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14章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高三地理海洋知识点
高三地理海洋知识点地球上的大片水域构成了世界的海洋,海洋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海洋知识点,包括海洋的形成、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利用以及海洋保护等方面内容。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高三地理海洋知识点,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内容。
一、海洋的形成地球上的海洋包括大洋和海区,占据着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的形成涉及到地壳构造和内部热力活动等因素。
海洋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演化阶段:早期的地球没有海洋,而是一片岩浆的海洋。
随着地球的冷却,岩浆变为岩石,逐渐形成了地壳。
2.海蚀阶段:地壳形成后,大量的降水在地表积聚形成海洋。
同时,水的侵蚀和波浪的冲击也促进了海洋的形成。
3.洋脊形成:地壳板块运动引起了洋脊的形成,洋脊是海底山脉的一种形式。
洋脊的出现使海洋的形成进一步加快。
4.海盆形成:洋脊的活动导致了海盆的形成,海盆是海洋底部的一种地形,也是海洋积水的地方。
5.海底扩张:海底的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新的岩浆从洋脊裂缝中涌出,加速了海洋的扩张。
二、海洋环境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拥有多样的生物和环境。
了解海洋环境对于保护海洋资源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海洋环境的重要知识点:1.海洋生物:海洋中栖息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包括不同种类的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
海洋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生态关系,维护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2.海洋气候:海洋对全球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海洋的温度、盐度和流动性等因素会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例如,海洋暖流可以使周边地区气候变暖。
3.海洋污染: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海洋中的污染物会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三、海洋资源利用海洋是丰富的资源宝库,人类可以从海洋中获取能源、食物和其他重要资源。
在高三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以下海洋资源的利用知识点:1.海洋石油: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通过海上石油钻探和开采可以获取这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
《海水的地质作用》课件
溶解离子
海水含有大量的溶解离子,如钠 离子、氯离子、镁离子等。这些 离子主要来自地壳岩石的风化和
海水的蒸发。
钠离子和氯离子
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海水的主要阳 离子和阴离子,对海水的盐度和
密度有重要影响。
镁离子
镁离子是海水中常见的阳离子之 一,对海水的化学性质和海洋生
物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
海水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糖类、脂肪酸等。这些有 机物质主要来自生物的代谢活动和陆地的输入。
要点三
数值模拟技术
数值模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 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模拟海水的 运动规律、波浪传播规律等方面。未 来,需要加强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和 应用,提高模拟精度和可靠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盐度
总结词
海水的盐度是指海水中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浓度,对海洋的化学和物理性质有重 要影响。
详细描述
海水的盐度主要受到蒸发和降水的影响,蒸发作用会使海水浓缩,盐度升高,而 降水则会使盐度降低。不同海域的海水盐度存在差异,平均盐度约为3.5%。
压力
总结词
海水压力是指海水对容器壁产生的压强,对海洋生物和海底地貌的形成有重要 影响。
海洋地质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要点一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 技术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海洋地质 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用于探测 海底地形、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方 面。未来,需要加强高精度地球物理 探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探测精 度和可靠性。
要点二
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现代海洋地质研究的重要 手段之一,可以用于监测海面温度、 海流、海浪等方面。未来,需要加强 遥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精 度和时效性。
高一地理海洋地貌知识点
高一地理海洋地貌知识点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水体,占据了约71%的面积。
海洋地貌是指海洋底部的地貌特征,包括海床的形态、构造、地貌单元以及地质景观等。
了解海洋地貌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以及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海洋地貌知识点。
1. 大洋地壳的构成大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由于海底地壳在火山活动中持续形成,因此年轻而薄。
在大洋地壳上也存在着海底扩张中心,即海脊系统。
大洋中的海脊是地壳生成的地方,其特点是拥有高热流和富含矿物质的热液喷口。
2. 大洋地壳的结构大洋地壳主要由海底扩张中心以及大洋盆地和大陆坡构成。
其中,海底扩张中心被称为大洋中脊,是地壳和上层岩石融化的地方。
大洋盆地是指海底的大片平坦区域,它覆盖着大量的淤积物。
大陆坡是大洋底部距离大陆边缘的区域,地形较为陡峭。
3. 海洋沉积物海洋沉积物主要包括有机物、碎屑和化学沉积物。
有机物主要来自海洋中的植物和动物遗体,经过长时间的沉积形成了腐殖质。
碎屑沉积物是由大陆物质通过河流输入海洋形成的,包括沉积岩、砂质岩、粉质岩等。
化学沉积物则是由水中的溶解物质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如石膏、盐类等。
4. 海底地貌特征海底地貌特征包括海山、海沟、海岭和海台。
海山是海底隆起的山脉,其中的一些海山高出海平面,形成了海山岛。
海沟是指海底较深的狭长地带,是地壳板块碰撞形成的结果。
海岭是地壳展开和扩张的结果,沿海洋中脊延伸。
海台是距离大陆边缘较远的大片坡面。
5. 海洋侵蚀和沉积作用海洋具有强大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海洋侵蚀主要通过波浪、洋流和海水的化学作用来进行。
海洋沉积作用则主要是指海底沉积物的形成过程,包括沉积物的运动、堆积和成岩。
6. 海洋地貌与人类活动人类的活动对海洋地貌的影响不可忽视。
海洋石油开发和深海矿产资源开采会破坏海底地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也对海洋地貌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结:通过学习海洋地貌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演化的过程和机制。
高中地理知识速成大洋与海洋地质
