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家风访谈录
家风家教谈心谈话表
家风家教谈心谈话表家庭家教家风谈心谈话内容家庭家教家风谈心谈话内容1家风家训,是中华人民的传统,可大家知道什么是家风家训吗让我来告诉你!家风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就构成了家风家训。
顾名思义,家风家训就是一个家庭传承的风气、风格、风尚。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
家风如春雨,家训是泥土,孩子是幼苗,只有在家风家训的辅助下,我们才能茁壮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
家风也分为好几种,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务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风。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
家规很严格的,所以家里的规则必须要严格遵守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
家规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
指家庭的规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我们家也有家风家训呢!比如,每天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尊老爱幼,不顶撞父母,要讲究礼貌。
然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家风家训,就是要做一个诚实认真的好人!家庭家教家风谈心谈话内容2学磨牙,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
!奶奶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
在奶奶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
爷爷爱给我讲很多关于他当年服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
你要从小学会能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类拔萃。
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廉洁家风谈心谈话记录
廉洁家风谈心谈话记录一、廉洁家风的重要性廉洁家风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家庭和社会共同营造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它强调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清正廉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身作则,为下一代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表现在我们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表现一直都很好。
我们始终坚持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的原则,不贪图小便宜,不攀比浪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三、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教育方式在廉洁方面的教育方式上,我们注重言传身教。
我们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分析案例等方式,引导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同时,我们还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和不良风气,教育他们如何辨别是非、坚守原则。
四、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期望和目标我们期望家庭成员能够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我们的目标是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为未来的生活和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实际行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实践廉洁家风。
我们注重家庭财务的管理和透明度,不浪费金钱和资源。
我们还注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同时,我们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六、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自律和自我约束在廉洁方面,我们注重自律和自我约束。
我们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不做出任何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
我们还注重自我反思和反省,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和言语。
同时,我们还鼓励家庭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提醒,共同维护家庭的廉洁形象。
七、家庭成员在廉洁方面的榜样作用作为家长和孩子成长的引导者,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我们注重言行一致、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方面的影响力传递给孩子。
同时,我们还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等行为中,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廉洁家风的重要性。
家庭家教家风谈心谈话记录
家庭家教家风谈心谈话记录
家访或接待家长主要事由
向家长反映孩子在校学习状况,商讨如何提高该生的学习成绩。
家访资料:
老师向家长反映状况:该生在校比较听话,也能融入到群众中,本学期书写进步很大。
但学习缺乏自觉性,天天不完成作业,每一天都是利用课间和中午时间来完成,经常给小组丢分,因此学习成绩也不理想,最基本的字词出错也很多,让老师很是头疼。
老师期望家长能督促孩子认真完成作业,毕竟这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同时做好预习和复习。
能够体谅家长忙于生计,但孩子是父母的重心所在,抽一些时间问一下孩子的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态度的重要。
家访手记: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越来越感受到后进生该怎样办,因为学生在校时间太短了,各类活动增多,再加上我们地处城乡结合部,我班外来务工子女个性多,家长疲于生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比较淡薄,对孩子往往放之不管。
老师忙于各种活动,实在没有精力单独辅导孩子,使得孩子越来越自由散漫了。
有时候在想,素质教育在农村如何落实?在客观条件有限、师资比较缺乏、家长意识淡薄、各种相关机制跟不上的状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我们深思。
谈话记录关于家风范文
与父母的谈话记录和父母作一次深刻的谈话学期结束了,当我把《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递给爸爸妈妈看时,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和赞赏的笑容。
我也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和父母谈起了这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父母除了关心我的学习生活外,也很关心我们班其他同学的学习情况。
我告诉他们,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开始突飞猛进,但也有些同学成绩下跌了。
说到学习,难免就要谈到学习中存在的竞争问题了。
父母用探究的眼光望着我,对我说道:“你觉得你现在面临的竞争激不激烈?你怎样看待学习中同学之间的竞争?现在你拿了那么多次年级第一,你觉得压力大吗?你能承受学习中的压力吗?”我不假思索地答道:“竞争当然激烈了。
你看,班上高手云集,你追我赶,竞争已快趋向白炽化了,而且还要面临其它班的竞争对手。
你们说,竞争能不激烈吗?”接着,我和父母就这个话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认为一定的竞争可以激励我们,让我们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奋斗。
同时有竞争才有进步,有竞争才会有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潜能。
有了你追我赶的气氛,我们的“弦”就像被上紧了一样,我们便会勇敢地往前冲。
而如果没有竞争,我们就会松懈下来,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竞争也要适度,否则我们的“弦”就会被绷断。
接着,妈妈也发表了她的观点。
妈妈认为,在学习之路上,正常的、适当的压力和竞争可以促进我的学习和成长。
竞争对我而言不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更是一种超越自己的能力体现,它会促使我一步步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
爸爸则说:“竞争的范围并不局限在你的班上。
从国家的层次来看,现在提倡的是国际竞争力。
中国要走向世界,中国的产品要推向世界,如果没有国际竞争力,行吗?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
而且,竞争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书本中的知识,竞争更包括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等。
所以要有良好的竞争力还要下苦功夫!”妈妈接着又说,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优秀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
