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戏曲服装中的“衣”

合集下载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

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京剧的服饰特点分为哪几类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也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京剧的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京剧的服饰特点一、黑白对比从光学角度分析,黑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减,白色是三原色光的等量相加。

黑和白包容了世界上千变万化的色彩于一,因此,传统京剧大量运用黑和白色做为服装色彩运用的一条途径,是再简单又再丰富不过了。

它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在简单中求得概括。

《霸王别姬》是一出净、旦为主的折子戏,霸王穿黑靠,勾黑脸,虞姬穿白裙袄,俊扮粉妆,这一黑一白,一壮一秀,是黑白的强烈对比,浓淡的强烈对比,美丑的强烈对比,相辅相成,对立又统一。

《挡马》、《三岔口》、《两将军》等,都是以黑、白两色为服饰基色,装扮剧中的主要角色。

《挡马》中杨八姐女扮男装穿白、焦光普穿黑这是一男一女的短打戏,《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和刘利华,《两将军》中的马超和张飞,都是两个男角色为主的武打戏,都是一白一黑,在对比中塑造人物性格,成为京剧服饰中重要的着装方法。

二、华素对比京剧服饰,不注重时代特点的追求,没有季节变化的表现,也不带有地区性的特色,而以角色的等级地位和类别为标准,帮助刻画人物性格。

这当中,华丽与朴素的对比服饰,更多地体现了角色的性格因素。

《铡美案》、《豆汁记》两出戏,是华素对比的典型注脚。

《铡美案》中,受害者是秦香莲,穿黑裙子,白孝带,蓝边饰,不尚奢华,处境令人同情;陈士美身居高位,享受驸马待遇,穿华丽的红蟒花翅,华贵显赫。

随着剧情发展,对陈士美越来越憎恨,最后被包拯处死时,刽子手剥掉他的外衣,给人一种剥掉了他虚伪外壳的感觉。

两个人物,一个着衣华丽而内心丑恶,一个朴素寒微而内心高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是穷与富的对比,是素与华的对比,也是善与恶的对比。

《豆汁记》中穷书生莫稽,在生命旦夕不保的情况中被救活,后做了县官由穷衣换上了官衣,俨然一表人才,前后判若两人,人格也随地位变化而改变,服饰的变化紧紧与地位的变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又一种素与华的对比。

越剧服装

越剧服装

越剧服装简介作为新兴剧种的越剧,在刚进入大城市时,演出大型剧目,采用的是传统的戏衣。

20世纪40年代,越剧演员同一些从事编剧、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合作,开始对越剧进行改革,其中包括采用灯光、布景和改革服装。

特点在服装的改革上,越剧受到京剧古装戏和话剧历史剧两个方面的影响,但对传统戏曲服装也有所继承,经过多年尝试、创造,逐渐形成了下列几个特点:样式设计①在样式的设计上,借鉴古代仕女画较多,旦脚服装尤为明显。

上衣有圆领、斜领、对开领;袖子有用水袖和不用水袖而放长衣袖两种;裙子大多做成百摺式,系在上衣外面,有的还在长裙外面加一短式腰裙。

此外,各种佩带的装饰性附件较多。

服装色彩②在服装的色彩上多用中间色,比之传统戏曲的下五色有很大的丰富;在纹样装饰上多用边花、角花、暗花,力求简洁、淡雅,这同传统戏衣的浓重的装饰风格恰成对比。

服装用料③服装的用料,一般不用有强烈反光的缎子,而用绸、绉缎、乔其纱、珠罗纱、尼龙纱等,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

结合上述的服装特点,在盔头和旦脚的头饰上也作了相应的改革。

这种改革,同越剧演唱上的优美的抒情风格是比较协调的。

历史发展小歌班初期越剧在小歌班初期,男角扮书生、公子,借用生活中秀才帽、瓜皮帽、竹布衫、绸长衫;扮士绅,借用生活中彩缎长袍、扎脚裤、黑缎马褂;扮官宦的也有用庙里的木偶神像蟒袍;男班扮女角,把自己顶后的辫子散开,梳发髻,搽"燥粉",穿生活中的竹布裙、衫和"嫁时衣"的彩绸衣、花裙等作演出服装,后来向绍兴大班行头主租用戏装,放在一担豆腐皮篾篓里,走农村跑城镇,这就是越剧最早出现的衣箱形式。

租赁行头多以袄、衫、蟒、靠、箭衣为主,行头样式,多为绍剧、京剧传统样式。

绍兴文戏时期越剧在20年代至30年代的绍兴文戏时期,受上海京剧衣箱制影响,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服装开始分开。

主要演员穿"私彩行头",有专管"私彩大衣"的人,负责主要演员的服装穿戴和保管。

昆曲服饰特征

昆曲服饰特征

昆曲服饰特征昆曲,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起于明代,源于江苏昆山一带,故名“昆曲”。

它以苏州昆山腔为基础,融合了海盐腔、弋阳腔及民间灯曲、吹腔、二簧调,吐字行腔自成一格,被称为“百戏之祖”,又被称为“中国戏曲之母”,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1。