高中地理知识速成大洋与海洋地质大洋与海洋地质地球是一个蓝色星球,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域,还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学习大洋与海洋地质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介绍大洋与海洋地质的基本概念、地质过程以及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一、大洋概述大洋是指地球上连续分布的较大面积的海域,在地理上主要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周围的南大洋。
它们相互连接,在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巨大的连通水体。
二、海洋地质过程1. 海洋地壳形成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它的形成分为洋壳和陆壳两种类型。
洋壳主要分布在大洋地区,由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形成。
洋壳较为年轻,地壳中绝大部分是洋壳,在某些地区厚度可达数十公里。
陆壳主要分布于陆地上,它由各种岩石构成,形成时间较早,地壳中占比相对较小。
2. 大洋地质构造大洋中存在着大型地质构造,如大陆架、大洋中脊和深海平原等。
大陆架是大陆陆缘进入大洋的较为平坦的地带,大洋中脊是大洋底部中央的隆起,在太平洋中有着最长的大洋中脊系统,它是地壳扩张的主要地方。
深海平原则是大洋底部的平坦区域,同时也是沉积物的主要积聚区。
3. 海底地貌与地质作用海底地貌是指海底的各种地形特征,如海底山脊、海沟和海山等。
海底山脊是大洋中脊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沿着大洋中脊呈链状延伸,是地壳扩张的重要标志。
海沟是在大洋深海区域存在的长而窄的地质裂缝,是地壳收缩的结果。
海山是在海洋中突起的山丘,通常是由下方热的岩浆融化形成。
这些地形特征反映了海洋地质作用的过程。
三、大洋与海洋地质与地球环境1. 大洋对气候的影响大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库,它在循环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洋中的水能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通过海洋循环和气候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和调节着地球的气候。
例如,海洋表面的海洋涡旋和洋流可以影响季风和气候的分布。
2. 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大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和生物资源等。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以海洋地质作用类型为标题,写一篇文章:一、板块构造与海底地质形态1. 海底地壳扩张与海脊系统海底地壳扩张是指在海洋板块边界处发生的地壳运动,通过这种运动,新的地壳物质从海脊系统中向外扩张。
海脊系统是一系列海底山脊和裂谷的组合,是地球表面上最长、最连续的山脊系统。
这种地质作用造成了地球上最年轻的地壳物质形成,并且对海洋地质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2. 海沟与俯冲带海沟是指位于海洋深处,纵深超过6000米的地质构造,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
海沟的形成与俯冲带有关,俯冲带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中一个板块向下俯冲至地幔深处。
在俯冲带形成的过程中,海洋地壳被迫下沉,形成海沟。
这种地质作用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类型,对海洋地形和地壳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沉积与海平面变化1. 沉积作用与沉积岩沉积作用是指岩石、矿物或有机物质沉积到地球表面的过程。
在海洋地质中,沉积作用主要指海洋沉积作用,即海洋中的颗粒物质沉积到底部形成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在经历压实、水化等作用后,形成沉积岩,如砂岩、泥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作用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过程,记录了海洋环境的演变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 海平面变化与海岸侵蚀海平面变化是指海洋中的水位发生变化的过程。
这种变化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全球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和海洋膨胀等。
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对海岸线产生影响,尤其是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洋侵蚀海岸线的过程,主要包括海浪冲刷、潮汐作用和海底侵蚀等。
海平面变化和海岸侵蚀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作用类型,对海岸线的形态和演变有着显著影响。
三、地质灾害与海洋地质作用1. 地震与海啸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发生的震动现象,可以引起海底地质变化和海洋地质作用。
当地壳发生断裂或岩石发生滑动时,会产生地震波,进而引发海啸。
海啸是由地震、火山爆发、滑坡等引起的海洋水体的巨大波浪,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地震和海啸是海洋地质中的重要地质灾害,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
海洋的地质作用范文首先,海洋的地质作用在地质构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表面的海洋地壳主要由大洋岩和大洋壳组成,而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
海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之间的差异性促使板块运动和构造活动的发生。
板块运动导致了海底的扩张和收缩,形成了地壳断层、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例如,大西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板块边界之一,是大西洋两边板块扩张的地方,这一地质过程导致了大西洋大陆板块的形成。
其次,海洋的地质作用还参与了地球的岩石循环。
岩石循环是指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在地球内部和地表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海洋中的化学物质、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都对岩石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海洋中的生物通过骨骼和壳体的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大量的沉积岩,如石灰岩。
沉积岩可以保存古代动植物的化石记录,对地球历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
此外,海洋中的地热活动也导致岩石的溶解和改变,形成了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
这些海底热液喷口和硫化物沉积对深海环境的人类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壳的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它的形成和演化受到地球内部热对流和板块运动的影响。
海洋中的岩石循环、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地质过程对地壳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板块运动导致了大陆的聚合和分离,形成了大陆碎片和新的大陆边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它们不仅造成了地壳的变形和破坏,也为地质勘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海洋的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构造、岩石循环和地壳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地球上的海洋地壳不仅是大陆地壳和岩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构造和地震活动的重要动力源。