没有竞争,不知多少优秀的人才会被埋没!现在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很激烈,许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在竞争中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廉洁家访家属谈话记录内容
廉洁家访家属谈话记录内容一、引言在我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家风,近期,组织开展了一次廉洁家访家属谈话活动。
本文将对这次谈话的内容进行简要概述,以期提高家属对廉洁自律的认识,促进家庭廉洁教育的发展。
二、谈话内容概述1.家庭基本情况在谈话中,详细了解家属的家庭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成员、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职业特点等。
这有助于了解家属所处的环境,为后续的廉洁教育提供依据。
2.家属对廉洁自律的认识通过对家属的廉洁自律认识进行深入了解,发现大部分家属对廉洁自律的重要性有较高的认识。
他们认为,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廉洁自律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对家庭的负责。
在谈话中,家属们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家庭成员的廉洁自律工作,共同营造良好家风。
3.家属对家风建设的看法在谈到家风建设时,家属们一致认为,家风是家庭幸福的基石,是国家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表示,要积极参与家风建设,从小事做起,自觉抵制不良风气,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4.对家属廉洁教育的建议根据谈话内容,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廉洁教育,提高家属廉洁意识。
通过举办廉洁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让家属深入了解廉洁自律的重要性,增强抵制腐败的自觉性。
(2)强化家庭监督,发挥家属在廉洁自律中的作用。
家属要关心家庭成员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八小时内外”的监督,提醒家庭成员严守廉洁防线。
(3)建立健全家庭廉洁教育制度,将廉洁教育融入家庭日常生活。
通过家庭会议、亲子活动等场合,深入开展廉洁教育,培养家庭成员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谈话成果与展望此次廉洁家访家属谈话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家属对廉洁自律的认识,为家庭廉洁教育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我们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家庭廉洁教育活动,引导家属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家庭环境。
家风访谈总结
家风访谈总结介绍本篇文档是对家庭文化中重要的家风进行访谈和总结的报告。
通过访谈一些家庭的长辈和子女,我们探讨了不同家庭的家风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总结各种家庭的特点、传统和价值观,并讨论它们对家庭成员和社会的影响。
家庭1:传统与现代结合背景家庭1是一个具有典型传统价值观的家庭,同时也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
父母是年长的一代,他们传承了许多古老的家规家训,并扎根于传统文化中。
他们注重家庭团结和互助,强调尊敬和孝顺长辈。
然而,他们也鼓励子女接受现代教育,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个性。
家风特点在家庭1中,家风的特点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尽管父母强调传统价值观,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和传承家族文化,但他们也允许子女有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积极鼓励子女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并接受现代教育。
影响家庭1的家风对子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子女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具备了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品质。
他们懂得家庭团结的重要性,也学会了互相帮助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拥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并具备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这使他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加自信和成功。
家庭2:尊重和理解背景家庭2是一个价值观开放而包容的家庭。
通过与长辈和子女的访谈,我们发现他们非常注重尊重和理解。
他们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
家风特点家庭2的家风特点是尊重和理解。
无论年龄差异有多大,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并愿意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父母通过表达对子女的尊重,激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包容和接纳他人不同的意见。
家庭2的家风对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庭成员彼此尊重和理解,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
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更加和谐,并有助于解决冲突和问题。
这种家风也有助于培养子女的自信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社会中更容易适应和成功。
家庭3:教育的重要性背景家庭3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家庭。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始终放在首位,并为此做出了许多努力。
采访长辈家风作文
采访长辈家风作文老师布置了一篇“访家风问家事”作文,我去采访姥爷和姥姥,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现在清晰了,一些没见过或不熟悉的长辈更亲切鲜活了!问到家风家事,姥爷说:咱家是个极普通的家庭,家谱断了,族上也不记得有什么名人。
不过有一个人在她身上有股子精神,她就是姥爷的妈妈,你我没见过的太姥姥。
太姥姥1906年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那年月封建恶习不改,女人从小缠足,使她一辈子靠小脚走路。
她嫁到张家,但太姥爷当学徒三年才能回一次家。
在当时一个40多口人的大家族里当小媳妇,吃苦挨累,却从无怨言。
1930年前后,太姥姥跟太姥爷去了吉林市,靠做小生意养家,那年代国家多难,民不聊生,太姥姥养育了六个孩子,生活艰难。
为了改善生活,她在园子里种菜、养鸡贴补伙食,为了鸡多产蛋,她就跑3里多路去北山后撸草籽喂鸡,要知道,小脚的太姥姥走路是很困难的,也不知道往返了多少次,鸡下蛋了,太姥姥舍不得吃,说孩子们需要长身体,给孩子们吃。
解放后,孩子们逐渐长大,贫困的生活有了改善的希望,可接下来太姥姥的一系列选择却却让自己继续操劳。
1950年,在吉林市一中学习的大姥爷刚刚18岁,报名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
男儿报国,她同意了,过后一个人蹲在灶前偷偷流泪。
1960年,二姑姥从沈阳去西藏建设化工厂,生产的产品发往苏联为国家还债。
她年年晒茄子、干豆角寄去,解决当地没有菜的问题,没有一句怨言。
1966年,姥爷大学毕业分配,回到老家吉林市本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太姥姥同意他选择到贫困山区靖宇县工作。
1967年,三姑姥支援三线建设,从哈尔滨去四川大山建厂,太姥姥过去帮忙收拾物品、带外孙子。
太姥姥说:做好事就是积德,为人处世,她总是想着别人让着别人,她说“吃亏是福”。
望着太姥姥的生前照片---满脸慈爱,孩子长成一个就送走一个,太姥姥虽然没上过学,可她懂得关心别人、关心祖国,是个深明大义的老人。
我这次采访收获很多,经过商量,我们认为用“勤劳、俭朴、善良、明理”来概括家风可能比较贴切。
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范文
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范文采访对象:李老师(化名),某传统文化传承机构工作人员采访时间:2021年5月10日采访地点:某传统文化传承机构办公室主题:传统文化传承采访稿范文【序号1】采访员:李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作为传统文化传承机构的工作人员,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看法和经验。
李老师:您好!我很高兴能分享一些我个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和感受。
【序号2】采访员:那么,首先请问您,传统文化传承在当今社会中的意义是什么?李老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传统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传承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自己的根源,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品质。
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
【序号3】采访员:非常有道理!那么在您的机构中,是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呢?李老师:我们的机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我们组织各类传统文化活动,包括传统音乐演奏、传统舞蹈表演、传统戏剧展演等,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和参与。
我们还开设传统文化培训班,传授传统艺术技能和知识。
