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秀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背景介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叛乱事件,也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教案以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为题材,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一步加深对唐朝衰亡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其历史分析和解读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2.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和解读:通过教师讲授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2.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和衰亡的原因;3.图片展示和分析:使用图片展示唐朝时期的文物、建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唐朝的辉煌和衰落。
四、教学过程1. 唐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情况1.讲授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唐朝的政治制度分为官僚制和科举制,详细介绍官僚制和科举制度的运作机制;2.讲授唐朝时期的军事制度:唐朝的军事制度是由州、府、节度使等层级组成,注重军事力量的集中和统一;3.讲授唐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物质文化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士人、农民、商人等各个阶层的兴起。
2. 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1.讲授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唐朝藩镇割据、朝政腐败和边疆频繁战乱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2.讲授安史之乱的过程:安史之乱经历了安禄山叛乱、史思明叛乱和唐朝恢复的阶段,详细介绍这些阶段的重要事件和过程;3.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给唐朝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冲击,加速了唐朝的衰亡进程。
3. 小组讨论和分组展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负责一个课题,如“安史之乱的起因”、“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等;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针对所负责的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3.鼓励学生撰写小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标要求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研读史料,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
2.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心态变化和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玄宗前后期不同的政策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黄巢起义的学习,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学习,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安史之乱”的基本史实,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2.教学难点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及其造成的不同结果,认识君主专制下统治者的作为与王朝盛衰的关系,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随堂练习1.“前前后后长达八年之久,这么长时间的叛乱,这带给国家的伤害是十分巨大的,史学家们都认为这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上文评述的是( C )A.楚汉之争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黄巢起义2.“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这反映了唐朝中后期出现的哪一局面( A )A.藩镇割据B.宦官专权C.黄巢起义D.安史之乱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A )A.打击了唐朝的统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如图中空格内应填写的是( D )A.春秋战国B.三国鼎立C.南北朝D.五代十国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代十国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有作为或者有才华的皇帝,例如周世宗柴荣、吴越国王钱镠、南唐后主李煜等,请查一下五代十国的皇帝,把他们的相关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吧。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解决办法:1.通过史料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过程,并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衰落表现,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衰落的原因。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引导。
-学生可以研究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王朝兴衰,如五代十国、宋朝、明朝等,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朝衰落后的历史变迁,如五代十国的分裂和混乱,宋朝的崛起和繁荣,以及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更替。
-学生可以探究安史之乱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如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的影响,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影响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表现,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历史教训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引入现实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时事分析能力。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听讲,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有了深入的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了解唐朝衰亡的原因;(3)掌握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资料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2)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以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历史、珍惜现在、展望未来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2)唐朝衰亡的原因。
2.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影响;(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事件并展开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短的视频、图片或文字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背景,在学生了解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讲授(25分钟)(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之间,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是唐朝的一次重大政治危机。
起因:唐玄宗晚年的宠幸,加上宦官与权臣闹政之事,使得战乱纷争的地方贵族日益强大,而作为政权支柱的中央政府却已经虚弱不堪。
过程:安史之乱分为三个阶段,即叛乱初期、叛乱高潮期和唐朝镇压叛乱的恢复期。
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较大,导致了唐朝自身实力的削弱并引起对外侵略的增加,安史之乱也成为唐朝最后衰亡的重要原因。
(2)唐朝衰亡的原因唐朝衰亡的原因很多,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政治原因:唐朝后期清治政策的失败,宦官、权臣和贵族的斗争,导致了政治黑暗和政治腐败的加重。
②经济原因:唐朝后期的废均田制、豪族兼并土地、奴隶制的恢复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原因,加剧了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③军事原因: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党项人侵略等战乱,消耗了大量人力和财力,严重削弱了唐朝的军事实力。
《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优秀教案
材料二 “……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
——《新唐书•方镇表序》
(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弊病?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
(2)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
总结
反思
4、唐朝后期,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 )
A、黄巢 B、陈胜 C、朱温 D、李自成
5、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
A、黄巢起义军 B、陈胜吴广起义军
C、钟相、杨幺起义军 D、李自成起义军
6、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 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
C、朱温建立后梁 D、安史之乱的发生
衰败是在( )
A、贞观初年 B、贞观末年 C、开元初年 D、开元末年
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
A、高力士 B、李林甫 C 、杨国忠 D、魏征
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A、安史之乱 B、七国之乱 C、八王之乱 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
5、年,建立了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6、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
、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的北汉,史称。
新知
运用
合作
探究
1、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
班级姓名小组月日
课题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并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思维方式,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理解历史事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对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
