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_参考模型
信息安全(马建峰)第1-4章章 (4)
第4章 网络基本安全防护
16
保证系统高度的可用性是网络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 针对网络和系统的攻击都是破坏系统的可用性,而不一定损害
数据的完整性与保密性。目前,保证系统可用性的研究还不够 充分,许多拒绝服务类型的攻击还很难防范。抗抵赖服务在许 多应用(如电子商务)中非常关键,它和数据源认证、数据完整 性紧密相关。
进程)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都是导致传统操作系统的访问控 制模型很难用于网络环境。
第4章 网络基本安全防护
15
数据存储于传输的完整性是认证和访问控制有效性的重要 保证,比如,认证协议的设计一定要考虑认证信息在传输过程
中不被篡改;同时,访问控制又常常是实现数据存储完整性的 手段之一。与数据保密性相比,数据完整性的需求更为普遍。 数据保密性一般也要和数据完整性结合才能保证保密机制的有 效性。
实 体
管物 理
计算机安全 应用系统安全
安 全 管 理
Z 实体单元
图4-1 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三维框架结构
第4章 网络基本安全防护
9
(3) 实体单元平面给出了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 各种高单元安全技术或安全系统也可以划分成这几个层次。
(4) 安全管理涉及所有协议层次、所有实体单元的安全服 务和安全机制管理。安全管理操作不是正常的通信业务,但为 正常通信所需的安全服务提供控制与管理机制,是各种安全机 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21
(2) 控制访问网点系统。防火墙还有能力控制对网点系统 的访问。例如,除了邮件服务器或信息服务器等特殊情况外,
网点可以防止外部对其主系统的访问。 (3) 集中安全性。防火墙闭合的安全边界保证可信网络和
不可信网络之间的流量只有通过防火墙才有可能实现,因此, 可以在防火墙设置唯一的策略管理,而不是分散到每个主机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1-4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1-4章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计算机连接起来以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课后习题是提高理论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
本文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后习题1-4章进行讨论。
通过解答这些习题,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
第一章习题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习题1-4章的内容主要涵盖了网络基本概念、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性能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对部分习题的解答: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请解释其基本概念及组成部分。
计算机网络是指通过通信链路和交换设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通信链路、交换设备和协议等。
其中,通信链路是指实现计算机之间传输信息的物理通道;交换设备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实现信息交换和路由选择的设备;协议是指计算机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时所遵守的一套规则和约定。
2. 请解释OSI参考模型的七层结构,并列举每层的功能和协议。
OSI参考模型是一种将计算机网络通信过程划分为七个分层并分别进行功能描述的模型。
它包括以下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 物理层:负责将比特流发送到物理介质上,并负责物理接口的电气特性和机械特性。
- 数据链路层:负责将原始的比特数据组合成帧,并负责帧的传输和错误检测。
-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以及网络地址的分配和寻址。
- 传输层:负责在主机之间提供端到端的可靠和透明的数据传输。
- 会话层:负责建立和维护数据传输的会话,并提供会话的控制和同步。
- 表示层: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编解码,以确保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格式兼容性。
- 应用层:提供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协作服务。
3. 解释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的原理和特点。
分组交换是一种数据传输方式,它将数据分割成固定大小的数据包进行传输。
数学建模四大模型总结
数学建模四大模型总结1优化模型1.1 数学规划模型线性规划、整数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多目标规划、动态规划。
1.2 微分方程组模型阻滞增长模型、SARS传播模型。
1.3 图论与网络优化问题最短路径问题、网络最大流问题、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最小生成树问题(MST)、旅行商问题(TSP)、图的着色问题。
1.4 概率模型决策模型、随机存储模型、随机人口模型、报童问题、Markov链模型。
1.5 组合优化经典问题l 多维背包问题(MKP)背包问题:个物品,对物品,体积为,背包容量为。
如何将尽可能多的物品装入背包。
多维背包问题:个物品,对物品,价值为,体积为,背包容量为。
如何选取物品装入背包,是背包中物品的总价值最大。
多维背包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资源分配、货物装载和存储分配等问题。
该问题属于难问题。
l 二维指派问题(QAP)工作指派问题:个工作可以由个工人分别完成。
工人完成工作的时间为。
如何安排使总工作时间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常以机器布局问题为例):台机器要布置在个地方,机器与之间的物流量为,位置与之间的距离为,如何布置使费用最小。
