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区域制度:创新提升宁波制度软实力

合集下载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加快宁波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宁波市科技局党的十六大之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各地区共同发展的新方向,率先实现现代化又成为一些较发达地区的中心议题。

各地方无一例外地把新的希望和措施诉诸于科技创新这一不竭的动力之源。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

区域创新体系既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必要的实践支撑体系。

因此,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成为各地方加速整合创新资源、抢占未来制高点的重要举措。

宁波“一号工程”实施以来,我市科技、教育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这为新时期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当前,面对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面对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发展和统筹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发展“大港口、大都市、大产业、大文化”的现实要求,通过对国内和市内情况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

一、宁波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形势(一)我国科技发展以及国家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社会又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转折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追赶科技创新步伐,迎接新世纪信息化与全球化的挑战,都非常迫切需要国家和地方加快科技发展,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提高综合竞争力,并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这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此,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开始从过去那种“重视引进和跟踪”的发展思路,向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转变,并强调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以及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和支持创新创业。

这一新的战略思维将使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步入新的轨道,也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在全球科技发展中地位。

随着突出创新和产业化导向的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

这为区域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开辟了新的空间和提供了新的机遇。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1.27•【字号】甬政发[2006]8号•【施行日期】2006.0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商务综合规定正文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6]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为深入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品牌大省”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品牌之都”建设,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特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实施。

一、充分认识推进“品牌之都”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标志。

我国正在迈入品牌消费时代,品牌的多少、品牌经济的发展水平,已成为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品牌战略,经过多年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波特色的品牌经济发展路子,崛起了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品牌建设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品牌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尽管我市在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企业的创牌意识和能力亟需加强,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商标、检验检测、售后服务等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品牌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不少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发展和保护品牌的政策和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

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品牌之都”建设,就是要把品牌建设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企业、政府、社会各方联动、共同推进的机制和环境,着力培育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和城市品牌,进一步发挥品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

建设“品牌之都”,是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对我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城市,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北仑: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北仑: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

北仑: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作者:梁群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03期“十四五”期间,北仑区决心以助力锻造硬核力量、建设高标准自贸试验区为引领,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港产城人融合为支撑,全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持续创建全国大城市一流强区,基本建成现代化临港智创之城、国际化滨海秀美之城,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唱好“双城记”的排头兵、“重要窗口”建设的模范生,在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展现新作为。

力争到2025年,全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4.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7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5500亿元,油品、化工等大宗商品交易额超过万亿元。

助力锻造硬核力量,建设高标准自贸试验区,畅通双循环,努力打造浙江新时代改革开放标杆区。

今后五年,北仑将紧密推进区港联动,全力助推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梅山港区壮大规模、优化结构,谋划梅东围涂等战略性项目,强化海铁联运基础建设,梳理优化临港集疏运体系和港口后空间,积极推进打造贸易港、数字港、价值港。

牢牢抓住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建设历史机遇,按照五大功能定位要求,紧锣密鼓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及新型能源贸易中心、新型国际供应链基地、高端智能制造示范区等建设,加快各开发开放平台融合发展、整体提升,积极推进数字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激发平台、政策、功能、体制新活力,使北仑成为展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重大优势的重要窗口。

紧紧抓住产业立区这个根本,强化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全面创新,努力打造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十四五”时期是北仑区制造业由大向强迈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历史阶段。

北仑将借势借力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等重大战略,牢牢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特别是绿色石化和汽车两大万亿级产业,实施好总投资3000亿元的100多个重大产业项目,积极打造石化新材料、汽车及高端配件、芯片、模具、塑机、纺织服装等若干条标志性产业链。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战略部署。

首先,我们需要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产品质量与品牌效应。

其次,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创新。

要扩大市场准入,打破垄断,维护公平竞争,减轻企业负担,降低社会成本。

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再次,我们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环境。

要加强中西部地区开发,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强绿色生态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教育、文化、科技和医疗卫生等各领域的改革建设,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要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技能人才水平,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教育和住房服务。

综上所述,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制度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优化布局,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民生保障水平,以实现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掌握卫国之策,还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经济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大创新投入,从技术上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品牌效应。

同时,我们还要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打破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扩大市场准入,降低社会成本,降低企业负担,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政府也应该推进制度创新,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支持。

