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优秀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美丽的化学变化》精美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美丽的化学变化》精美教案【教材简析】《美丽的化学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的第7课。
此前,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对化学变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理解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产生新的物质。
同时,他们对物质变化也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认识,逐步认识到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本课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聚焦”,通过回顾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观察这些现象在高清镜头下的画面,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化学变化的美丽,并通过聚焦“我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
第二部分“探索”包括三个活动。
活动一是让学生对比观察紫甘蓝与白醋、水的反应过程,通过视频从微观角度来观察紫甘蓝与白醋的变化,从而发现化学变化的美丽,并提取紫甘蓝的色素,使其与生活中其他常见的物体发生反应,如洗洁精、白醋、糖水、柠檬汁、小苏打等,观察奇妙的颜色变化。
活动二是“化学变化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让学生知道很多药品和塑料制品等都是通过化学变化制造出来的。
活动三是“关注我们的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变化还可能引起环境污染,并思考如何通过化学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研讨”,通过这个环节梳理本单元的内容,整理自己对物质变化的新认识。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基本建构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但是并没有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缺乏对化学变化之美的体验,对化学变化的产物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缺乏关注。
所以本课需要给学生提供化学变化的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之美,并体会到化学变化就在我们身边,神奇而不神秘。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2.化学变化有其美丽的一面。
人类要利用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对比观察紫甘蓝叶片分别与白醋、水的反应过程并进行描述。
2.能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感受到化学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好和方便。
科学态度目标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一种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够观察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
3、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过程与方法1、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
教学难点】理解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教师出示放大镜,询问学生知道放大镜是什么。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放大镜的用途——观察生物、实验中观察花、昆虫等,还可以用于助视、电子产品检验、邮票鉴定、珠宝鉴定、指纹毛发纤维观察等。
4、让学生举例使用领域,填写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教师让学生演示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学生选择一小块面积,使用放大镜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记录新发现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教师归纳:放大镜可以让我们看清肉眼无法看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教师讲解放大镜的特点:是一种凸透镜,透明并且中间较厚。
老师介绍放大镜的作用,让学生找物品来试着放大。
他们发现圆柱形和球形的以及水滴都有放大的效果。
老师解释了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都具有中间凸起和透明的特点,因此放大镜也被称为“凸透”镜。
学生们也发现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在第二节课中,教师介绍了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方法和意义。
学生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和活动情况,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可以扩大人们的视野,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如何测量镜头的焦距一、教学目标1.了解焦距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利用特定工具进行测量焦距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进行实验测量,加深对焦距概念和测量方法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焦距概念和意义的介绍;2.焦距的测量方法;3.焦距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焦距的镜头所拍摄的图片,或者通过物品的放大、缩小来引出焦距的概念。
2.概念解释引导学生了解焦点和焦距的概念,说明焦距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测量焦距。
3.焦距测量方法介绍三种测量方法:① 平行光法。
② 定点放大法。
③ 比例法。
并利用实验现场,进行对比测量,让学生亲自体验三种不同的测量方法的试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如:利用定点放大法测量人眼镜头的焦距。
5.实验结果比较在完成以上实验后,同学可以拍摄照片或记录数据,再将数据进行汇总比较,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刻感知到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6.教学总结在综合梳理容易混淆和不易理解的概念后,再进一步详细讲解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方法、测量精度等问题。
同时,做出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焦距对实际应用的重要和必要性。
四、教学重点1.焦距的概念和意义。
2.焦距测量方法。
3.实验数据和比较。
五、教学心得通过本节课,学生不仅是简单地掌握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要在实验的过程中懂得如何用实验数据证明理论上的正确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特别注意实验的安全,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所使用的各种仪器也越来越复杂,其中光学仪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因为光学仪器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和探究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本文将针对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放大镜科学教案,就如何利用光学仪器进行实验探究作详细介绍。