我们还与学校合作,推广传统文化教育,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
我们也会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和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序号4】采访员:非常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传承方式!您认为在当代社会,如何有效吸引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持其活力?李老师:确实,吸引年轻人参与传统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宣传和推广传统文化活动,让年轻人更容易获得信息和参与其中。
我们要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例如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音乐、舞蹈和戏剧中,让年轻人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互动活动,例如传统手工制作工坊、传统美食品鉴等,让年轻人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家风的采访稿
关于家风的采访稿采访对象:李先生问:您好,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家庭背景。
答: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有妻子和一个女儿。
我和妻子都是上班族,平时工作比较忙碌。
问:请问您对“家风”有什么理解?答:对我来说,家风就是家庭的氛围和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
一个良好的家风可以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也可以促进家庭成员的和谐相处。
问:您认为一个良好的家风应具备哪些特点?答:我认为一个良好的家风应具备尊重、包容、诚实和关爱等特点。
尊重家庭成员的意见和个性,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行为,诚实相待,相互关爱和支持。
问:您在家中是如何培养良好的家风的?答:我和妻子一直强调家庭的重要性,我们会与女儿共同参与家务劳动,让她明白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也注重家庭成员的沟通,经常进行家庭会议,让每个人的意见都能得到听取,并重新评估家庭价值观。
问:您认为一个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发展有何影响?答:一个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孩子在和谐的家庭中能够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培养自己的责任感。
同时,一个良好的家风也对家庭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谐更容易实现共同目标。
问: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或者故事可以说明家风的重要性和影响?答: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女儿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感到很沮丧。
我和妻子并没有责备她,相反我们鼓励她,告诉她考试只是一部分,我们更关注她的努力和成长。
这种支持和鼓励让她重新充满信心,她逐渐恢复了学习的动力。
我相信如果我们家庭没有良好的家风,可能对她的发展会有负面影响。
问:最后,请问您有什么建议或者要补充的吗?答: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都非常重要。
我希望每个家庭都能重视家风的培养,创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环境。
以家风促学风家访记录
以家风促学风家访记录本次家风促学风家访记录如下:一、家风调查:1.家庭关系:本家庭讲求亲情,进行爱抚交流。
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信任关系,给孩子讲清楚原则和应该遵守的要求。
家庭关系稳固,孩子也表现出意犹未尽的热情和勇敢的闯劲。
2.家风大前提:重视勤学知识,及时关注孩子学习,多鼓励和表扬。
家庭环境利于培养孩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家长在教育孩子中多从思想做起,帮助孩子指定学习目标,培养孩子的自我学习能力。
3.鼓励孩子:家长要不断地鼓励孩子开拓思路、积极有效的完成学业和实践活动;多夸赞孩子,也不要忘记让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有充分的空间和精神来发展其他的能力;和孩子多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对话,及时查找原因和改进方法。
二、学魔调查:1.上课纪律:课堂上孩子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向老师询问问题;孩子会读课本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课下多看书、消化所学;对必要抄写课文,孩子也能坚持做完,总体上保持良好的上课纪律。
2.个人实践: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意识的提升个人能力;孩子可以独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做一个有礼貌的少年;孩子还会跟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分享乐趣,乐于互助,有爱心服务他人。
3.学习完成能力:孩子对有挑战的学习任务具有极强的毅力;会分析学习中的难点,采取不同措施,积极履行自己的学习计划;孩子会做好自我检查,及时正确调整,不断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三、总结本次家风促学风家访调查,发现这个家庭和谐,亲情浓厚,家风大前提重视勤学知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多鼓励鼓励、嘱托、提示;孩子积极主动交流思想,学习成绩好;孩子有上课纪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完成能力强,体现出这个家庭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孩子们很好的健康成长环境,孩子们也努力学习,多付出,积极向上。
总之,本次调查表明这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促进学习,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受益永久。
传统的家风访谈录
传统的家风,从未过时——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而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传承一种民族风范,需要每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直很看重家风传承这一传统的文化方式,并对此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升;”中国的家风,不止于“家”解放周末:听说您很早就开始提倡家风的传承,是什么让您对家风如此看重张颐武:2014年春节期间,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一起讨论,有什么东西,既能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让普通人有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说起来非常丰富,儒释道各领域、各层面,无一不丰富,从哪儿着手更有效,更能打动人心,大家想了半天也没结论;抽象地谈传统文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套理论,但这些见解和理论,很难与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大家一直聊啊聊,聊到最后猛然发现,传统文化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家风;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一提到家庭,传统就“活”化到日常生活中了;2014年春节,央视推出了一组关于家风的街头访问,让普通人讲讲自己的家风;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积极反响,迅速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北京街头巷尾的热议;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公众对家风的关切;由此开始,关于家风的讨论不断发酵;它后来会达到那样一种热度,我也没想到;张颐武: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理念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几句“你好棒”,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现代青年;现在市场上的不少家庭教育书籍,也是那样一套理念;道理都对,但我觉得完全照搬也有问题;中国传统的教育自有其优秀、恰当的地方;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出发;比如,第一就是讲规矩;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有客人来访主动打招呼;长幼有序,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教养、品德、为人处世的方式;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是中国家风的基础,也是中国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因此,常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只是礼仪,“礼”本身就是社会秩序,是法治的一部分;古代社会治理,比较依赖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通过家风传承下去的;解放周末:中国的家风,其实不止于“家”;张颐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人而言,家庭不只是私人的事,更是组成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