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分析及相关措施、建议(一)广州市产业现状贡献及对比变化
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220.72亿元、4713.16亿元和8617.33亿元,分别增长3.3%、9.9%和11.1%。
工业经济运行呈现以下特点:一是轻工业快于重工业。全市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增速分别为14.8%和9.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4.9个百分点。二是小微型企业快于大中型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小微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
16.8%,增速比大中型企业(9.9%)快6.9个百分点。三是民营企业带动作用强。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17.1%,增速快于全市工业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2.8%。五是产品产销率上升,库存压力下降。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73%,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六是受国际大环境影响,汽车制造业呈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三大支柱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6.3%;其中电子产品制造业、石油化工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16.1%和10.6%;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6.3%,是历年来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
2012年,广州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1.6︰36.9︰61.5调整为1.6︰34.8︰63.6,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金融保险、商贸会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首届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广州民间金融街首期、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开业运营。预计2012年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2%。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认定广州科学城等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进一步完善了“一核两翼”的产业布局。金发科技、海格通信、广电运通、冠昊生物等发展成为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一批移动互联网企业快速成长。全年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4%左右。
城市辐射功能增强。按照“123”(一个都会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的城市空间布局,加大新城新区建设力度,南沙新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中新广州知识城起步区全面建设。智慧广州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智慧广州战略与实践获巴塞罗那世界智慧城市大会奖。加强与世界城市与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的合作交流,创设“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功举办“一奖两会”,扩大了广州的国际影响力。2012年,新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4830.81万人次,增长7.3%;港口货物吞吐量达4.51亿吨,港口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1471.64万箱,分别增长0.7%和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11.09亿元,同比增长17.2%。新开通50条公交线路,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民营经济、总部经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12年,民营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5.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
20.5%,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4个百分点。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全年首批认定的220家总部企业贡献地方税收101亿元,占全市地税收入的8.8%。
(二)结合广州市实际优势,产业调整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坚持高端集聚与融合互动相结合。按照产业结构调高调优调强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立足聚焦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互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高端商贸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基地,增强集聚带动、融合引领、辐射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广州工商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2)坚持内涵提升与龙头引领相结合。大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注重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相结合,培育自主品牌,促进创新技术产业化。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加大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关键和引领作用的工商业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实施产业赶超计划,逐步培育具有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
(3)坚持要素资源配置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大力发展以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形态,利用“双转移”、“三旧”改造探索产业用地新机制,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提升城区内的生产服务业功能,促进与新城市功能区相适应的商贸聚集区大发展,推动城市功能提升和人口结构优化,增强对全国、全省的综合服务能力。
(4)建设国际汽车制造基地。立足做强轿车、做大客车和特种车、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强与国际汽车产业资本的合作。加快东部、南部、北部等汽车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推进广汽自主品牌、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东风日产、本田(中国)、广汽日野、广汽客车等整车扩建项目。大力支持自主品牌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和应用工作,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重点推进广汽集团汽研院研发基地、东风日产乘用车研发中心和广汽本田研发公司等项目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形成一批关键零部件开发中心和零部件企业集团,把广州发展成为汽车零部件全球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建设规模和水平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的汽车制造产业基地。
(5)建设世界级船舶及配套生产基地。以南沙龙穴造船基地为核心,推进广船国际、文冲船厂、黄埔船厂等造修船基地迁建工程,重点扩大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大型多功能化学品船等造船能力,加快发展客货滚装船、工程船、冷藏船等产品,扩大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工程船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大的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建造基地之一。发挥现有大吨位修船坞、新建浮坞的作用,完善坞修机械化设备,形成国家级修船生产基地。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中船低速柴油机、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柴油机配套产品和其他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等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构建造修配一体化和海洋工程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6)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聚焦标志性产业和项目,大力培育新电子信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依托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民营科技园(广州白云新能源产业基地)、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番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广州南沙集成电路及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集中力量建设平板显示、数字家庭、第三代移动通信、LED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高性能PAN碳纤维、创新药物和数字化高端医疗设备、核电装备、楼宇装备等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市区共同培育一批“百亿”、“千亿”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7)建设国际购物天堂和时尚之都。发挥“千年商都”优势,合理布局高端商贸聚集区,将白鹅潭地区发展成为国际商业聚集区,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商贸文化聚集区,珠江新城(含员村地区)配套建设地标式高端商贸聚集区,琶洲地区加快建设为会展业配套的商贸聚集区,番禺新城(长隆—万博—汉溪)培育成为城市生态型商贸聚集区。积极推进广州白云万达广场、太古汇、友谊国金店(西塔)、五号停机坪、高德置地广场四季MALL、欧洲城等一批大型高端购物中心或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引入国际著名商贸企业和世界一线品牌,打造广州国际化购物天堂和国际著名品牌集聚地。全力优化提升五大商圈,提升改造北京路步行街,凸显千年古街文化;改造上下九步行街骑楼,彰显岭南商业街风情;结合文化名城打造,对文德路、十三行特色商业街全面升级改造;结合旧城改造,提升天河路、环市东、中山三路等现有商圈的经营档次和商业文化景观,整体规划周边支马路,由沿街线状商业向街区网状商业发展,努力打造成著名品牌聚集区、时尚精品商业区、潮流消费区。完善机场、火车站、深水港、码头等“门户型”商业设施配套,引入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品牌折扣店和餐饮连锁店。推动商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构建现代分销和批发体系,形成面向全国、连接海外的集散、采购、代理、分销、配送、商业品牌营运中心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心。发展网上询价、交易、支付等“一站式”电子商务,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8)建设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充分发挥“广交会”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广州国际设计周、中国(广州)国际机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中国(广州)国际网货交易会等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加强与会展先进国家或地区、国内外一流展会公司的合作,吸引港澳台会展企业来穗办展或合作办展,培育发展一批世界一流品牌会展。大力引进国外会议组织和机构来广州举办各类高层次的论坛、会议,积极争取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会议落户。鼓励和引导专业特色会展与其关联的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促进会展业与旅游、餐饮、文化、科技等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体育、商贸、餐饮、住宿、娱乐等一批会展业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加强对广州会展环境和品牌会展的整体宣传推广,提升广州会展业国际知名度。努力建成以琶洲国际商务会展核心功能区、流花会展区、白云新城会议功能区三大集聚区为重要载体,综合展和专业展双轮驱动,国际展和国内展并重发展,贸易型会展和消费型会展统筹兼顾,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