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与策略研究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
浅谈行为偏差儿童的成因及其教育策略行为偏差儿童是指一些孩子在行为上的表现与同龄人存在较大差异的一类儿童。
这些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家庭教育方式、身体健康等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探讨这些孩子行为偏差的成因以及相应的教育策略。
一、成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长对子女教育方式不当往往是行为偏差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对孩子的言语和行为限制不够,结果孩子就会表现出异常的行为偏差。
2. 心理障碍心理障碍也可能是导致行为偏差儿童出现的原因之一。
这些孩子可能存在激素分泌失调,情感障碍、学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导致他们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
3. 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可能是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原因之一,例如冲突、痛苦、焦虑等不利的情境对孩子的心理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容易导致他们的行为偏差。
二、教育策略1.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行为偏差的纠正具有重要意义。
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温馨、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且要鼓励和表扬孩子的进步和优点,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行为改变的动力。
2. 使用正向肯定和限制在孩子的行为偏差方面,采用正向肯定和限制是非常有效的教育策略。
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正义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在发现孩子行为偏差时,要及时采取合适的限制方法,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3. 推动全面教育要帮助孩子提高个人素养及社交能力,推动全面教育的落实。
在孩子的教育中,应该鼓励他们发展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尽其所能的使其充满活力和生机。
4. 寻求专业帮助对于一些情况严重的孩子,家长要适时的求助于专业人员帮助,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治疗。
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注意行为偏差儿童的帮扶和指导。
结语在帮助孩子克服行为偏差方面,关键是营造正向肯定氛围,注重行为的情境分析和社会化教育,因材施教、因事施策,实现全方位、全景式的个性化教育。
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问题儿童的心理弹性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
问题儿童指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学习问题等,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
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的心理弹性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帮助问题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一、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概念和特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是指问题儿童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适应能力,快速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
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特点包括:1.适应性强,能够快速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2.积极乐观,能够积极面对问题和挑战;3.自我调节能力强,能够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二、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1. 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正面影响家庭是问题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有着积极的影响。
首先,家庭教育可以提供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有利于问题儿童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增强其心理弹性。
其次,家庭教育可以培养问题儿童的积极乐观态度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
此外,家庭教育还可以促进问题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情绪和行为,提高心理弹性。
2. 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负面影响然而,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也会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比如,家庭教育中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会导致问题儿童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影响其心理弹性的发展。
此外,家庭教育中的家庭冲突和矛盾也会对问题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其心理负担和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机制家庭教育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影响机制包括:1.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的稳定性、亲子关系、家庭氛围等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包括家长的教育方式、教育态度、教育技巧等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3.家庭教育内容的影响,包括家庭对问题儿童的关注、支持、教育指导等对问题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研究引言:儿童道德发展是家庭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也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建议。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意义家庭教育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基础,它影响着儿童的价值观、道德认知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首先,家庭是儿童初次接触社会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道德规范的第一步。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儿童对社会行为规范有正确的认知。
其次,家庭是儿童情感发展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同理心、友善心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
最后,家庭教育还有助于儿童道德自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理解行为的后果,并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家庭教育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机制1. 角色建模家庭成员是儿童最重要的角色模型。
父母作为儿童人生的第一个导师,他们的言行举止、价值观念、道德行为等都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当父母能够成为儿童道德建设的良好榜样时,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力,从而在模仿中学会正直、诚实和守约。
2. 亲子沟通家庭教育通过亲子沟通,使父母能够传递道德价值观念给儿童,以及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引导。
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帮助儿童理解正确的价值观,学会解决问题的技巧,在沟通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3. 家庭规范与约束家庭教育中的规范与约束对儿童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适度的规范和约束可以帮助儿童分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父母在规范和约束中要尊重儿童的个人权益,注重灵活适度,以使教育效果更加有效。
