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家》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田园美如画体味积累乐表达

——《乡下人家》文本解读与教学构想

“长藤绿叶青红瓜,鲜花嫩笋足鸡鸭,红霞微风共晚餐,鸟归虫唱催入眠,乡下人家好风景,人与自然和谐画。”陈醉云老先生用他朴实生动、清新秀美的语言,紧扣“独特”、“迷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体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作者抓住与农人关系最紧密的平凡事物,普通场面,细致观察,白笔素描,凸显特点,使人读后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乐在其中。内中蕴涵的有序表达,用拟人对比手法凸显景物特点的写法无疑为孩子学习写景提供了绝佳范本,值得教者带领孩子深入文本细细体味,想象画面,诵读积累,借鉴表达。

二、立足全面,制定目标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组第六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对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应该力求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基于本组的编排目的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四点:

.语言文字目标:(1)字词目标(一般目标)。理解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准确读写课文重点词语。

(2)(积累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散文语言优美,有积累的价值,积累体现出课文的语言特点。)(3)(水平目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做到读文章想画面。

(4)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体会拟人句式的表达效果,试着使用。

人文目标: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并激发孩子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基本人文目标能够在诵读中、在交流阅读形成的画面中、在摘抄中等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来实现。)这些目标又以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为重点。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也恰好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四年级的阅读要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不过,结合实际的学情,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对于身边的一草一木太习以为常了,往往不太

关心,引导他们来体会从平凡事物、普通场面中体现出来乡村生活的美就应该是难点。而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需要学生稍作了解,这是第二个难点。

三、着眼学生,教学有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向学生传授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而针对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特点,突出语言文字的应用,所以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基于这个点,结合这篇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表达风格,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交流、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悟情,读中表达、读中升华”,是学生在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用心去体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表达,以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全身心地感悟文章的精髓。叶圣陶先生以前说:“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只有学会怎样读书,才能将一本死的教材读活。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读促悟,读写结合”应该是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四、突出素养,设计流程

本课我创新地引入了学案,为本节课的纵线,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即课前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课堂学习,课堂中伴以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我只做适时适量的引导、点拨;一课一得,课后检测实行拓展延伸,力求达到学法迁移。最终实现语文训练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初读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课件演示)

你们长期生活在乡下,发现我们哪些地方美?根据孩子们的经验这个话题可能不会激起多大兴趣,但是把司空见惯的景物搬上屏幕配上音乐,就能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色彩、形态、动静相宜之美。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

(二)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文章。(2)边读边把自己的收获(初读有什么感受啊?你最喜欢哪一段呀,为什么喜欢呀?)和疑问(不懂的字词句、还想读懂什么)批注下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

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实行,方能以学定教,有的放矢。)

(三)展示反馈。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注意突出多音字的辨音以及用联系上下文、近义词替换、图片展示、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来理解词语。以“率“为例,指导写字。把孩子们的疑问归纳梳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长期坚持比对孩子语汇的积累、语义的理解、语感的形成必有裨益。而梳理出关键问题,使得问题集中,目标清晰,更利于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想。

二、阅读交流,整体感知

(一)分组交流画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课文写了哪些地方什么样的景物,你能够用自己的话把每一段概括成一幅画吗?(提示抓住事物和特点)

(2)你最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喜欢?(二)全班交流初步感受“独特、迷人”的乡村景色。(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归纳:这些美丽的画面在作者心理是什么感受?(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用中心句明晰主线,提纲挈领。)三、细读品味,学习表达。

(一)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