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的知识问题

合集下载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知识点+图文解读+练习

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蟋蟀的住宅》知识点+图文解读+练习

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知识点主题思想:本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这个新奇的题目,描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及修建住宅的过程,赞扬了蟋蟀在恶劣条件下吃苦耐劳、不随遇而安的精神。

课内问题:1、课文围绕蟋蟀的住宅讲了哪两方面的内容?答:(l)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2)蟋蟀是如何建造、整修住宅的。

2、用自己的话介绍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

作者是怎样观察的?选址:不肯随遇而安,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朝着阳光的堤岸)动工:大多是在十月挖掘:扒土(前足)→搬土块(钳子)→踏地(后足) →推土、铺土(后腿上的两排锯)整修:一直到冬天作者观察的时间长,且观察得很仔细。

3、为什么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答:(1)蟋蟀的住宅本身是个伟大的工程。

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2)蟋蟀的住宅耗时耗力,从十月一直到冬天,都在建造、整修。

(3)蟋蟀用来修建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样柔弱,那样简单,而修建住宅的工程这么庞大。

从这巨大的反差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蟋蟀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蟋蟀的住宅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答:蟋蟀慎重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

它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5、课文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读下面的片段,想想在表达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不同。

蟋蟀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

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

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

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

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作者把蟋蟀比作(人),把蟋蟀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

这样写的作用是(语言更加形象生动,风趣幽默,更能吸引读者)。

课文主要采用拟人化的写法,本来比较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语言更加风趣幽默,使读者产生亲切之感,引起阅读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太阳》重点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太阳》重点知识点归纳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太阳》知识点总结课文主题:这篇科普短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使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要性,并激起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内问题:1、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答:(1)距离远;(2)体积大;(3)温度高2、太阳对人类有哪些作用?答: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1)太阳给地球带来光明和温暖,没有太阳就没有动植物。

(2)没有太阳,我们就没有吃的穿的,也没有煤炭。

(3)云、雨、雪、风的形成离不开太阳。

(4)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3、课文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主要采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列数字: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作比较、列数字: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举例子、列数字“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作用: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从而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生字组词:抵:抵押抵债抵制抵达将功抵罪氏:氏族姓氏神农氏太史氏摄氏度殖:繁殖养殖生殖殖民主义粮:粮食粮店杂粮干粮弹尽粮绝炭:木炭煤炭挖炭炭火雪中送炭区:山区区别区分办公区开发区杀:杀菌杀敌搏杀杀价杀鸡吓猴菌:细菌菌落杀菌菌种真菌霉菌疗:疗伤治疗疗效疗程刮骨疗毒多音字:切:qiè密切qiē切磋埋:mái埋头mán埋怨形近字:殖(繁殖)植(植物)粮(粮食)浪(海浪)菌(真菌)茵(绿草如茵)词语解释:寸草不生:连一点草都不生长。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题【#六年级# 导语】《在柏林》一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从柏林驶出的一列火车上的故事,平实的语言将老妇人的悲惨遭遇描绘出来,表明侵略战争给被侵略人民造成深重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带来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课文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十四课《在柏林》知识点多音字:数:shǔ数一数shù数学假:jiǎ不假思索jià度假尽①jìn尽头。

②jǐn尽管。

本课读音同①。

假①jiǎ不假思索。

②jià放假。

本课读音同①。

词语解释:沉思:深思。

奇特: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

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也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

造句:他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很令人反感。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假:凭借;依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知识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知识点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知识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欧阳芬课后知识要点练习题一、课程1.(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得定义就是:“课业及其进程。

”广义指所有学科得总与,狭义指一门学科。

(2)一般说来课程至少有两层含义:在广义上,课程指得就是一切有规定数量与内容得工作或学习进程:而在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其基本含义就是学校教学得科目及其进程。

常见得课程定义有六种类型:教学科目、教学活动、预期学习结果、社会文化再生产、社会改造、学习经验。

2.教学一教学就是一种动态得活动过程:教学就是以课程为中介,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或交往得过程;教学将促进教师、学生得共同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得。

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得学科,有其特定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以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得学科。