三、提高家庭教育效果的建议1. 建立和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以便更好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2. 培养积极的家庭氛围积极的家庭氛围可以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浅谈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个性行为的影响
28动漫先锋 Animation Pioneer2020/11幼儿启蒙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尤其是对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和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身心需要得到满足,父母让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
0-6岁期间,家庭是儿童的主要生活环境,父母是儿童接触最多的人群。
因此,家庭教育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起着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的意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影响,父母根据自己对孩子的期望,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老人语言等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在父母的双向互动过程中。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辅助,也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一项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类型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相对稳定的育儿观念和习惯的教育行为。
它是指父母在养育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
它是对父母各种育儿行为特点的总结,具有相对稳定性。
1.民主。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会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相互尊重,平等沟通,这会限制和鼓励孩子。
这种民主教育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创造力强,社交能力强,社会适应能力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
2.独裁专制。
独裁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
忽视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对孩子要求太高不能做好工作,经常对孩子进行惩罚和训斥。
3.溺爱。
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大的爱和期望,但他们很少要求孩子,也很少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种家庭教育的父母往往放纵孩子,放纵孩子的要求和错误,为孩子做一切。
在孩子心中他们没有威信。
这样长大的孩子往往表现得不成熟,自控能力差。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干预在当今社会,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增加引起了家庭教育的广泛关注。
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一、家庭教育与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关系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于塑造青少年的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至关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提供正面的榜样和引导,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2.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原因青少年问题行为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压力、同伴关系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出现。
因此,家庭教育需要关注和解决这些潜在的问题。
二、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措施1. 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通过家庭聚会、共同参与家庭活动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建立明确的规则和约束家庭需要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和约束,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同时,家庭也要设定合理的奖惩机制,用以引导和纠正孩子的行为。
3. 积极的沟通与倾听家长需要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
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倾听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关爱。
这样可以减少孩子因内心问题而产生的不良行为。
三、家庭教育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干预方法1. 提供支持和辅导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应及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导。
通过与孩子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提供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指导。
2. 推动家庭协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对于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与配偶共同制定教育方针,形成团队合作的力量,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
3. 寻求专业帮助当家长对于解决孩子的问题行为感到力不从心时,不要犹豫寻求专业帮助。
寻找儿童心理专家或咨询师进行咨询和指导,以确保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研究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家庭教育对策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和关爱越来越多,但是特殊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干预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本文将从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探讨家庭教育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1.1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特殊儿童包括各种类型,如智力障碍、情感障碍、社交障碍等,每种类型的特殊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智力障碍儿童可能存在自卑、焦虑等问题,情感障碍儿童可能存在情绪波动大、易冲动等问题。
1.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家庭环境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1.3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多种多样,比如情绪不稳定、自闭、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表现不仅影响了特殊儿童自身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二、家庭教育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中的作用2.1 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家庭是特殊儿童最主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教育不仅影响着特殊儿童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更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家庭教育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机制家庭教育通过亲子沟通、情感交流、行为引导等方式影响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增强特殊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其自我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高。
