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课件ppt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共4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记叙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课件(共42张ppt)++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bb8ce9b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6b.png)
象征
借意象挖 掘象征义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自夸着“地大物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例: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 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 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 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的城市。许多大都市 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 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
记叙文—理解句子含义
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理解句子的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表层意思,又要 说出深层意思。 如果句子形象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要抓住 中心词,挖掘词语的深层含义、双关意义,也可以找出它带 给读者的启迪。 (所谓哲理句就是指那些关爱生命、感悟人生、有关亲情、 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 解题思路 : 句子的含义(主关键词,化含蓄为直白)+表达的感情(把 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再说一遍。(偷梁换柱)
叶圣陶先生逝世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表炮声传来 不幸的消息,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表面: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 ” 深层:老年人(作者恰逢八十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
如何理解《社戏》最后一段鲁迅写到“我实在再没有吃 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表面:因为难忘平桥村的生活,以及情感上的喜爱让 鲁迅觉得豆很好吃,戏很好看。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为了一 些闲言碎语。那时我初涉文坛,尚未习惯文坛的无事生非,很容 易被那些谣言困扰,情绪很波动也很激愤。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 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 愤怒和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时已深秋,树叶在寒风中一片片坠落,如我失望而悲凉的心情。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某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 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我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 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然后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 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初中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2ba6cc0a76e58fafbb00324.png)
最新版整理ppt
24
❖十七、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有哪些?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 理描写)
❖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 章的表现力。
❖
最新版整理ppt
25
❖十八、 表现手法及作用(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渲 染气氛、抒发感情。
❖ ⑵伏笔悬念。能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心
❖(九)联想想像 ❖(十)托物言志 ❖(十一)借古讽今 ❖(十二)虚实结合
最新版整理ppt
28
❖
❖ 15、记叙顺序及作用? ❖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
楚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
作用: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品质,反映作品 主题
D: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 作用: 烘托人物的什么心情, 渲染某种气氛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 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最新版整理ppt
23
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所有的侧 面描写都是为正面描写服务的。
❖议论句、抒情句通常与文章的主旨由
密切关系,主旨句通常以抒情句、议
论句形式出现,它们通常位于文章的
开头或结尾,议论句、抒情句的作用
主要从主旨方面答题就行,如表现
(揭示)文章的主旨(突出文章的中
心),抒发某种感情,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等。
《记叙文阅读》课件 PPT
![《记叙文阅读》课件 PPT](https://img.taocdn.com/s3/m/1a5d734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f8.png)
7、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 (6)作者得情感……
作用:就是贯穿全文得脉络,把文中 得人物与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 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得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 意原文得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 (有时在括号内)。
记叙文知识要点
1、记叙文得“六要素”与贯穿全文得线 “索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件脉络
“线索”就是连贯文章始终得脉络,就 是文章得纲。
(1)人物 (2)事件 (3)行踪 (4)文章得标题 (5)反复 出现得词或事物 (6)文中议论抒情得语句 (7)作者得思 想感情(变化)
(8)“我”得所见所闻所感
11、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与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 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 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 音韵与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得性格、思 想、感情与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 到形象生动得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 写事物、讲解道理。
中心意思得归纳得具体方法
③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 分得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得内容往往蕴含 着作者想要表达得思想、感情、态度等。
④从时代背景入手,好得文章都具有明显得 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得社会内 容所包含得深刻含义,如《最后一课》,我们 只要了解了法国当时濒临亡国得背景,就可 以了解其中心了。
❖有些题可使用原文中得话或稍加 改造作答。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87b82f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14.png)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记叙文阅读理解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理解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acf8cb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f7.png)