1.实验名称: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2.实验目的:通过利用放大镜观察小虫子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虫子的结构,并且探究放大镜的原理。
3.实验归纳:本实验的探究对于从积极主动动手制造、摸索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自行制作放大镜,并观察小虫子,可以训练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并使他们体会到制造工具的快乐。
4.实验具体步骤:第一步:先让学生制作放大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例如:纸、盒子、泡沫板、水等等。
随后,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自己的放大镜。
学生制作完放大镜后,让他们观察自己的手指,体验一下放大镜的作用。
第二步:放大镜的原理是利用光线的反射,通过一个凸透镜使光线聚焦到一点上,从而形成放大镜的效果。
老师可以适当地讲解光学原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放大镜的原理。
第三步:观察小虫子。
老师可以在学校附近的花坛或其他校园周围环境找一些小虫子,比如蚂蚁、蜗牛、蝌蚪等等,让学生选择并采集。
学生采集小虫子后,可以放置在小试管或其他类似的容器中。
接着,让学生把放大镜对准小虫子,并观察小虫子自身的细节和结构。
第四步:观察小虫子后,让学生小组分享他们观察到的事实,并询问他们对于小虫子的结构和功能的看法和疑问。
老师可以就学生观察到的知识点进行回答,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维活动。
5.实验效果:通过制作放大镜,让学生掌握了光学原理,鼓励他们动手实验,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观察小虫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虫子的结构和功能,加深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同时,这个过程也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好奇心,在自觉进行现象观察的同时,通过思考和研究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开启了他们对于科学的思维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内容《火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版六年级上册的第10课,它与《地表在变化》、《地震》、《岩石也变化》、《走进矿产》、《人类对地表的影响》共同组成了该册教材的《地表变化的奥妙》单元,《火山》是本单元的第3课。
2、内容简析:本课设计了三个部分,分别是模拟火山喷发的活动,关于火山喷发预报以火山喷发利、害的相关知识(以科学在线形式呈现的),还有一个写科幻短文的拓展活动。
学情分析由于火山是生活中不常见的自然现象,因此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真实的火山喷发,关于火山方面的知识也了解较少。
有的学生可能通过电视或网络对火山喷发成因、危害等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独立操作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能初步根据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3、能在科幻小说《地心之旅》的启发下,写一篇关于地球内部情况的科幻小短文。
4、能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的说明火山喷发造成的危害以及带来的好处。
5、能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乐于把自己知道的火山的知识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2、能大胆推测地球内部的情况。
3、能产生探究地球内部秘密的欲望。
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火山喷发的原因。
2、能初步推测地球内部存在什么物质。
STSE目标:1、能够体会科学技术发展在火山喷发预报方面的作用。
2、能够知道喷发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模拟火山喷发。
教学难点:根据火山喷发模拟实验推测火山喷发的成因。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定,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我设计了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模拟实验,展开探究;展开想象,大胆推测;表达交流,形成结论;科学在线,开阔视野;科幻短文,拓展延伸六个环节。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产生气体的变化实验设计一、教材简介: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的物质变化现象开始研究,观察物质变化及其伴随的现象,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学生的探索视野将从身边熟悉的物质变化逐渐扩展到地球家园与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
“产生气体的变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特征。
从现象最明显、最容易被观察到的“气体”入手,延伸至其他现象去辨析现象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的印象可能是“专业的实验室”“穿防护服的科学家”“远离生活”等,同时,他们头脑里的物质变化,特别是化学变化,往往是剧烈而壮观的反应现象,这使得他们对化学变化既好奇又恐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化解学生对化学变化的恐惧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观”,认识到化学变化是可观察、可研究,甚至是“美丽”的。
三、设计思路:树立“注重经历、体验和发现”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学习科学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本课旨在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小苏打与白醋接触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让学生经历思维分析,经历动手实践,有序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长此以往,必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分析、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尊重事实、善于动手探究的科学素养。
四、设计原理: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伴随气体产生而发生的化学变化,进一步确认没有产生断物质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如气体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知道了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物质。
小苏打和水、盐和水、糖和水盐和白醋、糖和白醋混合后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五、实验准备:6个瓶盖、1个自封袋、1个小勺、2个滴管,白砂糖、食盐、小苏打、水和白醋少许、1块鸡蛋壳、1块贝壳、2个烧杯(各装半杯醋)六、实验步骤: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1)将六个塑料瓶盖分为两组,每组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精美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精美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
本课继续研究太阳系,重点关注太阳系中天体的运行。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它支配着太阳系中所有其他天体的运行。
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同时,也被地球携带着绕太阳公转。
在运行过程中,天体会发生一些有趣的天文现象,比如日食。
教科书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模拟三球运动。
学生可以利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或大球)模拟地球,用乒乓球(或小球)模拟月球。
第二个活动是模拟日食。
第三个活动是汇总观察结果。
本课通过这三个活动为主线开展循序渐进的探究学习。