2.3 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效果研究表明,家庭教育的干预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通过提供温暖、支持和理解的家庭教育环境,可以改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其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问题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研究和经验分享,讨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家庭教育策略。
首先,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个积极、支持和温暖的家庭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积极行为和良好的品质发展。
相反,一个不稳定或冷漠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儿童行为问题的出现。
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有效的沟通可以预防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和挑战性行为。
因此,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互动是减少儿童行为问题的关键。
其次,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还可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法上。
研究发现,过度的控制和惩罚性教育方法可能导致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
相反,鼓励和表扬的教育方法有助于促进儿童的良好行为和自尊心的发展。
因此,父母应该采取温和、理解和鼓励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的积极行为,并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
另外,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还涉及家庭规则和家庭价值观的制定。
明确而合理的家庭规则可以帮助儿童建立秩序和自律的意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同时,家庭价值观的传递也很重要,它们可以塑造儿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因此,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规则,并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正面的家庭价值观。
在实际家庭教育过程中,有一些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处理儿童的行为问题。
首先,建立明确的沟通渠道是至关重要的。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问题。
其次,父母可以通过正面的奖励和惩罚来引导儿童的行为。
奖励可以是表扬、奖品或特殊活动,而惩罚则应合理、适度,并与错误行为直接相关。
此外,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允许他们做出一些自己的决定,从而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最后,教育专家强调家庭教育的有效性不仅仅取决于父母个体的教育方式,还与一系列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人选择到城市谋生,导致不少留守儿童在农村生活。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与问题1. 父母缺位与偏差行为由于长时间工作,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少在家中出现,导致留守儿童长期没有家庭的陪伴和精神支持。
此外,一些家长在儿童教育中存在偏差行为,如情绪上的冷漠、过度物质关注和溺爱等,从而儿童面临心理困境和行为问题。
2. 学习成绩与道德核心价值观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因为长期没有相应的家庭教育,学习成绩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在受到一些不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影响,其道德观念也难以培养和巩固。
3. 交流方式和能力的问题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在交流方式和交往能力上显得有限,而在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其发展各方面的关键。
二、对策1. 加强家长教育需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传授正确的育儿理念和方法,父母应当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指导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建立互相信任的家庭关系。
此外,需要加强家长的人生规划,引导适度地发展家庭经济,减少长期离开家的现象。
2. 政府调配资源政府可以适时对留守儿童提供帮助,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建立特殊教育基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帮助。
同时,政府可以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投资,建立更多的教学设施和环境,让孩子们有更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3. 增强素质教育留守儿童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培养,需要注意他们的情感、智力和道德教育方面。
因此,学校需要加强课外活动,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交往能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实施素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行动规律,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4. 社会救助社会应对留守儿童表示关注和关爱,进行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帮扶,如特别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更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此外,礼品和探访等节日活动也应该不断创新,慰问留守儿童和陪伴他们的志愿者,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爱和关怀。
家庭教育对儿童学习压力和抗压能力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学习压力和抗压能力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儿童的学习压力和抗压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指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更是家庭文化、家庭氛围、家庭关系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
在当今社会,儿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学习压力,而家庭教育则成为缓解这种压力、提高儿童抗压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启示和建议。
一、家庭教育对儿童学习压力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家庭教育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压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期望、态度、行为等方面都会对儿童的学习压力产生影响。
1.1 父母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影响儿童学习压力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期望过高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让孩子感到无法承受。
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甚至是名列前茅,这种过高的期望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相反,适度的期望能够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提高学习动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面对学习压力。
1.2 父母的态度父母的态度也会对儿童的学习压力产生影响。
父母的态度包括对孩子学习的重视程度、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评价等方面。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甚至是漠视,孩子会感到失落和无助,学习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而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分重视,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过高,孩子会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1.3 父母的行为父母的行为也会对儿童的学习压力产生影响。
父母的行为包括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奖惩等方面。