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就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语文课程与教学得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任务就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在完成认识对象、揭示规律与指导实践得任务过程中,实现改进课程质量、促进有效教学与提升学习结果,使学生获得幸福得学习生活与健康发展得目标。

二、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得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是一门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得学科。

它得发展,始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它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

具体阐述如下:1.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就是指反映到语文教育工作者大脑中得需要探明与解决得语文课程与教学得实际矛盾与理论疑难。

2.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根据问题得归属分类:(1)有语文课程方面得问题,如: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内容语文课程资源,等等:(2)有语文教学方面得问题,如: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等;(3)有侧重理论方面得问题,如:语文课程得性质、语文课程得目标、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等等。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 重视考试分数,忽视语文素养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压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们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导致了对语文的认识变得狭隘,而非全面。

2. 教学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繁杂且琐碎。

教师难以有条不紊地将知识点教给学生,也难以在课堂上有时间对不同知识点有系统性的讲解和运用。

学生可能会失去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认识,而只是零零散散地学习了一些片段知识。

3. 教师教育水平不够,教学方法陈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水平不够,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而现行的教学方法也可能较为陈旧,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对策建议1. 调整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应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表达、语言理解等方面。

2. 简化教学内容,强化系统性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适度简化,突出重点,保持系统性。

教师应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

而且,也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联系,使学生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意义。

3. 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新课程相关政策、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 注重科技融合,创新教学手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新改版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含问答题)

新改版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含问答题)

新改版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含
问答题)
一、识字篇
1.《阅读》课篇
1.1 常用词语
- 大雁
- 祖先
- 山岗
- 炊烟
- 石壁
- 朝阳
- 悠然
1.2 识字笔顺
- 鸭:横、撇、捺、提、竖、横
- 船:横、撇、提、撇、横、乜2.《识字》课篇
2.1 常用词语
- 暂住
- 铜钹
- 稀饭
- 泥鳅
- 金丝燕
- 安逸
- 典雅
2.2 识字笔顺
- 这:横、竖、撇、提
- 那:横、竖、撇、竖、捺
3.《词语》课篇
3.1 常用词语
- 袋鼠
- 刺猬
- 南瓜
- 稻草人
- 唐砖
- 石馒头
- 笛子
3.2 词语造句
- 绿色的草原上,一只袋鼠在蹦跳着。

- 听!那是美妙的笛子声。

- 我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圆。

二、语文常识篇
1.《阅读》课篇
1.1 课文理解
- 《大雁》,提出了什么寓意?
- 文中的“祖先”指的是什么?
1.2 作文
- 仿写《大雁》,写一篇关于爱国的文章。

2.《阅读》课篇
2.1 课文理解
- 《小狗探险记》,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 文中的“幽深”的河指的是哪条河?
2.2 作文
- 写一篇寓言故事,表达爱与宽容的思想。

以上就是新改版语文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和问答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

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简析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知识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课程。

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制约着教师的教学水平。

本文将从学生学习习惯、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等方面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问题进行简析,以期引起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找出问题所在,寻找解决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学生学习习惯问题1. 不重视语文课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更喜欢在网络上观看视频、玩游戏,而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语文。

这导致很多学生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堂上学习不认真,作业完成不及时。

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习兴趣。

2. 不善于思考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缺乏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能力,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授课。

这样造成了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匮乏,影响了他们的语文学习。

3. 对语文知识理解不深很多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愿意花时间去深入理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解决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重视语文课程的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发表观点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而不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点。

学生们也要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来。

二、教师教学方法问题1. 单一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采用讲授和问答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其他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够主动,课堂氛围显得单调。

2. 教学内容过于枯燥很多教师将语文课上的知识点单独列出来,并打成ppt直接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吸引力,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3. 对学生差异性的认识不够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提高。

解决方法:教师应该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多种方式地学习知识。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注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无法提高、课程内容单调乏味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较低,这是导致他们难以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

具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 课程的内容缺乏趣味性。

传统的教材内容过于单一、生硬,甚至存在抄袭、泛滥等问题,难以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方式单一。