在优化区域布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中西部地区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绿色生态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打造生态环保的经济增长点。

从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五个最”说起

从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五个最”说起

从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五个最”说起作者:陈旭钦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10期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挂牌一年来,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全国开放大局贡献了“宁波样本”。

尤其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四个片区中,今年1—6月,宁波片区不仅实现了GDP最高、进出口總额最高、税收最高、签约项目开工率最高、实际利用外资增速最快的“五个最”,还形成了多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宁波片区何以实现“五个最”?一是明确定位。

相比国内其他自贸试验区片区,宁波片区最大的特色是拥有强大的开放型经济和制造业。

宁波片区的定位为“一枢纽、三中心、一示范区”,即建设链接内外、多式联运、辐射力强、成链集群的国际航运枢纽,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油气资源配置中心、国际供应链创新中心、全球新材料科创中心、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如此定位,宁波片区可最大限度发挥宁波舟山港的硬核力量和开放优势,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做文章,可在全球能源市场和智能制造市场烙上“宁波印”,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竞争力和美誉度。

二是做强优势。

“无中生油、聚气发展”,围绕油气全产业链深入开展差别化探索,这是宁波片区增强竞争力的秘诀。

一年来,宁波片区重点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生产、贸易、储运、结算的油气闭环改革,优化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

这些举措可充分发挥宁波片区在炼化加工、油气储备、海事服务等领域的龙头引领、链条延伸、辐射带动等作用。

三是激发活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贸试验区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苗圃”。

宁波片区挂牌后,抵港外国籍船舶“港口监督远程复查”和“外汇金管家”线上一站式服务两项制度创新均为全国首创。

这是宁波片区那支奋击的“楫”,在关键时刻打出的“王牌”。

用好自贸试验区政策红利,探索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这是宁波片区一年来硕果累累的关键。

实践证明,宁波片区挂牌一年来,形成了谋求局部突破与万众创新、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水乳交融、良性互动的局面。

六大联动推进“两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六大联动推进“两区”高质量协同发展

六大联动推进“两区”高质量协同发展作者:谢瑜宇李宇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09期作为全国首个以中东欧合作为主题的经贸合作示范区,宁波中国—中东欧经贸合作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自2018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建成以“兩园两馆三中心”为核心的合作载体,形成了宁波与中东欧国家全面深度合作新格局。

2020年,宁波与中东欧国家进出口额达295.2亿元,同比增长3.7%;双向投资项目累计160个,总投资额达5.6亿美元,居全国前列。

去年,浙江自贸试验区率先实现赋权扩区,宁波片区是三大新片区中面积最大、区域最集中、功能最齐全的区域,具有区位优势、开放优势、产业优势等。

宁波充分发挥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以下简称“两区”)两大国家战略的政策叠加效应,有利于聚焦中东欧国家实施更精准、更有成效的开放,有利于合力打造制度创新联动的大平台,共同建设联通内外、高效配置全球资源的大通道。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制度创新叠加共振。

“两区”既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又是政策制度创新高地。

推动“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政策制度创新联动叠加,有利于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探索开放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新平台、新技术,及时将贸易、投资、金融、人员流动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成果率先复制推广,产生“1+1>2”的强大效应。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产业资源高效集聚。

“两区”是推动产业开放升级的重要“试验田”,产业功能联动是“两区”联动协同的核心要素。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将自贸试验区的投资、贸易、物流运输优势与示范区的特色产业优势深度结合,加强产业间整体联系,集聚高端产业要素,创新产业转移共享机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更加开放、更有深度、更加可控的全球性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有利于资源要素跨区流动。

“两区”联动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构建区域间商品、资金、服务、技术、人才和信息自由便利交流的机制,增强经贸互动合作。

健全现代法治体系 推进更高标准法治宁波建设

健全现代法治体系 推进更高标准法治宁波建设

健全现代法治体系推进更高标准法治宁波建设作者:宁波市委依法治市办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0年第01期2019年12月5日,宁波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健全现代法治体系,推进更高标准法治宁波建设”的法治建设目标。

下一步,宁波将强化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高水平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加快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法治体系,努力为“两个高水平”建设和高水平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加强党的领导把握法治建设的正确方向扭住一条工作主线。

