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各种词类活用总结1、名词活用为动词(1)两个名词连用,(名词+名词)若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籍吏民,封府库。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所+名词)“夜则以兵围所寓舍”3)名词后直接跟一个语气词,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者)“赵王之子孙侯者”(4)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状语+名词)“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5)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能愿动词+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6)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7)名词+补语沛公军霸上(8)名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或师焉(9)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处所。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草行露宿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失期,法皆斩手巾掩口啼、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表对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表比喻)其一犬坐于前⑤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潭西南而望"⑥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以下待整理3、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它就活用作名词。

如"吾射不亦精乎"中的"射",本是动词"射箭",这里转化为名词"射箭的本领"。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无鲜肥滋味之享"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转化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

(2)群贤毕至,少长贤集(3)将军披坚执锐5、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形容词就转化为动词。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最新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必修一)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句中“是”不表判断,作指示代词用,意为“这”;而“也”是判断句的标志,翻译时要加“是”)(《烛之武退秦师》)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3、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4、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5、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9、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鸿门宴》)10、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11、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二、被动句1、皆为戮没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3、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4、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被动)(《鸿门宴》)5、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6、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三、省略句1、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宾语“之”)(《烛之武退秦师》)2、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烛之武退秦师》)4、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介词“于”)(《烛之武退秦师》)5、夜缒而出,见秦伯(省略主语“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6、秦王购之金千斤(《阿荆轲刺秦王》)7、取之百金(《荆轲刺秦王》)8、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四、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此句应为“有何厌”,疑问代词“何”却出现在谓语动词“有”的前面。

“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2、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为“如何”)(《荆轲刺秦王》)3、燕王拜送于庭(应为“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4、不然,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鸿门宴》)5、客何为者(《鸿门宴》)6、沛公安在(《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五、定语后置句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2、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为“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为“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六、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句中“于”作介词,与“晋”组成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修饰“无礼”。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 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⑤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⑥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④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①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②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以及一些常见的固定用法..这是翻译文言文的重点;凡被翻译的文句中有这些句式和用法;基本上都是要作为得分点考查的;必须牢牢掌握..不但要记住一定量的常见句式、用法;而且要死死记住它们的对照翻译..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4.用“……;……”表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二、被动句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上⑵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⑶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史记.项羽本纪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例如:⑷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⑸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⑹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例如:⑺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⑻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⑼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4、用“被”表被动..“被”引出动作的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类似..例如:⑽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⑿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一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⒀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资治通鉴⒁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韩非子五蠹⒂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三、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补充1、主语的省略例如: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省修饰语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狼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6、分句的省略..如: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省略句总结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2、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3、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四、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做官的横行气盛;衙役庸俗粗野;是多么厉害呀袁宏道虎丘记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4、特殊结构:用“之”、“唯惟……是”、“唯惟……之”将宾语提前;强调宾语..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成语:惟命是听;惟利是图;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当臣之临河持竿时;心无杂虑;唯鱼念之列子.汤问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史记.周本纪5、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其……之谓矣”这类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这就叫……啊”..用这种格式;就表达方式来说;它们是总结性的判断;用这种格式;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首诗或一个典故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听到许多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三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人有涉江者..察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门宴〈史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苏轼五主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袁宏道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美哉;我少年中国..五、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24.……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①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四表示揣度25.无乃……与:恐怕……吧、只怕……吧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26.得无......耶;得无……乎:大概……吧、该不是……吧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27.其……欤兼表反问:难道……吗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28.……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五表示选择29.与其……孰若……:与其……不如……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30.……欤耶;……欤耶:是……还是……呢①先生在民间;审知故扬州阁部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31.其……其……也:是……还是……呢例: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六表设问:32.何者、何则:为什么呢例: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七表陈述语气33、无以、无从: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①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愚溪诗序34、有以: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35、有所: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原因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36、无所: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①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愚溪诗序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37.比及:等到……的时候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侍坐八连词42.诚……则……:如果……那么就……例: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谏太宗十思疏43、否则: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44、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例: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愚溪诗序45.向使:假如;如果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六国论46.自非:如果不是;除非是例: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47.然而: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48.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九复音虚词49、得以:能够例: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五人墓碑记50、俄而:不久;一会儿例: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51、而况:何况;况且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52、何乃: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例: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53、既而:随后;不久例: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54、既……且……:又……又……例: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55.可得:可以;可能例: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56.可以: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57.乃尔:竟然如此;这样例:何其相似乃尔..58.且夫:再说;而且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59.是故:所以;因此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60.是以:所以;因此;因而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61.所谓:所说的;所认为例: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62.未尝:从来没有;不曾例: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63.谓……曰……:对……说;告诉……说;把……叫做……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64.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例: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65.无何: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例: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山市66.毋宁;无宁: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例: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67.无庸:不用;无须例:请姑无庸战..勾践灭吴68.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例: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69.相与: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70.一切:一律;一概;权宜;暂且例: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71.所以:……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72.以故:所以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73.以……故:因为……的缘故例: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74.以……为……:认为……是……;把……当作……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75.以至于:一直到;结果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76.因而: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例: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77.于是:对……;然后就;于是①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78.……之谓也: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79.至于: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①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倒装类型: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 (定)─宾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 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 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宾语前置;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 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以何 与谁 向东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臵的句子( B

