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

合集下载

课程的定义: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定义:什么是“课程”

课程的定义: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定义:什么是课程课程的定义:什么是课程云中漫步本⽂对⽹络资料的学习整理⼀、课程的概念⼆、课程内涵的发展1.课程即教材2.课程即活动3.课程即经验三、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根舍因的范例⽅式课程论。

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2)综合课程(3)活动课程四、我国学者对课程的研究和认识五、课程的作⽤⼀、课程的概念课程⼀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唐朝孔颖达为《诗经·⼩雅·⼩弁》中奕奕寝庙,君⼦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监之,乃依法制。

但这⾥课程的含义与我们今天所⽤之意相去甚远。

宋代朱熹在《朱⼦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课程,⼤作⼯夫等。

虽然他对这⾥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这⾥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没有涉及教学⽅⾯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

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们开始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解放以后,由于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到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词很少出现。

在西⽅英语世界⾥,课程(curriculum)⼀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

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词派⽣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简称学程。

这⼀解释在各种英⽂词典中很普遍,英国⽜津字典、美国韦伯字典、《国际教育字典》(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Education)都是这样解释的。

但这种解释在当今的课程⽂献中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并对课程的拉丁⽂词源有了新的理解。

currere⼀词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由此课程就是为不同学⽣设计的不同轨道,从⽽引出了⼀种传统的课程体系;⽽currere的动词形式是指奔跑,这样理解课程的着眼点就会放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的⾃我建构上,就会得出⼀种完全不同的课程理论和实践。

课程的概念是什么

课程的概念是什么

课程的概念是什么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狭义上的课程即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扩展资料一、课程的内涵是什么课程即教材,课程内容在传统上历来被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重点放在向学生传递知识这一基点上,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

所以,课程内容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上课所用的教材。

这是一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目的观的体现。

教材取向以知识体系为基点,认为课程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教材,其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

二、课程的特点有哪些1、课程体系是以科学逻辑组织的;2、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体现;3、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4、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

三、课程有哪些分类1、理想的课程:是科学家认为有价值的和有用的课程。

2、书面的课程:是详细说明学习目标、相关领域内容、测验要求以及必须要达到的成绩标准文档。

3、解释的课程:是教师对书面课程文档的解释。

4、实施的课程:是由教师建构内容、提供信息和描述学生应该解决的`问题的方式所构成。

5、评价的课程:表征着通过考试、正式测验和态度调查表而得到的学生成绩。

四、课程有哪些作用1、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2、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3、课程是学校一切教学活动的中介;4、课程对学校进行管理与评价提供标准;5、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6、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学工作的依据;7、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课程的名词解释

课程的名词解释

课程的名词解释课程的名词解释:课程是指教学活动中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在一段时间内组织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教学内容。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和基础,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各学科的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

课程的组成:课程由一系列的教学内容组成,这些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知识是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包括科学原理、历史事件、文学作品等。

技能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具体能力,如阅读、写作、计算等。

价值观是指课程中传递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如公正、诚信、尊重等。

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

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

课程的目标:课程的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中所追求的预期效果和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

课程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衡量,并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

常见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的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价值观的培养。

课程的教学方法: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

教学方法应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

课程的评价:课程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估的过程。

评价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达成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

课程评价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指对现有课程进行调整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需求。

课程改革可以包括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优化、评价方式的改进等方面的改变。

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总结:课程是一种组织学校教学活动的方式,它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同时,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

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

课程的定义名词解释课程是一种按照时间安排计划好的授课活动,旨在培养学习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对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

课程是各种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的基础。

课程的形式,安排和内容各有不同,其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以便于学习者正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内容。

首先,课程分为不同的类型。

例如,大学课程是具有高学术水平的学术性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中学政治课程为学生提供认识政治知识、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技能的培养;小学数学课程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算术计算、几何、代数、数学推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其次,课程安排以及课程授课的内容各有不同。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实际需要来制定,通常在制定时都会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教育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安排,学生实际情况等。

课程授课的内容不仅包括教材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如实验、讨论、案例分析、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与学习,帮助学生把握学习内容。

此外,课程也有特殊的功能,例如丰富学生情感,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等。

学校可以在课程安排中考虑到这些因素,结合实际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增强自学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课程是一种定期进行的教育活动,其形式、内容以及安排有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功能,以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的概念