2.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
3.演讲法:通过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唐朝的统治区域地图,让学生了解唐朝的疆域、政治制度及其历史背景。
2. 讲授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20分钟)教师讲解唐朝末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重点讲解唐玄宗时期的阳关大捷、安禄山的镇压、唐德宗时期的黄巢起义等历史事件,让学生了解唐朝的兴衰历程,为后面的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的影响(25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影响,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并总结出影响唐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4. 学生演讲(10分钟)教师让学生上台演讲,分享他们对唐朝衰亡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强调安史之乱及农民起义对唐朝衰亡的重要影响。
五、教学评估1.学生在小组中的讨论表现和演讲表现。
2.学生对唐朝末年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教学PPT等多媒体资料。
2.《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本。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深入了解安史之乱和农民起义。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案
唐朝末年,_______、_______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爆发。唐末黄巢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败的贵族官僚和藩镇势力,动摇了唐朝的腐朽统治。
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
教学
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
难点
安史之乱
课前
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在课上进行交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建立到鼎盛的过程,
展示杜甫的两首诗:
《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并宣布要“洗涤朝延”,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下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学生讨论完成
作业
布置
P27材料阅读和自我测评
教
后
感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3.探讨唐朝衰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和经过。
2.唐朝衰亡的原因分析。
教学难点:1.关联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因果关系。
2.分析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
教学方法:1.讲授。
2.讨论。
教学资源:1.教科书。
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一幅描绘安史之乱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让学生简单讨论一下自己对唐朝衰亡的了解。
Step 2 介绍安史之乱(15分钟)1.讲述安史之乱的起因:分别从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人的背景和野心开始讲起,说明他们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
2.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从叛乱爆发到安禄山入洛阳,再到唐玄宗逃离长安,讲述安史之乱的主要事件和战争过程。
3.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安史之乱的了解。
Step 3 探讨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15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安史之乱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2.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讨论。
Step 4 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15分钟)1.向学生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直接原因,那么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有哪些?2.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例如政治腐败、军队虚弱、自然灾害等。
3.通过讲解和讨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和观点。
Step 5 总结(5分钟)总结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和对唐朝的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一份关于唐朝衰亡的调查报告,包括唐朝衰亡的深层次原因和相关事件,下节课进行汇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引发学生兴趣,并结合讲述、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有了初步的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的过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让学生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朝的繁荣时期,但对于安史之乱及其对唐朝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唐朝衰落的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学习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唐朝繁荣时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然后提出问题:“唐朝为什么会由盛转衰?”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同时,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
讨论结束后,邀请代表分享成果。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有哪些?如何看待唐朝的衰落?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安史之乱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安史之乱唐朝衰亡教学设计引言: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之一。
这次起义发生于公元755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威胁。
这次动荡导致了唐朝初期的繁荣逐渐走向衰亡。
本教学设计将以安史之乱为题材,向学生介绍这段历史事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对唐朝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背后原因和深远影响。
一、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起因和过程。
2.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3.掌握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长远影响。
二、教学内容:1.安史之乱的背景介绍。
2.安史之乱的起因和过程。
3.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4.安史之乱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结合:通过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起因和过程,引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初步了解,以便进一步讨论。
2.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方面来深入了解,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案例和材料,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和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唐朝相关的图片和音乐,激发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兴趣,并引发他们对安史之乱的好奇。
2.讲授:通过讲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起因和过程,向学生介绍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安史之乱的起因进行互动和交流,引导他们分析造成这次动乱的主要原因。
4.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方面来深入了解,例如安禄山和史思明的背景、安史之乱的后果等等。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资料、文献,或者进行互联网搜索来收集信息,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5.案例分析:通过提供相关的案例和材料,让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分析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和中国历史的影响。
例如,安史之乱导致的唐朝衰落对后来的政权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预测这些影响对中国历史的长远影响。
七年级历史下册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新人教版
(4)历史地图作业将主要评估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图表绘制能力,以及对学生对唐朝疆域变化原因的理解。
教师将在作业批改后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新人教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主要内容包括:
1. 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安史之乱。
2. 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影响以及平定叛乱的措施。
3. 唐朝衰落的表现,如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4. 唐朝衰亡的重要事件,如黄巢起义、朱温篡唐等。
课后作业
1. 简答题:请简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
答案: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主要有政治腐败、边疆危机、农民起义等。
2. 论述题:请论述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财政收入减少,社会动荡不安。
3. 案例分析题:请分析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
答案: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主要措施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财政制度、加强边疆防御等。
4. 比较题:请比较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答案:安史之乱前后唐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加强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设立节度使等方面。
