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及对策

合集下载

新课改具体目标

新课改具体目标

新课改具体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通过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素质发展。

新课改的具体目标如下:首先,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通过开展项目学习和课程融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学生自主、灵活、主动地进行实践探究活动。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课程、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感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潜能。

第三,推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体育素质,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设置和课程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兼顾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核心竞争力。

最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新课改通过调整教育结构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

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水平,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进行全面评价,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发展,实现教育的多元化。

总之,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推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通过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推行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努力,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素质发展。

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措施

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措施近十年来,我国视教育为国家根本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教育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教育改革中,以实施新课程改革为主导,实施多元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即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从考试评价到学习环境,都要有所推进和调整,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良好的教学计划,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拓宽他们的视野。

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首先,我们一定要改革课程,改进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教育,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其次,要强化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水平挂钩,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新技术;第三,要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建设多媒体教室,改善学校的环境,使学生能够良好地进行学习;最后,要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可以使农村中小学获得更宽广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展开学校教育的有效改革,有效推进我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实现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以实施多元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加快推进教育国家战略,对于改革课程,改进教学内容,实施多元化教育,强化教师的培训,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推行素质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将是推动我国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措施,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课堂教学的更新,增强学习的兴趣,有效推进我国教育改革,从而实现均衡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

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围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

一、存在的问题1. 重视考试分数,忽视语文素养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学生与教师都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压力。

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学生们在追求高分的过程中,可能会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导致了对语文的认识变得狭隘,而非全面。

2. 教学内容繁杂,缺乏系统性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繁杂且琐碎。

教师难以有条不紊地将知识点教给学生,也难以在课堂上有时间对不同知识点有系统性的讲解和运用。

学生可能会失去对语文知识的整体性认识,而只是零零散散地学习了一些片段知识。

3. 教师教育水平不够,教学方法陈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水平不够,缺乏对语文教学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而现行的教学方法也可能较为陈旧,缺乏创新和活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对策建议1. 调整教学评价体系,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我们应改变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不再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来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写作表达、语言理解等方面。

2. 简化教学内容,强化系统性教学教学内容可以适度简化,突出重点,保持系统性。

教师应该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整的语文知识结构。

而且,也要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联系,使学生了解到语文知识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意义。

3. 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升他们的语文教学水平和能力。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新课程相关政策、教学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4. 注重科技融合,创新教学手段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创新。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
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 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主要表现
在三个方面:对教育层次要求的提高; 对教育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教育体系 的公平性要求的提高。
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
1985年5月,邓小平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沉 重的人口负担尽快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 是素质教育的最初思想源头。 199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 出各地要抓素质教育改革试验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 意见》明确指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这是第一次正式 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7年10月29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 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的决定》。由此,素质教育开始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决策,进入国 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实施的新阶段。 2001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到2009年秋季,全国义务 教育阶段全面实施新课程,已有25个省份的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一、新课改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改革日益深入。

新一轮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应运而生,旨在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新课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对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二、新课改培养目标概述新课改培养目标立足于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才。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全面发展的人:新课改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2.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人:新课改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4.具有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新课改强调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获取、分析、传播信息的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新课改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新课改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新课改培养目标有助于提升我国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

四、如何实现新课改培养目标1.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涵盖多样性学科领域,兼顾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素养,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发挥主体作用。

五、新课改培养目标的挑战与对策新课改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教学观念滞后等。

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推动新课改的深入推进。

六、总结新课改培养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课改课实施方案

小学课改课实施方案

小学课改课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课程改革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3.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

1.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

2.注重跨学科整合。

在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5.注重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中,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课程改革的保障措施。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课程改革中,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

2.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中,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家校合作。

在课程改革中,要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使家长更加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更好地支持学校的工作。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教育系统中的重要议题。

课程改革是指对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旨在培养具备创造力、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背景: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1. 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科技进步、全球化、信息化等因素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需求,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 教育体制的局限性:传统的教育体制过于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

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和应对未来需求的学生1.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项目学习、探究性学习和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批判思维和信息素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和信息素养。