随着海洋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的地质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演化和保护海洋环境。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9海洋地质作用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的海洋功能和过程的科学。
它涵盖了海洋的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球化学、岩石学和沉积学等方面。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在海洋中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和现象,包括海底扩张、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等。
这些作用对地球的演化和人类的生存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海洋地质作用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海底扩张是海洋地质学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据大洋地壳扩张理论,地球上的海底一直在不断扩展,而扩展的中心是海脊。
在海脊上,熔岩从地壳下部冒出,形成了新的岩石。
随着新岩石的形成,老岩石向两侧移动,海底不断扩张。
这个过程称为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造成了海脊系统的形成,也导致了地壳的运动。
海底扩张对于地球的演化和板块构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海洋地质作用还包括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在地表上的运动和变形。
它可以分为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
构造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侧移等。
这些运动可能是由地球内部的构造应力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地震活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震波引起的地面的震动。
地壳运动不仅影响着海洋地质的形成和演化,还会对地表的环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第三,火山喷发是海洋地质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火山喷发是地球表面上火山活动的一种形式,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石熔融而产生的。
在海洋中,火山活动主要发生在海脊系统和火山岛上。
火山岛是海洋中的一种地形,是由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例如夏威夷和日本的冈山。
火山喷发不仅对海洋生态和气候有着重要影响,还对海底沉积物的形成和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最后,海洋地质作用还涉及到海洋沉积和海洋地形的形成。
海洋沉积是指海洋底部积累的各种物质,包括颗粒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
海洋沉积是通过沉降作用形成的,其中的沉积物质来自于陆地和海洋的搬运和沉积。
海洋地形是指海底的地形,它是由于海洋地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
海洋地形包括洋脊、海沟、海底扇等,它们的形成与海底扩张、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等有关。
高中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
高中地理:陆地和海洋知识点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1)组成岩石的矿物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矿物: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岩石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2)地壳物质的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二: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1)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泥石流、滑坡、山崩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两者的关系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1)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1)板块张裂地带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在板块相撞挤压地带,常形成山脉,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4)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地壳变形变位(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三;海水的温度和盐度①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的质量。
世界大洋平均盐度为3.5%②分布规律:从两个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和高纬海区递减。
红海最高(4.1%),波罗的海最低(不超过1%)四;海水的运动(1)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风浪、海啸);潮汐;洋流(2)洋流的形成与分布(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五:陆地水和水循环(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
海洋及其地质作用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覆盖了约71%的地球表面。
它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以及地质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地质作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首先,海洋对地球气候和天气的影响是巨大的。
海洋的存在使得地球的温度变化更加稳定,具有较高的热容量和传热能力,调节了全球的气候。
海洋还通过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参与了水循环和气候系统的运行。
它吸收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着全球的气温分布。
海洋的表层水体和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导致了台风、风暴潮和沿海降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其次,海洋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复杂,从微观生物到海洋巨兽,各种生物相互依赖,构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所需的食物资源,如鱼类、贝类和海藻等。
此外,海洋还为许多物种提供了栖息地和繁殖场所,支持着众多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海洋也在地质作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库之一,承载着全球水文循环的一部分。
它接收来自河流和降雨的淡水,并且通过蒸发和降水来维持水循环的平衡。
