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基础
食品毒理学-01毒理学基本概念
非损害作用≠可逆损害作用
2.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的特点:
(1)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 变;
(2)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 (3)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4)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
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 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 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二)毒物的分类:
1.按毒性作用分类 2.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3.按毒物的用途和分布范围分类
分类:自学
二.毒性及其分级
1.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 体内的易感部位后,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 能力。
2.毒性大小:引起机体产生某种有害反应 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
一般是致死剂量
最主要因素。
剂量
接触剂量 吸收剂量 到达剂量
2.单位:
mg/kg体重 mg/m3空气 mg/L水
环境中的浓度
如:给200g的大鼠腹腔注射1mg内毒素 →所给内毒素的剂量为1mg/200g大鼠
即“5mg/kg体重(大鼠,腹腔注射)”
二.量反应与质反应
1.量反应: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 起的生物学改变,可用某种数值表示。
视网膜脱落。
2.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1)剂量 ➢“剂量决定毒物”
(2)接触途径 三氧化二砷(砒霜): 口服剧毒,但皮肤接触毒性不大。 口服:每日0.0002g以下无毒
2.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1)剂量 ➢“剂量决定毒物”
(2)接触途径
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有毒与无毒,必须 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与途径。
第七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生殖季节
环境温度(℃) 血容量( ML/Kg) 凝血时间(s) HCT(%红细胞) Hb(g/bl)
2012-6-9
任何时间
19~25 80 14 41 16.0
上页 下页
任何时间
19~25 65 60 46 14.8
回主目录
任何时间
19~25 75 60 42 12.4
结束
任何时间
18~28 53 300 42 13.6
成年期。
– 常以动物体重粗略地判断动物的年龄。
性激素对外源化学物代谢转化有影响,故应选用未产未孕的雌 性动物。但在某些试验如显性致死试验、致畸试验及繁殖试验 等,则需有计划地合笼交配。 为确保选择健康动物,一般在实验前观察5-7天。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结束
24
2012-6-9
二、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处理
上页
在各化学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测定在人群的作用 表示全部的人敏感性
缺点
不能全面反映毒作 用,不能作为毒性 评价和危险性评价 的最后依据 难以观察慢性毒作 用
耗资、耗时多 (多为回顾性),无健康保护 难以确定暴露,有混杂暴露问题 可检测的危险性增加必需达到2 倍以上 测定指标较粗(发病率,死亡率)
育的纯品系动物。群体基因才能达到纯合和基本稳定。
– ②杂交群动物(杂交1代),两个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目 的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 ③封闭群: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 仅由同一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随机交配繁殖的动物群
遗传均一性:近交系最高、杂交群次之、封闭群较低。
上页 下页 回主目录
1.5
6 5 600 37.4
3
35 10 130 38.2
第四章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4. GF
GF:无菌剖腹产,在绝对隔离器中养育。(塑料薄 膜无菌隔离器)
应用: ①在实验动物领域应用; ②在免疫学方面应用:是研究免疫发生机理与生产
高效优质疫苗的最理想动物。 ③用于微生物学研究:研究微生态学的最理想的动
物模型。 ④肿瘤学研究:是研究致癌机理,防癌、抗癌药物
筛选的理想动物。
级别分类,一般是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背景划分的, 这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际上一般分为四级: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GF)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 GN)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 ,SPF)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CV)
1.3传染病学研究:多种细菌、病毒、寄生 虫病研究。
1.4遗传学研究: 1.5免疫学研究: 1.6老年学研究:小白鼠寿命短,晚期老年病多
开放系统,普通饲养,大批生产,成本低,是最 低级别的实验动物。
CV广泛应用于教学、预试验及一些要求不严的 短期试验,生物制品生产。
严格意义上讲,CV不适合于科学研究。尽管如 此,CV祖先来自于SPF,剖腹产后普通化,即开 放饲养,
CV在饲料配方,饮水,室内温、湿度、光照、 噪声仍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
“种”,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 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品种”,则是应用动物学上的一个基本 分类单位,尤其是畜牧学与实验动物科学, “品种”是人工选育的产物。
实用性 遗传的稳定性 形成品种的条件 同质性 具有一定的数量
“品系”:来源于同一优良品种祖先的 后裔群。
实验动物的级别分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有机磷
如甲胺磷、敌敌畏等,主 要来源于农药的使用,可 引起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 。
多环芳烃
如苯并芘,主要来源于煤 、石油、天然气等不完全 燃烧,具有强致癌性。
