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中国改革专题课程大纲(修改版)
八次课程改革
![八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a7d11ec2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7d.png)
八次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八次课程改革的历史探究自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每次课程改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特色。
根据每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可以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也在这三大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第一阶段:经济恢复与发展阶段的课程改革(1949年-1966年)(包括前三次课程改革)这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恢复经济与发展经济阶段,其经历三次课程改革。
这三次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1949—1952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改革背景: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收回了教育主权,此时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服务,继承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解放区内继续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各类教育问题(严重的形式主义,重教不重学)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1949年12月23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要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的方针,指出要“以来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
”这一方针具体规定了教育改革的步骤和方向,这次改革是教育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行对旧课程的改造,初步确立了我国中小学新课程体系,形成了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与统一教科书的“大一统”课程模式。
改革内容:(1)规定了中小学的课程门类,统一了课程安排和课时安排,优化了中小学课程的比例结构和衔接;(2)颁布了不少学科的新教学大纲;(3)教材改革。
新中国成立之初主要采用旧教材,后来才过渡到修改旧教材再到编写新的教材。
改革过程: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教学计划;同年9月,在全国出版会议上提出中小学教材必须全国统一供应的方针,并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承担编写国家统一教材的任务,于1951年出版了第一套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49b4a164431b90d6c85c78c.png)
(二)第二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53—1957)
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 提出抽调大量干部编写教材,幵成立语文和历史两个 教学问题委员会,分别研究语文、历史教学和教材的 编写方针和原则。 • 195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实行中小学教学大纲 (草案)》,9月22日颁发《实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 (草案)》(初小四年、高小二年。 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54年开始编写新的中小学教材。 1956年,新教材终于出炉幵于秋季在12年制的中小学 中使用。1957年又对这套教材内容进行了精简。 •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你能回答吗?
• 1、把音乐课改为唱歌课的是第()次改革。 • A一 B二 • C三 D四 • 2、首次提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 理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的文件是 ()。
• • • •
A 《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 B《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 C《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 D 《全日制六年制城市小学教学计划(草案)》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963—1965)
2017年春季教研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17年春季教研活动方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d432c0d6a1c7aa00b52acb62.png)
杠寨小学2017年教研活动方案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新的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化,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更加全面。
加强教研交流,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活动,对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特拟订2017教研活动方案:一、指导思想1、加强校本研修,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业务能力。
2、开展“决战课堂、新教材大练兵”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3、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左昌德副组长:周恒宇成员:杨博王明艳董伦兵廖大燕童兴艳刘发琴卢鸿江刘芳陈永孙泽义左登敏三:活动要求:1、授课不分科目,所有学科都可以。
2、每位教师必须设计并上好一节公开课。
3、听课教师要作好听课记录。
4、听课教师及授课教师要将手机关闭或调到震动状态。
5、听课教师要实事求是对授课教师进行高度的评价,交流互动、共同提高。
四:活动参与者:杠寨小学全体教师。
六、实施步骤:1、2017年2月为活动准备阶段。
2、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为活动时间。
3、活动地点:高寨乡杠寨小学七、活动流程1、授课教师说课。
2、听课教师评课。
3、教导主任作活动小结。
4、学校校长对活动作要求及指导八、授课教师安排杠寨小学2017年教师公开课或专题讲座教学活动安排序号授课教师学科公开课教学(专题讲座)时间公开课教学课题或专题讲座课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杠寨小学2017年2月20日高寨乡杠寨小学2017年教研活动方案2017年2月20日。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
![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https://img.taocdn.com/s3/m/c1c0122f482fb4daa58d4ba3.png)
小组成员:王喆、张琦、朱佳雯新中国小学课程的变化(1949——1965)一、以俄为师:改造旧教育和学习前苏联阶段(1949--1956)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全国来不及编写统一的教材,而教育的发展又刻不容缓。
根据这种情况,国家不是全盘否定旧中国的教育,而是采取了改革旧课程、继承吸收有用成分的课程改革策略。
“首先开展了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取消了反动课程,进而力求课程内容适合国家建设的需要,并设法精简不必要的课程与教材”。
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根据共同纲领,以原有的新教育的良好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治色彩,这是由当时国内外环境所决定的。
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我国,迫使我们只有采取“一边倒”政策,向苏联学习。
国内环境:教育刚从旧统治者的封建、买办、法西斯梗桔中解放出来,面临着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重新编写新的课程内容显得紧迫、仓促,为解燃眉之急,国家就采取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再建设新课程的政策。
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新教育的3大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
