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成为易化扩散。
2.主动转运: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3.钠泵:一种镶嵌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具有ATP酶活性的钠—钾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4.肌小节:是肌原纤维的最小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肌节由粗肌丝和细肌丝以及作为收缩蛋白附着点,维持粗细肌丝精确几何位置的细胞骨架构成。
5.阈值:引起组织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6.阈电位:当刺激加强使膜内除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可以在已经除极化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这个能进一步诱发动作电位除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7.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处于静息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8.动作电位:当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受到适当刺激后,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会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9.兴奋收缩耦联:在以膜电位的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与以肌丝滑动为基础的收缩活动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中介过程把两者联系起来,这一过程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10.终板电位(EPP):一种兴奋性突出后电位。
总的效果使终板较缓慢地除极化。
11.前负荷:在肌肉收缩前加到肌肉上的负荷。
12.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13.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期,张力不变而长度变化的单收缩。
14.渗透压:指溶液中的溶质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一侧溶液扩散到另一侧溶液的力量。
15.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如电解质),称为晶体渗透压。
16.等渗溶液:通常将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17.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18.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分数。
19.红细胞沉降率:在离体静置的抗凝血中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在血沉管中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红细胞沉降率。
动物生理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的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理过程和机能的运作机制。
在动物生理学领域中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和概念,本文将详细解释一些其中比较重要和常见的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细胞膜细胞膜是动物体和细胞外环境之间的分界线,它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有选择性通透性,可以控制物质的进出。
这种特性是通过膜蛋白实现的,膜蛋白可以形成通道或运输蛋白,使细胞膜对不同物质具有特定的通透性。
二、细胞核细胞核是位于细胞内的一个重要器官,它包含了遗传信息并控制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和行为。
细胞核里的染色体含有DNA,DNA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础。
除了DNA,细胞核内还含有一种特殊的核仁,核仁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三、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是一种以氧气为底物,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它主要发生在细胞的线粒体内。
通过细胞呼吸,细胞能够将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所需的能量物质——三磷酸腺苷(ATP)。
四、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用于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物质。
它可以是兴奋性的,如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等,也可以是抑制性的,如γ-氨基丁酸(GABA)等。
神经递质的重新摄取和降解对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五、激素激素是一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由内分泌腺体或组织分泌并通过血液传递到目标细胞上。
激素可以调控许多生命过程,包括代谢调节、生长与发育、生殖等。
常见的激素有胰岛素、甲状腺素和雄激素等。
六、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它能够加速和调控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在动物体内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消化酶能够帮助分解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使其变得更易被吸收和利用。
七、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动物保护自身免受病原微生物和异物侵害的一套生物防御系统。
它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个层面。
天然免疫反应迅速,但非特异性,而获得性免疫则更为针对性,但响应速度较慢。
八、肌肉纤维肌肉纤维是肌肉组织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融合而成的多核细胞。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一、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名词解释大全

动物生理名词解释大全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生理功能和器官组织结构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动物生理学术语的解释。
1. 细胞膜:细胞膜是由脂质和蛋白质构成的动物细胞外层,它控制物质的进出和细胞内外环境的交流。
2.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包含了遗传物质DNA,能够指导细胞的生物化学反应和遗传信息的传递。
3. 胞质:胞质是细胞核以外的细胞内物质,包括细胞器、细胞骨架和细胞溶液等。
4. 基因: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DNA上的一段序列,能够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5. 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的信息被转录和翻译为功能蛋白质的过程。
6. 代谢:代谢是指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总和,包括分解有机物和合成新的有机物等过程。
7. 呼吸:呼吸是指动物体内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包括外呼吸和细胞内呼吸两个过程。
8. 消化:消化是指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以便吸收和利用。
9.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是指动物体内输送氧、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10.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动物体内传递信息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大脑、脊髓和神经元等。
11.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指动物体内分泌腺和分泌物质的总和,它通过血液循环调节和控制各种生理功能。
12. 肌肉:肌肉是动物体内能够收缩和产生力量的组织,包括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等。
13.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动物体内提供支持和保护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骨骼、关节和肌肉等。
14.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实现气体交换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气管、肺和鳃等。