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一词在古汉语中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含义
“学校的教学科目和进程”也就是近代 教育学中课程概念的基本含义。
(三)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 我国:南宋朱熹—课业的进程—这是传统 “课程”和现代“课程”共有的最本质的含义。 西方:斯宾塞(H. Spencer)最早使用 curriculum一词表达课程这个概念,意思是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三、课程的子概念 除此之外和课程有关的概念还有很 多,例如:课程目标;课程标准;校本 课程;大纲,教科书,等等一些列课程 下面的字概念。在这里举几个例子,其 他的就不一一赘述了。
我国传统的课程观是以“教师教了的内 容=儿童学了的内容”为前提的、然而现实 的儿童学习经验.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测儿童 在课堂里有意无意地积累着多样的经验,因 此,作为“学习经验总体”的课程观,要求 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视野出发,重新把握 “儿童学习经验的价值”这种课程观对教师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儿重经验的设汁上体 现其专业素质的创造力与构想力。 ——《“课程”概念的演进—钟启泉》
课程的概念
目录:
一:课程的概念 二:《中国课程概念从传统到近代的演变》 三:课程的子概念
一、课程的概念
(一)“课程”大体存在两种含义: 其一是“公共框架”,即根据课程标准规定的 教育目的、学科门类、教学内容、年级分配、教学 目标、上课时数等,不牵步每一个儿重的经验和兴 趣、教师的意图和设想。 其二是“教育计划”,即教师编制、实施的课 程。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作为“公共框架”的含 义极强,作为教师主体的“教育计划”的含义极弱。 ——《“课程”概念的演进—钟启泉》
一般所谓的“课程”通常是指“教育内 容的计划”。不过,儿童实际的学习是超越 了教师的意图与计划而展开的不管计划如何, 归根结底是每一个儿重的经验才能算作“课 程”。 所以在当今教育界,“课程”的术语最 广泛使用的是“学习者赋有的学习经验的总 体”或是“儿重学习的履历”。 ——《“课程”概念的演进—钟启泉》

课程的概念名词解释

课程的概念名词解释

课程的概念名词解释课程是指一系列活动或项目,旨在传授特定主题或主题集合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从学习和教育的角度来看,课程常常作为课程计划的基础,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教师或讲师教授特定的教学材料和方法。

一、课程的类型1.核心课程:指一组必修的核心教学课程,旨在传授基本的知识和技能,通常与一定的学分和成绩相关联。

2.选修课程:指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这些课程通常与个人兴趣、未来职业规划等相关,也可以通过它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3.必修课程:这是指学习某种学科时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

4.非必修课程:这是指学生可以选修的一些课程,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1.课程规划:课程规划是一个系统性的、有组织的过程,以确定要覆盖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及需要的材料、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2.课程设计:在课程规划的基础上,课程设计完成了具体的格式构建,包括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式等。

3.课程实现:课程实现是将课程设计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包括课程的计划、组织、开展和评估。

4.课程评估:课程评估可以帮助确定课程效果,并确定如何改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提高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

三、好的课程应该具备的特点1.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学习目标,并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相一致。

2.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实用价值。

3.教学方法多样性,并包括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学过程易理解、引人入胜。

4.有良好的课程组织、时间安排和管理,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5.教学评估实际、有效,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一个优秀的课程不仅应该有丰富的内容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而且应该是能够满足学生需求和兴趣的,并且极具实践价值的。

同时,它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以保持其竞争力和灵活性。

课程概念的三种解释

课程概念的三种解释

课程概念的三种解释
青岛胶南学习笔记:
课程的三种解释
什么是课程?
崔允漷教授:
回答⼀:通俗地说,课程是教师根据⼀定的⽬的,⽤“课”的⽅式,规范、引导学⽣学习的过“程”。

课程是⼀种有⽬的、有计划的影响⼈的过程
学习是与⽣俱来的,永远是第⼀位的
课程因学习⽽⽣与息
回答⼆:简单地说,课程是专业化的设计、安排⼉童学习机会的过程,以促进⼉童更好的学习。

课程是设计、安排学习机会,⽽不仅仅是安排知识
课程不是教材,也不是学科
课程的功能是促进学习,其意义是使⼉童更好的成长
回答三:专业地说,课程是⼀种通过教师、⽅案、学⽣三者互动以实现教育意义的专业活动。