衣裙与褶裥不同样式的曲裾有两种,一种叫大衫子,也叫宽袍,多用于生、旦,老旦穿;一种叫褶裥裙,多用于花旦。

昆曲妇女在不演出时常常把裙子卷起来,这就叫作褶裥裙。

褶裥裙很长,几乎要拖到地面,有的还在后面打一个结,穿时把结解开就可以了。

褶裥裙上绣着各种花纹图案,所以又叫百褶裙。

2。

外套和鞋子相配而言,昆曲演员的外套,过去称作大衣,它是一种无领对襟、宽袖、多层、衣身肥大的长衣,样式有点像后世的中山服。

穿上这种长衣就可以演出戏中的铠甲、官衣等各种人物,或者以前朝历史人物作代表。

3。

另外还有一种便服,称作小衣。

小衣是短衣长裤,它的款式是这样:长度只及膝盖,然后在上面套上一件无领对襟、紧袖口、收腰的短褂,再加上绣花鞋就是全部的行头了。

这种便服只有在扮演和尚、道士、渔翁、农夫时才用。

除此以外,平时只穿便鞋。

小生和花旦穿的大袖衫的袖子比较宽大,袖口很宽,足踏彩云履,头上戴着色彩鲜艳的冠子,富丽华贵。

青衣(老生)的青布大衫则显得庄重肃穆,他的褶子和衫子都很长,脚上穿着软底黑鞋,手上拿着折扇。

巾生穿的是类似于今天中山服的无领对襟长衫,下着长裤,头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装饰。

武旦穿红色箭衣,脚蹬厚底鞋,手持刀枪剑戟。

昆曲服装以色彩素雅为特征,男女性别角色区分明确。

尤其以水磨蓝、素白和月白三色最具特点,青衣喜用石青色,花旦喜用大红色,小生喜用水红色,老生喜用紫黑色,花脸和老旦通常用金和黑色,武将常用绿色和黄色。

头面部饰品主要有冠、巾、帽、巾子、眉子、面牌、项牌、戒指、手镯、指甲套等。

青衣行当特点突出。

而水磨蓝衫、褶子、褶裥裙更能衬托出青衣的风采。

总之,传统戏曲中女性角色服饰绚丽多彩,衬托出昆曲艺术的瑰丽辉煌。

在戏曲中对戏曲服装的称谓

在戏曲中对戏曲服装的称谓

在戏曲中对戏曲服装的称谓中国的戏曲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由来自上古时期的古典文学、歌谣和舞蹈组成。

戏曲服装也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装的装束精致,相当复杂,有着鲜明的特色。

为了让观众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角色,戏曲服装也分为不同的称谓。

首先,最经典的戏曲服装就是以着装为重点的“梆子”,这种服装又称为“大梆子”或者“中梆子”。

梆子服装由大披肩、背心、护腰、裤子和裤头组成。

梆子服装的色彩较为简单,常常是采用红、绿、蓝等朴素的颜色,整体上来说,它十分考究大度、雅致,能够体现角色的性格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以“青衣”为特色的“青衣服”,它是戏曲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装束,主要由青衣、男式背心、裤子和裤头组成。

这种服装色彩十分鲜艳,是登场展示角色重要称谓,能够给观众带来感受激动的视觉效果。

此外,戏曲中还有“银衣”、“金衣”和“墨衣”,它们是戏曲中的上等装束,一般是尊贵的角色穿戴的。

“银衣”的服装,一般是由亮银色的披肩、锦袍和背心组成,本质上来说,它是银色披肩系锦袍而成的,采用精致繁杂的古典图案,表现出尊贵而豪华的风格。

“金衣”则是以金色作为装饰,由金色背心、护腰、裤脚和裤头组成,充满了贵族范儿,丰富多彩。

“墨衣”服装,主要由黑色衣衫、护腰、裤脚和裤头组成,色彩素雅,可以反映出一种高深和文雅的气质。

另外,还有“花衣”、“花袄”和“禅衣”,它们都是戏曲中的高等装束。

“花衣”服装是以花朵或树叶等图案作为装饰,它多线多色,给人一种生动而艳丽的感觉,主要用于表现富贵角色。

“花袄”服装以若干种颜色的衣衫组成,上面镶有花纹装饰,穿戴者仿佛是庄严而又灵动的活画,十分有特色,袖子及衣腰上的花边设计也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最后,“禅衣”服装是比较特殊的装束,它是以几十种不同的颜色拼接而成的,上面还绣有幅精美的图案,各种拼花的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之一,这种装束也是表现高僧的标志。

总之,在传统的戏曲表演中,每一种服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装束,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特色。

昆曲服饰ppt课件

昆曲服饰ppt课件
18
19
李玉刚《新镜花水月》
20
2013年1月10日晚,昆山文化艺术中心正式落成。作 为昆山唯一一座专业演出艺术场馆,昆山文化艺术中心 以“昆曲水袖”为灵感,将昆曲元素及“昆山三宝”之 一的并蒂莲等应用于现代建筑空间,展示了江南水乡 “神韵”。
21
意境美
戏曲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创造优美的舞台意 境,包括唱作念舞、舞台布景、舞台灯光、服装化妆、 大小道具、各种音响等等。其中服装是创造优美舞台 意境的重要手段,戏曲服装真正是“穿在演员身上的 布景”。———此种舞台画面的意境美,为戏曲所独 有。
5
6
➢ 传统的昆曲服饰在刺绣、盘扣等工艺上已十分考究,在运线 行针方面,以精确的角度组成完美的图案,不强调艳丽,讲求的是 “雅”与“韵传统服装的纹饰有龙、凤、鸟、兽、鱼、虫、花 卉、云、水等。
7
戏曲之美,取决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离超的唱、念、做、 打功夫。而“行头”之美则满足了观众的视觉美感需求。 传统的昆曲艺术往往给人以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的印象。 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戏曲服装,它具有以下审美特点
8
形式美
戏曲服装如同戏曲的脸谱以及表演,都不是写实 的,而是远离生活真实,追求艺术真实,具有很 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
9
最典型的例子是乞丐 的富贵衣。在话剧、歌剧、 音乐剧、舞剧,乃至电影、 电视剧中,乞丐一定是破 衣烂衫,穿戴得像个叫花 子。
但戏曲里的叫花子,却 穿得挺体面,俗称富贵衣。 这种富贵衣,既能指示乞 丐身份,又能给人以独特 的美感,他是“像不像做 比成样”,意思一下,主 要着眼于形式美。
2
➢ 戏曲服装统称戏曲穿戴,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 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以表现人物的性别,年龄,身 份,个性等。 ➢ 行头: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

