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解释教学文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心理学名词

解释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各年龄段上儿童所表现出来的、与其它年龄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点。

关键期:形成某种反应或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即为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生活转变为胎外生活的阶段。

危机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动觉强化:是指用一种运动所产生的动觉刺激来强化这种运动与无关刺激物的联系的学习方式。

亲子关系:父母与儿童之间进行的交往并伴随着一种情感关系。

认知:是人的全部认知过程及其品质的总称,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方面。

认知发展:是指人一生中认识活动的变化,在学前心理学中,具体指学前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

物体知觉:指对物体自身的空间属性的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轮廓及各部分的组合关系的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注意:它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构成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形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感觉好”偏好现象:就是选择性反应的一种表现,是指婴儿对某些感觉信息比较喜好,注意它们的时间较长,但这是无意识、被动的。

习惯化:随着刺激物出现频率的增加而对它的注意时间逐渐减少甚至消失的现象。

延迟模仿:它不是指直接模仿眼前事物(原型),而是指在原型消失后进行的模仿。

客体永久性观念:指的是当知觉对象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认为主体)仍能知道它的存在。

幼儿期健忘:回忆幼年事物之能力的现象就是幼儿期健忘。

记忆:是对经验的衰亡、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态度:指的是记忆的目的和意图,的目的、意图的为有意记忆,反之为无意记忆。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的过程。

记忆回涨现象:学习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以后才遵循遗忘规律。

无意想象:没有目的,则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过程。

有意想象:是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再造想象: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去构造形象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判断力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自我中心性:处于这类思维水平的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识事物,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酥贩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

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守恒;皮亚杰把概念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具体指的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末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不变性情而不受其它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理解:是个体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乃至其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

事件可能性策略:儿童常常只根据词的意义和事件的可能性,而不顾语句中的语法规则来确定各个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和相互关系。

词序策略:儿童往往根据句子中词出现的顺序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句义。

非语言策略:幼儿在理解句义,包括句中某些词的词义时,时常使用一些非语言(与语言本身无关的)策略。

单词句:这阶段的孩子不仅用一处词代表多种物体,而且用一个词代表一个句子,因此这联合体称为“单词句”时期。

电报句(双词句):这种句子的表意功能虽较单词句明确,但其表现形式是断续的简略的结构不完整,好像成人的电报文件,故称为电报句或电报式语言自言自语:是一种介乎于有声的外部言语和无声的内部言语之间的言语形式,这种言语既有外部语言的特点(说出声)又有内部言语的特点(对自己说话)。

游戏言语:即一面动作、一面嘀咕,用语言补和丰富自己和行动。

问题言语: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用来表示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

情感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之间物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件事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攻击性行为: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

移情: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识别和接受。

精神奖励:是指通过在集中对幼儿的口头表扬,言语肯定,鼓励或评选好孩子等在儿童集体中创造一种气氛。

工具性行为: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以攻击行为作为手段,没

想到要使对方受到伤害的行为。

行为强化:是指父母在交往过程中,通过对儿童行为的不同反应来巩固或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或态度习惯。

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三大个性特征之一。

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代表个体个性的本质,表现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在后天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同龄人本县风烛残年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