加强市委对法治宁波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委法治建设议事协调机构职能作用,切实将党的领导贯穿到法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

加强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普法等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宁波、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增强法治宁波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锚定一个工作目标。

锚定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宁波的目标要求,把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高水平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围绕《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县乡法治政府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加快形成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法治体系。

实施一项工作规划。

抓紧研究起草《法治宁波建设规划(2020—2025年)》,争取在《法治中国建设规划》《法治浙江建设规划(2020—2025年)》发布后,提请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审议通过,并切实抓好实施。

同时,配套编制和实施《宁波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宁波市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分步骤落实法治建设重点工作和专项行动,整体推进现代法治体系建设。

强化机制创新提升法治建设核心竞争力推动应用区块链技术,推进数字法治信息化建设。

抢抓机遇推进区块链技术与行政立法、行政执法监督、特殊人群管理、公共法律服务等法治建设的全面融合。

“五创”工作实施方案

“五创”工作实施方案

“五创”工作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及目标我们要明确“五创”工作的背景。

这个项目源于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旨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1.科技创新: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产品、新技术。

2.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文化创新:挖掘企业特色文化,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增强员工凝聚力。

4.管理创新:改革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5.制度创新:完善企业制度体系,保障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二、工作措施我们要细化工作措施,确保“五创”工作有序推进。

1.科技创新:(1)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开展创新活动。

(2)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共享创新资源。

(3)定期举办技术培训、技能竞赛,提升员工技能水平。

2.产业创新:(1)分析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3)推动产业智能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3.文化创新:(1)开展企业文化主题活动,弘扬企业文化。

(2)加强企业文化传播,提升企业知名度。

(3)培育企业特色文化,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4.管理创新:(1)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

(2)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3)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

5.制度创新:(1)完善企业制度体系,确保企业运营规范。

(2)加强内部监督,防范经营风险。

(3)推动企业上市,实现股权激励。

三、工作进度安排1.第一季度:完成项目调研,明确创新方向。

2.第二季度:制定创新方案,分解工作任务。

3.第三季度:开展创新活动,推进项目实施。

四、预期成果1.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2.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3.企业文化深入人心,员工凝聚力显著增强。

4.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运营成本有效降低。

区域标识管理制度

区域标识管理制度

区域标识管理制度一、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区域标识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域标识是指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商品或服务,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辨识度和知名度,能够为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所带来的财富。

如像“宁波宁波龙狮舞”的商标,是宁波匠人继承发扬中国龙狮舞文化,并进行创新,深入融入新时代生活,因其在宁波地标表现所以该舞蹈功予以专利权。

此外,随着国际市场的开放,区域标识的重要性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然而,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一个更加有效和健全的区域标识管理制度变得尤为迫切。

二、区域标识管理制度的意义1. 提升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区域标识的管理制度,可以提升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个良好的区域标识管理制度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本地的特色产品,提升产品品质,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 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对区域标识的管理,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增强地方文化的软实力,提升地方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 提高地方质量监管水平区域标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加强地方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监管能力,提高地方质量监管水平,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4. 促进地方创新发展一个健全的区域标识管理制度可以促进地方的创新发展。

通过对本地特色产品和服务的管理和保护,可以激发地方创新的动力,推动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5. 增强地方对外开放能力加强对区域标识的管理,不仅可以提升地方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强地方在国际市场的对外开放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三、构建区域标识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权责明晰原则管理制度应明确各方的权责,包括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各方在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得到保障。

2. 公平公正原则管理制度应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保障各方在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权利,防止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

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

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成为了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

管理制度的创造力指的是组织在制定、实施和执行各项管理规范和流程时所展现出的能力,而创新能力则体现了组织对于创新思维、创新技术和创新策略的独到见解和应用能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管理制度的创造力对于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员工行为,促进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从而有效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和增加利润。

一个具备创造力的管理制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挑战旧有的管理思维,创立新的制度框架,使组织能够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

例如,一些创新型企业通过设计独特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机制以及信息共享系统,激励和引导员工创新思维和实践,实现战略转型与业务突破。

其次,在管理制度的创造力基础上,创新能力将发挥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是指组织在面对不断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能够创造性地应对挑战、开拓新市场和发展新产品的能力。

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组织的“软实力”,建立在创新型思维和创新型文化的基础上。

