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史-刘德斌课后习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 雅尔塔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
思考题:
1、结合史实总结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的特点。
2、试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大陆联盟体系。
第五章 从多极均势到两极对抗
名词解释:
光辉孤立 美西战争 英布战争 日俄战争 波斯尼亚危机 意土战争 萨拉热窝事件
复习题:
1、试述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2、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复习题:
1、试析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2、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及其影响
3、冷战后俄罗斯外交的演变
4、印度崛起的潜力与制约因素
思考题:
1、美国霸权与历史上的其他霸权国的异同
2、试述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3、冷战后第三世界不断被边缘化的原因
简答题:
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
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
复习题:
1.试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过程。
2.试述联合国形成的过程及作用。
3.结合二战期间同盟国召开的大国首脑会议,试述同盟国对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
思考题:
1 结合两次世界大战,分析欧洲霸权体系衰落的原因。
2 试析雅尔塔体系与以往国际关系体系的异同。
第八章 冷战:两极对抗下的国际关系
4 试析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
17~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转变作者:李卓群陈明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03期[摘要]17世纪开始,近现代欧洲国家间第一次通过和约建立了欧洲国际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深刻影响了欧洲近三个世纪间的国际关系格局。
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发展与后续演变中,欧洲国家间的国际关系格局也随之而发生着不同的改变。
那么,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前后的欧洲国际关系特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今的欧洲国际关系形成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文章将通过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前后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欧洲国际关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3-0017 -05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开始于1618年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作为一场欧洲世俗专制政权相互争权夺利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此前“教权高于皇权”的罗马神权统治。
因此,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后,获得了权力与财富、脱离了教权绝对统治的各世俗政权相互形成了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国际关系格局,这一国际关系“大洗牌”的成果就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而在条约签订之后,世界各地掀起的一轮又一轮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与法国在欧陆的强盛又再一次地改变了这一国际关系格局。
本文将以“三十年战争”前的欧洲各国状态、“三十年战争”的爆发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来阐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一)17世纪前半叶的欧洲各国态势“三十年战争”发生在17世纪初,在战争发生之前,欧洲经历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伴之以神圣罗马帝国的衰落,教权已经不再成为统治欧洲的绝对权力。
由此,君主专制国家得以成为17世纪初期国家形态的主流,君权开始超越教权逐渐在政教权力斗争中占据上风。
国际关系 大国关系演变
趁机废除黑海 条约
泛斯拉夫主 义,哥恰可夫
安奥抗土-外 交失败,俄德 间隙,德俄再 保险条约
十月革命,列 宁
联英法安意抗 德奥 抗德奥失败, 退战
斯大林
不信任英法, 《苏德互不侵 犯条约》
斯大林格勒保 卫战
东方战线抗英 法-安日-抗 德,地位上升 -援华
意大利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恢复分裂
马志尼、加里 波第、加富 尔;统一
与法争埃及 胜,与德争南 非胜-“外交 孤立” 联日抗俄-联 俄法抗德奥 调停失败,向 德宣战
1919-1921巴 黎和会,华盛 劳合·乔治 顿会议
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20世纪二十年 代相对稳定
地位下降,英 日同盟作废, 美英法日四国 协定
根据“均势” 支持德国
20世纪三十年 代初世界经济 危机
20世纪三十年 代中法西斯发 展
珍珠港事件, 罗斯福
中立-苏美英 合作抗德,抗 日
日本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明治维新
日清战争-联 英抗俄-崛 起,美日矛盾
联俄抗德
向德宣战
地位提升,对 美矛盾
退出《五国海 军条约》,侵 略中国拒绝调 停,三国轴心 -暂时退出
安苏,北守南 进抗美
经济复苏
地位回升,打 破外交孤立
拒绝赔款,德 奥关税同盟
希特勒,重新 武装
调停中日失 败,三国轴心 形成,抗英法 反苏美
奥地利
人物事件
对外关系
外交革命,玛 利亚·特丽 抗普 萨,考尼茨
联普抗法
梅特涅
联英法抗普俄
神圣同盟,四 国(五国)同 盟-被孤立
梅特涅流亡
抗普-奥萨战 争
联英法抗俄, 神圣同盟瓦 解,被孤立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历史初中教材第七章世界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
历史初中教材第七章世界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历史初中教材第七章世界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近代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球范围的社会变革和国际关系的演变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教材的第七章中,我们将探讨世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梳理历史脉络,以期给读者带来一个全面且生动的认识。
一、社会革命与现代化的兴起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为后来的现代社会奠定了基础。
工业化的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将通过详细解读工业革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深入了解工业革命对世界现代社会带来的变革。
