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合集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自 1978 年以来,中国经济如同装上了强大的引擎,一路疾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从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活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中国经历了从以农业为主导到工业、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转变。

过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如今,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涵盖了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众多领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引擎。

高铁、5G 通信、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不仅改变了国内人民的生活方式,还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品牌。

中国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国际贸易中,中国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变为全球贸易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中国已成为众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动贸易多元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拓展了国际市场空间。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高速公路、铁路网络四通八达,港口、机场等设施不断完善。

强大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区域间的资源流动和协同发展。

然而,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过去的高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消耗大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

虽然服务业比重在上升,但在一些高端制造业和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升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有待加强。

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转型升级,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这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现了一批特区,吸引了外资的大量流入。

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中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土地经营制,国有企业也开始尝试以市场为导向来经营。

这些改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开始加大了市场开放力度,逐步放宽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向高附加值的行业转型,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当前中国经济的现状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成为经济重心向东转移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渐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实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新能源车市场等,同时,中国的高铁技术和5G技术也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三、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未来,中国经济将会朝着高质量、可持续、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加大了推进“双循环”发展模式的力度,力图将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小循环有机结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中国还将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尤其是在核心技术领域和先进制造业领域,提高创新能力。

同时,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论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迈过了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可持续、高质量、创新驱动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中国经济发展征文

中国经济发展征文

中国经济发展征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封闭落后的经济体,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自1978年开始,中国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速增长,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

这不仅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也带动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2.制造业的崛起: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尤其在高科技制造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的电子产品、机械装备、纺织品等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投资与出口驱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投资和出口。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投资和出口的政策,如优惠税收、简化审批等,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

4.内需市场的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内需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中国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不断提高,这为中国的消费品制造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5.科技创新的推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推动了一系列创新政策的实施。

这使得中国的科技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与前景1.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虽然中国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这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和投资支持。

2.环境保护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但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改善环境质量。

3.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这将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压力。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4.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经济改开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开后发展历程

中国经济改开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历程:
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许多弊端,如价格扭曲、资源浪费等。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逐步放开市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1994-2006年):中国于1994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这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加快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

4.新时代高质量发展(2007-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即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对环保和社会责任的重视等。

总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实践,中国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经济规模到科技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1.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从经济增速来看,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为全球经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工业化程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中国的工业技术水平也逐步提高,一些高端制造业开始领先于世界。

3. 农业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中国农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取得了重要进展。

农业现代化改革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入也逐步增加。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地区发展迅速。

4. 城市化进程加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面貌不断改善。

城市化不仅提高了居民生活品质,还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5. 服务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

特别是金融、教育、旅游等行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创新驱动型经济中国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

政府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 消费升级与服务贸易中国的经济增长正逐渐向消费升级和服务贸易转变。

消费升级将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服务贸易将带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3. 绿色可持续发展面对环境问题,中国将加大绿色可持续发展力度。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4. 扩大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经济。

积极参与全球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总结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经济规模到科技创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经济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到如今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通过整洁美观的排版,通顺流畅的语句,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第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阶段。

邓小平提出的“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引入了外资,推行市场经济,实行农村改革,并建立了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的建立使得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

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二部分: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改革开放初期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理念,逐步放开了对外开放的程度。

中国的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外贸出口持续增长,国际合作和投资也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稳步增长,经济实力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提升。

第三部分:农村改革与农业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政府实施了土地承包政策,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使用权益,鼓励农民投资发展农业生产。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贫困得到了有效改善。

第四部分: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伴随着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

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加速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转型升级。

这一产业升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展望未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4938 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14938 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改革历程与未来发展趋势1. 前言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

笔者将从历史角度,结合数据和个人观点,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

2. 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2.1 改革开放的起源1978年,中国领导层启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起源是中国经济瓶颈期的结果,经济增长缓慢、贫困、落后等问题捆绑着经济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的初衷是通过引进外资、进口技术,改革经济体制,实现产品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

2.2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产权制度改革”、“价格机制改革”、“税制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等,这些重大变革释放出的巨大的生产力已经被不同的数值反映。

改革后的新型经济体制不仅可以让企业实现较低的成本,还可以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更多的优势,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3 对外开放的历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也逐渐放松。

1980年,中国设立了第一个海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深圳特区,对香港的Felix Salmon投资开辟了新的探究领域。

随后,中国陆续成立了一系列的经济特区,推行了自由贸易和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中国。

1991年,中国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 改革开放的成果3.1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

从1978年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从367.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是1978年的275倍。

与此同时,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急剧上升,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3.2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78年中国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3元和133元,而2019年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604元和16657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

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和特点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体制。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特点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从历程和特点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历程中国市场经济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期。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垄断并集中调控经济活动,市场自由度被严重限制。

