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制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54年将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载入宪法的序言
二、“一五”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1955年7月颁布实施“一五”计划
指导方针: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相应地发展交通 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 重稳步增长,同时正确地发挥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作用;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 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1954年6月,周恩来同印度和缅甸两国总理分别发 表了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 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逐 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
五、倡导“求同存异”原则,推动万隆会议取得成功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国家第一次召开的没 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会议公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提出了促进世 界和平合作的十项原则
朝鲜战争是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的一次严重Leabharlann 抗第三节 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
一、稳定物价与统一财经工作 发行公债、整顿税收、紧缩通货、成立统一的内外 贸易专业公司等,以加强国营经济力量。 《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统一全国贸易和物资调度;统 一全国现金管理
安定人民生活,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 和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称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1956年底,“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大多提前完成。 到1957年底,计划的多项指标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 全国物价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科 学、文化、卫生事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会”从哪一届开始同步

“两会”从哪一届开始同步

“两会”从哪一届开始同步?今天,我们都知道全国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基本上同时召开,前者力早于后者。

而中学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只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第一次)召开;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届第一次)召开。

那么,究竟从什么时候、从哪一届起两会同时举行呢?原来,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国政协会议共召开了四届,而全国人大只召开了三届,而且在召开时间上两会相距也较远。

两会同时召开,则是1959年4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与全国人大二届一次会议,此后,全国政协与人大就基本上同时了,只是在届次上刚好错位,政协比人大要早一届。

十年“文革”期间,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均遭到严重的破坏。

“文革”一开始,就停止各级人大的活动,同时,各级政协的活动也被迫停止。

直到1975年1月,才单独召开了全国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这是十年文革期间首次召开的全国人大会议,而政协组织活动则从未恢复。

“文革”结束后,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渐转向正常。

1978年2月,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先后在北京召开。

从此,全国政协与全国人大会议在届次上、时间上(稍有先后)才完全同步,并形成定制:五年一届,每年一次。

(全文约550字)作者:刘新胜全国一届政协的双重身份全国一届政协会议不只是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还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而且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后者职能为主。

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尚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下,不可能按照法定程序逐级选举人大代表,还有不少地方尚未解放,因而全国一届政协可以说是“一身兼二职”,1949年9月下旬举行的政协会议制定了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瀾、高岗),决定了首都、国旗、国歌,由此可见其人大职能。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论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与发展一、人民政协制度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准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统一战线组织和党派合作机构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作为一种承担多种政治功能的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前提条件。

它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和民主政治理论。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普遍经验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之初,与强大的阶级敌人相比其力量总是相对弱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问题遂成为首要问题,统一战线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存策略的重要性就有了现实价值。

1920年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指出“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

”中国共产党秉承这一理论在革命进程中先后创立了国共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这些统一战线之中,既有阶级之间的联合,又有党派之间的合作。

党派合作含于统一战线之中的历史经验为其后的人民政协制度既是统一战线组织又是多党合作机构的双重性质做了诠释。

1927年至193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开始尝试建立自己的民主政权,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之中加入了民主的内涵。

由于1936年西安事变的爆发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蒋介石被迫同意进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统一战线的组织化和结构化形态开始萌芽。

二、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人民政协制度的萌芽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1938年7月在武汉成立的国民参政会,另一个是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每年一次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成为中国最庄重的政治协商。

中国的会议制度(三个会议的区别)

中国的会议制度(三个会议的区别)

中国的会议制度(三个会议的区别)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两会指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全党的最高领导权力机关,每五年举行一次,由中央委员会负责召集。

其职权是:听取和审查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报告;讨论并决定党的重大问题;修改党的章程;选举中央委员会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必须有五年以上的党龄。

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的名额,由全国代表大会决定。

中央委员会委员出缺,由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按照得票多少依次递补。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举行一次。

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

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

中央书记处是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成员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提名,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并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

党的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由中央委员会决定。

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此外,中国共产党在中央一级还设有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政策研究室等部门。

党的会议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早期党代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

现在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除了二分之三的代表同意,或者是紧急情况重大情况,可以提前,否则一律按党章五年举行一次。

几月份开也不一定,现在的惯例是九月十月左右。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

人民政协简明知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历史背景和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

人民政协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丰富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

二、组织机构和人员人民政协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共同组成。

全国政协的主要组成单位是:中国共产党、8个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青团、工会、妇联、青联、科协、侨联、台联、友协等统一战线组织,以及特邀单位。

全国政协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委员会设立办公厅,专门委员会及其他工作机构的设置,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由常务委员会决定。