无机有毒物质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化工 等工业排放,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氰化物
主要来源于电镀、染料、农药等工业排放,可抑 制细胞呼吸,引起组织窒息。
03
某些组织如肝、肾、肺和脂肪组织对某些毒物有较 高的亲和力。
02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能力和组织亲和力。
04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也可能受到生物转运机制的影响 。
食品毒物的排泄
01
排泄是指体内毒物通过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 程。
02
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和 肝脏。
03
肾脏排泄主要通过尿液 ,而肝脏排泄主要通过 胆汁。
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
总结词
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基因突变或细胞恶性转化,导致遗传性疾病或癌症的发生。
详细描述
致突变作用是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和形态。致癌作用是指有毒物质 能够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癌症的发生。这些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且与剂量和接触时间密切 相关。
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毒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培养良 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食品毒理学起源于人们对食物中毒的研究,最初关注的是食物中生物性危害的识别和控制。
发展阶段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食品中化学性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食品毒理学开始深入研究化学物质的毒 性作用和机制。
食品污染物可引起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疾病,对人类健康造 成危害。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二,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
在毒理学实验中,为了寻求毒作用的靶器官,并能在 相对少量的动物上就能得到剂量-反应或剂量-效应关 系,往往选用较大的染毒剂量,这一剂量通常要比人 实际接触的剂量大得多。有些化学物在高剂量和低剂 量的毒性作用规律并不一定一致,如大剂量下出现的 反应有可能是由于化学物在体内超过了机体的代谢能 力,这就存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
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的不确定性 小数量实验动物到大量人群外推的不确定性 成年健康动物与不同的人种、种族,而且包括
年老体弱及患病的个体之间的易感性不同
• 首先,实验动物和人对外源化学物的反应敏感 性不同,有时甚至存在着质的差别。
虽然在毒理学实验中通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 ,并尽可能选择与人对毒物反应相似的动物,但要完 全避免物种差异是不可能的。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可 观察到体征(sign),而没有症状(symptom)。实验动物 不能述说涉及主观感觉的毒效应,如疼痛、腹胀、疲 乏、头晕、眼花、耳鸣等,这些毒效应就难以或不可 能发现。
• 英国一位科学家曾这样比喻:“在生命科学研 究中使用实验动物就象在分析化学中使用分析
天平一样重要”。
•
落户武汉大学实验动物中心的慰灵碑, 旨在纪念在抗非典疫苗和药物实验中为人 类健康献身的38只恒河猴
第一节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
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
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雄性和雌性未孕)和人可 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代表性、可重复性
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
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 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比较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异同。
毒性的评价方法
介绍毒性评价的方法和 标准。
第四章: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
毒素在食品中的来源
讨论毒素进入食品的途径和来源。
章: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素的毒理学效应
阐述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和毒理学 特征。
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 课件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课件将介绍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素的分类、毒素在 食品中的含量、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等内容。
第一章:引言
食品毒理学的概述
介绍食品毒理学的起源、 发展和研究范围。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内容
探讨食品毒理学研究的 重点和内容。
介绍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以保障公众 健康。
第六章: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
食品毒素的防治措施
探讨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和策略。
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方法
介绍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技术。
第七章: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毒理学的应用前景
展望食品毒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引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食品安全意义