学生需要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有序地进行信息搜索和整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和挑战。

3. 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改革追求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审美素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引导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制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方法和评价学习成果,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要求。

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挑战1. 实施挑战:课程改革需要克服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观念和习惯,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增加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此外,还需要统一的政策指导和资源保障,以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重建,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探讨课堂教学重建的必要性、目标和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新课改背景当前的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的时代。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新课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课堂教学也需要进行重建,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二、课堂教学重建的必要性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课堂教学的重建成为当务之急。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参与感。

而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堂教学的重建势在必行。

只有重建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重建的目标课堂教学的重建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

再次,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他们能够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堂教学重建的策略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目标,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

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应该通过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注重任务型教学。

任务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再次,倡导个性化学习。

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都不相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最后,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对策分析,是当前教育界和家长们所关注的焦点。

一、现状分析1. 教师资源不足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多的专业化、有创造力的教师来担任。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

2. 教学内容更新困难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更贴近生活、更注重实际运用。

但是目前还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滞后、过度依赖教材、缺乏实际情境下的教学等问题。

3. 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讲授式和填鸭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缺乏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动力和主动性,对语文学习持消极态度。

二、对策分析1. 加强师资培训针对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应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造力,增强其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2. 更新教学内容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为目标,更新教学内容,采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实际情境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3. 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任务型学习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有趣的语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新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需要认识到现状存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师资素质,才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希望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加健康、全面地发展!。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摘要:一、新课改的背景二、新课改的培养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新课改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四、新课改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五、新课改面临的挑战与展望正文: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基于我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此外,新课改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新课改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这意味着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再者,新课改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这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民族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

通过课程实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新课改还要求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了教育内容的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然而,新课改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教师观念的转变、教育资源分配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

总之,新课改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6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6篇

新课程教学改革-课改教学经验总结6篇篇1近年来,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各地区、各学校纷纷投入课改浪潮,积极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

我校作为一所重点中学,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课改号召,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新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总结和反思。

一、课程改革背景与目标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进行的。

此次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改革,旨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1. 更新教学理念在课改过程中,我们首先更新了教学理念。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因此,我们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 调整课程结构在课程结构方面,我们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增加了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减少了必修课程的课时。

同时,我们还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长。

3. 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我们需要采用更加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引入了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 加强师资培训教师是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改工作,我们加强了师资培训工作。

通过组织专题讲座、教学研讨、教学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工作,为教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展示平台。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尽管我们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部分教师仍然存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引导;其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制约了个性化教学的开展;最后是评价机制仍需完善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师生互动不足、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

师生互动不足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模式导致了师生之间互动不足的情况。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数学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促进师生之间更加积极的互动。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内容过于抽象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注重数学教学内容的生动实际性,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和实际情境联系起来。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等方式来加强数学知识的实际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教师还可以结合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学习动机不足也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普遍问题。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教学内容、组织一些有趣的数学竞赛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

针对以上问题,未来初中数学教学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改善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尤其是近年来,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转变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必须的,具有很大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就从课程改革的背景、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一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分析。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是基于当今国际社会和我国内外发展的教育问题,融汇了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优秀教育传统,并立足实际情况,因时因势制定出来的一项综合性改革。

其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新时期需要的不再是“应试型”的人才,而是具备自主学习、创造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的人才。

2.在教育方面,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注重获得知识的数量和水平,重视课本和教材的知识内容,但忽略了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的尊重。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造性的思维。

3.我们教育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很复杂的。

这个时代的要求是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是旧的教育体制无法完成的任务。

4.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育体制难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也对教育技术和教育媒体等方面发出了新的要求。

二、数学课程教学目标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不再是仅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算术计算和几何图形,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掌握更为广泛、更为深入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数学是一门需要持续性学习并不断练习的学科,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时,应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理解以及应用自信心。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的现状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音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出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教学环境。

评价体系也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和发展水平。

要想提高中学音乐教学的质量,更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音乐教育服务。

.1.2 新课改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对中学音乐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传授乐理知识和技巧,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音乐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技能培养和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转变,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音乐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提倡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中学音乐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和表演,引导他们发现和感悟音乐的美。

