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辛亥革命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三民主义的评价,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探究思考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比较学习法。
对比分析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近代化探索方面的侧重点,体会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器物(工业)”到“政治制度”的历程,体会探索的艰辛以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图画理解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讲一讲有关孙中山的故事?(多媒体展示孙中山图片)生:讲述收集的故事。
师: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他的最大功绩和主要贡献是领导了一场伟大的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一个旧时代,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场革命就是辛亥革命。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广州市培英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王燕玲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能说出孙中山生平、兴中会和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等基本史实,能根据材料提示,学会通过表格运用对比与归纳的能力,能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能从课文中寻找正确知识点,完成表格,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有价值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受“辛亥革命”精神,它所代表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精神和对中国民主、自由的推动,在现代社会同样是值得珍惜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过程导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这么一场革命,在革命之前,我们中国有皇帝,在革命之后,我们有了总统;在革命之前,我们称“老爷”、“大人”,在革命后,我们称“先生”、“君”。
这场革命出现于101年前,它被我们胡锦涛主席誉为“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正文:1、简介孙中山: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因曾用过中山樵的名字,此后以孙中山著称于世。
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早年从医,后来他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而“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放弃医生的职业,走上救国道路。
2、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走在了最前面,洋务派和维新派对清政府都采用了改革的方法,试图使中国走上强兵富国的道路。
结合下列图片和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却采取了革命的方式?如果是你,你会追随孙中山的领导还是会继续采用改革的方式?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谭嗣同就义一、辛亥革命的背景二、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同盟会看一看,填一填:组织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兴中会同盟会配伍填空根据课本第一段的内容和小字部分,将下列内容连线。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推翻清朝政府创立民国民生主义解决土地问题平均地权民族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国政府三、辛亥革命的爆发快速阅读课本,列出辛亥革命大件事表格。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详细的叙述,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以及理解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的衰落和民族危机,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评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辛亥革命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呈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辛亥革命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引导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教师通过提问、解答疑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第8课辛亥革命【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分析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及三民主义,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初步能力。
2.通过分析和探讨辛亥革命的重大历史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孙中山早期革命经历,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在国家和民族危亡之际,孙中山和爱国华侨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之情。
同时引起学生学习孙中山的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本课的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
二﹑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多媒体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
问题:孙中山有较优越的生活,他为什么会选择走革命之路?是什么问题影响了他的一生?引出课题《辛亥革命》(二)介绍辛亥革命的概念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三)出示教学目标(四)自学指导(学生在书中勾画要点,把不清楚的问题进行标注)1、兴中会和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创立者、地点、性质?2、同盟会的革命纲领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辛亥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3、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4、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意义是什么?5、辛亥革命的结果如何?6、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说明理由?(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及分析: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标中对于本课内容学习有三个层次要求,首先对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要了解,特别要掌握兴中会、同盟会的建立时间、地点以及其性质。
对于武昌起义,学生只需简单知道其爆发的时间、过程等内容。
最后,学生需要重点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能否真正探究出辛亥革命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第8课,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近代化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知识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分为两个子目,共讲述了四个主要问题,第一,孙中山为革命做的准备,这里主要是指创建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以及创办《民报》等史实。
其中同盟会及三民主义内容是中考热点,需要作为本课重点掌握。
第二,武昌起义,这里主要需要学生了解的就是起义的时间、地点等基本史实,可作为一般性了解来掌握。
第三,中华民国成立。
这里需要学生们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首都等基本史实,同时也需要学生了解中华民国成立后的史实,特别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一内容需要为学生做适当补充。
第四,辛亥革命的意义,这一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除了要求学生识记辛亥革命意义之外,也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这一内容,而且还要根据不同题型,做到活学活用。
所以对于辛亥革命意义的分析要作为本课学习的一个核心内容掌握。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通过本册书之前内容的学习,对于中国人民探索近代化的道路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学生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指导。
同时初二学生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所以在课堂环节设置上要兼顾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此外,由于本次是借班上课,所以课堂导入时还要侧重激趣的功能。
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创立、“三民主义”的内容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了解兴中会、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人物。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这一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生动地展现了革命的历史场景,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在本课中,学生将学习到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革命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辛亥革命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涉及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较多,学生可能对其理解和记忆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加深对其影响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革命对、自由、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复杂性,以及学生对其理解和记忆的困难。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准备《辛亥革命》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课件: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
3.讨论题目:准备与合作探讨环节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辛亥革命的影响。
九年历史 课题: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桦甸七中课程设计授课日期 2019年月日课题第8课辛亥革命第 1 课时总课时20 节教学目标1.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和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通过学习本课,认识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革命志士不屈精神的表现,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关键学生出席情况班级人数缺席人数程序与内容师生活动修改补充计划时间一、辅助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
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辛亥革命》。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二、先学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通过思考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的具体内容。
教师利用多媒体白板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以及重难点。
5时间出示自学指导(一)阅读教材36~37页的“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兴中会成立的创建人、时间和地点?2.中国同盟会建立的时间和创建人?3.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哪里召开?选举的总理是谁?4.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5.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6.如何评价“三民主义”?出示自学指导(二)阅读教材37~38页“武昌起义”中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武昌起义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请简要介绍武昌起义的大致经过。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文字描述和数据资料,使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经过和成果。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掌握辛亥革命的主要成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成果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历史意义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氛围。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事件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文献资料等,以便在教学中穿插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8课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康保二中德爱军一、教学设计1、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8课。
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
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导入新课。
3、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课上采取小组讨论提问、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3、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4、通过归纳、探寻孙中山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活动,让学生感受伟人的人格魅力,学习一代伟人胸怀祖国,不断探索,追求真理的伟大精神,继承伟人“振兴中华”的伟业,承担起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5、指导学生归纳历史史实和梳理基本知识,整体把握和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6、指导学生运用分析和对比的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自己设计的“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民国的诞生”简表。
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十六字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
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第八课,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本课教材通过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让学生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认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历史课程中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于民族危机、戊戌变法等有一定认识。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辛亥革命,使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这一历史事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
4.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课件:辛亥革命相关内容的课件。
3.视频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视频。
4.图片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和图片资料,生动展示辛亥革命的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回答问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导读:本文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案四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
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
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
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
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
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
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
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
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章第8课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程标准:
1、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2、认识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
二、课前分析:
【教材分析】 19 世纪末,孙中山成立兴中会,首倡民主革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20 世纪
初,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1905 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 动武装起义,促使革命形势不断高涨,革命时机日益成熟。革命首先在武昌爆发,各省纷 纷响应。在此基础上,中华民国成立。革命爆发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利用革 命派和清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弱点,逼迫清帝退位,并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近代中 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 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道路。尽管辛亥革命未能改 变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但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成了中国社会各方 面的广泛变革,为中国踏上近代化路程和民主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是 20 世纪中国第一 次历史性巨变,极大地推动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的进步。
2.阅读课本、材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清政府采取什么
料提取信息、共同
措施挽救其统治危机?其措施结果与
探讨辛亥革命的背
洋务运动比较有何启示?