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学习指导和帮助,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孩子会感到得到支持和鼓励,学习压力也会相应减轻。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过度干涉,甚至是过度奖惩,孩子会感到束缚和压抑,学习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研究
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研究家庭教育是对儿童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有时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如攻击性、不服从、欺凌等。
这些问题行为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对策,可能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本文将探讨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对策,旨在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引导孩子,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
一、问题行为分析在制定家庭教育对策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
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通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社交关系、学校教育等。
1. 家庭环境:儿童在家庭中生活,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
不恰当的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等问题行为的表现。
2. 社交关系:孩子的社交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问题行为的表现。
孩子如果经常处于暴力冲突的环境中,很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果身边的朋友都是问题儿童,孩子可能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
3.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儿童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环节。
如果学校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比如纪律不严格、对待学生不公正等,孩子可能表现出反叛、不服从等行为。
二、家庭教育对策研究了解了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家庭教育对策来引导孩子更好地面对问题、调整行为模式。
1. 建立积极的家庭环境首先,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成长。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示范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增强亲子交流和互动。
2.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培养孩子积极行为习惯的基础。
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和理解的桥梁。
同时,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帮助他们积极应对问题与困难。
3. 建设健康的社交圈子早期社交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培养健康的人际关系。
鼓励孩子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培养他们合作、沟通和分享的能力,增强与同伴之间的友谊。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然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中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革,家庭结构、父母价值观等发生了明显变化,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一些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内容不合理由于人们长期对学前家庭教育观念认识上的偏差,我国目前学前家庭教育在内容上,重养育轻教育,重知识灌输轻道德培养,导致幼儿家庭教育出现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欠缺,诚信教育欠缺,做人基本规范教育欠缺等教育欠缺和空白。
主要有以下表现:第一,许多家长对幼儿家庭教育的重新认识仍存有非常大的片面性,他们把幼儿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
把识字、背诗、排序、学外语当做幼儿教育的主要课程,错误地指出只要幼儿存有了科学知识就具有了未来的一切,而疏失了对幼儿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从而给幼儿的一生增添不当的影响。
第二,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不顾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为了自己面子问题,强迫学龄前儿童接受“正规化”训练,容易损伤儿童的生理健康,也易造成儿童压抑、厌学心理。
过早的“正规化”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严重违背了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二)过分疼爱孩子社会各界的家长,对幼儿教育儿童广泛地任性,往往事事依着孩子,再加之三代同堂的现象比较广泛,隔代教育更加过分地初生之犊不畏虎、疼爱孩子。
家长这样无原则的娇惯,很难并使幼儿滋长出来任性、娇横、不讲道理的习惯,并在心理上予以加强。
同时,由于任性,又往往可以对孩子维护过度,过分的疼爱、初生之犊不畏虎,不想孩子搞他自己必须搞的事,并使孩子越养越强,有利于培育幼儿克服困难和处置实际事务的能力。
不可否认,家长的快乐就是催化剂孩子智慧之芽的阳光,就是孩子较好个性品质构成的土壤。
但家长对孩子的爱少于了限度难构成孩子不身心健康的个性。
由于孩子获得这些方面的满足用户太过难和太过充足,事实上可以引致两种并非家长所希望的结果:一是孩子因此而变得越来越过于敏感,稍感不能尽如其意就会产生强烈的消极体验;二就是孩子又因此而显得越来越过分不脆弱,再多“快乐”的提供更多都难于并使其赢得积极主动的体验。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安全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幼儿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黄金阶段。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将对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全面了解当前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实施情况,包括教育内容的设置、教育方法的采用、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析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教育内容不全面、教育方法单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等。
随后,文章将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如社会重视程度不够、教育资源匮乏、家长教育理念落后等。
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这些对策和建议旨在改善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促进幼儿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本文还将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幼儿家庭安全教育中的协同作用,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够为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的改进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二、幼儿家庭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幼儿家庭安全教育逐渐受到家长和教育者的重视。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现状仍不容乐观。
家长的安全教育意识参差不齐。
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
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虽然意识到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无法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
家庭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存在单一性。
许多家长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仅限于告诉孩子一些基本的安全规则,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等,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模拟演练的重要性。
