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use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
![use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0577ce6137ee06eff91817.png)
课题 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班级姓名合作小组大家都知道,我们平常吃的蔬菜中的纤维素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植物的根、茎、叶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却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这是因为土壤中某些微生物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得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弃废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种类众多的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在本课题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分离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一)读课本“基础知识”部分,回答:1、简述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在生物圈中的的分布;纤维素酶的组成,作用分别是什么?2、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纤维素酶的作用?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应如何处理?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什么?此方法的原理是什么?(二)读课本“实验设计与操作提示”部分,回答:1、请写出该实验的实验流程。
思考: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2、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有哪些?3、土壤取样方法有哪几种?并思考P28旁栏思考题2、3。
4、选择培养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进行操作?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5、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几种?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染色法优点缺点方法一方法二(三):课题延伸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四)知识补充: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二者的区别选择培养基是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当需要酵母菌和霉菌时,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以抑制细菌、放线菌的生长,从而分离到酵母菌和霉菌。
又如,在培养基中加入高浓度的食盐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但不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从而可以将该菌分离出来。
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制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历案-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ec13198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b9.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我们将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特别是分解纤维素的能力,以及如何从环境中分离这些微生物。
二、学习目标1. 掌握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特性。
2. 了解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 能够独立进行微生物的初步分离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三、评价任务1.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分解纤维素微生物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和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 实验记录与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实验报告是否条理清晰、数据准确。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纤维素分解的实例(如树叶的腐烂),引出微生物在分解纤维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简要介绍微生物分离的背景知识。
2. 理论知识学习讲解分解纤维素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特性,包括其种类、生活习性、对环境的影响等。
同时,介绍微生物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培养基的配制、涂布平板法等。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包括无菌操作技巧、培养基的制备和接种等,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操作规范。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微生物的初步分离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讨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五、检测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学生需根据实验过程和结果,撰写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2. 复习理论知识:学生需复习本课所学的理论知识,完成相关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内容:提前预习下一课的内容,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最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
![最新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c5e875650e52ea551898f5.png)
§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班级:高二()班姓名:【学习目标】1.简述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
2.知道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了解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操作要领。
3.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讨论其应用价值。
【自主预习】一、纤维素酶及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①基本组成单位:_______。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___________等器官的细胞壁。
(2)纤维素酶。
①组成:是一种_____酶,至少包括三种酶,即_______、C X酶、___________。
②作用: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_____________。
①方法一:先培养_______,再加入_______进行颜色反应。
②方法二:在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
(2)原理:纤维素+刚果红→_____复合物↓_____________纤维二糖和葡萄糖,不能和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的透明圈二、尝试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1.实验步骤、主要目的及注意事项:实验步骤主要目的注意事项土壤取样获得含纤维素分解菌的土壤从富含_______的环境中取样选择培养使_____________大量增殖利用富含纤维素的液体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梯度稀释与__________ 使纤维素分解菌分散开,以便能够得到___________稀释倍数足够大(依次稀释104~106倍)鉴别培养使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利用_____________进行染色挑选菌落获得纤维素分解菌选择_________的菌落挑取2.菌种的进一步鉴定:(1)鉴定原理:为确定透明圈内的菌落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_________的实验。
(2)发酵方法:有_____发酵和_____发酵两种。
(3)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_____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_______进行定量的测定。
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土壤中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fd88cc0c22590103029d09.png)
典
例
分
析
典
例
分
析
►类型一 两种刚果红染色法比较
比较
项目
操作方法
优点
缺点
方
法
一
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即在长出菌落的培养基上,覆盖质量浓度为1 mg/mL的CR溶液,10~15 min后,倒去CR溶液,加入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的NaCl溶液,15 min后倒掉NaCl溶液。此时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就会出现透明圈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________,第三种酶将________分解成葡萄糖。
[想一想]构成纤维素和纤维素酶的单体分别是什么?