其实质是⼀致性解决好四个问题,即⽬标、内容、实施、评价。

课程是从清晰的⽬标(现实、有限)⽽不是⽬的(理想)出发
课程因评价学⽣⽬标达成(真的学会了吗?)⽽诞⽣,从此离开了“教育的娘胎”
课程是⼀种完整的专业活动,需要经历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过程
崔教授说,教育史与⼈类历史同步,但课程史只有百年,所以懂教育不⼀定懂课程。

课程是教育科学化、专业化的标志。

教师如何编制《课程纲要》?
——以提纲的形式⼀致性地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标、内容、实施与评价)
1、⽬标:我想把学⽣带到哪⾥去?
2、内容:基本的素材或运动是什么?
3、实施:我怎样带他们去?
4、评价:我怎么知道他们已经到哪⾥?
——为什么说《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因为:只见进度,不见教学;只见课⽂,不见课程;只见教师,不见学⽣。

课程含义解释

课程含义解释

课程含义解释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我国现代课程是一种在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由国家管理、并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学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才能毕业的学校课程。

或称之为“学制系统中的课程”。

我国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初等教育的学制属于第一级学制,因此,与其相配套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该属于第一级学制课程,即小学阶段的课程。

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的设置不同于西方各国课程,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年限,任何地区、任何人都必须执行。

其次,九年义务教育对每一个儿童、少年都提出了基本相同的培养目标,因而具有高度的共同性。

再次,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但具体课程目标又体现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这些活动是围绕着培养目标而选择的,而且许多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最后,由于国情不同,因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这些特点表现在:也可称为教学计划,即根据课程计划编制的课程标准,以及用以说明课程设置、教材编选和课程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它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它是经过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是有关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是进行教学评估、考试命题、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

此外,还有教学大纲,即按照课程计划编制的对课程具体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它是学校课程的具体化,规定了某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方法等。

教学大纲是教师备课、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还是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1.广义的课程内容,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

2.狭义的课程内容,则专指某一门学科。

狭义的课程内容是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

课程的概念和定义

课程的概念和定义

课程的概念和定义1. 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指一系列安排有序的学习活动,以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教学计划。

它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要素之一,用于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包括教学内容(知识、技能、态度),还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和使用、学生评估等方面。

2. 课程的重要性课程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性:2.1 指导教学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指导教学的基础。

通过课程的设计,教师可以明确学习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组织教学课程为教师提供了组织教学的框架。

它规定了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学习任务,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并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2.3 促进学生学习课程通过合理设计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2.4 评估学生学习课程为评估学生学习提供了依据。

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

2.5 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是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

3. 课程的关键概念3.1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它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

学习目标应该是明确、具体、可衡量和可达到的,它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层次。

认知目标是指学生在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认知层次上的学习目标;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实际操作、实践应用和解决问题等技能层次上的学习目标;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情感层次上的学习目标。

3.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它包括学科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课程含义的理解

课程含义的理解

课程含义的理解: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项教学计划所包含的内容和要求。

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课程的含义及其在教育中的意义。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学习内容、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方面。

课程的含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从学科角度来看,课程是指特定学科的一系列学习内容和目标。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知识、理论框架、实践技能等。

通过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计划角度来看,课程是指一门学科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安排和组织。

它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评估方式的确定。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能够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从学生角度来看,课程是学生进行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机会。

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

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掘潜力,培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程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

其次,课程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

最后,课程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依据。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评估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能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概念的名词解释

课程概念的名词解释

课程概念的名词解释在教育领域,课程概念是指一个整体的学习计划和教学设计,旨在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

课程概念是课程开发的核心,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和评估方法的设计与组织,实现对学生的系统化教学。

本文将对课程概念中的关键名称进行解释,并探讨其重要性和影响。

1. 课程课程是指为达成特定学习目标而组织的一系列学习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学科内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门课程通常由多个单元或主题组成,通过一系列的课堂讲授、实践活动、评估和反馈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有组织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引导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成果。

2.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活动的安排。

这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评估方法的确定。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用户友好的教学体验。

教学设计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地调整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效果。

3.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课程概念中的关键要素,它指导着课程发展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

它们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将学习什么,为教师提供了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

学习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等不同层次,通过逐步实现这些目标,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4. 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课程概念中的实施手段,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学习活动可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验、实地考察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与课程内容的联系,促进他们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发展。

学习活动应该具有启发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的手段和方式。

它可以通过考试、作业、项目作品、口头报告等来进行。

评估方法应该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能够客观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