衣京剧传统服装中,除蟒、靠、褶、帔之外,其余所有服装,都称为衣。

“开氅”属于便服。

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军旅、家居)。

因为这种服饰气派很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超的大将及侠士等。

其形制:大襟、大领、氅长及足,带“摆”,有缘饰。

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武将专用),尤以“双狮绣球”纹样最为典型。

“狮开氅”多为绿色,大缎料,绒绣,衣边及袖口镶4寸左右的宽边(波线式),满绣装饰纹样。

图为《将相和》之廉颇角色行当:净行之铜锤花脸麒麟开氅。

用于高级职官。

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龙首、狮尾、牛足。

将此种神兽用做开氅的主要纹样,插底为“博古”图案(又称“四艺”吉祥),是为了象征人物的位高权重。

麒麟开氅一般为黄色,绒绣。

若用黑色,则采平金绣法。

图为《宇宙锋》之赵高,头戴相巾。

角色行当:净行之架子花脸团花开氅:用于高级文官。

主要纹样为团花(周身共10个花团)。

绒绣或平金绣。

衣边及袖口绣缘饰纹样,不单镶边。

图为《将相和》之蔺相如角色行当:文老生之安工老生,即唱功老生;团狮开氅:用于身份高的武将。

白色。

绒绣。

狮子本是勇猛的象征,构成圆形图案纹样之后,减弱了气势,增强了装饰性,这就具有了严谨庄重的特点,适用于既勇猛而又有智谋的类型人物。

图为《甘露寺》之赵云,头戴“扎镫”。

角色行当:武生官衣:文官的官服。

用于中级文官(个别情况如新科状元、婚典新郎等也用之)。

源于明代官服—盘领窄袖大袍。

其形制,基本与蟒相同,唯不绣纹样,用素色缎料制成。

胸前与后背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上面绣飞禽及旭日海水。

明、清两代,以“补子”纹样区分官阶、身份,文绣飞禽,武绣走兽,所绣纹样皆有严格规定。

但京剧眼装官衣上的“补子”,仅起到艺术符号的作用。

官衣以眼色区别大致的官级:紫色、红色表示身份品位最高,蓝色次之,黑色最低。

凡穿官衣均佩戴玉带。

图为《群英会》之鲁肃(三国时代东吴的大夫)。

改良官衣对官衣加以美化,采用平金绣的圆形纹样取代“补子”,并在袖口及腰部以下适当饰以纹样。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戏曲服装介绍分析
有句老话说“货卖一张皮”,任何事物首先给人看 到的都是外表,京剧艺术之所以能够走遍全国,影响世 界,往往都是从京剧的服装、头饰、脸谱开始的。有的 演员一出场,观众就惊喜地鼓掌叫好,有的观众仅仅因 为喜欢京剧的服饰而爱上了京剧。
就是说京剧对人物的穿戴是非常严谨的。然而时至 今日,有许多人对戏曲服饰存在着很笼统的认识,一些 戏迷却能见衣辨人,其中到底有什么玄机呢?今天,我 们就从京剧戏服看中华国粹之精华,品传统文化之韵味, 看看戏服中的大文章!
【一般官衣】属于长衣的“官衣”类,为职位中等的文官官服。
【彩婆袄】专为饰演丑婆子的彩旦服饰。
【旗装】 旗装形式源自清代贵族妇女服饰。
【 钟馗衣】
【文小生花褶】多为书生、秀才之辈的男性青年角色穿着。
【武生花褶】有身份的青年武将或绿林好汉所穿。
【女青褶子】善良和顺的贫民妇女穿着。
【戏珠大龙蟒】 青、中年武将常穿的礼服。
【龙套衣】 用于龙套角色,举凡官员升堂、升帐或两军对阵时, 龙套既可象征随侍、又可象征军士浩荡。
【雅墨绣杏黄色大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武将的战服。杏黄靠是
“三国”戏中黄忠和《闹天宫》中二郎神的 专用服装。
【平金绣墨绿色改良大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番将、武将群或新编历史剧中常用改良 靠。
戏曲舞台上扮演女将、女统帅的战服。戏剧中使用的大靠与古 代生活中的甲胄并不一样。随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大靠的式样 和色彩逐渐增多,但距生活服装也越来越远,它纯属为了适应 舞台表演的需要而设计。
【彩绣十团白色狮子绣球开氅衣】
戏曲舞台上扮演文官武将和中军的服装。宰相之类大臣告老还 乡时,也穿开氅。
【罪衣罪裤】
犯人的囚衣,分有男罪衣与女罪衣两种。女罪衣虽为女犯囚衣,但 在舞台美学的观点下,运用了沿边与绸缎质料的柔软感加以美化人物形 象。男罪衣则不用沿边。