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法。该方法可以通过________反应直接筛选。
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操作繁琐;刚果红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
方
法
二
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即配制质量浓度为10 mg/mL的CR溶液,灭菌后,按照每200 mL培养基加入1 mL的比例加入CR溶液,混匀后倒平板。等培养基长出菌落后,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就会出现明显的透明圈
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
2.选择培养
(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________,以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操作方法:称取土样20 g,在无菌条件下加入装有30 mL培养基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________上,在一定温度下振荡培养1~2 d,直至培养液变________。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
![人教版生物选修一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导学案设计答案不全](https://img.taocdn.com/s3/m/e052168490c69ec3d4bb7575.png)
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一、课题背景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产生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二而要研究这些微生物,首先要将它们从土壤中众多微生物中分离出来。
二、学习目标1、1.知道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初步掌握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方法三、自主学习1.纤维素酶有哪些组分?分别发挥什么作用?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所使用的培养基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功能上看,这种培养基称为_____培养基。
3.有什么办法可以鉴别培养基中含纤维素分解菌?此方法的原理是?4.分离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实验流程?四、小组讨论完成P28、29页旁栏思考题。
五、反馈精讲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纤维素酶。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葡萄糖。
3、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原理:4、实验设计与操作(一)土壤取样;(二)选择培养;(三)梯度稀释;(四)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五)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5、旁栏思考题(1).本实验的流程与课题2中的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提示:本实验流程与课题2的流程的区别如下:课题2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惟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
本课题通过选择培养,使纤维素分解菌得到增殖后,再将菌液涂布在选择培养基上。
其他步骤基本一致。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答: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环境对生物具有选择作用,只有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环境中纤维素分解菌的含量才会高于其它普通环境,从而提高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8a742bed630b1c59eeb56d.png)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学习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学习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预习指导】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教辅资料、交流,初步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P27“课题背景”和“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是一种由 首尾相连而成的 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 。
2、 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 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3、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min 内转化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4、P27小实验:通过设置对照实验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
分析课本是如何设置对照的?活动2:阅读P28“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
该方法可以通过 反应直接筛选。
2、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 ,当纤维素被 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 为中心的 ,我们可以通过是否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流程图:活动3:阅读资料一 “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土壤取样: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
若找不到合适环境,可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思考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思考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活动4: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回答下列问题: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操作方法: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 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上,在一定温度下 1~2d,直至培养液变浑浊,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aa1e8951e79b89680226e9.png)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习导航】:1.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1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首尾相连而成的 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 。
延伸:草食性动物是怎样消化食物中纤维素的?1.2 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 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思考1〗实验分析:P27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思考2〗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 ℃,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 min 内转化 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活动2: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1.3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
该方法可以通过 反应直接筛选。
2.4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 ,当纤维素被 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 为中心的 ,我们可以通过是否 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设计活动3:完成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思考3〗实验流程中“选择培养”的培养基类型是什么?该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思考4〗本实验流程与尿素分解菌的分离实验流程有哪些异同?活动4: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2.1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