15.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是动物体内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体液平衡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肾脏、尿道和膀胱等。
16.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动物体内抵御病原微生物和维持身体健康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淋巴组织、脾脏和白细胞等。
17. 繁殖系统:繁殖系统是动物体内实现生殖和后代繁衍的组织和器官的总和,包括性腺、生殖道和生殖细胞等。
动物生理学

答:概念: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特点:1.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可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2.电紧张方式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3.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
4、试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
答:一定义: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跨膜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5.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6.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和某些其它化学物质,通过体液循环对机体生理功能进行调节;
7.正反馈:加强控制系统,使生理过程的完善或完成具有意义;
8.负反馈:纠正控制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式;
二、问答:
1、生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哪几个水平
2.心率: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3.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4.期前收缩:心脏受到窦性节律之外的刺激,产生的收缩在窦性节律收缩之前,称为期前收缩;
5.每搏输出量;心脏每博动一次,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心室收缩末期容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事每分钟所射出的血量为每分输出量;
7、微循环有哪几条通路各有何意义
答:
名称
血流通路
血流特点
作用
迂回
通路
→后→Cap.前括约肌→真Cap.网→
管壁薄,透性强,血流缓慢,是物质交换场所
物质
交换
直捷
通路
→后→通血Cap. →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整理版

B靶细胞:激素作用的特定效应细胞称靶细胞胞吐作用:指某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果位从细胞内排出胞外的过程补呼气量:平和呼气末,再尽力呼气,多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补呼气量。
补吸气量:平和吸气末,再尽力吸气,多吸入的气体量称为补吸气量。
不完全强直收缩:加大对肌肉的刺激频率时,在肌肉的舒张期并开始新的收缩,所描记的曲线呈锯齿状,称不完全强直收缩C肠胃反射: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的排空的反射。
超极化:膜内负电位增大的状态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长反馈调节:指外周靶腺所分泌的激素对下丘脑所起的调节作用。
D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单收缩: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胆盐的肠肝循环: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胆盐的肠肝循环。
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等张收缩: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第二信使: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顶体反应:精子与卵子接触时,精子顶体中的酶系释放出来以溶解卵子外围的的放射冠及透明带,这一过程称为顶体反应。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在原有静息电位基础上膜两侧电位发生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F发情周期:由一次发情开始到下次发情开始所经历的时期称一个发情周期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体内生命活动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
下面,我们将解释一些常见的动物生理学名词。
1. 器官 (Organ)器官是由不同类型组织构成的结构,具有特定的功能。
在动物体内,不同器官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2. 组织 (Tissue)组织是由相同或相似细胞组成的集合体,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
动物体内有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3. 系统 (System)系统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依赖的器官组成的集合体。
常见的动物生理学系统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4. 细胞 (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在动物体内,细胞是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5. 新陈代谢 (Metabolism)新陈代谢指的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过程,包括物质转换、能量产生等。
新陈代谢是动物体保持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
6. 内分泌系统 (Endocrine system)内分泌系统是由分泌激素的腺体和接受激素作用的靶组织组成的调节系统。
它负责调节动物体内的多种生理过程,如生长发育、代谢调节等。
7.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负责接受和传递信号,控制和协调动物体内的各种活动和反应。
8. 感觉器官 (Sense organ)感觉器官是接受外界刺激的结构,如眼睛、耳朵、鼻子和皮肤等。
它们能够感知光、声音、味道、气味、触觉等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9. 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 nervous system)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控制中心。
它接收和处理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并发出命令控制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活动。
10. 激素 (Hormone)激素是一种由内分泌腺体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身体的不同部位,对目标器官和组织产生调节作用。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血型:指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红细胞脆性: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能力。
3.血液的粘滞性:由于分子间相互摩擦而产生阻力,以致流动缓慢并表现出粘着的特性。
4.血沉:单位时间内红细胞下沉的距离。
5.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溶胶状态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6.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
7.等渗溶液: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8.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悬浮状态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10.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无机盐和小分子物质等晶体物质成形成的渗透压。
11 血清和血浆:血液中除去细胞成分后乘下的淡黄色或无色半透明液体叫做血浆;血液凝固后,血快逐渐收缩,析出的透明液体叫做血清。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其次是血清中一些激活的凝血因子含量高于血浆。
12 红细胞比容:每100ml 血液中被离心压缩的血细胞所占的容积,叫做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13 红细胞沉降率:如果把动物血抽出,加抗凝剂后置于一垂直竖立的血沉管内,由于红细胞比重较血浆大,红细胞将逐渐下沉,在一定时间内,红细胞沉降下来的距离,叫做红细胞沉降率。
