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12课《围炉夜话》教案
围炉夜话教案上林县中学周佳全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围绕“夜话”的环境和内容,理解大时代中小人物的生活观。
3、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点1、分析“夜话”的环境和内容,体悟小说人物的生活状态。
2、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从细密的日常叙述中,领会小人物在大时代中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长恨歌》的标题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同名诗篇。
白居易在他的诗篇中书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但当代女作家王安忆却无意于这类凄美爱情的现代演绎,她只是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来表达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她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今天咱们来学习《长恨歌》中的选段《围炉夜话》,随着王安忆的笔触,去感受一下那个年代的大上海的生活。
二、作者简介王安忆,当代作家。
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生于南京,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
197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
著有《雨,沙沙沙》、《流逝》、《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遍地枭雄》等数百万字的小说,以及散文、论文等作品。
三、内容梗概《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称作“三小姐”。
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
做了李主任的“金丝雀”,使她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
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女儿薇薇并将她抚养成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女儿同学的男朋友为了金钱,把王琦瑶杀死,使其命丧黄泉。
四、研习课文问题1:《围炉夜话》是一个有故事的标题,四个字组合在一起,给我们读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明确:诗意、温暖、温馨、家的感觉、小资情调、浪漫情怀等问题2:这样温馨的闲来无事的“夜话”,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说出来的?这个环竟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明确:“墙壁和地板上沾着黑色的煤屑,空气污浊而且干燥,炉子里的火在日光下看来黯淡而苍白。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练习:12 《长恨歌》——围炉夜话 延伸拓展案 Word版含解析
解答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极细微的围炉夜话的场景,细致地描写了“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
这些王安忆以细节呈现的日常生活,对抗着编年史的宏大叙述,用小说的形式实践了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这使得王安忆能撇开政治动荡与经济变迁的表象,直入时间的本质与内核。
[考点讲解]一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
因此,细节描写作用题一直是高考小说阅读钟爱的题型。
我们在鉴赏作答时,要注意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勾勒来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体味环境的情感意蕴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具体来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常从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等角度设置。
一、考题试做(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知能落实
【创新方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知能落实板块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满分:50分时间:45分钟)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俯瞰.(kàn)感喟.(kuì)舐.犊情深(shì) 未雨绸缪.(móu)B.狩.猎(shòu) 体恤.(xù)苦心孤诣.(yì) 雕栏玉砌.(qiè)C.泥淖.(nào) 扪.心(mén)卒.岁(cù) 风驰电掣.(chè)D.稽.首(jī) 皈.依(guī)同仇敌忾.(kài) 命运多舛.(chuǎn)[解析:B项,“砌”读qì;C项,“卒”读zú;D项,“稽”读qǐ。
答案:A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房间里________着芝麻的香气,恨不能立刻就进嘴的。
(2)方才还是热烈的劳动场面,这时也________了,磨和石臼发出空洞的声响。
(3)白果的苦香,有一种________力,从许多种有名或无名的气息中脱颖而出,带着点醒世的意思,也不去管它。
(4)他们依托着这种对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文化的________,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
A.洋溢沉寂穿透缺失B.洋溢寂寞渗透缺失C.充斥沉寂穿透缺席D.充斥寂寞渗透缺席解析:充斥,指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句中无此意;用洋溢。
寂寞,指孤单冷清,强调一种感觉;应用沉寂,强调由热烈变得寂静。
渗透,指一种事物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是渐进过程而达到混合;句中强调苦香味的特有力量,用穿透。
缺席,指没有参加,与“当下文化”搭配不合事理;用缺失,强调缺陷、不足。
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中国国家馆在东方的晨曦里,在美轮美奂....的世博园建筑群中,发出耀眼的中国红。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 Word版含解析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王安忆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选材的方法。
3.练: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4.写: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忆名言名句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2.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
3.人就是这样子,什么轻松就干什么,所以古典的享受就变得非常辛苦。
4.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5.我觉得人长得越来越像了,这和潮流有关。
