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民族教育

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谐,国家兴旺、繁荣的重要因素,民族关系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民族关系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把民族团结、共同繁荣作为重要的课程进行教授,寓德于教,让年青一代从小就树立起热爱国家、热爱民族团结的信念,产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设统一、繁荣、和谐的民族关系,为国家的统一、民族团结、共同繁荣而努力学习。就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漫长岁月中,国家统一与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是中华民族长期共同的愿望。中国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的文明。

的最早人类。从课文中中国最早远古人类遗址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远古人类从北到南都有,他们应是南北各族的先人,而从出土的文物看各地远古人类都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明,即中华民族史前文明。这些地域性的远古文明各具特色,在漫长岁月中逐渐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灿烂文明的第一篇章。在河姆渡、半坡和大汶口的原始居民时期,虽然当时的居民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但他们的习惯和生产工具被中华后人所继承形成华夏原始文明。这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到了秦汉,中华文明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7 课“两汉和匈奴的和战”,是初中历史课本中第一次专题叙述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的一课。文中民族间的交流内容丰富:“后来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畜力的骡子,就是从匈奴地区传进来的。”这大大解放了中原的农业生产力;“后来体育竞技中的摔跤、赛马也是从西域地区传入中原的,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健体运动和业余活动。到西汉时期,西域各族人民还给中原和内地传来了葡萄、胡萝卜、蚕豆、核桃、芝麻等蔬菜和品种众多的西食制作方法。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所有中国人喜爱吃的食品,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西晋时,北方少数民族的家具——胡床、方凳传入内地,深受汉族官僚富人的喜爱,以后逐渐在中原地区普及推广,以至改变中原内地人们席地而坐的习惯,这是鲜卑族对中华民族生活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我国古代边地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生活习惯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和贡献。从而使学生树立起这样一种意识:今天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是由这块辽阔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五十六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主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勤劳勇敢的人民和各族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历史。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正确的民族观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

从中国历史上看,在尚未有民族区别之前,就有部落和部落联盟的融合。在《中国历史》(初中版本)第三课“氏族公社时代的原始居民”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联盟的融合形成华夏族的主干。我们可以把炎、黄两部落融合,看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争战可以看作趋向统一和民族大融合的战争。参加大融合的不仅有中原各族,还有周边的夷、胡、蛮、羌等族。民族间的争战是特定历史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的方式。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公元前221 年,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加以管理,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两汉以后,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趋势更加明显。“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汉化政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等等,通过民族间互相学习用行政手段促

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和进步。隋唐和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大一统时期,其间民族大融合主要是在统一政权下,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而 4 实现的。突出的例子有唐朝对突厥、回纥、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的册封,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嫁西藏,“唐蕃和为一家”,中央政权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政策,加强与突厥、回纥、靺鞨、南沼、吐番的联系,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融合过程也是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各民族的社会进步和发展。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随着民族间交往的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至元朝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

在这方面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中国历史》中的每一节课文中有关民族关系的生动事例,说明中华大地上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昌盛、繁荣、发展的原动力。只有民族团结,社会才得以稳定,只有民族团结,国家才能够繁荣发展。

三、加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从17 世纪开始,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历时200 多年。尤其是1840 年到1949 年里100 多年的斗争,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涌现出无数的民族英雄。我充分利用第三册、第四册历史书中有关课文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斗争,共同抵抗外国侵略者,捍卫中华民族尊严与生存,谱写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的光辉篇章。让学生从现在起逐步形成对自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依恋,对自己同胞和亲人的热爱,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共同文化的酷爱和尊重,对自己民族光荣历史和本民族对人类所做贡献的珍惜和自豪;在深切感受国家兴衰荣辱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基础上,把祖国的生存发展、繁荣富强作为自己的责任、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使命。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坚定的民族自信心。

从清朝前期开始边疆各族人民反对分裂叛乱,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的斗争,比比皆是,如“平定三番叛乱”、“粉碎大小和卓叛乱”、“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台湾府”、抗击沙俄的“雅萨克之战”等等,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反抗民族压迫,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传统,形成了自强不息,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1840 年以后,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反对八国联军入侵及辛亥革命运动中,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辈出,其中不乏少数民族的英雄,如海龄(满族)、徐骧(台湾人)等等。而现代史更是中国摆脱外来干涉侵略,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八年抗战,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正是在保卫祖国领土的斗争中,形成了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抗日战争中的回族支队和蒙古抗日游击队的抗日事迹等等。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学生,这些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经世不衰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一直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统一发展和强大而努力奋斗,成为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前进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生长在中华大家庭的56 个民族的总称。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度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国家分裂,是各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感情,更是全体人民的最高利益。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只有在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我们历史教学应坚持不懈地进行以民族团结为基础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等到台湾回归祖国的那一天,就让所有中华儿女都来庆祝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大团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