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求组织鼓励员工的创意和想法,促进跨职能与部门间的合作和知识共享,激发团队协作和创新激情。

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组织才能保持竞争优势,不被市场淘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领导者的积极引领与支持。

领导者在组织内起到了决策和战略规划的重要角色,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对于制定与推动管理制度的发展至关重要。

领导者应该关注激发员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建立积极的反馈与奖励机制,激励员工的创新行为。

同时,领导者应该具备超前的战略眼光,及时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变革,对于可能引发的管理制度演变和创新机会保持敏感。

只有在领导者的引领下,管理制度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管理制度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是组织成功的关键要素。

如何提升软实力

如何提升软实力

如何提升软实力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的文化、价值观、制度、形象等非物质因素所具有的影响力,与硬实力相对应。

软实力的重要性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利益、吸引外部资源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提升软实力呢?1. 提高文化水平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提高文化水平是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育是提高文化水平的一个关键因素。

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人民的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从而逐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影响力。

2. 推广语言语言是沟通文化的桥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推广自己的语言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汉语国际推广口”计划就是中国政府为了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对于提升其软实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 弘扬价值观一个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是塑造文化象征和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弘扬自身的价值观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一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民主、公平和人权等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同和传播,可以有助于提升其软实力。

4. 建立品牌形象建立品牌形象是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家品牌形象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符号学的研究,确定关键的象征意义和文化意义。

同时,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标识需要具有扩散性和形象定位两个特点。

通过建立具有影响力和识别性的品牌形象,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可以得到提升。

5. 加强国际合作作为全球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成果,国际合作为提升软实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开展多边交流和合作,建立多元文化关系,增加相互了解和互信度,将有助于提高软实力。

加强文化交流和人文访问等交流活动,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使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广泛、深入和平等。

6. 发展科技文化科技在现代世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是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各领域的技术和科学水平,于其他国家相比,将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软实力地位。

鄞州: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鄞州: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鄞州: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作者:褚银良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1年第03期“十四五”时期,鄞州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按照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彭佳学对鄞州“当好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干出模范生标兵新作为,在推动创新发展、做强优势产业、提升城乡品质、增进民生福祉上领先领跑”工作要求,深入实施“赋能新生?强基攀高”战略,大力弘扬大义当先、开放在先、敢为争先、实干率先“四先”新时代鄞州精神,在浙江建设“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和宁波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中当标兵攀新高。

到2025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600亿元。

一是创新赋能,大抓新动能倍增。

围绕强化改革引领带动、在推动创新发展上领先领跑,聚焦“四个争先”,形成新动能裂变倍增、旧动能快速转化的动力格局。

在深化数字化改革上突破争先,深入落实全省数字化改革大会精神,大力推进具有鄞州特色的十大数字化改革标志性项目、20项数字化改革示范性場景,完善揭榜挂帅、专班推进等机制,做到“一年出成果、两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打造全省数字变革示范区。

在制造业发展机制上突破争先,坚持先行先试,深化国土空间提质等“六大行动”,创新土地全域整治等“八大机制”,到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达到170万元,“154”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0%,成为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在全要素创新生态上突破争先,突出引育高精尖主体、做大高能级平台、完善高效率体系,到2025年,培育850家高新技术企业、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0%,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6%。

在市场化资源配置上突破争先,建立土地“绩效挂钩、优用优供”、资金“闲散整合、多元争投”等机制,提高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到2025年,整治提升低散乱工业区块300万平方米。

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的作用价值

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的作用价值

什么是软实力软实力的作用价值软实力是指一个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

那么你对软实力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软实力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软实力的介绍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能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中除传统的、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的硬实力之外的另一组成部分。

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比其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 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

围绕“软实力”的一系列研究,明示人们以一种新型、全面和平衡的发展路径,在提升各级主体综合实力问题上启迪着人们的新思维。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

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

“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

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

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

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

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

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治理效能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治理效能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升内部治理效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治理体系建设与治理能力培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规章制度作为一所学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管理、依法治校的依据,也是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保障。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将完善规章制度体系作为推进依法治校的重要举措,以学校章程为统领,以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建设路径,将制度体系建设的优势转化为学校治理效能,实现学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依法治校: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内部治理多年来,学校着力破除影响和制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努力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2015年,学校成为江苏省首批通过大学章程的15所省属高校之一。