水文循环是地表和地下水系统之间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水资源的分配和供应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海洋还参与了地质的造山作用。
海洋中的板块运动和构造变形会导致地震和火山爆发。
海底地壳的扩张和收缩使得板块的运动和相互碰撞成为可能。
例如,太平洋火山带中的火山活动就与太平洋板块和其他板块之间的俯冲带有关。
这些地质活动不仅对于地球的地貌和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还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此外,海洋还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之一。
海洋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生物吸收和物理溶解等过程,将其储存在海水中。
这有助于缓解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过量的二氧化碳会导致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威胁。
综上所述,海洋及其地质作用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地质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海洋的存在调节了全球的气候,支撑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参与了水文循环和造山作用等地质过程。
海洋与海洋资源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梳理
海洋与海洋资源高中地理必备知识点梳理地球上70%的表面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在地理学中,海洋及其资源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掌握海洋与海洋资源的相关知识点,对于高中地理学习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梳理高中地理中关于海洋与海洋资源的必备知识点,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海洋的形成与类型1. 海洋形成的原因:海洋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包括地壳构造运动、地质作用以及地球内部的热力活动等。
2. 高原海洋:位于地势较高的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附近的孟加拉湾和东南亚周边海域。
3. 洋中脊:地球表面上海拔最高的山脉,造成了大洋的分布,如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脊等。
4. 大洋盆地:由洋中脊与大陆板块之间的裂谷形成的广阔地表区域。
5. 海峡:陆地与岛屿之间的狭长水道,是海洋交流的重要通道。
二、海洋生态系统1. 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环境和海洋非生物组成。
2. 海洋中的生物群落: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中间生物群落等。
3. 海底地形的影响:海底地形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4. 海洋物种多样性:海洋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生物多样性极高。
三、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 海洋资源的分类:包括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海洋水资源等。
2. 渔业资源:海洋渔业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满足人类食品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合理保护。
3. 矿产资源:海洋中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油气资源、盐类资源和钻石等。
4. 海洋能源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海流能等可再生能源。
5. 海洋水资源:海水是人们生活、工业和农业中重要的水源之一。
四、海洋环境保护1. 海洋污染的原因:包括油污染、塑料垃圾和化学品排放等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
2. 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包括建立海洋保护区、控制过度捕捞和加强污染防治等措施。
3. 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对气候变化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要加强气候变化的研究和应对工作。
4. 国际合作与海洋法律: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制定和执行相关海洋法律,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地质作用课件
增加而增加。 海水密度差是大洋 环流的主要驱动力。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洋生物
底栖生物 游泳生物 浮游生物
固着:珊瑚 爬行:螃蟹 钻孔:蠕虫
各 种 鱼 类
笔石 藻类 放射虫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海水的运动
海浪
潮汐
洋流
浊流
海水 的 波状 运动。
全球性的 海水作周 期性的涨 落的现象。
水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软泥沉积
常见的软泥沉积物有含硫 化铁的蓝泥和灰泥、含氧 化铁的红泥和含海绿石的 绿泥。深海带则主要为各 种生物软泥,如抱球虫软 泥、硅藻软泥、放射虫软 泥。
3.海水的沉积作用
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浊流沉积
浊流作用可将浅海和 河口沉积物带到大陆 坡下或深海盆地中沉 积。典型的浊流沉积 物主要由粘土、粉沙、 沙组成。在空间上多 为扇体。
海洋地质作用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含 有丰富的矿物资源,震旦纪以来,大陆上五 分之四的地区发育有各种海相地层,因此, 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 现实意义。
海洋地质作用
内容提要
海洋地质作用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2. 海水的剥蚀和搬运作用 3. 海洋的沉积作用
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
3.海水的沉积作用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生物沉积作用 浅海是生物最繁盛的 区域,生物的沉积作用十 分明显。当浅海中大量的 生物死亡后,尸体的硬质 部分可直接堆积在海底, 形成生物堆积。最常见的 有珊瑚礁、生物碎屑灰岩。
3.海水的沉积作用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生物 沉积 作用
3.海水的沉积作用
普通地质学 第十四讲 海洋的地质作用
2.3洋流及其地质作用
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 (ocean current)
洋流的地质作用主要在于搬运。海底磷矿是 生活在水深100-500 m深处的生物所产生 的磷酸盐物质通过上升流(uplifted current)带到浅水地带后.发生生物化学作 用而沉淀出来的。
4海水的进退
海平面上升,海水向 大陆漫进,海岸线向 陆地移迁·称为海进 (ingression)
海平面下降,海水后 撤,海岸线向外海迁 移,称为海退 (regression)
海平面的升降原因
构造运动能够造成海盆容积的变化 构造运动可以使陆地抬升或沉降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海水向赤道集中
使高纬度地带海平面下降,低纬度地 带海平面升高 海水量的变化
浅海带沉积物
碎屑沉积物: 砂与粉砂层多分布在浅 海带的上部,具有交错层与波痕
化学沉积: Al→Fe→Mn沉积(依次由 陆向海沉积)→碳酸钙沉积(石灰岩, 具鲕状结构;干燥条件下则有白云岩 沉积)→磷酸钙沉积(结核)。
生物化学沉积
介壳灰岩,生物礁 现代珊瑚礁形成条件:
充足的阳光; 200C左右的温暖海水, 水质清澈,
波浪的四要素: 波长(wavelength) 波高(wave high)。 周期((period), 波速(wave velocity).