教师的讲授方式也比较单一,缺乏创造性。

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3. 家庭环境因素。

不少家长往往只是把孩子的未来与成绩挂钩,对于语文学习没有了解、没有重视,甚至有些家长感到无趣。

解决方案:1. 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要创新教材,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有效、创新的设计,增加趣味性和启发性。

2. 创造轻松、互动的教学方式。

让语文教学变得轻松、有趣,充满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采用讨论、游戏等方式。

3. 引导家长重视语文学习。

可以组织对家长进行教育,让家长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家长起到了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

二、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提高的原因尽管有些家长和老师付出大量的努力,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依然难以提高,原因在于以下几点:1. 对于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一些学生虽然记得住课本中的知识点,但是往往无法灵活运用,也就很难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2. 对于学习方法的选择不够合理。

有些学生虽然每天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但是由于方法不正确、效果就差了很多。

3. 学生自学力还不够强大。

没能够很好地发掘自己的语文潜力,不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对于课堂中未掌握的知识点,自行查找资料、练习的能力往往较差。

1. 注重语言实践性。

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

2022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理论测试1(含答案)

2022版新课程标准(语文)理论测试1(含答案)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理论知识测试题1(含答案)教师姓名:_______ 得分(共100分):_______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40分)1.________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________、________课程。

________与________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其课时量占到课时总量的__________。

(填百分比)4.新课程标准增强了课程实施的________和________,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5.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____________和学习状况,注重考察学生的____________能力、思维过程、审美情趣和价值立场,关注学生____________和学习进步。

6.________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________的集中体现。

7.语言是重要的________工具和________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________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

8.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应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学习设计。

二、选择题。

(每题2分,共32分)1.下列属于文化自信的认知范畴的是()。

(多选)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②热爱中华文化。

③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④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是()的具体要求。

A.第一学段B.第二学段C.第三学段D.第四学段3.第二学段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万字。

A.5B.10C.40D.1004.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时,每分钟不少于()字。

A500 B.200 C.300 D.4005.下列几项作品不能反映优秀革命文化的是()。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语文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缺乏互动性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缺乏充分的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主要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而学生只需被动接受。

这种模式导致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足,影响了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引入一系列互动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者辩论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思考。

通过与同伴进行互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并且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重视阅读而忽视写作的问题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中,过于注重阅读而忽视写作是另一个主要问题。

阅读是理解语言文字内涵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仅仅停留在阅读理解层面无法培养出优秀的语文能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在语文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通过让学生进行各种写作练习,如作文、古文改编、对话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写作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问题并加以改善。

三、缺乏跨学科融合的问题另一个存在于语文课堂中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跨学科融合。

语文不仅仅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联。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难以将语文与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跨学科项目或者任务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例如,在历史课上进行读史资料或者撰写历史人物传记;在科技类课程中进行相关文章阅读和书面表达等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创造力。

四、缺乏情感教育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缺乏情感教育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灌输,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与人文关怀。

这导致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和热情降低,无法真正领悟到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美。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有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有答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有答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夜间飞行的秘密》知识点总结、同步练习(有答案)【知识点】01、我会写达dá(到达、达成、通达)蚊wén(蚊子、蚊香、蚊帐)即jí(即使、即刻、即日)科kē(科学、科技、科目)横héng(纵横、横行霸道、横冲直撞)竖shù(竖起、横竖、竖立)绳shéng(绳索、缆绳、跳绳)系jì(系上、系扣、系鞋带)蝇yíng(苍蝇、蝇子、果蝇)证zhèng(证明、证据、证人)研yán(研究、钻研、研读)究jiū(究竟、终究、深究)驾jià(驾驶、驾车、驾临)驶shǐ(驶向、驶入、行驶)02、我会认蝙biān(蝙蝠)蝠fú(黑蝙蝠)启qǐ(启发、启示、启蒙)锐ruì(锐角、锐利、精锐)铛dāng(铃铛、铛铛、锒铛入狱)障zhàng(障碍、故障、一叶障目)荧yíng(荧屏、荧光、萤火虫)屏píng(屏障、屏幕、屏风)03、多音字系jì(系鞋带)xì(关系)行xíng(飞行)háng(银行)04、近义词启示一一启发灵巧一一灵活敏锐一一敏捷研究一一探究模仿一一仿照秘密一一奥秘05、反义词清楚一一模糊灵巧一一笨拙敏锐一一迟钝安全一一危险秘密一一公开横七竖八一一整整齐齐06、理解词语启示:通过启发提示而领悟的道理。