二维指派问题在实际中的应用有:校园建筑物的布局、医院科室的安排、成组技术中加工中心的组成问题等。
l 旅行商问题(TSP)旅行商问题:有个城市,城市与之间的距离为,找一条经过个城市的巡回(每个城市经过且只经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使得总路程最小。
l 车辆路径问题(VRP)车辆路径问题(也称车辆计划):已知个客户的位置坐标和货物需求,在可供使用车辆数量及运载能力条件的约束下,每辆车都从起点出发,完成若干客户点的运送任务后再回到起点,要求以最少的车辆数、最小的车辆总行程完成货物的派送任务。
TSP问题是VRP问题的特例。
l 车间作业调度问题(JSP)车间调度问题:存在个工作和台机器,每个工作由一系列操作组成,操作的执行次序遵循严格的串行顺序,在特定的时间每个操作需要一台特定的机器完成,每台机器在同一时刻不能同时完成不同的工作,同一时刻同一工作的各个操作不能并发执行。
4L模型分析法
4L模型4L模型〔英语名:4-layer Model〕是指4层式治理分析模型,是一种治理分析工具,治理者可以用它来分析改善经营治理的方法。
该模型收录了企业最常见的治理工程,展示了这些工程在企业治理中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提高企业治理水平和运营绩效的具体方法。
该模型由我国治理学家利志斌提出。
目录1.企业治理的系统构成〔1〕4L模型简介〔2〕工程的分类〔3〕隐性治理工程2.各治理工程的根本规律和作用〔1〕根本规律〔2〕作用3.提高治理水平和业绩的方法原则〔1〕提升企业整体运营绩效的方法〔2〕提高外层治理绩效的方法〔3〕提高内层治理工程水平的方法正文1.企业治理的系统构成4L模型图:〔1〕4L模型简介4L模型以当前治理实践知识为依据,收录了企业文化、流程治理、人力资源治理、学习型组织等十四个一般企业最常见的治理工程。
依据治理工程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这些治理工程被划分为四层;作用力指的是一个治理工程在提升其他治理工程的治理绩效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最里层是第—层,依次往外为第二层、第三层和第四层。
各工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由里到外呈递减趋势,第—层治理工程作用力最强。
〔2〕工程的分类企业的各个治理工程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显性治理工程和隐性治理工程。
显性治理工程是指在企业中设置了特意的职能部门进行治理工作的工程。
显性治理工程包含人力资源治理、营销治理、质量治理、财务治理、研发治理、生产治理、采购治理、其他治理等。
隐性治理工程则指的是在企业中没有设置相应职能部门的工程。
隐性治理工程包含: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治理、流程治理、职业素养、治理技能、战略治理等。
虽然隐性治理工程在企业中没有设置特意的职能部门,但它对提高企业整体运营绩效和治理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隐性治理工程企业中的隐性治理工程具有两个特点:第—,跨部门。
隐性治理工作涉及企业每一个部门,并且处理的都是重要事务。
隐性治理工程一般不设置特意的职能部门开展、落实治理工作。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册任务一认识网络
2.1 任务一:认识网络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册)
1. 任务描述 网络在现代社会中无处不在,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你能发现哪些地方应用了网络吗?这些网络的
应用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填写表 2-1。
表2-1 项目二任务一用表
2.1 任务一:认识网络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册)
(6)表示层。表示层进行数据转换,提供标准的应用接口和 通用的通信服务,例如,文本压缩、数据编码和加密、文件格式 转换,使双方均能认识对方数据的含义。
(7)应用层。应用层提供各种应用服务程序,如分布式数据 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电子邮件(E-mail)等,它是通信用户之 间的窗口。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册)
2. 任务提示 Windows 10 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有效地管理文件和文件夹,而这涉及文件或文件夹的创建、复制、
移动、删除等基本操作,本任务就来实现这些操作。
3. 任务完成 结合自己所学知识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还可以到图书馆或者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任务。
2.1 任务一:认识网络
4. 必备知识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2.1 任务一:认识网络
拓展训练:
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上册)
网络上经常会发布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这些事件对社会产生了各种深远影响。请读者思考 以下两个事件对人们的影响。
1. 网络购物 天猫、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已被大家熟悉,每年的 11 月 11 日和 6 月 18 日已发展为被广泛认可 的两个网络购物节。 试分析这两个网络购物节对人们产生了哪些影响。
图 2-2 TCP/IP 体系结构
2.1 任务一:认识网络
OSI参考教案
OSI教案编号:SHJD—508—14 版本号:A/0 流水号:1~2课题:OSI参考模型体系结构教学目的、要求:规定人们如何在信息网络中使用应用层通信.描述 OSI 模型的上三层功能如何为终端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教学重点:应用程序–网络间的接口准备应用程序和服务应用层协议及服务实例教学难点:描述 OSI 模型的上三层功能如何为终端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描述常见 TCP/IP 应用程序的功能授课方法: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板书设计回顾上节课内容:描述网络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描述数据网络在以人为本的网络中的角色.确定任意数据网络的关键组件.确定融合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描述网络体系结构的特征:容错能力、可扩展性、服务质量以及安全性.安装和使用 IRC 客户端和维基服务器.本节内容:OSI的由来;一、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OSI参考模型的通信方式。