”新中国对小学课程教学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对国统区正规小学课程体系的改造来进行的,小学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计划频繁变动,教学大纲和教材旧貌换新颜,整个小学课程体系重新建构。
(一)教学计划的改革这段时期教学计划有: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建国以来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这份教学计划具体设置了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图画、音乐等8门课程,《小学教学计划》的颁布对于这一时期小学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尚未改行五年一贯制的“四二制”小学,教育部于1952年2月5日颁发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
1953年停止推行五年一贯制以后,教育部对1952年颁布的“四二”制教学计划又作了修订,于1953年9月22日颁发《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主要变动是:①对课程名称的更改,如:把由过去名为“工作”的美术课程改为“美工”,修订后又改为“图画”,包括绘画、剪贴。
2017高中改革方案
![2017高中改革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a4df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50.png)
2017高中改革方案1. 背景介绍自2017年起,我国高中教育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本文将介绍2017年高中改革方案的背景、目标以及具体措施。
2. 改革目标高中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不仅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强化学科的学习:加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深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推进教育公平:通过改革措施,缩小不同地区、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
•注重学生发展:从绩效导向到发展导向的转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
3. 改革措施2017高中改革方案中,包含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3.1 课程设置3.1.1 学科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学科的设置和内容。
•强化重要学科的教学,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
•引入跨学科教学,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3.1.2 实践课程•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注重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考试评价改革•改革传统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综合评价、小组合作评价等。
•减少高考的分数比重,增加其他评价方式的比重。
3.3 教育资源配置•调整教育资源的分配,确保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到各个地区和学校。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加强学校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
3.4 学生发展支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
•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 实施效果评估为了评估2017高中改革的效果,相关部门将进行监测和评估工作。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建国后17年课程改革及历史反思
![建国后17年课程改革及历史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ec6d6284b35eefdc8d33321.png)
改造 主 要 是 参 考 我 国 老 解 放 区 和 苏 联 的 经 验 。 1 9 4 9年 l 2月 召 开 的 第 一 次 全 国教 育 工 作 会 议 指 出, “ 建设新 教 育要 以老 解 放 区新 教 育 经 验 为基 础 ,
课 程 改造 的方 向 必 须 是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 当时 课 程
教育青年一代。 ” 中学开设有 “ 中国革命常识” 、 “ 社 会科 学基 础知 识” 、 “ 共 同纲领 ” 、 “ 时事政 策 ” 等
课程。
学科 设 置 比较 齐 全 。 中学 共 设 置 了政 治 、 语 文、 数学 、 自然 ( 初 中) 、 生物 ( 高 中) 、 化学 、 物理、 历
( 三) 对 杜威 教 育理 论 和 “ 活教育” 课 程 论 进 行
批 判
模 仿 苏联 中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课 程 设 置 。这 时 期 小 学 规 定
的教学科 目有 : 语文、 算术 、 自 然、 历史 、 地理 、 体育 、
吸收旧教育中某些有用的经验 , 特别要借助苏联教 育 建设 的先 进 经 验 。 ” 』 ( 教 育 部 成 立后 即组 织 开 展 了中小学课 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 先后颁 布了《 中
集体活动时间 ( 包括朝会 、 周会 、 校 内活动 、 校外社 团活动 ) , 初 、高 级 分 别 为 3 4 0分 钟 和 4 5 0
2 01 3 1 第 1 4卷第月 1 期
。 。
. .
天 津师 范大学 学 报 ( 基础 教育 版 ) J o u ma l o f T i a n j i n N o n I l a l U n i v e r 。 s i t 。 y 。( E l e m e — n t a … r y — E d u e a t i 0 n E d i t i 0 n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20150421)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20150421)](https://img.taocdn.com/s3/m/58afef15b52acfc789ebc97b.png)
《形势与政策(本科)1》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课程编码:52910017-52910021 学时:16 学分:0.3学分开课学期:第1-5学期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全校所有本科专业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教学内容:教育部根据中宣部关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部署,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课件与文字稿采用中宣部、教育部委托《时事报告》杂志社编写制作的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与政策观,综合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等形势,充分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立足高远,视野开阔,将前期所学习过的四门思想理论政治课的原理,转化为认识世界、分析时事、站稳立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凝练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优秀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
2017年春季课程安排表 .doc
![2017年春季课程安排表 .doc](https://img.taocdn.com/s3/m/1c6f33c583d049649b6658ba.png)
2017年初试命题科目代码其名称一览表2017 年海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科目代码及名称:(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考生注意事项:1、答案请按题号顺序全部写在答题纸上,试卷或其它地方答题无效。
2、考试结束,将试题连同答题纸一起交给监考老师后,方可离开考场。
试题正文部分,试题卷、答题卷分离,答题纸另外准备,试题之间不留答题空档在排版上,尽可能减小页边距、行距,减少页面数。
在页面底部标注页码。
海南师范大学命题教师命题质量与保密责任承诺书研究生考试是国家级考试,您所命制试题及拟定的评分参考在启封并使用完毕前属国家机密级材料。
考生答卷在成绩公布前属国家秘密级材料。
由于命题教师是所命制科目保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及教育部文件和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为做好保密工作,确保不发生泄密等意外事件,请您做出以下守信承诺:我已经阅读了考试命题工作规定,了解保密和命题的有关要求,我会执行本规定,并做到以下几点承诺:1、对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内容严格保密。