细胞;西方的传统不太一样,西方人打招呼,可以简单喊一声“Hi”就行,小孩连名带姓直呼长辈都没关系;这是西方文化所致,他们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不太注重辈分;但西方也有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那就是法条和信仰;社会伦理在不同的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既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家风,又没有用西方人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两个都不着边,一味地溺爱,或只求成绩优秀,不注重孩子为人处世之道,以为自己已经“现代化”,这才是可怕的;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解放周末:听说您刚主编了一套中华家风丛书,从传统古籍中选取恰当的故事,说给当代读者们听;卷帙浩繁中,您是如何取舍的张颐武:我不否认,古代的家风教育未必完全适合当代人;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有的故事讲的是为了奉养母亲埋了自己的儿子,显然不近人情,不合适;还比如,赵氏孤儿故事本身非常感人,但过于悲壮、惨烈;现代人可能不太认可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救下别人的儿子,只为了等他长大能够为父母报仇雪恨;这种极端情况,只有在残酷的社会斗争中才可能碰到;放在和平的当代社会,我们何曾面临过如此残酷血腥的抉择读来令人不忍;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看戏,但不适合用于少年儿童教育;解放周末:不可否认,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传为美谈;而现在基本都以三口之家为主,与老人住在一起,有时反而会收获同情的目光;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您觉得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今天还能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张颐武: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需要注重家庭教育,自己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现在,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可能就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待人接物的领悟和继承;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太束缚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礼仪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在法律管不到的一些小磨小擦中,如果不能以礼待人,那么,开车时偶遇轻微剐蹭,司机便大发雷霆;宿舍里为了一个脸盆摆放的位置,彼此就大吵大闹,这样的风气又何来秩序可言中国传统的家风特别注重情感,注重推己及人;父母经常叮嘱孩子,与大家好好相处,多体谅,多包容,多谦让;这一点和西方崇尚个人的胜利不太相同;你看我们中国人写的家书,大部分内容都在教导孩子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与他的家风有关;反之,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人性却很少改变;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中国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文化、精神的传承解放周末:我们曾经经历过集体主义的年代,那时候单位组织提供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而在市场经济下,当单位退出个人生活,个体开始独自面对大风大浪时,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属和身份;这时候,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细胞,又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听闻,有人正在重新书写家谱,为自己追根溯源;张颐武:重新写家谱的人确实多了起来;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位温州张家的后人,他来找过我父亲很多次,就是为了梳理张家的家谱;后来他写了很厚的一本家谱书,大家一起筹钱帮他出版;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正是这样保留下来,由此凝聚起中国人的认同感; 上世纪中叶,我们提倡的是革命感情、阶级感情,以此超越血缘关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现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家族认同;解放周末:家谱,既是家族认同的证明,也是家族认同的载体; 张颐武:是的;过去中国每个大家族都有宗祠,有家谱,那是对祖先的信仰、对家族的皈依;即使人走得很远,远在海外,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祖先、忘记老家;我曾经在印尼的一位华人家里,看到过他们的家谱;家谱上记录着,大约19世纪中期,这家人离开中国出去经商;从哪里迁徙到哪里,这一支现在怎样,那一支现在怎样,渊源脉络记录得一清二楚;这位印尼华人特别宝贝地把家谱拿出来,为我一一讲解,那种情感流露,至今让我难忘;中国人一直讲“开枝散叶”,其实它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有很多子孙,这些子孙即使到了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对共同祖先的文化记忆,保持着对自己血缘来源的尊重;这种寻根溯源的文化,把历史一代代告诉孩子,以此承载文化记忆;所以,中国人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我有时候在想,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都中断了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中断,依然延续下来了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官修的正史、民间的野史,还有家修的家族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解放周末:可惜的是,宗祠、家谱自古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而您说的追根溯源的文化记忆,它终归需要一个承载的具体载体或仪式;对现在普通的小家庭来说,这种载体去哪里找呢张颐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对人的基本拷问,至今仍在;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家庭观念依然没有改变;比如,现在中国家庭中,子女18岁以后,父母还是会负责到底;小家庭依然讲究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它在经济上也有合理性;当夫妇两人都是双职工时,老人愿意管到孙子那一代,依然希望阖家团圆,和小辈有紧密联系;这一点与西方不大一样;西方老人一般不会管孙子;他们觉得管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就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的老人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即使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中国老人剩下的人生也不太用来享受生活,反而会把精神加倍寄托在小辈身上;因为中国人相信,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的生命是通过孩子来传承的,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一定要把小辈照顾好,即使死去我也为家庭,为这支血脉贡献了我的价值;这其实也为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在社会上贡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为社会发展做的贡献;这说明中国人的家族责任感依然很强,几千年都没有改变;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解放周末:年轻人对家人有时爱恨交织;比如,过节不敢回家,怕长辈多问;有些兄弟姐妹为了分房产大打出手,等等;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词叫“极品亲戚”,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总是上门找茬、找麻烦、蛮不讲理的亲戚,但彼此有血缘关系,又无法绝交,令人痛苦;不知道您对这些现象怎么看张颐武:年轻人不敢回老家,怕被追问隐私,是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契合;传统认为,长辈询问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的表达,他们不懂得现代年轻人对隐私的尊重,没有意识到要给年轻人留空间,这和家风传承没有必然关系;我相信这一点一代会比一代做得好;每个人总会遇到糟心的人和不如意的事;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家族理念,也有糟粕;比如,中国人过去很看重血缘纽带,有一部分是因为古代以家族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哥做得好,就把弟弟带上,拿现在的话说是搞裙带关系;大家族之间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令人头疼;显然,这些做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必须要改变;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法律和家族感情融合得很合理;从李光耀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在树立法律权威的同时,强调家族,认同家族,从家族扩展到公共领域,爱家继而爱国; 