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错报风险
AAR PDR=————
MMR
• 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的共同点:
➢ 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审计风险
➢ 都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评估来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 试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
➢切入点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切入点是对被审计单 位的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切入点则是评价审 计风险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范围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主要关 注的是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则是内 部控制的整体 ➢运用方法不同。风险基础审计中的抽样技术是更为完全 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着重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方式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对风险 的控制属于被动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对风险的控制则为 主动式
补充:风险及其评估
➢ 计划检查风险:指某一部分的审计证据没有发 现超过可容忍错报的错报的风险。
1.计划检查风险取决于其他三个风险因素。 2.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反向关系。
➢ 固有风险
1.对固有风险的评价一般是以与管理层的讨论、对公司的了解 和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为基础的。 2.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正向关系。 3.固有风险较高的领域,除了增加审计证据外,通常还要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并要更彻底地复核已完成的审计工作。
➢ 难以对审计风险模型组成要素进行计量,但审 计师一般都保守地评估风险。
➢ 可容忍错报和四种风险之间并不影响,但是它 们共同决定了计划的证据。(对特定金额的不 确定性的计量)
➢判断抽样导致审计测试可能无法揭示某些 重大的差错或舞弊
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 计,主要是在理念上引入了审计风险概念 ,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 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据以将审 计资源相对合理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
可接受审计风险 计划检查风险=—————————
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优点是审计误差小、风险小、可靠性高, 尤 其在揭露舞弊或不法行为时效果显著
• 缺点: ➢不对审计工作进行整体规划,详细检查耗
费大量成本 ➢采取有限的抽样技术,对样本的选择主要
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 ➢注重于纠错而不能消除错误产生的根源
1.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制度基础审计是在了解和评价被审单位内 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的基础上, 确定实 质性测试的时间、审查的范围和程度的审 计模式
➢ 控制风险:衡量审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 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审计某一分块的错报超 过可容忍错报的可能性程度。
1.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正向关系。
➢ 可接受审计风险
1.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反向关系。 2.审计师通常会对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较低的被审计单位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并要更彻底地复核已完成的审计工作。
➢ 一般情况下,控制风险、固有风险、计划检查 风险按照每一个循环和账户分别确定,还经常 具体到每一个审计目标,但不准针对整个审计
➢ 通常对每个与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都评估固有 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是并不把重要性分配给各 个目标。
➢ 可接受审计风险由审计师在计划阶段确定适用 于每个循环和账户,并保存不变。但当审计师 认为财百度文库报表使用者对某些账户更关注时,也 可以对这些账户采用不同的可接受审计风险。
第七章 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
1
审计模式
2
审计方式
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是指将审计工作建立在 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账目进行详细检查基 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
• 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会计资料为切入 点进行查错纠弊式的审计,其基本要求为 ,审计人员首先取得各个账项的明细表, 与总账核对后再核对会计报表,顺向或逆 向核对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通过检查、 观察、函证、询问等具体方法取得证明性 材料。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AAR PDR=————
IR*CR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 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
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
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
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 风险联系起来。
可接受审计风险 计划检查风险=————————
•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 控制制度为前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度 基础审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 基本逻辑:如果企业设置的内部控制健全 有效,其会计资料准确性较高,发生错报 的可能性较小,抽样审计结果的代表性也 强,据此所作出的总体性评价也较有把握
•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评价 为基础,以适当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有 效性评价和实质性测试为其审计程序,重 点采用统计抽样技术,并结合使用判断抽 样技术,以内部控制系统各关键控制点薄 弱环节为其审计的重点。
评估固有风险
➢ 审计师必须评价影响固有风险的信息,并对每 个循环、每个账户,在许多时候甚至对每个审 计目标确定恰当的固有风险因素。
➢ 审计师在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 ,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
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与证据
➢ 审计师应对风险的方法:修正审计证据;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更仔细地复核审计工作
评估可接受审计风险
➢ 先确定业务风险,再修改可接受审计风险 ➢ 业务风险是指审计完成后,即使提交的审计报
告是正确的,审计师或事务所也可能遭受损失 的风险。它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密切相关
因素 外部使用者对报表的依赖 程度
财务困难的可能性 管理层的正直性
评估可接受审计风险的方法 检查财务报表,包括附注 审阅董事会会议记录,确定以后的计划 审查上市公司的10-K表格 与管理层讨论融资计划 运用分析程序,确定是否存在财务困难 审查历史的和预测的现金流量表,找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特征 运用第8章所介绍的客户接受和续约的程序
• 进步意义:
➢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能发现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有 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审计工作从单个数据的验证发展到对整 个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评价,促进了系统 审计思想的形成