人长得越来越像实质上是指人越来越潮流化了。
不像过去,生活相对隔绝,影响也都是小范围内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入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
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相关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女性的声音12长恨歌——围炉夜话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长恨歌——围炉夜话解答小说中细节描写作用题的答题技巧[课内挖掘]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极细微的围炉夜话的场景,细致地描写了“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
这些王安忆以细节呈现的日常生活,对抗着编年史的宏大叙述,用小说的形式实践了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这使得王安忆能撇开政治动荡与经济变迁的表象,直入时间的本质与内核。
[考点讲解]一篇小说,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
因此,细节描写作用题一直是高考小说阅读钟爱的题型。
我们在鉴赏作答时,要注意抓住小说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中的细节勾勒来透析人物的性格心理,体味环境的情感意蕴和小说的主题思想。
具体来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常从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等角度设置。
一、考题试做(2016·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
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
事情已十年了。
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
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
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
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
他算定热闹快来了。
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
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
”“我好像听见枪声。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六单元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看王安忆的?长恨歌?,一曲娓娓道来,弦音顿挫,台上的人咿咿啊啊,喧闹非凡;台下的人看的清晰,不过是赶了一回繁华,只是低回慢转都作着辞别,曲终人要散,幕台上的冷清无人眷恋,不过是述说着无法挽回的过往。
?长恨歌?里有的是似女人小性子的潮粘的梅雨季风,有的是似肌肤之亲般的性感的挨挤的上海弄堂,有的是带阴沉气息如云似雾的虚张声势的乱套流言。
也有处于嘈杂混淆中如花蕾一样纯净娇嫩的闺阁,盛载的都是不行为人知的心事。
还有把城市的真谛都透彻领悟的自由群鸽,它们在密匝的屋顶回旋,带着劫后余生的目光哀怨地看这一片城市废墟。
那是属于上海的废墟,上海夜夜笙歌,歌声是带着形式般迫不得已带庆祝的喧闹,却是没有高山流水纯粹清亮,在这废墟里,袅袅娜娜地浮出一个清爽雅致的影子,那是王琦瑶。
一声鸟或一堵墙我们假设有颗宁静的心,即使是悄悄坐着,也可以感受到时间一步一步从心头踩过。
当时间在流淌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自然中美丽的景观当然能撼动我们的心,但人文里时常被忽视的东西,也一样能震荡我们。
例如一口在荒烟中被弃置的古井,例如海岸边已经剥蚀的废船,例如一个在村落边缘捡到的神像,例如断落了的一堵墙。
人,在这个宇宙之间,多么渴望企图去制造一些什么,有时是为了生活的必需,有时是对生命永恒的追求,有时,只是无意间的创作罢了。
时间以一种无声的脚步刷洗着人所制造的事物,使它从欢腾的春天,成为凋零的冬天。
这就是无常,无常是时空中的一种必定之路,我们不能常住于某种情境、某种爱,乃至也不能常住于悲伤或失落。
那就像坐在森林里听鸟的唱歌,每一声都那么像,而每一声都不同。
一声鸟,或一堵墙,其实是没有不同的,我们每天看一堵墙,仿佛相像,其实每天都不一样,有一天它会断颓,有一天,它会完全的粉碎。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王安忆及其作品的评价(1)不愿重复自己。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12.《长恨歌 围炉夜话》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围炉夜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探析他们的人生态度。
2.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创作理念。
3.通过学习《围炉夜话》,激发学生完成《长恨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我们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我们先来来做一道历史题。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是?B。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为我们书写的历史,是英雄伟人、整顿山河、改革发展,这些核心事件推动着历史奔流向前,但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围炉夜话》这一节,重回1957年,感受柴米油盐中历史。
二、重回现场,构建日常问题: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忆这篇小说,在这个1957年的冬天,是哪些人在“围炉夜话”?他们又具体做了什么?明确:王琦瑶、严师母、康明逊、萨沙四人聚在一起围炉夜话。
他们制作食物、闲话家常(谈吃论穿)、简单游戏。
问题:主人公其实做的都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活动,(板书:日常)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作者的描述下,这样的聚会给你们一种什么感觉?预设:温馨、舒适、惬意……师:文中王安忆借萨沙之口也有一句评价,是?明确:“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板书:精雕细作)问题:请大家在小说中找出描述主人公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说说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这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
①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12.《长恨歌》》4
《围炉夜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王琦瑶等人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探析他们的人生态度。
2初步理解王安忆小说用日常生活构筑历史的创作理念。
3通过学习《围炉夜话》,激发学生完成《长恨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法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从古到今我们的历史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呢?我们先来来做一道历史题。