新课程改革还要求中学音乐教学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关注当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代音乐生活,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这些都为中学音乐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需要教师们不断探索和创新。

2. 正文2.1 现状分析中学音乐教学在新课改背景下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单一化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教育越来越注重考试和成绩,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往往囿于传统的音乐理论和乐理知识,缺乏对音乐艺术和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传授,导致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

评价体系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因素。

现行的评价体系大多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总结5篇篇1一、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学校课改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本次课改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报告将对小学学校课改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分析课改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的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二、课改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小学学校课改工作应运而生,旨在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课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改内容与措施1. 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对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引入新知识、新技能。

同时,学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开发了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2. 教学方法改革学校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评价改革学校对教学评价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团队合作能力、社会实践表现等方面的评价。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更全面地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改成效与亮点1. 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通过课改工作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生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他们在学术、体育、艺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特色课程成效显著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课程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些课程,不仅掌握了新知识、新技能,还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3. 教师专业成长显著课改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更新和改革。

新课程改革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大改革举措,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现状和对策两个方面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状分析1. 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语文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仍然停留在相对陈旧的阶段。

这导致了学生接触到的语文内容与时事脱节,难以真正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

2. 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讲解和传授,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

这导致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欠佳。

3. 教师教学理念滞后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提升。

但是现实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缺乏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引导,影响了教学效果。

4. 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然而现实中,一些学校的语文教学负担过重,学生课业压力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

二、对策分析1. 更新教学内容学校和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结合时事和社会发展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求的语文教学内容。

可以引入一些新颖有趣的课外读物和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2. 多样化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提升教师教学理念学校可以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引导。

学校也可以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探索,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途径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和发展途径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背景及意义、培养目标及内容、培养途径和策略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相关问题,并提出对策,为高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背景及意义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求,而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到整个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二、培养目标及内容高中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应该以培养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育情感和教育道德五个方面为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更好地引导他们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教育伦理道德,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三、培养途径和策略1.提高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教师应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2.加强对高中教师的培训学校应该组织和实施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和精神,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3.构建专业教师团队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化的教研活动,建立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成长,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讲座和指导,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4.使用教育技术手段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手段。

学校应该鼓励教师使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背景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新课改推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发展。

同时,新课改对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力求使语文教育更加科学、有效、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但是,在新课改的落实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

现状1.教学内容简单化部分教师认为新课改提倡启发式教学,需要更多的思维性、创造性和探究性,过于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也容易使教学内容受到限制。

因此,一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往往走了另外一个极端,老旧的教材、简单的练习成为主流,使得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内涵,让学生无法深入了解主题内容。

2.教材过于偏重文化知识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加强了文化知识的渗透和传授,但是很多教师偏重传统文化或者文学经典,忽略了现代文化和新的优秀文学作品,这样会使得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很难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发展。

3.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在口语训练、阅读理解、写作等方面,教学方法缺乏多元化,老师采用的方法单一、框架化,让学生缺乏自信,并且容易出现学习厌恶情绪。

对策1.提高师资水平提高小学语文教师中了解新课改的比例,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的教育自信心。

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师资培训机会,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巧。

2.优化教材内容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需要注重质量、有效性、适用性的要求,简化教材内容,优化信的组织结构,添加实际案例、科学实验等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这方面,老师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多元化教育方法,如项目式教学、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不拘泥于单一教学模式,认识更多的对语文的理解、使用跟认识。

结论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校管理和教师自身的努力来解决。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教育中真正地感受到培养自己的能力和成长,从而能够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初中英语新课改教研(3篇)

初中英语新课改教研(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英语新课改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新课改的背景、目标、内容、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新课改背景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初中英语新课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初中英语学习者。

二、新课改目标1.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潜能。

2.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英语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

4.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主动探究、自主发展。

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提出新观点、新思路。

三、新课改内容1. 课程内容:初中英语新课改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教材内容应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方法: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任务型教学、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3. 评价方式:新课改强调评价的多元化,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评价的公平性。