七、概括人物特点.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16
例题: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 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21
2:不同题材的文章如何阅读?( 1)写人的文章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记事的文章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 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13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1.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 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答题格式:(时间+地点) +人+事。eg.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 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
1.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 2.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16
例题: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半截, 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21
2:不同题材的文章如何阅读?( 1)写人的文章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记事的文章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 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13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1.顺叙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1
• 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什么事。答题格式:(时间+地点) +人+事。eg.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 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
1.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 2.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PPT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9f39e46137ee06eff918b7.png)
做题技巧: 1 结合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末尾句,抒情议论句) 含义,写出作者借助文章要表达的感情、观点, 所赞扬或所抨击的内容。 2 从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事件中,再结合自己的生 活体验,寻找文章的中心观点 3 写主旨一定要结合文章,语句要通顺、连贯、 完整。
(九)理解关键语句策略:
1 锁定关键词,分析修饰语。对它们解释 之后,再对整个句子进行分析。 2 理解修辞格,透视其深意,若用比喻句, 还原其本体。 3 如果句子中有两个主要人物或一个人物有 两种行为,要逐一解释分析 4 结合上下文,多问为什么。
写作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选材剪裁(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 是否得当) 行文结构(开头结尾、首尾呼应、前后呼应、 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等) 写作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 对比、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修辞的作用
染力。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结构统一,互相映 衬,互为补充。 夸张 突出特征,极力表现。给读者以鲜明而强 烈的印象。
反问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情感。 反复 强调语气、强调内容,强烈抒情,富有感
(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 描写、说明
表达方式
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睫毛上滑落下来, 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 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我 要求休学一年。 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 的泪泉,那是滋养生命的泉源,也是滋养民族 精神的泉源哦。
记叙文阅读
明确考点: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e695631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b.png)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
![中考记叙文阅读——分析写作手法课件(共4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35aa7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6.png)
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析
明写法
文章的表现手法,也称艺术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铺垫、对比、 衬托、伏笔、照应、设置悬念、详略、象征、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表
以小见大、借景抒情等。
现
手
述内容 具体分析文章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法
析作用 联系上下文,分析在表现主旨、结构、情节等方面的作用。
【注】具体知识详见《文体知识梳理》部分
三、表达方式的运用
中考设问
1、阅读第⑥段,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2020年河南卷第8题,文章《我的 太爷老师》)
①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方式判断)来衬托快乐:描写春夏之交 野清新宜人、生机 盎然的景象(解说描写的内容),衬托孩子们快乐的心情(人物心情)。 ②通过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表达方式判断):展现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 野活动,选取盘花环、吹马莲等有趣的细节,描写去 野的路上敲锣打鼓的情景 和踏青后满载而归的情景(解说描写的内容),表现孩子们的快乐(人物心情) 。
去年底,我变动了工作岗位,新单位恰在“小李打字店”斜对面。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更免不了常去店里 找他扫描、复印资料,添些办公用品。附近两条街上,林林总总二十多家单位,复印凭据、制作表格、打印公告、 扫描证件、装订文本等等,件件都是急办之事,桩桩都是微利经营。小李从来都是开门最早、关门最晚。
一天我下班路过,见他不忙,感佩他把打字复印这个行当从“小李”干成了“老李”,二十三载坚持而笑容 常在、热情有加,我问他是咋坚持下来的。他的方脸挂满了笑意:“重复性地做这一个事,这么多年的日子好像 是一天过去的。只能说自己干这行顺手了、熟悉了。”
进入新千年,机关每人都配了电脑,打字室不复存在,但一些同志电脑打字不过关,小李的打字店一度更加 忙碌。什么时候去他那儿,都能听见键盘的嗒嗒声,打印机的嘶嘶声,抑或复印机的嗡嗡声。去他那多了我才知 道,不光我们单位,相邻的机关、学校、医院、居民,都喜欢把材料送到他那里。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叙文阅读》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叙文阅读》优质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2c74ea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e8.png)
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的千军万马
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 仪器一起开动了。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 了。
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反复商量,有人主张把装置从
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再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决定——在现场采取妥 善办法处理。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探索解决办法。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是零下30多摄氏度!见他太 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你回去吧!”