三、主要职能与作用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组织参加本会的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人民政协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

四、历年会议回顾全国政协每年召开一次全体会议。

即通常说的“两会”,一般在每年3月举行。

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听取和审议全国政协主席受常务委员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讨论通过有关人事事项;列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讨论通过有关提案工作情况的报告和年度协商计划等其他议程。

此外,全国政协还召开多种形式的协商座谈会、专题议政会、专题协商会、双周协商座谈会等。

五、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重点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要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完善协商议政内容和形式,着力增进共识、促进团结。

历届全国人大和政协时间

历届全国人大和政协时间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011年3月3日~13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2010年3月3日~12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 (2009年3月3日~12日)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 (2008年3月3日~14日)
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 (2007年3月3日~15日)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005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2004年3月5日~14日)
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2003年3月5日~18日)
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2002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2001年3月5日~15日)
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000年3月5日~15日)
全国政协六届一次会议 (1983年6月4日~22日)
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 (1982年11月24日~12月11日)
全国政协五届四次会议 (1981年11月28日~12月14日)
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 (1980年8月28日~9月12日)
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 (1979年6月15日~7月2日)
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987年3月25日~4月11日)
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1986年3月25日~4月12日)
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1985年3月27日~4月10日)
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1984年5月15日~31日)
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1983年6月6日~21日)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 (1982年11月26日~12月10日)
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1981年11月30日~12月13日)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1980年8月30日~9月10日)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制度的发展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制度的发展

• 美国的战争计划威胁着全世界。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创痛记忆犹新的欧洲人民,尤其不能坐视德 国军国主义的复活。最近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国 家会议,体现了欧洲人民反对巴黎协定、制止战 争危机、保障欧洲安全的坚决意志。中国人民积 极支持欧洲国家会议的八国宣言,坚决反对巴黎 协定。本月二十四日法国国民议会拒绝批准巴黎 协定的武装西德议定书,这又一次反映了法国人 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中国人民对 此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支持。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 制度的发展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 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员 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 • 自这次会议起,区域代表和人民解放军部队不再作为政 协的组成单位,政协以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为基 础组成。第一届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 会议听取了政协副主席陈叔通所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工作报告;常委会委员章伯钧所作的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的说明;政协副主 席周恩来作的政治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一届全国委员 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
政协制度的发展
• 共和国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经人民政协的讨论而决
定,事关国计民生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因人民政协 的建议而促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 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人民政协都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光辉印记。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明确指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 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 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将 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2.政协制度的发展中国人民来自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 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 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 ,具有广 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课件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一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 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949—1956
历史性转变
I.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 的新社会 II.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军事:歼灭国民党主力,解放中国大部分地区 政治:建立人民政府、巩固工农联盟、壮大统一战线 经济:土地革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人民民主国家涌现、苏联支持
此后,中国科学院迅速发展,同时在各地建立分院, 拥有120多个研究所
全国卫生会议,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建立各种专业防疫机构和防疫队伍 强调节制生育的重要性 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确定为发 展新中国文艺的基本方针 建立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分别建立美术、舞蹈、曲艺、文学、音乐、戏剧、 电影等专业文艺工作者协会
四、“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 反对贪污 反对浪费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盗 窃国家经济情报(通称“五毒”)的“五反”运动
五、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农业方面,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充分调动 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工业方面,重点恢复和发展矿山、钢铁、动力、 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同时恢复和发展纺织工业和 其他轻工业 在交通运输方面,投资17.7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的22.6%
三、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1950年1月周恩来率团
到达莫斯科 2月14日,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表明中苏两国团结和反对侵略的共同立场,是新中 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果,对维护东亚地区和世界的 和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出席日内瓦会议,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周恩来努力斡旋,日内瓦会议决定外国军队从越南、 柬埔寨、老挝三国撤军,确认三国的主权、独立、统 一和领土完整 结束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人民政协概况

人民政协概况

两会常识链接——人民政协概况 2009-3-19 来源:中公教育点击:648两会常识链接——人民政协概况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成立于1949年9月。

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权,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

这次会议还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国旗、国歌和纪年。

1954年,中国最高国家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政协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

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进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

从程序上讲,政协各级组织可根据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党政有关部门的提议,举行有各党派、团体的负责人和各族各界代表参加的会议进行协商,也可建议上列单位将有关重要问题提交政协协商。

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常委专题座谈会,各专门委员会会议,以及根据需要召开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的代表参加的协商座谈会等。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全国政协历届历次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46个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中国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诞生。