【学生分析】日食是学生已知或观察过的一种天文现象,把日食作为主题,对学生来说不仅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的发生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的相对大小和相对运动有关,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日食现象说明了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科学探究目标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科学态度目标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保持关注典型天文现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可以逐渐被人们认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
难点: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画日食现象的圆片纸、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
出示太阳、地球、月球运动轨道图。
2.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预设:学生对日食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篇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会议记录、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meeting minute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课题 3.1太阳系大家庭课时共(7)课时第(1)课时一次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审批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3.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了解太阳系中太阳的特点和其他天体。
教学难点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太阳系知识。
教学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设计意图检测导入(5)分一、聚焦1.引入: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
2.提问:你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3.揭题:看样子,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天体等待我们去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
(板书:太阳系大家庭)观看视频。
PPT通过回顾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唤起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原有认知。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一:我们知道的太阳系1.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这些天体的知识,把它们添加到我们刚刚画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图上。
2.提问:在绘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按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PPT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二:了解太阳1.过渡:我们已经通过画图展示了太阳系的大致结构,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过渡:在太阳系中,有一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
还有一些比较小或者比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大家知道太阳系中的这些天体都属于什么类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学设计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把小苏打和自在玻璃杯中进行混合,会发生什么变化?1、实验材料白醋、小苏打、汤勺、玻璃杯、玻璃盖片2、实验步骤①取一只玻璃杯,倒入三匙醋,然后小心地倒入一匙小苏打。
注意:小苏打和白醋比例为1:3②马上盖上一块玻璃片,观察变化。
注意:观察时可以用看、听、摸等多种方法,并将实验现象记录下来。
③用手触摸集气瓶外壁,感知混合前后瓶身温度的变化。
3、实验现象①产生气泡,有“嘶嘶”声。
②集气瓶外壁有点凉。
③集气瓶底部有白色沉淀。
④瓶子里还有无色透明的液体。
三、产生了什么气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大量气体,这是什么气体呢?1、实验材料小苏打和白醋产生的气体、火柴、蜡烛2、实验与观察①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这和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一个空玻璃杯里的情况一样吗?注意:不要伸到液体中现象:火柴上的火熄灭了准备实验材料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准备实验材料实验观察通过实验,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知道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结论: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②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会有什么现象呢?注意:不要把玻璃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现象:蜡烛熄灭了3、讨论(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讨论:这种气体比空气重还是轻?明确:重(2)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能知道这种气体的什么特点?明确:①无色透明、无味、无毒。
②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③这种气体比空气要重。
(3)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能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明确: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但是,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己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资料】4、小结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②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选自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二章“空气和气压”中的第三节“大气压强的测量”。
具体内容包括:大气压强的概念、马德堡半球实验、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学会制作气压计,并能够正确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大气压强的概念、马德堡半球实验、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
难点: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气压计的制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马德堡半球实验器材、气压计样品。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吸管喝饮料,引发学生对大气压强的思考。
2. 讲解:介绍大气压强的概念,讲解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3. 演示: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亲眼见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4. 实践:学生分组制作气压计,并学会使用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强。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大气压强的概念2. 马德堡半球实验3. 气压计的制作和使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气压计,并测量周围环境的气压强。
