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教案新人教版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法治意识: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理解法治的重要性,认识到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2.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3.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的情感和责任感,使其能够自觉维护国家法治秩序。
首先,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在讲解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时,学生们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法治的概念。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其次,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分组讨论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模拟法庭实验操作。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这让我认识到,实践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7.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相关法治知识,通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参与讨论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
1.课堂评价: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课堂上,我将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学生的回答和表现,了解他们对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成的理解程度。同时,我还会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如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一,思维方式决定思想高度。
法治思维是以法律作为判断是非曲直、塑造社会秩序、推进良法善治的逻辑化理性思维方式,与人治思维、权力思维相对立。
从个体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办事原则;从社会层面看,法治思维要落实为一种有序的社会生活方式,表现为一整套有关权利、义务、权力、职责的制度性安排;从国家层面看,法治思维体现为一种宏观的国家治理方略,是一个国家在多种手段面前,选择以法律为主的治理手段;从精神层面看,法治思维是一种文明的国家精神,呈现出国家对人的尊严的终极关怀,对良法善治的深刻洞见与守护。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一种制度性思维。
厉行法治,就是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保障作用。
建立起一整套成熟的可预期行为后果的制度,是社会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于抑制人际交往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这种持续性的抑制还会逐渐凝结成共识,形成社会秩序并增进这种秩序。
制度一经形成,即有助于实现人们设定的各项目标,并节约实现目标过程中高额的协调成本。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
现代国家文明程度集中反映在它的制度体系及制度执行力上,制度文明往往体现并制约着该国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所能达到的程度。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表明我国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明发展道路。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
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
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
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
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
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已成为我国各项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加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一、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指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中贯穿“依法治国、尊法守法、守法用法、公正司法”等法治核心理念的思想方式。
强化法治思维是加强法治建设的前提,也是法治文化的基础。
法治思维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更是一种行为准则。
只要我们始终遵循依法治国、尊法守法的基本原则,积极践行守法用法,遵守公正司法的要求,就能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二、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加强法治思维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推进法治教育:要加强对全社会的法治教育,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增强法治的观念。
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法治教育方案,有效提高全社会的法治素养。
2、弘扬法治精神:在各领域推广法律知识,尤其是推广法治精神。
加强对法律意识形态的宣传和培养,培养广大群众尊重法律、理解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的习惯。
3、加强法治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法治宣传力度,着重宣传法律法规和法治方针政策。
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媒体,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科普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进一步加强法治理念的普及和推广。
法治方式是指国家通过不断优化法律法规、加强执法体制改革、严格司法保障等途径来推进法治建设的方式。
加强法治方式的建设,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1、优化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为细致完备的法律法规,并且要将这些法律法规贯彻到各行各业,形成法律所覆盖的全社会。
2、加强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执法体制改革,建立重执法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公正、公正司法水平。
3、严格司法保障:维护司法公正,加强审判质量监督,完善司法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公正司法水平,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正和公平。
《论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
《论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1.引言1.1 概述在编写《论全面坚持依法治国》这篇长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概念进行一个概述。
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为核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的一种治理理念。
全面坚持依法治国,则是指在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要全面推进法治化进程,确保国家权力行使和社会管理行为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出发点是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
它追求的是社会公正、法制透明、权力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在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裁判、依法执法,推动法治化进程,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实践要求我们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同时,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法治制度,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
此外,还要加强法治监督,加强法律监察,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公正司法。
总之,全面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的重要保障。