波基面(wave base)
波浪向深部传导的能力有 限,一般不超过波长的 1/2。这一深度界面称为 波基面(wave base),
当水深小于1/2波长时, 水分子运动受到海底阻碍 和摩擦的影响,波长缩短, 波高加大,波峰变尖。波 浪愈接近海岸,波浪的变 形愈明显,成为破浪 (breaker)。破浪涌向海 岸,拍击海岸,称为激浪 (surf)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是指海洋中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对海底地壳和地形的改造作用,主要包括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
1. 构造作用:主要包括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板块构造演化以及构造构造物的形成。
海底地壳的构造运动包括海底地震、火山喷发以及地壳断裂和隆起,这些运动导致海底地形的巨大变化。
板块构造演化指的是海底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移动,如板块的碰撞、俯冲和扩张,这些过程形成了海沟、海脊、弧形岛弧等特殊地形。
构造构造物是指由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例如海山、边缘山脉和隆起地带。
2. 沉积作用:海洋中的沉积作用主要是指沉积物在海底堆积形成海底地层和沉积物的分布格局。
海洋中的沉积物主要来自陆地的河流、风化物质、火山喷发和生物骨骼等,它们经过水的冲刷和重力沉积在海底。
沉积作用形成了海底的泥、沙、石和泥石流等沉积物,同时还形成了各种沉积地貌,如海底冲积扇、沉积盆地和海啸沉积。
3.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海洋中的水流、波浪、潮汐等力量对海底地形的侵蚀和破坏作用。
海洋中的侵蚀作用主要表现为海岸侵蚀、海床侵蚀和海岛侵蚀。
海岸侵蚀是指海岸线受波浪冲击和潮汐作用而被侵蚀和改变,导致海岸线后退和海峡、海湾的形成。
海床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水流和波浪对海底地貌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形成了海底沟壑和河道。
海岛侵蚀是指海洋中的海水入侵和波浪冲刷等力量对海岛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导致海岛退化和消失。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
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及特征1.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海洋中碎屑物质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过程,在海底或海洋地壳表面沉积形成新的地层。
这些碎屑物质可以是岩屑、泥沙、矿物颗粒或有机物等。
沉积物经过成岩作用,可以形成各种类型的沉积岩,如沙岩、泥岩和砾岩等。
沉积作用是构造埋藏的主要过程之一,通过沉积作用可以对构造和岩石性质进行解析和研究。
2.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海底扩张是指海洋中新的地壳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
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岩石的熔融和上涌形成了新的海洋地壳,进一步推动了古老的地壳向两侧扩张。
这个过程被称为海底扩张,它是地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
3.地壳运动作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中各种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变形和应力释放的过程。
在海洋中,地壳运动表现为地震、断裂和地壳抬升等现象。
地壳运动对海洋地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改变海底地貌,形成海底山脉和洋中脊,并引起海底地壳的断裂和抬升。
4.拉开作用:拉开作用是指地球板块之间相对移动引起两个板块之间出现空隙的过程。
在海洋中,拉开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洋脊和裂谷系统中,当两个板块相对移动时,海底地壳被拉伸,形成了裂谷和断裂带。
拉开作用是海洋地壳形成的重要机制,通过不断的拉开作用,海底地壳得以向两侧扩张。
5.海洋腐蚀作用:海洋腐蚀作用是指海洋中水体和波浪对海岸线和海底地貌的冲刷和侵蚀作用。