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无法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安全知识,也无法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引言:家庭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日常教育中使用的方法、态度和行为,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科学的建议,以增进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养方式类型家庭教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理论框架进行分类,比较常见的包括威权型、民主型、溺爱型和忽视型教养方式。
威权型教养方式强调家长的权威性,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不给予情感支持;民主型教养方式兼顾了权威性和情感支持,注重家庭成员的平等和沟通;溺爱型教养方式缺乏限制和规矩,过分宠爱孩子;忽视型教养方式则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指导。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威权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表现出内外化问题行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攻击性行为等;而民主型教养方式则与积极的社会性行为和适应能力正相关。
其次,溺爱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缺乏自控力和责任感,而忽视型教养方式则与儿童社交问题和心理压力相关。
因此,建议家长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在对孩子施加适度的约束和规矩的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情感支持和自主空间。
三、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家庭教养方式的形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教养风格、社会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等。
父母的教养风格往往受到自身经历、性格特点和教育知识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文化背景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则表现为文化观念、价值观和传统习俗等的传承。
此外,经济状况也会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的高低可能影响到对孩子提供的资源和机会。
四、改进家庭教育的建议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以促进儿童健康的社会化发展。
首先,家庭教育应注重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供给孩子充分的情感支持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一、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育人活动,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家庭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学习成绩。
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家庭教育更是关键。
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机械复读、考试成绩至上、父母情绪控制不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具体事例出发,探讨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二、中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重视考试成绩,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当前,很多家长在引导孩子学习中只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例如,有些家长认为阅读和写作属于语文学科,只有打好语文学科才能有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因此他们只会让孩子做语文练习,在孩子的课余时间中,讨论文学,阅读文学,这使得孩子局限于语文学科,并且没有培养出广泛的知识。
2. 机械复读、不注重实践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会把多个知识点塞在一个口袋书或笔记本上,然后强迫孩子进行练习。
这种方法被称为“机械复读”。
相比于实践学习,机械复读只注重记忆、机械性的运用,缺乏思考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长期下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难以帮助孩子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健全。
3. 孩子的个性特点被忽略有的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孩子本身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如果父母一味的对孩子的要求,不问孩子的兴趣爱好去调整手段,这样对孩子来说会产生心理上的障碍,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 父母情绪控制不佳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父母的情绪控制不佳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例如,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父母过分的焦虑和紧张会让孩子感到压力,也会让孩子感到很疲劳,导致孩子的情绪出现波动。
三、中小学家庭教育的改进策略1. 培养多方面能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着重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可以让孩子在了解历史时,去看纪录片;在语文阅读方面,可以让孩子做一些每日新闻阅读或者小说类的阅读,开拓视野,培养孩子涉猎面的广度。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摘要: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心理、性格、品质的直接反映,任何行为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
从小培养幼儿的行为规范,对幼儿的成长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教师说过:“幼儿园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是要两方面共同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由于幼儿园和家长间沟通不畅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幼儿行为教育存在一定的不足。
关键词:家园共育;培养;行为习惯;策略1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家园共育对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对幼儿存在的行为习惯问题进行仔细研究,从而制定出科学的教育规划,并且共同执行,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一般幼儿对教师的话十分顺从,教师更需要通过幼儿园教育对幼儿进行行为指导,帮助其形成好的习惯。
而好的行为习惯需要长期保持,最后才能形成习惯。
而幼儿在家庭里所待的时间最长,那么同样需要家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这样能够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来对幼儿进行培育,进而获得更好的结果。
因为教师具有非常多的幼儿教育经验,也能提供家长相关的育儿方法,从而建立家园合作关系,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存在的问题2.1重视程度不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是影响家园共育工作持续推进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是幼儿园的责任,未能意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因此彼此的合作交流较少,难以构建完善的家园共育模式。
幼儿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人格塑造和习惯培养在幼儿今后发展中的现实意义,这也会导致整体育人成效不高,难以满足幼儿的个性发展需求。
另外,家长和教师的功利心较强,未能从长远角度出发审视家园共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及价值,存在严重的短视化问题。
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在孩子出现错误的行为方式时没有及时制止,导致幼儿自理能力和自主意识不强,限制了幼儿的进一步成长。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
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是塑造幼儿个性和价值观的关键环境。