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2170年代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这反映了()A.八字方针的制定 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答案是?B。
这是我们历史书上为我们书写的历史,是英雄伟人、整顿山河、改革发展,这些核心事件推动着历史奔流向前,但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否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呈现方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安忆的《长恨歌》中《围炉夜话》这一节,重回1957年,感受柴米油盐中历史。
二、重回现场,构建日常问题: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回忆这篇小说,在这个1957年的冬天,是哪些人在“围炉夜话”?他们又具体做了什么?明确:王琦瑶、严师母、康明逊、萨沙四人聚在一起围炉夜话。
他们制作食物、闲话家常(谈吃论穿)、简单游戏。
问题:主人公其实做的都是一些非常日常的活动,(板书:日常)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作者的描述下,这样的聚会给你们一种什么感觉?预设:温馨、舒适、惬意……师:文中王安忆借萨沙之口也有一句评价,是?明确:“这时,萨沙体味到一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快乐。
”(板书:精雕细作)问题:请大家在小说中找出描述主人公活动的句子加以分析鉴赏,说说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这种精雕细作的人生的。
①她前一夜就将糯米泡上,这时米粒就胀得很鼓。
萨沙自告奋勇往磨眼里舀米,半勺水半勺米的。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学案:第十二课 围炉夜话 Word版含答案
第十二课围炉夜话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点词语的音、形、义;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及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2.自查工具书,解决字词等基础知识问题;阅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状态,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
3.学习王安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她将这种责任感寄托到自己纤柔细腻的文笔中,直入时间的本质和内核,展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时代的沧桑嬗变。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王安忆,生于1954年,当代女作家。
祖籍福建同安,生于江苏南京。
1955年随母亲茹志鹃迁居上海。
1969年初中毕业。
1970年赴安徽插队。
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
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专业作家。
1975年冬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发表成名作《雨,沙沙沙》。
著有小说集《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尾声》《流逝》《小鲍庄》,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长恨歌》,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集》,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以及《乘火车去旅行》《王安忆自选集》等。
其中,《本次列车终点》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和《小鲍庄》分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不少作品表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深沉思考。
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其底蕴,抉微钩沉,纤毫毕现。
笔墨素淡,情韵幽婉,一些作品在文坛上产生广泛的影响。
2.了解背景上海怀旧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种文化时尚,从绘画、电影、文学,到日常消费领域,关于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的各种表述层出不穷。
外滩建筑、咖啡馆、月份牌……“老上海”的各种物质代码,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消费时尚。
他们依托着这种对于“过去”的发掘,来填补当下文化的缺失,并表达着对于“未来”的想象。
在这个意义上,《长恨歌》似乎应景地为人们提供了怀旧的资料。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 12.《长恨歌·围炉夜话》导学案
《围炉夜话》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忆及小说《长恨歌》的梗概。
2、初步了解小说的“纯叙述性的语言格调”和“陌生化语言的智慧”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的“日常历史观”。
教学重点:感受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作家作品介绍王安忆,当代女作家,祖籍福建同安,1954年生于南京。
1955年随母茹志鹃迁居上海。
1995年,王安忆的《长恨歌》在《钟山》上连载,年底出版了单行本,很快引起评论界的注意,评论者认为王安忆的写作直承由张爱玲所开启的“海派”文学传统;2000年《长恨歌》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对作者及作品的评价: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曾将“第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奖”授予王安忆,致词给予《长恨歌》较高的评价:“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
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的世界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以说是一部史诗。
”二、故事梗概王琦瑶,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
40年代,一个16岁年轻少女与好友一起去片厂,故事从这天开始。
王琦瑶在片厂演了个小角色后,又拍了一些生活照。
其中选用了一张发表到《上海生活》的封二,起名“沪上淑媛”,在学校引起了一阵轰动。
这时出现了贯穿故事始终的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好友蒋莉丽,一个是伴随始终的程先生。
经历了一个个台阶,经历生活情感视野的各种历练后造就了一个“上海小姐”。
程先生对王琦瑶不完全是一厢情愿的,程先生的出现无意间吹动了王琦瑶的那份少女的情思,但是,王琦瑶不甘于她的生活理想就此止步,总期待一个更大的生活,这时李主任适时地出现了。
李主任令人敬畏的真实和对女人的那份体贴让王琦瑶完全听从于他,而她天生又会做一个女人,这因而适合了李主任的心思,从此王琦瑶搬入了那块不是平凡人住入的“爱丽丝公寓”。
2018高中语文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教师用书《中国小说欣赏》!
