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述彭院士回顾中国遥感与GIS发展史

发信站: BBS 大漠孤烟站 (Sun Dec 30 17:05:07 2001), 站内信件

1.方毅副总理说半年之内所有的新闻媒体为你开绿灯,要让全国人民知道

遥感有什么用

2.认识地球的三步曲

3.凭想象绘出的中国地形鸟瞰图,后来发现与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非常相似

4.第一位被授予奥. 米纳地图科学奖中东方科学家

5.中国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奠基人

6.追求科学与艺术统一的地图作品

还有很多。。。

文后有很多精彩图象。。。

地学界有一位声誉卓著的院士陈述彭。他用顽强的开拓精神,为中国地图事业创造出不凡的业绩;他编绘了中国地形鸟瞰地图集,在中国科学院创建了第一个地图研究室,第一个遥感应用研究所和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不仅研究地图科学,亦是中国第一个接触、开创遥感事业的人。如今,陈述彭院士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侠系统和英特网综合集成在一起,倡导地球信息科学与“数字地球”战略研究。

琢磨地球形象,探索时空图谱

陈述彭院士访谈录

1999年气温骤降的初秋,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会议室外,细密的小雨夹着风送来一阵寒意,而室内却温暖如春。上午9点,约定的时间刚到,精神矍铄的陈述彭院士就随着一群研究人员大声说笑着走了进来,直走到记者跟前才停下脚步。尽管这位老者如今头顶上有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

欧亚科学院院士”、“法国地理学会荣誉会员”等等让人难以胜数的桂冠,尽管他

在中国科学界特别是地学界名声很大,但他身上那种深入骨髓的自信、质朴和繁忙的特质,还是从他那健康红润、散发着锐气的脸色和眼神间不经意地洒落出来。

预定的采访被一个研究会议推迟了一小时,陈述彭院士不停地对记者道歉说,会议很快就完,很快就完。

记者(以下简称记):

感谢陈先生百忙之中接受采访,您作为本刊顾问,一直是记者关注与感兴趣的

热点,请陈先生简述一下您所从事的研究工作情况。

陈述彭(以下简称陈):

我长期从事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调查研究,热带与城市地区环境遥感应用,建

立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致力推进我国地球信息科学,广泛涉及遥感应用、地理

信息系统、电脑辅助专题制图与电子地图等。我至今仍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生

物量估算与全球变化方面做些力所能及的地学研究工作。

记:

在我国地图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发展过程的几大步中,陈先生都是主要

奠基人,如今又在推动地球信息科学的建设,为我国地学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能

不能请陈先生介绍一下在迈出学科发展这几大步中,当时面临的挑战和您怎样抓准

关键问题的经验和感受。

陈: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大,要说明的东西也比较多。

中国在50年代提倡发展人民的地图科学。当时按中科院裴丽生秘书长指示,省区

地图集要放卫星群,要学习苏联地图学的先进经验。

我觉得学习经验应有辩证态度,当时对照搬苏联的一套有些不同看法。比如苏联

的苔原分类有十几个图例,但水稻分类却只有两三个。而中国的情形却不大一样,

如按苏联分类就太荒唐了,应有自主意识。当时对学习苏联持保留态度是“政治性

错误”,只能在具体工作中坚持自主意识。那时我只有一个学生,地理所的地图全是用穿孔卡片检索,当然更没有计算机。我们的工作是从最基本的管理地图开始,建

立图库。这个图库曾经成为全国的第三大图库。

这些年,我工作的体验是:任何事都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最终才能做成一件真正

的大事。我1950年调进中科院,协助曾世英、方俊先生筹建地理所地图室。嗣后,又随竺可桢、黄秉维教授参加了中国自然区划委员会及国家地图集编委会的工作。在编制黄河流域规划图时,我收集到画有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地形的海图,这是我们国家的第一套海图。那时朱德总司令到南京,我负责接待参观图库。当时我像个中学生,给朱总司令介绍地图,朱老总说:“你不用介绍,我自己会看图”。随后他就指出图

库放图的木柜子不行,要换成铁柜,门也要换成安全门。不久科学院按朱老总指示拨来5万元专款,图库设备很快变成当时全国最好的。

其实我的工作最早开始是搞自然地理,后来从搞地图研究发展到现在,都是国

家的需要和领导的决定。我在学科发展的几大过程中,最深的感受就是“人”,最

大的困难也是“人”。记得那时地理所招聘了25个初中生,25个高中生,又招了一

批解放军的渡江英雄、南下干部来这里培训。当时地图室的口号是进来的人每个人

都要提高一个教育级。但条件很差,只能自力更生,刚刚回国的三五个留学生就是

骨干了。这就是地图室的基础。当然,那批招聘的人员现在也都已成为中国地理信

息系统的骨干或高级工程师了。

地图室建立起来之后,第二步就是搞制图自动化。因为用小笔尖画图太落后,

十五六岁的姑娘进地图室工作几年眼睛全坏了。我们的组织科学院的五个研究所的

两个工厂,并借来杨世仁等五六位专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搞。地理所的制图

自动化,如果没有兄弟单位的支持,光靠自己是搞不起来的。我们当时做了3套仪器,跟踪的、扫描的、植字的都有。1972年美国人看到我们的样机之后,回去很快仿制

投产。虽然我们的自动制图最终没有形成产业,却培养了大批人才。

制图自动化之后的第三步是搞遥感。因为机器制图虽然比人工快。但资料的缺乏

又限制了制图的发展,利用卫星收集资料已成迫切问题。

1972年我到墨西哥开会,第一次接触到遥感,通过熊向晖大使反映情况,得到支持,外交部同意我延期40天回国,进行考察学习。我回国后又马上建议组派20人的团出国考察。这是中国第一次接触遥感。1977年方毅同志又派我带考察团出去,主

要目的是考察在没有卫星的情况下能不能搞遥感,我回来后的结论是:能。方毅同志就交给我一个任务,说半年之内所有新闻媒体为你开绿灯,要让全国人民知道遥感

有什么用。其实当时瑞典、法国、英国的遥感应用已相当普及。

遥感的数据是海量的,光靠照片处理不行,要用计算机,这就必须建立地理信息

系统了。这也是我离开遥感所又回地理所的目的。我那时是遥感所副所长,回地理所压力很大。有人说你已是遥感界的一面旗帜了,又另立山头搞国家重点实验室,对

遥感事业是一种损失。所以开始遥感所都不支持,但后来大家理解了,说我当时的

决定反而超前了一步。那时幸亏有王之卓和周立三两位院士的支持。王之卓说:“

我是搞摄影测量的,地理信息系统是我们共同的归宿。”周立三也说:“地理信息

系统是实现地理科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最好手段。”他们在学部大会上表示支持,

这样计委才拨了专款下来,建起了第1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现在想来,当初暂时离

开遥感搞地理信息真是不易啊!

有了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之后,我想应该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这个目标

工程界叫“三S”,我觉得还不严谨,“三S”是指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

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个英文词组里各找出一个S,这不符合英文缩写

的习惯,也没有归纳出任何共性的科学问题,比如Network(网络)也很重要,但没

有S就被排斥在外。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要提发展地球信息科学的缘由。

“我在大百科全书中说过一句话:地图是永生的。”

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