二、民族国家与战争的影响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兴起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特征。
通过分析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和特点,我们能够理解国家主权意识的觉醒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同时,战争也成为民族国家争夺利益和权力的手段。
我们将以两次世界大战为例,阐述战争对世界社会和国际关系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三、冷战与国际关系格局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我们将介绍冷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束,并深入剖析美苏两极世界格局对国际关系的冲击与变革。
此外,我们还将简要探讨其他重要国际事件,如柏林墙的建立、古巴导弹危机等。
四、全球化与国际合作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愈发加速,并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剖析全球化的原因、特点和挑战,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介绍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作用,我们将说明国际合作对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性。
五、当代国际关系的热点问题最后,我们将关注当前国际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如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区域冲突等。
这些问题备受关注,对当今世界社会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讨论这些问题,我们能够了解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总结历史初中教材第七章的内容涵盖了世界现代社会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
通过深入学习工业革命、民族国家的兴起、冷战和全球化等内容,我们能够全面把握世界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
高二历史知识点: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
高二历史知识点:近代现代国际关系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若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析。
早期殖民扩张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为17和18世纪,其中法国、西班牙、荷兰和英国四大商业强国的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内容之一。
在这场斗争中,先是英国打败西班牙,17世纪下半期,英荷之间又发生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的殖民优势被摧毁;在北美,英国夺取了荷属阿姆斯特丹。
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英国又同法国多次发生战争,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广大地区,并夺取了法国在印度的大部分地盘。
在长期殖民战争中,英国掌握了海上霸权,抢占了广大殖民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这一时期,新崛起的俄罗斯帝国与瑞典的北方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的扩张,构成了国际关系的第二个内容。
俄国彼得一世、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扩张表现在领土的侵占,这与英、法等国殖民地扩张有所不同。
同时,此种扩张更多地带有封建色彩,而英法的扩张,则是早期资产阶级原始积累的性质。
在这一时期,强国之间的关系随着各自利益的需要而变化,如普奥,既有战,又有结伙瓜分波兰的举动。
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国际关系:时间从18世纪法国大革命开始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止。
18世纪以前,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对国际事务拥有重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
欧洲各国封建势力内外勾结,组成反资产阶级革命同盟。
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首先表现为法国与欧洲列强的关系。
在法国大革命中,先是普奥组成干涉军,失败后,英国为同法国争夺中东的利益和进行海上争霸,组织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法兰西第一帝国建立后,法国与第二次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与传统的封建势力之间关系的继续,并使新生政权得到巩固和发展;法国与后来反法同盟之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争霸特点;而对西班牙和俄国的进攻,则是侵略行径。
刘德斌《国际关系史》课后习题参考答案(良心整理,打印版)
题目索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编威斯特伐利亚:现代国际关系的缘起第一章现代世界的历史背景名词解释:东亚封贡体系穆斯林世界欧洲秩序尼德兰革命简答题:1、概述1500年前后的世界形势。
2、简述西欧的兴起。
思考题:现代国际关系为何会从欧洲产生?它对国际关系史演进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二章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名词解释:“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战争”“七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乌得勒支条约》《航海条例》简答题:1、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
3、试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历史意义。
4、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5、试析美国独立后的对外政策。
思考题:1、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4、分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特点。
第二编从维也纳到凡尔赛—华盛顿:“均势”格局的兴衰第三章维也纳体系名词解释:《提尔西特条约》大陆封锁体系《肖蒙条约》和《第一次巴黎和约》《第二次巴黎和约》《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东方问题路易·波拿巴克里米亚战争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铁血政策”安政五国条约第二次美英战争“门罗宣言”阿拉斯加购买“门户开放”政策“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简答题:1简评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外交原则。
2试析大陆封锁制度失败的原因。
3试析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格局的影响。
4简述德国统一的背景和过程。
5试析南北战争前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思考题:1比较维也纳体系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异同。