只有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涵盖了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相关内容和意义。
下面对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引言部分概述了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主题,并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了说明。
在概述中,将阐述全面坚持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读者打下思考的基础。
正文部分将重点探讨全面坚持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基本原则。
在2.1节中,将详细阐述全面坚持依法治国对于国家稳定、社会公平正义以及人民权益保障的重要意义。
通过引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以及国内外的案例和研究成果,对全面依法治国的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在2.2节中,将介绍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法治平等原则、法治公正原则、法治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等。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
收稿日期:2013-12-15作者简介:张文显(1951-),河南南阳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理学、当代西方哲学、部门法哲学和司法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法治问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论述,阐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把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论和法治纲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法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法治中国”的科学命题和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大任务。
可以说,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形势下中国法治建设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的集中表达,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的高度共识和行动宣言。
法治中国与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中国梦”。
中国梦是一副壮丽的画卷,在中国梦中加入法治中国篇章,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建设法治中国,就是要在依法执政的总纲领和总布局中,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同时,十八大和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的科学论断,为中国法治理念注入了新的要素。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一个崭新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在人类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史上是首次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理论。
把法治上升到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高度,与十年前中央提出依法执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的理念互相契合。
法治是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也必然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两个基本方式的提出和实践,反映出我们党对现代政党制度、政党政治和执政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对自己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国家政权而奋斗的革命党到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这一历史地位的根本性转变的深刻认识,对自己半个多世纪执政经验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科学总结,对自己如何担当起执政党的使命、如何巩固执政地位、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如何执政兴国等根本性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理性自觉,反映出我们党对国家与政权建设基本规律和治国理政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党执政和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根本转变。
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推进法治建设、加强法治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两方面展开探讨,探讨如何在各个领域中带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促进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
一、法治思维1. 尊重法律,依法办事法治思维第一要素是尊重法律,依法办事。
在任何事情上,都应当首先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遵从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工作中、生活中,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心中有法,行动合法。
2. 重视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念法治思维的第二要素是重视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念。
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要树立尊法重法的法治信念,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积极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3. 弘扬法治精神,践行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第三要素是弘扬法治精神,践行法治精神。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法治,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权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生活中,要自觉践行法治原则,遵纪守法,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推动法治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的第一要素是依法治国,加强法律宣传。
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
通过宣传活动,让广大公民了解法律规定,提高法治素养,使法治建设深入人心。
2. 依法执政,加强法律监督法治方式的第二要素是依法执政,加强法律监督。
要加强政府、司法、行政机关等各方面的法律监督,确保政府、机关等各方面依法行政,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通过法律监督,才能有效推进法治建设,实现公平正义。
3. 依法治企,促进企业法治化法治方式的第三要素是依法治企,促进企业法治化。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法治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法律意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维护企业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企业法治化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申论范文 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
法治思维是法治国家的必然选择一、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法治思维,是指人们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从本质上看,法治思维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是一种社会思维,是一种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视角和思路。
其核心在于运用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管理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使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行为模式。