14 促红细胞生成素:动物缺氧时,将促使肾脏生成一种使红细胞增生的物质,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
它的作用主要是刺激骨髓生成红细胞。
1.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构成的活动周期2.每搏输出量:心脏收缩时一侧心室射入动脉的血量3.心力储备:指心排出量能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期前收缩:在心肌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额外刺激,可引起心肌正常收缩之前的收缩5.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称代偿间歇6.窦性节律: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搏节律7.异位节律:由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细胞取代窦房结而主宰的心搏节律8.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9.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研究正常动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原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2.反射(reflex):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3.体液调节(hum oral regulation):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5.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通过影响激素分泌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6.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8.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
9.、10.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人间道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12.载体(carrier):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能在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象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13.原发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所需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运输。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生化名词解释1. 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 值时,氨基酸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为零,在直流电场中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 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用pI 表示。
2.肽键:是指键,是一个氨基酸的α–COOH 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NH2基所形成的酰胺键。
3.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彼此连接而成的链状多肽,称为多肽链。
4. 肽平面:肽链主链的肽键具有双键的性质,因而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六个原子共处于一个平面上,此平面称为肽平面。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上各种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6.肽单位:多肽链上的重复结构,如C α–CO –NH –C α称为肽单位,每一个肽单位实际上就是一个肽平面。
7.多肽:含有三个以上的氨基酸的肽统称为多肽。
8. 氨基酸残基:多肽链上的每个氨基酸,由于形成肽键而失去了一分子水,成为不完整的分子形式,这种不完整的氨基酸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9. 蛋白质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骨架中,某些肽段可以借助氢键形成有规律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另一些肽段则形成不规则的构象,如无规卷曲。
这些多肽链主链骨架中局部的构象,就是二级结构。
10. 超二级结构:在球状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三维折叠中相互靠近,彼此作用,从而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就是超二级结构。
11. 结构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里,多肽链的三维折叠常常形成两个或多个松散连接的近似球状的三维实体,即是结构域。
它是球蛋白分子三级结构的折叠单位。
12. 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及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盘绕、折叠,从而产生特定的空间结构。
或者说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
维系三级结构的力有疏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盐键(静电引力)。
另外二硫键在某些蛋白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复习

1)生理学:生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在适宜的环境中总是不断地自我破旧立新的过程。
3)兴奋性:机体具有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反应的能力。
4)生殖:生物个体生长到一定阶段时,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子代的过程,是生命得以延续的保证。
5)外环境:机体整体直接接触和生活的环境。
6)内环境:指细胞直接接触和生存的环境。
7)稳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8)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9)体液调节: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经血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
10)神经-体液调节:很多内分泌腺并不是独立于神经系统的,它们也直接或间接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也可以将体液调节看成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成为“神经-体液调节。
人体内的功能调节大多数是这种复合式的调节。
11)局部体液调节:某些组织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它们并不随血液流到其他器官起作用,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调节邻近组织的功能活动,称为局部体液因素和旁分泌调节。
12)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不依赖神经与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13)非自动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不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4)反馈控制系统:是一个闭环系统,即受控部分的活动会反过来影响控制部分的活动。
15)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的同时,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受控部分的活动。
二、神经肌肉的一般生理(1)1)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跨膜移动的过程。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质帮助下,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3)主动转运:指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形式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梯度差和电位差转运的过程。
4)出胞和入胞:出胞与入胞是大分子物质或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例如神经递质的释放;受体介导式入胞等。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研究正常动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原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反射(reflex):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体液调节(hum oral regulation):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通过影响激素分泌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