1. 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读音。 2. 选段中AABB式的词语有 _________、 _____,这样的词语还有等 ____ 、 ____ 。 3.用横线画出描写祖母琥珀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人造琥珀是缺少生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赏析第三段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
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现场。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极了。由于过 度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在场的 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②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③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 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 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 仪器一起开动了。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 了。
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反复商量,有人主张把装置从
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再下井。 大家从夜里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决定——在现场采取妥 善办法处理。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探索解决办法。 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是零下30多摄氏度!见他太 疲倦了,有人劝他:“邓院长,你回去吧!”
1. 划去文中括号里错误的字和读音。 2. 选段中AABB式的词语有 _________、 _____,这样的词语还有等 ____ 、 ____ 。 3.用横线画出描写祖母琥珀特点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说人造琥珀是缺少生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赏析第三段中画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稼先严肃地拒绝:“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
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现场。试验成功后,他兴奋极了。由于过 度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在场的 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②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③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 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 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课件(41张PPT)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课件(4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4fbd9a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5.png)
方法二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1.答题技巧
(3)分析情节发展,概括人物性格 作者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往往会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 不同情节展现的人物的个性不同。因此,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 根据情节论人。 (4)探读细节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品读细节描写的句子,能 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中考现 代 文 阅 读 专 题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
散文
1.散文的概念
散文泛指那些侧重于直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注重主观抒写,不讲 究骈偶押韵的文体。按传统的说法,散文是与骈文、韵文相区别的散体文 章,即除了诗、词、曲、赋以外,一切无韵无律的文章,诸如人物传记、回 忆录、游记、寓言、神话及记事抒情类文章,均可列入散文范畴。这是广 义的散文。
狭义的散文,专指用凝练、优美、生动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 状物、写景的短小精悍的文章。
散文
2.散文的特征
①形散而神不散;②时间跨度大;③空间转换广;④事件牵涉多;⑤表达方 式活;⑥取材组材巧。
散文
3.散文的分类
①叙事散文:在此类散文中,作者写人和叙事都浸透着浓郁的情感色彩。 作者的情感常常隐含于委婉跌宕的叙事中。
小说
4.小说的三要素
方法技巧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例1(2020陕西,12题)作者走向河岸时,看到的“河景”有怎样的特 点?
例2(2021天津,16题)作者想起了哪些和雨有关的故事?请结合 文章③—⑥段的内容概括。
方法一 内容理解与概况
1.答题技巧
(1)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 结果几个要素。找出这些要素,并合理组织语言,即可总结出文章的主要内 容。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PPT)
![记叙文阅读专题课件(共54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d36b370f90f76c660371a63.png)
5、联想: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使文章更有内涵,增强文学性。 6、想象: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 者接受美的陶冶。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 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集中地揭示主旨。 8、托物言志: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 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9、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表达思想和情感,使 读者受到感染。
一、记叙文阅读
【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
一、什么是写作手法(写法)
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的有效艺 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 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 为写作活动服务。
二、写作手法的分类:
1、表达方式:记叙(叙述)、说明、 议论、描写、抒情。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反问、设问、 引用等。
白描的作用: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了, 准确传神;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烘托气氛,表现力强,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细描的作用 具体生动地表现人物或事物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 感染力强,使人能身临其境,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议论: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明确文 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 构。
• 2.叙事类的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 结果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台阶》、《社戏》。
• 3.写景类的记叙文:通过描绘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春》。 • 4.状物类的记叙文:通过写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海燕》。
知识点3 • “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 提醒:并非所有的记叙文都必须满足“六要素”,有些文章中,某
(四)结构手法及其作用
1、照应(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 构严谨,中心突出。使文章结构紧凑,气势贯通,总 结全文,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2、过渡:承上启下,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前后呼 应;转移话题、连接事件,转换场景;思路清晰、转 换自然;衔接紧密,上下连贯。 3、衔接:使诗文上下文之间取得连接与过渡的一种 写作技法。主要作用是保持意义上的连贯、文句的流 畅和行文的变化。 4、悬念:使文章张弛有度,情节曲折,吸引读者。 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 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
![中考专题-记叙文阅读-课件118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0ecb1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93.png)
《植树的牧羊人》中“他的那条 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
写) 别人的评价、议论来描写人物或事 不张扬”,通过对牧羊人大狗的
物。
(续表)
描写类别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根据 侧面
描写 描写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 描写,从侧面表现牧羊人的
角度 (间接 主题更加深刻、含蓄。
性格特点。
分类 描写)