“十三五”期间,学校不断健全执行机制,完善各项章程配套制度。

2018年,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将完善制度体系作为未来5年的工作目标之一。

2019年,学校提出以章程为准则,全面梳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文件,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层次清晰、内容规范的规章制度体系。

2020年,学校将《提高内部治理,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作为2020年校长履职亮点项目,并将“实施内部治理提速工程,不断激发学校内生动力,优化制度体系”写入党政工作要点。

自上而下: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思路“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学校规章制度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校的各个方面,而顶层设计是制度体系建设和提高内部治理的关键。

为促进学校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四化”管理水平,2019年9月,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规章制度“废改立释”课题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成员主要包括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研究者,负责规章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并制定了“调研—分析—培训—重构”的工作思路。

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一直是各国领导和学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各种非军事手段,如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来影响其他国家的能力。

全球影响力则是指一个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

在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升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

一、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提升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历史文化等,并吸引其他国家对其感兴趣。

为了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可以制定相关来支持艺术、电影、音乐等领域的创作与推广,并鼓励本土艺术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展示与交流。

二、推广本土语言语言是传播文化和价值观念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通过推广本土语言,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和思想。

领导可以制定相关,鼓励本土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同时提供相关的语言培训和教育资源。

此外,通过在国际组织中推广本土语言的使用,也能够提升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升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领导可以积极推动各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包括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

通过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项目,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展示自己在各个领域中的实力,并吸引其他国家对其感兴趣。

四、加强对外援助对外援助是一个国家提升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并帮助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方面,一个国家能够树立良好形象,并获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与认同。

同时,在援助过程中也可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扩大自己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

五、加强国际组织的参与与影响力国际组织是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平台,通过加强在国际组织中的参与与影响力,一个国家能够更好地推动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

领导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并推动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专题剖析材料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专题剖析材料

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专题剖析材料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改革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

而要实现真正的改革创新,必须强化人们的改革创新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改革创新中来。

一、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敢于尝试、积极探索。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想法付诸实践。

二、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科技创新中,必须不断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让科技工作者能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同时,还要加强科技创新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三、加强制度创新,推进深化改革
制度创新是深化改革的关键。

在制度创新中,必须加强改革创新意识,让人们能够敢于打破旧有的制度和思维定式,积极推动制度创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四、加强文化创新,推动国家软实力提升
文化创新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文化创新中,必须加强改革创新意识,让文化工作者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文化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提升国家软实力。

总之,强化改革创新意识是推进改革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不断加强改革创新意识,才能够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宁波:深化改革谋创新活力 积极创新促发展转型

宁波:深化改革谋创新活力 积极创新促发展转型

宁波:深化改革谋创新活力积极创新促发展转型佚名【期刊名称】《今日科技》【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1页(P11)【正文语种】中文2014年以来,宁波市切实推进市委“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深化改革谋创新活力、以积极创新促发展转型,全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一、加强协同抓合力,积极落实创新驱动重大部署一是加快推进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建设。

设立10亿元扶持资金,出台《宁波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从新材料领域研发机构引进、创业孵化、人才集聚、成果转化、产业项目引进、科技金融等六个方面出台了有竞争力和突破性的政策,推动新材料领域创新要素集聚;制定了新材料科技城产业规划、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三大规划。

二是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集中用好政府创新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相继组织实施了石墨烯、新材料、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33项产业化专项。

二、精准施策强举措,着力突破创新转型的关键瓶颈一是壮大创新型企业梯队。

实施“科技领航计划”,启动“五进企业科技服务专项行动”,按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路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分类支持,着力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创新型企业梯队。

二是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

出台《宁波市科技信贷代偿补偿暂行办法》,设立科技信贷风险池,全面启动由市、县(市、区)和合作银行三方共同出资的子风险池建设,2014年市本级投入科技信贷风险池资本金1000万元;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共有150家(人)天使投资机构(个人)备案,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已累计跟投项目58个,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个人投资1.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3.2亿元,实现近10倍的放大效应。

三、加强扶持激活力,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一是积极推进实施“3315计划”。

坚持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开发并重、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与人才引进集聚同步,鼓励高层次人才面向产业需求组织技术研发攻关。