京剧服饰介绍

京剧服饰介绍

京剧是国粹之一,其服饰又称行头。

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在众多中华戏剧表演艺术中,京剧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也是在对外戏剧交流与介绍工作中最能表现中华传统艺术精华的戏剧品种。

京剧服饰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大衣简介大衣是京剧服装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的存在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服务。

从技术职能来讲是管、拌、扎、勒,所谓的服装的管理保养,在演出中负责演员的服饰的装扮、特殊人物的扎勒,大衣在管理上有很强技能操作以及服饰的名称识别和塑造不同人物着装类型,为此服装的分行对表演起到了保证作用,为艺术的完整,达到预期效果,发挥着集资的智慧和才能,大衣行当在技艺处理上有其自己的范围和特点。

作用大衣类中的服装名称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其它服饰配件。

大衣类中各种服装名称在使用上有它的一定范围,如:表现宫廷帝王将相以及朝廷名官等身份的人物通常穿蟒,身居地方官员则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

皇帝身份的有《上天台》中的刘秀、《金水桥》中的唐太宗等。

身为亲王的有《辕门斩子》中的赵德芳,身为大将的廉颇,官居首相的蔺相如,其它朝廷命官,可为朝中大臣,在面见皇上时必须穿蟒。

另在各历史时期被朝廷称之为"草寇"和敢与朝廷分庭抗礼者,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敢穿着蟒服或自称皇帝或占山为王。

如:晁盖、宋江等。

表现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如《七品芝麻官》中的知县,《玉堂春》中的潘必正、刘秉义等。