“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起走小路
2. 记叙顺序
记叙顺序
特点及作用
教材示例
顺叙 倒叙
特点:按时间先后,叙述事情的发生、
发展和结果,或以空间、地点的转换顺
序进行叙述。
《散步》依次写了事情的起因、
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条
理清晰。
特点: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高潮 《走一步,再走一步》开头写道:
动么豪放、多么火烈
的舞蹈哇——安塞腰鼓”,通过
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② 对安塞腰鼓的场面描写,烘托了
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③明示、暗 安塞腰鼓的精彩。
点主题。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 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4. 记叙线索 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
线索类型
特点
教材示例
物线 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灯笼》:以“灯笼”为线索。
人线 事线 感情线
以人物动作行为变化、思想性格的 《我的叔叔于勒》:以“我”的所见
发展、所见所闻为线索
所闻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或事件发展)为线索 《故乡》:以“回故乡、在故乡、离 故乡”为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 3. : 答题格式:对xx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深刻生动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
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抒发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8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4.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5.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6. :强调,加强语气等 7. :强调了……突出了…… 8. :强调了……加强语气。
D. 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5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例题: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
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
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 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
21
本堂小结
(1)写人的文章 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记事的文章 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 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
3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1、表态:删 / 不删
方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换成的词语的意思,原词在句子中有何表达
法
效果,删掉有何效果
(原词更能体现...效果,删掉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4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例题: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 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请问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5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例题: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 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22
本堂小结
(3)写景的文章 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并列结构 体会思想感情
23
课后作业
• 完成阅读理解真题《那一刻》
24
一、阅读理解考点大盘点
题目的作用
词语理解
句子作用
概括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概括人物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线索题 写作顺序及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一、题目的作用
《我的母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心田上的百合花》 《羚羊木雕》
2
二、词语理解
• eg.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本义 +
文中义
替
拆
换
词
法
法
:原义指.....,在文中指......
• 2.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3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 1.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有耐心 自立和自尊心强 细心
17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A.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
;
②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
方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法
B.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
19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 ——《只是一个普通人》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天气;突出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作铺垫;渲染凄凉的气氛。
•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 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对时代背景的一个描写,描写了沙皇专制时代经济萧条,笼罩在白色恐 怖当中的情景。
20
本堂小结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 篇,则要再读全文。
=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
1.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 2.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12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 1.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法
3、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感想
7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1.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
的情感。 2.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当作人来写,赋予xx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特点,抒
• 位置: 文章的标题 /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文中主要事件 文中一轮抒情的语句 / 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
11
五、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eg.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 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请问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不能,“睁”是张开眼睛,句子里表达了外婆的慈祥,而“瞪”是睁
大眼睛盯着看,用在此处表达不出外婆的慈祥,反而是凶狠的意思。
6
三、句子作用(
)
• eg.如何理解... ...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用通俗的话把句子解释一遍
方
2、在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是... ...
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16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例题: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
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
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 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
• 2.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4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A. 借助故事情节分析 B. 借助描写方法分析:正面描写 及 侧面描写 C. 借助环境描写分析
9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 :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统领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
文作辅垫; 2. :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 : 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10
四、线索题
: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主线
• 常见线索: 事物 / 人物 / 事件 感情 / 地点 / 时间 ... ...