漆黑:非常黑;很暗。

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

探路:事先探察道路情况。

横七竖八:形容纵横杂乱。

超声波:超过人能听到的最高频(20000赫)的声波。

07、句子解析1.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关联词“即使……也……”看出蝙蝠夜间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

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引出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2023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八年级上册语文

2023新课程问题解决导学方案八年级上册语文

导学方案一、整体目标1. 解决2023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二、问题分析2. 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内容教学不够贴近实际、知识点承接不顺畅、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方面。

三、解决对策3.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对策:(一)内容教学贴近实际4.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语文之美。

5. 结合社会热点、时事新闻等实际情境,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知识点承接顺畅6. 建立完善的知识框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清晰的概念。

7. 设计串连性强的教学内容,使知识点之间能够自然衔接。

(三)学生学习兴趣不高8.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9.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音频、视瓶等,增加课堂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实施方案10. 在实施解决对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教学资源支持11. 整合教学资源,如课件、教辅读物等,提供给教师,以支持教学实施。

12. 鼓励教师利用互联网资源,如上线课程、网络教学评台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二)教师专业发展13.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14. 搭建教师交流评台,让教师们共享教学心得和经验,促进教学相互促进。

(三)学生学习指导15. 针对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学校应加强学生学习指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6. 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语文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效果评估17. 在实施解决对策后,应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

18.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六、总结19. 通过本导学方案的实施,相信2023新课程下八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将会有明显提高。

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语文课作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母语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思维能力、提升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知识内涵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点,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师角色、学生参与度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过于注重知识应试性和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了对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材内容缺乏针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案例分析,无法与学生个体经验产生联系,使得教学缺乏深度与广度。

2. 教师角色过于主导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过于主导和单向传递知识的角色。

他们往往是课堂上唯一发言人,在大量时间里进行讲解和答疑,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这种单一模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真实感受和表达需求。

3. 学生参与度不高很多语文课堂缺乏互动和合作探究的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中难以展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过多注重知识输入而忽视对知识输出的要求,导致学生思维迟钝、口头表达不流畅。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记住教科书内容,而无法真正理解和应用。

4. 评价体系偏向应试当前语文考试过于注重答题技巧与规范化标准,评价体系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需求。

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因为时间有限及标准化要求,教师通常只给出模板答案,并缺乏具体指导性意见。

这样规范化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成长。

二、改进语文课堂的途径1. 优化教育内容设计制定更加注重实际问题和案例分析的教育内容,使语文知识有机融合于学生日常生活中。

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形成综合素养。

2. 转变教师角色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向引导者和促进者。

鼓励多种授课方式,如小组讨论、社会实践等交互式的教育活动。

倡导积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有效激发其主体性。

小学三年级语文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常见问题解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常见问题解答一、什么是课文?课文是指教材中的文章或篇章,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材料。

课文以优秀的作品为主,通过阅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能力,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二、为什么要读课文?读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

通过读课文,学生可以学到语言表达的技巧和美感,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同时,课文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思想,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三、如何读好课文?要读好课文,首先要理解课文的内容。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借助词典、请教老师等方式来确保理解课文的意思。

其次,要注重语调和语气的把握,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此外,还应注意课文的结构和篇章特点,分析课文的结构组织和语言运用等。

四、如何背诵课文?背诵课文是巩固记忆、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

背诵课文可以通过分段背诵、分段合并等方法来进行。

首先,可以将整篇课文分段背诵,理解每一段的内容;然后,将各段逐步合并,直到能够流利背诵整篇课文为止。

五、如何提高作文水平?作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

要提高作文水平,首先要多读好的作文,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和写作结构。

其次,要多写作文,通过不断练习来积累写作经验和提高写作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语法和标点的正确使用,提升作文的语言水平。