讲述食品毒理学对保障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章:毒素的分类
毒素的定义
明确毒素的概念和定义。
毒素的种类
介绍不同类型的毒素, 如化学毒素、生物毒素 等。
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的区分
解释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性的定义
阐述毒性的概念和定义。
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区别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MAC是对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值。
安全限值
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土壤、 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 定的限量要求。 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 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 的总量。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内剂量(internal dose):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mg/kg(食物中) mg/L
浓度单位(如:空气、水中)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多汗、无力、胸 闷、视力模糊、胃口不佳、呼吸困难、精神恍惚、腹疼、 腹泻等毒蕈样症状。重则出现昏迷、抽搐、肌肉震颤、呼 吸困难、麻痹等神经系统受损。
“苏丹红”
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常作为一种 工业染料,被广泛用于如溶剂、油、蜡、汽油的增色以及鞋、 地板等增光方面。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苏丹红(一号)在人类肝 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 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1号)在人类肝细 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但目前只是在老鼠实验中发 现有致癌性,列为三类致癌物。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毒性上限参数 : 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 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 : 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 大无有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第三章毒理学基础
毒性 分级
剧毒
Ⅴ
高毒
Ⅳ
中等毒 Ⅲ
低毒
Ⅱ
微毒
Ⅰ
成人致死量/(mg/kg体重)
<50 50~500 500~5000 5000~15000 >15000
60kg成人致死总量 /g 0.1 3
30 250 >1000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二、毒性、毒性作用及分类
1、毒性
(4)选择毒性
①定义: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损害,而对其他 种类的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者只对生物体内某一组织 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它组织器官无毒性作用
亚硝酸盐:氰化物的有效解毒剂
硒:摄入低于50μg导致心肌炎、克山病、免 疫力低下,超过200 μg导致中毒,超过1mg 致死
维生素A:超量引起严重胃肠扰乱 氟:过量时引起低血钙、氟斑牙、氟骨症
LOGO
第一节 毒性和毒性作用
对机体有不同水平的有害性,但具备有害特征的并不 一定是毒物
▪ 毒作用终点 优点:有助于阐明中毒机制
• 特异指标 缺点:完成系统的毒理学研究之前难以确定
• 死亡指标 优点:简单、客观、易观察 缺点:粗糙,不能反映毒作用的本质
LOGO
第三节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 靶器官
▪ 定义: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或组 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 靶器官形成的原因
①该器官的血液供应; ②存在特殊的酶或生化途径; ③器官的功能和在体内的解剖位置; ④对特异性损伤的易感性; ⑤对损伤的修复能力; ⑥具有特殊的摄入系统; ⑦代谢毒物的能力和活化/解毒系统平衡; ⑧毒物与特殊的生物大分子结合等。
•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互作用
5 食品毒理学试验基础
第四节 食品毒理学试验设计要点
食品毒理学试验设计遵循三大原则:随机、重复、对 照。
1. 随机:是指实验动物每一个体在试验中都有机会 均衡地分配到各实验组。其目的是减少主观因素的影 响,使得样本的个体差异均衡地分配到各组中去。
2. 重复:是指能在同样条件下,把实验结果重复出来。 实验一般要求重复2-3次。
1. 剂量分组 2. 各组动物数 3. 试验期限
二、体外毒理学试验设计
1. 测定受试物溶解性 2. 试验最高剂量的推荐 3.代谢活化 4.阳性对照 5.重复
一、体内毒理学试验设计
1. 剂量分组 在毒理学试验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剂量-反应(效应)关系,也就
是当外源化学物染毒剂量增加,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效应)随之而增 强。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的存在是确定外源化学物与有害作用的因 果关系的重要依据,也可证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在毒理学 试验中,一般至少要设3个剂量组(即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 组),希望能得到满意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目前常规选择物种的方式是利用两个物种,一种是啮齿 类,另一种是非啮齿类。系统毒性研究最常用的啮齿类是大 鼠和小鼠,非啮齿类是狗。豚鼠常用于皮肤刺激试验和致敏 试验,兔常用于皮肤刺激试验和眼刺激试验。遗传毒理学试 验多用小鼠,致癌试验常用大鼠和小鼠,致畸试验常用大鼠、 小鼠和兔。迟发性神经毒性试验常用母鸡。
因素(溶剂/赋形剂)的影响,阴性对照作为与染毒组比较的基础。没有阴 性对照组就不能说明受试物染毒与有害作用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实验 中,染毒各剂量组实验动物出现某些异常、甚至死亡;如果阴性对照组 没有发现异常,我们可以认为此种异常和死亡是由于受试物的毒作用; 如果阴性对照组也出现同样的异常和死亡,则应考虑是由于实验动物患 某种传染病或其他非实验因素所致,必须重新进行实验。