2.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2.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活动5: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2.4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原因是 。
2.5培养基选择作用机制是 。
2. 6若设置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的作用,应控制的变量是 。
活动5:阅读资料三“刚果红染色法”,填表比较两种染色法的各自的优缺点:3.结果分析与评价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3.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3.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 ___ 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设计: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答案不全
![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设计:专题2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答案不全](https://img.taocdn.com/s3/m/9ac5f3670066f5335a812160.png)
中学高效课堂高二生物选修1导学案课题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备课时间授课时间编号备课教师备课组长课型学习目标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德育渗透通过本节学习,了解和掌握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所以要认真学好生物知识。
学习重点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和选择培养基的配制。
学习难点对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原理的理解源学法指导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教辅资料、交流,完成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内容。
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内容教师活动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阅读教材P27“课题背景”和“纤维素与纤维素酶”,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酶。
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
正是在这三种酶的协同作用下,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探究1】实验分析:P27的小实验是如何构成对照的?3.阅读“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该方法可以通过反应直接筛选。
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当纤维素被 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为中心的,我们可以通过是否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实验设计1.根据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探究2】实验流程中“选择培养”的培养基类型是什么?该培养的目的是什么?2.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的环境中。
【探究3】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探究4】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3.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培养基,原因是。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doc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c329995f46527d3250ce0ba.png)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诱思】1.纤维素是__________ 类物质,_________ 是口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__ 、 ______ 和前两种嗨使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正是在这三种酚的I办同作川下,纤维素最终被水解成衙萄糖,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同样,也可以为人类所利用。
3.在做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的实验过程屮,如果没有摇床,可以采用何种方法代替?4.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______________ 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 ___________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
5.在土壤中収样的方法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5.____________________ 刚果红是一种,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思考:①怎样利用刚果红的这一特点來筛选纤维素分解菌?②利用刚果红染色的方法有几种?各口的优缺点是什么?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图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____________ -梯度稀释 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思考:(1)此流程图与样品的稀释和稀释液的取样培养流程图有何界同?⑵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屮寻找纤维素分解菌?⑶将滤纸埋在土壤中冇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疑难点拨】1.分离分解纤维索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与稀释液的取样培养流程图冇何异同?它们的区别是:稀释液的取样流程图是将土样制成的菌悬液直接涂布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性培养基上,直接分离得到菌落。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373cc32a31126edb6f1a1049.png)
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 P27-30,完成自主预习有关
题目。2、将预习时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纠错。
自主学习:
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 1.纤维素:纤维素是一种由 是含量最丰富的 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 还有水溶性的 2.纤维素酶:是一种 前两种酶能使纤维素分解成 成 。
一、实验设计过程 1.根据实验方案流程图,讨论回答问题:
【探究 1】实验流程中“选择培养”的培养基类型是什么?该培养的目的是 什么?
2.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 ,回答下列问题: 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 的环境中。
【探究 2】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
【探究 3】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
方法二
5.结果分析与评价 阅读“课题延伸” ,回答: 1 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 素酶的发酵方法有 发酵和 发酵。 实验,纤维
2 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 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作业检测: 1.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有选择作用,原因在于有( A.NaNO3 B.KCl C.酵母膏 ) ) D.纤维素粉
【探究 6】怎样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
【探究 7】为什么选择培养能够“浓缩”所需的微生物?
4.阅读教材 P29 “资料三刚果红染色法”,填表比较两种染色法的各自的 优缺点: 染色法 方法一 优点 颜色反应基本上 是 操作简便 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 的作用 缺点 操作繁琐, 发生混杂 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也产生模糊透明 圈,有些微生物能降解色素,形成明 显的透明圈。 会使菌落之间