中国传统的家风当然需要改进,但它从未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变;甚至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当我们把其中农耕落后的一面抽离后,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解放周末:一个客观现实是,很多小家庭一年只与亲戚长辈见一两次,家族感情渐渐淡漠,沦为一种仪式;有人甚至觉得仪式都是一种负担;您怎么看待这种心理张颐武:年轻人一般总有种逆反心,认为家族是对人的限制和束缚,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描写的那样;但是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家族与个人之间没有天然对立;我想,等人老了,自然会生出一种亲情,会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亲切,甚至会庆幸,自己还有家人,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家;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只有文脉不断,好的风俗不断,一个家族才得以真正延续解放周末:现代人如何传承家风,您对此有什么建议张颐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着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家风,首先当然是家里长辈老人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后代明白自己家庭的正面传统;其次,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大量含有教育族中弟子如何做人处事学习生活的道理;这些着作中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家风传承依然有用;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传播正面的家风,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古代读书不多的家庭也照样知书达理,有民族大义,怀着正义感,懂得关爱他人;这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了良好的人格;家风的传承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好地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所以,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提升;解放周末:听起来,似乎对父母长辈的文化水平和人格修养有很高的要求张颐武:那不至于;就像之前所说,中国传统教育最擅长从生活的细节入手,从吃穿住行等小行为入手;最关键的是,家长们需要意识到,家庭传承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仅仅血缘不断是不够的,只有文脉不断,好的风俗不断,一个家族才得以真正延续;实际上,今天我们以小的核心家庭为主导,家庭的形态越来越多样,有人丁克,有人终身未婚,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儒家那套传宗接代的观念已经淡漠,但这不妨碍家风的传承;今天,家风包含的文化意义大于血缘意义;好的家风传播出去,影响血缘之外的更多人,也是一种传承方式;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和部分;即使现代社会有很大变化,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没有变,人类的基本情感没有变,种族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文脉的传承,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而从家庭中产生的和谐与美好的情感,想必永远是中国人心头最温暖的牵系;。
家风故事访谈
家风故事访谈录哎,老铁们,今儿咱们不聊别的,就聊聊那些藏在咱家里头,暖洋洋又沉甸甸的家风故事。
你们知道吗,每个家庭啊,就像一本活生生的故事书,翻一页,就是一个温馨又逗趣的小段子。
来来来,让我给你们八卦一下我家那本“家风秘籍”。
记得小时候,一到饭点,全家人围坐一桌,那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爷爷总是先拿起筷子,但不是急着夹菜,而是笑眯眯地说:“咱们先感恩,感谢这顿饭的来之不易。
”那时候小,觉得爷爷这话特逗,心想吃饭就吃饭呗,还整得这么正式。
但现在想想,这不就是咱家的“感恩之风”嘛,教会了我们珍惜和感恩。
再说说俺妈,那可是出了名的“节俭达人”。
家里用过的塑料袋、旧衣服,在她手里都能变废为宝。
我记得有次,我嫌校服旧了要换新,老妈二话不说,拿起针线就开始缝缝补补,还别说,那手艺,简直能让旧校服焕发第二春!老妈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这话虽然土,但道理深啊,节俭持家,咱家的“传家宝”。
老爸呢,是个“书虫”,家里书架上堆满了他的宝贝。
他常对我们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虽然我没在书里找到金子美女,但确实找到了不少乐趣和知识。
老爸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家多了份书卷气,也养成了爱阅读的好习惯。
这“书香之气”,算是咱家独有的风景线了。
还有啊,每到节假日,咱们家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老家看望长辈。
爷爷奶奶住在乡下,每次回去,他们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准备一大桌子好吃的。
这种“孝亲之风”,让我们懂得了亲情的可贵,也让家族的情谊像老酒一样,越陈越香。
你看,咱家的家风故事,就是这么接地气,有温度。
它们像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滋养着我们成长。
家风啊,它不只是说说而已,它是咱家的魂,是代代相传的宝贝。
以家风促学风家访记录
以家风促学风家访记录家风是家庭文化的一种体现,是家庭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家风不仅影响着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态度。
一个家庭的家风,往往也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风气。
因此,以家风促学风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理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家长在以家风促学风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分享一些家访的感受和体会。
二、家长对于以家风促学风的看法1、家长对于家风的重视在我们的家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家长都非常重视家风的建设。
他们认为,一个家庭的家风反映了这个家庭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也反映了这个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
因此,他们会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2、家长对于学习的态度家长们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认为学习是孩子成长的重要一环。
但是,他们不会过于强调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他们会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三、以家风促学风的具体做法1、营造良好的家风氛围家长们会通过一些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氛围。
例如,家长会在家中张贴一些正能量的标语,以提醒家庭成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家长也会在家中摆放一些书籍和艺术品,以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家长还会在家庭生活中注重礼仪和道德,以培养家庭成员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2、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辅导家长们会注重家庭教育和家庭辅导,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家长会和孩子谈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社会和人生;家长也会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支持。
3、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家长们会帮助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例如,家长会鼓励孩子读书,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家长也会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例如,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教孩子学习方法和技巧。
四、家访感受与体会在我们的家访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家长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廉洁家风建设谈心谈话记录
谈话人:廉洁家风建设在当前有何意义? 被谈话人:清廉是家风的底色,建设清廉家风,是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责任,希望大家积极参与到清廉家庭建设中来,共同把家庭打造成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最可靠的大后方。
结合部分“家庭式”腐败典型案例,深入分析清廉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及家庭成员修好廉洁齐家这堂“必修课”,发挥家庭助廉作用,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学习有关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论述,把家风建设作为政治要求和纪法要求常抓不懈。
谈话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何在家风方面起到先锋作
用?