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
第五章食品毒理学实验基础以科学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科学饲养繁殖的动物称为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学作为在现代科学带动崛起的一门以生命科学为主体,以医学、生物为核心的综合性独立的新兴学科,正以崭新的面貌,异乎寻常的速度,影响着整个生命科学各领域,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奠基学科和重要支撑条件,因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甚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生物科学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
食品毒理学的很多研究工作需要通过动物实验来进行。
使用实验动物进行科研的优点是花费人力、物力较少,时间短,易发现单因素与结果的关系,能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可与人类生命活动现象相类比的资料。
在毒理学实验研究中,健康的实验动物是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和获得正确可靠的研究结果的重要条件。
食品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于机体(特别是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
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动物实验。
体内试验是以实验动物为模型,最终目的是通过外源化学物对实验动物的毒性反应,向人(原型)外推,以期评估外源化学物对人的危害及危险性。
体外实验主要用于筛选和预测急性毒性和机制研究;人体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则可进一步深化和证实在动物实验中所得到的资料。
实际上,食品毒理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是以动物实验为中心的,食品毒理学动物实验的设计、实施、结果观察和评价是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食品毒理学试验是对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已为各国际组织或各国的行政部门所颁布的规程或指南列为常规试验,有称为法规毒理学试验(regulatory toxico1ogy test),这类毒理学试验是以筛查和描述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为目的,属于描述毒理学范畴。
第一节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和局限性一、食品毒理学实验的原则在毒理学的试验中,有三个基本的原则。
第一个原则,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这两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推
毒理学实验的基本原则
在实验动物中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与人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成年的健康的(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 与人的暴露途径相同
1.外来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 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 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 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实验动物品系的选择
品系(strain):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起源于 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 遗传学分类:近交系、杂交群、封闭群、近交 系、突变系动物、转基因动物
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s) 又叫纯系动物。是采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 连续繁殖20代以上所培育出来的遗传上达到 高度一致的动物群。 基因纯合程度可达99.8%。 ① 主要指啮齿动物;可出现近亲交配衰退。 ② 亲子交配与兄妹交配不能混用。 ③ 亲子交配时必须采用年轻的双亲同其子女交配。 ④ 较大动物纯种培育很难获得成功,因为世代间 隔较长,费用较大,所以成功率低。 ⑤ 禽类和兔的血缘关系达到80%以上 (相当于兄妹交配四代)时,即可称 为近交系。
常用实验动物生理学参数
参数 猴 犬 成体体重 3.5 14 寿命 (year) 16 15 断乳体重 4.4 5.8 妊娠期 168 63 生殖年龄 54 9 猫 3.3 14 3 63 10 兔 大鼠 小鼠 3.7 0.45 0.035 6 3 1.5 0.1-1.5 0.045 0.012 31 21 20 6 3 2
【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 【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上海分中心】
实验动物个体的选择
性别:一般雌雄各半,特殊? 年龄和体重:急性毒性用成年,慢性用年幼或 初断乳的实验动物。 生理状态:避免妊娠反应,特殊? 健康情况:将康 在实验前观察5-7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饲育在屏障或隔离系统中,通过无菌动物、悉 生动物、无特定病原菌动物获得的。笼具、饲 料饮水要经过特殊处理,并有严格的检疫、消 毒隔离制度。
悉生动物
又称清洁动物,种系清楚,没有该动物特有的 病原菌。饲养在屏障系统中,空气要经过净化、 饲养室套保持正压,进入室内的一切物品要经 过消毒灭菌,工作人员进入要洗澡和穿灭菌工 作服,动物饮灭菌水。
2 遗传组成的独特性
在一个近交品系内,所有动物个体都可追溯到 其原始的一对共同祖先。但它们只是从祖先的 整个基因库里获得极少部分基因,这些基因的 组合构成了品系的遗传组成。近交品系内的所 有个体在遗传上完全相同,具有独特的表型特 征,而不同的近交系之间的差异又非常明显, 由于近交系的遗传同源性,若对近交品系中的 某一个体进行基因分析可得知整个品系的基因 类型。
转基因动物
转基因动物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的外源基因在 动物染色体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并能遗传给后代 的一类动物。
实验动物按微生物分类
按微生物学控制标推或微生物净化程度,目前 国际上一般将实验动物分为四个等级,即无菌 动物、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和普通动 物。
无菌动物