2全球性国际关系体系形成的动力与原因有那些?3结合第一章的相关内容试述美国对外政策思想的演变。
第四章俾斯麦大陆联盟体系名词解释:三皇同盟《地中海协定》《再保险条约》巴格达铁路问题复习题:1、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2、试述大陆联盟体系得以维持的机制。
第二章17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的国际关系
《乌得勒支和约》的主要内容
( 1) 腓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 , 但必须 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权,法西两国永远不得合 并;( 2 )西班牙把西属尼德兰的格尔德兰让 给普鲁士;(3)萨伏依收回了西西里;(4) 英国取得了直布罗陀,法国被迫将北美和西印 度群岛的一些殖民地割让给英国;( 5 )法国 还必须拆除敦刻尔克的防务,交出已占领得到莱 茵河左岸诸城市; (6)荷兰获得了在法比边界 的一些要塞驻军的权力;( 7 )奥地利获得了 西属尼德兰和意大利的一些地区。
外交斗争与战争进程
1、法国奉行传统的反哈布斯堡家族的政策,玛丽 亚的困境正好提供了削弱对手的机会;西班牙、 巴伐利亚、萨克森和撒丁王国都想乘机瓜分哈 布斯堡王室的领地,所以都支持普鲁士的无理 要求,这些国家于1741年,缔结了同盟。不久 后,法军便入侵了奥地利的波希米亚。 2、英国、荷兰:为了同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殖民 地和商业霸权,英国和荷兰站到了奥地利一边。 3、英国援奥的主要目的是反法,因此劝说奥放 弃西里西亚。由于奥军接连失败。1742年普奥 双方举行了谈判,签订《柏林和约》。奥地利放 弃西里西亚,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结束。
法荷战争与《奈梅根和约》
1、战争的起因:要实现“天然疆界”的目标,强大而富 裕的荷兰是其绊脚石。 2、外交准备:英法签订《多佛尔和约》;成功收买瑞典; 神圣罗马帝国中立。 3、战争进程:1672年,法军直逼荷兰;荷兰掘堤防水。 荷兰与奥地利、西班牙结盟;1704年英荷单独缔约; 法军孤立,被迫谈判。 4、《奈梅根和约》的签订:法割占了奥地利、西班牙的 部分领土。 5、战争的影响:标志着法国霸权的建立,改变了欧洲的 政治格局。17世纪以来, 欧洲两个封建王朝,即奥西哈 布斯堡王朝和法国波旁王朝对峙主宰欧洲的局面,已不 复存在。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 重演;人民终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 会前进的推动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 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 战;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 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 关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和国 际经济关系,国家之间的竞争、冲 突与合作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一、阶段特征
(一)殖民扩张与争夺 (16~18世纪)
新
航
殖
路
民 (葡萄牙西班牙——英法
开
扩 荷—英国 “日不落帝国”)
辟
张
(二)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表现 影响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向 帝 国 主 义 过
两
争 夺 世 界
大 军 事 集 团
一 战 爆 发
命
渡
(三)第一次 世界大战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
形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
实质: 帝国主义对战后世界的重新瓜分 机构:国际联盟
评价: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战后世界的稳定和经济的发 展; 但不可能根本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 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也纳体系 (1815—1848、1871) 欧洲中心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欧洲中心格局
(向两侧扩展)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945—1991) 美苏两极格 局
一超多强、多极化
多极化格局趋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
国际关系史思考题
国际关系史思考题:1.结合17、18实际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后,在欧洲各国之间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
到了18世纪初,欧洲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班牙、荷兰、瑞典和波兰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五强崛起。
这一时期“均势”具有以下特点:1、欧洲大陆间的力量平衡通过“均势”得以维持。
2、为了维持大国间的力量均衡,不惜牺牲战败国和小国的利益,对它们的领土进行肆无忌惮的分割、蚕食、吞并。
3、通过均势防止了大国间战争的进一步升级和对现存秩序的破坏。
4、各大国发展了自身的实力,相近的实力保证了均势的实现和国际体系的稳定。
5、这时的“均势”原则只适用于欧洲具有共同传统的大国,并借此来保证大国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统治。
2.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1.1701年-17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第一次主要为商业和海上霸权的利益角逐的战争,在战争末期,由于眼看法国就要失败,奥地利的野心却再次膨胀,甚至出现了奥地利与西班牙再次合并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可能,于是英国将自己的力量撤出欧洲大陆,不再支持反法同盟,以取得势力的平衡。
在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条约》中,大国受到削弱,小国纷纷崛起,普鲁士得以加入到列强行列,这就使欧洲大陆的均势得到了维护并且更加稳固,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从一个岛国上升为欧洲一强,欧洲形成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
该合约保证了大国之间的实力均势,英国获得了海上的主宰权。
2.1814年列强召开维也纳会议,并于1815年签订《最后议定书》,建立起了维也纳体系,在欧洲大国间创造了一种政治军事平衡。
英国从此确立了它的海上霸主地位3.试析西班牙、荷兰霸权衰落的原因。
1)西班牙:①国内因素:第一,由于宫廷挥霍无度,封建传统浓厚,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
第二,殖民地财富的大量涌入,阻碍了其本身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为大量财富只被用在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上,没有用于发展生产。
国际关系史课件 [人教版]
英 法 关 系
1、英法争霸(17-18世纪) 2、法国援助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英国 3、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 4、英法联合与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 5、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6、英法结成协约对抗德国 7、一战中,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 8、巴黎和会上英法联合反对美国 9、对德问题上英法产生分歧 10、战后英法共同操纵国际联盟 11、在对德赔款和法国的结盟问题有矛盾 12、30年代共同推行绥靖政策 13、二战中,联合反法西斯 14、二战后共同接受援助,共同占领德国,加入 北约,加入欧共体,联合出兵埃及(1956)等