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 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d31f9d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47.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案教案: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一、教学目标:1.了解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2.了解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原理;3.学会利用分离培养方法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2.利用分离培养方法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实验室用具和试剂,纤维素样本;2.学生准备:化验器皿,培养基,显微镜。
四、教学过程:1.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介绍(20分钟)a.纤维素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聚物;b.纤维素的结构中含有大量的氢键和范德瓦尔斯力,致使其分子链结构较为稳定;c.由于纤维素结构的特殊性,普通的生物酶无法有效分解。
2.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30分钟)a.介绍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纤维素分解菌;b.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分为一般性纤维素分解菌和专一性纤维素分解菌;c.纤维素分解菌通过产生纤维素酶来分解纤维素,将其降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
3.利用分离培养方法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40分钟)a.收集纤维素样本,如植物残渣等;b.将纤维素样本放入无菌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c.用无菌吸管或棉签取一些样本,涂抹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平板上;d.使用稀释涂布法将样本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平板上,避免菌落产生重叠;e.将培养基平板密封,放在适当的温度下培养;f.观察培养基平板上的菌落形成情况,挑选纤维素分解效果显著的菌落进行分离培养;g.将菌落提取至新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并观察菌株的生长情况;h.使用显微镜观察菌株的形态特征。
4.总结与评价(10分钟)a.总结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b.总结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的原理;c.总结分离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方法。
五、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纤维素分解菌的应用领域;2.鼓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挖掘更多与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相关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强调了纤维素的组成和结构以及纤维素分解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导学案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b2d98684868762caaed5df.png)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编制人:张勇强审核人:高二生物组使用时间:2015年1月班级:组别:姓名:____【学习目标】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掌握从土壤中分离出纤维素的微生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一、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的化学组成:三种元素,是一种糖。
纤维素的分布: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的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酶、酶酶,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纤维二糖分解成。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筛选方法:染色法。
该方法可以通过反应直接筛选。
2.筛选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______________形成___________,但并不和_______________发生这种反应,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培养基中出现以为中心的,我们可以通过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三、试验设计1、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题延伸(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所产生的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合作探究】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3、阅读教材P29“资料二选择培养基”和栏旁培养基配方,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属于(液体、固体)培养基。
(2).纤维素分解菌鉴别培养基属于(液体、固体)培养基。
(3).纤维素分解菌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机制是什么?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只有纤维素分解菌才能生存。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d34a66b307e87100f69613.png)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能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
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二、学习重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三、学法指导:小组交流合作一对一检查通关四、自主学习一、课题背景分析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植物每年产生的纤维素能被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是因为它们能产生。
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与利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用处理服装面料等。
二.基础知识(一)纤维素和纤维素酶阅读课本27页基础知识部分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在生物圈的分布状况?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都含有大量的纤维素。
其中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纤维素酶的组成及作用?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一般认为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和,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成,第三种酶将分解成葡萄糖。
(二)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阅读课本课本28页相关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这种方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纤维素形成,但并不和、发生这种反应。
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为中心的。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三、实验操作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流程:土壤取样→→梯度稀释→→。
〖旁栏思考题〗取样的环境是怎样的,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是什么?选择的环境,如树林中多年落叶形成的腐殖土,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等等。
根据生物与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的含量相对提高,因此从这种土壤中获得目的微生物的几率要高于普通环境。
〖旁栏思考题〗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提示:将滤纸埋在土壤中能使,实际上是人工设置纤维素分解菌生存的适宜环境。
生物: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1).docx
![生物:2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学案(1)(新人教版选修1).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d020a310975f46526d3e170.png)