四、新课改方法1. 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教学方法之一。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英语能力。

2.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创设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运用英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对策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实验区全面展开,我们省17个市33个省级实验区的实验工作也于2002年秋季正式启动。

新课程已经走进学校、走进千万师生。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程从哪里来?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如何理解新课程?等等问题,都是教育管理者、新课程实验者、广大教师所关心、关注的问题。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至少进行了7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次,是1950年,我们国家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次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

这次改革出台了小学各学科课程暂行标准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形成了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第二次,是1952年,在第一次立新的基础上,出台了进一步修订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并依据新大纲完成了全国第二套新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三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主要对1952年的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在此基础上重新组织编写了第三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第四次,是1963年,在各地实验和进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同年,在全国使用第四套教材。

第五次,是1978年,“文革”结束,百废待兴,课程改革也不例外。

国家组织力量对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并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紧锣密鼓,同年,第五套通用教材开始在全国使用。

第六次,是1981年开始的,原国家教委颁发了《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4年,又颁布了《六年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1986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并于同年7月1日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制订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计划(草案),组织编写了第六套通用教材在全国使用。

第七次,是1988年开始,原国家教委陆续颁布了“九年制全日制小学和初中各科大纲”的初审稿,1990年,编写了第七套全国通用教材。

同年,国家教委还组织修订了1981年的高中教学计划和1986年颁布的高中教学大纲。

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各学科教学大纲正式颁布。

从以上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建国以来,国家一直关注、重视并结合时代、社会发展实际,不断地改革、发展、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

通过改革,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这成就可以归纳为四点:表现其一,是初步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

多年来以“学科课程”和“必修课程”为主的单一课程模式得到了初步的扭转,“活动课”、“选修课”等在实践中得到初步落实,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二,是初步改变了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在单一的国家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国家和地方两级管理课程的格局,地方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对课程更好地适应地方和学校的需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现其三,是初步实行一纲多本的教材多样化政策,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不同特色的多样化教材开始出现,人教版教材一统天下的“统”开始松动。

表现其四,是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好的典型。

如从地域来讲,有汩罗经验、烟台经验等;如从教学来讲,有愉快教学法、五步教学法、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等;如教师典型,有于氵奇、魏书生等等。

一批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强调积极有效教学的典型涌现出来。

既然现行的课程、教材是经过多次改革完善、多年总结研究的成果,那么,为什么还要兴师动众,进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呢?(二)、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建国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七次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但是,这七次改革,主要偏重于教学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式上想了不少办法,出了不少经验,而对于课程,对于教材,改革的不多,触及的太少,力度不大,深度不够(教材虽然出了七套,但后一套教材基本上是对前一套教材的修订),不少弊端没有根除,甚至没有受到冲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对培养目标的新要求,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日显突出。

其主要表现:一是在学校教育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性、价值观、创造性。

关注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传统,在国际上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

重视“双基”本身是没有错的,优势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本门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们认为,这不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什么是成功的教育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习一财方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学习知识的过程永远无止境,如果最初的教育提供了终身继续工作之中和工作之外学习的动力和基础,那么就可以认为这种教育是成功的”,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的历史、语文、地理课程不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山川河流的热爱;如果我们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课程不能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无限乐趣,不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那么,无论学生能背诵多少名篇绝句,记住多少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了解多少地理名称,掌握多少公式定理,这种教育也是失败的,或者说是不成功的。

因为这种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梦想和激情,变得现实、麻木;失去了积极的态度和探究的兴趣,变得消极、沉默;失去了活泼和开朗,变得自我封闭;失去了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变得机械、呆板。

没有了活力,在情感上没有给学生培养良好、高尚的东西,没有给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是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并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脱离了学生经验。

课程偏难是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初中《语文》第一册中《诗经三首》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三首诗下面标出叠字、叠韵词、双声词;要求学生从《木兰诗》中分别找出运用了起兴、回答、比喻、夸张、象声、顶真、对偶、复叠铺排等手法的诗句等诸如此类的语法教学。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学习语言主要用来交流的,而不是去搞研究。