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有:帔,开氅,褶子。

如:《上天台》中的刘秀,《斩黄袍》的赵匡胤则穿帔。

《碧波潭》中的金宠,《文昭关》中的东皋公,《打渔杀家》中的丁员外也穿帔。

又如《锁五龙》中的唐王,《将相和》中的廉颇、蔺相如均穿开氅。

第二讲戏曲服装之靠

第二讲戏曲服装之靠

靠:甲衣。

军中最庄严的战斗服装,高级将领所穿。

一,构成:全身共有绣片30余块。

靠领: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

靠身:分前后两片,上衣(甲衣)下裳相连。

靠肚子: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要宽,长方形的,叫靠肚子。

靠肚子绣有凸出来的虎头或二龙戏珠等图案,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

一般说武生或武老生用“双龙戏珠”或“独龙”。

武花脸角色,性格粗扩豪放,一般用大虎头。

吊鱼:靠肚下边垂着的一扇,叫作“吊鱼”。

下甲: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名为下甲,或靠腿。

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

另外,靠腿和靠领可移作它用。

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具有符号意义。

三,源于清代将官之绵甲戎服。

此种戎服,以锦料为面,绸料为里,内衬丝棉。

它不象古代铠甲那样以甲片为主,仅在前后心及肩部等处缀有金属饰片,从总体看并无实战护身作用,而更象是一种礼仪用服,比起古代铠甲来具有很大装饰性。

“靠”即是在此基础上经过美化后形成的。

四,质料:大缎。

五,纹样:多为鱼鳞形或丁字形,也有龙和江牙等图案。

二,靠一般可分以下几种:男靠、女靠硬靠(又称大靠)、软靠和改良靠。

靠的颜色和蟒一样,也是十分复杂的。

在一般剧团里有这么一句话:“十蟒”、“十靠”,这就是说有10种颜色的蟒,有10种颜色的靠。

在一般设备比较完备齐全的剧团里,都备有十蟒、十靠。

以近代来说,甚至比十蟒、十靠还多一些,那就更完备了。

一般能够备全十蟒、十靠的,就相当不错了。

穿什么颜色的靠,与角色的扮相、脸谱、身分、年龄、性格都有一定的联系。

有的是根据年龄和性格的,比如扮演年龄较轻,英武俊秀的一些武将,像周瑜、吕布、赵云、马超等这样角色都穿白靠。

还有的是一些智勇双全,清秀潇洒的儒将,像岳飞、杨延昭、伍子胥等也都穿白靠。

还有一些特别要突出表现角色的年轻,表示他风流倜傥而穿粉红色靠的角色,如《银空山》的高思继。

有的戏里周瑜、吕布也穿粉靠。

戏曲服饰1

戏曲服饰1
中国戏曲服饰 ——穿戴· 衣箱· 行头
• 戏曲服装通称戏曲穿戴,塑造戏曲人物外部 形象的一种要手段,用以表现人物(角色)的性 别,年龄,身份,个性等。 • 行头: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戏具谓之行头” 。 广义的行头分衣、行 头”、“私房行头” 。
江湖行头:一般为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 头。清代昆曲的江湖行头,如《扬州画舫录》所记,分衣、盔、杂、把 四箱。这类民间戏班限于经济条件,一般只有一副行头,如袍带戏,蟒、 靠不敷应用时,只能照顾主要人物。 内班行头:行头较一般为豪华,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如小张班演 《牡丹亭· 游园惊梦》有“十二月花神衣,价至万金”;百福班演《西游 记· 北饯》有“十一条通天犀玉带”。盐商借此卖弄阔绰。内班行头中也 有一些好的创造,如设有各种“全堂”,演《琵琶记》的《请郎花烛》 用红全堂,《风木余恨》用白全堂(均见《扬州画舫录》),有意识地 运用色彩来渲染气氛。 私房行头:是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私房行头的兴盛,同主要演员收入 较高有关。一些经济收入高、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就在装扮上有自己 的特殊讲究,戏装行业的设计、制作人员,往往结合演员的意图,在服 饰的质料、色彩、样式、花纹方面作种种创新。除职业演员外,某些戏 曲业余爱好者(票友)也自备若干新颖行头,作串演之用。
衣 箱
大衣箱 蟒袍、官衣、开氅、 帔、褶子、八卦衣、 坎肩、旗袍、云肩、 玉带、朝珠、扇子
二衣箱 箭衣、马褂、大靠、 打衣、大铠、猴衣、 扣带、鸾带、 丝绦
三衣箱 内衣、厚底靴、朝方、 彩鞋、旗鞋、云履、 福字履、彩裤、胖袄、 僧鞋、大袜
• 盔头箱,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种。此外还有演 员头上所戴的网子、发髻和髯口,如八字髯、一字 髯等。 • 杂箱,指彩匣子和梳头桌。彩匣子是为男角色面部 化妆、抹彩、勾脸、卸妆、洗脸所用。梳头桌是专 为旦角梳理大头、古装头、抹彩、贴片子、插戴银 泡子、翠泡子、钻泡子和绢花等饰物所设。 • 把箱,即旗把箱,道具箱。从刀、枪、剑、戟等各 种兵器到桌椅、板凳、帐幔和山、城、墓、碑等景 片;从文房四宝、印信、茶酒器皿、令旗令箭、马 鞭、车、船、风、火旗到圣旨、香案、旗、锣、伞、 报和剧中特定道具,如家法、手铐、铜锤、棋盘、 笛箫等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道具。

谈戏曲服装中的“衣”

谈戏曲服装中的“衣”

谈戏曲服装中的“衣”摘要:戏曲的服装,通常人们称为“行头”,主要是以明代戏曲的服装为基本样式。

但是,剧中无论何人不论角色大小,要穿着何沖衣服却都要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服装原则。

因为戏曲的服装是为了演出而设计的,为了夸张化和美化舞台效果,所以部分服装还是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改变了形状,主要是为配合或强化戏曲舞蹈动作而来,比如,水袖、靠背旗、雉尾等等,都是为了表现特定角色而设计佩带的。

关键词:戏曲;服装;衣戏曲传统服装中,除蟒、帔、靠、褶四大类之外,其余的所有剧装,都统称为“衣”。

衣的品种很多,按照服装本身形制的基本特征可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部分。

(1)长衣开氅属于便服。

开氅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

因为这种服饰气派颇大,所以为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强的大将及俠士等。

特点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

开氅分为狮开氅、麒麟开氅、团花开氅、团獅开氅,如京剧《将相和》之廉颇和蔺相如、《宇宙锋》之赵高、《甘露寺》之赵云。

宮装也称“宫衣”。

宮装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宮场合。

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

云台衣。

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制了许多新颖而别致的戏装,当时将它们称为”古装”,以区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

其造形突出女性的曲线美,通用于传统剧目中的仙女,以及红娘等人物在新编剧目中,得到广泛使用。

此外,还有诸如官衣、学士衣、蓝衫、箭衣、龙套衣、^衣、大铠、帽钉铠等长衣。

(2)短衣花抱衣。

抱衣的一种。

抱衣,又名“打衣”“豹衣”“英雄衣”,用于俠客、义士、绿林英雄等类人物,分花、素两种。

花抱衣的形制是:大襟、大领、紧袖,下摆缀打折的异色绸边两层。

抱衣与抱裤的花色完全相同,形成了人物造型的整体美。

素侉衣。

晋剧中的各种角色,都穿什么衣服?

晋剧中的各种角色,都穿什么衣服?

晋剧中的各种角色,都穿什么衣服?呆呆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小孩子对“看戏”往往提不起兴趣来,因为他们涉世未深。

在经过些人生苦难后,渐渐地就开始对戏中的酸甜苦辣、爱恨情仇有了真切的感悟。

可以这么说,有了人生才看得懂戏。

其实,看不懂也没有关系。

有一副对联说: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音中含调,调中有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一场大戏包罗万千,总有些东西,能够触动你……比如,呆呆今天要说的戏服。

不同的角色,穿着不同的衣服。

你也许见过很多遍,可未必能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蟒袍是戏中帝王将相等高贵身份的人物所通用的礼服。

源于明、清时代的“蟒衣”。

明代“蟒衣”本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赐服”。

至清代,“蟒衣”则列为“吉服”,凡文武百官,皆衬在补褂内穿用。

衣上的蟒纹与龙纹相似,只少一爪,所以,把四爪龙称为“蟒”,遂名日“蟒衣”。

戏曲服装中的“蟒”即是在明、清“蟒衣”基础上,经过装饰和美化后所形成的。

红团龙蟒为身份高、性格文静的人物所用,如皇叔刘备、驸马陈世美、巡按王金龙等。

绿团龙蟒一般为红脸的忠义之士所用,如关羽、关胜、赵匡胤等。

以服色之绿,与脸谱之红所形成的“补色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用在这里,既使服色更鲜明,又令脸色更为夺目。

黄团龙蟒黄色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为帝王所专用,是至尊至贵的象征、皇权的象征。