课题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课程标准】1. 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 从土壤屮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3. 讨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课题重点】从土壤屮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课题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基础知识】1. ___________________ 是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2. 纤维素酶是一种—酶,它至少包括三种组分,即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___ o 前两种酶使纤维素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种酶将纤维素分解为_________________ O 3o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方法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__ 。
4. 刚果红染色法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5•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的试验流程是__________ 、・ 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鉴别培养基用于菌种的鉴别,其中加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鉴别出________________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培养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9.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完成后为确定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两种即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2.2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
![2019-2020年高中生物 2.2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db8d8ea964bcf84b8d57be2.png)
2019-2020年高中生物2.2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
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3.讨论微生物的应用价值。
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
①组成: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植物的________等器官。
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此外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
①组成: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 X酶和葡萄糖苷酶。
②作用:纤维素纤维二糖葡萄糖2.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方法:________。
①方法一:先培养________,再加入________进行颜色反应。
②方法二:在________时就加入刚果红。
(2)原理:刚果红一纤维素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刚果红↓纤维素酶纤维素被分解,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以________为中心的透明圈3.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通常选择________的环境采集土样。
↓1 / 8↓↓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到鉴别________的培养基上。
↓挑选菌落:挑选产生________的菌落。
4.菌种进一步鉴定:(1)鉴定原理:为确定透明圈内的菌落是不是纤维素分解菌,需要进行发酵产________的实验。
(2)鉴定方法:有________发酵和________发酵两种。
(3)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对纤维素酶分解________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________进行定量的测定。
1.判断正误:纤维素酶的每一种成分都能将纤维素分解成葡萄糖。
2.判断正误:选择培养的目的只是为了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3.判断正误: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只有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4.判断正误: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流程中的“选择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5.判断正误:在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色剂,若出现周围存在透明圈的菌落,则说明筛选到了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纤维素酶的种类及作用;2.从土壤中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了解这类微生物的应用;3.能掌握从土壤中分离某种特定微生物的操作技术。
【学习重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学习难点】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预习指导】课前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教辅资料、交流,初步完成下列问题。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活动1:阅读P27“课题背景”和“纤维素与纤维素酶”,回答下列问题:1、纤维素是一种由首尾相连而成的化合物,是含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
纤维素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分解利用,这是因为它们能够产生。
2、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纤维素的分解需要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请完成下列过程:3.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温度为℃,其它反应条件最适宜情况下,在min 内转化的底物所需要的酶量。
4、P27小实验:通过设置对照实验体会纤维素酶的作用。
分析课本是如何设置对照的?活动2:阅读P28“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回答下列问题: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方法是。
该方法可以通过反应直接筛选。
2、其原理是: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形成,当纤维素被 _分解后,红色复合物无法形成,出现以为中心的,我们可以通过是否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二、实验设计实验方案流程图:活动3:阅读资料一“土壤取样”,回答下列问题:土壤取样: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的环境中。
若找不到合适环境,可将滤纸埋在土壤中一个月左右,也会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生长。
〖思考1〗为什么要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思考2〗将滤纸埋在土壤中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滤纸应该埋进土壤多深?活动4:阅读资料二“选择培养”,回答下列问题:1、目的: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确保能够从样品中分离到所需要的微生物。
2、操作方法:将土样加入装有30ml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固定在上,在一定温度下1~2d,直至培养液变浑浊,也可重复选择培养。
如果没有摇床,可以采用定时的办法。
3、参照课本29页旁栏中“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配方”的比例配置,回答下列问题:〖思考3〗旁栏中的配方是液体培养基还是固体培养基?为什么?〖思考4〗这个培养基对微生物是否具有选择作用?如果具有,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思考5〗你能否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说明选择培养基的作用?活动5:阅读资料三“刚果红染色法”,填表比较两种染色法的各自的优缺点:三、课题延伸活动6:阅读“课题延伸”,回答:1、为了确定分离得到的是纤维素分解菌,还需要进行实验,纤维素酶的发酵方法有发酵和发酵。
2、纤维素酶测定方法是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 ___ 含量进行定量测定。