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人间道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载体(carrier):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能在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象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原发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所需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运输。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整理版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整理版靶细胞是指对激素有特定反应的细胞。
胞吐作用是指细胞将物质从内部排出到外部的过程。
补呼气量是指在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补吸气量则是指在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体量。
不完全强直收缩是指在肌肉舒张期开始新的收缩,导致曲线呈锯齿状的现象。
肠胃反射是指食物进入肠道后抑制胃排空的反射。
超极化是指细胞膜内负电位增加的状态。
潮气量是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垂体门脉系统是指下丘脑促垂体区神经元轴突末梢与垂体门脉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相接,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从这里释放入血液,再沿门脉血管到达腺垂体,形成次级毛细血管网。
化学性突触是指依靠突触前神经元末稍释放特殊的化学物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对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影响的突触。
肌小节是指肌原纤维每两条Z线之间的部分,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基本电节律是指胃肠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可记录出一种缓慢的、大小不等的节律性去极化波。
基础代谢是指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能传递信息的活性物质。
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某种激素影响细胞对其他激素的敏感性,使其效应加强的作用。
脊髓休克是指当横断脊髓后,横断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代偿间歇是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有一段较长的心脏舒张期。
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净移动。
单收缩是指肌肉受到一次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收缩。
胆盐的肠肝循环是指胆盐排出小肠后,绝大部分可由小肠粘膜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脏重新组成胆汁排入十二指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等热范围是指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等渗溶液是指与细胞和血浆的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张力不变而长度发生改变的收缩,等长收缩则是指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发生改变的收缩。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后,将激素所携带的信息由胞外传递到胞内的物质,包括cAMP、cGMP、Ca2+、IP3、DG等。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一、绪论1、内环境:内环境是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如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等。
2、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3、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反应:反应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对刺激所发生的应答。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5、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6、主动转运:主动转运又名主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在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帮助下,同时消耗能量,进行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7、被动转运:被动转运又名被动运输,是指某些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其特点是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包括简单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
8、阈电位: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9、阈刺激:在刺激持续时间和对时间变化率保持中等数值的情况下,引起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10、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1、终板电位:终板电位是指终板膜上的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从而使终板膜局部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12、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是指细胞针对外源信息所发生的细胞内生物化学变化及效应的全过程。
三、血液13、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破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包括受损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
14、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血液凝固实质是血浆中可溶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交叉配血: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作为主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作为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
这一过程称为交叉配血。
四、血液循环16、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传导系统中自律性最高的部分,故窦房结称为正常起搏点。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一、名词解释1.动物生理学(animal physiology):研究正常动物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原理,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2.反射(reflex):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环境变化产生的有规律的适应性反应。
3.体液调节(hum oral regulation):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经体液运输达到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
5.神经-体液调节(neurohu-moral regulation):通过影响激素分泌对机体功能进行调节的方式。
6.内环境稳态(homeostasis):机体内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7.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
8.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当同种物质不同浓度的两种溶液相邻地放在一起时,溶质的分子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产生净流动。
9.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电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