所以,黄(明黄)色团龙蟒专为帝王使用。

白色团龙蟒白色团龙蟒一般用于英俊儒雅的青年武将(如武小生行当的周瑜)或正直英武的中年武生(如须生行当的杨延昭),给人以潇洒清秀之感。

黑色行龙蟒对具有庄重气派、刚直性格的人物规定服色为黑色。

此外,又特定:凡勾黑色脸谱,性格粗犷豪放的人物,也以黑作为服色。

前一类人物如文臣包拯,后一类人物如猛将张飞、项羽.焦赞、尉迟恭等。

团凤女蟒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

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

戏曲服装之衣戏曲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风雨和变迁,戏曲服装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

戏曲服装之衣可以说是戏曲艺术的灵魂,是演员和观众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展现戏曲文化内涵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从戏曲服装之衣的历史、体现戏曲文化特征、剧种服装特点和现代演绎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戏曲服装之衣的绝妙魅力。

一、历史源流戏曲服装源远流长,可以回溯到古代文艺活动中的祭祀和舞蹈,也融入了民间文化和宫廷乐舞的元素。

在唐朝时期,已经有了很多与戏曲服装相关的演出,“唐人歌吹舞蹈图”中的人物着装与戏曲服装息息相关,明代《曲苑杂记》中对戏曲服装的记载最为详尽。

清朝时期,随着戏曲艺术的繁荣,戏曲服装逐渐形成其固定的风格,自此,“戏曲服装之衣”成为了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戏曲服装不仅是历代皇帝和文人雅士热爱的艺术形式,也是一道独具魅力的文化风景线。

二、体现戏曲文化特征戏曲服装之衣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内涵,是戏曲文化特征的体现。

首先,戏曲服装之衣的灵魂是“厚重浓郁、富有中国味”的中华文化风格,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华夏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也承载了历史的记载和意识形态的象征。

戏曲服装之衣像一幅精美的图画,揉合了历史、文化、艺术、道德、哲学及民族传统,具有浓郁的地域性文化特征,其服装的造型、颜色、配饰等,都富有着民族文化的象征意义。

其次,戏曲服装的神奇魅力体现在多方面,如其寓意深远,形状富于创意,配饰颇为细腻,服装通过色彩、图案、线条和器物等方式,将各种人物的形象、身份、性格、动作和情感表达集于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戏曲文化氛围。

三、剧种服装的特点不同戏曲剧种,其服装风格各异,但它们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1. 京剧服装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具有高超的演技、细腻的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长袍宽袖,头巾帽绸,靴子高筒,这些成为了京剧服装的标志。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

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川剧的服饰特点有什么讲究川剧的服装与京剧大同小异。

它是以明朝服式为基础,参照唐、宋、元、清的服饰制成的一种统一剧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川剧的服饰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川剧的服饰特点川剧中,扮演帝王将相的演员衣着精致华美;小生身穿素雅到极致的长袍;旦角的服装则是水袖飘舞……每个川剧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服装,在川剧界有句俗语:“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宁肯穿破戏服上台演戏,也不能将人物的服饰张冠李戴。

川剧的人物繁多,服饰更是大有讲究,生、旦、净、末、丑,每个行当的服饰都大有门道。

川剧戏装有很多种,蟒袍、靠子、官衣、褶子等,都对应有相对固定角色,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有严格讲究。

剧团历来对戏装都有严格而细致的分类,有所谓的“大衣”柜和“二衣”柜。

大衣,就是剧中帝王将相、娘娘嫔妃、内阁大臣等所穿的服装,有蟒袍、官衣、蓝衫等;二衣,就是剧中元帅大将、马步兵丁等所穿的服装,有铠甲、靠子、袍子等。

演员舞台上一亮相,身上的戏装就先透露了角色的身份、性格、情绪等。

服装样式有讲究,川剧服装色调上的选用也有不成文的规定:黄色多用于皇生,绿色多用于红生,白色多用于武生,黑色和蓝色多用于正生,黑色多用于净,红色常用于丑。

了解了川剧穿衣诀窍,以后再看戏,人物一出场,他的身份你也能猜得到了。

川剧中的人物穿的戏服有点明代古装电视剧中的感觉,这些戏服是不是就是从明代服装发展而来?川剧演出服装是以明代服饰样式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通用于各类传统戏里。

为适应表演的需要,又有其独具的特色。

比如,袍服和小生褶子均无水袖,以内里所着长筒窄袖白布香汗衫伸出袍服和褶子数寸,覆盖指端,均为袖头子。

小生褶子除领口外全不绣花,显示出一种极雅的风采,而且其服装是开高衩的。

小生服装的里、面均以柔软的绉、绸制作,开高衩是便于演出时施展褶子功。

有意思的是,川剧中,闺门旦、奴旦均穿短袖褶子。

女褶子戏多,冬季亦如是,故有“冷不死的小旦”之说。

戏曲服饰

戏曲服饰

越剧的服装保留了很多明代汉族人服饰特点。
男装
女装
豫剧服饰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称黄以汉越黄 。梅明族剧梅 戏快戏、戏 的抒曲评, 表情之剧旧 演见一 称 质长。、黄 豫梅 朴,黄 细具梅剧调 并 致有戏称或 ,丰唱中采 以富腔国茶 真的淳五戏 实表朴大, 活现流剧与 泼力畅种京 著;,,剧 、
人极美越 ”具动剧 题江听长 材南,于 的灵表抒 戏秀演情 为之真, 主气切以 ,;动唱 艺多人为 术以,主 流“唯, 派才美声 纷子典音 呈佳雅优 。 ,
最 为 丰 富 彩 。 " 净 " 因 面 部 化 妆
有 独 特 风 格 的 人 物 类 型 , 脸 部 化 妆
在 京 剧 中 , " 净 " 角 是 舞 台 上 具
京剧中的"丑"角演员又称为"小花脸"。"丑"行的化 妆虽与大花脸有点相象,可是他的表演风格却完全 不同,有点像夸张的漫画。丑角的出场常会带来满 堂的笑声。
京剧是国粹之一,
其服饰也带有强烈 的中国特色。京剧 服饰分为大衣、二 衣、三衣和云肩四 大类。