六、如何记好生字?记好生字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记好生字:首先,要有系统的学习计划,每天规定一定的生字量,并进行反复复习。

其次,可以通过写字、默写、造句等方式来加深记忆。

此外,还可以利用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拆字记忆等方法来记忆生字。

七、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注重阅读的纵深,即深入理解文中的细节和蕴含的意思。

同时,也要注重阅读的广度,多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培养对不同领域的理解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问、总结、思维导图等方式,加强对文章的思考和分析。

关于全国语文知识竞赛的课内内容

关于全国语文知识竞赛的课内内容

关于全国语文知识竞赛的课内内容牛刀小试,抢答题规则:这一轮是抢答题。

各组起始分是100分。

主持人读题,读完时屏幕显示题目,主持人喊:开始时,答题,违反规则抢答扣10分。

回答正确得10分;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扣10分,同时题目转由现场观众作答,回答正确发纪念品。

1、乐府双璧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请你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

(《孔雀东南飞》《木兰诗》)2、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多产诗人,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是谁?(陆游)3、被公布于咸阳市门,增损一字者即赏之千金的是什么书?(《吕氏春秋》)4、中国史书“前四史”指的是哪四部书?(《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5、科举时代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和第三名分别称为什么?(榜眼探花)6、在古代,称对方老师为令师,自己老师为什么?称自己学生为门人, 那么称对方学生为什么?(业师高足)7、蒲松龄有一名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请接下联。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8、(《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集中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它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是哪三种?(赋、比、兴)9、《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o 请问,“四库”是什么意思。

(经、史、子、集)10、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以及纪君祥的哪部悲剧?(《赵氏孤儿》)11、中国书法是一门艺术,请问“书法四体”是哪四种字体?(正、草、隶、篆)12、历史曾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出现在哪一座古代书院?(明朝顾宪成在无锡创办的东林书院)13、请说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14、世界文学画廊中有四大吝啬鬼,有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请问另外两个是谁?(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果戈里泼留希金)15、“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是哪部名著的开头?(《安娜•卡列尼娜》)16、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巨匠都是谁?(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F面有四个题目,请你在我的描述中说出这个作家或作品的名字。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五篇范例)第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及怪现象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出现繁荣而热闹的景象,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可是,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式化《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以往被动的、单向的教学方式。

虽然现今语文课堂教学,学生活动起来了,积极性和求知欲提高了,但是在合作和活动的背后隐藏着浮躁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没有被真正调动起来。

教师动不动就让学生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学习,随意性太强。

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缺少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不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

只注重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问题。

在交流学习心得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个别学生的合作学习,没有顾及大部分学生的感受。

因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放任自流,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语文课变为“表演”新课程改革,教师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课堂教学由过去的填鸭式灌输转变为热闹非凡的“表演”课。

语文课上又唱又跳,又写又画,好象学生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得到了发展。

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只是停留在语文的表面,没有深入到语文的本质,导致语文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表演”式的课堂,表面上是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刻意追求课堂的热闹,可是,学生从课堂上收获甚少。

三、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抽象情景形象地展现出来,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文内容中来。

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场所。

然而,在讨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学生表达困难、参与度低、讨论内容不深入等。

本文将探讨语文课堂讨论中的常见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学生表达困难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表达困难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或缺乏自信而羞于发言,导致讨论参与度低下,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解决方法:1. 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自在,鼓励他们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和鼓励,鼓励他们勇敢地参与讨论,并在表达有困难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

3. 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表达机会,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克服表达困难。

二、参与度低的问题在语文课堂的讨论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现出参与度低,缺乏积极性,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

解决方法: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望,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可以为讨论提供新的视角,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回应。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发言,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三、讨论内容不深入的问题在语文课堂中,有时候学生的讨论内容可能比较浅表,缺乏深入思考和探究。

解决方法:1. 鼓励学生提供论据和证据:教师在引导讨论时,可以鼓励学生提供具体的论据和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2. 教授讨论技巧和方法: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教授学生一些讨论技巧和方法,如提问技巧、归纳总结等,帮助学生提高讨论的深度和广度。