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和总结,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检视和改进的基础。

教育学中课程的概念

教育学中课程的概念

教育学中课程的概念
教育学中的课程概念
课程是指在教育中有明确的目的,系统有机地组织的教学活动。

它是教育过程中的本体,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础。

课程的本质是将教育融合于不同的学科、能力、技能等形成的有机系统。

教育的核心是させる心,课程的根基是内容。

课程聚焦于特定的学习内容,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等。

课程既可以是一门具体的学科,也可以是一个宽泛的主题,也可以是把一系列具体学科穿插结合起来的有机统一体。

它要求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通过相互协作和相互支持,实现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课程具有实践性,其对学习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实践活动的不断发挥作用。

实践活动是通过课堂实践、课外练习、实验室研究、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

课程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是实现教育目标最有力的载体。

因此,建设有质量的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的重要环节,要求加强课程的教学设计、学生评价以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改革,最终实现高质量的教育。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

简述对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课程和教学是教育工作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课程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按照制定的目标、标准和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教学则是指以教师为主体,针对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一、课程1. 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政策、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对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内容的选择、组织和设计,确定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和结构。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2. 课程的要素课程的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和终极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是指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用于达到课程目标的组织和实施方式,包括教学计划、教案、讲义、教具等。

(4)教材:教材是指被选定为教学内容的一种或多种书籍和其他资料。

(5)评价方式:评价方式是指对学生在课程中表现的评价方法,包括考试、作业、问答、口头评价等。

二、教学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制定教学计划,组织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 教学的类型教学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面授教学:传统的面授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听讲和互动来学习。

(2)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

(3)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将面授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既可以利用课堂上的交互性,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自主性。

(4)个性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教学方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三、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总体规划,而教学则是在课程的框架内进行的具体教育教学活动。

课程概念理解

课程概念理解

课程概念理解课程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里,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各类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涉及到课程,但对课程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同一的认识。

对课程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是进行课程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进程。

广义指所教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中列出9种不同的课程定义,即:1、在学校教育中,为了使儿童和青年掌握一系列思维和行为的方式,而将潜在的经验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这种经验组织就叫课程。

2、学生在学校指导下经验的全部历程。

3、学校应为学生提供的一整套教学内容和实施计划。

4、课程是旨在探讨能够体现教师、学生、学科、环境影响的学科内容的各种方式方法。

5、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一种指导生活的事业,是构成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活动流。

6、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7、课程是通过对知识和经验的系统再现,有计划地说明人类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能够有意识地不断发展个人——社会能力。

8、课程基本上由5大方面的学科构成:掌握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外语。

9、课程被认为是关于人类经验的可行的思维模式,其范围广泛且不断扩大——不是指结论,而是指从中导出结论的模式,以及在这些结论中那些所谓有根据的经过检验的真理。

我国学者施良方也归纳出了6种典型的课程定义,它们是: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关于课程的界说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尽管各种定义的出发点有所不同,都在某种程度上部分地揭示了课程的本质,但只要稍加梳理,就会发现,这些定义之间有很多交叉重叠之处,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学科或教材、学生的经验或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高中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

高中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

高中教师应知应会教育教学理论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答: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要求详答)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具体内涵是什么?(要求详答)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四、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 (要求详答)答:(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教师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三)

教师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三)

教师高级职称答辩备考试题及答案(三)1、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答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 (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2、贯穿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 (要求详答)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课改”的灵魂。

“课改”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3、“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要求详答)答“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课程名词解释

课程名词解释

课程名词解释课程是指教学计划下的一系列教学内容和活动的总称。

它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为完成教育任务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

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它规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能力和素质要求。

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的具体知识点和技能要点。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

评价方式是指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课程可以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核心课程是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涵盖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的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划分为小学课程、初中课程和高中课程。

小学课程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

初中课程是中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它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强调学科的综合性。

高中课程是高等教育阶段的课程,它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划分为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英语课程、物理课程、化学课程等。

每个学科的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和模式。

例如,中国的课程重视知识的普及和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强调学生的基本功和素质教育;美国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思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总之,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它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只有优质的课程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

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

课程:从苏格拉底到在线学习课程是指一系列用于实现教育目标的活动和经验,包括学校、大学、职业培训和企业内部的教育培训。

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取得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功。

课程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时代,那时“课程”一词用来描述骑马训练的顺序。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定义更为复杂和多样化。