法治思维应当包含以下几个要素:法治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
法律本身所具有的明确性、普遍性、稳定性、可预期性等特点也决定了法治必然也具有理性的特点。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标准,以现代法治为基础,理性是其基本要素。
法治思维以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为基础。
十八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体现在多个方面。
以法治思维建设“法治小康”,其本质要求就是应当体现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党派、政治团体、利益群体都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
法治思维以权利(权力)义务为中心。
法治思维方式的实质是从权利(权力)与义务这个特定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其具体表现为以权利(权力)和义务为线索的不断追问:某主体是否有权利(权力)作出此种行为、享有此种利益和作出此种预期?与之相对的主体是否有义务如此行事或以此满足对方的请求和预期?简言之,以权利(权力)义务分析为线索,就是为人们的行为正当与否、合法与非法设定了一条边界。
二、程序正义是实体正义实现的前提和条件由于漫长的封建专制统治所形成“人治”思维根深蒂固,以及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我国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民众的法治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治国理政和处理纠纷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步入“人治”的怪圈。
具体表现在: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现象严重。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转型期,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突出。
绝大部分社会矛盾都是涉法性问题。
在处理这部分社会矛盾时,部分执政者以权大于法、以权代法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充分暴露了其法治观念淡薄和法治思维的缺失。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标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目录1. 概述2. 法治思维的重要性3.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4. 法治方式的应用5. 结语1. 概述在当今社会,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愈发重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法律问题越来越多,法治能力也成为了现代人的必备能力。
本文将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重要性、培养方法和应用方面展开探讨。
2. 法治思维的重要性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为核心的一种思维方式,是指用法治的观念和方法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法治思维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法治思维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维护权益、保护自身权利的有力工具。
法治思维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只有通过法治思维,政府才能有效地行使职权,确保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
法治思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只有通过法治思维,社会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和稳定,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3. 培养法治思维的方法法治思维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教育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推动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资源的合力,使每一个公民都能拥有基本的法治素养。
信息化手段的运用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律知识普及软件、法律信息数据库等工具的支持,让更多的人能够便利地获取相关法律知识,提高法治素养。
各种法治主题的宣传活动也是培养法治思维的有效手段。
通过宣传推广,提升公众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法治观念。
4. 法治方式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要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力度,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可以通过媒体、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
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规范社会行为。
只有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的稳定发展。
要强化法治执行,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效力。
只有通过依法行政、依法司法,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法治的力量,增强法治信仰。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领导政法工作
实践路径
强化法治意识。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坚定法治信仰,深刻认识法治在实现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起崇尚法治的信念。另一方面,要熟悉掌握宪法法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知识,了解政法工作的一般运作方式,尤其是了解司法的基本流程以及司法活动的主要规律和特点,真正做到知法懂法。
尊重政法工作规律与特点,支持和维护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首先,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不应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干预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并且应帮助政法机关排除各种干扰,为政法机关依法办案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其次,遵守或尊重法律的程序性要求,克服只要实体公正程序则可以忽略不顾的片面认识。再次,尊重司法工作的规律和逻辑,重视和尊重司法过程自身所建立的推理和判断。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意义重大。首先,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体现了党自觉维护宪法法律实施的严肃态度和坚强决心,有助于坚定全社会对于法治的信心。其次,提高了党在领导政法工作中的权威。党把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行之有据,为之有规。再次,提高了党领导政法工作的科学性。由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同时也是理性的思维和方式,因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能够有效避免具体工作中的随意性,克服各种可能出现的偏差。
遵守法律规定,依照法律规定行事,在法律框架内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主要方法。各级党组织与政法机关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复杂情况或问题。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意味着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时,须保持明确的法律意识,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行事,不因情况特殊而不顾法律规定的要求,不以牺牲法律的权威性或损害法律实施的严肃性为代价而求得问题的暂时或表面解决,保证各项具体工作始终不脱离法治轨道。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方案
3.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公正合理 地协调利益关系,依法消解利益冲突。重视和善 于运用司法作为矛盾终结机制的制度和方法,维 护司法尊严、权威和公正。建立和完善多元联动 矛盾调处化解机制。
4.在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中,领导干部要树立社会 公正、法律权威、维权的思维。高度重视和善于 运用司法维稳的机制和方法,使维稳工作走上法 治化轨道。
法治方式其核心内容是“法治”,是将宪法 和法律真正置于各项权力之上。防止“依人不依 法”、人大于法、权大于法、官大于法,甚至徇 私枉法。
法治方式着力解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三)法治思维与传统思维的区别