日本的对外扩张
制定大陆政策 吞并朝鲜(四个步骤) 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俄战争 19041905) 参加一战,入侵中国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 独霸中国 参加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割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20世纪30年代大规模侵华(九· 一八事变1931、一· 二八事变 1932 、华北事变1935、七七事变1937、八· 一三事变1938) 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 发动太平洋战争(1941) 侵占东南亚广大地区 签订无条件投降书(1945)
பைடு நூலகம்
美国从英国的殖民地独立而来。19世纪,英国 的势力优于美国,美国一方面追随英国对外扩 张,另一方面又与其存在着殖民利益的冲突, 尤其是拉美地区 一战后,美国与英国因争夺世界霸权地位,双 方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冲突,英国在欧洲居优 势,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占居优势。英国的 霸权地位逐步让与美国 二战期间,二者在反法西斯问题上密切合作, 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国际地 位下降,由于国家利益和共同的社会制度,英 国奉行追随美国的政策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后期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因
(一)政治背景
天主教同盟 (教皇、皇帝、西班牙) vs. 新教同盟 (法、英、荷、瑞典)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因
(一)政治背景——各方力量对比:
天主教 西班牙—国际地位每况愈下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二、战争的四个阶段
(一)波希米亚-普法尔茨阶段(1618-1623)
奥地利 vs. 波希米亚 西班牙 普法尔茨 巴伐利亚
1621-1629瑞典与波兰-立陶宛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瑞典得到立窝尼亚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二、战争的四个阶段
第一节 “三十年战争”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重要意义
—— 近代国际关系史和外交史的开端,近代国际法产生 的标志,奠定了欧洲国际关系的新基础 1、和会开创了以国际会议形式解决国际争端和结束国际 战争的先例 2、在实践上肯定了早期出现的一些国际关系准则 3、创造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国实施集体制裁的先例 4、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政治体制下的世界主权论,使国 际法脱离了神权的束缚 5、在西欧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机关制度
——沙俄显示了力量,提高了地位
第三节 欧洲列强的领土扩张 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一、俄、普、奥瓜分波兰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出任沙皇
(一)第一次瓜分 1、背景
普鲁士 (20万)
波兰 (1.8万)
奥地利 (25万)
沙俄 (35万)
第三节 欧洲列强的领土扩张 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一、俄、普、奥瓜分波兰 (一)第一次瓜分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201106)
《国际关系史》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掷出窗外”事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七年战争、《比利牛斯条约》、《乌得勒支和约》、《圣斯特法诺和约》、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北方大战、《尼什塔特和约》、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武装中立同盟、美国独立战争、根特和约、维也纳会议、正统主义原则、《最后议定书》、神圣同盟、四国同盟、亚琛会议、特洛波会议、门罗主义、梅特涅、奥斯曼帝国、东方问题、克里米亚战争、普法战争、1878年柏林会议、1879年德奥同盟、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再保险条约》、光辉孤立政策、利奥波得二世、法绍达事件、法俄同盟、中日甲午战争、英布战争、“门户开放”政策、日俄战争、朴茨茅斯和约、英日同盟二、问答题:3、简述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4、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5、简述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6、试述17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国际关系史的特点。
7、试述18世纪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及影响。
8、简述维也纳体系的形成与特点。
9、简析欧洲列强对东方问题的政策。
10、简析克里米亚战争后欧洲国际格局的变化。
13、普法战争后的欧洲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14、英布战争爆发前英国进行了哪些外交准备活动?15、简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三次战争及其后果。
16、简述19世纪末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意图及内容?三、论述题:3、试述17世纪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4、结合17、18世纪的国际关系史实,理解均势原则的内容和意义。
5、结合史实分析英国在欧洲均势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6、试述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大国地位的兴衰。
7、简要说明俾斯麦外交体系的形成与解体。
8、试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主要大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9、试述列强瓜分非洲的结果与后果。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激化的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11、试论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
12、试论1898-1922年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国际关系史启蒙运动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启蒙运动名词解释
国际关系史中的启蒙运动,是指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运动的兴起,源于人们对中世纪教会神权的专制主义政权的不满,它反对迷信、愚昧和特权,追求理性、自由和平等。