宁波:着力推进八个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

宁波:着力推进八个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

宁波:着力推进八个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
宁波市人民政府
【期刊名称】《今日科技》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2014年宁波市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工作要点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和要求,立足宁波市情,着力推
进八个重点领域的科技体制改革. 一、推进重大创新大平台建设机制创新,加快建立高端创新要素引进、集聚机制按照“创新驱动先行区、高端人才集聚区、新兴产
业引领区、生态智慧新城区和全球领先、国内一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全面启动建设宁波新材料科技城.理顺新材料科技城行政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共享成果”的建设管理模式,确保新材料科技城规划目标在
建设中不偏离.
【总页数】1页(P9)
【作者】宁波市人民政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扎实做好我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 [J], ;
2.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宁波市“四基”重点领域单项冠军产品产业链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J],
宁波市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宁波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3.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加大八个重点领域金融投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J],
4.广西2014年将着力推进八个领域重大科技项目 [J],
5.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建设缝制机械吹响十四五冲锋号 [J], 孙鹏;宋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区域制度:创新提升宁波制度软实力
:10-06
区域制度创新,能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调动区域内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焕发旺盛持久的活力,提升区域的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区域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在制度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具体体现在:
一是因地制宜提出宁波区域发展战略。

区域发展战略体现着区域党政机关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特点的基本判断,它既是现代化建设的宏观设计、区域发展的基本蓝图,也是区域制度创新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兴市”战略;1992年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和“科教兴市”战略;进入新世纪后,先后提出“产业立市”“科教强市”“六大联
动”“六大提升”“六个加快”和“双轮驱动四治理”战略等。

30多年来,由于这些战略得到深入落实,成为宁波制度创新和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依据。

二是推进经济体制创新。

经济体制是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文化体制的基础,宁波制度创新首先体现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创新方面。

1978年来,宁波在积极推进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发挥港口优势扩大对外开放,
以及响应关于“动员全世界的宁波帮建设宁波”的号召等方面,充分考虑宁波的地理区位优势和宁波帮等外部资源优势,进行深入扎实的体制改革和创新,逐步构建起高效协调的经济体制,形成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国家、集体、私营和外资“四轮驱动”的格局,使得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市场和资源得到较充分的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制度效能建设。

市委市政府在建设廉洁高效政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99年7月,在浙江率先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20年建立“高效透明,规范服务”的行政服务中心——“阳光大厅”;2020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审批“告知承诺制”;2020年市政府机关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施方案;2020年公布市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强化公共服务等工作做出新的规定,提高了政府效能,提升了政府公信力和凝聚力。

四是大力推进区域治理创新。

2020年,海曙区在全国率先实行社区直选,截至2020年底,宁波成为全国首个城市社区全部实现直选的城市。

创始于2020年的海曙区社区服务中心“81890”便民服务电话热线,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和570余家供应商、服务企业实行双向互动,为群众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和全程式服务,这一模式目前已被全国百余城市采用。

此外,在建设学习型社区、建立社会化养老助老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宁波也取得优异成绩。

2020年宁波市委又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全面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决定》,大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依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制度创新,极大地调动了宁波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宁波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也应看到,要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完成全面深化改革任务,宁波在制度创新方面不能有丝毫松懈。

根据中央要求,从宁波实际出发,宁波进一步搞好制度创新还面临以下艰巨任务:
一是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制度创新的指南。

xx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我党宗旨的具体体现,为深入开展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

要努力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民生等各方面的制度建设和创新中,把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二是大力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xx届三中全会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区域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区域治理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治理能力。

因此,要在改革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同时,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其更加完善,更加规范、高效。

继续大力提高各级党政部门科学
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党政机构履职能力,提高各类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和自身事务的能力。

继续通过从严治党、反腐朽斗争、加强联系群众作风等方面,改善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是按照新的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xx届三中全会要求,“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在这方面宁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责。

按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趋势和要求,认清哪些是政府该做的,那些应交给市场做。

政府该做的一定要尽力做好,不该做的一定要下决心退出来。

其次,大力提高政府部门宏观管理的效率,在退出微观领域的同时,必须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和服务功能。

此外,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动员和放大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真正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要改变民营企业“研发无用”观念,重视并积极开展科技研发和管理创新。

政府部门在主导产业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充分发挥保障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