实例讲解教案纸作,就必须的是为设备安装的相应的网络软件系统及网络“协议”。
可是这些软件协议又很多,很复杂。
人们为了把这些复杂的协议让一般的人更容易操作、理解和应用,就把这些协议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七层,每一层的协议按照自己特定的功能去工作,以实现对数据的传输,这就是所谓的OSI 模型。
计算机网络在物理上是由主机、交换设备、通信线路连接而成的。
网络通信的目的是将信息从一端发送到另外一端,但是不可能将把一些文字、图片塞入网线,让它们通过网线由一端传递到另外一端,因为这些不是物理链路所能接受的形式。
物理链路能够接受和传递的形式是电磁信号,表现为电压或电流的变化。
因此,需要先把信息用0、1比特的组合表示出来,再将0,1比特转换成特定的电流或电压。
所以物理链路是网络通信中的一个必备要素,它是信号传播的载体。
网络通信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1)发送方如何确定接收方愿意接受数据或者已经准备好接受数据?(2)发送方和接受方之间可能间隔多个网络,如何在网络间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2.同学们平时经常使用即时通讯软件QQ 进行联系,那么QQ 数据在OSI 模型中是怎样传输的? 三、知识点解析1.OSI 参考模型的分层结构。
模型参考MRAC自适应控制
注:参数 mˆ 的校正是基于系统的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具有非线性本质,从而控制器(1.3)也是非线性的。
仿真分析:设物体的真实质量是 m 2 ,选择零作为 mˆ 的初值,这表明预先不知道真实质量。自适应增
益为 0.5 ,分别选择其他设计参数为 1 10 , 2 25 , 6 。
图 1.3 跟踪性能和未知质量参数的估计, r(t) 0
例如,简单模型 x x u ,控制器是非线性非自治的(例如 u x2 sin t )。
线性时不变装臵的自适应控制器往往使闭环系统变为非线性和非自治的。
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的基本区别在于:自治系统的状态轨线不依赖于初始时刻,而非自治系统一般不是这 样。
3.平衡点
定义 2.2 状态 x* 称为系统的一个平衡态(或平衡点),如果一旦 x(t) x* ,则此后状态永远停留在 x* 。
2
1.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MRAC)和自校正控制方法(STC)的关系
STC 更新参数是为了使得输入—输出之间 的拟合误差最小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可以将不同的估计 器和控制器耦合起来(即估计和控制分 离) 一般很难保证自校正控制器的稳定性 和收敛性。通常要求系统的信号足够丰 富,才能使得参数估计值收敛到真实 值,才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收敛性。 从随机调节问题的研究中演化而来
(1.4)
其中, s 是组合跟踪误差,定义为
s ~x ~x
(1.5)
信号量 v 定义为 参数估计误差 m~ 定义为
v xm 2~x 2~x m~ mˆ m
方程(1.4)表明组合跟踪误差 s 与参数误差通过一个稳定滤波器相关联。
mˆ 的参数更新规律
mˆ vs
(1.6)
其中正常数 称为自适应增益。
计算机网络知识点(1-4)
网络技术测试题(1-4章)一、填空题1.网络资源包括:()()()。
2.()年()月,( )国的()网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网。
3.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⑴()⑵()⑶()⑷()⑸()⑹(),其中电子邮件、网上购物、股票期货交易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飞机、火车订票系统,证券交易系统,数据库远程检索系统,军事指挥决策系统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用户可以随时访问网上的各种信息是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4.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包括:()()()()。
5.Internet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方面。
6.计算机网络是由()和()构成的。
从拓扑结构看计算机网络是由()和()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计算机网络则是由()和()两个子网组成的。
7.计算机网络中的节点又称()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和()。
8.访问节点又称(),常见的访问节点有()和()。
9.转接节点又称(),常见的转接节点有()()()()等。
10.混合节点又称()。
11.网络节点具有()性,既可以作为()又可以作为()。
12.通信链路又分为()和(),只有在()链路上才可以真正传输数据,()链路是()链路形成的基础。
13.用户资源子网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和()组成。
通信子网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它由()()组成。
14.通信子网有两种类型:()()。
15.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及()。
16.常见的网络硬件有:()()()()()()()。
其中()是计算机网络的主体,可分为()()两大类。
17.常见的终端有:()()()等。
18.网络软件主要包括()()()19.常见的网络操作系统有:()()();常见的工作站操作系统有:()()()。
20.网络通信协议包括:()()()。
21.计算机网络按覆盖范围分为:()()();按拓扑结构分为:()()()()();按网络的所有权划分:()();按计算机在网络中所处的地位分为:()()。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实训(第3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模块110 北邮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实训(第3版)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模块1-10北邮一、名词解释1.数据.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介质2.网络拓扑。