四、课堂总结、点评【知识巩固】1.下列材料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是( )A.杨树 B.小麦C.玉米D.棉花2.纤维素酶能够分解( )A.纤维素的微生物 B.淀粉的微生物C.纤维素 D.淀粉3.刚果红能与哪项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 )A.纤维二糖B.纤维素C.葡萄糖 D.麦芽糖4.寻找纤维素分解菌应到( )A.湿润的环境中B.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C.富含无机盐的环境中 D.池塘中5.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有选择作用,原因在于其含有( )A.NaNO3 B.KCl C.酵母膏D.纤维素粉6.下列哪种生物能产生纤维素酶 ( )A.纤维素分解菌B.牛C.羊 D.兔7.选择培养时应将锥形瓶固定在( )A.桌子上 B.温箱里C.窗台上D.摇床上8.选择培养的结果:培养液变( )A.清澈B.浑浊C.红色 D.产生透明圈9.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可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②梯度稀释时③倒平板时④涂布时⑤培养基上长出菌落时A.①③ B.②⑤C.③⑤ D.④⑤10.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结果是( )A.均会出现透明圈B.均不会出现透明圈C.方法一出现,方法二不出现D.方法一不出现,方法二出现11、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寻找纤维素分解菌,符合下列哪一生物学观点?()A.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B.生物结构与功能整体性观点C.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D.生物发展进化的观点12、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步骤是()①土壤取样②梯度稀释③选择培养④菌悬液涂布平板⑤挑选出单个菌落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③⑤13、利用刚果红法可以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B.刚果红能与纤维二糖形成红色复合物C.刚果红不能与葡萄糖形成红色复合物D.若培养基上产生了透明圈,则说明已筛选出了纤维素分解菌14.(10分)某同学在做微生物实验时,不小心把圆褐固氮菌和酵菌混在一起。
该同学设计下面的实验,分离得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
(1)实验原理:圆褐固氮菌是自生固氮菌,能在无氮培养条件下生长繁殖而酵母菌则不能;青霉素不影响酵母菌的生长繁殖,而会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
(2)材料用具:(略)(3)主要步骤:①制备两种培养基,一种是培养基,另一种是培养基,将两种培养基各自分成两份,依次标上A、a和B、b。
②分别向A、B培养基中接种混合菌,适宜条件培养了3—4天。
③分别从A、B培养基的菌落中挑取生长良好的菌并分别接种到a、b培养基中,适宜条件下培养3—4天。
(4)请同答:①将题中的空处填充完整:培养基和培养基。
②本实验中,根据上述原理配制的培养基的类型属于培养基。
③根据所需目的配制上述培养基时除营养要协调外还应注意。
④实验步骤中第③步的目的是。
⑤圆褐固氮菌与酵母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差异为。
⑥青霉素抑制圆褐固氮菌的生长繁殖,其作用机理是破坏或抑制其细胞壁的形成。
请据此推测不影响酵母菌等真菌生长繁殖的原因是。
15.(7分)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步骤1 取培养皿A若干(A1、A2、A3……),加人普通细菌培养基;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 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细菌菌落。
步骤3 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的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胞就按一定的位置准确的“复制”到了B1之中。
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步骤4 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均匀涂抹在A2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 中的菌落全都保留下来,都具有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普通培养基中的营养要素物质有。
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加人青霉素的培养基属于。
实验过程中为了缩短时间,最好在细菌生长的哪一个时期接种?(2)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细胞出现的结果。
根据现代进化理论,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的作用。
实验中所用的细菌的代谢类型属于。
(3)如果B1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
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1-5.DCBBD 6-10.ADBCA 11-13.CBB14.(4)①无氮含青霉素的②选择③pH要适宜④分离得到纯度较高的圆褐固氮菌和酵母菌⑤圆褐固氮菌无成形的细胞核⑥圆褐固氮菌为原核生物,其细胞壁主要为糖类和蛋白质,而酵母菌则不同15.(1)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选择培养基对数期(2)基因突变选择异养需氧型(3)用适量紫外线照射一段时间(其它引起基因突变的方法也行)【资料袋】1、纤维素生物燃料:最有希望替代石油能源。
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
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
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
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这种对粮食作物的额外需求还使20XX 年家畜饲料价格大幅上升,虽然没有达到去年媒体所预言的、近似歇斯底里的高价,但部分粮食价格还是有一定上涨。
一旦将玉米生长、收获及加工期间的所有排放纳入经济成本预算,第一代生物燃料显然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对环境安全具有积极影响的能源形式。
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质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因此将英文汽油(gasoline)单词中前缀“gas”去掉,引入“grass”(草),就组成了形象生动的专有名词“草油”(grassoline)。
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
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与每桶石油有等价能效的草油为10到40美元)、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
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
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2、酵母膏:酵母膏实际上是膏状的酵母抽提物,酵母抽提物是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名称。
酵母抽提物以酵母为原料,采用自溶法或加酶水解法工艺,经分离、脱色(或精制浓缩、喷雾干燥)而成的,含氨基酸、肽、多肽及酵母细胞水溶性成分的产品。
包含粉状、与膏状的产品。
酵母膏可以有食品调味与生物发酵培养基两大类用途。
在生物发酵行业应用还有一种习惯叫法是酵母浸膏。
3、酪素:微生物培养基的氨基酸氮源,由酪蛋白水解得到,常见商品名称为水解酪素或酶解酪素。
酪蛋白水解后富含20种氨基酸,氨基酸种类齐全。
因此常用于制备培养基。
4、NaCl溶液的作用:漂洗作用,洗去与纤维素结合不牢的刚果红,以免出现的透明圈不够清晰。
用这方法可以判断酶活力的大小,实际上刚果红是结合到培养基的多糖底物上,但分解纤维素的细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能分解这个多糖底物成为单糖,这样刚果红就不能结合上去了,氯化钠溶液就可以使结合不牢的刚果红洗去,这样就留下大大小小的透明圈,大的透明圈当然分解纤维素的能就强!5、两种刚果红染色法的比较:刚果红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上的应用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在本课题中我们给出了两种方法。
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缺点是操作繁琐,加入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其优点是这样显示出的颜色反应基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
方法二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是由于纤维素和琼脂、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应。
但这种只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产生的透明圈较为模糊,因为培养基中纤维素占主要地位,因此可以与纤维素酶产生的透明圈相区分。
方法二的另一缺点是: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它们在长时间培养过程中会降解刚果红形成明显的透明圈,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