海洋的波浪和潮汐运动可以持续对海岸线进行侵蚀,形成海岸崖、海蚀地貌和沙滩等地形。
在海底,水体和波浪的作用可以抬升泥沙,形成悬浮质。
海洋腐蚀作用是造成海岸线持续变化和海底地貌演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总之,海洋地质作用类型多样,包括沉积作用、海底扩张与海底地壳形成、地壳运动作用、拉开作用和海洋腐蚀作用等。
这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地质的演变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理解这些作用的特征和机制,可以进一步认识海洋地质的变化规律,并对海洋资源和环境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
第十四章 海水及其地质作用(2011)
(2)锰结核 它由水针铁矿、钠水锰矿和钡镁锰矿等矿物组成。为黑 褐色,含铁多时呈红褐色。结核大小不一,一般为 0.5~25cm。锰结核主要分布于水深4000~6000 m的深 海底,太平洋海底为最多。 锰结核中的金属来源于大 陆岩石的风化剥蚀以及海 底火山喷发,它们以真溶 液或胶体溶液形式存在于 海水中,并被以胶体方式 凝聚的锰结核所吸附。
第三节 海底沉积物
一、 海底沉积物的来源 (1)陆源物质:由河流、冰川、风、地下水等从大陆搬运入海的 物质,以及海岸受侵蚀而成的物质。分为陆源碎 屑物和陆源化学物。 (2)生物物质:由海中生物提供的CaCO3、SiO2以及磷酸盐类物 质,以溶解状态、介壳或骨骼的碎屑出现。 (3)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物质:是海底、岛屿或大陆近海处的火山 喷发物(固体碎屑、气液物质、熔岩及其在海水 中的分解物)。 (4)海底岩石溶虑的物质:海底热泉方式溢出海底的某些物质。 (5)宇宙物质:各种陨石、宇宙尘埃。
在基岩海岸附近由于海水在基岩海岸附近由于海水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拍岸浪的机械冲击和海水所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携带沙石的磨蚀作用以及化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学的溶蚀作用该部位的岩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石不断遭受破碎被掏空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形成向陆地方向楔入的凹槽称为称为海蚀凹槽海蚀凹槽有时也可有时也可形成形成海蚀穴洞海蚀穴洞
破浪区运动
2、波浪的地质作用 波浪的剥蚀作用 波浪的搬运作用 波浪的沉积作用 (1)波浪的剥蚀作用 波浪的剥蚀作用:海水通过自身的动力和所携带的碎屑对海岸和海 底的破坏。按其性质可分为机械剥蚀、化学溶蚀和生物剥蚀作用, 但以机械剥蚀作用为主。 海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滨岸带,它们共同对海岸地带进行改造,形成 各种海蚀地貌。
鲍马序列:自下而上有五个沉 积单元组成。 ①粗粒递变层(砾-砂岩,发育 冲刷面及印模);②平行纹层 状砂岩,具粒序性;③丘状波 纹层状粉砂岩,发育前积层理 (斜层理);④水平纹层状粉 砂岩-页岩,可含生物化石;⑤ 块状泥岩。
第十四章海洋及其地质作用-PPT精品
一、海与洋
海和洋构成了 海洋。一般来说, 近陆为海、远陆为 洋,水体相通,均 为海水。但两者有 着根本性区别:
河西地区 兰坪地区
海
洋
形成时间晚:第三纪、第四纪 形成时间早:中生代已出
海底大多数为大陆型地壳
现
水浅,一般<3000米,多为数 洋底为大洋型地壳
百米,范围局限,受陆地轮廓 水深,一般>3000米
海蚀地貌: 在机械破坏与化学溶蚀的双重作用下,海岸被快速
破坏。其中坚硬的以及断裂不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 力较强,软弱的或断裂发育的岩石抵抗海蚀的能力较弱 ,前者常突出成为海岬,后者常凹入成海湾。 伸入海中的岩石和侵蚀成似桥状的拱桥称为海蚀拱桥 直立水面的海蚀柱。 坚硬岩石组成的海岸因受海蚀而崩塌,可形成陡峭的海 蚀崖 海蚀崖的下部因受激浪及其携带的石块撞击可以形成海 蚀洞穴。 海蚀洞穴可以发展为平行海崖的凹槽,称为海蚀凹槽 海蚀作用沿基岩裂隙带发展可形成海蚀沟谷
以下分滨海带的沉积作用、浅海带的沉积作 用和半深海和深海带的沉积作用。
1. 滨海带的沉积作用
滨海带处于海浪和潮汐的作用地带,具有十 分强烈的水动力条件。除在个别特殊的环境下 ,因动力较弱,由化学作用引起化学沉积而外 ,滨海带几乎均为机械沉积作用 。
2. 浅海带的沉积作用
浅海是最重要的沉积区,绝大多数沉积岩都属于浅 海沉积。浅海带水深小于200m,海底平坦,水动力适中, 海水中氧气丰富,盐度较稳定,加之阳光充足,从大陆 或上升洋流带来的营养物质丰富,因而浅海带成为生物 繁殖的理想地带,来自大陆和海水剥蚀海岸的物质绝大 部分带到浅海带,所以浅海带机械沉积作用、化学沉积 作用及生物沉积作用均有。
