈品的消费,以及恩格斯在(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序言)中所谈到的消费资料可以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观点不也隐含着“序数效用论”的思想吗?从这点来看,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提出的“序数效用论”是有价值的。
最后,边际效用价值论所提出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马克思对此种现象也未深入展开分析)。
由于这一理论反映了客观事实,因而我们不能断定它是“庸俗的伪科学”。
事实上,正是因为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这一现象可以通俗地表述为“喜新厌旧”),才推动人们努力研制新产品以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的需要,并由此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的关系对三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一、区别与对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对立在于价值本质和价值决定问题上的对立。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价值的实质是处于凝结状态的人类抽象劳动,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或者说是由供求所决定的商品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
马歇尔主要是通过分析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价格来分析商品价值的。
马克思则是从生产领域入手,对价值的形成、决定,表现作了全面系统的考察。
马克思并没有否认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这一点不仅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过论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中在关于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部分也有过论述。
可为何马克思没有反对的供求关系作用会成为马歇尔批驳劳动价值论的根据呢?对均衡价值论者的观点做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价值论者以价格的概念替换了价值,而他们所谓的价值是没有价值实体的。
他们认为“价值”是由供求决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决定的又是市场价格。
他们通过对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场供求均衡时的价格,发现该“价格”是最完美的,是价值最充分的表现,从而提出市场价格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
显然这里均衡论者只在对价格进行分析而不是对价值的分析,因此其结论必然是错误的。
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种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
价格受供求影响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道理。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直接合而为一,那么科学的存在就会成为多余。
价值与价格是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均衡论者显然混淆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对市场价格做的一种现象形态的分析。
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边际效用价值论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于其价值观的根本对立。
效用论者认为价值不是商品的内在属性,而是人对商品的感觉与评价,效用是价值的源泉。
由于效用论者将效用衡量的标准主观化从而使边际效用价值实际上成为主观的产物,将价值的形成与决定同劳动生产完全割裂,使商品价值成为纯粹意义上的一个心理范畴。
马克思劳动价值则是客观的价值论,它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客观性出发,系统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以及劳动的凝结。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有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是人对商品满足欲望程度的感觉和评价。
由于主观评价常因主题不同而迥异,必然使价值的衡量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
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由于商品效用与人的欲望之间的满足关系而引起的感觉和评价,即价值来源于主观评价。
第三;对价值实质认识的差异。
马克思认为价值在实质上是抽象劳动的凝结,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效用论者认为价值就是商品带来的满足程度,与生产者的劳动、社会关系毫无联系,只是效用的主观体现。
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区别均衡价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中较为重要的两大学派。
他们的区别在于均衡论主要从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分析了供求对价格的影响和价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达成均衡价格,从而提出均衡价格决定商品价值。
均衡论者主要是对市场供求与价格之间关系的分析。
边际效用论者则从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对消费者的作用,从而得出效用决定价值的结论。
这一观点单纯考虑了效用与价值的关系。
此外,均衡论与效用论的区别还明显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区别。
如果说均衡论只是一种未深入实质的现象分析,那么效用论者的价值观则纯粹是一种心理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了价值的社会经济关系含义;均衡价格论侧重于将价值分析看作商品价格的分析;效用价值论则主张将价值列为主观的感觉评价或称心理感受。
二、联系劳动价值论,均衡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根本观点上的对立之外还存在着联系。
首先,劳动价值论与均衡价值论在供求作用与价格的关系上有共同的观点。
马克思认为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它是就价值量的决定从商品单个量的角度来分析的。
而第二种意义则指由社会需求决定的该行业生产社会所需该商品总量所需的劳动时间。
这一含义的劳动时间是总量的分析,它对价值的实现起决定作用。
而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分析,实质上讲就是社会总供给要与总需求相一致,只有这样,商品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这一点与均衡论者的观点并不矛盾。
其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关于商品使用价值(效用)作用的问题上有共同之处。
二者都承认使用价值对价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区别在于“如何作用”。
马克思认为价值与使用价值是统一与商品体内的两因素,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使用价值是价值存在的前提,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则失去了价值存在的基础。
可见马克思和边际效用论者几乎同样重视使用价值。
但遗憾的是边际效用论者在这一问题走上了歧途。
他们过于强调商品效用带给人的主观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交换和交换背后的社会经济关系,并倒向了唯心主义价值观,过分夸大了效用的作用,认为效用决定价值,效用是价值的源泉,只讲效用而抛弃了生产效用的劳动。
此外,均衡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之间也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