A 子何恃而往?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C )
A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 B 卿欲何言? C 安得广厦千万间。 D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有何见教; 让你见笑了; 见谅
它不表被动,而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 么样”。 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D、马之千里者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特殊句式是教师教授的重要内容,那么具体有哪些特殊句式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考的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有特别句式概括常有特别句式一、判断句往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常常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任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能够分为三个系列:“ 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记系列。

1.“ 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有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比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游褒禅山记》 )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增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比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 《五人墓碑记》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3.无标记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记的。

如:秦,虎狼之国。

( 《屈原传记》 )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记的被动句常有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比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蔺相如传记》 )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 《赤壁之战》 )④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原传记》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无形式标记的被动句这种句子没有词语标记,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比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可以,连辟公府不就。

( 《张衡传》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③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关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1.奈何:怎么办、怎么、为什么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2.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3.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4.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奈(若,如)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6.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例: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7.何故:什么原因,为什么例: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二)表示反问8.何哉(也):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9.何为:为什么要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11.如之何:怎么能呢例: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12.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①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②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13.安哉(乎):哪里呢、怎么呢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14.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15. 非欤: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16.宁耶:哪里呢例: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17.顾哉:难道吗例: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8.独耶(乎):难道吗①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三)表示感叹19.何其: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0.直耳:只不过罢了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21.惟耳:只是罢了例: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22.一何:何等、多么、为什么例:吏呼一何怒!《石壕吏》23.亦哉:也啊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在⽂⾔⽂中,表示疑问的固定句式丰富多彩,不仅体现了古⼈的智慧,也增加了语⾔表达的多样性。

1.奈何:⽤于询问⽅法、原因或状况,意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o沛公⽈:“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史记·项⽻本纪》)表达了刘邦⾯对突发情况o“奈何取之尽锱铢,⽤之如泥沙?”(《阿房宫赋》)杜牧借此批判秦朝统治者对⺠脂⺠膏的极度挥霍。

2.何如:询问⽅式、情况或⽐较,意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o“以五⼗步笑百步,则何如?”(《孟⼦·梁惠王上》)孟⼦通过此问讽刺统治者⾃⾝不⾜却3.何以:询问依据、原因或⽅式,相当于“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

o“⼀旦⼭陵崩,⻓安君何以⾃托于赵?”(《战国策·触⻰说赵太后》)触⻰以此询问⻓安君4.何所:询问处所或内容,相当于“所的是什么”。

o“问⼥何所思,问⼥何所忆?”(《⽊兰诗》)花⽊兰的家⼈关切地询问她的⼼思与回忆。

5.奈(若,如)何:表达对某种情况或问题的⽆奈与疑问。

o“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项⽻⾯对失败,对虞姬的深情与⽆奈。

6.孰与,与孰:⽤于两者之间的⽐较,询问哪⼀个更好或更合适。

o“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王纳谏》)邹忌借此反思⾃⼰的美貌与徐公之⽐。

7.何故:询问原因,意为“什么原因”、“为什么”。

o“何故怀瑾握瑜,⽽⾃令⻅放为?”(《屈原列传》)屈原质问⾃⼰为何被放逐。

二、表示反问反问句式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增强了语⾔的⼒度和感染⼒。

8.何哉(也):表达强烈的反问,相当于“怎么能呢”。

o“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记》)王安⽯感叹游览褒禅⼭的感悟难以⾔尽。

8.何为:询问⾏为的原因,常⽤于反问,意为“为什么要呢”。

o“如今⼈⽅为⼑俎,我为⻥⾁,何辞为?”(《鸿⻔宴》)刘邦在鸿⻔宴上反问⾃⼰为何需要辞别。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

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二部分相关训练
请在本学期所学文言文课文中,找出含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文句,以巩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

一、判断句:
二、被动名:
三、省略句: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附参考答案:
参考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秋水》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