指用传输媒体互联各种设备的物理布局。
将参与网络工作的各种设备用媒体互联在一起。
3.服务器。
服务器(SeVer)是网络环境中的高性能计算机,它侦听网络上的其他计算机(客户机)提交的服务请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
为此,服务器必须具有承担服务并且保障服务的能力。
二、填空题1计算机网络系统是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的。
4.计算机网络最突出的优点是一资源共享。
5.计算机网络按祷盖范围可划分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
6.计算机网络技术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结合的产物。
三、简答题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答:计算机网络是指: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
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主要有哪些?答: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要目的是实现计算机之间的资源共享、网络通信和对计算机的集中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负荷均衡、分布处理和提高系统安全与可靠性等功能。
1、资源共享(1)硬件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大容量存储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如彩色打印机、静电绘图仪等。
(2)软件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工具软件、系统开发所用的支撑软件、语言处理程序、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3)数据资源:包括数据库文件、数据库、办公文档资料、企业生产报表等。
(4)信道资源:通信信道可以理解为电信号的传输介质。
通信信道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中最重要的共享资源之一。
2、网络通信通信通道可以传输各种类型的信息,包括数据信息和图形、图像、声音、视频流等各种多媒体信息。
3、分布处理把要处理的任务分散到各个计算机上运行,而不是集中在一台大型计算机上。
现代通信网课件04第4章IP网络
4.2 TCP/IP参考模型
分层模型包括各层功能和各层协议描述两方面的 内容。
计算机网络最早采用的是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RM),IP网络也同样采用分层体系结构, 即TCP/IP参考模型。
在运输层之上,建立自己的专用程序。但设计使用这些 专用应用程序要用到TCP/IP,所以将它们作为TCP/IP 的内容,其实它们不属于TCP/IP。 ➢ 一般将网络层协议采用IP的通信网称为基于IP的通信网, 包括以太网、宽带IP城域网等。
4.3 局域网
一、传统以太网 P69
1. 传统以太网的概念 以太网是基于IP的通信网。传统以太网属于共享式局域网,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采用的是载波监听和冲突检测 (CSMA/CD)技术。CSMA代表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它是 “先听后发”;CD表示冲突检测,即“边发边听”。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通过路由器之间通告网络接口的状态来建立链路状态数 据库,生成最短路径树,每个OSPF路由器使用这些最短 路径构造路由表。
适合规模较大的网络
4.5 路由选择协议
4. 外部网关协议BGP BGP(边界网关协议)的概念: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是一种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 只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底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 而并非一定是最佳路由。
4.5 路由选择协议
1. 路由选择算法概述
自治系统(AS=Autonomy System): 将整个因特网划分为许多较小的区域,根据情况不同可
四分之一悬架模型设计
第1章悬架概述1.1悬架的构造悬架是车架(或车身)与车桥(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它的功能是1)提供垂直柔度使车轮能在不平的路面上行使,并且使底盘对路面不平度隔振.2)保持车轮相对于路面有合适的转向以及外倾姿势。
3)对轮胎产生的控制力作出反应——控制力包括纵向(加速和制动)力、侧向(转向)力、制动及驱动力矩。
4)阻止底盘侧倾。
5)保持车轮与路面在最小载荷变化下的接触。
现代汽车的悬架尽管有各种不同的结构形式,但一般都由弹性元件、减振器和导向机构三部分组成。
弹性元件:使车架(或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做弹性联系,缓和冲击,但弹性系统受到冲击后,将产生振动。
减振器:使弹性系统产生的振动迅速衰减,并控制在乘员感到舒适的范围。
导向机构:使车轮相对于车架和车身按一定的轨迹跳动,保证汽车的行驶、操纵稳定性.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起着:缓冲,减振和导向的作用,然而三者共同的任务则是传力。
在多数的轿车和客车上,为防止车身在转向等情况下发生过大的横向倾斜,在悬架中还设有辅助弹性元件——横向稳定器。
为限制弹簧或悬架的的最大变形防止撞击车架或车身,还设有缓冲块。
但悬架只要满足上述功能要求,在结构上并非一定要设置上述单独的装置不可,有时一个元件它本身就具备多个功能,例如钢板弹簧,除了作为弹性元件起缓冲作用而外,当它在汽车上纵向安置,并且一端与车架作固定铰接连接时,还能起到传递各向力和力矩,以及决定车轮运动轨迹的作用,因而就没有必要在另行设置导向机构.此外,一般钢板弹簧是多片叠成的,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减振能力,因而在对减振的要求不高时,在采用钢板弹簧作为弹性元件的悬架中,也可以不装减振器。
1.弹性元件; 2。
纵向推力杆;3.减振器;4。
横向稳定器;5。