传统思维有神治思维、道德思维和人治思维。
神治思维,即神意决策、神意统治,缺乏理性, 是愚味统治。
道德思维,没有确定的规则,不具有强制力, 道德观变化,道德观相互冲突。
(二)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 法治方式治国理政
1.在深化改革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要以法治凝聚 改革共识,引导改革,规范改革程序,确定改革 方式,从而保障改革成果。
2.在推动发展的工作中,领导干部要坚持以人为 本。在科学发展的法治思维中,依法促进城乡、 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协 调发展。树立增量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思 维,善于通过法治的方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 各种问题。
经历十年浩劫国民经济濒临崩溃,面对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僵硬的意识形态 教条”,只能是采用“摸着石头过河”、“先 变革,后变法”、“先突破既有法律规范,再 滞后修订或立法认可”的模式进行改革,“尊 重人民的创造,改革是先有实践后有文件和法 律”。
2.新一轮改革是“深思熟虑型的改革”。
即通过对现有法律的基本原则和现有社会秩序和各种 制度安排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全社会成员达成最大共识, 然后不仅从政策方针层面进行调整改革,更应是从法律制 度甚至广泛的政治、行政制度安排进行修订创新,特别是 制定出新的法律,在全体社会成员充分尊重法律和现行制 度安排的前提下,在法律和制度框架内按部就班地进行改 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就 是制度性安排的深化改革。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 治方式的能力决定着新一轮改革的成败。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摘要]建设法治国家,需切实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文章以此为出发点,阐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的涵义及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其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
[关键词]法治;法治思维;法治方式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所伴随出现的种种社会矛盾,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这一全新论述的提出,将对领导干部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并使其发生深刻变化。
一、法治、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一)法治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良好的法律。
”[1]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是与“人治”相对立的,其基本意义是依法办事,强调法律应该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
”可见,法治大致包括这样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有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即法制。
法制是法治的前提,但法治不是法制的必然。
其二,法律制度要得到普遍地服从和遵守,这就要求法治除了要具备完备且良好的法律制度外,还要有与法律制度相配套的法律运行机制,公权力受到制约,并且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可以说,法治是一个动态概念,它既包括法律制度,又包含着法治精神指引下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一系列法律实践活动。
(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思维”是人类借助语言,运用知识,通过一定的逻辑程序,以达成认识和实践的活动。
人们通过思维,形成观念,获得认识,养成精神,最终体现为行动方式。
[2]因此,对于法治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可称之为“法治思维”,而在这种法治思维指导下的行动方式,即为“法治方式”。
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04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法治思维的定义和特点
逻辑性
规则性
强调按照既定的法律规则和程序 来处理问题,尊重法律的权威性 和稳定性。
注重运用法律逻辑,包括演绎推 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确 保结论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权利义务性
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以权 利和义务为出发点来分析问题。
法治思维的定义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理念为基础, 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 逻辑来分析和解决各种问题的思 维方式。
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运用 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 引言 • 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 如何增强法治意识 • 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 • 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法治意识
指人们对法律和法治的认知、认同和 信仰,是人们对法律和法治的主观把 握和感受。
运用法治思维
依法行政能力
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 职权、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遵守法 律规定,依法作出行政决策、实施行 政行为的能力。
治秩序。
法治意识是保障人权的重要前提
02
只有当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地维护自
身合法权益。
法治意识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障
03
只有当人们相信法律是公正的,才能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缺乏法治意识的后果
01
02
03
社会秩序混乱
缺乏法治意识会导致人们 不遵守法律,破坏社会秩 序,影响社会稳定。
参与法律宣传活动
参加法律宣传活动,了解 法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增强法律意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遵守法律规则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遵守国家 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
依法治国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论文
浅谈依法治国下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摘要】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来,法治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视法治的精神贯穿始终,“法治思维”和“法律方式”等新提法引发法学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什么是法律思维和法律方式,以及在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一、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进程“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正是顺应国家发展的节奏有条不紊的提出目标并朝着更高的方向在不断前进着。
[1]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中都对“依法治国”提出了具体要求:有专家总结,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载入宪法,从而使“依法治国”从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而十八大报告的提法更进一步,不仅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还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二、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柏拉图在探讨人性的不完善及权力的本质之后,开始追求一种次优而有效的法治思维模式,认为“这种处于第二位的统治才是最公正的和最需要的”。
[2]亚里斯多德强调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
[3]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4] 从文明的内在机理上看,法治这种社会治理方式的实现取决于是否存在一种特定的社会生活方式。