了解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探讨家庭教育对幼儿学习成绩、情绪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影响,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不仅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提高幼儿学习成绩,也可以为幼儿教育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可以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从而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旨在揭示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并深入剖析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学习、情绪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旨在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为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成长。
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挖掘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深入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旨在为幼儿教育提供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推动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儿童最初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涵盖了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发展。
研究家庭教育对幼儿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作用机制,为家庭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家庭教育还可以促进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转变,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促进家庭与学校、社区的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与行为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家庭,家庭教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家庭教育涉及了许多因素,其中包括父母引导和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性格,以及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等。
由此,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和行为的影响既复杂又深远。
一、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儿童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的家庭环境所塑造的。
儿童在家庭中吸取知识和情感的过程,对他们以后的行为和性格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情境中,儿童会获得很多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并将这些模式与自己的性格相结合。
这些模式将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调整,直到成年为止。
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可分为四类:掌权型、民主型、被动型和自由型。
掌权型: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很强,往往采用命令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这种教育方式对儿童的指导性和情绪管理能力提高很少。
由于孩子的独立性被限制,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导致儿童情绪上的不稳定。
民主型:父母与孩子在教育方面有着平等的地位,他们通常会采用更开放和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与孩子进行交谈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有重要作用。
如果父母能够与孩子建立感情上的联系,则能够更加有效地指导孩子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被动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缺少足够的兴趣,往往会对孩子的自主性有所限制。
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孩子变得比较被动,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规划和掌控,缺乏主动性和决策能力。
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成就可能有负面影响。
自由型: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少,他们通常会让孩子自由发展,而不过多干涉孩子的行为和想法。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这种教育方式往往使孩子在社会关系与情感发展方面存在不成熟和依赖症的问题,对孩子的生活和职场中都可能有影响。
尽管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但是对于父母来说,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发展。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
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其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通过综述相关文献,分析不同家庭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社会化过程的作用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本文首先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定义和分类进行界定,然后重点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发展、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影响。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文章还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有效性的因素,以及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教养策略。
通过本研究综述,希望能够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儿童健康、全面的社会化发展。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分类与特点家庭教养方式,作为父母在抚养和教育子女过程中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根据不同的理论和研究,家庭教养方式可以被划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效果。
权威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的权威性和对孩子的控制。
父母在这种模式下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对孩子的行为给予严格的监督。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给予孩子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又对他们的行为施加限制。
权威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但过度的控制也可能抑制孩子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民主型教养方式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沟通。
父母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需求,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并在教育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关心孩子的成长,又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尊心和社交技能,但也可能因为过度宽松而导致孩子缺乏规矩和纪律。
忽视型教养方式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和问题漠不关心,缺乏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
这种方式的特点在于,父母既不给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也不对他们的行为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反馈。
忽视型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缺乏自信、情感冷漠和社交障碍,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