被谈话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党员干部的家风,连
着民风、社风、政风,事关党员干部作风建设,事关家庭幸福
安宁。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发展的
“领头雁”,更是家风建设的“带头人”,要树立正确“三
观”,强化示范引领,管好亲属子女,教育督促家人走正道、
干正事、扬正气,秉公用权、廉洁自律,在清廉家风建设中当
标杆、作表率。
保持平常心态,懂得知足常乐,增强纪法意识
和监督意识,用党纪法规知识武装头脑,管好自己、守好家门,
筑牢家庭廉洁防线。
时间
地点
谈话人
被谈话人
谈
话
内
容。
廉情家访记录内容
廉情家访记录内容
以下是 6 条廉情家访记录内容:
1. 今天去了张叔家,一进门就感觉氛围好温馨啊。
张叔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然后就开始跟我唠起了家常。
他说他一直教育子女要廉洁奉公,就像种庄稼一样,得精心呵护,不能让杂草丛生。
这比喻多形象啊!我问张叔:“那您觉得廉洁对一个家庭来说重要不?”张叔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重要了呀,这可是家庭幸福的根基啊!”我深以为然。
2. 到李姨家的时候,她正在做饭呢,满屋子都是香味儿。
李姨边忙活着边说,他们家对廉洁这事特别重视,就好比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已经成了习惯。
她笑着说:“你看看那些出问题的人,不就像是吃坏了肚子一样难受嘛!”我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哎呀,李姨可真会形容!她说廉洁能让家人之间更信任,家庭更和睦。
这话说得太在理了。
3. 来到王大哥家,他正在和孩子玩游戏呢。
提到廉情,王大哥说这可是他们家的家风啊,就像房子的大梁一样重要。
他对孩子说:“宝贝,这廉情可得牢记在心啊!”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我忍不住问:“那您怎么给孩子解释廉洁呀?”王大哥想了想说:“就像爱护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一样,要珍惜,不能弄脏弄坏喽!”真不愧是王大哥,这解释太生动了!廉洁真的是要从娃娃抓起啊!
4. 去赵爷爷家的时候,他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呢。
赵爷爷说廉洁是做人的根本,这就跟走路一样,得走正道,歪门邪道可不行啊。
他感慨地说:“现在社会上有些风气不好,但咱自己得坚守住啊!”我点头称是。
赵爷爷还说他们家经常开会强调廉情,这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要做到的呀!这觉悟,真高!。
家训家风家庭谈话记录范文
家训家风家庭谈话记录范文家,是游子最安宁的归宿;家,是船儿最温暖的港湾;家,是孩子们最坚强的依靠。
而家训更是培养好子女的摇篮,我就是在它的熏陶下茁壮成长的。
良好的家训,总藏着许多感人的事迹。
这些事迹,就像一颗颗镶嵌在家训上的宝石,每颗宝石上,都隐蕴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感人事迹。
我们的祖国上下五千年都被称作文明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大部分家庭都存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教,我家当然也不完全相同。
我家的家训就是:“敬重长辈、人与自然相处、勤奋简朴、人与自然持家、虚心念书、勤学苦练。
”这就是一代又一代发扬下来的家训,“旧书神气百回念,熟读深思子奈何。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它订为家训。
就是教育我们好好学习的准侧。
目的就是使我们都能在较好的家训熏陶下。
十分不懈努力的回去自学、回去做人,这就是我家祖祖辈辈订下的规矩。
从小爸爸妈妈就严格要求我努力做到,他们常常跟我说道:“不好规矩就可以成就好习惯,不好家训就可以成就不好家风。
”以德立家,以德治家,是我们家良好的家风,就是这种道德的力量才使我们家的良好家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较好的家风可以刻画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谈吐,沦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
就可以一枝独秀、鹤立于整个社会“圈子”,为众多人,众多家庭所效仿。
家训是家教的风帆,家教是家人的素质,家风是家人的尊严,家人如果不学习,就学不到知识,得不到文明。
教育,特别是最重要的一点,从小父母就教育我们要认真完成老师交代好的事情。
要知错能改,求守法懂法,需学更多的知识,还要讲文明、懂礼貌。
我们就应该在这良好的家训中熏陶下,树立良好的家风。
在家里,我无数次帮父母亲洗脚,无数次帮父母亲捶背,无数次帮父母亲按摩……点点滴滴的,是我力所能及的小事情,都让我深深的领悟到:是家训让我感悟,父母之间的爱,如涓涓的溪流,流进我的心中,是家训净化了我的心灵。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也就是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家规就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就像是粮食通常,不可缺少。
小学教师家访记录了解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
小学教师家访记录了解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小学教师家访记录教师姓名:XXX 家长姓名:XXX 学生姓名: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家访目的:了解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家访总结:在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深入交谈后,我对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
以下是我家访的具体记录:1. 家庭背景学生的家庭背景非常丰富,他们居住在乡村地区,并且代代相传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2. 家族文化学生所在家庭非常注重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家族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活动和节日,比如春节、清明等,他们都会全家人聚在一起庆祝,弘扬传统文化。
3. 传统节日学生家中也非常重视传统节日。
他们会在重要的传统节日之前准备家庭聚餐,传统食品和礼品,让孩子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4. 家庭习俗学生家庭中有一些特别的习俗,例如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家人会一起进行大扫除,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迎接好运气。
此外,家中也有一些传统技艺的传承,比如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和绘制年画等,这些都对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有很大的帮助。
5.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家访,我发现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更是一种内心触动和力量的传递。
6. 教育启示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和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7. 跟进计划通过这次家访,我将会结合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特点,积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结束语:在这次家访中,我对学生在家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习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感。
家风访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
家风访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针对采访人)1、您认为什么是“家风”?2、传统意义上“家风”所提倡的言行标准是什么?3、您认为目前家庭中有哪些行为违背公德、道德、祖训、家规?4、“家风”对后人的影响?尤其是00后的影响?5、“家风”中最应该遵循的,您认为i是哪几点?6、拜金主义对“家风”的损害和影响?7、家有做官者,对家训的传承的影响?外界的褒贬?8、传承美德,遵循“家风”有何具体举措?9、您认为自己在传承“家风家规”的责任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举例说明?10、您认为与时俱进的提倡“家风”,有什么创新举措和警句?雷程博妈妈 :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它就像春风吹人、下雨淋人一般滋润,影响着孩子们。
