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堤防建设大事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准化堤防建设大事记
2002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工程。
2002年11月14日,山东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开工仪式在济南历城堤段举行。
2003年,黄委提出加快“三条黄河”建设,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作为原型黄河建设重点内容推进。
2004年全河工作会提出,强力推进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包括河南黄河郑州、开封段,总长159.162千米;山东黄河菏泽、济南段总长128千米。黄河标准化堤防分别被列为山东、河南两省重点建设工程。按照计划,2004年年底之前,郑州、开封、济南段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建设完成。2005年6月30日,山东菏泽黄河第一期标准化堤防完成。
2006年12月20日下午,总投资约21亿元的山东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开工仪式在章丘市举行。黄委主任李国英出席,山东省省长韩寓群宣布开工。
2006年12月25日上午,总投资约18亿元的河南黄河第二期标准化堤防工程开工仪式在焦作市举行。黄委主任李国英出席,河南省省长李成玉宣布开工。
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明确提出加强防洪骨干工程建设,继续加强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
黄河下游堤防小史
关于堤防的起源,古今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传说上古时候的共工以及鲧、禹治水,均曾修过简单的堤防。西周时曾有“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的谚语。春秋以后,见于记载的修堤活动多了起来。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提出了“无曲防”的禁令。战国时,大规模的堤防开始出现,西汉贾让在“治河三策”中说:“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秦统一六国之后,对黄河堤防进行了整治,“决通川防,夷去险阻”,黄河下游第一次出现了连贯的长堤。
进入西汉,河患日多。东汉王朝曾派王景修筑荥阳东至千乘海口的堤防千余里。
北宋期间,黄河的决溢灾害大大超过前代,河道变迁十分剧烈。
南宋建立后的第二年(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进,宋将杜充掘开黄河,泛水自泗入淮,成为黄河长期南泛的开始。金明昌五年(1194年),河决阳武故堤,主流经徐州以南会泗入淮,黄河南流的局面完全形成。
元代对黄河长期实行多股分流。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受命治河,修复了砀山以上北堤250里以及其他一些堤防。
明初黄河主流基本上仍走贾鲁河道。弘治六年(1493年),刘大夏受命治河,他在黄河北岸筑起长360里的太行堤,并在太行堤之南另筑一道内堤。这两条长堤筑起后,防治了黄河的北决,黄河南侧仍维持多支分流。
嘉靖年间,河臣潘季驯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之策,大筑两岸堤防,创造性地构建了遥堤、缕堤、格堤、月堤相互配合的堤防体系,并把黄河下游两岸的堤防全部连接起来加以固定。
清代河道与明代基本相同。康、雍、乾三朝重视河政,黄河两岸堤坝渐趋完整,直至咸丰初年,未再发生大的改道。乾隆以后,河患不断加重,渐呈改道之象。
清咸丰五年(1855年),长期积重难返的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泛水分三股流向东北,夺大清河由利津注入渤海。从1860年开始,在新河道两岸陆续开始修筑民埝、大堤,至1884年,新河道两岸连贯的大堤、民埝修建完成,这条河道大体就是现今的黄河河道。
1938年6月,为了阻止日军侵犯,国民党当局挖开了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豫皖苏三省44县成为黄泛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久,国民政府动工修建了泛区西岸黄河堤防,所修新堤单薄,稍有大水,极易酿成决口。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开展了大规模的堤防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0~1957年开展了第一次大修堤,为战胜1958年黄河特大洪水奠定了工程基础。1962~1965年及1974~1985年,分别实施了黄河第二次与第三次大修堤,以应对三门峡水利枢纽改变运用方式后及改建工程全部投入运用后下游防洪出现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黄委党组提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强力推进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目标是把下游两岸大堤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三种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蔡铁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