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 之一。泛指净、丑之外 的男角色。按其扮演的 人物的年龄、身份、性 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 致分为老生、小生、外、 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
小生
老生
武生
京剧旦角

京剧旦行扮演各种不同 年龄、性格、身份的女 性角色。旦行又分为正 旦、花旦、花衫、刀马 旦、 武旦、老旦等专行
花旦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 身着短衣裳,如褂子、 裤子、裙子、袄;有时 穿长衣裳,也绣着色彩 艳丽的花样。人物性格 大都活泼开朗,动作敏 捷伶俐。表演以做功、 说白为主,说白主要是 京白,韵白较少。如 《棒打薄情郎》中的金 玉奴、《乌龙院》中的 阎惜娇等。

戏曲服装详细介绍

戏曲服装详细介绍

戏曲服装详细介绍戏曲服装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角色形象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戏曲服装通常包括蟒、靠、帔、褶子、盔帽等,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

蟒是戏曲中帝王将相和后妃穿的服装,一般有蟒袍、蟒衣和蟒靠等。

蟒袍是蟒类服装中最常见的一种,它通常是圆领、大襟、右衽,袖子比较宽,袍身上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颜色以黄色为主。

靠是戏曲中武将穿的服装,一般有硬靠和软靠之分。

硬靠是用金属片和彩线绣成的,有甲片、靠旗等装饰,显得威武雄壮;软靠则是用布和彩线绣成的,没有甲片和靠旗,显得轻便灵活。

帔是戏曲中女性角色穿的服装,一般有对帔和帔风等。

对帔是一对相对的帔子,通常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帔风则是一种长条形的帔子,通常是用彩色绸缎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

褶子是戏曲中平民百姓和文人雅士穿的服装,一般有男褶子和女褶子之分。

男褶子通常是长衫,有圆领、大襟、右衽等特点,颜色以黑色为主;女褶子通常是长衫或短衫,有对襟、立领等特点,颜色以红色为主。

盔帽是戏曲中角色戴的帽子,一般有冠、盔、巾、帽等。

冠是帝王和后妃戴的帽子,通常是用金属或宝石制成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盔是武将戴的帽子,通常是用金属制成的,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巾是文人雅士戴的帽子,通常是用布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帽是平民百姓戴的帽子,通常是用布制成的,上面绣有各种图案和花纹。

戏曲服装的种类和样式非常丰富,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它们不仅是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服装介绍

戏曲服装介绍

戏曲服装介绍
中国传统戏曲服饰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精华之一,其图案纹饰具有特定的程式与寓意。

传统戏曲服饰的分类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款式特征对戏曲服饰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析了蟒、靠、褶、衣、盔头、鞋等戏曲服饰的类型特征和服饰图案特点。

戏曲服装种类繁多,包括袍、衫、裙、裤、帽、鞋等。

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

袍是贵族或官员的常见服装,衬托角色的尊贵身份;衫则代表平民阶层,展现平凡人物形象;裙多为女性角色所穿,能展现女性的柔美和娇媚;裤则主要用于表现男性形象,突出角色的刚毅和阳刚之气;帽可分为官帽、冠冕和其他形式,用于区分不同角色的身份和地位;鞋则是角色形象的点睛之笔,根据角色的性别和地位选择不同款式。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其服饰也是中国传统戏曲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京剧行头是指京剧演员在表演中所穿的服装,包括蟒袍、官衣、褶子、马褂等等。

每种服装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象征。

例如,蟒袍是皇帝、王公贵族等高级官员所穿的礼服,通常是黄色的,上面绣有龙纹、凤纹等吉祥图案;而褶子则是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所穿的衣服,通常是蓝色的,上面绣有各种花鸟虫鱼等自然图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戏曲服装中的“衣”
摘要:戏曲的服装,通常人们称为“行头”,主要是以明代戏曲的服装为基本样式。

但是,剧中无论何人不论角色大小,要穿着何沖衣服却都要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服装原则。

因为戏曲的服装是为了演出而设计的,为了夸张化和美化舞台效果,所以部分服装还是在生活原貌的基础上改变了形状,主要是为配合或强化戏曲舞
蹈动作而来,比如,水袖、靠背旗、雉尾等等,都是为了表现特定角色而设计佩
带的。