答案:根据制作过程和测量结果,记录气压计的制作方法、测量工具及数据。
2. 作业题目:思考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答案: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如吸管喝饮料、呼吸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对大气压强产生兴趣。
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践环节,学生动手制作气压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气压计制作过程中,对细节处理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压强与气象变化的关系。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5《夏季星空》教案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
课题
3.5 夏季星空
课时
共( 一)课时
第(1)课时
一次备课教师
二次备课教师
审批人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3.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并用图画做好相关的记录。
亮星构成的图形是星座的主要标志
教 学 反 思
教学重点
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点
制作星座模型,对模型进行合理推理并做出解释。
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教学准备
课件以及相关资料、夏季星空图、事先考察夜间观察星象的地理位置
学生准备:活动星图、硬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辅助资源
设计意图
检测
导入
(6)
分
一、开星空交流会
2、学生制作活动星图。
3、指导学生在夜间进行观星活动:成立观星小组、制定观星计划。
4、小结: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
师生一起归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
课件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测评
反馈
(13)分
观察:在夏季的星空,根据"夏季大三角"--天津四、织女星和牛郎星,分别找出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1、前段时间同学们观察了月相,最近又观察了星座,这节课我们开个星空交流会,交流一下在观察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2、展示观星记录表及月相观察记录表。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的概念、遗传物质DNA、基因与遗传变异的概念、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二、教学目标1. 理解遗传与变异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与遗传的关系。
2. 认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3. 掌握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基因与遗传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与食物网,宇宙的组成。
2. 教学重点: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生态环境保护,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地球仪、星图。
2. 学具: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引出遗传与变异的概念。
讲解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实例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
以观察天空中的星星为切入点,引出地球与宇宙的学习。
2. 例题讲解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的遗传规律,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态系统:讲解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关系,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和星图,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认识宇宙中的恒星和行星。
3. 随堂练习设计遗传与变异的填空题、选择题,巩固所学知识。
设计生态系统的连线题,让学生建立生态关系。
设计关于地球与宇宙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遗传、基因、DNA变异、可遗传变异、不可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环境保护、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影响3.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季节变化宇宙的认识、恒星、行星、银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遗传与变异:简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举例说明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通用19篇)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教学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教学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材料员领取教师事先准备好量的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领取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可能有同学了解)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________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1
教科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1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学会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观察,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包括尺子、桌子、气球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产生原因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教师展示实验,将尺子放在桌子上,拨动尺子,让学生听尺子振动产生的声音。
(2)学生分组实验,用尺子、气球等器材,自己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3. 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声音产生原理的现象,如电话、音响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声音的产生板书内容:声音→ 物体的振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答案:可以使用尺子、气球等器材,拨动尺子,观察气球的振动,从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2. 作业题目: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声音产生原理的现象。
答案:如电话、音响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验设计的指导可以更加详细,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实验探究。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如在不同的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难点是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声音的产生条件。