10.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人间道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的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
11.载体(carrier):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能在溶质高浓度一侧与溶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且构象发生改变,把溶质转运到低浓度一侧将之释放出来,载体蛋白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又开始新一轮的转运。
12.原发性主动运输(primary active transport):所需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主动运输。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的气量。
2.氧饱和度: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3.氧解离曲线:以氧分压作横坐标,氧饱和度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氧分压对血红蛋白结合氧量的函数曲线。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5.余气量:在竭尽全力呼气之后,仍能剩留在肺内的气量。
6.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性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吸气。
7.原尿:入球小动脉的血液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的滤过液。
8.终尿:原尿经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作用,最终形成的尿液。
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从肾小球滤过的原尿量。
10.有效滤过压:存在于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
11.排泄:动物有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其它不需要的物质经过血液循环由体内排出的过程。
12.肾糖阈: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浓度限度。
13.能量代谢:体内伴随物质代谢所发生的能量释放、转化和利用的过程。
14.基础代谢:动物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条件下的能量代谢水平。
15.静止能量代谢:动物在一般的畜舍或实验室条件下、早晨饲喂前休息时的能量代谢水平。
16.等热范围:动物的代谢强度和产热量保持在生理最低水平时的环境温度。
17.蒸发:机体的热量靠体表呼吸道水份18.辐射:体热以红外线形式向温度较低的外界散发。
19.物理消化:经过咀嚼和胃肠运动,使饲料磨碎并与消化液混合成食糜,向消化道后段推送的过程。
20.胃的排空:随着胃的运动,食糜分批地由胃移送入21.反刍:反刍动物在摄食时,饲料不经充分咀嚼,就吞入瘤胃,在休息时返回到口腔,仔细地咀嚼,这种独特的消化活动称反刍。
22.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部的肌肉舒张的反射。
23.化学消化:利用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的各种酶对饲料进行消化。
24.微生物消化:利用畜禽消化道内栖居的大量微生物对饲料进行消化。
25.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动物医学专业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内环境: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机体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正反馈: 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正反馈。
负反馈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负反馈。
兴奋性:机体在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将发生相应的改变。
细胞凋亡:一个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叫细胞编程性死亡极化: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内负外正的状态。
阈电位:外加刺激能使细胞膜上Na+通透性突然增大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阈电位是可兴奋细胞的一项重要功能指标,一般比正常静息电位低10-15mv。
强度-时间曲线:把能够引起兴奋的不同刺激强度和它们相对应的作用时间描绘在坐标纸上得到的一条曲线血细胞比容:将抗凝血经离心沉淀后被压紧的红细胞容积占全血容积的百分率,称血细胞比容,或红细胞压积。
血清:未抗凝血凝固后1-2h血块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溶血: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中,红细胞将因吸水而膨胀,细胞膜终被胀破并释放出血红蛋白的一现象。
趋化性:白细胞具有趋向某种化学物质游走的特性交叉配血实验:在37℃下进行,若两侧均为阴性时输血无妨,若主侧为阴性,次侧为阳性,则只能在紧急情况下输血,且实行少量,缓慢输血。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碱贮::血液中NaHCO3的含量。
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是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一个心动周期。
包括: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
窦性节律: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的正常部位,称之为心脏的正常(最高)起搏点,所形成的心脏节律称窦性节律期前收缩:如果在心室的有效不应期后,给予人工刺激或心室受到病理性的异位起搏点刺激,则心室肌可以接受这一额外的刺激而产生期前兴奋,引起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在期前收缩之后有较大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激素:是有一些特定的器官或细胞在特定的刺激作用下分泌到体液中并由血液循环运走的特定物质。
重吸收:指小肠上皮细胞将原尿中的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
分泌: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活性因子与远端靶细胞表达的相应受体结合,接到全身性反应。
血沉:血红细胞在血浆中一小时内下沉的距离。
晶体渗透压:由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无机盐所形成的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交换及保持血红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意义。
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渗透压,对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巨头重要意义。
粘滞性:指液体流动阻力大小,与水比较,全血粘滞性取决于RBC 的数量,血浆的粘滞性取决与血浆蛋白的含量。
终板电位:当Ach分子通过接头间隙到达终板膜表面时,立即与终板膜上的N2型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通道开放,允许钠离子、钾离子等通过,,以钠离子的内流为主,引起终板电位膜静息电位减小向0值靠近,产生终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肠—胃反射:酸、脂肪和机械均可刺激位于12指肠壁上的感受器,从而反射性抑制胃的运动引起胃排空的减慢,此反射即肠—胃反射。
此反射对算的刺激特别敏感,PH=3.5~4.0时反射即开始。
单细胞消化:整个摄食过程都是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的,这种消化食物的过程叫做单细胞消化。
胞外消化:食物的消化过程是在细胞外的消化腔或消化管中进行的,这种消化过程叫做胞外消化。
胞外消化的意义:突破了胞内消化的局限,是动物可以利用的食物大为增加,有助于动物的生存发展。
肠外消化:在有些昆虫摄取食物时,常常先将唾液摄入寄主的组织,然后再将经过部分消化的寄住的汁液吸入肠内,昆虫的这种部分消化作用在体外进行的现象叫做肠外消化。
肠—肝循环:胆汁中的胆盐进入小肠后,大部分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入血,通过门静脉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肠肝循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转移过程。
2、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4、阈强度: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称阈值。
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大小的重要指标。
5、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6、体液:体内含有的液体,称为体液。
7、内环境: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即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组成的细胞外液为机体的内环境。