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对策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了各种行为问题,例如: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不良同伴影响,攻击性行为,自闭症行为等等。
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是却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探索这些行为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就变得十分必要。
一、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社会环境,父母的行为和言语往往决定了儿童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许多儿童行为问题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教育缺失有关。
家长的疏忽和忽视导致了儿童缺乏关注和爱护,家庭环境冷漠和孤独感使得儿童沉溺于电子设备和网络世界中,从而引发了沉迷于电子产品的行为问题。
2. 学校环境和教育方式学校是儿童社交和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
学校环境中的同龄人和老师的行为方式对儿童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些学校的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和不良同伴的影响都可能导致儿童发生行为问题。
3. 儿童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特点和性格,所以行为问题的出现不仅和环境有关,也和个体差异相关。
另外,每个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行为特点和需求,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也可能与对应的生理和心理阶段有关。
二、儿童行为问题的对策1. 家庭的健康和和谐关系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无法忽视,健康和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儿童行为问题预防和改善的重要保障。
父母应该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并积极主动关注、了解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防止儿童因为孤独、无助而沉迷于电子设备和网络。
2. 学校的积极干预和教育学校和教师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能够对儿童的行为问题进行识别和干预,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措施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例如增加体育运动和游戏时间,开展互助小组和班级活动,营造温馨的学校环境。
3. 专业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儿童行为问题的改善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方法,家长和学校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者社工的帮助,通过正确认识和分析行为问题,制定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孩子理解并改变不当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与策略研究作者:李林林周国梅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5期摘 ;要:近年来,人们的健康观从“无病即健康”转变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整体健康观。
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儿童的问题行为越来越受人们关注。
儿童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开始,家庭教育是儿童问题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家园联系是幼儿教师工作的重要一环,为家长提供专业的育儿理念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了解儿童的问题行为,学习减少儿童问题行为的措施,本文将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工作经验及文献对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和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综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策略一、儿童问题行为内涵界定了解一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内涵,儿童问题行为的内涵界定国内外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个学者对问题行为的表述也不尽相同。
总的来说,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都超过了相应年龄所允许的正常范围的异常行为。
[1]通常表现为对他人产生不利影响、不符合社会规范或对自身身心发展不利。
儿童出现问题行为应引起适度重视,以免阻碍自身发展。
二、儿童问题行为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常见的问题行为有攻击性行为、恋物行为、撒谎行为、分离焦虑等行为。
(一)儿童问题行为表现1、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之一,是有意对某一生物体造成伤害且被害者不愿接受的行为。
通常攻击性行为表现有对生物体拍、打、咬、踢、抓等身体攻击,语言攻击也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儿童用语言辱骂威胁他人同样也是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
2、恋物行为恋物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儿童问题行为。
儿童的恋物行为是一种离开某一陪伴惯了的物品就忐忑不安的行为。
[2] 具体表现在儿童在睡觉玩耍时都要跟这些物品在一起,如小被子、毛绒玩具、衣服等,离开依恋物品就哭闹或焦躁不安,极度喜爱依恋物品。
3、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个体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或与家庭分离有关的过度焦虑和发展性不适。
[3]是儿童一种典型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常发生在儿童6-8个月和3-5岁。
具体行为表现有离开妈妈长时间保持哭闹、抑郁、恐惧状态,总想不好的事情。
4、撒谎行为儿童的撒谎行为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撒谎,无意撒谎是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不成熟,在想象的世界里对自己的需要进行满足,却因为时常将想象与现实混淆而产生了撒谎行为;另一种是有意撒谎,有意撒谎又分为利他性谎言和利己性谎言,利己性谎言是个体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而做出的撒谎行为,是带有亲社会性质的,利己性谎言是儿童为了避免惩罚或希望得到某种奖赏做出的撒谎行为。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成因1、家庭教养方式儿童的不良行为跟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大量研究表明,惯于使用暴力惩罚孩子的父母其孩子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
[4]父母对孩子使用暴力惩罚的行为很多时候并不能起到减少孩子不良行为发生的作用,反而为儿童学习模仿攻击性行为树立了一个榜样。
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有三种:专制型、放任型和权威型。
权威型家庭对孩子的限制过高,易激起孩子的抵触逆反心理,并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父母的言行,更容易习得攻击性行为。
放任型家庭对孩子的限制过低,孩子要什么就会有什么,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控制差,很难考虑到他人,容易产生利己排他心理,与他人发生冲突易攻击他人。
而权威型家庭对孩子的限制适当,家庭氛围较平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心理健康,社会性发展良好。
2、家长对亲疏度的把握德国行为学家发现了一个有名的现象——“印刻效应”。
“印刻现象”即刚破壳的小鹅会本能的跟随破壳时第一眼见到的活物。
这种现象不仅反应在低等动物上,也反应在人类身上。
人类生命之处会本能的期待与母亲的接触,在与母亲的接触过程中建立依恋关系获得安全感,很多家庭过于关注孩子智力的开发而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情感需要,孩子的触觉需要得不到满足,没有与母亲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获得了不安全感,只能把这种需要转移到柔软且经常接触的物品上。
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卡根提出,婴儿在6-8个月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图式:首先,熟悉的陪伴者面容;其次,离开的陪伴者会回来。
如果出现与婴儿脑中不同的情境,即熟悉的照料者没有出现,或者照料者离开后没有再回来,则会打破他们建立的生存图示,他们就会因无法确定自己将处于何种未知的处境而产生强烈的分离焦虑。
[5]这说明孩子的分离焦虑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有一定的关系。