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理性和科学得到改造和进步,而政府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
启蒙运动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许多关于国际关系的理论,如主权国家、国际法和国际合作等,这些理论为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启蒙运动也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为后来的国际关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⑤二战期间英美联合反法西斯侵略,进行四次会议。
⑥二战后英国接受美国援助,参加北约,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战略伙伴。
4、美日关系
①1853年美国打开了日本大门。
②活动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德国吞奥地利。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1940年春夏之交,德国攻占北欧和西欧的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国。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秋德国猛攻英国。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与此同时,意德军队进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2、雅尔塔体系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
①形成背景: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②形成标志:雅尔塔会议。
③主要内容: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2、不同点
①凡-华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②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②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是联合国中惟一有权采取行动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
③常任理事国:中、苏、美、英、法。
④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运动。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
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变迁17、18世纪,西欧各国在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过程中产生了尖锐矛盾,为争夺殖民霸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17世纪,英、荷两国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18世纪英法矛盾又逐渐突出,互相之间发生了多次大规模的战争。
这些战争从本质上说都是争霸和商业战争。
结果是英国先后战败对手,在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自18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对法国进行了连绵不断的干涉战争。
它带有争霸性质,是英法两国争夺殖民霸权的延续,也是法俄两国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表现。
但它更是欧洲资本主义力量和封建主义力量之间的一次斗争。
从结果上看,当时即使在资本主义力量最强的欧洲,封建势力也要更为强大一些。
拿破仑失败后,欧洲的封建君主们通过维也纳会议建立起欧洲大陆反动的封建统治局面——维也纳体系。
在该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而以俄国为首的封建势力在欧洲十分猖獗,他们通过“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对各国革命进行镇压和干涉,使欧洲大陆一片黑暗。
但该体系在确立后不久即面临着崩溃。
原因在于它出现在欧洲各国先后开展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发展的时代中。
为工业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成为时代的要求。
于是各国资产阶级展开了一系列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这些斗争对于维也纳体系都构成了沉重的打击。
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结束了复辟的波旁王朝的统治,政权又回到了资产阶级手中。
维也纳体系被打开了一个大缺口。
1848年遍及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尽管未能取得最终胜利,但进一步摧垮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秩序,并为新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不过维也纳体系也绝非一无是处,它开创了以开会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客观上使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
欧洲列强为了争夺欧洲霸主地位和世界殖民霸权,继续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1853-1855年,英、法和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
1866年的普奥战争、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也具有一定的争霸性。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其特点国际关系格局是指国际社会中有关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相互关系以及国际力量对立与合作的总和。
其演变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反映了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的对比与平衡,以及国际事务的发展变化。
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可以从17世纪开始进行梳理。
在此之前,欧洲主要以城邦制和封建制为主,国际关系主要表现为各个城邦间的权力斗争。
然而,随着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欧洲逐渐由城邦制向国家制度转变,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在17世纪至18世纪初,以法国、英国和荷兰等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崛起,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殖民扩张。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格局主要由欧洲诸国之间的争夺和平衡构成。
例如,西班牙王国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争夺成为17世纪欧洲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18世纪的到来,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力量格局。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国际关系主要以平衡政策为基础,各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平衡,进行了一系列的联盟和对峙。
