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详解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1 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

势: 的奠基、 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 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展的史实,使学生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过必修I 第 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第 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 发展”和必修n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第 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3 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史实基本掌握,同时 作为在校学生,对教育发展史实和教育的意义会格外关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 包括建国后创建人民教育事业的措施和方针; 革”对教育的破坏;恢复高考及“科教兴国”战略。

2. 理解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 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

二、 过程与方法

1. 分析图表:新中国前 1 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明确其原因。

2. 资料回放:新中国教育的初步成效相关图片;“文革”教育相关图片;“希望工程” 相关图片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教育发展的轨迹。

3. 问题探究: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实质, 生明确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建国后新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 建立起人民的教育事业, 培养学生正确的教育观 和人生观,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

2. 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 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 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 证关系。

【设计思路】

本课图片等资料丰富, 在教授新中国教育发展三个阶段时穿插一些资料, 并设计一些 思考题, 使学生在

感性认识的同时, 进行理性思考, 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的竞争取 决于综合国力, 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材料: 美国依据 1948—1984年经济实际增长数据, 将传

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

人民教育

通过我国教育发

让学

经济增长(100% =34% (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 (科技和教育)。

日本1952—1961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为:经济增长(100% =3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6% (科学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60%-80%我国

占30%左右。

思考: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指导学生审题,指出材料所示增长模式按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来分其实只有两种,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加大,反映出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

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示材料,导入新课。

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讲授新课】

一、人民教育的奠基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填写知识结构表格。

教师根据学生填写的内容讲解这一时期重要的教育方针和具体措施,并总结影响,即逐

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探究:引导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分析教材P100 “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

展的比较”表,思考: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

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师概括指出:

发展:①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②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原因: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二、动乱中的教育

出示图片和食指的诗篇《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节选)。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历史图片的内容,

生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失去青春,失去幸福权利的多桀命运。

思考: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进而根据课文整理本目的要点:

1、 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2、 表现:学校停课,教育战线一片混乱;

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70年代招收不需要文 化课考试的

“工农兵学员”。

教师补充资料:张铁生交白卷成英雄

1973年,正在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的张铁生被推荐参加大学考试。 6

月30日,在理化考试时,他仅做了 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却在试卷背面给“尊敬的领 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 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 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

情绪。

同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编者按说:“张铁生的理

化这门课的考试,

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 却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

8月20日,《人民日报》又转载了张铁生的信,

又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

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

确实 发人深思。”随后,全国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 “白卷”

的反潮流英雄。

3、 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中国教育与发达国家的差 距拉大。 出示中日教育和经济的关系表格和文字材料: 材料1 :据统计,十年间中国至少少培养了

200万中专毕业生和100万大学毕业生。

据估算,十年中的中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材料2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 9年免

费义务教育制度。1957年获理工农医专业 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 88%。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

——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年份 1952 1963 1970 1976 产值

173

682

1969

5544

――《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探究:阅读中日比较材料,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师生对话,使学生从历史的悲剧中认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道理。 三、“教育的复兴” 出示反映1977年高考的历史图片:

通过对话认识“教育革命”时期广大青年学

5000亿元。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