珊瑚礁堤
生物沉积作用 浅海是生物最繁盛的区域,生物的沉积作用十分明显。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水深(m) 11034 8750 7450 5180 70 140 2719 5559
海与洋的面积和深度比较
我国的海洋
内海——渤海(庙岛群岛) 弧后海——黄海、东海(含台湾海峡) 边缘海——南海(南沙群岛)
山东东营是黄河入口,上海吴淞是长江入海口。
海之多义
1. 山:“西游记”中的南海,实为宁波普陀山; 2. 湖: 中南海、北海,实为断裂湖; 3. 消亡海:Tethys(古地中海); 4. 文学比喻:云海、沙海。
浙江象山县石浦镇滨海
舒良树摄,2008
福建龙海海滩
舒良树摄,2007
台南市海边
舒良树摄,2006
日本高知Muroto海岬
舒良树摄,2004
第一节 海洋概况
一、性质
Section 1 Overview of Ocean
1. 海洋表面积占71% ,陆地仅占29% 。海之宽广,海之壮观。
海洋和陆地,是两大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
2. 海水总体积:13.7×108km3;如把地表夷平,仍有2745m深的海
水(现平均大于3600m)。浅海小于200m,半深海200~2000m,深
三、潮汐及其地质作用 (tide and its works)
1.潮汐(tide):月球引力作用下造成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现象。 ◆ 潮汐作用使海水大规模水平运动,形成潮流(tidal current)。潮汐 影响小的地方河口形成潮汐三角洲(delta);潮汐作用大的地方,河 口强烈冲刷,形成潮汐三角港(tri-angular harbour)。 ◆ 我国潮汐形成的四个条件
海大于2000m。
3. 海水的物理性质:密度(1.02~1.03g/m3,略大于蒸馏水)、温
度(底部稳定2~3 ℃,表面随纬度变化而变化。洋流除外)、压
力(每下降10 m增加一个大气压。岩石每3.7m增加一个大气
压)、含盐量33‰ ~ 38‰、富含碳酸盐、氯化物、硫酸盐等。
4. 0~200m,富集三大类海洋生物: 底栖类(benthos) (bryozoan苔 藓, coral, brachiopoda)、游泳类(nekton) (鱼)、浮游类(plankton) (藻类(algae),放射虫(radiolarian),牙形刺(conodont),有孔虫 (foraminifera))。它们在整个地史中均存在。海洋生物骨骼成分: CaCO3和SiO2(硅藻、放射虫、硅质海绵)。
有大量可供人类食用的生物(鱼类、海带等)。 5. 深水区缺O2富CO2。深水海域难进行光合作用,且动物不断吸 入O2,呼出CO2;生物死亡腐烂也要消耗O2。海水中的CO2随压 力及盐度增大而增大,故深海不易堆积形成碳酸盐岩。 6. 海洋含有丰富的资源。 NaCl 4×1016t;铀41×108t;;Au, Ag, Cu ,Fe, Sn, Al矿;油天然气;重氢46×1012t,约等于3.6 ×1024t煤 (可供50亿人使用7000亿年);潮汐可发电。 7. 海洋是一个巨大的热交换器。没有海洋调节作用,任何生物都不 能适应强烈的温度变化。
二、海(sea)之定义 (与洋(ocean)之区别)
1. 基底多为陆壳(日本海与南海除外); 2. 面积小,水深小(日本海与南海除外); 3. 时代新(<50Ma至今); 4. 含盐度低、水温略高。
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渤海 黄海 东海 南海
面积(104km2) 18130 9430 7410 1230 8 38 77 350
破浪(浙江象山县石浦镇)
舒良树摄,2008
拍 岸 浪
拍岸浪
二、波浪的地质作用 (geological action of wave)
浪蚀(wave erosion): 岸边岩石在巨大能量的海水作用下, 节节朝陆地退缩。
抵抗力强的岩石突出成为海岬(strait);抵抗力弱的岩石凹 入成为海湾(gulf),导致海岸线岬湾交错。
a.向海张开的漏斗状河口; b.狭窄的河道; c.河口处有水下砂堤(抬升浪高); d.平行潮流行进方向的强风。 ◆ 钱塘江潮在海宁县盐官镇最为壮观, 宽10km。中秋节后2~3天浪 高达3~5m,速度10m/s。 ◆ 潮汐带沉积物中含有丰富的石油。
沙嘴形成 的示意图
日-地与日-月 垂直→小潮
Hale Waihona Puke 日月引力迭加→大潮在海岸凹入处,沿岸流携带的物质沉淀成沙嘴(sand spit)。 被沙嘴隔离在近陆的封闭海域称为泻湖(lagoon)。
海蚀崖、海蚀凹槽、波切台(广西涠洲岛)
蚀凹槽、波切台(广西涠洲岛)
波切台上的海蚀窝穴(广西涠洲岛)
海蚀窝穴(广西涠洲岛)
海 蚀 柱
海 蚀 洞
海穹(大连金石滩)
海 蚀 柱
2.浊流 (turbidity current) (1)定义: 发生在大陆架斜坡上的高密度(1.5~ 2.0g/cm3)、高速度 向下流动的水体,属密度流。