第12课 《长恨歌》——围炉夜话王安忆的《长恨歌》,写的是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一支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
作者摒弃了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基于平民立场和女性视角,以浮雕与工笔交错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一个“上海小姐”坎坷的人生沉浮,在短暂与虚幻的浮华之后,是无尽的失落、劫难和追悔。
与本文相关的情节是: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但她意识到自己已不能与上海分开,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家师母、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课文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1.糯.米(nu ò) 2.命运多舛.(chu ǎn) 3.煤屑.(xi è) 4.咫.尺(zh ǐ) 5.泥淖.(n ào) 6.尸骸.(h ái) 7.嫩.鸡蛋(n èn) 8.醇.厚(ch ún) 9.狩.猎(sh òu) 10.嬗.变(sh àn) (二)多音字1.脉⎩⎪⎨⎪⎧ 温情脉.脉m ò脉.搏m ài 2.空⎩⎪⎨⎪⎧ 空.洞k ōng 空.白k òng3.解⎩⎪⎨⎪⎧ 解.剖ji ě解.数解.差ji è 4.薄⎩⎪⎨⎪⎧ 稀薄.b ó薄.饼b áo 薄.荷b ò二、写准字形1.⎩⎪⎨⎪⎧ mi ǎn 缅怀沉mi ǎn 湎 2.⎩⎪⎨⎪⎧ 感k ǎi 慨气g ài 概 3.⎩⎪⎨⎪⎧ q ì器重喧xi āo 嚣 4.⎩⎪⎨⎪⎧ 干z ào 燥暴z ào 躁 5.⎩⎪⎨⎪⎧ 苍凉c āng 沧桑 6.⎩⎪⎨⎪⎧ 天t ā塌地陷糟t à蹋 7.⎩⎪⎨⎪⎧ 棚子b ēng 绷带 8.⎩⎪⎨⎪⎧ nu ó挪不动袅nu ó娜三、辨析词语1.发掘 挖掘2.沉湎 沉溺1.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中的珍宝一样。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6单元 12 长恨歌 含答案 精品
12 《长恨歌》围炉夜话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咫.尺( ) 石臼.( ) 腻.人( ) 煤屑.( ) 泥淖.( ) 掺.着( ) 醇.厚( ) 狩.猎( ) 湮.灭( ) 尸骸.( ) 嬗.变( ) 哀恸.( ) 【答案】 zhǐ jiù nì xiè nào chān chún shòu yān hái shàn tònɡ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核⎩⎪⎨⎪⎧( )核.桃( )桃核.儿 (2)薄⎩⎪⎨⎪⎧( )稀薄.( )薄.饼( )薄.荷 (3)裳⎩⎪⎨⎪⎧( )霓裳.( )衣裳.(4)脉⎩⎪⎨⎪⎧( )温情脉.脉( )脉.搏 2.语境辨析法(5)他每次出差.( )差.( )不多都要出点差( )错。
(6)鱼拼命挣扎.( ),鱼刺扎.( )破了手,他随意包扎.( )一下。
(7)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 )怨别人埋.( )头工作。
【答案】 (1)hé hú (2)bó báo bò (3)chánɡ shan ɡ (4)mò mài (5)chāi chà chā (6)zhá zhā zā (7)mán mái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1)⎩⎪⎨⎪⎧干zào( )急zào ( )zào( )音(2)⎩⎪⎨⎪⎧nuò( )米rú( )家rú( )子牛 (3)⎩⎪⎨⎪⎧àn( )淡万马齐yīn( )ān( )熟(4)⎩⎪⎨⎪⎧miǎn( )怀沉miǎn( )miǎn( )腆【答案】 (1)燥 躁 噪 (2)糯 儒 孺 (3)黯 喑 谙 (4)缅 湎 腼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1)沉湎·沉醉由于青少年自我控制和辨别能力差,精神世界可塑性强,长期________(沉湎/沉醉)网络会出现“虚拟世界的我”与“现实世界的我”的分离,包括人格的分离、知行的分离、责任权利的分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长恨歌》围炉夜话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王安忆的名言名句。
2.读:品读课文,鉴赏小说选材的方法。
3.练: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
4.写: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
一、诵记名言警句王安忆名言名句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
2.人穷志不穷是少数人的事,多数人是人穷志短。
3.人就是这样子,什么轻松就干什么,所以古典的享受就变得非常辛苦。
4.我们要的东西似乎有了,却不是原来以为的东西;我们都不知道要什么了,只知道不要什么;我们越知道不要什么,就越不知道要什么。
5.我觉得人长得越来越像了,这和潮流有关。
人长得越来越像实质上是指人越来越潮流化了。