1. 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在实验中要仔细观察物体振动时产生的声音,注意声音的音调、响度等特征,从而加深对声音产生条件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次活动,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提高科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活动主题六年级下册科学实践活动教案主要围绕以下主题展开:1. 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2.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3.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4.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三、活动内容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1. 活动一:制作气压计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气压计,了解气压与高度的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高度的气压值。
2. 活动二:探究呼吸作用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中的作用。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1. 活动一:制作植物标本学生通过采集植物,制作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主要特征,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2. 活动二:参观动物园学生参观动物园,观察不同动物的特点,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培养爱护动物的意识。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1. 活动一:制作声音发生器学生通过制作声音发生器,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观察和记录不同音调、响度的声音。
2. 活动二:制作彩虹学生通过实验制作彩虹,了解光的色散原理,观察和记录彩虹的颜色。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1. 活动一:制作小车学生通过制作小车,了解摩擦力、重力等力的作用,测试不同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 活动二:篮球比赛学生进行篮球比赛,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活动安排1. 第六单元:空气与生命第一周:制作气压计;第二周:探究呼吸作用。
2. 第七单元:生物与非生物第三周:制作植物标本;第四周:参观动物园。
3. 第八单元:声音与光线第五周:制作声音发生器;第六周:制作彩虹。
4. 第九单元:运动与力第七周:制作小车;第八周:篮球比赛。
五、活动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教案〔完整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拟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创造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局部【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
六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认识光与颜色的关系,掌握光的三个基本特性。
2. 理解光的传播速度可以快到达1.08亿千米/秒。
3. 掌握三棱镜分光原理,了解彩虹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1. 光与颜色的关系,和光的三个基本特性。
2. 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视觉原理。
三、教学难点:1. 三棱镜分光原理的阐述和彩虹产生的原因。
2. 光的传播速度快到达1.08亿千米/秒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探究教学法2. 情境教学法五、教学过程:Step 1.观察实验:解析光的三个基本特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解析光的三个基本特性:1. 光具有直线传播特性,在透明介质中可以直线传播。
2.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快到达每秒 1.08 亿千米,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很多。
3. 光可以被反射、折射和散射。
Step 2. 观察实验:分析颜色与光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添加彩色小球到光线中,通过观察小球的颜色变化,让学生理解颜色与光的关系,认识光的三原色。
1. 过红光,红色小球显得非常鲜艳。
2. 过绿光,绿色小球变得非常明亮。
3. 过蓝光,蓝色小球显得非常深沉。
说明: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光。
Step 3. 讲授原理:三棱镜分光原理和彩虹的形成教师通过讲课,阐述三棱镜分光原理和彩虹的形成原理。
1. 三棱镜分光原理——光线在通过三棱镜的时候,会被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线,并且颜色会按照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
2. 彩虹的形成——雨后出现的彩虹现象,是因为太阳光线在雨滴中被折射和反射,光线被分解,形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从而形成了一个圆形的彩虹。
Step 4. 情境教学:观测彩虹图谱教师让学生通过电子屏幕观看彩虹图文和观察虹的颜色、形态和位置等,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并能掌握彩虹颜色的分布规律和视角等相关知识。
六、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特性和三棱镜分光与彩虹的形成原理。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1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2节力与运动第3节磁现象第4节生活中的能量2. 第二章生物的世界第1节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适应性第4节生态系统3.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1节地球的形状第2节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第3节地球上的气候第4节宇宙与星空4. 第四章信息技术第1节信息的传递第2节信息技术的发展第3节计算机的组成第4节互联网与生活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特征与分类、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生物的分类、地球与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模型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进行例题讲解。
3.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章节2. 教学目标3. 重点、难点知识4. 例题及解答5.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描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
互联网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实验操作等,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设置与组织1. 知识点的连贯性:确保各章节之间的知识衔接自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案教师:2014年3月1日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实验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实验准备】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实验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这是一个洋葱,如果从它的内表皮上揭下一块,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放大镜又能看到些什么?如果用上显微镜又能看到些什么?二、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为了能更好地观察它,首先我们要制作一个玻片标本。