最典型的例子是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争夺,以及奥斯曼帝国与俄国之间的长期对抗。
到了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格局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大革命,欧洲开始进入工业化和民族主义的时代。
这一时期,欧洲主要国家的力量不断增强,对外扩张的动力也日益增加。
在这个时期,国际关系格局主要以列强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为特点。
例如,拿破仑帝国对欧洲的大规模扩张和帝国主义殖民地的争夺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特点。
随着20世纪的到来,国际关系格局再次发生了重大变革。
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与经济的面貌,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元的特点。
冷战期间,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和对抗,整个世界被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进一步多极化,新兴大国崛起,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第二讲第六节 1718世纪欧洲与世界-精品文档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是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基石,是针对欧洲的方针和政策; 主要目标是:摆脱欧洲列强的控制和影响,巩固美国独立的成果;
《告别词》把美国传统的孤立思想上升为政策方针,它有三个基本特 点:中立、不结盟、不介入欧洲事务。核心是“不介入欧洲事务”
后来,“孤立主义”成为美欧争夺中美国排斥欧洲列强的常用手段。
一、北美洲:美国的独立 (一)美国独立运动 (二)欧洲各国 VS 美国独立运动 (三)美国独立运动的意义
(四)美国独立后的外交政策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美国独立运动的背景、过程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二)欧洲各国 VS 美国独立运动
1、欧洲各国对美国独立运动的态度 2、美国独立运动对参战各国的破坏了古老非洲的政治社会结构
2、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的重要源泉,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引发欧洲殖民列强之间的商业战争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三、亚洲: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
(一)中国:“康乾盛世”与闭关 锁国
(二)日本:“禁教”与锁国 (三)印度:莫卧尔帝国的瓦解、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侵略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四)美国早期的外交政策
美国独立后面临的严峻国际形势 美国北面、西面被英国、西班牙殖民地包围,美国为了 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采取了:“双重标准” 美国对外政策的“双重标准”: (一)对欧洲事务:“中立政策” 、“孤立主 义”; (二)在拉丁美洲:领土扩张政策;在非洲和亚 洲:经济扩张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国:“康乾盛世”与闭关锁国 17~18世纪中国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 的专制统治,这时的中国是世界公认的一个独立而相当强 大的帝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09年波尔塔 瓦会战
1721年俄瑞签订《尼 斯塔特和约》。俄国 从此称霸波罗的海, 成为欧洲强国,而瑞 典则从此衰退,由欧 洲列强的名单上消失。
1714年俄国在甘古特会战中击败瑞典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是普奥争夺德意 志霸权、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战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四、七年战争
1756—1763年的“七年战争”,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即 英 同盟与法国、奥、俄同盟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 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战场遍及欧洲大陆、地中海、北美、古 巴、印度和菲律宾等地。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在奥地利王位
继承战争中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准备发动对普战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 七 章
17-19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七章 17-19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第一节 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
第二节 多极“均势”格局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一节 近代国际关系的产生
梅特涅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法国首相黎塞留
1848年法瑞军队在兰斯会战 中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十年战争可 谓是现代国际社会 的催生婆:它彻底 削弱了神圣罗马帝 国,确认了欧洲主 权国家体系的存 在,同时还有力地 促成了现代国际法 体系的诞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
腓 特 烈 大 帝
玛丽亚· 特雷西亚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战争在欧洲大陆和海外 同时进行,在欧陆,法普获 胜,在海外法国惨败。1748 年交战双方签订《亚琛和 约》,玛丽亚.特雷西亚的 王位继承权得到承认,普鲁 士夺得西里西亚,跻身欧洲
列强,法奥被削弱,英国巩
固了海上霸权。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斯蒂芬
法国革命和美国的崛起,这两个事件对后来欧洲乃至整
个世界历史的影响,可以说是怎么夸大都不过分的。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700年、1763年的北美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第三节 维也纳体系
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维也纳会议是 从1814年10月1日 到1815年6月9日之 间在奥地利维也纳 召开的一次欧洲列 强的外交会议,其 目的在于恢复被拿 破仑所破坏的欧洲 旧秩序、重建欧洲 均势 。
体表现形态就是国际关系格局。”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四 大
国际关系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 均衡的多极“均势”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 第 一个体系——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虽然还不带有全球性国
教诸侯与天主教势力势不两立;接着又抛开了宗教外衣,为