横向推力杆图1.1汽车悬架结构示意图由悬架刚度和悬架弹簧支撑的质量(悬挂质量)所决定的车身自然振动频率(或称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是影响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人体所习惯的频率是步行身体上下运动的频率,约为1~1。
疾病诊断的问题模型分析
学士学位论文疾病诊断分析的问题模型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指导老师 ***作者姓名 ***专业、班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2009级应数班提交时间2013年5月疾病诊断分析的问题模型专业:2009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姓名:*** 指导教师:***摘要在对肾炎进行诊断时,医生通过测得到人体内元素的含量数据,进行肾炎的诊断.结合临床实际数据,根据测得体内元素Cu、Fe、Ca、Zn、Mg、K、Na的含量数据特征,分别建立了健康系数、距离判别、bp神经网络三种模型,介绍了三种模型的计算过程及结果,作为判别人们是否患病的依据.为了使医生减少化验时的数据,得出了影响人们患病的主要指标为Cu、Fe、Ca,使得检验即方便又节省化验费用.利用人体内各种元素含量协助医生对就诊人员进行诊断,通过对三种模型的比较,找出了最佳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使得诊断的结果比其他模型的准确度要高.关键字疾病诊断,健康系数,欧氏距离,神经网络,模型ABSTRACTNephritis diagnosis, the doctor can be measured to obtain the elements of the content data of the human body, the diagnosis of nephritis associated with the actual clinic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d body elements Cu, Fe, Ca, Zn, Mg, K, Na content data definitionswere established health factor, distance discriminant, bp neural network of three models,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and results of the three models, come to influence doctor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data in the laboratory, as discrimination based on whether people are sick.the people sick indicators for Cu, Fe, Ca, making the test that is convenient and save laboratory costs. use the content of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human body to assist doctors in diagnosis treatment personnel,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three models to identify the bestmodel bp neural network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is higher than other models.Key word:disease diagnosis, health factors, Euclidean distance, neural network model目录摘要 (2)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习题与答案一、判断题1.(√)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中网络单元的地理分布和互联关系的几何构型。
2.(×)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基本相同,适合相同场合。
3.(×)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资源子网的拓扑结构。
4.(√)总线型拓扑结构的网络结构简单、扩展容易,网络中的任何结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5.(×)星型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具有中继交换和数据处理能力,网络结构简单,建网容易,可靠性好。
6.(√)环型网数据传输路径固定,没有路径选择的问题,网络实现简单,适应传输信息量不大的场合,但网络可靠性较差。
7.(√)树状网络是分层结构,适用于分级管理和控制系统,除叶节点及其连线外,任一节点或连线的故障均影响其所在支路网络的正常工作。
8.(√)当网络中各节点连接没有一定规则、地理位置分散,而设计通信线路是主要考虑的因素时,我们通常选用网状网络。
9.(√)总线型拓扑结构分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局域网一般采用的是单总线结构。
10.(×)总线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电缆长度短、可靠性高、故障诊断和隔离容易和实时性强。
11.(×)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集中控制,简单的访问协议,但电缆长度及安装费用高,故障诊断困难、扩展困难,全网工作依赖于中央节点。
12.(√)环型拓扑结构适合于光纤、网络实时性好,但网络扩展配置因难,故障诊断困难,节点故障则引起全网故障。
13.(√)树型拓扑结构易于扩展、故障隔离方便,但对根的依赖性太大,如果根发生故障则全网不能正常工作。
14.(×)网状型拓扑结构是将星型和总线型两种拓扑结构混合起来的一种拓扑结构。
15.(√)网状型拓扑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扩展、故障的诊断和隔离方便、安装电缆方便。
16.(√)建立计算机网络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而通信则是实现所有网络功能的基础和关键。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ppt
e -
y
图 1 增益可调的参考模型自适应 控制系统
即e(t)所满足的微分方程为:P(D)e (Km KcK p )Q(D)r
微分算子:D
d dt
,
D
2
d2 dt 2
....