(师演示)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二、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1、先用肉眼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在科学记录本上(或书上13页)2、大家用放大镜观察洋葱表皮将看到的画到科学记录本或书上。
3、交流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到的有何不同。
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1、师:如果我们将洋葱表皮的玻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2、交流我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洋葱表皮由一个个比较规则的多边形组成。
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阅读12页的资料,了解胡克发现细胞的故事。
让学生谈谈对细胞的认识。
)【实验结论】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与肉眼看到的洋葱表皮区别。
【实验类别】演示实验【实验目标】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懂得由于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实验重点】仔细观察并用画图记录显微镜下的生物细胞。
【实验难点】能认真细致观察、记录。
【实验准备】实验器材:几种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显微镜。
【实验过程】一、生物细胞的观察1、师:上节课我们观察了洋葱表皮,发现洋葱的表皮是由一个个细胞构成的。
今天我们要继续用显微镜来观察生物不同部位的结构,看看在显微镜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
2、如果先画完的组时间充裕,可与其它组交换观察用的装片,以观察更多种类的生物细胞。
3、交流我们的发现1)观察完毕后,准备交流观察发现。
2)先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发现。
3)根据自己的观察和黑板上同学们的绘图,说说你有什么发现?4)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阅读16页资料。
二、细胞的作用1、师:不同的细胞对于生命体有什么意义呢?2、观看课件或21页资料库的内容,结合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同学讨论并填写16页的网状图。
3、集体交流,完成细胞作用的网状图如:血液中的红细胞能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
我们身体里的白细胞能和病毒、细菌作战。
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细胞具有遗传作用,能使特种的特征延续到下一代……三、小结: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实验结论】知道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板书设计: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张贴不同细胞的绘图)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实验四: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实验类别】演示实验【实验目标】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重点】米饭与淀粉与碘酒的化学变化实验。
【实验难点】米饭甜味的原因。
【实验准备】米饭、淀粉、碘酒、滴管、以及自带常见食物【实验过程】一、谈生活经验:我们每天都吃的米饭,你是否知道它的味道?学生谈,激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二、品味米饭:1、要求每位同学都品尝,马上请同学边品边答味道。
2~3分钟时间后,请同学说说。
2、思考:米饭是甜的么?说明了什么?刚吃的时候怎么不是,后来怎么又甜的呢?3、试尝馒头或面包1~2分钟,什么味道?你觉得它们的甜味与什么原因有关。
(一部分同学有这方面的知识)4、阅读课本30页资料。
认可淀粉的存在、唾液的作用。
三、淀粉实验:1、出示淀粉,观察感受淀粉。
2、实验感受淀粉特性:用滴管滴一滴碘酒,观察。
一定提醒学生滴管头不能碰到实验品。
3、用滴管滴碘酒在米饭上,观察,说明了什么?验证了我们的资料。
4、思考:蓝色的物质还我们的米饭和淀粉么?是一种新物质么?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四、食物淀粉鉴别:活动:我们有了碘酒可以鉴别淀粉的法宝,我们就可以鉴别许多的食物里是否有淀粉的存在了。
推测并验证你们的食物吧,记录在31页表格上。
【实验过程】了解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实验五: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实验类别】演示实验【实验目标】: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实验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实验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实验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实验过程】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导入:1、小苏打:观察特点,描述,记录特征,判断物品(事先不告诉是什么物品,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联系生活)板书:小苏打2、白醋,观察描述,记录特征,判断。
板书:白醋二、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实验1、过渡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这两中物质混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状况呢?为什么?说说理由。
2、学生讨论回答猜想。
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看究竟会怎样吧!3、实验:A我们该怎样做这个实验呢?B混合的比例大约多少呢?可以参阅课本。
C仔细观察发生现象(看、听、摸等)4、实验交流:在实验中,怎么做的?有什么现象发生?(重点引导气泡的产生、来源和性质)三、验证产生气体1、推测: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怎么验证你的设想?教师对于学生猜想和验证方法作出评价和调整。
(重点是和空气的区别。
颜色、轻重、是否含有氧气能等)2、引导实验一:燃烧的细木条放杯内,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3、引导实验二:将收集气体倒在正在燃烧的蜡烛上面。
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4、根据实验所得信息,再次判断产生的气体,并说明为什么。
5、小结并延伸阅读:并不是仅仅因为以上我们验证的两个特点就可以断定就是二氧化碳的本质,但是经过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就是二氧化碳,它还存在很多地方。
阅读33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成分的?四、小结: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混合实验,通过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相对于豆子和沙子的混合来讲,是一个有趣的化学变化。
那么混合之后杯子里的物质会是什么呢?课外搜集。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产生气体二氧化碳。
第三单元宇宙实验六:日食和月食【实验类别】演示实验【实验目标】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实验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实验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实验准备】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实验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