• 缺陷:
➢对内部控制制度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审计风 险产生的其他环节
➢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失效时, 制度基础审 计便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AAR PDR=————
MMR
• 传统模型和现代模型的共同点:
➢ 目的都是为了降低审计工作中面临的审计风险
➢ 都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评估来计划和实施实质性测 试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区别
➢切入点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的切入点是对被审计单 位的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切入点则是评价审 计风险 ➢对内部控制的关注范围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主要关 注的是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 风险导向审计运用的则是内 部控制的整体 ➢运用方法不同。风险基础审计中的抽样技术是更为完全 意义上的审计抽样,更着重运用分析性测试方法 ➢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方式不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对风险 的控制属于被动式,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对风险的控制则为 主动式
补充:风险及其评估
➢ 计划检查风险:指某一部分的审计证据没有发 现超过可容忍错报的错报的风险。
1.计划检查风险取决于其他三个风险因素。 2.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反向关系。
➢ 固有风险
1.对固有风险的评价一般是以与管理层的讨论、对公司的了解 和以前年度的审计结果为基础的。 2.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正向关系。 3.固有风险较高的领域,除了增加审计证据外,通常还要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并要更彻底地复核已完成的审计工作。
➢ 难以对审计风险模型组成要素进行计量,但审 计师一般都保守地评估风险。
➢ 可容忍错报和四种风险之间并不影响,但是它 们共同决定了计划的证据。(对特定金额的不 确定性的计量)
➢判断抽样导致审计测试可能无法揭示某些 重大的差错或舞弊
1.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 计,主要是在理念上引入了审计风险概念 ,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 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据以将审 计资源相对合理地分配到高风险领域
可接受审计风险 计划检查风险=—————————
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优点是审计误差小、风险小、可靠性高, 尤 其在揭露舞弊或不法行为时效果显著
• 缺点: ➢不对审计工作进行整体规划,详细检查耗
费大量成本 ➢采取有限的抽样技术,对样本的选择主要
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 ➢注重于纠错而不能消除错误产生的根源
1.2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
• 制度基础审计是在了解和评价被审单位内 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性的基础上, 确定实 质性测试的时间、审查的范围和程度的审 计模式
➢ 控制风险:衡量审计师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 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审计某一分块的错报超 过可容忍错报的可能性程度。
1.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正向关系。
➢ 可接受审计风险
1.计划收集的证据数量与之呈反向关系。 2.审计师通常会对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较低的被审计单位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并要更彻底地复核已完成的审计工作。
➢ 一般情况下,控制风险、固有风险、计划检查 风险按照每一个循环和账户分别确定,还经常 具体到每一个审计目标,但不准针对整个审计
➢ 通常对每个与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都评估固有 风险和控制风险,但是并不把重要性分配给各 个目标。
➢ 可接受审计风险由审计师在计划阶段确定适用 于每个循环和账户,并保存不变。但当审计师 认为财百度文库报表使用者对某些账户更关注时,也 可以对这些账户采用不同的可接受审计风险。
第七章 审计模式和审计方式
1
审计模式
2
审计方式
1.1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
•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是指将审计工作建立在 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账目进行详细检查基 础上的一种审计模式
• 最早的审计取证模式是以会计资料为切入 点进行查错纠弊式的审计,其基本要求为 ,审计人员首先取得各个账项的明细表, 与总账核对后再核对会计报表,顺向或逆 向核对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通过检查、 观察、函证、询问等具体方法取得证明性 材料。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AAR PDR=————
IR*CR
•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 计,是指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
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
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
本思路,将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 风险联系起来。
可接受审计风险 计划检查风险=————————
•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 控制制度为前提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制度 基础审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 基本逻辑:如果企业设置的内部控制健全 有效,其会计资料准确性较高,发生错报 的可能性较小,抽样审计结果的代表性也 强,据此所作出的总体性评价也较有把握
• 制度基础审计以内部控制制度调查、评价 为基础,以适当性测试、符合性测试、有 效性评价和实质性测试为其审计程序,重 点采用统计抽样技术,并结合使用判断抽 样技术,以内部控制系统各关键控制点薄 弱环节为其审计的重点。
评估固有风险
➢ 审计师必须评价影响固有风险的信息,并对每 个循环、每个账户,在许多时候甚至对每个审 计目标确定恰当的固有风险因素。
➢ 审计师在计划阶段就开始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 ,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正。
风险及其影响因素与证据
➢ 审计师应对风险的方法:修正审计证据;配备 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更仔细地复核审计工作
评估可接受审计风险
➢ 先确定业务风险,再修改可接受审计风险 ➢ 业务风险是指审计完成后,即使提交的审计报
告是正确的,审计师或事务所也可能遭受损失 的风险。它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密切相关
因素 外部使用者对报表的依赖 程度
财务困难的可能性 管理层的正直性
评估可接受审计风险的方法 检查财务报表,包括附注 审阅董事会会议记录,确定以后的计划 审查上市公司的10-K表格 与管理层讨论融资计划 运用分析程序,确定是否存在财务困难 审查历史的和预测的现金流量表,找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特征 运用第8章所介绍的客户接受和续约的程序
• 进步意义:
➢提高审计效率,减少审计风险
➢能发现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中的缺陷,有 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使审计工作从单个数据的验证发展到对整 个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评价,促进了系统 审计思想的形成
• 缺陷:
➢对内部控制制度过分依赖而忽视了审计风 险产生的其他环节
➢在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失效时, 制度基础审 计便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