通常,课程被视为教育机构为特定学习目标设计的计划或大纲。

这种计划通常包括一系列学科或主题,以及这些内容的学习顺序和时间安排。

课程还可以定义为学生在学校或培训机构中学习的计划,包括一系列的学科、活动和经验,以及这些内容如何被纳入学生的学习计划。

课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在线学习、实习经验等。

课程也可以是分级的,从初级到高级,包括各个年级和各个层次的学生。

此外,课程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专业领域或行业领域进行设计。

除了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课程还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目标,例如价值观教育、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和社会教育等。

这些教育目标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设计和实施课程时,教育机构通常会考虑一系列因素,例如学生的学习需求、教育目标、学科领域、教学方法和资源等。

这些因素会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而有所不同。

此外,课程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进行设计,例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总的来说,课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的定义会因为不同的情境而有所不同。

但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取得在特定领域内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如何理解“课程”这一概念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73由于人们认识角度的不同,所以对“课程”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

但是一般认为课程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教科书、课程计划(旧称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旧称教学大纲)中;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等,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以及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可以说,广义课程的内容是更广泛的,更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的内容。

二、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8 文章录入:coolmoon]一方面是顺应世界潮流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兴起及信息化、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给教育提出了挑战。

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而信息技术又改变了学习者的行为方式;全球化则为终身教育提出了学习的主题。

这一切,迫使我们必顺进行课程改革。

同时,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如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人的精神力量、道德力量的削弱或丧失,也迫使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

另一方面是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的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总的评价是“成效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步履艰难”,基础教育是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既然课程在教育中居核心地位,而现行的课程方案又存在种种问题,诸如教育理念滞后、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生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过多地强调统一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并制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以有必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三、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具体目标是什么[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65 文章录入:coolmoon]这次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这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体现在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六个方面的“改变”,即: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多强调甄别、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四、贯穿这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什么[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10 文章录入:coolmoon]“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这次“课改”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这次“课改”的基本精神,是这次“课改”的灵魂。

这次“课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往以学科为本位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甚至被窒息的人。

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了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强调了课程要有利于培养每个学生的良好品德;强调了课程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就意味着:1、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过程。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要使学生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4、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五、新课程结构的特征是什么[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0 文章录入:coolmoon]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课程改革的三个基本特征,也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

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代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的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

均衡性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在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内容安排有多有少,课时比例有高有低,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我们要区别对待,保持课程之间的均衡,实现课程整体的优化。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提出的。

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了学科的综合性。

就一门学科而言,注重了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关联,相互补充。

新课程重视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在许多课程中有学科性的综合学习活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

二是设置综合课程。

尽可能的减少课程的门类,将几门单科课程合并为综合课程。

如“物理、化学、生物”被整合为“科学”,历史、地理被整合为“历史与社会”,美术、音乐被整合为“艺术”。

从小学到高中,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随教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

三是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差异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要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选择性适应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适当减少了国家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比重。

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

选择性还体现在国家和学校课程的变通上。

就课程类型而言,国家提供套餐式方案,供地方和学校根据自身需要做出选择。

就课时比例而言,国家划定范围,供地方和学校选定;就课程内容而言,国家制定标准,在保证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可选择反映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内容。

选择性还要求地方和学校要加强选修课程的建设,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新课程倡导适当减少必修课程的比重,增加选修课程的比重。

六、这次课程改革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这一改变包含什么意义[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98 文章录入:coolmoon]现行的教学大纲明显存在一些弊端:目标上只规定了知识的要求;内容上偏难、偏深、偏窄,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要求过高;只强调教学过程,忽视课程的其他环节;“刚性”太强,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卒次课改以“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不仅是词语的置换,还包含有以下四方面的考虑。

1、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要求过高,90%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

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这种状况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

“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这样才能保证让每个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大众教育。

2、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素质的提高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

本次课改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3、从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科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关注的焦点,而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4、课程管理从刚性走向弹性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

而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

与教学大纲相Lb,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和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

七、什么是国家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作者:校长室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48 文章录入:coolmoon]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统一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课程。

它根据不同教育阶段的性质与培养目标,制定各科目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

它是基础教育课程框架的主体部分,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所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及其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而设计的课程。

地方课程可以克服国家课程单一,很难全面顾及不同地区教育需求的弊端,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也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基本精神为指导,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合作,利用校内外现有条件和可挖掘的资源而研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