我们家的家风就是自立。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养成了娇生惯养、做事任性的不良习惯。
适当的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做事,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更显得重要。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哪里,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让孩子学会做事,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这是一门“必修课”,父母要当好“把关者”。
在家孩子也能做到自己收拾书包,吃完晚饭后刷碗,拖地,早上起床后自己叠被子的好习惯。
侯婉玲: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影响着人的一生。
从小我就常听爷爷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自己能办到的事尽量不去麻烦别人。
做人要勤劳朴实、自强自立。
”这个是我们家的家训,爸爸也是这么教育我的。
平日里家里吃完饭,我都会先帮妈妈收拾完碗筷,然后才去干别的事情。
每天写完作业后,我都要把第二天上学所需要的东西都整理好装进书包里。
假期里我也会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我一定会遵从家训,长大后做一个勤劳朴实、自强自立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成功的人必定有好的家风家训。
而良好的家风家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来共筑,只有严格筑家风家训,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礼貌待人赵泽霖: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家风影响着人的一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的家风,从未过时——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传承一种民族风范,需要每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直很看重家风传承这一传统的文化方式,并对此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中国的家风,不止于“家”解放周末:听说您很早就开始提倡家风的传承,是什么让您对家风如此看重?张颐武:2014年春节期间,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一起讨论,有什么东西,既能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让普通人有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说起来非常丰富,儒释道各领域、各层面,无一不丰富,从哪儿着手更有效,更能打动人心,大家想了半天也没结论。
抽象地谈传统文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套理论,但这些见解和理论,很难与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大家一直聊啊聊,聊到最后猛然发现,传统文化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家风。
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
一提到家庭,传统就“活”化到日常生活中了。
2014年春节,央视推出了一组关于家风的街头访问,让普通人讲讲自己的家风。
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积极反响,迅速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北京街头巷尾的热议。
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公众对家风的关切。
由此开始,关于家风的讨论不断发酵。
它后来会达到那样一种热度,我也没想到。
张颐武: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理念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几句“你好棒”,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现代青年。
现在市场上的不少家庭教育书籍,也是那样一套理念。
道理都对,但我觉得完全照搬也有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自有其优秀、恰当的地方。
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出发。
比如,第一就是讲规矩。
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有客人来访主动打招呼。
长幼有序,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教养、品德、为人处世的方式。
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是中国家风的基础,也是中国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因此,常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只是礼仪,“礼”本身就是社会秩序,是法治的一部分。
古代社会治理,比较依赖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通过家风传承下去的。
解放周末:中国的家风,其实不止于“家”。
张颐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人而言,家庭不只是私人的事,更是组成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细胞。
西方的传统不太一样,西方人打招呼,可以简单喊一声“Hi”就行,小孩连名带姓直呼长辈都没关系。
这是西方文化所致,他们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不太注重辈分。
但西方也有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那就是法条和信仰。
社会伦理在不同的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既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家风,又没有用西方人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
两个都不着边,一味地溺爱,或只求成绩优秀,不注重孩子为人处世之道,以为自己已经“现代化”,这才是可怕的。
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解放周末:听说您刚主编了一套《中华家风》丛书,从传统古籍中选取恰当的故事,说给当代读者们听。
卷帙浩繁中,您是如何取舍的?张颐武:我不否认,古代的家风教育未必完全适合当代人。
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有的故事讲的是为了奉养母亲埋了自己的儿子,显然不近人情,不合适。
还比如,《赵氏孤儿》故事本身非常感人,但过于悲壮、惨烈。
现代人可能不太认可和理解。
故事中,主人公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救下别人的儿子,只为了等他长大能够为父母报仇雪恨。
这种极端情况,只有在残酷的社会斗争中才可能碰到。
放在和平的当代社会,我们何曾面临过如此残酷血腥的抉择?读来令人不忍。
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看戏,但不适合用于少年儿童教育。
解放周末:不可否认,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传为美谈。
而现在基本都以三口之家为主,与老人住在一起,有时反而会收获同情的目光。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
您觉得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今天还能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张颐武: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
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
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需要注重家庭教育,自己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