两边对Kc求导: P(D) e Kc
K pQ(D)r
ym
KmQ(s) P(s)
r
P(D) ym KmQ(D)r
比较可得:e Kc
• 由图4,参考模型和参数可调被控系统的s域表达式分别为
Ym (s)
KmN (s) D(s)
r(s)
(1)
Y (s) KcKpN (s) r(s)
(2)
D(s)
其中D(s)和N(s)分别为如下已知的n阶的稳定首一多项式和n-1阶
多项式
n-1
D(s) sn aisi
n-1
N (s) bisi
iT -eP ri ,i 1,2,, m
则 V -eTQe为负定,从而广义误差系统为渐近稳定。
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状态可测,这对许多实际对象往往不 现实,为此可采用按对象输入输出来直接设计自适应控制系 统。其中一种为直接法,它根据对象的输入输出来设计自适 应控制器,从而来调节可调参数,使可调系统与给定参考模 型匹配,另一种为间接法,利用对象的输入输出设计一个自 适应观测器,实时地给出对象未知参数和状态的估计,然后 利用这些估计值再来设计自适应控制器,使对象输出能跟踪 模型输出,或使其某一性能指标最优。
a2 s 2
Kp a1s
1
参考模型:Gm
(s)
a2 s 2
Km a1s
1
这时闭环自适应控制系统为:
P(D)e (Km Kc K p )Q(D)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引言
参考模型
主要内容
☐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ISO-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两者的异、同
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分层?
☐各层工作独立,层之间通过接口联系,降低协议工作的复杂程度
☐灵活性好,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它层
☐每层的实现技术可以不同,减少了实现的复杂度
☐易于维护,每层可以单独进行调试
☐便于标准化
如何分层?
☐分层原则: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典型分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TCP/IP(DoD)四层模型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Provides network services to application processes (such as electronic mail,file transfer,and terminal emulation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Insure data is readable by receiving system Format of data Data structures Negotiates data transfer syntax for application layer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Establishes,manages,and terminates sessions between applications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Interhost Communication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Concerned with transportation issues between hosts Data transport reliability Establish,maintain,terminate virtual circuits Fault detection and recovery
Information flow control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Interhost Communic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s
L3:网络层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Provides connectivity and path selection between two end systems Domain of routing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Interhost Communic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s Address and Best Path
L2:数据链路层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Provides reliable transfer of data across media
Physical addressing,network topology,error notification,flow control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Interhost Communic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s Address and Best Path Access to Media
L1层:物理层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Wires,connectors,voltages,data rates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Interhost Communication End-to-end Connections Address and Best Path Access to Media Binary Transmission
TCP/IP参考模型The TCP/IP Model
Application
Transport
Internet
Network Access
两个参考模型的比较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Application Layers Data Flow
Layers
OSI Model TCP/IP Model
Application
Transport Internet Network Access Protocols Networks
☐相同点
都分层
都有应用层,尽管他们的服务不同
都有可比较的传输层和网络层
使用的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技术
☐不同点
TCP/IP将表示层和会话层包含到了应用层
TCP/IP将OSI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包括到了一层中 TCP/IP更简洁,但OSI更易开发和排除故障
TCP/IP在实践中产生
为什么OSI参考模型没有流行起来?☐糟糕的时机
TCP/IP网络已经流行
☐糟糕的技术
参杂了太多政策的考量
☐糟糕的实现
庞大而笨拙
☐糟糕的政策
强制推出
混合参考模型
本书采用的参考模型
Application layer
Transport layer
Network layer
Data Link layer
Physical layer 1
2345
☐每一层都为它的上一层提供服务小结
☐每一层的实现都是独立的
☐OSI七层参考模型
☐TCP/IP四层参考模型
☐本教材使用的参考模型
思考题
☐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上的各层名称是什么?
☐ISO-OSI参考模型上各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TCP/IP参考模型的各层名称和功能分别是什么?
☐试比较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
☐为什么看起来很美的ISO-OSI参考模型没有流行起来?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