不宣传自己是命题教师,不对任何考生进行辅导和答疑,不变相泄漏与试题有关的内容。
2、命题符合《海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命题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命题内容应符合该考试科目的要求,题意明确,没有技术上和政治上的错误,对试题内容和试卷质量负责。
3、答案及评分标准正确,规范。
4、试题上交后,马上销毁所有的命题草纸及电子文档,不再保留副本。
5、保证当年没有有直系亲属报考本单位研究生。
6、如违反以上承诺,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以及《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第18号令)和《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由本人承担相应的纪律和法律责任。
承诺人签字:年月日。
历次课程改革
![历次课程改革](https://img.taocdn.com/s3/m/f49b4a164431b90d6c85c78c.png)
• • •
•பைடு நூலகம்
4、音乐课改为唱歌课。
2、
• 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1984)
• 教育部在1981年颁发了《全日制六年 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计划规定, 从高中二年级开设选修课,幵把劳动 技术教育列入正式课程。计划首次提 出分科性选修,分为侧重于文科、理 科的两类教学计划,高二分流。
•谢谢大家
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课件准备:第三组
曹明英,刘重秀,余海燕,程莹,杨元强,李海洋,龙仲坤
我们将要了解:
•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 改革的时间、相关文件、及其 主要内容
• 二、课程改革取得的突出进展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八次课程改革
•
(一)第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49—1952)
1950年8月,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 案)》,同年,教育部又颁布了《中等学校暂行校 历》。 1951年8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觃定中小学学制,小学实行五年一贯制,中学修业年 限为六年,取消初高两阶段分段制。 195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 学计划》。
(五)第五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77 -1984)
•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觃定中小学实行十年 制,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初中三年、高中 二年),其中小学阶段开设政治、语文、数 学、外语、自然常识、体育、音乐和美术等。 新教材于1977年开始编写,1978年秋开始使 用。 • 198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五年制中学 教学计划实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将自然常 识易名为自然;增设劳劢课,在四、五年级 开设;政治课取代思想品德课;恢复地理课
答案不解读
课程改革的文件2017.9
![课程改革的文件2017.9](https://img.taocdn.com/s3/m/7b82c76de45c3b3566ec8b10.png)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
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导学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7f1b9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24.png)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使用时间: 编辑:冯珊珊 审核 邱元龙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姓名 学号 班级【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历史上多次变法与改革;认识其经验和教训。
【学习目标】1.立足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认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理解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民族交融。
【唯物史观】2.梳理古代和近代的典型改革事件,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典型改革的 时代背景,把握改革所处的特定时空条件。
【时空观念】3.阅读史料,了解历代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改革的作用。
历史解释:能够归纳不同阶段中共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自主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史料实证】4.分析中国古代和近代改革措施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措施需要随着时代变化不断革新。
【历史解释】5.通过学习深刻认识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从而了解中华民族政治制度不断与时俱进、求变求新的变革精神。
【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变法和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历史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1.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街,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候。
——《战国策·秦策三》 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李斯《谏逐客书》 商鞅变法,不顾人言,虽能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
至于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徇,而秦人莫哀。
——苏轼《上神宗皇帝书》2. 合作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变法材料一: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王安石既有军政韬略,又有施政才能,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
《改革开放史》课程教学大纲
![《改革开放史》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14ceebb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5.png)
《改革开放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改革开放史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3. 授课对象:本科生4. 学分:3学分5. 开课学期:第6学期二、课程目标与要求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发展;把握改革开放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和社会进步的意义。
具体要求如下:1. 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 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和重大事件,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
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历史意义。
4. 掌握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启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代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介绍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包括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
2. 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详细讲解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包括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内容。
3. 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和启示:总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验和启示,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等方面。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内容。