六上语文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及练习题

六上语文第2课《丁香结》知识点及练习题

2.《丁香结》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

二、生字组词缀:zhuì(点缀、连缀、后缀)幽:yōu(幽雅、幽静、幽美)雅:yǎ(雅致、雅观、雅俗共赏)案:àn(书案、教案、图案)拙:zhuó(手拙、笨拙、拙见)薄:bó(淡薄、单薄、厚积薄发)妩:wǔ(妩媚、妩媚多姿)媚:mèi(明媚、媚俗、千娇百媚)糊:hú(模糊、糊窗户、稀里糊涂)苞:bāo(花苞、苞蕾、含苞待放)襟:jīn(衣襟、前襟、大襟)恍:huǎng(恍然、恍惚、恍然大悟)怨:yuàn(抱怨、怨恨、任劳任怨)三、多音字糊:hú(糊涂) hù(糊弄)担:dān(担当) dàn(担子)薄:báo(薄片) bó(单薄) bò(薄荷)四、近义词茂盛——茂密格外——分外仔细——认真分辨——辨别梦想——理想确实——的确五、反义词茂盛——稀疏仔细——马虎笨拙——灵巧平淡无味——有滋有味六、理解词语朦胧:不清楚;模糊。

幽雅:幽静而雅致。

参差:不整齐,不一致。

窥着: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潇洒: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无拘束的,不矫揉造作。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愁怨:忧愁怨恨。

七、词语拓展描写“颜色”的词语: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万紫千红绿草如茵、黑白分明、五彩斑斓、花红柳绿绚丽多彩、姹紫嫣红、青红皂白、灯红酒绿八、句子解析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这段话主要写了丁香花的颜色、气味。

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它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缺失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缺失问题的思考

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李志英(),女,江西临川人,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与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12月第30卷 专辑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Hu manities &Soc i a l Sc iences )Dec.2008Vol 130 Spec ial sec .对当前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知识”缺失问题的思考李志英(江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22)摘 要:新课程改革自启动以来,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我们固然无法抹煞,但是课程标准中缺失课程内容(语文知识)这一问题也逐渐成为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者面前不可忽视的难题,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对“语文知识”进行重新反思。

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主要问题出在内容上,亦即出现在“语文知识”上。

关键词:语文知识; 缺失; 反思; 探讨中图分类号:G 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219(2008)专辑-0324-02 2001年开始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改革,迄今已有7个年头了,综观这些年的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不难发现,在看似一派生机,如火如荼的现象后面,却隐藏着不少令人忧心的问题:热闹、自主、合作、探究背后隐藏着的放任、随意、浮躁;“淡化语文知识”后的语文教学,非但没有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事实上,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以往反而呈整体下滑的趋势。

围绕这一问题,本文试图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语文知识”何故遭遇淡化?2001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同时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专门条目。

语文知识从昔日的“声名显赫”变成了今日的“风光不再”。

然语文知识何故“突”遭如此“冷遇”?查其原因,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点:首先,传统的语文知识是平面的、单一的、静止的知识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的“语文知识”问题——兼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李海林徐江同志的《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5、9)以十分激烈的方式提出了“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

这里所谓“该教的”、“不该教的”,其实说的都是“语文知识”。

徐江同志的这篇文章,就是从“教学效果”这样一个角度对“中学语文知识教学”提出的深刻反思和尝试性的建构。

它的价值,并不仅仅在几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上,而是通过具体的课文教学的讨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即:语文教学要不要教知识、教什么知识的问题。

谨慎地说,徐江同志的这篇文章,也许可以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关于“知识问题”的一次重新觉醒的标志,或预示。

其中所蕴涵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下去。

对于这样一篇文章,着眼于作者在措词上的“偏颇”,态度上的“过激”,甚至作者的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而不顾及文章本身的理论内涵,这可能不是讨论问题的正道,对语文教学改革也毫无益处。