关键词:戏曲;服装;衣
戏曲传统服装中,除蟒、帔、靠、褶四大类之外,其余的所有剧装,都统称为“衣”。


的品种很多,按照服装本身形制的基本特征可分为“长衣”“短衣”“专用衣”和“配件”四部分。

(1)长衣
开氅属于便服。

开氅用于高级武将权臣在非礼仪场合。

因为这种服饰气派颇大,所以为
了强化表现力,也用于戏剧主角的某类人物,如占山为王的寨主、武艺高强的大将及俠士等。

特点是大襟、大领、氅长及足,主要纹样为狮、虎、豹、象等走兽。

开氅分为狮开氅、麒麟
开氅、团花开氅、团獅开氅,如京剧《将相和》之廉颇和蔺相如、《宇宙锋》之赵高、《甘
露寺》之赵云。

宮装也称“宫衣”。

宮装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宮场合。

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

云台衣。

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
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制了许多新颖而别致的戏装,当时将它们称为”古装”,以区别于
一般通用的戏装。

其造形突出女性的曲线美,通用于传统剧目中的仙女,以及红娘等人物在
新编剧目中,得到广泛使用。

此外,还有诸如官衣、学士衣、蓝衫、箭衣、龙套衣、^衣、大铠、帽钉铠等长衣。

(2)短衣
花抱衣。

抱衣的一种。

抱衣,又名“打衣”“豹衣”“英雄衣”,用于俠客、义士、绿林英雄等
类人物,分花、素两种。

花抱衣的形制是:大襟、大领、紧袖,下摆缀打折的异色绸边两层。

抱衣与抱裤的花色完全相同,形成了人物造型的整体美。

素侉衣。

侉衣又称“快衣”,用于英雄、义士,亦分花、素两种。

素侉衣一般用黑色缎制成。

其显著的特征是:前胸及腹下缀有密排的白纽扣(英雄结),比较讲究的纽扣多用象牙或
骨料制成。

这三排白纽扣纯属美化服装的装饰。

它以三条白色垂直线对大面积黑色进行分割,造成强烈的黑白对比,有效地衬托出黑色的俏美潇洒。

素侉衣用于短打武生行当的江湖英雄
或反面人物,也用于家丁等群众角色,是一种适应面较广的武服。

祅裙。

戏曲中的大家闺秀,凡以“花旦”应工的,规定用“祅裙”;而凡是以“青衣”应工的,
则规定用花帔。

袄裙源于清代妇女服饰,特点是轻便大方,上身窄祆,便于天真活波少女的
快节奏表演动作;下身宽裙,符合“大家闺秀”的身份。

从服装造型整体来看,上窄下苋,呈
正三角形,使人物具有稳定感。

此外,“短衣”还有龙马褂、团花马褂、黄马褂、茶衣、大袖儿、对襟僧衣、男罪衣、女
罪衣、刽子手衣、彩婆袄、上下手衣、兵衣等。

(3)专用衣
八卦衣。

八卦衣专用于足智多谋,且有道术的军师一类人物,与开氅相似。

样式是斜襟
大领,阔袖带水袖。

其独特之处在于身后无摆,腰部略向里收,缀有腰梁,下垂两条飘带。

八褂衣的主要装饰纹样太极与八卦,乃是道教符号,所以具有道教的象征性。

其图案布局十
分严谨,构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图”。

在服装的中心位置绣有“太极”,以黑为阴,以白为阳,
阴阳旋转于圆形之中。

在太极图案的周围,八卦符号排列有序,左肩绣的符号象征天(乾),右肩绣的图案象征地(坤)。

前身左下部的图案象征风(巽),前身右下部的图案象征雷(震),后身左下部的图案象征山(艮),后身右下部的图案象征沼泽(兑),左袖外侧图
案象征水(坎),右袖外侧图案象征火(离)。

概括起来八卦在服装上的具体含义是“肩担天
地,胸怀风雷,背负山地,袖藏水火”。

像此种以抽象符号作装饰纹样的情况,在京剧服装中是很少见的,只专用于塑造能知天文地理的智慧人物,衣色一般为青色或天青色、宝蓝色。

法衣。

法衣专用于设坛作法的道士或神仙。

对襟,大领,无袖,展开时呈扁方形,所绣
纹样有以太极图案为主的,也有不用太极而单用八卦图案的。

补服。

补服专用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统治阶层的官僚。

圆领,对襟,左右开衩,肥袖,
胸前与背后缀有方形“补子”(象征职官)。

专用衣还包括仙女衣、鱼鳞甲、旗装、袈裟、罗汉衣、哪吒衣、钟馗衣、鬼卒衣、制度衣、猴衣、僧袍等。

(4)配件
坎肩又名背心。

是一种无袖的服装,长坎肩称大坎肩,短坎肩称小坎肩。

斗篷。

一种挡风御寒、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下摆似大钟,故又名“一口钟”。

水袖。

是缝在蟒、开氅、帔、褶子以及短衣袖端上一段长方形白色纺绸,舞动时形似水
波纹,颇具视觉美感。

盔头。

戏曲中所戴各沖冠帽的通称,因制作材料不同和戴帽子的人物性别、年龄、身份、地位不同,而分为硬质的冠、盔和软质的帽、巾。

冠为帝王、贵族的礼帽,如九龙冠、凤冠等。

盔是武职人员交战时为防护头部而戴的帽子,如夫子篮等。

帽类最杂,有硬有软,如纱
帽等。

巾是家常随便戴的一种便帽,常见有方巾、员外巾。

总之,戏曲服装如同戏曲的脸谱以及表演,都不是写实的,而是远离生活真实,追求艺
术真实,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形式美。

参考文献:
[1]周娴.浅谈戏曲服装设计[J].剧影月报, 2017(01).
[2]王雪芳.浅谈舞台服装设计与角色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