◆产物:海底泥石流、浊积岩。沉积物与海水搅拌在一起,以19.1m 的高流速向下运动,能量大、破坏力强。 ◆规模: 在北大西洋西部水深5400m处,一个海底滑塌扇展布面积达 40000km2,滑塌体长度达54km。 ◆原因:(1)地震产生的海底滑坡;
3.波浪的大小与风速、刮风的持续时间有关 ◆ 波浪运动时,看似汹涌澎湃,滚滚向前,但如在某一峰点作一个 记号,便可见其只是作上下运动。 ◆ 浪基面(wave base)=1/2波长(波浪运动停止面)。故波浪向下变小且 传导的深度只能小于1/2波长。 ◆ 在波浪影响的范围内,从上而下,水质点作圆周运动的半径减 小,以至消失。原因:水的内摩擦作用。 ◆ 靠岸处,因水深小于1/2波长,水运动受到海底磨擦,底部水质点 运动由圆→椭圆→扁圆,水体只能前后运动;此时,上层水流速大于 下层,波长变小,波高加大,故波峰变尖,最后翻卷成破浪(breaker) (或卷浪,白的水花)。拍击海岸时则称激浪(surf)或拍岸浪。 ◆ 海洋天气预报要素:风力、风向、浪高。以确定什么吨位船可以 出海或不能出海。
波筑台(wave built platform) :发育在滨海地区、通过海水对岸边的侵 蚀,其崩塌的碎屑在水下堆积成的平台称之. ◆ 海蚀平台发展停止后的海岸剖面称海蚀平衡剖面(marine balanced section) ◆ 洞穴、凹槽、平台的高度代表海浪作用的高度。如它们高于该高度,则
表明地壳有过上升;反之下降。 ◆ 波浪运动使海水进击海岸,形成向陆地前进的水流,称为进流 (intergression)、后退回到海洋的水流称回流 (reflux)。可形成磨圆与分选 好的碎屑。粗的形成砾滩(conglomerate beach) ;细的形成砂坝(sand bar)、砂堤(sand barrier)。 ◆ 如果波浪运动与海岸斜交,可形成与岸平行的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
二、影响海底沉积的四因素
1. 深度:深度不同,海水物理性质、化学成分(盐与CO2)、 生物状况就不同,必然影响沉积物性质和分布。CaCO3 在硷性溶液中沉淀,酸性溶液中溶解;CO2含量影响着海水 的酸硷度并控制着CaCO3的沉淀。深度加大,陆缘碎屑 物必减小、粒度则由粗而细。 2.气候:温暖时,陆上有较多的Fe, Mn, Al入海,CaCO3易 沉淀形成石灰岩;代表生物为珊瑚(生长温度20°左右)。
沿断裂带则形成海蚀沟谷(marine canyon),如普陀山观音 洞。
海岬侵蚀与海湾堆积示意图
◆ 在岸边后退时,伸入海中的岩石可形成海蚀柱 (marine stack)、海蚀桥 (marine bridge)等地貌景观。 ◆ 在水平方向上,激浪和石块对陡崖的冲击,先形成海蚀洞穴(cave)→海 蚀凹槽(trough),继之凹槽上的陡崖崩塌,原凹槽的平底就变成海蚀平台 (submarine platform),并出现新陡崖(cliff)。 ◆ 波切台=海蚀平台 (wave cut)。
寒冷时则形成冰川沉积物;化石为寒冷海水中生活的硅藻。
3. 陆地地形及其物质组成 (1)海岸平坦则沉积物来源少(长江以北平原型海岸,如苏北与青岛)。 (2)海岸起伏则沉积物来源多(长江以南山地型海岸,如厦门鼓浪屿)。 (3) 物源:陆地物质。如苏北第四系形成泥滩;青岛花岗岩形成沙滩。 4. 海盆隔开(如潟湖等) (1)如果隔开部分淡水注入量>海水蒸发量,则淡化,如西湖。 (2)如果隔开部分淡水注入量<海水蒸发量,则咸化。如约旦西部地中海 与红海之间的死海。 ◆ 咸化海为还原环境;盐度增加则沉积白云石,石膏,芒硝,盐。 ◆ 淡化海底部也是还原环境。如无垂直对流,则严重缺氧,不适应 盐度变化的底栖生物必亡。
波浪 (wave,高低起伏的海水) 潮汐 (tide) 洋流 (ocean current) 浊流 (turbidity current)
一、波浪的特点(wave characteristics )
1.波浪的起因 大气压变化、风摩擦海水、月球引力、海底地震。
2.波浪四要素 (four factors of wave) ◆波长(wave length):相邻波峰间距离;数至数十米,最大800m; ◆波高(wave high):波峰(crest)至波谷(trough)间的垂直距离; 一般波高为1~4m至15 ~30m; ◆波的周期(wave period):相邻两个波峰经过同一点先后间隔的 时间; ◆波速(wave velocity):波形在单位时间内前进的距离。
A.大潮(spring tide) 初一、十五;B.小潮(neap tide) 初八、二十二 涨潮(rising tide), 落潮(falling tide)
钱 塘 江 观 潮
普陀山潮汐
四、洋流及其地质作用 (ocean current and its works )
1. 洋流: 定向流动的广海海水。 ◆ 控制的六因素:定期到来的信风(trade wind)、海水的温差、含盐 度差异(密度流)、科里奥利效应、大陆和岛屿的位置、海底地貌。 ◆ 按温度分为暖流(赤道区-高纬度区),寒流(高纬度区-赤道区)。 ◆ 洋流流速:0.5~1.5m/s,对海底有轻微冲刷、搬运、沉积能力。 ◆ 沿陆坡-陆隆等深线低速(3~30cm/s)流动的深部洋流称等深流 (contour current) 。 见于大西洋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