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是在隔离器中经人工取 得仔体,用无菌母体代乳或人工哺乳,经净化 培育得到。
动物实验的职业道德
给予人道主义的管理和处理 使痛觉和不适减少到最低程度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实验动物
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应用无知觉材料代替使 用活的有知觉脊椎动物 减少(reduction):在能保证获取一定数量与 精确度的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减少动物的使用 数量。 优化(refinement):在必须使用动物时,要尽 量减少非人道程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4.与人的暴露途径相同
毒理学试验中染毒途径的选择,应尽可能 模拟人接触该受试物的方式。
毒理学试验的局限性
实验动物和人的敏感性不同 主观感觉无法表述 剂量设置过大 动物数量有限
毒理学试验的基本目的
受试物毒作用的表现和性质 剂量-反应研究 确定毒作用的靶器官 确定损害的可逆性
1 基因位点纯合性
在人工控制下有系统地进行近亲交配,使杂合 型祖代基因逐代地基因分离,从而逐渐提高个 体与群体的基因纯合率,在通过连续20代兄妹 交配的培育之后.近交系动物任何一个基因位 点上的纯合概率高达98.6%以上,品系内各 个体在遗传上同属一种基因类型,因而能繁殖 出完全一致的纯合子后代,并且动物群中不再 携带未知的隐性基因,品系保留和表现所有的 遗传性状,个体相互支配繁殖不会出现性状分 离。
实验动物的管理
动物的管理:接收、饲养、来源、鉴别等记录 环境条件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噪 音、垫料等 设施管理:清洁卫生、废弃物管理等
实验动物的准备
实验动物前的准备:观察、性别辨认 实验动物的抓取和固定 实验动物的编号 实验动物随机分组
实验样品的制备
了解样品的纯度和杂质 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挥发性、溶解性、酸碱度、稳定性 所需样品总量的计算 总量=(A × B × C × D) × 1.2 A :每组动物数;B:各处理组的计量和 C: 染毒次数: D:动物的平均体重
染毒途径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腹腔注射、皮下 注射、口服、皮内注射、经皮
经口染毒特点
喂饲:动物自行摄入,一般最高含量<5%,营 养成分可更高,不适宜于口感差,易挥发水解 的样品,实际染毒量计算需单笼饲养。 灌胃:操作前禁食空腹,大鼠隔夜,小鼠4个 小时,均不停饮水,灌胃后2-4小时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一般不禁食。 吞咽胶囊:适用于易挥发水解和有异味的样品。
普通动物
是在微生物控制上要求最低的动物,饲养在开 放系统,空气未净化,可饮自来水,房舍要求 有通风设施,人员进入要穿工作服专用鞋帽。
实验动物设施的分类
开放系统:饲育环境与外界相同;有强力通风 设施、饲料饮水和垫料要求不被污染,应防鼠 和防昆虫措施。 屏蔽系统:洁净度万级,环境封闭,送入的空 气要过滤。饲料饮水和垫料要灭菌,饲养人员 要经过淋浴、穿无菌工作服,戴口罩手套。 隔离系统:洁净度百级,以隔离器为主体,送 入的全新风达百级以上,一切物品经严格灭菌, 饲养人员不得入内。
染毒途径与染毒量
经口20ml/kg(对空腹动物);经皮2ml/kg;静 脉1ml/kg;肌内注射0.5ml/kg(每一部位); 每眼0.01ml/kg;吸入2mg/L;鼻孔0.1ml
生物标本采集
血液采集 尿液采集 胆汁采集 粪便采集
血液采集
终末取血:以动物死亡为实验结束 非终末取血:麻醉或清醒的实验动物身上单次 或多次采血。 血液总量取决于物种、性别、年龄、健康及营 养状况,一般总循环血量为55-77ml/kg体重。 单次取血量低于动物总血量的15%,取血量在 15~20%血压降低30%,30~40%引起缺血性 休克,40%时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
2.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
(1)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 安全性,而是为了表征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 用。 (2)毒理学试验中实验模型所需的动物总是远 少于处于危险中的人群。
3.成年的健康实验动物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 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 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 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
3.长期遗传稳定性
近交品系由于遗传组成的高度纯合性和同源 性.使其具有长期遗传的稳定性。
4.均一性
近交品系内个体间在表型上具有均一性.这是 遗传同源性的结果,尤其是那些由遗传决定的 生物学特征。
杂交群动物及其特点
杂交群动物:指两个不同的近交系之间有目的 进行交配,所产生的第一代动物。 例如:C57BL/6J×DBA/2→B6D2F1 B6为 C57BL/6J的缩写,D2 为 DBA/2的缩写。
封闭群动物的杂合性,避免了近交衰退的出现, 因此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生活力; 封闭群动物的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 封闭群动物常因基因突变而导致动物某些方面 异常
突变系概念及其特点
突变系是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突变,从 而具有某种特殊性状表型的各种遗传缺陷的品 系。
突变系动物有助于认识生命的复杂性; 突变系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在基 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中应用。 裸鼠
操作要点
喂饲:动物自行摄入,一般<5%, 一些有营养 价值的事物成分可更高,但应注意不要造成营 养成分失衡而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不适于口 感性差的样品;易挥发或水解的样品;若要计 算实际染毒量需单笼饲养。 灌喂:灌喂前应禁食空腹,大鼠隔夜禁食,小 鼠可禁食4小时,均不停饮水,灌喂2-3小时后 提供饲料。若经口多次染毒
LOAEL: Lowest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No Observable Adverse Effect Level LOEL: Lowest Observable Effect Level NOEL: No Observable Effect Level Log[Dose]Leabharlann 溶剂和助溶剂的要求
无毒或实际无毒 与样品不起反应 不影响样品的毒效 无特殊刺激性气味 遗传毒理学用小鼠;致癌用大鼠 致畸用大鼠、小鼠、兔 迟发神经毒性常用母鸡
制备样品制剂时的要点
加热样品时不应接近改变样品化学性质或物理 性质的温度 如样品为固体评价其对皮肤的毒性时,应保持 其形状和颗粒大小 多成分的样品应按配方配制 如可能,制剂pH应为5-9 不应用酸或碱使样品解离 如应用非胃肠道途径,终溶液尽可能接近等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