难而繁锁的语法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又如某小学六年级一道数学测验题,加工一批零件,计划7天完成,按计划工作了2天后,又增加了生产60个的任务,如果要在计划期限内完成,功效必须提高15%,原计划每天加工多少个?答案是60÷[5×(1+15%)-(7-2)]的结果。

三年级体育考试不考基本的东西,而考比赛的体操叫什么?(竞技体操),比赛可分为哪三类?(个人单项、个人全能、团体赛)。

难的让少年儿童失去了学习兴趣。

“繁”,主要是课程内容繁多、重复,使一些简单的命题复杂化,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偏”,就是偏于知识的传授,偏到考试科目上去了,考试出偏题、怪题。

如中考政治试题,填空要求学生填99年昆明世博会有多少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参加,我想有些专业人士都不一定清楚;要求学生填99年国家首都大阅兵有多少万军民参加庆典,谁去数过吗?又如中考历史,让学生做历史剧《曹操》的导演,餐桌上放的道具有玉米、葡萄、萝卜、核桃,哪一个不对?我不知道了解这个干什么?“旧”主要是内容陈旧,不能反映科技、经济、社会的新知识和新进展。

书本的题目还出现生产队、公社;生物学科仍然只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而不讲克隆、基因技术等等。

三是现行的课程体系以学科知识为核心,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不同学科的独立性,科目过多,忽视了科学、艺术和道德之间的联系,忽视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性和关联性。

以学科为中心是我国延用多年的传统,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很多现象和问题是无法用一个学科知识去解释、去探究的。

四是学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班加点、一个字看上几十、上百遍。

加班加点,首先体现老师对课堂教学没有自信心,怕没有讲到、讲透,怕学生没有学到、学好,用加班加点来弥补;其次是教师本身业务能力不强,在课堂45分钟不能完成教学计划,而加班加点;第三是不尊重学生,占用学生时间,同时也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家长时间。

我国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突出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缺乏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很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没有搞过社会调查、野外观察,不知什么是调查报告。

我们教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也不敢创新。

有这样的案例,一位教师讲《铁杵磨成针》一课时,问学生“老婆婆铁杵磨成针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名学生的答案竟是“她在浪费时间!为什么用铁杵去磨针呢?难道不能想别的办法又快又好地造出针来呢?”对这样的回答,老师沉默一会后,斥责道:“上课不认真听讲,要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去思考”,然后继续讲“持之以恒”,讲“锲而不舍”,这样的教法持续了千百年,我们不能讲老师的结论不对,但这样的教法扼杀多少创新思维的闪光,学生敢再去“胡思乱想”吗?敢去创新吗?又如《愚公移山》等。

五是在教育评价上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把学生仅用“好”与“差”、“对”与“错”区别开来)和选拔功能,忽视评价促进学习者发展和提高的教育功能;过于强调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评价或者说对过程评价不够;评价技术方法倾向于单一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定性评价,或者干脆就以考试代替了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把我们的教育看成了一种单纯的生产活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被看成了一种工具,受教育者被看成了可打造的产品,而且这种生产活动是制造自卑者的活动(批评的多,表扬的少;讲差的多,讲好的少),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在淘汰过程中生存、在自卑中生活。

六是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强调统一,忽视了地方在课程管理与开发中的作用,国家课程一统天下,对学校的积极性重视不够,教师缺乏参与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权利和机会。

开发课程都是国家的事,专家的事,你规定什么,我怎么做,你发给我什么教材,我捧什么课本。

这种管理模式难以调动各方面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难以适应不同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需求和发生多样化的发展的需求。

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李岚清副总理对此十分关注,他提出了实现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突出抓好四个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摆在首位是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

关于课改的时间问题,李岚清同志曾经询问教育部的同志,需要几年能到位,当时教育部回答10年,李岚清同志说10年太长了,我等不了了。

于是,从工作规划上,教育部把原定的10年改为了5年,2001年启动实验,到2005年所有义务教育段启始年级均进入新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