从此,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每年一次的政协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成为中国最庄重的政治协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意义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意义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1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时间成果
本课学习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 ; 第二步:“理解” ; 第三步:“见解” 。
1949.3 1949.9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 济基础相适应
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应该有议会、内阁 (或总统)和法院掌握,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制衡。
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
③新中国的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 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四个问题
1.新中国政权与旧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国家 政权有着哪些本质的差异?
2.新中国为什么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为什么说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
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 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 统。
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 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 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 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 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 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 的民族关系。 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 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 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 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 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 政治和社会基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新政协”,以别于1946年1月召开的“旧政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重庆谈判,决定为组诸新政府而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青年党和社会贤达五个方面。

同年11月,国民党撕毁政治协商会议决议,单方面宣布召开“国民大会”,遂使政治协商会议即旧政协解体。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提出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民主人士及国外华侨积极响应,参加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

6月15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开幕,参加会议的有23个单位的代表共134人。

9月17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正式决定将新政治协商会议定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宣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成立。

参加会议的有46个单位的代表共662人。

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会议还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会议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当时还不具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揭开了新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 三 课3.2.3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 三 课3.2.3 中 国 人 民 政 治 协 商 会 议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use高三政治《政治常识》第三课3.2.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点】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制度;【难点】人民政协的三项职能;【素质要求】⑴知识方面:识记: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理解:理解人民政协职能的特点及作用;运用:区别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⑵能力方面:①培养学生阅读自学能力;②学会用比较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⑶觉悟方面:通过人民政协参政议政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祖国统一等做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分析人民政协三项职能,它体现了人民政协的性质,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粗读框题、小标题、然后归纳知识框架结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的性质人民政协的职能复习提问:什么叫执政党?什么叫参政党?民主党派如何参政议政?(设计此题,是为了使学生把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人民政协联系起来。

)导入新课:大家已明确并把握了上节课讲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即组织形式。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板书)对于政协同学们虽没有深入的了解散,但并不陌生,报纸上、电视里、广播中经常有关于它的报导,特别是在历史课的学习中也掌握了一些关于它的知识和事实材料。

这里我闪研究两个问题。

人民政协的性质(板书)(学生阐述,教师归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上述三个称谓是内在一致的,理解人民政协性质时防止产生以下几个认识误区:误区一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构之一。

两会的由来的历史发展

两会的由来的历史发展

“两会”的由来每每一到三月,我们听的最多的就是“两会”,那么“两会”指的是哪两会,他又是从何而来的呢?“两会”:我们通常将每年3月5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3月3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委员会统称为“两会”。

他的由来是经过一定的历史过程,最终才形成今天的惯例。

回顾历史:1.“两会”从一前一后到同步。

最早在1949年成立一届全国政协,从而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而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

而全国“两会”形成最早自1959年,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

此后,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

“文革”中,全国政协停止,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四届),因此,自1978年起,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

2.“两会”形成3月召开的惯例。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则始于1985年。

此前,会议时间从年初,到年中,到年末,历年均有不同。

以五届全国人大、政协会议为例,一次会议是在2月,二次会议在6月,三次会议在8月,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

3.“两会”固定召开日期。

而自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

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第一季度”。

之所以选择在3月,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解释说,原因之一,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便是2月。

会期,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14/15天)外,历年“两会”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

为什么政协在人大之前召开呢?政协主要职能是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为了履行好这个职责,政协委员要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和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人代会在开幕式上即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协如果不提前开会,就只能政协常委会报告不听就去和人大一起听政府报告了,政协提前两天开,一是先听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报告,二是审议两个政协报告,接下来列席听取政府报告。