只有当法治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生活方式时,它才可能同时也被作为一种相应的社会治理方式而得到采纳。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治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依法治国的核心思想就是要用法律的力量来管理国家和社会,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共享。
在实践中,中央政府坚持推行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不断强化法治意识,推动法治理念深入人心,把法治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保障。
法治思维体现了尊重和保障法律权威、维护法律尊严的思维方式,是指在各个领域运用法律思维、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法治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础,遵循程序规则,依法集中行使公权力,维护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式。
以下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两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需要具备以下特点:(一)尊重法律权威。
法律是制约权力、保障人权的基石。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前提和保障。
全体国民都应该接受法律的规范和制约,任何人和机构都不能篡改、违反法律规定。
(二)讲究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是保障公民权利的基本条件,既注重程序的正确运用,又注重程序的公开公正,使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会受到干扰和影响,同时也保护了公民的权益。
(三)重视事实依据。
依据事实提出证据、认定事实的任何权利都必须通过合法的程序来获得,即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不允许强加指控、隐瞒证据、挑拨证人等破坏执法机关事实认定的行为。
(四)坚持公正合理。
公正是法律的灵魂,合理是法律的要求。
全体国民和执法人员必须始终坚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将法律视为公平公正的标准,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正义。
二、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的具体体现,与法治思维息息相关。
法治方式的主要特点如下:(一)遵循宪法基本原则。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它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权利和职责,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
依照宪法条文行使公权力,是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标准。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
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国李中元2014年10月14日14: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不断把法治中国建设推向前进”。
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党的领导是根本,领导干部是关键,而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则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好的关键问题。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
一、充分认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法治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认识到的最佳治国理政方式。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
在改革攻坚期、发展机遇期、社会风险期叠加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发展前进中的问题。
能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关系到法治中国建设,关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党在经历较长时期曲折探索之后形成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依靠人治、依靠政策、依靠群众运动。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基本方式有其合理性,并且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实践证明,抛开法治,实行人治、策治、群治,负面影响很大。
“文化大革命”就是人治和群众运动造成极大危害的典型例证。
经过改革开放后30余年的艰辛探索,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法治才“靠得住”,并最终把法治确定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名词解释 依法治国
名词解释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管理国家、治理社会,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并实现国家目标和发展。
依法治国具有以下几个要点:1. 法律至上:依法治国将法律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治理工具,强调一切行为、权力都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
依法治国的根本原则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人民主体地位: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自由,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法律应该作为保障人民权益的工具,为人民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并通过法制建设来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3. 政府依法行使权力: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坚守法律底线,接受法律的制约和监督,以公正、公平的态度处理事务。
政府的一切决策、行动都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同时政府也应该发挥法律监管作用,对社会各界依法行动进行引导和规范。
4. 司法独立与公正:依法治国强调司法独立和公正,司法机关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对案件进行公正、公平的审判。
司法应该公正、透明,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证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5. 健全法治体系:依法治国要建立健全的法治体系,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法规体系、法律执行体系和法治宣传教育体系等。
法治体系需要统一、科学、完整,以保障法律的顺利实施和国家治理的有效进行。
依法治国是一种现代化的治理方式,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公信力。
它强调公正、公平,使每个人都在法律面前平等,促进社会进步和稳定发展。
同时,依法治国也需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文化,为依法治国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法治政府建设为视角一、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依托1、法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
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从人治走向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必然结果,依法治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依法治国是一个本质特征与核心要素。
2、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原则。
1)治理理念:必须更加强调公平正义2)治理目标:必须更加重视增进人民福祉3)治理主体:必须更加注重多元协同4)治理方式:必须更加凸显法治原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一是“人治”模式。
由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治理国家。
二是“神治”模式。
由宗教领袖依据教义直接治理国家。
三是“法治”模式。
依据世俗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治理国家3、法治是解决当前国家治理所面临的核心问题的最有效手段当前国家治理面临的五大问题,也不例外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五个方面:1)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2)政府决策不当、弄虚作假、政府乱作为现象频发3)政府公信力危机4)社会公平正义亟待解决5)制度执行力亟待提升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1)守住底线2)权责法定3)公平正义4)程序正当5)权利保障6)权责统一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1)要依法全面履职。