一、我们需要什么知识:语文课中的知识类型我们有两个问题:一是知识到底在语文教学中占据一个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二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我们期望它发挥的作用。

这两个问题是纠缠在一起的。

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性质的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差别的。

过去我们关于语文知识的许多讨论,都是在没有区别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的前提下展开的,许多讨论没有能切中要害,甚至不得要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是针对特定的知识类型而言的,它们的立论都可以找到“例外”甚至反证,因而缺乏立论必须具备的周延性,其科学性和说服力都大打折扣。

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迫切需要引入“知识类型”概念,在“知识类型”的理论视野里,过去抽象的、含混的“知识问题”似乎变得清晰了,变得一目了然了。

1、过去关于语文知识类型的探讨关于语文知识,过去有一个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

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老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的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

一方面,没有关于“为什么要有”的论证,例如为什么要有“篇”、又什么要有“逻”,“篇”的知识、“逻”的知识对语文教学有着什么意义,起着什么作用,并没有具体的讨论。

另一方面,这八个方面的知识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如何组合在一起,这些问题,“八字宪法”既没有讨论,从它们的内涵中也看不到有这种关系的可能。

显然,“八字宪法”并不是关于“语文知识”的系统的表达,它实际上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实际上教到的知识的混合,它们没有为解决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提供什么线索。

大概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系统归纳“语文知识”,其成果是所谓“三大学科”:语言学知识系统、文学知识系统和文章学知识系统。

这种归纳的影响很大,在一些研究者的论著中,开始把语言学、文学和文章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三大基础学科来讨论,有些高等师范院校的中文系,也开始依据这种认识构建由语言学系列、文学系列和文章学系列组成的课程体系。

但是,这种理论仍然没有解决“为什么要有”的论证,仍然没有解决“它们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语文知识”的问题。

语言学知识、文学知识、文章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它们是三条线,是分离的。

它们如何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知识构成”,也没有人讨论过。

而且还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并不所有语言学知识都进入语文教学,并不是所有文学知识都要在语文课里教,并不是所有文章学知识对语文教学都有用,那么,这“三大学科”哪些知识属于语文课里要教的知识,要用到的知识,哪些不属于,这个问题“三大学科”的理论根本没有涉及到,也无法解释清楚。

2、关于语文知识类型的新探索最近几年,语文知识问题重新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

从目前发表的一些文章来看,可以说初步形成了一次新的讨论。

这一次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是在继承了前几次关于语文知识问题讨论成果的基础上的深化与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识类型”的概念,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知识类型认识,从而获得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①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人们对事物的状态、内容、性质等的反映。

例如,关于什么是比喻的知识,关于什么是举例论证的知识,关于什么是疑问句的知识等。

陈述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有限的。

第一,它是把事物当作客观对象来认识,而语言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客观事物;第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一种实践能力,是一种“做事”的能力,而主要不是一种“认知”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认识语言,而是运用语言,不是培养“谈论语言”的人,而是“运用语言”的人。

陈述性知识告诉学生“比喻”是什么,但掌握了“比喻是什么”这一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打比方”这一实践能力,掌握了“疑问句”的知识并不一定就会“提问”,同样,知道了什么是“举例论证”并不意味着同时也就会用“举例”来论证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怎么做”的知识,它是人们关于活动的过程和步骤的认识。

例如,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要运用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我们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领,我们在议论文中通过举例可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

这些知识,就是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对语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它直接作用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然而,这种类型的知识也是我们现在最缺乏的,甚至几乎没有。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学习策略的知识,即如何确定“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

它的特点是“反思性”和“元认知”。

对策略性知识的掌握,其标志是:明确认识自己面临的学习任务;知道自己目前学习所达到的程度;能调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能进行监控、反省和调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当然不是绝对不需要一点陈述性知识,但可以肯定地说,不应该以陈述性知识为主体。

过去,我们理解的知识就是陈述性知识,除陈述性知识之外我们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知识,所以要么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目标出发,彻底否定语文知识的教学,要么从学校教育和课程内容的特点出发,将陈述性知识教学提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

实际上,一方面,否定陈述性知识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们所需要的知识,也主要不是陈述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应该成为语文知识教学的主体。