不像过去,生活相对隔绝,影响也都是小范围内的。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忆,上海人,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初中毕业后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后调入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
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
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获茅盾文学奖)、《遍地枭雄》等长篇小说。
她的小说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并于1998年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
2.相关链接小说通过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了一个城市的沧桑嬗变,以及作者对这种嬗变的哀伤。
做了金丝雀的“三小姐”王琦瑶在上海解放后,被迫到邬桥避难。
在邬桥,她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上海不可分割,上海叫人“长相思,不能忘”。
于是王琦瑶又回到上海,隐姓埋名,在上海最普通的“平安里”定居下来,由爱丽丝公寓的金丝雀变成了为柴米油盐操心的普通人。
政权的更替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是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
她在“平安里”的屋子里,渐渐聚集起资产阶级的“故人”——严师母、她的表弟毛毛娘舅,以及无产阶级的国际混血儿萨沙这样的闲人。
时代在翻天覆地地变化,而他们却兀自在弄堂的“芯子”里维系这布尔乔亚式的精致生活,他们打牌,聊天,喝下午茶,自然免不了打情骂俏……节选部分就是描述了王琦瑶在“平安里”的这段生活。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1)单音字①糯.米(nuò) ②掰.开(bāi)③短暂.(zàn) ④俯瞰.(kàn) ⑤命运多舛.(chuǎn)⑥咫.尺(zhǐ) ⑦煤屑.(xiè) ⑧泥淖.(nào)⑨狩.猎(shòu) ⑩砌.牢(qì) ⑪哀恸.(tònɡ)⑫浸.泡(jìn) ⑬霓.裳(ní) ⑭支撑.(chēnɡ)⑮尸骸.(hái) (2)多音字①核⎩⎪⎨⎪⎧ 核桃桃核儿 ②脉⎩⎪⎨⎪⎧ 温情脉脉脉搏③空⎩⎪⎨⎪⎧ 空洞ɡ空白ɡ ④没⎩⎪⎨⎪⎧ 没头没脑没齿不忘⑤模⎩⎪⎨⎪⎧ 模糊模样 ⑥裳⎩⎪⎨⎪⎧ 霓裳ɡ衣裳ɑn ɡ⑦解⎩⎪⎨⎪⎧ 解剖解数解差 ⑧薄⎩⎪⎨⎪⎧ 稀薄薄饼薄荷(3)辨形组词①⎩⎪⎨⎪⎧ 缅缅怀湎沉湎 ②⎩⎪⎨⎪⎧ 慨感慨概气概③⎩⎪⎨⎪⎧ 器器重嚣喧嚣 ④⎩⎪⎨⎪⎧ 燥干燥躁暴躁⑤⎩⎪⎨⎪⎧ 苍苍凉沧沧桑 ⑥⎩⎪⎨⎪⎧ 塌塌陷蹋糟蹋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 ①俯瞰:俯视。
②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
③应景:为了适应当前情况而勉强做某事。
④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
⑤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轮,高大;奂,众多。
⑥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
⑦恍然若梦:好像在梦中一般。
(2)近义词辨析①发掘·挖掘辨析“发掘”是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东西。
“挖掘”指具体挖的动作,也可用在抽象方面,如“挖掘潜力”。
例句a.发掘埋在地下的城市花了很长时间。
b.狸是一种哺乳动物,前肢比后肢短,趾有爪,擅长挖掘。
②沉湎·沉溺辨析“沉湎”是沉醉在某种境界之中。
“沉溺”是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含贬义。
如“沉溺于酒色”“沉溺于网吧”。
例句a.他沉湎淫逸,终于一事无成。
b.现在许多孩子都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
四、速读感知课文1.简要概括课文内容及主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围炉夜话》写在激烈动荡的年代里,王琦瑶等四个闲人在“螺丝壳”里经营着他们由吃、穿、闲聊和简单的游戏组成的“精雕细作的人生”。
身份特殊的王琦瑶却有着上海普通市民的智慧——在大时代里埋头于自己的生计的智慧,王琦瑶对细节、对生计的认真,普遍存在于上海市民身上,在这一方面,王琦瑶是一个有些极端化的典型,甚至可以说,她是上海精神的象征——战争和革命都不曾将上海的历史切断,正如激烈动荡的时代没能影响“王琦瑶们”“螺丝壳”里的精雕细作的人生一样。
2.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是一群怎样的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生活在王琦瑶周围的人,是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在社会的边边角角里耐心地生活着的人,他们满足于日常的衣食生活,没有什么远大的人生理想,生命缺乏传奇色彩,心灵空虚无聊,没有对自己命运的自觉意识,是庸常的普通小市民的代表。