但在改革开放的号角声中,中国开始探索市场经济的道路。

1.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中国正式启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此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仍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在探索中逐渐开放了一些特定的经济领域,如农村集体经济和特殊经济区。

2.深化改革阶段:进入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大规模吸引外资,建立起一批自由贸易区和经济特区,推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

国有企业改革和私有化改革也逐渐推进,市场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3.市场经济建设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

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产权制度逐渐健全,竞争的市场环境日益形成。

二、特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与市场的协调:中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发挥着引导和监管的作用。

政府扮演了市场经济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者的角色,通过宏观调控保持市场的稳定。

2.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中国市场经济注重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和竞争的加剧,资源配置的效率不断提高。

市场对价格、供需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

3.企业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主体变得多样化。

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共同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市场竞争的格局。

不同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企业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4.社会保障的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

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基本保障,确保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发展趋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本文将从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历史进程1. 第一阶段: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各个经济领域进行计划调控。

然而,这种体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因此,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2. 第二阶段:市场化改革与外向型经济发展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放开价格、财政、金融等领域的管制和限制。

同时,中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并加强与国际贸易的合作。

3. 第三阶段: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建设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发展趋势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挑战,传统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为此,中国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2.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经济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3. 推进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与合作。

中国将继续加大开放力度,扩大进口,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因此,中国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结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模式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模式探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模式探讨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多个鲜明特点:1.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建立了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市场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

通过市场化改革,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市场体系,不是简单的管制,而是市场贸易、竞争和价格体制的逐步组建。

2.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稳步发展,平均增长率约为9.5%,连续30多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已成为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新兴国家。

3.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来人口,从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改善劳动力供应结构和劳动力使用。

同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劳动力支持。

4.资源环境与城乡发展协调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产生了大量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时,政府加强了对环保的政策,加强了环境保护,改进了能源消耗,使得经济发展可持续。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模式、韧性增长模式、新发展模式。

1.计划经济模式: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

国有企业占据了主导地位,行政管理居于统治地位。

政府管控大部分经济领域,计划经济模式中的“两个体系”,即计划经济体系和市场经济体系,同时存在。

这一模式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韧性增长模式:198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实现了企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这时进入了韧性增长模式。

通过外贸和外资的经济增长,中国开始迅速上升,进入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这一模式主要基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3.中国发展新模式:近年来,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新经济,逐渐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

新发展模式是指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以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优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然而,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高速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凸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经济以年均7%至8%的增速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位。

2.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截至2021年,中国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企业已经达到168万家,工业总产值已经突破了30万亿元人民币。

3.科技创新不断加强: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可持续化等领域,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越来越突出。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掌握人工智能、5G通信、无人驾驶等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实现了跨越式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万美元,人民收入水平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的结构优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

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提高,已突破了50%的水平。

2.质量效益提升:在完成总量增长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将更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发展将追求从“大”向“强”的跃升,着重提高经济质量效益。

3.利用国际市场和借助外部发展的动力:中国经济发展将加强和国际市场的融合。

在全球贸易和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市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同时,我国将利用国内市场和外部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绿色低碳转型: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我国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未来将针对各种污染环境问题,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共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取得了惊人的增长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现状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特别是过去几十年。

它已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转变为一个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人人口和最庞大的市场,这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潜力。

然而,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这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一项严峻的挑战。

过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大气、水和土壤污染,这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健康构成了威胁。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进口国之一。

中国的国际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中国也面临着外部需求下降的风险。

二、未来发展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挑战,但也有很多机遇。

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首先,中国将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改革。

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开放措施,允许外国企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

此外,中国将继续深化和扩大内部改革,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为企业和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

其次,中国将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并促进绿色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的投资,推动经济绿色转型。

第三,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升级。

最后,中国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这将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带来更多机会。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社会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中国经济的现状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评估。

首先,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之一。

大量外国企业将生产加工业务转移到中国,利用中国的人力资源和低成本优势。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人口大幅增长,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第三,中国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内需市场日益壮大,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

最后,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不仅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还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具备了较强的实力。

二、中国经济的趋势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结构性调整和转型升级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结构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需要进行结构性调整,减少对传统产业的依赖,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其中,绿色经济、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2. 加强创新能力中国正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

政府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促进科技创新。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任务之一。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资源配置,中国经济将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4.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也伴随着一些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控制金融风险,防止金融风险蔓延成为系统性风险,是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

5. 深化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程度。

通过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合作,促进经济共赢,中国经济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首先,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成功的转型。

1978年,中国决定改革开放,放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实行市场经济的改革。

这使得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内消费需求迅速增长。

中国逐渐从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体转变为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经济体。

其次,中国的对外贸易大幅度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大幅度降低关税,改善贸易环境,吸引了大量外商来华投资。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总额大幅增加。

这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另外,改革开放为中国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过农村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民逐渐获得土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