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1. 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试题主要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题型。
2. 成绩评定标准: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个方面,期末成绩则以闭卷考试成绩为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教师讲授改革开放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历史价值。
《行政改革理论研讨》教学大纲
![《行政改革理论研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f3ac9db779563c1ec5da71d1.png)
《行政改革理论研讨》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行政改革理论研讨课程英文名称:Theoretical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ve Reform课程号:405020822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春总学时:36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0学时;实验学时:6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行政学原理,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面向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开课院/部(室/所):政管学院/教学部行政管理研究所/教研室一、课程教学目标:《中国行政改革理论研讨》是行政管理专业限选课程,以理论研讨为主要形式,属于教学实践中的创新课程形式,主要面向本科阶段高年级学生开设。
主要教学目标:1.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现状及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2.深入认识中国当代社会面临的各类公共问题以及政府改革思路;3.熟练掌握运用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行政改革中的现实问题;4.培养敏锐的社会洞察能力和理性的学理批判精神以及成熟的改革意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一)理论教学:××学时知识单元1:挑战与使命——变革时代的公共行政学习内容:1.1大变革时代的社会特征1.2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与实践1.3公共行政的理论挑战与实践困境研讨议题:1.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对公共行政的挑战是什么?3.当代西方行政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4.如何看待官僚制遭受的理论质疑和批判?5.公共行政在大变革时代的主要困境是什么?知识单元2:从革命到改革——行政改革的中国语境学习内容:2.1审思革命:近代中国的历史困局2.2回归改革:后革命时代的现实抉择2.3话语转向:从经济建设到治理现代化研讨议题:1.评述近代中国在革命与改革的历史抉择。
2.如何评价革命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多重效应?3.如何理解改革与开放的关系?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主题是如何确立起来的?5.如何理解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知识单元3:回顾与反思——中国行政改革的历史进程学习内容:3.1行政改革的历史回顾3.2行政改革的现状反思3.3行政改革的理论探索研讨议题:1.评述建国初期的行政体制。
2017教改课程设计
![2017教改课程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3194a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d.png)
2017教改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学科名称)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了解(具体知识点)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类型)的问题。
•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具体类型)的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对(学科名称)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其他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具体知识点)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具体类型)的问题解决方法。
•(具体类型)的探究方法。
教学大纲如下:•第1周:(教材章节),学习(具体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2周:(教材章节),学习(具体知识点)的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第3周:(教材章节),学习(具体类型)的问题解决方法。
•第4周:(教材章节),学习(具体类型)的探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用于探讨问题解决方法和探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应用领域和实际意义。
•实验法:用于实践问题解决方法和探究方法。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教材名称),用于提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
•参考书:(参考书名称),用于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案例分析。
•多媒体资料:包括(多媒体资料名称),用于辅助教学和提供直观的学习体验。
•实验设备:包括(实验设备名称),用于实践问题解决方法和探究方法。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中国改革专题+第1-6讲+小结
![中国改革专题+第1-6讲+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3a4c1aa5cfc789eb172dc8d9.png)
– “社会强制”:依赖于政府、非正规的社会行动、以及流行的伦 理的和道德规范
• 为什么?
资源争用普遍存在
• 如果稀缺资源无主(“野”),就刺激人类的纯 分配行为;如果确立了有效的产权边界 (“家”),则鼓励生产性行为。
思考“产权”
• 如果没有获得收成的保障,农民会不会辛苦 种田?有哪些办法可以保障付出辛苦的农民 能够获得收成?
• 对法律上的私产,缩小其私人排他性范围; • 对法律上的公产,缩小私人自由利用的范围; • 对施加到私产、公产上重重叠叠的管制,寻找降低执
行成本之道。
• 二十世纪教训:大而化之的“主义之• 改革是一场重新界定产权的社会实践
财产权利
• 资源、物品与财产 • property——具有归属含义的物品 • “归属(属于、所有)”的含义?
• “归属”,是附着在物品上的一组为社会所接受的对行 为的许可或禁止。
• Alchian 定义: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 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A
property right is a socially enforced right to select uses
私产与公产
• 按照定义
– 私人产权:“属于个人的产权即为私有产权”。 – 公有产权:在使用、收益方面不排除任何其他人的财
产权利。
• 但是在资源争用无处不在的真实世界里,纯粹的 私产和公产,都极为罕见。
– 私人按照其意愿,完全自由地利用、使用、享受他的 私产,总被限制在一个由社会规范划定的有限范围内。
• 现在培养一个专业人才,一般要20年,凭什 么鼓励人们努力学习?
• 为什么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学号? • 为什么招聘总对个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选修课
2017年春季(2-5月)
《中国改革专题》教学安排
课程概要根据多年对中国改革经验的第一手调查研究,系统梳理中国农业、企业、市场、管制及城乡关系等方面的改革经验,探讨中国面临全面改革的任务,并试图给予理论性阐释。
培养选课同学对中国实际改革问题的兴趣,训练如何运用抽象的概念、推理和理论,分析真实世界的体制变迁现象。
教学进度安排
第1讲导论: 中国长期增长
第2讲体制成本与改革
第3讲赶超战略下的国家工业化
第4讲土地制度改革
第5讲民营企业
第6讲国企改革
第7讲制高点改革
期中测验
第8讲医改
第9讲开放的挑战
第10讲货币制度
第11讲城乡关系
第12讲创新体制
第13讲中国经验
成绩结构:
阅读与笔记20%(要求正式选修的同学提交2篇阅读笔记)
期中测验20% (开卷,1小时)
期末考试50%(开卷,2小时)
参考阅读: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周其仁,《中国做对了什么?——纪念改革开放、面对未来挑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