照料者在孩子婴儿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满足孩子的需要,孩子就会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认为“我”是可爱的,别人也会觉得“我”是可爱的,形成了安全型依恋关系,这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心理能量”适应新环境,对孩子3-5岁入园时期的分离焦虑非常有帮助。
同时,父母的分离焦虑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孩子6-8个月的时候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没有主见的母亲会在离开孩子后产生担忧、焦虑和不安的情绪,母亲的这种情绪传递到孩子身上不利于孩子度过这段分离焦虑时期。
5-8歲孩子入园时期,照料者调整不好自己情绪,将孩子送往幼儿园时,表现出不舍和担忧的情绪,孩子感受到照料者的情绪会对新环境产生不安抵触的情绪,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
3、家长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引导方式在发现孩子的恋物行为时,父母的引导方式对孩子的影响作用非常大。
专制型家庭会在发现孩子的恋物行为后,强制收回孩子依恋的物品,斥责孩子的恋物行为,孩子在对与母亲接触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被剥夺了满足触觉需要的权利,只能压抑情绪,在这个时候斥责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低自尊,自我评价低,回避社交,害怕与人交往的后果,不利于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放任型家庭往往在孩子表现出抵抗哭闹的行为时就放弃了拿走孩子的依恋物品,对孩子的恋物行为放任不管,孩子的恋物行为得不到改善反而更依赖物品。
当孩子有恋物行为时,应当拓展所恋物品的角色与功能,多给孩子一些爱与关注,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自己走出恋物行为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到一定階段,有了撒谎动机,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撒谎行为。
儿童心理发展到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对儿童能不能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形成诚实的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
当儿童出现撒谎行为时,不要大惊小怪,随意给孩子贴上不诚实的标签,要及时引导,以一种合理正面的心态看待儿童的行为,同时家长要正视自己的行为,注意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如果家长总在生活中撒谎,儿童很容易习得撒谎行为,且如果家长对儿童过于严厉,儿童会因为害怕家长的惩罚而产生自我保护性谎言。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一)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是长期较为稳定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
平等的、温和的、接纳孩子的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能让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社会性发展良好,有主见,有自制力,从而降低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帮助儿童调整问题行为。
而限制的、威严的、拒绝的、排斥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则会让孩子的行为处处受限制,他人控制过高而造成自我控制力低,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与关注,很难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形成低自尊、低自我价值感。
这类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通常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较高。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对孩子的限制过低,对孩子的需求无限满足,孩子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制力低,不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孩子问题行为发生概率较高。
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是否达成一致也会对儿童的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二)家长受教育水平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影响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而家长的教养态度与方式与儿童问题行为密切相关。
高教育水平的家长通常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比较能用科学的方法教育,能关注到孩子的心理状况、身体健康、知识素养、社会适应等各方面。
且教育水平与家庭收入密切相关,高教育水平的家长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教育环境。
而低教育水平的家长更关注学习成绩,知识水平限制了对孩子心理状况等其他方面的关注,将孩子的行为归结为孩子的自身特质,当儿童出现问题时,通常采用斥责、惩罚的方式去处理,长此以往,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儿童问题行为发生的概率与家长受教育水平成正相关。
(三)家庭结构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家庭结构不直接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而是通过对教养态度和方式的影响去影响儿童问题行为。
受计划生育的影响,现代家庭结构以“4+2+1”模式为主,一对父母加上祖辈四人都把爱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对孩子的需求无限满足,过于溺爱,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容易出现问题行为。
单亲家庭指因为丧偶或离异等原因只有父母一方抚养孩子的家庭。
这类家庭生存压力较大,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很大,对孩子过于严苛,问题行为出现概率较大。
另外,父母一方角色缺失也会对孩子问题行为产生影响。
重组家庭是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这种家庭结构中的儿童通常因为家庭破裂而感到震惊和迷茫,对他人丧失信任感,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
(四)家长心理特征和素质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母亲怀孕期间情绪波动大或长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中会对胎儿发育造成影响,使幼儿期出现问题行为。
且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通过对家长的言行举止进行模仿学习,如果家长行为本身存在问题,儿童产生问题行为的概率就比较大。
四、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存在着轻家庭重学校的误区,事实上,生态系统理论却表明,家庭作为儿童活动和交往最直接的环境,他对儿童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个温馨的、平等的、接纳的家庭氛围能让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儿童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感受到什么是爱,得到了足够的爱与关注,形成高自尊、高自我价值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能减少或避免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
所以,家长有必要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家长的教育方式达成一致家庭教育中,儿童的照料者不止一个,父母双方共同发挥着教育作用。
当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达成一致时,他们对儿童行为的评判标准也不同,同一个行为父母给出的奖赏或惩罚结果不同,长此以往,儿童会出现认知混乱,很难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
且父母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各执己见,容易发生争执,儿童长期生活在争吵不断的环境中,不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儿童的学习从观察模仿开始,父母作为儿童最长接触到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儿童造成影响。
言传不如身教,家长希望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却有很多问题行为,儿童通过模仿习得这些问题行为,家长却把问题行为归结于儿童本身的特性,斥责惩罚儿童,儿童容易产生认知冲突。
(四)行为干预家长希望儿童形成某种行为习惯,就可以对儿童的这一行为进行及时强化,当儿童出现问题行为时,家长要明确说明对这一行为会产生的后果,给予适当的惩罚,对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