2)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a)决策机制b)执法体制3)要强化监督制约。
4)要强化政务公开。
5)纳入政绩考核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建设法治国家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十八大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新阐述。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这是首次在党的报告中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要求。
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中就要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从国务院发布的意见到党的报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提出表明了决策层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立场,表达了决策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诠释,同时也是对中国是否坚持走法治道路以及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的明确回应。
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按照法学专家的解释,所谓“法治思维”,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精神和法律逻辑对所遇到或所要处理的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各种相应问题以及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和形成结论、决定的思想认识活动与过程。
而“法治方式”则是指执政者在法治理念以及法治精神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执行法律、法规、规章,运用法律创制的制度、机制、设施、程序处理各种改革、发展、纠纷、维稳等社会问题,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争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措施、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法治思维强调的是一种法治理念。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法治思维就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突出党对法治的理念态度,规则意识,这是在思想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法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行为准则。
报告中说:“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人类社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经历了从人治到法治、从权力支配法律到法律支配权力的历史发展过程。
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为当今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
运用法治方式意味着执政者要时刻用法律标尺来考量自己的行为,这是在操作执行层面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治国首在治吏,法治重在治权。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中国的法治道路属于政府推进型,决定了领导层必须具有较强的法治观念。
在法治成为治国理政方式的大背景下,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对领导干部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制约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形成的因素
首先是“人治”观念的束缚。
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究其实质是“人治”文化,权大于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的观念,特权等级观念,重调解轻诉讼的观念,法律工具主义观念等传统思想深深扎根于国民心中,而且还在以各种途径和形式保存和延续,特别是一些经济文化较为落后、通讯极为不发达的闭塞地区,新的思想观念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传播和普及。
在传统的“人治”思维面前,现代法治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所坚持的无论尊卑贵贱,均一视同仁的法律标准被摒弃,个体权利遭到漠视,难以形成自由、平等、民主的法治价值观念。
其次是“关系社会”的制约。
办事讲关系、靠关系这一中国社会特有的传统在法律领域也未能避免,因为法律是人制定出来的,又由人来执行,所以实践中很难摆脱人的影响。
“打官司就是打关系”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人情”这一重要的社会资源被运用得游刃有余,具体的法律事件只要经过运作即能达到预期效果,随即便衍生出了所谓的“人情案”、“关系案”,甚至还产生了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结果致使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念无从树立。
三、提高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路径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懂法治、讲法治,重点是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
(一)树立法律权威意识
法律权威是指法律的内在说服力和外在强制力得到普遍的支持和服从。
法律的外在强制力主要表现为国家对违法行为的制裁。
法律的内在说服力来源于法律本身的内在合理性,是法律权威的内在基础。
美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
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便应该成为国王。
”依法治国简单地说就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
一切社会主体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最高权威。
它不但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更要求执政党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而不允许凌驾于法律之上p法治的本质在于规制公权力,
保障私权利。
“法律在政府之上,而且政府和其他人一样并不与法律有亲近的关系。
”法治约束的不仅仅是普通民众,更是约束和限制公共权力的运行。
只有约束好公共权力,国民的权利和自由才可能安全实现。
行政权力的使用和运行都要依照法定程序,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违法行政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才符合法治的精神。
而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地行使,又可以对法治社会的形成起到示范、推进、促进作用,并通过对公民权利的保障作用,从而形成法治建设的凝聚力。
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用好手中的权力,严格依法办事,保证行政权力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运行,由此建立起“权责清晰,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机制。
(三)严格公正执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我国已经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几乎都有法可依。
古罗马的政治法律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福祉、国家的繁昌和人们的安宁而幸福的生活”。
严格公正执法最重要做到两点:一是依法行政。
强化行政机关的守法、执法观念,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健全和完善重大决策的各种规章制度。
二是司法公正。
培根说过:“一次不公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平的举动尤烈。
一次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决则把水源败坏了”。
司法是实现社会正义的最有力的保障手段,真正发挥法的规范功能和强制作用,离不开司法机关从严执法的司法活动。
在此各级领导干部应当处理好自身与执法、司法机关的关系,切实保障执法、司法机关公正行使职权,杜绝法外干预。
总之,在当前社会矛盾突出亟待化解的转型期,最优的解决之道就是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法治的眼光看待一切,以法治的方式治国理政,以法治的方式定分止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
[2]顾培东.当代中国发展之话语体系的构建[J].法学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