一、重点突破1.对萨沙和严师母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萨沙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非悲悯农民的艰辛,而是赞叹各种吃食做法的复杂辛苦。
这种感叹里有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满足。
萨沙的感叹引出严师母对穿衣的见解,这个见解有她的身份、经历,更典型地表现出了“王琦瑶们”的精神内核——埋头于生计,专心致志地经营自己的生活,越是琐屑,越是认真,越是不关心社会和时代,精明、自我欣赏,甚至自恋、怀旧,这就是上海人的特质,也是上海精神的特质。
2.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将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与历史融为一体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说中的日常生活,不是直接地被描摹或者被复制,而是展现一种日常状态。
在课文中,蕴含着作者对于“日常”与“历史”的看法,她通过“日常”来表现“历史”,表达出她的“日常历史观”。
比如课文中写王琦瑶在“平安里”的生活,“平安里”每日“围炉夜话”,做着各种各样的吃食,聊着各种各样的闲话,“他们说的不外乎是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他们还说糯米圆子的细滑,酒酿的醇厚,还有酒酿汤里的嫩鸡蛋”,就是这些细节的密集堆积让人们感受到了殷实和富足。
“围炉夜话”这样一个片段,无疑充分地展现了作者作为一个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细腻体察能力,在一个城市的“芯子”里面,人的细节才呈现了历史的真相。
3.作者细致地描写“平安里”这些人的生活细节,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状态?有怎样的生活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描写了这些人的日常生活,这些琐屑的细节,能体现出他们在踏踏实实、本本分分的“芯子”里的生活,正是这样一个个围炉而坐的琐屑的日子,填补了时代的裂缝。
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细腻的对日常生活的描述,运用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在作者看来,王琦瑶从选美的舞台上下来,走进“平安里”的屋子,屋子里的这些人,从资产阶级的严师母、毛毛娘舅渐渐换成了怀旧的“老克腊”、觊觎黄金的长脚等人,这就是作者认识到的历史。
二、疑点探究4.体会本文在取材、组材上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极细微的围炉夜话的场景:“王琦瑶在炉边用一盘小磨磨糯米粉”,萨沙舀米,毛毛娘舅摇磨,严师母发指令,四个人一边从容地工作,一边谈论着或吃或穿的无关紧要的话题;天黑时,他们则在炉火上放了铁锅,炒夏天晒干的西瓜子,闻着各种食物散发出的气息,用琐屑的话语填满他们生活的缝隙。
这些琐碎的描写正是作者在整部小说选材中的一个缩影、一个片段。
在《长恨歌》中,作者通过王琦瑶写了几十年的历史,或者是通过几十年的生活写了王琦瑶的命运。
作者笔下的历史不是我们通常习惯于关注的、与重大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历史,而是作为时间的历史。
她极力渲染的是各个历史时期弥漫于空气中的不同气味、不同氛围、不同的来自感官的特征;她努力捕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的个人的生存面目、精神依赖、价值取向。
由于投向历史的视点不是政治,不是历史变迁中存在的政治成分,而是作为时间、年代的历史,及历史中的个人,故而,她笔下的历史与个人显得特别平实、真切、贴近,两者的交融也因之更加和谐,从而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饱满感、浑厚感。
王安忆以细节呈现的日常生活,对抗着编年史的宏大叙述,用小说的形式实践了另一种书写历史的方法。
这使得王安忆能撇开政治动荡与经济变迁的表象,直入时间的本质与内核。
三、美点赏析——陌生化语言的运用5.本文的语言有着陌生化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语言的陌生化可以化平淡为神奇,化习常为新异,从而增加作品含蓄蕴藉的意味。
如:“它不看远,只看近,把时间掰开揉碎了过的,是可以把短暂的人生延长。
”“他们一边说明天见,一边心里不愿意今夜结束,明天再好,也是个未知未到。
今夜就在眼前,抓一把则在手中。
”这两个句子中,作者通过“掰开揉碎”“抓一把则在手中”使抽象的时间达到一种具体化的呈现。
四、随堂写练6.所谓语言的“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这样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请运用陌生化语言写一段文字。
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奶奶胸前的血很快就把父亲的头颈弄湿了,父亲从奶奶鲜血里,依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高粱酒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