这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同时,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如今,中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与城市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

此外,改革开放也带来了巨大的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寻找更好的经济机会。

大规模的城市化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巨大需求,也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市化也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改革开放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教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中国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了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农业社会到现代化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就中国经济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动态。

一、经济现状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但这一模式已经面临挑战。

当前,中国经济正着力提升创新能力、转向技术驱动型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理念。

通过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措施,中国经济去年实现了 6.9%的增速。

同时,外贸增长出现回暖迹象,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未来趋势1. 持续扩大内需中国经济将继续依靠内需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

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中产阶层和消费者需求不断增长,将为经济提供强大的内需支撑。

政府将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持续贡献。

2. 加快科技创新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兴产业。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已经崭露头角,未来将继续保持创新领先地位。

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中国经济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此外,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推动市场化改革,扩大外资进入,促进竞争,释放经济活力。

4. 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经济已经与全球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面对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中国将继续推动开放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及相关国家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

同时,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多边化,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变化:
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约150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15万亿美元。

贫困减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就。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中国在1978年至2018年间减少了超过8亿人口的贫困。

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项目,包括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教育和医疗等基本服务,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摆脱贫困。

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这促进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和文化中心。

科技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创新创业。

中国在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国际影响力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和倡导,如“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为全球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变化的一些主要方面。

这些变化使中国成为一个以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和国际影响力为支撑的现代化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及其成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经济也存在着周期性波动。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特点1. 快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期的20年间,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以及国内资本的投入。

这种快速增长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GDP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2. 高波动期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波动的阶段。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明显的波动,GDP增速从20%以上下降至5%左右。

这种高波动的特点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等;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结构性问题的累积,如产能过剩、投资过快等。

3. 稳定增长期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进入中高收入阶段,政府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模式,从高速增长转向稳定增长。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稳定,维持在6%到7%左右。

政府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4. 新常态期近年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所谓的“新常态”。

这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从过去的两位数降至6%以下。

新常态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成因1. 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比较敏感。

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贸易争端等外部因素都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导致经济周期的波动。

2. 结构性问题的累积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增长带来了许多结构性问题的累积。

比如,投资过快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劳动力市场的矛盾,资源环境约束等。

这些问题逐渐积累并爆发出来,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波动性。

3. 政府政策的调控中国政府在经济周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1. 高速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增长。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的GDP连续增长,年均增速达到了约10%左右,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工业化迅速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工业生产,工业化进程得到了快速推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3. 投资驱动: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投资起到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政府大力鼓励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项目投资,这使得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4. 深度开放: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逐渐与全球市场接轨,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

这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外贸扩大,并且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1. 转型升级:中国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转型升级。

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传统的低成本产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技术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持,推动中国经济由低端产业升级为高端产业。

2. 服务业的崛起: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升级,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将会不断增加。

特别是金融、互联网、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服务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市场和外部竞争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3. 绿色发展: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中国正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和支持,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污染排放,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

4. 内外市场的平衡: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主要依靠外需拉动增长。

但随着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将逐渐实现内外市场的平衡。

这将使中国经济更加稳定,减少对外部市场的依赖。

5. 人口结构变化:由于长期的一胎化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这将带来劳动力供给减少和养老支出增加等挑战,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应对。

总的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速增长、工业化推进、投资驱动和深度开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

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

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

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

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

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

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

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

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

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

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

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

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

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

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

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

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

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

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是天壤之别,出口量的迅猛扩张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

但这个时期进出口贸易基本上属于增长性逆差阶段,而且对外贸易也尚处于粗放性的初级阶段。

一是出口产品结构水平低。

从图1来看,1980年以来,虽然中国出口产品由矿产资源等初级产品出口为主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但历经十多年后,1992年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仍占20.1%,且工业制成品也仍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粗加工产品为主,深加工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极少。

二是出口产品流向地过于集中,这个时期主要与东亚诸国、美国、德国等国家发展贸易往来,出口贸易受到这些国家的控制或影响明显。

ﻫ图1 1980-2005中国出口产品结构3、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

由表2可以看出,1979年中国利用外资仅42亿美元,1981-1985年年均仅20多亿美元,1992年时也只有192.01亿美元,是1979年的4.5倍,年均增长11.5%。

虽增长速度不算慢的,但基础弱,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徘徊阶段,相对于以后来看,这一阶段每年利用外资的规模是很小的,且利用外资的类型也比较单一,1989年以前我国基本上只能以借贷方式吸引外资,这种方式利用外资我国要承担的外债风险大,原因在于我国基础设施发展的限制,国外也缺少对中国开放的了解和信任。

但很明显当时中国引资的质量是相当低的。

1989年后外商直接投资才逐渐增多,中外合作、合资企业和独资企业才慢慢涌进中国。

4、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

从开放伊始到1992年,中国对外投资处于探索阶段,这期间共兴办海外企业148家,累计对外投资10.6亿美元,相对庞大的利用外资量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实现了从无到有。