而策略性知识,则是知识教学的最高境界,一方面需要,另一方面,也只在较高学习层次和学习境界才需要。

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时机和场合是决定策略性知识教学能否实现其目标的关键。

从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看,陈述性知识在学生的“前面”,程序性知识在学生的“外面”,策略性知识在学生的“后面”。

摆在“前面”的东西最容易看见,但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处在“外面”的东西很难轻易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可能是起关键作用的;而在“后面”的东西,在最深刻的意义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它摆上“台面”。

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原理知识②这是着眼于知识体系的一种知识分类。

加涅认为,知识体系的结构象一个“金字塔”,塔底就是由这些大量的事实、现象构成,中层则是由对这些事实、现象的解释和定义构成,而最上层,则是根据那些“解释”确定的一些“行事规则”。

根据加涅关于知识体系的理论,可以把语文知识分为“现象知识”、“概念知识”和“原理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所谓“现象知识”就是对语料的掌握,包括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常用修辞等。

这里所谓掌握,就是熟悉。

语文课是以“现象知识”为教学内容主体的课程,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这么多课文,目的就在掌握“语文现象知识”。

所谓概念知识就是对“现象知识”加以解说和命题的知识,它一般用概念来表达。

在语文教学,这些知识本身没有目的意义,它要么是帮助学生理解“现象知识”,要么是为形成原理知识作准备。

在第一种情况下,它只起到辅助作用,在第二种情况下,它甚至根本就不需要进入语文教学的实际过程,而只是为那些研究人员掌握即可。

原理知识属于“如何做才正确”的知识,所以也可叫“规则知识”。

它是对人的行为方式的描述与规范,在人们的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这些知识是可迁移的,利用这些知识可以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关于如何运用“指示语”的知识,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语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经出现的语句,从而使语句更为简洁,使文意更为连贯,语意重心更为突出”的行为规则,掌握这一知识,则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写作中实现语意连贯。

从数量上来说,语文教学大量需要的是“现象知识”,需要精细掌握的是“原理知识”,而对“概念知识”,则“少知、粗知”。

无意识知识言述性的知识③所谓无意识知识,也称之为缄默知识,这种知识的特点是“知道,但说不出”,即直觉状态的知识。

最典型的语文无意识知识,即语感。

语感的特点就是“知道,但说不出”,我们读一篇文章,一读就通,一读就懂,但是如何读懂的,读通的,说不出来。

这一特定决定了无意识知识特别适用于“从事一种行为”,即活动。

言述性知识,即可以说出来的知识,也称之为外显知识。

它的特点是“知道,而且可以说出来”,这是一种明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知识。

例如“语体是一种言语行为方式”,“说话必须根据场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明晰地传达”是它最大的优势。

言述性知识是以无意识知识为前提的,言述性知识是对无意识知识的概括和表达。

从理论上来讲,所有的无意识知识都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也就是说,所有的无意识知识都可以向言述性知识转化。

但是,这种转化对研究语言是有意义的,对从事一种言语行为,却不一定都是有意义的。

因为在某些时候,熟练地从事一种行为必须依赖无意识知识,“有意识的知识”的参与反而会起干扰作用。

那么,在什么时候,我们需要言述性知识呢?波兰尼告诉我们,就是在“批判性思考”的时候,即对言语对象作“批判性”“反思性”阅读的时候。

什么时候我们需要无意识知识呢?也是波兰尼告诉我们,就是在“控制住至今尚未探明的领域”时,也就是要“创造”新的知识的时候。

二、知识在语文课中作什么用:知识作用的途径与方式知识是分为不同类型的,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是辅助性的,有些是必要条件性的,有些甚至是充分条件性的,有的是教师在课堂里教的知识,有的是学生学的知识,有的属于教学目的范畴里的知识,有的则属于教学内容范畴里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知识,有的是作为教学工具的知识。

这些知识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它们对语文教学的意义也是有区别的,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因此,我们不同笼统地来谈语文教学的知识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分清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它们的内涵和特点后,我们就获得了这些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的具体途径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