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②衬托人物xxx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8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 ——《只是一个普通人》
•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 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语言的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抒发了作者XX的思想感情。
8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4.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5.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6. :强调,加强语气等 7. :强调了……突出了…… 8. :强调了……加强语气。
D. 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15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例题: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
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
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 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
21
本堂小结
(1)写人的文章 首先,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其次,分析典型事例,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记事的文章 抓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理清叙述顺序,抓住事件的重点 掌握分段方法(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
3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1、表态:删 / 不删
方
2、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换成的词语的意思,原词在句子中有何表达
法
效果,删掉有何效果
(原词更能体现...效果,删掉后没有这种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4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例题: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 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请问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5
二、词语理解
• eg.加点的字/词是否可以换成XX(是否可以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例题: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 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
“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
22
本堂小结
(3)写景的文章 阅读时要弄清写作顺序、空间顺序, 观察的先后顺序,时间变化顺序,给景物分类。 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总分结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总分总) 并列结构 体会思想感情
23
课后作业
• 完成阅读理解真题《那一刻》
24
一、阅读理解考点大盘点
题目的作用
词语理解
句子作用
概括主要内容 中心思想
概括人物特点Βιβλιοθήκη 线索题 写作顺序及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1
一、题目的作用
《我的母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心田上的百合花》 《羚羊木雕》
2
二、词语理解
• eg.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本义 +
文中义
替
拆
换
词
法
法
:原义指.....,在文中指......
• 2.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3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 1.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有耐心 自立和自尊心强 细心
17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A.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
;
②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
方
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法
B.
: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
19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 ——《只是一个普通人》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天气;突出老妇人赤脚在雪中行走的艰难, 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开展作铺垫;渲染凄凉的气氛。
•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 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
:对时代背景的一个描写,描写了沙皇专制时代经济萧条,笼罩在白色恐 怖当中的情景。
20
本堂小结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 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路)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 篇,则要再读全文。
=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立场
1.分析题目法:弄清题目的意思,找出中心词。 2.分析中心句法:理解中心句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析主要情节法:理解主要情节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4.分析主要人物法:理解主要人物有什么思想品质和精神,作者是歌颂还是批评。
12
六、写作顺序及作用
• 1. (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法
3、联系生活说出自己的感想
7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1.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或主人公怎样
的情感。 2.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当作人来写,赋予xx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xx的特点,抒
• 位置: 文章的标题 / 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文中主要事件 文中一轮抒情的语句 / 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
11
五、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什么人做什么事。 答题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eg.一个小村庄发生山洪,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沉着机智指挥村民脱险,挽救了全村人 的性命,而他和自己的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
请问文中加点字"睁"能否换成"瞪"?为什么? :不能,“睁”是张开眼睛,句子里表达了外婆的慈祥,而“瞪”是睁
大眼睛盯着看,用在此处表达不出外婆的慈祥,反而是凶狠的意思。
6
三、句子作用(
)
• eg.如何理解... ...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1、用通俗的话把句子解释一遍
方
2、在文章中,句子的意思是... ...
只是细心地拾掇着被我弄乱的雨伞。
16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例题: 那姑娘极有耐心地把我打开包装的雨伞又一一地装上。她蹲下
来时,一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发梢上一缕缕地淌着雨水... ... “一用就卖不出去了,这是我这学期的生活费……”姑娘说了
半截,止住了话头。我才明白,眼前的这个小贩是个学生。我想 接着问她其他的情况,但她再不肯说一句话了”。
• 2. (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 3. (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4
七、概括人物特点
• eg.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中XXX的形象 A. 借助故事情节分析 B. 借助描写方法分析:正面描写 及 侧面描写 C. 借助环境描写分析
9
三、句子作用(
)
• eg.划线句子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1. :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统领下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
文作辅垫; 2. : 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总领下文; 3. : 点明主旨,升华情感 总结全文;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10
四、线索题
: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主线
• 常见线索: 事物 / 人物 / 事件 感情 / 地点 / 时间 ... ...
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②衬托人物xxx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8
八、环境描写的作用
• 圣诞节的下午,大雪纷飞,一位老妇人在雪中踽踽独行... ... ——《只是一个普通人》
• 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 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