5. 应用题:请结合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的历史,谈谈你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5. 掌握唐朝衰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❶教学分析➷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较,让学生体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导致不同的后果,培养学生对比辨析、以史为鉴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认识到统治者个人的作为,将直接影响历史发展的轨迹,甚至导致一个王朝,一个国家的衰亡,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五代十国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玄宗幸蜀图》图)讲述杨贵妃的死: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
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
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
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
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
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
此后,玄宗入蜀。
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
这就是《玄宗幸蜀图》的历史背景,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朝由盛世到衰败的过程,以从中汲取教训。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一)背景(原因):(多媒体展示唐玄宗的画像)学生探讨:安史之乱爆发的历史背景?答案提示: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3.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二)过程(多媒体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读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是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唐朝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的衰落和灭亡。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件,培养学生的史实观念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唐朝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简单经过有一定的掌握。
但他们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深层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词汇和概念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了解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资料分析,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理解历史人物的动机和行为,培养客观、全面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安史之乱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2.唐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复杂性。
3.小组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2.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3.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唐朝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详细介绍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以及唐朝衰亡的主要历程和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对安史之乱和唐朝衰亡的理解。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精品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思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朝衰亡的原因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分析唐朝衰亡的原因,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兴盛的关系,体会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安史之乱;唐朝的灭亡教学难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同学们还记得在《盛唐气象》一课中我们提及过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诗句吗?这首诗的前半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但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后半段吗?“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意思是安史之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居然要卖到万贯钱。
曾以繁荣和开放著称的唐王朝为什么会走向衰亡?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安史之乱1.指导学生阅读“安史之乱”一目,并回忆第2课中的“开元盛世”相关内容,找出形容唐玄宗前期、后期统治表现不同的关键词。
提示: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唐玄宗用人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什么后果?提示:通过比较可以知道安禄山等节度使势力发展与唐玄宗的识人用人有密切关系。
玄宗后期,重用善于逢迎的李林甫,任用番将安禄山等掌管重兵,种下了安史之乱及藩镇跋扈的祸根。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代为右相,他身兼40余职,妒贤嫉能,结党营私,生活奢侈。
其所作所为,引起公愤。
故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
3.材料展示材料一: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隋唐以来,河北幽州一带民族杂居,契丹、奚、突厥等族的习尚与汉不同,当地官员虐待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
材料二:开元以后,在边防普遍设立节度使制度,他们的权力越来越大,至于“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案(通用12篇)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篇1【学习目标】1.了解安史之乱的过程,掌握其背景、时间和影响2.了解黄巢起义的相关史实。
掌握唐朝衰亡的原因、灭亡的时间和标志3.知道五代十国更迭与分立的局面,辩证分析其影响【学习重点】唐玄宗后期统治的腐败;唐朝的灭亡【学习难点】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开元末年以后,_________追求享乐,任人唯亲,社会尖锐,边境形势日益紧张。
2.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_____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的局面。
3.755年,______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帝,即。
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年被平定。
4.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
唐朝的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的局面。
5.唐朝后期,统治腐朽,_____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严重,相互之间发生。
6.人民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________的率领下,起义军攻入长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7.______年,朱温建立了政权,唐朝灭亡。
8.唐朝灭亡后,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____________”。
9.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_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_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
试结合唐代前期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三、练习巩固1.唐朝朝政日趋衰败是在( )A.贞观初年B.贞观末年C.开元初年D.开元末年2.唐玄宗任人唯亲,此处人不包括( )A.高力士B.李林甫C.杨国忠D.魏征3.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内奸,和部下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 )A.安史之乱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唐太宗对突厥用兵4.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这是( )A.黄巢起义军B.陈胜吴广起义军C.钟相、杨幺起义军D.李自成起义军5.唐朝灭亡的标志是( )A.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B.朱温兼并了北方割据势力C.朱温建立后梁D.安史之乱的发生6.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C.南方地区受战乱影响较小D.政权分裂使统一成为不可能7.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什么?简述这一事件的经过及造成的影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本单元前4课,呈现的是隋的统一,以及唐朝繁荣开放的大一统盛世。
然而,“安史之乱”却拦腰折断大唐盛世,从此唐朝由盛转衰,逐步走向灭亡。
唐朝灭亡后,中国走向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五代后期,后周通过改革增强了实力,实现了北方的局部统一,为北宋兼并中原和南方的割据政权奠定了基础。
本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安史之乱,讲述唐朝开元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地方节度使权力日益膨胀,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之后,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第二部分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讲述了唐朝后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最终爆发黄巢起义,在起义的打击下,唐朝走向灭亡,朱温建立后梁;第三部分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讲述唐灭亡以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学情分析本设计的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
学生通过对上一课的学习和课外阅读,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储备,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阅历较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不够全面和理性(如节度使、藩镇割据等历史概念,对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的理解等)。