2019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八章 政治协商制度

2019版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第十八章 政治协商制度
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协党组要严格执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每年至 少向同级党委做一次全面工作报告。
第三节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组织结构与职能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机构 1.全国委员会:在中央设全国委员会,政协全国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还设有专门委员会,在
常委会和主席会议的领导下进行经常性活动。
第四节 人民政协制度与协商民主
如何理解人民政协是我国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2019年真题】 答:1.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其本质是一个为更广泛的人民民主参与主体和社会基础提供利益表达,充分反应 和协调各方面意愿和利益的协商,民主的组织和平台协商就是政协的基本工作方 式。 2.人民政协所具有的广泛的代表性,巨大的包容性以及平台效应,保证了这种协商 民族形式的较高质量。 3.人民政协不仅为协商民族提供了平台,也为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提供了多样化的 实现途径。
2019版
课程代码:00315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
主讲:陈老师
第十八章 政治协商制度
第一节 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前 1954 年以前的政治协商制度; 1954 年以后的政治协商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政协委员会工作的恢复;政治协商制度被确立为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018年3月15号,政治协商会议第13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为新时期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1.领会:(1)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与改革开放前政治协商会议的实践;(2)改革开放后政治协商 会议的发展。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和地位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含义 2.领会:(1)人民政协的性质;(2)人民政协的主题 3.应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机构和职能 1.识记:(1)政治协商的含义(2)民族监督的含义(3)参政议政的含义(4)人民政协的协商制 度 2.领会:(1)人民政协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2)全国政协组织机构(3)地方政协组织机构 3.应用:(1)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2)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四)人民政协会议制度与协商民主 1.识记:协商民主的含义 2.应用:人民政协是当代中国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四次会议”指七届二中全会、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 一次会议。
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转移;②确定了胜利后的党的 基本政策;③确定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 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意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 转折关头所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本课学习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 ; 第二步:“理解” ; 第三步:“见解” 。
1949.3 1949.9
1949.10
1954.9 1954.12 1949.9 提出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时间、地点、内容、意义)
和国宪法》
中央人民政府
1、《共同纲领》:
委员会第一次
(1)内容:国家性质、政权性质 全体会议
(2)性质:新中国的施政纲领。
(3)作用: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内容:国家性质及其根本政治制度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过渡方向和途径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性质: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4)作用:它的颁布,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 段。
4、政协第二届全国委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成为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 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协商制度最适合我国国情? 4.新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这次会议是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参 加会议的成员包括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 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 国民主人士的代表;参加单位的名额和它所代 表的方面都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有了增加和扩 大。这表明中国人民的革命大团结正在随着中 国人民民主事业的前进而日益巩固和发展。
• 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
政协制度的发展
• 共和国的许多重大问题都经人民政协的讨论而决
定,事关国计民生的许多重大决策都因人民政协 的建议而促成。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 放的各个历史阶段,人民政协都留下了不可磨灭 的光辉印记。正因为如此,我国宪法明确指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 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 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将 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为了和缓国际紧张局势,为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美 国政府必须从台湾、澎湖和台湾海峡撤走它的一切武装力 量,停止侵犯中国的领土和独立。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斗 争是保卫祖国、保卫和平的斗争,我们将不屈不挠地斗争 到底!
政协的基本任务
• 《章程》在在总纲领中规定了政协的基本任务是:在中国
工厂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 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伟大 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还规定了参加政协的单位和个人 必须共同遵守的七项准则,主要是: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全力贯彻实施宪法,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 制度,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地位,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 造事业以及要密切联系群众,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加强 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在自愿的基础上学习马克思 主义和国家政策。
• 新中国成立后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召开前,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共 举行过四次全体会议,为恢复和发展我国 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社 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 从1954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周恩来同志担任
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主席,毛主席担任全国政协名誉 主席。这12年间,全国政协共召开8次全体会议,对国家 和社会生活中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讨论通过了 农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公私合营的有关规定、汉字简 化方案、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草案、 兵役法草案、人民币发行有关问题的决定以及战犯战俘处 理问题的决定等。在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 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活跃 国家政治生活、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等方面作出了重大 贡献。到1964年末,人民政协已建立各级地方委员会 1077个。“文化大革命”中政协组和政协工作受到严重 破坏,被迫停止活动。
• 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在各
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以及无党派民主人 士一致赞同下,于建国前夕诞生的。抗日 战争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时 签订的《双十协定》,1946年1月10日,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中国青年党、 中国民主同盟和无党派社会贤达五方代表 共38人,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即通常说的“旧政协”)