投资主体开始主要是一些经贸所和部分省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组成经贸公司,后来一些一定规模的大型企业也开始对外投资,项目规模也逐步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逐步扩大到资源开发、商品生产、工程开发等领域。

5、金融国际化局部试点展开。

开放以来,为了适应经济外向发展要求,我国金融业首先在深圳市试行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到北京、上海等城市和海南省。

这个时期开放有明显的地域限制,且业务开通范围较窄,仅个别试点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更少,范围仅在香港与美国等。

金融国际化程度低也影响了我国外贸结算,如与非洲难做生意就是此故。

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非常明显。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一般阶段(1992-2001年)经济外向发展的一般发展阶段是指一国在具备一定数量出口企业的前提下,开始实施由“量的扩张”转向“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更好地利用外资和技术积极实施“走出去”,从而使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产生质的飞跃的阶段。

1、国家开放政策的重大转变和调整成为进入这一阶段的主要动因。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突破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结束了1992年前一段时间相对徘徊前进的局面,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现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两个转变”,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外向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从表1看,有关倾向于出口导向的制度和法规不断调整和完善。

开始重视出台有关出口质量的政策。

1993年以来连续多次降低关税,到2000年我国关税降到15%,减少非关税方向,采取了与世界各国同轨非关税壁垒代替高关税保护政策。

在汇率方面。

我国改变了汇率高估的局面,1996年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这期间由强调地理区位的开放转移到了对体制的改革,理论和政策上逐步成熟,也成为中国经济外向发展进入一般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出口贸易突出“以质取胜”。

从表2可以看出,1993-2001年间我国外贸易额在绝对量上比1992年前有了明显的增加。

2001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661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出口额的排名由1992年的第11位上升到了第6位,2001年出口额比1992年增加了2倍,出口依存度由1992年的17.5%达到了2001年的21.8%,而且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外贸出口依存度呈上升趋势,出口创汇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弥补了内需不足的缺口,成为这几年经济增长平均达9.7%的重要推进器。

这一阶段我国对外贸易彻底向逆差告别,呈现单边的增长性顺差,这期间年均顺差185亿美元。

从出口结构上看,1992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出口粗加工、低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精深加工、高附加值制成品为主,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01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80.9%,其中机电产品的出口由1992年的23%上升到了2001年的42%,高新技术产品由1992年的5%增加到2001年的17%。

出口商品的结构和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3、吸引外资集约化发展方向渐显。

从表2上看,1992年以来,我国利用外资年增长量有了大幅增加,2001年利用外资达到496.7亿美元,是1992年的1.2倍。

这期间从1994年到2001年中连续7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而且外资企业的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越来越高,2001年占中国出口额的50%。

而1992年以前只占12%。

中国利用外资在这期间基本上呈现了一个较大基数上稳定增长的局面,这种稳定性也表明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日渐成熟。

此外,利用外资方式也开始由粗放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即由过去多数外资投资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加工制造企业,转移到了在引导外资投向生产型项目的同时,又有计划地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的建设。

并且1997年以后,国家政策已经由过去主要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转变为对内外资企业提供、同等的竞争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用外资不再是以粗放式引资为主,而是进入了讲求质量效益的新的阶段。

在这个期间利用外资的实践中反映了出来,从表2上看,我国在1997年利用外资最高峰值后,到2001年间有一段时间的下滑调整期,其中就蕴含着以质择资的影响。

4、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

根据表2统计,1993-2001年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3.06亿美元,且总体上呈逐年增长趋势,2001年达到7.08亿美元,是1992年1.95亿美元的3.6倍,累计批准成立非金融类海外企业共计6610家。

可以说,相对于前一阶段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

但由于其起步晚、政策的不健全、企业对外竞争力弱等原因,相对中国利用外资来说显得微乎其微,而且投资也主要限于初级加工制造、资源开发等领域,投资对象也主要集中在亚洲等地发展中国家以及日本、美国、德国等地。

5、金融国际化发展明显。

1992年以后,我国金融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政府取消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置代表处、外国银行分行、合资及独资银行、外国独资及中外合资财务分行。

外国金融机构和业务基本覆盖了所有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截止2001年底,共有19个地区和国家的外资银行在我国建立了190家营业机构,其中31家外资银行获得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资产达440亿美元,贷款186亿美元,存款65亿美元,资本金额30亿美元。

外资银行在外汇款和国际结算业务领域分别达到20%和30%的市场份额。

但外国证券机构在华只能设立代表处,不能设立分公司[3]。

与此同时,中国金融机构积极走向国际市场,遍布欧洲、美洲各地,如中国银行就设立了560家海外机构,同时中国证券业的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