景。
3.出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资本
3.4.阅读材料、
主义发展的数据,问:数据说明什么?
概括归纳,得出这
辛
为辛亥革命准备了什么条件?
些资料说明辛亥革
清亥
4、展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成立简表》问: 命的经济基础、阶
民主、富强继续奋斗探索的史实。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九)教学反思:包括教案的亮点、学术争论的不同观点、教学困惑等。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师: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肩负起历史的使命,顺应历史潮流,开始拿起武器进行斗争,并于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所做的探索进行复习,有利于旧知的巩固,同时,自然地过渡到本课内容,使学生从线索上清晰地把所握近代以来中国各个阶层的探索,认识到革命斗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和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学情分析:
(三)教学模式:以各区(市)、学校推行的模式为主,教师独创并经过实践并在一定区域内反响良好的也可。
(四)教具:一般包括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教学实物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课堂学习和课后活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活动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态势。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第8课辛亥革命教案导入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兴中会成立之初,就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作为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表明,兴中会一开始就是以一个旨在武装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团体出现的。因此,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教师引导]同学们,继兴中会的成立,从1894年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请同学们看下列表格。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出自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8课《辛亥革命》。本单元主要体现中华民族在近代历史中为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而使中国一步步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其中辛亥革命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课共分有两目: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是历史学科在新课标教学模式下的一次尝试,试图培养起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自我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合作中,活动的参于中学会
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初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思维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所以本课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能力。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教师问,孙中山寻求的救国的道路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孙中山寻求的救国道路,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辛亥革命教案教学设计第8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孙中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性质、纲领、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对比,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与前后相关内容的内在联系,掌握广泛联系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表现,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革命派倡导的民主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
本课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出示孙中山图片,他是谁?你知道的孙中山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孙中山,介绍孙中山师:据统计,全国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
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
“国父”那一定是缔造这一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
让我们一起来看中共十五大报告对孙中山的评价(出示)二、新课学习:(一)辛亥革命的背景1、出示两则材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太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新政”过程中,清政府大量增加捐税,加重剥削人民。
《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辛亥革命》的课堂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 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认识。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辛亥革命的背景2. 辛亥革命的过程3. 辛亥革命的结果4.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5.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重点:1. 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过程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1. 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2.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历史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局势。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辛亥革命》2. 课件: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和事件地图3. 讨论问题: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和影响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辛亥革命的背景1. 导入: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中国社会状况,包括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强调辛亥革命背景的重要性,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辛亥革命的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环节。
2. 讲解: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包括武昌起义、革命形势的发展、各省响应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 总结:概括辛亥革命的过程特点,为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奠定基础。
第三课时:辛亥革命的结果1. 导入:引导students to review the previous lessons, and lead them into the new learning section.2. 讲解:讲述辛亥革命的结果,包括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政权的发展等。
3. 互动:students ask questions, and teachers answer them.4. 总结:emphasiz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of the辛亥革命,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sequent content.第四课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引发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 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教材分析】辛亥革命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所导致的一次革命能量的大规模释放,是社会矛盾激化、内忧外患加重的必然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顶峰,是资产阶级三次救国方案中承上启下的行动,是20 世纪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巨变。
但因中国资产阶级主观上的不成熟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过于强大)而功败垂成,这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
本课主要以辛亥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为中心。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理解革命爆发的背景和发展经过;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辛亥革命的影响及评价。
【设计意图】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不简单沿袭教材思路,而通过研究课标、考纲、教材、学生,找准四者的连接点,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
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
篡夺革命果实的活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 2)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2)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
(3)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 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教学策略】
1.学生为主,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结构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探究问题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
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进行深刻反思。
2.启发式方法:通过启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
3.问题解决式策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完成问题,从而获得知识。
4.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通过自主探究与集体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取知识。
5.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准备】
1.学前准备:提前预习教师下发的复习材料,并制作幻灯片。
2.资源准备: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owerPoint 课件及下载的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