• 美国的战争计划威胁着全世界。对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创痛记忆犹新的欧洲人民,尤其不能坐视德 国军国主义的复活。最近在莫斯科举行的欧洲国 家会议,体现了欧洲人民反对巴黎协定、制止战 争危机、保障欧洲安全的坚决意志。中国人民积 极支持欧洲国家会议的八国宣言,坚决反对巴黎 协定。本月二十四日法国国民议会拒绝批准巴黎 协定的武装西德议定书,这又一次反映了法国人 民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迫切愿望,中国人民对 此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支持。
• 美蒋条约是美国战争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不甘心它
在朝鲜、印度支那和欧洲军问题上的失败,就加紧在东方 和西方组织各种军事侵略集团,同爱好和平的国家为敌。 在东方,美国企图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美澳新“太 平洋安全条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李“共同防御条 约”、“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 等侵略条约连结起来,建立一个西太平洋的军事侵略体系。 在欧洲,美国和它的追随者签订巴黎协定,企图复活德国 军国主义,武装西德以充当北大西洋联盟的侵略先锋。与 此同时,美国还在策动组织中东的军事侵略联盟。事实很 明显,美国侵略集团的目的,是要把这些侵略体系连结起 来,构成一个世界军事侵略体系,奴役当地的人民,扩大 世界的分裂,准备新的世界战争
• 我们认为,反对美国战争计划、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是
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斗争。 中国人民一向主张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
全。我们这种主张是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利益的。中国同伟 大的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日益强大和坚强团结,是维 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可靠保障。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 导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获得了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 的广泛支持。最近中印、中缅以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友好 关系的发展,证明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 的。中国人民积极主张推行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扩大和 平地区。我们支持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国家和人民 要求和平和独立的愿望。中国人民坚决主张继续谋求朝鲜 的和平统一。中国人民坚决主张贯彻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 协议。中国人民拥护中苏两国政府最近关于对日本关系的 联合宣言,愿意同日本建立正常关系。我们高兴地看到这 种主张得到日本人民越来越多的响应。
• 我们严正警吿美国侵略集团和它的追随者,听任பைடு நூலகம்
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美国侵略 集团企图利用美蒋条约来霸占台湾,扩大对中国 的侵略,这只能更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消灭 蒋贼的决心。一切所谓台湾“中立化”、台湾 “独立国”和“托管”台湾等荒谬主张,实际上 都是助长美国侵略,都是割裂中国领土,中国人 民表示坚决反对。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消 灭蒋贼,粉碎美蒋条约!
•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人民政协正式成立。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当时还不具 备召开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下,肩负 起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重任,承担起建 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出席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 表人士包括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无党派 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以 及各地区和各界的代表,汇集了国内一切拥护人 民民主的进步力量。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和政协 制度的发展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
议于1954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共有委 员559人,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
• 自这次会议起,区域代表和人民解放军部队不再作为政
协的组成单位,政协以各党派、各民族、各人民团体为基 础组成。第一届全国政协主席毛泽东主持了会议的开幕式。 会议听取了政协副主席陈叔通所作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工作报告;常委会委员章伯钧所作的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草案)的说明;政协副主 席周恩来作的政治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第一届全国委员 会工作报告的决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及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言。
2.政协制度的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 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各人 民团体,及各界人士共同建立的 ,具有广 泛代表性的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又称为新政协,以别于 1946年在重庆召开的旧政协,1948年,中国共 产党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扩大巩固人民民 主统一战线,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 在在北京召开,后来,周恩来提出:许多团体都 冠以人民二字,政协也应该采用,这个意见被采 纳了,因为人民包括工农及城市小资产阶级,民 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分子,人民民主的性质鲜 明,1949年筹备会的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政治 协商会议”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简称“人民政协”。
• 对于美国政府这种严重的战争挑衅行为,会议一致表示愤
慨。我们誓以全力贯彻中国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在一九 五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发表的解放台湾联合宣言。中国人民 不解放台湾,决不罢休。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六十年前, 日本军国主义者强占了台湾。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终于在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中,使台湾在一九四五年十月 二十五日归还祖国。如果不是美国侵略者公然违反它自己 参加签订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武装侵占台湾,庇护 蒋介石卖国集团,台湾同胞必然早已得到解放。必须指出, 蒋介石卖国集团早已被六万万中国人民所唾弃,它没有任 何资格同任何国家签订任何条约。我们决不能容忍台湾八 百万同胞遭受美国侵略者和蒋贼的奴役统治。我们决不能 忘记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占中国的台湾和东北进而侵略全中 国的惨痛教训。我们决不能允许美国侵略者重演日本军国 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故技。
会议推举了毛泽东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 为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宋庆龄等16人为副主席。 1954 年12月21日至12月25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 出席会议的委员有541人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宣言的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在首 都北京胜利地举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热 烈地讨论了当前局势并一致同意第一届全国委 员会副主席周恩来所作的政治报吿。
政协召开的意义
• 全国政协二届一次会议的召开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章程》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以后人民政 协职能的变化,标志着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继续发展 和加强,表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阶级、各民 主党派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之间团结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 展,全国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 织,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同时存在,在 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 度的一个重要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的进一步加强,表明了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 线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对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作了重大的贡献,并且五年 来,在协助政府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从事国家建设和保卫 和平的事业中,获得了光辉的成就。今后,中国人民民主 统一战线在完成国家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 斗争中,仍将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