赤裸裸的国家(或准国家)利益而战,宗教信仰不再是划分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1648年10月24日在与威斯特伐利亚相邻的两个城镇闵 斯特和奥斯纳布鲁克分别缔结的条约被统称《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是领土问
便与法国结盟。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结 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 欧洲牵制法国,遂率英王领地汉诺威选帝侯国,同普鲁士结 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魁北克战役后英军完全掌握了在北美洲的战略主动权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要原则,确认了国家主权的平等。第三,《威斯特伐利 亚和约》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 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第四,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体 制的世界主权论被打破。第五,世俗专制的封建王权体
制得到了加强,其中在法国体现最为明显。最后,和约
还确立了外交常驻代表机构的制度,为主权国家间经常 性的政治经济交往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
一、三十年战争 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一、三十年战争
1618—1648年爆发的“三十年战争”正处于欧洲从封建 时 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从中世纪国际关系向近代国际关系 转换的阶段。是欧洲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所 有 欧洲国家都被卷进来了。这场战争的背景错综复杂,欧洲各 国以及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政治、经济、领土、霸权以及宗 教的矛盾和纠纷交织在一起。它们先是为宗教信仰而战,新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维也纳体系
邦联,由34个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维持
意大利的分裂局面 和奥地利对意大利的 主宰;比利时与荷兰组成为尼德兰王 国,瑞士定为永久中立国家;把法国限 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交出军舰 ,赔款 各国代表在《最后 议定书》上的签字
7亿法郎。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十年战争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1)捷克阶段(1618—1624),捷克失败, 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
掷出窗外事件-三十年 战争导火线
波希米亚国王腓特烈五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2)丹麦阶段(1625—1629),英法资助参战,失 败后答应不再干涉德国事务。
神圣罗马帝国军统帅华 伦斯坦
丹麦统帅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3)瑞典阶段(1630—1634),瑞典出兵波美 拉尼亚,最后被皇帝、西班牙军队击败。
1632年瑞典军与神圣罗马帝 国军进行吕岑会战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 二世在布赖滕费尔 德战役中
(4)法国—瑞典阶段(1635—1648),法国对天 主教盟军作战,除德国主战场外,西班牙、意大利 和尼德兰亦有战事。
维也纳会议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与会代表216人,会 议中由俄、英、奥、普
四国操纵,它们的代表
分别是英国外交大臣卡
斯尔累、俄国沙皇亚历
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 一世、普王腓特烈· 威廉 三世,奥地利首相梅特 涅担任主席。 出席维也纳会议的各国代表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会议自始至终未举行过全体会议,一切都由大国在 幕后决定,其他代表则在无休止的社交活动中度过, 心神不安地等待大国安排自己的命运。
维也纳体系由《最后议定书》及有 关条约、宣言和文件构成,它以均势原 则、正统主义和补偿原则等为指导思想, 其内容是:
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 治;瓜分欧洲及海外领土;建立德意志
际关系体系的特点和色彩,所展现的更多的是欧洲的国际
秩序,但作为现代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涵内容 最广的一个体系,对后来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现国家关系中的主权原则,解决国家纠纷的国际会议方 式和国际条约对参加者的法律约束力等,都是由威斯特伐
利亚最初奠立的。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在大陆上,根据1763年的《 胡贝图斯堡条约》,普鲁 士对西里西亚的所有权得到了最终确认。普鲁士由此成为欧 洲强国。在海外战场,法国战败,根据1763年签订的《巴黎 和约》,法国失去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西岸等大片 殖民地,英国确立了其世界霸主地位。
菲利普五世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二、北方战争
北方战争(1700年-1721年),是俄国为了夺取波罗的 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争霸的战争。
彼得一世
1700年纳尔瓦会战俄军大败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所谓国际关系史,指的是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行为 体之间关系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它以不同时期国 际关系体系和格局的发展变化为主线。 所谓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各种国际战略力量之 间
交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一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具
魁北克战役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七年战争的世界影响
英法七年战争是英国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霸主法
国的决定性挑战,至此,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基本被打 破,英国确立了其世界霸主地位,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 位,俄国欧洲大陆拥有政治优势。七年战争成为一系列 重大历史事件的主要动力源之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哈布斯堡家族在欧 洲的扩张 直接起因:奥地利 对波希米亚的侵略 和占领信奉天主教 的法国和德意志一 些新教统治者以及 信奉新教的丹麦、 瑞典等国联合起来, 反对哈布斯堡家族。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战争共经历四个阶段: 捷克阶段(1618— 1624) 丹麦阶段(1625— 1629) 瑞典阶段(1630— 1634) 法国—瑞典阶段 (1635—1648)。
度主宰欧洲大陆的政治,英国成为欧洲政治格局的平衡
者,欧洲大国形成了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权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