现在,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可能就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待人接物的领悟和继承。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太束缚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礼仪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
在法律管不到的一些小磨小擦中,如果不能以礼待人,那么,开车时偶遇轻微剐蹭,司机便大发雷霆;宿舍里为了一个脸盆摆放的位置,彼此就大吵大闹,这样的风气又何来秩序可言?中国传统的家风特别注重情感,注重推己及人。
父母经常叮嘱孩子,与大家好好相处,多体谅,多包容,多谦让。
这一点和西方崇尚个人的胜利不太相同。
你看我们中国人写的家书,大部分内容都在教导孩子的处世之道。
与人相处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与他的家风有关。
反之,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人性却很少改变。
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
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
而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
中国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文化、精神的传承解放周末:我们曾经经历过集体主义的年代,那时候单位组织提供了归属感和凝聚力。
而在市场经济下,当单位退出个人生活,个体开始独自面对大风大浪时,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属和身份。
这时候,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细胞,又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听闻,有人正在重新书写家谱,为自己追根溯源。
张颐武:重新写家谱的人确实多了起来。
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位温州张家的后人,他来找过我父亲很多次,就是为了梳理张家的家谱。
后来他写了很厚的一本家谱书,大家一起筹钱帮他出版。
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正是这样保留下来,由此凝聚起中国人的认同感。
上世纪中叶,我们提倡的是革命感情、阶级感情,以此超越血缘关系。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但现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家族认同。
解放周末:家谱,既是家族认同的证明,也是家族认同的载体。
张颐武:是的。
过去中国每个大家族都有宗祠,有家谱,那是对祖先的信仰、对家族的皈依。
即使人走得很远,远在海外,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祖先、忘记老家。
我曾经在印尼的一位华人家里,看到过他们的家谱。
家谱上记录着,大约19世纪中期,这家人离开中国出去经商。
从哪里迁徙到哪里,这一支现在怎样,那一支现在怎样,渊源脉络记录得一清二楚。
这位印尼华人特别宝贝地把家谱拿出来,为我一一讲解,那种情感流露,至今让我难忘。
中国人一直讲“开枝散叶”,其实它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有很多子孙,这些子孙即使到了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对共同祖先的文化记忆,保持着对自己血缘来源的尊重。
这种寻根溯源的文化,把历史一代代告诉孩子,以此承载文化记忆。
所以,中国人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
我有时候在想,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都中断了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中断,依然延续下来了?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官修的正史、民间的野史,还有家修的家族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解放周末:可惜的是,宗祠、家谱自古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
而您说的追根溯源的文化记忆,它终归需要一个承载的具体载体或仪式。
对现在普通的小家庭来说,这种载体去哪里找呢?张颐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对人的基本拷问,至今仍在。
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家庭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比如,现在中国家庭中,子女18岁以后,父母还是会负责到底。
小家庭依然讲究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它在经济上也有合理性。
当夫妇两人都是双职工时,老人愿意管到孙子那一代,依然希望阖家团圆,和小辈有紧密联系。
这一点与西方不大一样。
西方老人一般不会管孙子。
他们觉得管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就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中国的老人不是这样的价值观。
即使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中国老人剩下的人生也不太用来享受生活,反而会把精神加倍寄托在小辈身上。
因为中国人相信,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的生命是通过孩子来传承的,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一定要把小辈照顾好,即使死去我也为家庭,为这支血脉贡献了我的价值。
这其实也为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在社会上贡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为社会发展做的贡献。
这说明中国人的家族责任感依然很强,几千年都没有改变。
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解放周末:年轻人对家人有时爱恨交织。
比如,过节不敢回家,怕长辈多问;有些兄弟姐妹为了分房产大打出手,等等。
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词叫“极品亲戚”,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总是上门找茬、找麻烦、蛮不讲理的亲戚,但彼此有血缘关系,又无法绝交,令人痛苦。
不知道您对这些现象怎么看?张颐武:年轻人不敢回老家,怕被追问隐私,是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契合。
传统认为,长辈询问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的表达,他们不懂得现代年轻人对隐私的尊重,没有意识到要给年轻人留空间,这和家风传承没有必然关系。
我相信这一点一代会比一代做得好。
每个人总会遇到糟心的人和不如意的事。
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即使是传统的家族理念,也有糟粕。
比如,中国人过去很看重血缘纽带,有一部分是因为古代以家族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大哥做得好,就把弟弟带上,拿现在的话说是搞裙带关系。
大家族之间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令人头疼。
显然,这些做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必须要改变。
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法律和家族感情融合得很合理。
从李光耀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在树立法律权威的同时,强调家族,认同家族,从家族扩展到公共领域,爱家继而爱国。
中国传统的家风当然需要改进,但它从未过时。
它的核心价值没有变。
甚至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当我们把其中农耕落后的一面抽离后,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
解放周末:一个客观现实是,很多小家庭一年只与亲戚长辈见一两次,家族感情渐渐淡漠,沦为一种仪式。
有人甚至觉得仪式都是一种负担。
您怎么看待这种心理?张颐武:年轻人一般总有种逆反心,认为家族是对人的限制和束缚,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描写的那样。
但是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家族与个人之间没有天然对立。
我想,等人老了,自然会生出一种亲情,会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亲切,甚至会庆幸,自己还有家人,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