8、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单纯扩散: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10、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易化扩散。
11、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2、钠-钾泵(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使Na+、K+做逆向主动转运。
又称Na+-K+依赖式A TP酶。
13、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叫膜电位。
14、极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15、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和复原。
16、去极化:膜内负值(绝对值)减小的过程。
17、反极化:膜内外极化状态反转的过程,即外负内正
18、复极化:去极化后,膜电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19、超极化:膜内负值(绝对值)增大的过程。
20、超射:动作电位超过0电位以上的部分
21、峰电位:动作电位主体部分的脉冲样变化。
22、后电位:在峰电位下降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膜电位的缓慢波动。
23、阈电位: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4、郎飞氏结:在两段髓鞘之间是无髓鞘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
25、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6、终末池:纵管系统(L管,肌浆网)走行方向和肌小节平行。
它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或胞浆沟通,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横管时管腔膨大,称为终末池。
27、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膨大附着在所支配的肌细胞(肌纤维)上,上面覆盖施万细胞,形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称为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
28、兴奋-收缩耦联:指由肌细胞膜兴奋触发肌细胞收缩的生理过程。
29、等长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以张力变化为主,而长度基本不变。
30、等张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以长度变化为主,而张力基本不变。
31、单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32、复合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出现总和的收缩过程。
33、不完全强直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所出现的收缩过程。
34、完全强直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所出现的收缩过程。
35、轴丘:产生神经冲动(动作电位)部位,裸露无髓鞘,称为轴丘。
36、轴浆运输:轴浆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这种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奖运输。
37、突触: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38、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球形,称为突出小体。
39、易化:如果未能达阈电位水平,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但由于此局部兴奋电位可能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之容易发生兴奋,这种现象称为易化。
40、曲张体:在非定向突触传递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
41、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发生超极化),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传递抑制。
42、突触后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得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4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
44、调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在神经元之间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45、胆碱能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凡是末梢能够释放ACh的神经纤维。
46、N样作用: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所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和烟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烟碱性作用(N样作用)
47、M样作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与毒蕈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48、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49、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0、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包括激动剂和颉颃剂。
51、肾上腺素能受体:凡是能与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结合的受体称之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5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
53、感觉: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途径到达大脑而产生。
54、感受器:机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装置。
55、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56、脊动物:脊髓与高级中枢断离的动物。
57、脊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而进入无反应
状态的现象。
58、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59、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是在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60、肌紧张: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即被牵拉的肌肉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收缩,以阻止肌肉被拉长。
61、屈肌反射:脊动物一侧后肢的下部皮肤受到刺激,引起该肢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曲反应。
62、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活动的基础上,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机理与上相反。
63、去大脑僵直:在中脑前、后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可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64、条件反射:经过后天接触环境、训练等建立起来的反射。
65、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66、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67、翻正反射:动物摔倒时自行翻转起立,恢复正常站立姿势。
其感受冲动来自内耳迷路、颈部肌肉和躯干肌肉等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感受器,传至脑干,在中脑分析综合,调节四肢和躯干的肌肉,使姿势恢复正常。
68、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由于通常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有一定的自律性,故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
69、动力定型:在动物调教过程中,若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就可以建立一整套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信号以固定不变的顺序、间隔和时间,有的与条件刺激结合,有的不与之结合,经过长期耐心细致的调教,就能形成一整套的条件反射。
这种由一系列条件刺激,使大脑皮质的活动定型化,叫做动力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