因而可以通过学生对唐朝的诗歌的了解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介绍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从此君王不早朝”),认识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以及黄巢起义的爆发与唐朝的灭亡。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基础上,通过材料引导学生认识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相关诗文和史料,能够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提升提炼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通过识读《五代十国形势图》,直观认识五代十国时期政权的更迭与分立,思考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认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设计
5.《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本课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
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课,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知道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材通过“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分立”三个子目的讲述,描述了唐朝达到鼎盛之后,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直下并逐步走向衰亡的过程。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逐步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此后的黄巢起义又给了唐朝致命一击。
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则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根据前述分析,将这一课的教学主题设置为:探索盛唐衰亡。
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由亡而分”。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从学生的知识状况来看,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积累,他们对唐朝的基本概况已经有所了解,对唐朝的发展脉络有了大体感知,但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掌握上还有所欠缺,针对这一特点,在授课中要注重时间、人物、事件等的联系,将内容串联起来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
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讲课中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思考唐朝衰亡以及衰亡带来的启示,升华家国情怀。
核心素养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及安史之乱的背景;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把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动态地图等资料,认识安史之乱的过程,培养学生运动历史地图及历史解释能力;能通过材料对比、问题探究,分析安史之乱后的唐朝以及黄巢起义的必然性,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材料地图展示,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五代十国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并让学生理解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这一历史趋势,认识到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朝代更迭、衰亡中吸取教训。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精品教学案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黄巢大起义,了解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3.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4.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重点】1.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了解安史之乱的影响。
2.知道唐朝灭亡的史实。
【学习难点】知道五代十国,了解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局面。
【学习过程】课中学习一、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五代:唐朝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______。
3.评价:(1)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2)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二、合作探究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通关检测1.唐玄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不理政事,最终导致叛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历史上把这一叛乱称为()A.大泽乡起义B.隋末农民大起义C.安史之乱D.唐末农民大起义2.唐末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下列人物曾领导唐末农民起义的是()A.张角B.黄巢C.安禄山D.史思明3.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唐朝的建立者和灭亡唐朝的分别是()A.李渊、黄巢B.李世民、朱温C.李渊、朱温D.李世民、黄巢4.“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唐朝灭亡以后进入的分裂时期是()A.春秋战国B.魏晋南北朝C.辽宋夏金D.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教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代兴起》教学设计内容标准:1、知道安史之乱导致唐代由盛转衰;2、知道唐代灭亡后五代十国的局面。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知道五代十国局面,考虑历史事情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唐代兴起的缘由。
2、过程与方法:经过比较唐玄宗前后期不同的措施,分析唐代兴起的缘由,学会以史为鉴,初步掌握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浏览相关诗文与史料,培养提炼有效信息、分析成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政治清明与王朝昌盛的关系,考虑国家分裂的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代灭亡。
教学难点:理解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机点。
教学过程:第一篇章:八年浩劫成割据,开国容易守国难。
一、安史之乱1、缘由1.开元末年唐玄宗寻求吃苦,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情势紧张。
3.节度使权势膨胀,构成外重内轻。
4.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权势。
2、经过:材料: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15万的兵力,拥兵边陲,其手下勇猛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
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
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工夫:755年人物:安禄山和史思明3、影响:浏览P24,说说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甚么样的灾祸? 给唐代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构成极大的破坏,特别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唐代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代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构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第二篇章:官逼民反黄巢起义,朱温反叛唐代灭亡。
《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对成功充满必胜的信心。
二、黄巢起义1、背景:唐代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
2、经过(略):3、结果:朱温叛变,被弹压,起义失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安史之乱的过程、原因、影响;了解黄巢起义、五代十国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分析,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安史之乱的影响。
通过黄巢起义了解农民起义。
理解五代十国统一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教学重点】
安史之乱、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教学难点】
安史之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杨贵妃图片导入新课。
杨贵妃非常喜欢吃新鲜荔枝,唐玄宗下令从川、广东一带,飞马运送到长安,不惜跑死许多人和马。
于是,就有了唐朝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宠幸杨贵妃给唐朝政治带来了什么直接影响?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1.师提问:安史之乱开始、结束的时间?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2.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影响?
材料一:(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新唐书》材料二: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致使地方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
天宝年间,边缜兵力达50万,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探究点二:黄巢起义
师生共同探讨
1.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
2.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了解黄巢起义的历史影响是什么?
材料: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
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犯赃的地方官吏处斩。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师简要讲述唐朝灭亡的背景、时间。
探究点三:五代十国
师生共同探讨:
观察教材五代十国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
2.通过五代十国的更迭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3.五代十国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际上是唐朝藩镇割据状态的继续和发展。
这种割据对峙以及频繁改朝换代导致的混乱、动荡,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四)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本课重难点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